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心理学
SocialPsychology
心理系艾振刚aizhengang@
.1、国外流行的定义
美国奥尔波特(G.W.Allport,1968):社会心理学是试图理解与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内隐的心理)、行为(外显的)是如何受到他人存在所影响的一门科学。
F.H.奥尔波特2、中国学者的观点孙晔,李沂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吴江霖: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有组织的个体在不同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强调3个方面: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社会情景;个体的内在心理。社会心理现象的主体离不开个体,这个个体指处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受他人或人群影响下的个体。群体不等于若干个体相加的总和。
.二、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主要存在3种社会心理学:P4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米德对几内亚3个原始部落的研究P8)问题:SSP与PSP的区别?
P14、P30.三、社会心理学的任务与美的P9理解、预测、控制(影响)
如果你看到一个你所喜欢的某人做了一件错事或者愚蠢的事情后,你会:(a)
更喜欢她/他,
(b)没变化,
(c)
不那么喜欢了.思考题?后见之明偏差(Hindsightbias):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其判断比实际上更为精确的现象。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大多是事后诸葛亮,事情发生后总觉得自己事先的判断很准确,尽管实际并非如此。
社会心理学SocialPsychology社会化Socialization社会动机Socialmotive社会认知Socialcognition态度Attitudes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利他行为Altruism群体Group应用—广告、环境心理健康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侵犯行为Aggression个体社会交往四、社会心理学发展简史(一)、西方1、孕育阶段(1908年以前)
古希腊哲学中孕育着社会心理学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环境塑造(理想国)本能2、诞生(1908年)
(美)罗斯----------------------(英)麦独孤《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导论》人的行为模仿他人本能3、迅速发展阶段(二战后)种族歧视的研究.领导方式态度说服
4、危机阶段(70S)美国社会动荡:黑人、妇女、反越战、全球大造反的青年运动5、再次发展(80S---)社会认知取向——信息加工应用研究的加强国际合作研究的开展(文化差异)(二)、国内1、20S--1949评介阶段
陆志韦《社心新论》(1924)1948年社会学者孙本文著《社会心理学》上下册,全书六编、30章,内容自成一较完整体系,理论与实用并重,是我国第一本较全面的社心著作
2、解放后到1980年停顿阶段3、1981---重建与复兴阶段1981年夏,在北大召开了第一次社心座谈会82年10月成立了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会(后改为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五、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名言:
把实验法应用于心理问题是心理研究史上无可比拟的伟大杰出事件。——E.G.波林
.一、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因果研究(causeandeffect)揭示心理现象的因果联系相关研究(correlation)事物间的另一种关系个案研究(case)从个别案例中发现有价值的结果.二、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与思辨相对发展性原则与静止相对系统性原则与单一相对.三、几个概念科学(science):用系统的方法或程序来求知解惑的一种活动,以描述、解释、预测与控制环境。常识(commonsense):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过长期观察等得出的经验。每个人都是心理学家,因心理学研究的就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所思、所感与所为。
变量:指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它可以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可以观察和测量。科学研究就是要找出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效度:是指在测量对象时所具有的正确度,也就是说,所测结果必须符合该种测量的目的。它又分为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或者说: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他要测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
信度:是指一个测量所测的的分数的稳定性或可靠性,也就是测得的分数的可重复性。或者说,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是可信的。
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等。
观察法(observationmethod):观察在心理学中即指人们对特定现象或事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周密而系统的观察分析而得出规律优点:现实性(自然性);缺点:对自变量缺乏控制,难于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难以重复验证难以精确分析研究现象没有出现观察容易各取所需.
实验法(experimentalmethod):实验指研究者有意安排的一套程序,它使研究者在控制的条件下取得能揭示因果关系的经验,因而能使这种经验得到重复或验证,而不带有偶然性。对实验情境的控制程度高,因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清楚、明确,但在实验安排上也不同于心理学实验的特点。种类: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自然实验:在正常生活情境中进行优点:提高了效率;缺点:不可随意迁移到社会情境中去,不易于推广。.测验法(measurementmethod)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基本要求:信度:测验的可靠程度效度:测验的有效性优点: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分析同时分析多个变量的相关缺点:难以推出因果性的结论.
