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平市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日: 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 ?”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日: 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里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日: 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资乃止。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日: 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日: 滂死则祸弭,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 滂从父归黄泉,得其所矣。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二。(1)对下列句子中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林宗闻而让蕃 让:责备B.请署功曹 署:代理C.滂后事也 释:释放D.以利刃齿腐朽 齿:割除(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就慑于他的廉直刚正,弃官而逃。B.范滂因为弹劾的人数非常多,受到了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如果检举的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的人,甘愿接受死刑。C.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仅上书揭发欺压百姓的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豪二十余人,而且曾在休息的时候拒绝召见为乡里人所鄙弃的外甥李颂。D.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不忍拘捕范滂,县令郭揖要与范滂一同出逃,他们的行为,表现了对朝廷此举的不满,也表现了对范滂为人的敬仰。(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 ?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4)请根据文章二三段内容,概括范滂为官特点。【答案】(1)C(2)C(3)①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现在成全了范滂辞官的好名声,恐怕会自己招来不好的议论吧。②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再追求长寿,这二者能同时得到吗?(4)①同僚相处,耿直自尊;②不畏豪强,揭发佞吏;③志不能伸,率性辞官;④不徇私情,严整疾恶。【解析】【分析】(1)A项,句意为: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让:责备。正确。B项,句意为: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署:代理。正确。C项,句意为:后来范滂的案情查清。释:解除,查清。错误。D项,句意为: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齿:割除。正确。故选 C。(2)C项,“而且曾在休息的时候拒绝召见为乡里人所鄙弃的外甥李颂 ”错误。文中“寝而不召”的意思是“范滂把宗资用李颂为吏这件事压下去了,不任用李颂 ”。故选C。(3)本题第一句中, 格”,要求;成”,成全; 去就”,辞官; 得无••…邪”,恐怕••…吧。第二句中,“恨”,遗憾;“既”,已经;“令”,美好;“寿考”,长寿;“兼得 ”,同时得到。(4)本题中,由 “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和“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 ”可以看出,范滂耿直自尊。由“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 ”可以看出,范滂不畏豪强。由“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可以看出,范滂因为壮志难酬,率性辞官。由“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里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可以看出,范滂不徇私情。故答案为:⑴C;⑵C;⑶①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现在成全了范滂辞官的好名声,恐怕会自己招来不好的议论吧。②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再追求长寿,这二者能同时得到吗?⑷①同僚相处,耿直自尊;②不畏豪强,揭发佞吏;③志不能伸,率性辞官;④不徇私情,严整疾恶。