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2、掌握“修、期、之、临、所(所以)”等词的意义和用法。3、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4、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掌握“修、期、之、临、所(所以)”等词的意义和用法。3、归纳“之”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现在就让我们来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二、课文讲解:1、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2、文体知识:《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3、作者介绍学生读注释【1】,教师补充: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补充:《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旷之子,王敦、王导之侄,东晋初太兴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岁,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国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遗书,劝使应命,乃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羲之素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谢安未仕时也住那里。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引自《汉魏六朝散文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4、整体感知:《兰亭集序》是一篇诗集序言,作者以情感饱含的笔触,记叙了兰亭的山水佳胜和宴会盛况,进而抒发了对世事变幻、死生无常的感慨。文章反映了一般封建士大夫的人生观;但作者没有彻底走向消极无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其时盛行的死生等同的虚无哲学观,于悲慨中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流连与珍惜。这在崇尚老庄、沉迷玄学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全文仅320余字,先记兰亭盛会,再论人间死生。情景互见,淋漓满纸,也启人思考。5、解决字、词、句,疏通文意:第一部分(1、2自然段):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永和九年,岁在癸(ɡ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明确:【1】暮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阴历三月)。【2】之:音节助词,不译。【3】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即“于会稽山阴之兰亭”。【4】修禊:一种消除不洁的祭礼。修,举行;禊,一种祭礼。修禊一般连用,表示一种祭祀活动。译文: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明确:【1】贤、少、长:形容词用作名词,“有贤德的人”、“年轻的人”、“年长的人”。【2】毕、咸:都。【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省略句,至、咸后省略“于此”(介宾短语)【4】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5】映带:映衬、围绕。【6】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动词,引来。其后省略宾语(溪水)。以为:“以之为”的省略,译为“把它作为”,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以为”。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觞:酒杯。【7】列坐其次:列:排列。次:旁边。另外,“次”还有“驻扎”的意思,例:引次江北。(《赤壁之战》)其次:古义,它的旁边,在此指曲水旁边;今义,“次第较后;表列举时为第二;次要的地位”。译文:许多有贤德的人都来了,年轻的人、年长的人都聚集在这里。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引来(溪水),把它作为使酒杯漂流的环形渠水,(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漂浮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依次坐在曲水旁边。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明确:【1】虽:虽然。在古汉语中,“虽”的意思有:①虽然;②即使,纵然;③只有,仅;④通“唯”【2】丝竹管弦:用丝制的弦乐器和用竹制作的管乐器。【3】盛:形容词用作名词,“热闹的场面(盛况)”。【4】一觞一咏:觞:名词活用为动词,“饮酒”。咏:作诗。“一……一”,译为“一边……一边”【5】足以:足够用来。译文: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明确:【1】是:这。【2】惠风:和风。【3】之:定语后置的标志【4】品类:自然万物。【5】所以:用来。(用来……的,表凭借)【6】游、骋:本义分别为“游动”和“跑”,在这里解释为“使……舒展”和“使……开畅”,为动词的使动用法。【7】极:穷尽,副词用作动词【8】信:实在。【9】可:值得。译文: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心情舒畅。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使眼力舒展,使胸怀开畅,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觉和听觉的乐趣,实在快乐啊!第二部分(3、4自然段):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明确:【1】夫:语气助词,引起下文。【2】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相与:相处,交往。【4】俯仰:一抬头一低头之间,形容时间极短。【5】怀抱:古义,胸怀抱负;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6】或:有的人。【7】诸:之于。取诸,“从……取出”。【8】悟:通“晤”,面对面交谈。【9】因:通过,经由。【10】所:虚词,无实义。译文: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提取自己的情趣思想,倾吐胸中抱负,(与朋友)在一室之内面对面交谈;有的人随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无拘无束,旷达放纵。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明确:【1】虽:虽然。【2】趣:通“趋”趋向。【3】殊:不一样。【4】暂:一时。【5】快然:高兴的样子。【6】及:等到。【7】所: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8】之:到达。【9】系(xì):随着,附着。译文:虽然各人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各不相同,但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时很自得,快乐而满足,竟不觉得衰老将要到来;等到他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明确:【1】向:过去。今义,介词,常用作方向等义。【2】之: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的”。【3】以:因。