调查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优点:直截了当,针对性强,问卷法比访谈法更经济,更省时,可以同时收集到大量的信息,结果也有较大的概括性。缺点:主要问题在准确性上,被试者回答问题可能发生有意无意的偏差。档案研究法:指对现存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可使研究者在较广阔的时间空间范围内考虑假设。
物理痕迹研究: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CT(ComputedTomography),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经图像显示器将不同的数据用不同的灰度等级显示出来,这样该断面的解剖结构就可以清晰的显示在监视器上,也可利用多幅相机或激光相机把图像记录在照片上。
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核磁扫描切面的选择方式可以是任意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RI)(fMRI):最早起源于1991年春天,美国麻省总医院(MassachusettsGeneralHospital,MGH)的磁共振研究中心利用磁共振成像生成反映脑血流变化的图像。能对特定的大脑活动的皮层区域进行准确、可靠的定位,并且能以各种方式对物体反复进行扫描。
六、社会心理学的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2,符号互动论(TheoryofSymbolicInteraction)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HerbertMead](1863.02.27-1931.04.26),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心智、自我与社会》(1902年)3,社会学习理论斯金纳,班杜拉4,社会认知理论
5,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现代性也就是它的实证性进入后现代时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重心发生转移,它注重探讨人的社会性(人性),注重语言的研究,注意心理投射现象的研究,提倡超个体主义的研究。格根等关于社会心理学的后现代观念终止了视方法为神圣追求的观念,和所谓“中立”观念。“对于心理学家而言,没有任何事情是真正超脱于道德和政治意义的。”
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第二章社会化
一、什么是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内容--文化文化(culture):人类群体或社会共享的成果,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社会遗产。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知识、技能与经验价值观(value)人生追求的目标是否有价值规范(norm)在具体情境下如何思考、体验、行动的期望法律、道德、风俗等社会化内容的另一种分类政治社会化:国家意识、爱国情操道德社会化:行为规范性别角色社会化:三、
社会化的条件及影响因素
1)、遗传素质为社会化提供可能性身高、肤色、血型、智力、性格先天预成的语言装置/大脑语言文字(人类创造与使用的符号)是文化的载体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遗传因素是人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
2)、人类社会生活使可能变为现实
如果仅仅具备了人的遗传素质,没有适当的社会条件,个人的社会化将无法实现,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和计算机网络。野人的例子很能说明社会因素对人社会化的影响力。1920印度狼孩等P60家庭:最早的社会化场所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电视、网络等----暴力、色情
四、社会化的过程(类型)社会化是通过人的整个一生完成的,个体从婴儿其开始经过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到老年期都在不断地进行初级社会化:出生--成年为各种成人角色做准备继续社会化:成年--老年工作、家庭/成熟再社会化:当原有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发生剧烈改变时而进行的适应。强制性/非强制性反向社会化五、社会化的目的与结果——社会角色合格社会成员--分工--角色(技能/规范)(一)、定义:社会角色(socialrole):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及社会规定了的该位置应具有的一套行为模式。主席--总理--部长--局长--司长--科长--职员/祖父母--父母--子女先赋角色:与生俱来的、自然获得的角色(遗传)父子自致角色:经个人努力与活动获得的职业、婚姻1、社会角色由人的社会地位、身份决定的2、社会对每一角色规定了一系列责任与义务角色期望(roleexpectation):社会或个人对于某种角色应表现出哪些特定行为的期望。儒家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医生:救死扶伤教师:教书育人职业道德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盗窃3、个人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就要学习并符合相应的角色期望(二)、角色丛与角色冲突
1、角色丛:在现实生活中个体所承担的多种角色的集合2、角色冲突:个体在角色扮演中出现的心理与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的状态。分二种情况:1)、角色内冲突:同一或不同互动对象对同一角色抱有矛盾的角色期望而引起的冲突(教师)2)、角色间冲突:一个人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同时提出履行角色期望时,尤其是相反的角色期望时所产生的冲突。(丈夫儿子)顾此失彼如何抉择贝姆测验七级量表,给每题作自我评价,并打分,从1——7,1为从来或几乎不符合,7为几乎总是符合,4为说不清、两可
.1自我信赖2柔顺3乐于助人4维护自己的信念5快活的6没有条理的7独立的8害羞的9自负的10活跃的11情谊绵绵12夸耀的13武断的14值得赞赏的15幸福的16个性坚强的17忠诚的18不可捉摸的19遒劲有力的20女性的
.21可信赖的22善于分析的23表示同期的24夸耀的25具领导能力26对他人的需求敏感的27诚实的28乐于冒险的29有理解力的30守口如瓶31易于作出决策的32有同情心的33忠厚老实34自足的35乐于安抚受伤的感情36自负的37有支配力的38谈吐柔和的39有理解理的40男性的
.41庄严的43愿意表白立场的44温柔45友好的46具有侵犯性47轻信的48无能的49像个领导50幼稚的51不可捉摸的52个人注意54冷漠无情55具有竞争56热爱孩子的57老练得体的58雄心勃勃59温文尔雅60保守(三)、社会角色之一
——性别角色1、定义:社会认为适合男性或女性的一套思想或行为方式。问题:你觉得男性女性应是什么样的?性别差异有关问题看P111东北师大张德调查了一个宣传干部学习班的51者学员(男48、女3名)。要求他们回答男人和女人各有什么特点。结果是:男:胸怀宽广、意志坚强、直爽、深思熟虑、有勇有谋女:细心,善操家务,性格温和,心地善良、嫉妒、软弱、好哭、好嘟囔有人还调查了男女适合担任何种社会职业,结果:男人:矿工、战士、企业经理、飞行员、外交人员、法官、警官。女人:服务员、保育员、纺织工、秘书、护士、演员、缝纫师、小学教员性度通过性格等表现出来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的程度男性度、女性度性度测验(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emSexRoleInventory))中日美三国比较日本:男—勇敢、刚毅、积极。女—温顺、热情、恭俭中国:男—事业心、独立、学历才干、坚强女—温柔、体贴、美貌、、善良美国:男—自信、独立……女—温柔……影响性度形成的因素1、生物学因素:性激素遗传基因(第23对性染色体)大脑(专门化、单侧化—男)2、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学校社会我国传统的性别角色期望是:
男强女弱、男主女从2、为什么会如此?母系社会身体强壮经济资源权力男主女从父系社会(生产性-消耗性劳动)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盗窃为了维系男性优势地位有神力---------------------弱不禁风缠足神智---------------------头发长无才出人头地----------------不许科举、做官、从军(问政)强---------------------------弱
现代社会机械化大生产体力强失去意义
科学证明男女智力无高低之分
妇女就业经济独立、成功机会核心家庭女性间夫妻间“妻管严”“四全丈夫”剩菜剩饭全包,脏活累活全干好话坏话全听,工资奖金全交80S70%问题:传统的性别角色期望是否已改变?择偶模式:郎才女貌
建国初50-60S婚外恋70S末80S
开放90S角色期望基本上仍以男强女弱、男主女从为基调,只是要更强,做男人难又有新的内容奥格本的文化滞后理论文化分:物质制度适应精神(观念)文化语言习惯变化慢(惰性、保守)对无知的恐惧美化过去文化失调第三章社会知觉(社会认知)
Socialcognition第一节概述一、知觉(一)、定义:perception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二)、特性:1、选择性:object------background刺激特征显著性/知觉者的经验、兴趣、动机、情感等2、整体性:把个别属性综合为整体过去经验的参与,理解对象的意义(三)、分类1、物知觉(objectperception)或一般知觉(generalperception)2、人知觉(personperception)或社会知觉(socialperception)或人际知觉(interpersonalperception)、社会认知(socialcognition).