【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 ”“套用成语法 ”“套用课本法 ”,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4)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附参考译文】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人的钦佩,冀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去巡行查办。范滂走马赴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到冀州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为光禄勋主事。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执行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有阻止他,范滂觉得很遗憾,扔下笏板弃官而去。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莫非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吗 ?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范滂)又被太尉黄琼征召。不久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范滂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有私心。范滂回答说:“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 ?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查实。如果我的话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我甘愿接受死刑。 ”(负责审理的)官吏无话可说了。范滂看到当今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于是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辞官。太守宗资此前就听说范滂美好的名声,(于是)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并把政事交给他处理。范滂在任功曹期间,严厉地整治他痛恶的人和事。范滂外甥——西平人李颂,是王侯之家的子弟,被同乡的人所不齿。中常侍唐衡把李颂请托给宗资,宗资任命他做小官。范滂却认为他外甥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就把这件事压下不办。宗资把怒气转嫁到书佐朱零的身上,鞭打书佐朱零。朱零仰起头说:“范滂(这样做)是公正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做法)无法改变。”宗资于是作罢。后来牢修诬告朝中有人结党营私,范滂获罪被拘禁在黄门北寺监狱。后来范滂的案情查清,范滂就回到乡里。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钩党之人。诏书下达,紧急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到县,手捧诏书,(把自己)关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中,伏床哭泣。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呀 !”当即赶到县狱。县令郭揖十分吃惊,走出官衙,丢下官印,拉着范滂要和他一起逃走,范滂说:“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名连累您,又使得我的老母流离他乡呢!”范母前来和滂诀别,范滂告诉母亲:“我跟随先父去黄泉,是死得其所。只是希望母亲大人割舍这难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他的母亲说:“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够同时得到吗 ?”范滂跪下来接受母亲的教诲,再三拜别而去。经过的人听见了,没有人不被感动得流泪。这一年,范滂三岁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达奚长儒,字富仁,代人也。长儒少怀节操,胆烈过人。十五袭爵乐安公。周太祖引为亲信,以质直恭勤,授大都督。数有战功,假辅国将军,累迁使持节、抚军将军、通直散骑常侍。平蜀之役,恒为先锋,攻城野战,所当必破之。宣政元年,除左前军勇猛中大夫。后与乌丸轨围陈将吴明彻于吕梁,陈遣骁将刘景率劲勇七千来为声援,轨令长儒逆拒之。长儒于是取车轮数百,系以大石,沉之清水,连毂相次,以待景军。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高祖受禅,进位上开皇二年,突厥沙钵略可汗并弟叶护及潘那可汗众十馀万,寇掠而南,诏以长儒为行军总管,率众二千击之。遇于周,众寡不敌,军中大惧,长儒慷慨,神色愈烈。