【4】之:代词,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5】兴怀:引发感慨。【6】修:长。【6】化:造化,自然规律。【7】期:到,及。【8】尽:死亡。【9】死生亦大矣:判断句。用“乃、必、亦、即、诚、皆、则”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译文:从前感兴趣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往事,仍然还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终是要死的。古人说:“死和生是人生的大事。”这怎么不叫人悲痛万分呢?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明确:【1】契:符契。两半可合在一起。【2】临:面对。【3】悼:哀悼,悲伤。【4】喻:明白,理解。译文:每当我看到前人引发感慨的缘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一样吻合,没有不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哀悼的,在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1】固:本来。【2】一: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3】虚诞:虚妄荒诞。【4】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等同起来”。【5】殇:未成年而死亡。【6】妄作:虚妄编造,瞎说,无根据。【7】本句为判断句。动词“为”表示判断①“……者,……也”;②“……者,……”;③“……,……也”;④“……,……者也”;⑤无标志判断句;⑥“乃、必、亦、即、诚、皆、则”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⑦用动词“为”表示判断。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⑧用动词“是”表判断。此现象出现较晚,且较少见。译文:(我)本来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无根据的。小结:“之”的意义和用法
1、“之”做代词
“之”做代词的用法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文中例句如下:
①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其中的“之”字,就是指前文所说的以前使作者感到欢欣愉悦的事转眼即逝的现实。
分析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或者介词的后面,“之”为代词,做它前面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2、“之”做动词
这种用法的“之”字一般是“到、往、去”的意思。文中例句如下:“及其所之既倦。”其中的“之”字,即“往”,在这里引申为“达到,得到”,做动词。
我们知道“之”做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例句中“所”和动词“之”组成一个所字结构,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其”,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或“某人得到某物”的句式。
3、“之”做助词
1)“之”做结构助词“的”解,是定语的标志。如: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④足以极视听之娱。
⑤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兰亭”“由”)或名词性短语时,“之”做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
①夫人之相与。
②不知老之将至。
③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名词、代词(主语)和动词(谓语)之间时,其用法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句中“后”“今”译为“后世的人”“今世的人”,都应该当做名词看。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比较少见,文中有一个例句:暮春之初。三、写作特点:1、立意高远,蕴藉深长。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2、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本文仅325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3、多用短句,节奏简洁明快。四、问题探究:1、第一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明确:先总叙时间、地点及集会,再叙人、地、事、乐。2、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3、第一、二自然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4、作者为何说“信可乐也”?明确: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5、第三自然段所议论的问题是什么?明确:死生亦大矣。6、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的议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明确:用“人之相与(人的交往),俯仰一世(过得很快)”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接着作者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时光中“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即留恋于生之乐。再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7、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千古同心,千古同慨,作者的思绪从有限转入无限,又归结到《兰亭集》的撰集上,既点出了作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粤教沪科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粤教新版选择性必修2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粤人版必修1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苏人新版九年级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粤人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湘教版九年级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新世纪版八年级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公司财务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化学-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5届高三调研考试(三)试题和答案
- 智慧农贸批发市场平台规划建设方案
- 林下野鸡养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3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招聘考试真题
- Python编程基础(项目式微课版)教案22
- 01J925-1压型钢板、夹芯板屋面及墙体建筑构造
- 欠电费合同范本
- 2024年新高考地区数学选择题填空压轴题汇编十八含解析
- 网易云音乐用户情感画像研究
- 小学四年级奥数题平均数问题习题及答案
- 工作违纪违规检讨书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