二、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最早由布鲁纳(Bruner,1947)提出,是对人的知觉,即个体对他人、人际、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社会知觉的内容(范围)
1、对情绪的认知;2、对人格的认知;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包括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和他人与他人关系的认知;4、对事件与行为原因的推断(归因).
第二节对人的知觉——印象形成印象形成(impressionformation)就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印象。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穿戴、长相、语言、姿势、行为等)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情绪、态度、品质、能力、性格等)的过程。
一、印象的内涵1、印象(impression):外界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形象。对人的看法、认识。A、持维度观(dimensionalView)的学者(如Osgood,1977)认为对他人的认识包括几个概括性的潜在维度评价(evaluation):一个人品质的好坏(good-bad)决定着我们喜不喜欢这个人及程度如何;能量(potency):一个人能力的强弱;活动水平(activity):一个人是积极主动---消极被动。B、持类型观(typologicalView)的学者(如Anderson
1991)认为人们是以类型的方式来知觉他人。如我们把自己的朋友分类,认为张三是外向的,李四是成熟的,陈五是忧郁的。在日常生活中,以上这两种方式都用。二、印象形成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
1、外表2、语言3、非言语线索
3、非言语线索1)面部表情
人是富有表情的动物。人的表情往往能反馈其身心状态。在诸种表情中,面部表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刺激物,它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习惯的部分。相同的面部表情表达相同的情绪状态,全人类有较高的一致性。面部表情以面部肌肉变化为标记。
2)身段表情
即姿势和体态,它可显示个体的情绪状态。
3)言语表情
指说话时的音量、语调、节奏等特征。眼睛兴奋、愉快时,瞳孔会放大不快、厌恶时,瞳孔缩小,眯眼、皱眉打牌面部表情a)快乐, b)惊讶, c)害怕d)悲伤, e)生气, f)厌恶他们表现出的是什么样的情绪?.
.
厌恶
.
.
.
.
.
.
.
.
.
.
.
.
.
.
.
.
2368厌恶。线索在于为皱起鼻子与缩窄眼睛而微微用力的肌肉。在厌恶时,脸颊被提升,并挤压到下眼皮,不过眼皮肌肉是松驰的。轻微的享受。在大多数享受的过程中,人会提升脸颊,并轻微地降低眉毛位置。在一般性的笑容中,人不仅会抬升脸颊,而且会聚集眼下的皮,缩窄眼的孔径,甚至产生鱼尾纹。伪装的愤怒。如果从微笑的嘴唇来看,这人挺高兴的;但是,眼皮并不处于享受状态下应该处于的位置。这可能是用开心的笑容来伪装真实的愤怒,或者是愤怒和享受的混合物,也有可能是困惑、窘迫情况下的自我消遣。蔑视,自鸣得意或者倨傲。一边唇角的紧张标志了这一系列的情绪。如果紧张的唇角与一点点笑容结合起来,那么这就是所谓的沾沾自喜,目中无人了。.
.
本剧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本剧的灵感来源于行为学专家PaulEkman博士的真实研究,他能够发掘深埋在人类脸部、身体和声音里的线索,然后将犯罪调查中的真实与谎言昭示天下。Ekman博士担任本剧的特别顾问。总监制SamuelBaum说:“我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与Ekman博士待在一起。Ekman博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即对人的面部、身体、声音和语言的研究,这些在本剧中都将有所体现。以面部为例,不管你是加州橘子郡的家庭主妇,还是远在沙特阿拉伯的酋长,都有愤怒、害怕、惊讶、厌恶、轻视等七种主要表情(情绪)。这种科学研究的就是人类的共性现象,我觉得它可以得到很高的认同度。”
Baum还说“调查表明,一个普通人在与人谈话的时候,平均每十分钟要说三个谎话。说谎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是说谎的后果,以及通过情感辨知科学来识破谎言,将是我们取悦观众的主要手段。”
三、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
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
(一)加法模式:人们总体印象的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某个体肯定评价特征愈多,强度愈大,给人的印象则愈好;相反,一个人消极评价特征越多,强度越大,他留给人的印象就越差,也就越难于为他人所接纳。
(二)平均模式(averagingmodel)(Anderson1965):有些人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把他人的诸特征的评价分值累加,而是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
(三)加权平均模式:
许多人形成对他人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数,然后将权数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四、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1、不同特征在印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Asch(1946)的经典研究:A组是: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实际、谨慎B组是:聪明、灵巧、勤奋、冷淡、果断、实际、谨慎
Asch就把“热情”、“冷淡”这类对印象形成起重要作用的特征称为“中心特征”,把“文雅”与“粗鲁”这类对印象形成不起核心作用的特征称为“边缘特征”。(联想)中心特征作用但中心特征与边缘特征是相对的我国文化2、信息出现的先后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是不同的
首因效应(primacyeffects)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第一印象(firstimpression)至关重要。“先入为主”。“新官上任”。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鲜明的、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的交往。近因效应(recencyeffects)则是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Luchins(1957)的实验证明了这两种效应的存在。
70%-12%认为吉姆较外向,友好3、人们倾向于把有关的特质联系起来形成对他人较统一一致的认识
隐含个性理论(内隐人格理论)(implicitpersonalitytheory):普通人有着关于个性中哪些特定互相联系在一起,哪些特定互相没有关系的假设,这些假设称为隐含的个性理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用它们来作出超越所获信息的推论。以经验为依据,无正规的概念,却起作用。Rosenberg:冒险——强健、冲动、果断一致性:在对人形成印象过程中,人们总把零散的信息资料汇总,形成一个一致的互不矛盾的印象。评估性:在人际印象形成过程事,人们常根据有限的信息对他人作出叛判断,并在这个过程中或之后,进一步对对象作出一定的评估,是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推断他也具有其他相似的,或相互关联的特征。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的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好;反之也一样,如果被认定是坏的,那么他就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这种效应称为——晕轮(光环、月晕)效应(haloeffect)。Dion狄恩等(1972)的研究证明了此效应的存在。晕轮效应是很难避免的,它是人们快速认识他人的一种策略、方式,但有时却可能会产生有害的结果。4、人们比较重视负性信息,但却倾向于对他人作正性评价