为虏所冲突,散而复聚,且战且行,转斗三日,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见骨,杀伤万计,虏气稍夺,于是解去。长儒身被五创,通中者二;其战士死伤者十八九。突厥本欲大掠秦、陇,既逢长儒,兵皆力战,虏意大沮,明日,于战处焚尸恸哭而去。高祖曰: 长儒受任北鄙,式遏寇贼,凡十有四战,所向必摧。自非英威奋发,奉国情深,抚御有方,士卒用命,岂能以少破众,若斯之伟? ”其年,授宁州刺史,寻转廓州刺史,母忧去职。长儒性至孝,水浆不入口五日,毁悴过礼,殆将灭性,天子嘉叹。起为夏州总管三州六镇都将事,匈奴惮之,不敢窥塞。以病免。又除襄州总管,在职二年,转兰州总管。复转荆州总管三十六州诸军事,高祖谓之曰:江陵要害,国之南门,今以委公,朕无虑也。 ”岁馀,卒官。谥曰威。(摘编自《隋书列传第十八》)(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B.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C.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D.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此处是临时担任、代理官职之意,古汉语中还有权、摄、署等词也有代理官职的意思。B.受禅,指古代王朝更迭,新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后来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C.可汗,指的是我国古代北方突厥、契丹、蒙古、匈奴等游牧民族建立的汗国的最高统治者。D.母忧,亦称为母艰“两艰”,如若母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按制须离职回祖籍守制三年。(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达奚长儒出身贵族,自幼胆识过人。在北周与隋两朝他都凭才略出众而受皇帝的赏识和重用。达奚长儒足智多谋,作战屡次立功。在对抗陈将刘景一战中他因出奇制胜而进位为上大将军。达奚长儒不畏强敌,御敌视死如归。对突厥一战,他率兵奋勇拼杀,身负重伤,终使敌离去。达奚长儒善掌军事,赤诚报效国家。他担任军中要职,震慑了敌人,为国家消除了边塞之忧。(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长儒受任北鄙,式遏寇贼,凡十有四战,所向必摧。长儒性至孝,水浆不入口五日,毁悴过礼,殆将灭性,天子嘉叹。【答案】(1)DCB4)①达奚长儒受任于北边边塞,遏制胡人,他共打了十四仗,所到之处,必定挫败敌人。②长儒生性极为孝顺,他不吃不喝达到五天,哀伤憔悴超过礼制,身体几乎将要垮了,天子对他赞许叹赏不已。【解析】【分析】(1)“船舰”是语句“船舰碍轮不得进 ”的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 A项、C项。“及”应该是等到的意思,“俘”的宾语是“数千人”,“及”前面应该断开,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 B项。句意:刘景到了,船舰被车轮所阻,不能前进。长儒于是派出奇兵,水陆两地一同发动,大破刘景,俘虏几千人。等到俘虏吴明彻后,长儒因战功升任大将军。故选D。C项,“指的是我国古代北方突厥、契丹、蒙古、匈奴等游牧民族建立的汗国的最高统治者”错误。匈奴的最高统治者为单于。古代北方阿尔泰语系民族鲜卑、回纥、柔然、铁勒(高车)、突厥、吐谷浑、阻卜、女真等部族对首领皆称可汗。“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故选 C。B项,“在对抗陈将刘景一战中他因出奇制胜而进位为上大将军 ”错误。结合“高祖受禅,进位上大将军,封蕲春郡公,邑二千五百户”分析,达奚长儒进位上大将军是在隋高祖登基之后。故选 B。①“长儒受任北鄙 ”,长儒受任(于)北鄙(省略句);“鄙”,边远的地方;“遏”,遏制;“凡”,一共、总共;“摧”,挫败。②“至”,极、最;“悴”,憔悴; “过”,超过;“礼”,礼制;“殆”,近于、几乎;“嘉”,赞许。故答案为:⑴D;⑵C;⑶B;⑷①达奚长儒受任于北边边塞,遏制胡人,他共打了十四仗,所到之处,必定挫败敌人。②长儒生性极为孝顺,他不吃不喝达到五天,哀伤憔悴超过礼制,身体几乎将要垮了,天子对他赞许叹赏不已。【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 ”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参考译文】达奚长儒,字富仁,代地人。长儒小时即有节操,胆略超过常人。十五岁承袭爵位为乐安公。周太祖把他作为亲信,因他朴实直率谦恭勤勉,授予大都督之职。他多次立下战功,代理辅国将军,多次升迁到任使持节、抚军将军、通直散骑常侍。在平定西蜀的战争中,他总当先锋,攻城野战,所到之处都能攻破。宣政元年,被授予左前军勇猛中大夫。后与乌丸轨包围陈国将领吴明彻于吕梁,陈国派骁将刘景率劲旅七千来增援,乌丸轨命令达奚长儒迎战援军。长儒于是取来几百车轮,系上大石头,沉到清水里去,让车轮连着车轮,以等待刘景的授军。刘景到了,船舰被车轮所阻,不能前进。长儒于是派出奇兵,水陆两地一同发动,大破刘景,俘虏几千人。等到俘虏吴明彻后,长儒因战功升任大将军。隋高祖受禅登基,长儒升任上大将军,封为蕲春郡公,食邑二千五百户。开皇二年,突厥的沙钵略可汗和他弟弟叶护以及潘那可汗,率领十几万人马,向南方进犯抢掠。朝廷下诏让达奚长儒担任行军总管,率部二千人迎击他们。双方相遇于周,长兵力寡不敌众,军中士卒十分恐惧,长儒慷慨激昂,神色更壮烈。