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教案_第1页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教案_第2页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教案_第3页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教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结构。

2、理解烘托、欲扬先抑这一写作技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走近文本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请同学们齐读标题。透过这个标题,你们读出了什么?

明确:写作对象、情感基调

那么,什么是礼赞呢?

明确:礼赞就是怀着敬意的赞美

补充:“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

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

二、初读感知,理清结构

1、现在请同学们快速读文章,读完之后思考问题: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语句,并思考这些句子反复出现在文章中,它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用:是全文的中心句、贯穿全文的抒情线索、呼应标题。

2、齐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白杨树?

提示:因为它“不平凡”

3、立足于全文,作者从哪些方面礼赞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呢?分别是在哪些段落呢?

明确:从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和内在品质(板书)。

生长环境—2;外在形态—5;内在品质—7。

三、细读文段,整体把握

1、本篇文章,分别从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和内在品质三个方面礼赞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白杨不是平凡的树,那它到底不平凡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一个自然段直接描写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第五段)

教师:好,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边度边勾画,看看白杨树不平凡在哪里,勾划完之后请举手示意老师。

明确:

干---笔直

枝--向上、仅仅靠拢

叶--向上

皮--银色的晕圈

过渡:白杨确实不是平凡的树,它与我们平时所见的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树不一样,它是笔直的、是向上的、是紧紧靠拢的,面对这样不平凡的树,作者在本段中是如何评价它的?

预设: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

补充:分析生长环境和内在品质两方面。

3、作者写白杨,只是为了赞美它的不平凡吗,文中哪里可以可以看出?

提示:不是。四个“难道”句。齐读这几个句子。

第7段:“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4、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明确: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与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课前已经要求查阅资料)

补充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3月,是作者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所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皖南事变”并侵犯我方根据地,日寇更是对我方的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但是,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坚持抗战。茅盾欣喜地看到了广大北方军民团结一致,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从当地人民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于是用笔表达了对根据地军民的赞美。因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接抒情,便用象征手法,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根据地军民,歌颂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5、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

(1)在文章中找出集中描写白杨树的段落,说一说白杨树与北方军民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第5段先总述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外形特征,然后分别通过对干、枝、叶、皮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其“力争上游”的特征,最后概括出白杨树的内在品质与北方抗日军民“不折不挠”“坚强朴质”、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努力向上等性格特点的相似之处。

(2)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试举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1)蜡烛,光明磊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以使人联想到甘于奉献的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2)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可以使人联想到坚强不屈的精神,因此梅花是品质高洁的象征。

四、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讨论:文章要赞美白杨树,第二段却没写白杨树,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能不能把这一段删掉?

明确:这一段描绘了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雄壮”“伟大”,同时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说明它的不平凡,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因此不能删掉。

2、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第7段中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暂退一步,说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

3、文章结尾处提到了另一种树,为什么提楠木?

明确: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茅盾自己也曾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4、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提示:不矛盾。“极普通”是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常见。“不平凡”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的,因为它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更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五、课堂总结

作者用散文的语言,借助普通的白杨树礼赞了那用血书写新中国历史的精神与意志,像这样通过物来抒发志向或情感的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比如我们学过贾平凹先生的《一颗小桃树》,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等。我们学语文,一定要去总结,从而学以致用。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积累拓展第五题:写作时恰当的使用象征手法,可以让读者咀嚼回味,给人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