宽大效应(leniencyeffect)正性偏差(positivitybias)原因可能有:(1)人们希望自己的周围都是好人好事,这样自己会感觉舒服些;(2)大多数文化中,正性词汇比负性词更常见;(3)通过对他人的宽容来显示自己的大度与仁慈。5、印象的作用
A、我们对他人的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即使发现最初的印象是错的也仍然如此;这种倾向被称为——保守性偏差(perseverancebias)。
形成的印象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判断: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左右我们对后获得的信息的解释;定势(set):先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倾向。B、产生与印象一致的行为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以证实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prophecy),也称为“皮克马利翁效应”。Rosenthal与Jacobson(1968)的经典研究。第三节自我知觉有两个高度不同的概念都被译成自我。Self:Ego: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人的个性中从本我(id)分化出来,指导个人适应现实社会生活,使个人行为超越简单快乐原则而遵循现实原则的个性部分。它是现实与个人的协调者。一、自我知觉概述
1、概念: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个人对自己的心理、行为状态的知觉。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亦可称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自我(self)、自我概念(self-concept)
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调节等形式。.
2、W.詹姆斯:主我与客我——这是詹姆斯的自我概念,前者是个体的主观经验,后者是经验的内容。前者是认识的主体,后者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主我是自我的动力成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活动。詹姆斯把客我具体分为:身体自我(bodilyself)物质自我(materialself):衣服、房子、家庭和所有其它的物质所有物;社会自我(socialself):社会评价,我们从熟人或朋友那里获得的承认,特别是有利的评价。精神(心理)自我(spiritualself):个人内心的活动、能力、价值观和理想,是自我感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部分。.
3、自我意识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常见的分析方法有:其一是将自我意识的内容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心理的自我是自我发展的第三阶段,从青春期开始,个体确立起自我意识。其二是将自我意识分为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其三是将自我分为现在的自我与可能的自我。其四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self-discrepancytheory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的自我(theidealself):应该的自我(theoughtself):实际的自我(actualself)
4、自我概念的形成
1)D.J.贝姆1972年提出自我知觉理论:人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行为发生的情
境了解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内部状态。我们对自己内部状态的了解,也像他人了解我们一样,都是通过我们的外显行为。2)“镜中我”(looking–glassself)
1922年符号互动论学者Cooley提出,认为我们感知自己就象别人感知我们一样,我们所隶属的社会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镜中我或别人眼中的我就是我们感知的对象。自我概念是他人判断的反映。自我概念是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我的。.
3)反射性的评价(reflectedappraisal)从他们对我们的态度(如冷淡)及反应(如拒绝)来了解自己。
4)社会比较(socialcomparison)Festinger于1954年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他认为,人们非常想准确地认识、评估自己;为此,在缺乏明确的标准时,人们常与和自己相似的人比较。Wood(1989)社会比较的动机社会比较的方式准确的自我评价、相似比较(similarcomparison)自我美化(self-enhancement)向上比较(upwardcomparison自我保护(self-protection)向下比较(downwardcomparison当个体的动机不同时,所采用的社会比较方式也不同。.
自我概念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1)生理自我这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态,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与爱护感,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始于出生第八个月,三岁左右基本成熟。2)社会自我
大致从三到十三四岁,处于自我的中心。3)心理自我
需时十年,约从青春期到成年。
二、自尊
1、自尊的概念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如果个体对其予以积极评价的角色看得比较重要,他就有高水平的自尊。自尊涉及到:个体是否对自已有积极态度;是否感到自己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是否感到自己是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2、影响自尊的因素1)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以下亲子行为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高自尊:对孩子表现出慈爱、有兴趣、接受与卷入;对孩子的要求,前后一致,双亲一致;尊重孩子,给予一定的自由;说服而不是体罚孩子。2)行动表现的反馈。
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选择那些适合个体,能取得成就或成功的活动,有益于增加自尊。4)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在社会比较中如何选择坐标系是极重要的。选择地位、身份相似的人与之比较,将使个体处于恰当的位置,会增加自尊。三、自我表现1、概述自我表现是指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自我表现的原因有时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自我表现(self-presentation)性行为:为了获得资源、赞许等而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的行为。自我表达(self-expression)性行为:即人们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与反映自己对自己认识,即自我概念。2、分类如实呈现虚无呈现声东击西;以退为进;阳奉阴违。收敛呈现(自我萎缩)在压力、领导面前、女子面前、成就面前等谦虚放大呈现(自我扩张)挫折焦虑,信心、自尊受到威胁、小人得志时等、自大者3、印象整饰
A、概述——亦称印象管理。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他人印象符合个体期待。