他们被胡人所冲击,打散了,又聚集起来,一边奋战一边行进,转战了三天,各种兵器全部用光了,士兵就用拳头殴打胡人,以至手上的骨头都显露出来了,杀伤数以万计的敌人,突厥人士气略降,长儒于是解围离去。长儒身受五处创伤,其中被杀穿的地方有两处。他的战士,战死或受伤的有十分之八九。突厥人本想大肆抢掠秦州、陇右一带,遭遇长儒之后,长儒的士兵全都竭力奋战,突厥士气大丧。次日,突厥在交战处焚烧尸体,大哭而离去。高祖皇帝说: “达奚长儒受任于北边边塞,遏制胡人,他共打了十四仗,所到之处,必定挫败敌人。如果不是长儒英勇奋发,对国家有很深的感情,士卒又服从命令,怎能以少破众,像这样伟大?”这年,长儒任宁州刺史,继而转任鄜州刺史,因母亲去世而离职。长儒生性极为孝顺,他不吃不喝达到五天,哀伤憔悴超过礼制,身体几乎将要垮了,天子对他赞许叹赏不已。(丧期满后)长儒被起用任夏州总管三州六镇都将事,匈奴人怕他,不敢窥探边塞。因病免职。后又任襄州总管,在职二年后,转任兰州总管。又转任荆州总管三十六州诸军事。高祖对他说:“江陵是要害,是国家的南大门。如今交给你,我不用担心了。”过了一年多,在官任上去世。谥号叫“威”。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舜禹之事(唐)柳宗元魏公子丕,由其父得汉禅。还自南郊,谓共人曰: 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由丕以来皆笑之。柳先生曰:丕之言若是可也。吾见笑者之不知言,未见丕之可笑者也。凡易姓授位,公与私,仁与强,其道不同;而前者忘,后者系①,其事同。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共为乱尧无以已之。何也?尧未忘于人,舜未系于人也。尧知其道不可,退而自忘;舜知尧之忘己而系舜于人也,进而自系。舜举十六族,去四凶族,使天下咸得其人:命二十二人,兴五教,立礼刑,使天下咸得其理;合时月,正历数,齐律、度、量、权衡,使天下咸得其用。积十余年,人曰: 明我者舜也,齐我者舜也,资我者舜也。 ”天下之在位者,皆舜之人也。而尧陵然,聋其聪,昏其明,愚其圣。人曰: 往之所谓尧者果乌在哉?”或曰耄矣",曰匿矣"。又十余年,其思而问者加少矣。至于尧死,天下曰: 久矣,舜之君我也。”夫然后能楫让受终于文祖。舜之与禹也亦然,禹旁行天下,功系于人者多,而自忘也晚。益之自系亦犹是也,而启贤闻于人,故不能。夫其始系于人也厚,则其忘之也迟。不然,反是。汉之失德久矣,其不系而忘也甚矣。宦、董、袁、陶之贼生人盈矣,丕之父攘祸以立强,积三十余年,天下之主,曹氏而已,无汉之思也。丕嗣而禅,天下得之以为晚,何以异夫舜、禹之事耶?然则汉非能自忘也,其事自忘也;曾氏非能自系也,其事自系也。公与私,仁与强,其道不同,其忘而系者,无以异也。尧、舜之忘,不使如汉,不能授舜、禹;舜、禹之系,不使如曹氏,不能受之尧、舜。然而世徒探其情而笑之,故曰:笑其言者非也。问者曰:尧崩,天下若丧考妣,四海遏密八音三载。子之言忘若甚然,是可不可欤? ”曰:是舜归德于尧,史尊尧之德之辞者也。尧之老更一世矣,德乎尧者,盖已死矣,幼而存者,尧不使之思也。不若是,不能与人天下。【注释】①忘:遗忘:系:拥护。(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我者舜也明:引导 瞬之君我也君:君主C.禹旁行天下旁行:走遍 D.丕嗣而禅 嗣:继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问的一组是()A.吾知之矣 俯察品类之盛 B.夫其始系于人也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然而世徒探其情而练之 拔剑撞而破之 D.天下若丧考妣 莅亡郑以为东道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丕受禅后,走下禅坛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后世的人讥笑曹丕不懂舜禹之事,可柳宗元不这样认为,他说曹丕这样说是可以的。B.柳宗元认为在改朝换代的情况下禅让帝位,它所遵循的原则是不一样的,但面临前代帝王已被人们遗忘,维承的君王已被人们拥护的情况是相同的。C.汉朝的帝王不能像尧舜那样自愿让人们忘记,曹操父子也不能像尧舜那样使人们拥护自己,但曹氏父子因建立的功绩而获得了人们的拥护。D.本文不讲众所皆知的“退位让国”的缘由,而是别出心裁地陈述让位者和受禅者之间有计划的事先准备,夹叙夹议,将“禅让有理”论述得透彻明白。(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尧无以已之(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人曰:“往之所谓尧者果乌在哉?”或曰“耄矣”,曰“匿矣”。②不若是,不能与人天下。【答案】(1)BCA(4)使以尧之圣 /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 /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尧无以已之。(5)①人们说:“从前所说的那个尧究竟在哪里 ?”有人说 :“他老了。”也有人说:“隐居起来了。”②如果不这样做,尧就无法把天下禅让给别人。【解析】【分析】(1)B项,“君”,结合“舜”“我”分析,名词“君主”错误,动词,当君主、做君主。句意:舜当我们的君主已经很久了。故选 B。(2)A项,代词,指舜禹接受禅让的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助词,舒缓语气;用于句末,表判断。C项,连词,表顺承关系。D项,好像;如果。故选 C。A项,“后世的人讥笑曹丕不懂舜禹之事 ”错误。