印象整饰与印象形成的区别: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整饰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印象形成施加影响。B、印象管理理论库利和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论:认为人从出生到成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由语言、姿态等抽象符号沟通后,能意识到自己的外观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学会了“采用他人的角色”来观察问题,看待自己,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塑造良好印象。戈夫曼的自我表现论:把社会交往看成是类似于舞台表演,每一个人都按照一定的“脚本”来行动。一个“脚本”是一组经过仔细选择的、能够表现自我的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活动。一个人在其他人面前出现时,总试图获得社会赞同,以及想要控制社会交往的结果,产生了印象管理。亚历山大的情景认同论:认为对于每一个社会背景,每一个人际交往的场合,都要存在着一种社会行为,这种行为传递着对这个场合来说是恰当的认同,这种行为形式就叫做情景认同。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努力创造着对他们自己最恰当的最满意的情景认同。三种理论的共同点:他人常常形成对我们的印象,并用这些印象来指导我们的交往,所以理解他们对我们的知觉和努力创造一个我们认为恰当的印象,对我们来说是有益的,因而印象管理是人际知觉的必然。印象整饰的作用----它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C、印象整饰的策略
印象整饰是一种社交技巧。其策略大致有:1.按社会常模或以对方的好恶整饰自己。人的外表最容易为他人所知觉2.隐藏自我。个体真实自我也许不受他人和公众欢迎,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印象,形成良好人际关系,把真实自我隐藏起来,好比戴上一副“面具”。3.按社会期待整饰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4.投好策略。个体为了得到他人的好评,形成良好印象,往往投其所好:自我暴露、附和、赞美施惠助等等第四节对群体的知觉
Brewer(1988)的印象形成双重加工模型(thedualprocessmodelofimpressionformation)认为,人们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主要使用两类加工操作:以类别为基础的加工(category-basedprocessing);把个体当作某一群体的成员之一,就据对此群体所具有的看法来形成对此个体的印象。这种加工是一种自动的,无需意识控制的加工,无需人们多大的努力。以特征为基础的加工(attribute–basedprocessing
)。试图注意并整合他人各种信息来建构对其独特的印象。这种加工需意识参与、需要较多的时间与努力。人类一个基本的认知策略就是分类。在大多数国家,性别、年龄、种族、社经地位、文化背景都是划分群体的重要特征。一个个体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划入不同的群体中。.1、刻板印象(Stereotype)概述也有人译成定见。
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印象。对一个群体的刻板印象是由正、负性特征构成的另外,刻板印象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解是不正确的;但多无法测量与验证,因没有合适的效标。职业、地区、性别、年龄、民族都可以成为各种刻板印象形成的基础。2、刻板印象的形成一是个人的亲身经验;二是社会学习:从父母、老师、同学、课本及大众媒体习得而来。3、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一个人类别的特征越明显;当时间紧迫,判断准确性不重要时;当所获得的信息很复杂,不易分析加工时;当人们处于极端的情绪状态。.
4、刻板印象的利与弊利:使用刻板印象能快速地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弊:它夸大了群体内成员间的相似性,从而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念的偏差;它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偏见与歧视。5、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1)有意识地去寻找不一致的信息,有意识地校正自己的判断;(2)把不一致的信息区隔开来;(3)把不一致的信息归于群体中不典型的成员(4)相互交往:长期的、深入的、一对一的交往;广泛交往;与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成员交往;第五节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一、概念人们通常都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控制力与预测力,这样人们才会感到安全。(控制需要)所谓归因(attribution)就是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是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或行为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推论。二、归因理论1、海德的朴素心理学(F.
Heider,1958)每个人都是朴素的心理学家,对因果关系感兴趣,并能对其加以分析、推测。归因理论的创始人
1958年他在《人际关系的心理学》一书中从朴素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他把行为的原因基本分为两类:内因与外因内因——个体自身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能力、努力等。外因——个体自身之外的原因:如环境因素、运气、任务难度、他人帮忙等。.
两个原则:
共变原则:如果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原因总是与一个结果相联系,而且没有这个原因时,这个结果不发生,那么我们把这个结果归于这个原因。
排除原则:如果情境原因足以引起行为,就排除个人归因,反之亦然。
2、凯利的三度理论(cubetheory)Kelley吸收了海德的共变原则,并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于1967年提出三度理论。(1)行为的原因可能有三种:行为者(actor)刺激物(stimulus)情境(situation)
(2)、要找出行为的原因,主要使用三种信息:A、一致性(consistency)信息: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相一致。是,高。B、一贯性(consensus)信息: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一贯如此。是,高。C、特异性(distinctiveness,区别性)信息:即行动者对其他对象是否也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是,低。一致性 一贯性 特异性 归因于 高高 高 刺激物 低 高 低 行动者 低 低 高 情境
批评(1)、模型过于理想化,人们通常得不到一致性、一贯性与特异性三种信息;(2)、模型逻辑含糊不清,过于复杂;(3)、忽略了归因者对特定行为的知识所起的作用,如在听相声时,当听众棒腹大笑时,人们一般都会归于相声说得好,说得逗。
3、成就归因模型Weiner等(1972)
提出了成就归因模型(AchievementAttributionModel),是在海德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Weiner(1979)
又对此模型加以扩展。此模型认为人们用于解释成败的原因可用下列三个维度加以分类与描述:(1)、内——外因(2)、稳定——不稳定 内因 外因 稳定 能力 工作难度 不稳定 努力 运气 (3)、可控制性
归因的作用当把成功归于内在的、稳定的因素“能力”时,就会增强自信心、更高的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Bandura,1977)。Self-efficacy:个体对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生活诸方面的能力的知觉或信心。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自我效能研究现状目前,关于自我效能的研究存在两种倾向:特质取向和非特质取向,或将其理解为自我效能的两个维度。前者认为自我效能感是跨情境的,具有特质性,不以具体情境为转移。后者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具体的、非特质的,具有情境性。当前研究更倾向于认同两种取向的共存。.