“由丕以来皆笑之 ”,是从曹丕以来的人们都讥笑他。故选A。4)“能乎”,可以吗,可以独立成句,前后应该断开;“吾”作为后面句子的主语,抓住“小争”“大争”分析,两句应该对称;“尧”作为“无以已之”的主语,前面应该断开。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断句。句意:即使像尧那样圣明,得到舜以后立即就把天下交给他,可以吗 ?我可以预见那样就会发生动乱,小则在朝廷上引起激烈的辩论,大则在民间发生斗争,那样造成的混乱局面,尧也没有办法使之停止。①“往”,以前;“所谓”,所说的;“果”,结局,与“因”相对;“乌”,文言疑问词,哪、何;“或”,代词,有的人; “耄”,年老,八九十岁的年纪; “匿”,隐藏、躲藏、隐匿。②“若”,像;“是”,代词,这样做;“不能”,没有办法,前面需要补充主语“尧”;“与”,禅让。故答案为:⑴B;⑵C;⑶A;⑷使以尧之圣 /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 /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 /尧无以已之。⑸①人们说:“从前所说的那个尧究竟在哪里 ?”有人说:“他老了。”也有人说:“隐居起来了。”②如果不这样做,尧就无法把天下禅让给别人。【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结构分析法 ”“语法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 ”“套用成语法 ”“套用课本法 ”,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 “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参考译文】魏公子曹丕依靠他父亲曹操打下的基础得到汉朝的禅让。他从南郊祭天回来,对他的群臣说:“现在我完全了解舜禹接受禅让的事宜了。”从曹丕以来人们都讥笑他。我柳先生说:曹丕这样说是可以的。我只看到讥笑者不懂得这句话的意思,看不出曹丕有什么可笑的地方。凡是在改朝换代的情况下禅让帝位,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意,是凭借道德还是依靠强力,它所遵循的原则是不一样的;但前代的帝王已被人们遗忘了,继承的君主已为人们所拥护,这种情况是相同的。即使像尧那样圣明,得到舜以后立即就把天下交给他,可以吗我可以预见那样就会发生动乱,小则在朝廷上引起激烈的辩论,大则在民间发生斗争,那样造成的混乱局面,尧也没有办法使之停止。那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尧还没有被人们遗忘,舜还没有被人们拥护。尧知道那样的办法行不通,就退居幕后让人们慢慢忘掉他;舜知道尧这样做是为了让人们忘掉他而拥护舜,于是舜就积极主动争取人民对自己的拥护。舜选拔了十六个氏族首领,除掉了四个凶恶的氏族首领,使天下人都得到有才能的首领;他任命了二十二个大臣,鼓励五种道德规范,制定礼制刑法,很好地治理天下;正确划分四时月份,整理历法,统一乐律和度、量、权衡,使天下人都能正确地使用。经过十多年后,人们都说:“引导我的是舜,治理我的是舜,帮助我的是舜。”天下那些做官的,全都是舜任用的人。然而尧衰老了,他的耳朵聋了,眼花了,头脑也不清楚了。人们说:“从前所说的那个尧究竟在哪里 ?”有人说:“他老了。”也有人说:“隐居起来了。”又过了十多年,那些问及思念他的人更加少了。及至尧逝世时,天下的人说:“舜当我们的君主已经很久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舜才在祖庙里接受尧的禅让,继承尧最终放弃了的帝位。舜后来把帝位禅让给禹,也是这样的情况,禹治水走遍天下,人们怀念他的许多功绩,而他退居幕后很迟。伯益也一直没有在人们中间树立威望,取得拥护,而人们又了解启的才能,所以禹最后没有能够把帝位禅让给伯益。君主当初功绩大,对人们的影响深,那么人们不会很快忘记他。不然的话,人们就会很快忘记他。汉朝的政治腐败已经很久了,它不受拥戴而被人们遗忘的情况十分严重。宦官、董卓、袁氏兄弟、陶谦等人残害百姓,罪大恶极。曹丕的父亲曹操平息祸乱,建立强大的权威,经过了三十多年,天下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曹姓的人了,天下人已渐渐忘却汉朝。曹丕继承曹操而受汉献帝的禅让,天下的人感到得到他为君已经晚了,这跟舜禹禅让的情况有什么区别呢?然而汉朝的帝王并不能像尧舜那样自愿让人们忘记,而是他们所做的事不得人心才被人们遗忘的;曹氏父子也不能像舜禹那样使人们拥护自己,而是他们建立的功绩获得了人们的拥戴。虽然其中或从公心出发,或由私心出发,或者凭借仁德,或者依仗强力,舜禹禅让和汉魏禅让所依据的原则是不同的,但他们中一方被遗忘,一方受拥护,这是相同的。尧和舜如果不像汉末帝王一样被人们遗忘,就不可能把帝位传给舜和禹;舜和禹如果不像曹氏父子样受人们拥护,就不可能从尧和舜那里接受帝位。但是社会上的一般人只是探究曹丕的思想动机就讥笑他。所以我说 :讥笑他的言论的人是不对的。有人问:尧去世时,天下的人好像父母死了一样,全国三年不奏乐。你说人们忘记了他,似乎说得言过其实了,这可不可以这样说呢? "我回答说:这是舜有意把功德归之于尧,以及历史上尊崇尧的德行的说法。尧衰老退居幕后已经有三十年之久了,那些感激怀念尧的人,越来越多地死去了。其中当时年幼而还活着的人,尧设法不让他们怀念拥戴自己。如果不这样做,尧就无法把天下禅让给别人。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郑穆字闵中,福州候官人。性醇谨好学,读书至忘栉沐,进退容止必以礼。门人千数,与陈襄、陈烈、周希孟友,号四先生”。举进士,四冠乡书,遂登第,为寿安主簿。召为国子监直讲,除编校集贤院书籍。岁满,为馆阁校勘,积官太常博士。乞纳一秩,先南郊追封考妣,从之。改集贤校理,求外补,通判汾州。熙宁三年,召为岐王侍讲。嘉王出阁,改诸王侍讲。府僚阙员,御史陈襄请择人,神宗曰:如郑穆德行,乃宜左右王者。 ”凡居馆阁三十年,而在王邸一纪,非公事不及执政之门。讲说有法,可为劝戒者,必反复摘诵,岐、嘉二王咸敬礼焉。元丰三年,出知越州,加朝散大夫。先是,鉴湖旱干.民因田其中.延袤百里.官籍而 税之。既而连年水溢,民逋官租积万缗,穆奏免之。未满告老,管勾杭州洞霄宫。元祐初,召拜国子祭酒。每讲益,无问寒暑,虽童子必朝服延接,以礼送迎。诸生皆尊其经术,服其教训。故人张景晟者死,遗白金五百两,托其孤,穆曰: 恤孤,吾事也,金于何有?”反金而收其子,长之。三年,扬王、荆王请为侍讲,罢祭酒,除直集贤院,复入王府。荆王薨,为扬王翊善。太学生乞为师复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宝文阁特制仍祭酒。六年,请老,提举洞霄宫。敕过门下,给事中范祖禹言: 穆虽年出七十,精力尚强。古者大夫七十而致仕,有不得谢,则赐之几杖。祭酒居师资之地,正宜处老成,愿毋轻听其去。”不报。太学之士数千人,以状诣司业,又诣宰相请留,亦不从。于是公卿大夫各为诗赠其行。空学出祖汴东门外,都人观者如堵,叹未尝见。明年卒,年七十五。(选自《宋史卷三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六》,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生乞为师/复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宝文阁待制/仍祭酒/B.太学生乞为师/复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宝文阁待制/仍祭酒/C.太学生乞为师/复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宝文阁待制/仍祭酒/D.太学生乞为师/复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宝文阁待制/仍祭酒/(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阁,皇子出就藩封。古时也指内阁官员出任外职。还有古时也称公主出嫁为 出阁”,后以“出阁”泛指女子出嫁。B.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C.致仕,古代官员奉命退休。致仕的年龄必须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D.祖,出行前祭祀路神。从周朝的时候起,上至君王,下至平民,出门都要祭祀路神,意思是求路神保佑自己一路平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穆好学不辍,才华出众。他读书废寝忘食,声名远播,门人众多,曾经四次获得乡试第一名。B.郑穆深得皇上器重,多次担任要职。他多次担任国子监祭酒,皇上亲自选定他给皇子们做侍讲。C郑穆为官爱民,不交结攀附权贵。他任职越州期间,减免百姓赋税;任京官时从不奔走权门。D.郑穆为师尽责,为人重义。他教学尽心尽力,深得皇子们的敬爱;朋友托付的大事,他也慨然担当。(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先是,鉴湖旱干,民因田其中,延袤百里,官籍而税之②“恤孤,吾事也,金于何有?”反金而收其子,长之。【答案】(1)BCA4)①在此之前,鉴湖干旱,百姓于是在湖中种田,绵延上百里,官府登记对此收税。②“抚恤孤儿,是我分内的事,银子对我来说有什么呢?”把银子返还给友人但是收养他的儿子,并抚养他长大。【解析】【分析】(1)本题中,“太学生乞为师/复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宝文阁待制/仍祭酒/,意思是“太学生请他做老师,他又任祭酒,兼任徐王翊善。四年,郑穆任给事中,兼祭酒一职。五年,郑穆升任宝文阁待制,仍旧兼任祭酒之职”。“翊善”是官职名,“翊善”意思是“辅翼人之善行 ”,这里指辅翼 “徐王”因此,“徐王翊善”不能断开,排除AC项;五年”是时间状语,应单独断开,排除D项。故选B。C项,“奉命退休”错。致仕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一般是自己主动请辞,皇上挽留,如此反复几次,以显示君臣情意。故选 C。A项,“曾经四次获得乡试第一名”错,是“乡试考了四个第一 ”。故选 A。①中,“先是”,“是先”的倒装,此之前;“田”,名次用作动词,种田;“延袤”,绵延;“籍”,登记“税”,名次用作动词,收税。②中,“恤”,抚恤;“恤孤,吾事也”,判断句;“金于何有”,宾语前置。“反”,返还;“收”,收养;“长”,使动用法,使他长大。故答案为:⑴B;⑵C;⑶A;⑷①在此之前,鉴湖干旱,百姓于是在湖中种田,绵延上百里,官府登记对此收税。②“抚恤孤儿,是我分内的事,银子对我来说有什么呢?”把银子返还给友人但是收养他的儿子,并抚养他长大。【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参考译文】郑穆字闳中,是福州候官人。性情醇厚严谨好学,读书读到忘记梳头洗面,进退时仪容举止一定遵循礼仪。门人以千计,和陈襄、陈烈、周希孟交友,号称“四先生”。他考取进士,乡试考了四个第一,随即考中进士及第,任寿安主簿。郑穆被召为国子监直讲,任职编校集贤院书籍。满一年,任馆阁校勘,累积官衔至太常博士。