当一个人把失败归于自己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太差时,他就会消沉、自卑、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从而造成动机缺失,不再努力。Learnedhelplessness(Seligman等,1967)消极事件+归于不可控因素动物在经过努力仍无法避开有害和不愉快的情境时获得的失败经验,会对今后应付特定事件的能力起干扰和破坏性效应,致使他们消极地接受命运,不作任何的尝试与努力。塞利格曼称这一现象为“习得性无助”。当人们经受了极端严重或持续紧张后,即使事件完全在人们自己控制之下,他们也不努力去控制,而是觉得希望渺茫无所作为,这种心理状态称作习得无助。习得无助与心理健康习得无助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三个问题:①动机上,无助的人不再努力采取必要的步骤来改变这种结果。②认知上,无助的人不去学习能有助于摆脱不良结果的反应。③情绪上,习得无助能产轻微或严重的抑郁症。习得无助模型是归因治疗的一个基础,干预的四种方法:①引导改变对结果的评价。②改变认知的目的指向性。③改变一个人的期望,变不可控为可控的期望。④改变一个人对失败的归因,将内部的整体的、稳定的归因改变为外部的、特殊的、不稳定的归因。4、其他理论(1)对应推论理论(Johns&Davis,1965)(CorrespondentInferenceTheory)对应推论是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即人们常把他人的外在行为与他们的内在品质相对应。程序:先了解行为者动机,若有意的,再推论品性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A、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B、行为的自由选择性:非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2)Bem(1972)的自我知觉理论:内部线索模糊时,通过外在行为推测内在特征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的归因过程与对他人行为的归因过程是一样的。3)折扣原则:原因一因原因二的出现而被打折扣。4)扩大原则:原因一因原因二的出现而被扩大。三、归因偏差(attributionwarp)1、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attributionerror)它是指人们倾向于把行为者本身看作是其行为的起因,而忽视外在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高估个人归因而忽略情境归因为基本归因谬误。啃老族通常被认为是懒惰的(个人性格归因),即使他是真的找不到工作(情境归因)。也叫行为中心偏见。齐天大圣产生的原因:(1)、人们有一种信念,人们应该对自己的行动负责(2)、情境中的行动者比情境中的其他因素往往更突出,更易引起注意。2、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误行动者倾向于作情境归因,强调情境的作用;观察者倾向于作内部归因,强调行动者的特点的作用。行动者:外在归因;观察者:内部归因
原因:观察者更注意行动者,行动者较注意周围的环境;观察者对行动者的过去了解少,只注意现时现地;行动者对自己的过去了解,知道自己之所以做出某一行为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3、自我服务归因偏差(self-servingattributionbias)自利归因,是一种为自己着想的自利偏误。即人们愿意把功劳归于自己、把失败归于外因的倾向。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平衡,可避免对自信心与自尊心的打击.4、自我设障或自我损害偏向(self-handicapping)
人们感到失败不可避免时,积极搜寻、乃至制造影响其成效的不利因素的过程。个体为保护自尊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的外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种归因策略;其性质是,行动者在情境中导入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通过引起人们注意影响行为的多种可能的原因,从而使每个原因的归因中所起的作用打上折扣。.
5、显著性偏见:人们常常利用他们最容易获得的刺激来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或任务。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一个人或情景的易利用性会成为因果归因的关键。学生成绩差:师——不努力6、一致性反应用不足偏见:人们往往忽视一致性反应的信息,即对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一个人作出了一种反应时,人们在对此作归因的过程中,不太注意其他人如何反应。另外还有公平世界的信念等强调罪有应得、好人有好报,原因——过分高估了个人归因。
第四章社会动机
Social
motive
一、定义
我们的行动一般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要,达到一定目的。心理学中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需要”、“目的”基本同义的一个术语是动机(motive)。早期--需要有些动机是天生的,有些是经社会化形成的。1、动机是引起、维持、推动个体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只有当需要有某种特定目标时,需要才转化为动机,推动人从事活动。当需要所引发的内驱力指向某种特定的目标、诱因或强化物时,个体就形成了动机。需要动机行动目标2、行为和动机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①同一动机可以产生不同行为惩罚:棍棒教育孩子奖励②同一行为可能由不同的动机所引起不想拖累对方(茶花女)拒绝求婚不想被对方拖累(追鱼)二、动机的特征(一)动机的强度:有强弱之分越缺乏什么,想得到它的动机就越强指标:行为的力度与持续性(二)动机的清晰度:动机指向目标的意识程度口头报告法:为什么这样做?目的是什么?(三)动机的更替:存在两种以上动机(目标),不能同时满足或不知如何选择,产生动机冲突
1、双趋式:两个目标对个体都有吸引力(鱼、熊掌段王爷)2、双避式:两个目标都想回避,但必须选一个(工作)3、双重趋避式:两个目标各有利弊(男友)冲突——斗争——更替三、动机分类1、按动机性质分自然动机:也称为物质性动机,以生理需要为基础的动机饮食、睡眠、性(天生的)社会动机:也称为精神性动机,在社会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获得的成就、权利2、按照动机的作用分为主导动机:最强烈最稳定的动机是主导动机,也可叫优势动机,它对个体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一般动机:其它对个体行为不起支配作用的动机为一般动机,也称辅助动机,或非主导动机。
.
3、按照动机的范围分为广泛动机:指个体的行为由多种动机所推动,并且能长期坚持一贯的方向,也称概括动机;局部动机:指对人的行为直接起作用的动机,也称具体动机。4、按照动机与活动本身的关系分为内部动机:指人们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由于活动能使人们获得满足,活动本身就是人们自己的奖励与报酬,无需外加的奖赏。
外部动机:指那种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
补充:无为的动机(metamotivation)与无为的意志(will-free)从老子学来的。罗的非指导性疗法,主张让患者自诉问题、自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治疗者除了聆听、点头、称赞、偶尔问些问题以刺激思想外,不作任何建议。马、罗常用的“Let-be”一词,据马说来自《道德经》,难以翻译。《道德经》里的无为、法自然、守静笃等都有“Let-be”的意思。“处无为之为,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马的本体的爱(Being-love)、无为的动机等。解释了消极(passivity)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性。只有无为动机是无欲的、不作选择的、不主动的、不干涉的,这种动机只有在所有的需要(尤其是缺失性需要)得到满足后才出现。.
四、动机的功能我们把动机系统的基本功能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始动功能;第二层面是定向功能、引导功能和维持功能;第三层面是调节功能和强化功能。动机系统要素动机系统基本功能诱因始动本能、需要、驱力定向、引导、维持目标调节、强化
五、动机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人有五种基本需要,他们是超越文化、国家、民族、社会形态的,即是人类共有的。1)生理的需要(ThePhysiologicalNeeds):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TheSafetyNeeds):3)归属与爱的需要(TheLoveNeeds):4)尊重的需要(TheEsteemNeeds):他尊/自尊人要脸,树要皮;社会地位(面子)能力、人品5)自我实现的需要(TheneedsforSelf-Actualization):实现个人的潜能、理想马斯洛:人类需要的层次理论马斯洛(1908~1970).
2、这五种需要是逐级上升的,低级的需要基本满足之后,较高级的需要才能提到日程。(金字塔形排列)并非指100%的满足。马斯洛进而把人类的行为动机分为两类。一类称为缺乏动机(DeficiencyMotivation),一类称为成长动机(GrowthMotivation)。
动物人/个体发展过程.
例外:(一)有些人似乎把自尊看成比爱更为重要,这个需要层次中最常见的颠倒情况。(二)另外有些人,特别是有天赋创造性的人,尽管缺乏基本满足,他们仍有创造性。(三)在某些人身上,抱负的水平可能永远是压抑的或低下的。过着水平极低生活的人,只要能在有生之年得到足够的食物,他们会心满意足的。(四)所谓心理病态的人格乃是永远丧失爱的需要的另一例证。根据所获得的最好的数据来看,正是这些人在他们生命的最初数月中就已缺乏爱,因而几乎永远丧失了给予和接受感情的愿望和能力(正象动物因为在出生后不马上进行练习,就失去吸吮或啄反射一样)。(五)需要层次发生颠倒的另一原因是,当一种需要长期得到满足时,对这种需要的价值可能会估计不足。
(六)此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要涉及理想、崇高的社会标准和高价值等等。具有这样价值观的人会成为殉难者;他们为了某种理想或价值,将牺牲一切。补充1、理解需要层次论,要注意以下三点。
(1)坚持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人为对象,重视健康动机的研究。(2)坚持整体动力论,阐明动机和环境以及动机和动机之间内在的整体动力的关联。个人是一个统一的,有组织的整体,(3)动机理论的研究要摈弃文化的差异,直接对人类共有的基本目标或需要进行研究。文化人类学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人类满足各种需求的方式虽有极大的文化差异,但人类所追求的基本或终极目标都是相当一致的,而且人类所共同拥有的基本特征要远远大于由于文化造成的差异性,因此马斯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寻找人类的共同需求上。
.
2、常见的误读主要有以下两点:
误读之一,就是把需要层次论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大方面。误读之二,就是过分强调需要层次论的“分”而忽视其中的“合”。马斯洛特别强调,人类的需要是一个整体,划分不同的需要,正是为了从整体上看清楚人类的需要。
第6层需要:超越自在(transcendence)六、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一)、成就动机(needforachievement)(theachievementmotive)(achievement
motivation)1、定义:推动个体去追求、完成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设法将其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内在力量。代表人物:莫里(MurryHA,1938)/麦克兰德(McCllellandDC,1953)2、测量: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ApperceptionTest)原理:内隐动机,自己也不能总是准确地说出投射测验的一种,要求参加者就一系列摸棱两可的图画编故事,把自己的价值观、动机等投射到画面的人物身上3、有关研究对儿童独立、自律训练成就动机高国家经济发展快阿特金森(Atkinson)期待-价值理论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两种与成就动机有关的动机:追求成功/避免失败行为倾向=动机强度X成败概率的主观期待X成败的价值追求成功的倾向(tendencytoseeksuccess):Ts=MsxPsxIsIs=1-Ps避免失败的倾向(tendencytoavidfailure):
Taf=MafxPfxIfIf=-Ps总的成就动机倾向:Ta=Ts-Taf=(Ms-Maf)Ps(1-Ps)Ms>MafPs=0.5中等难度Ms<MafPs----0/1易/难.
基于托尔曼和勒温的期待和抱负水平构想,阿特金森试图将需要、期待和价值统一到一个综合的理论中。动机代表稳定而且持续的个体特质,包括两种基本的成就动机:争取成功和回避失败的动机。假定成功的动机代表了个人对成功的希望或期望,反映了他们“体验成功感的能力”(1964)。如果争取成功的动机高,那么个体很可能会接近或参与成就任务。相反,回避失败的动机代表个体失败的时候,体验羞愧和羞辱的能力,高动机的情况下,会使个体避免从事成就任务。.
一个关于成就的需要的四级模型科温顿(Covington,1992)在阿特金森两种动机的原始模型的基础上,就其达成的途径提出了更全面的模型。这个模型提出,大概有四种类型的学生和看待成就任务的方式:成功导向型(成高避低)、失败避免型(成低避高)、过度努力型(双高)和失败接受型(双低)。
(资料来源:M.V.Covington&B.Roberts,1992).