他请求朝廷给他提高一个官阶,这样就可以提前在南郊追封自己死去的父母,朝廷听从了他的请求。改任集贤校理,他清求到外地补官,做了汾州通判。熙宁三年,郑穆被征召做岐王侍讲。嘉王出就封国后,改任诸王侍讲。府僚缺人,御史陈襄请求选择人,神宗说:“像郑穆的品德操守,才适合辅佐王室。”郑穆共在馆阁三十年,在王府十二年,没有公事不登主持政事人的门,讲话有法度,可以作为劝诫的,一定反复摘引典籍陈说,岐、嘉二王都尊敬礼待他。元丰三年,郑穆出京任越州知州,加封朝散大夫。在此之前,鉴湖干旱,百姓因而在湖中种田,绵延百里,官府登记收税。不久连年水涨,百姓拖欠官方的租税累积达到万缗,郑穆奏请免去这些。郑穆任期未满便告老还乡,负责掌管杭州洞霄宫。元祐初年,郑穆被征召任命为国子祭酒。他每次讲课,不管寒暑,即使是儿童也一定穿着朝服在廷署接待,按礼节送出、迎接。学生们都尊崇他的经术,佩服他的教育训导。故友叫张景晟的去世时,给他五百两银子,把儿子托付给他,郑穆说: 抚恤孤儿,是我分内的事,银子对我来说有什么呢? "把银子返还给友人但是收养他的儿子,并抚养他长大。三年,扬王、荆王请他担任侍讲,他罢离祭酒一职,任职集贤院,又进入王府。荆王去世,他担任扬王的翊善。太学生请他做老师,他又任祭酒,兼任徐王翊善。四年,郑穆任给事中,兼祭酒一职。五年,郑穆升任宝文阁待制,仍旧兼任祭酒之职。六年,郑穆请求退休,让自己管理洞霄宫。敕书送达门下省,给事中范祖禹上奏说: 知穆虽然年龄超过七十,但精力尚还旺盛。古代大夫七十退休,有不能辞谢的,就赐给他几案拐杖。祭酒处于老师的地位,正应该用年高而有德的人,希望不要轻易地听任他离开。 ’皇帝没有回复。太学生几千人把挽留郑穆的请求报告给司业,又报告给宰相,都没有被采纳。于是公卿大夫各自作诗为他送行,太学生空校出汴京东门为郑穆祭祀路神祈福,京城观看的人像一堵墙一样,感叹不曾见过这样的场面。第二年郑穆去世,享年七十五岁。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阚,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俯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寓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策扶老以流憩B或棹孤舟C.园旦涉以成趣D.乐琴书以消忧(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②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答案】(1)C(2)①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②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要再疑虑什么呢!【解析】【分析】(1)A项中策”名词作动词,拄着;句意为:拄着拐杖出去,到处走走,随时随地休息。B项中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句意为:有时划着一只小船。 C项中“日”用在动词“涉”前,应是是名词作状语,每日的意思。句意为:每天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D项中“琴书”名词作动词,弹琴读书;句意为: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解忧愁。故选C。(2)本题关键词有: ①悟,领会、觉醒;已往,从前、以前;谏,劝止、挽回;来者,将来的事;追,补救。②聊,姑且;乘化,顺随自然,“化”指造化、自然;尽,指死;奚疑,宾语前置,疑虑什么。故答案为:⑴C;⑵①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②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要再疑虑什么呢!【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结合句意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⑵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参考译文】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孩子们欢快地迎接,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回家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将要结束。算了吧!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或植杖而耘耔。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要再疑虑什么呢!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纵囚论①(宋)欧阳修①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 匚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②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③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 ②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④“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释】①纵囚:史书记载唐太宗曾假释数百死囚,囚犯人归家后全部按时返回,最终赦免了他们。