过度努力型的学生两种动机都高,他们努力接近成功的同时也很害怕失败。这些学生在从事成就任务的时候非常努力,但由于他们畏惧失败也感到很焦虑。类似于防御性悲观主义者。过度努力型的学生在班上总是表现很好,同时表现出焦虑和担心。两种动机都低的学生称为失败接受者。这些学生基本上对成就漠不关心,这种淡漠可以归于缺乏关心和同情心,或是对成就价值的积极恼怒和抵抗。(二)、亲和动机(needfor
affiliation,合群动机)1、定义:个人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关系的一种内在欲求。(归属与爱的需要)关禁闭惩罚2、为什么有亲和动机?1)、本能:鹅、婴儿的依恋/结群生活合作生存2)、后天习得的:不和群受排斥3)、焦虑---亲和说(沙赫特)(anxiety-affiliation)(Schachter,1959)经历不安的人,亲和动机强实验:电流高度恐惧10’与大家在一个房间等(62.5%/1/3)低度恐惧单独等
原因和同样处境的人在一起,降低不安、恐惧(同病相怜)可模仿别人如何做,相互支持、依靠例子
新兵/老兵两个出门在外的有矛盾的人被拐卖的儿童(三)、权力动机(needfor
power)1、定义:指对权力的欲求,即影响他人、控制他人,获得支配地位的需要。2、为什么会产生:1)资源的获得(满足生理需要等)代表一种成就,获得尊重2)阿德勒(1929):无能自卑补偿极端的权力3)温特(1973):无能的恐惧+社会控制的渴求3、分类:雷温(Ravenet1982)信息性权力(information);奖赏性权力(reward)强制性权力(coercive);专业性权力(professional)参照性权力(reference);合法性权力(ligitimate)
七、创造动机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原理生物我(本我id)、现实我(自我ego)、道德我(超我superego)三位一体。生物我是各种创造力的源泉,其主要动机是减轻紧张,方法是尽量减轻痛苦或将快乐扩大。艺术家都是性本能冲动异常强烈的人,因此必须将之升华,以期在狂想(fantasy)中得到满足。本我动机常违背超我动机而产生紧张,引发罪恶感、焦虑感、紊乱,在创造领域中得到升华。本我提供创造的动力,超我指示创造的方向,自我选择创造的途径(巧饰本我的狂想,使不为社会接受的欲望换一个形态出现)。(二)、性心理发展原理
动欲区固定作用(erogenouszonefixation)与创造力。每个个体都是一个欲力(libido)系统。欲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是创造的。是性本能的心理动能(psycheenergy),而且是爱情、想象、自我牺牲等的驱力。欲力发展的部位与发展心理学的首尾原则(cephalocaudalprinciple)一致。性心理发展的前3个阶段,儿童是从吮吸、咬嚼、排泄等活动中获得满足的。这种间接处理难以制服强烈的幼儿期欲力,势必引起紧张和焦虑——由创造来解除。欲力的发展停留在某一不成熟的阶段上,为停滞现象。以艺术家为甚。如歌德好食。文学是性欲的升华创作与白日梦作品是“经过改装的梦”1973年一个关于性欲与攻击性的升华实验
(三)过度补偿说: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psychology)
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出生于富商家庭,却度过了一个不幸的儿童时代,幼时身体虚弱,四岁才会走路,五岁患严重肺炎。这一经历与他后来学医及形成其独特的心理学思想有关。阿以前,有些类似说法——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前460-377)以类似中庸的原理—Nothingtoomuch--解释生理现象,他发现在生理现象中,当机体的常态受扰动后,就会恢复原来的状态。后来,生物与生理学家用自我调节(self-regulatory)来解释补偿的现象。哈佛坎农(Cannon)提出体内平衡(homeostasis)来解释种种生理过程中的平衡作用。生理上,人体都有使体温、水分、盐分、糖分等维持在某一水平的趋势,自动发生,此种平衡作用可称为自定作用。后来心理学家弗里曼(Freeman)等认为,可用来解释基本的心理现象。平衡的动力包括2方面:一是生理的不平衡;二是维持平衡的内在需要。心理的补偿动机也是:一是器官卑劣及自卑感;二是优越感。卓越的人,则过度发展他所引以为耻的特点或发展其他的优点以遮盖缺点。.
2、人本主义理论——自我实现说3、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创造动机说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conditioning);经典性条件反射(classicalconditioning)。早期的赫尔(hull1952)提出,刺激与反应的关系有2种:发散机制(divergentmechanism)、辐合机制(convergentmechanism)。
行为主义的奖励创造论1969年3个心理学家(Pryor,haay等)训练一些海豚表演新颖的行为,报告名为“创造的海豚”。共三十多节课,圆满结束。.
新行为主义者研究动物发现:受概率奖励的行为,也就是行为者不知何时会得到奖励的行为,会持续很久才会因一直没受到奖励而被削弱。赌徒夜以继日地赌,是病态;创造者一心一意地干,也可说是病态。他们都是受“或许会得到的奖励”激疯的。斯金纳(1974)用进化论来解释: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个人述职报告
- 关于房顶做防水的合同书
- 中班新学期工作计划
- 死因培训课件教学课件
- 探公望隐居地-思创业中国梦
- 鳄鱼掉牙课件教学课件
- 自建房安全事故免责协议书(2篇)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工艺学实践》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稻香楼宾馆临湖俱乐部项目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法国号说课稿
- 函数与导数高考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课件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 球墨铸铁管自锚管及顶管课件
- 云南小学地方课程二年级上册动物王国教学设计
- 管辖权异议申请书电子版下载
- 学校校园欺凌师生访谈记录表六篇
- 耳鼻喉科手术分级目录2022
- 课后习题答案-电机与拖动-刘锦波
- GB/T 11836-2023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 第三章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 中国阴道炎诊治课件
- 微生物生物转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