②贼:指窥察。TOC\o"1-5"\h\z(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且 B.则 C.乃 D.而(2)分析第①段的作用。(3)对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唐太宗纵囚的事例,证明死囚应约就死的难能可贵。B.引用唐太宗纵囚的史料,证明小人也可以转化为君子。C.将君子和死囚进行对比,证明死囚应约的表现违背人情。D.将君子和死囚进行类比,证明仁君对臣民不能有所偏见。(4)概括第③段驳论的思路。(5)根据文意,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以下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借古讽今,指出治理国家要顺应人情、严肃法制。B.借古抒怀,感慨统治者实施恩德只是为邀取名声。C.点评历史人物,表明唐太宗虽有善行,不及尧舜仁德。D.探究历史规律,提倡道德教化要基于人情、行于日常。【答案】(1)C(2)指出死囚”罪大恶极的特点和守义赴死”难于一般信义要求的高尚性质,引出下文对唐太宗纵囚事件不合情理之处的论述。(3)C(4)先推勘唐太宗与死囚的心理活动,一针见血地指出纵囚与自归的动机各是邀取名声与侥幸求生,并非施恩德和讲信义;接着将太宗六年深德与一日浅恩相比,以太宗在位六年的恩德教化并没有消弭小人犯极恶大罪的事实,反衬出纵囚一举忽然使小人视死如归的不合情理,证明死囚自归并非出于恩德感化,由此批驳了“太宗施加恩德而使小人迅速变为君子”的观点。(5)A【解析】【分析】(1)文章第二段是对林和靖先生的评价,方框的位置在句末,从上文来看,这个句子应是一个判断句,所给选项中,“则”和“乃”可以用在判断句中,“则”一般起强调和确认作用,“乃”一般表示对事物的确认,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因而可译为是"就是“。本题中用乃”更恰当,故答案应为C项。(2)从内容上看,第 ①段先写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然后指出判处死刑的人是小人中特别坏的,最后总结,为正义而死是君子也难以做到的,说明死囚都是罪大恶极的,而“守义而死”是君子也难以做到的。从结构上看,开头段有引出下文的作用。(3)第二段引用了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纵囚的史料,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手法,分析过程中又将君子和小人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告诉读者,君子都做不到的事情小人却做到了,这是违背人之常情的。由此可知C项正确。A项,“证明死囚应约就死的难能可贵 ”对观点理解错误;B项,“证明小人也可以转化为君子 ”无中生有;D项,“证明仁君对臣民不能有所偏见”无中生有。(4)从第三段来看,作者先列出要批驳的观点 “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 ”;然后分析说“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指出太宗纵囚与囚犯自归皆有动机,与恩德和信义都没有关系;最后用“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来反衬“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 ”,表明“此又不通之论也 ”,有力地驳斥了“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 ”的观点。(5)《纵囚论》是欧阳修的一篇史论文章。文章评论唐太宗李世民的假释死刑囚犯,犯人被释归家后又全部按时返回,从而赦免他们的史实。文章开门见山,从“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说起,定下全文基调。接着通过唐太宗纵放死囚的史实,用君子与小人相比较,论析指出唐太宗的做法有悖人情,违反法度,是沽名钓誉的一种手段。因此,作者认为唐太宗的做法不值得效法,而应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 ”。由此可知,答案应为A项。故答案为:⑴C;⑵指出“死囚”罪大恶极的特点和“守义赴死”难于一般信义要求的高尚性质,引出下文对唐太宗纵囚事件不合情理之处的论述。⑶C;⑷先推勘唐太宗与死囚的心理活动,一针见血地指出纵囚与自归的动机各是邀取名声与侥幸求生,并非施恩德和讲信义;接着将太宗六年深德与一日浅恩相比,以太宗在位六年的恩德教化并没有消弭小人犯极恶大罪的事实,反衬出纵囚一举忽然使小人视死如归的不合情理,证明死囚自归并非出于恩德感化,由此批驳了“太宗施加恩德而使小人迅速变为君子”的观点。⑸A;【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解答时首先要查看所给的虚词,回忆所给虚词的常用含义和用法,再细读所给文段及方框所在的句子,根据语境确定答案。(2)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信义可以在君子中施行,而种种刑罚则在小人中施行。判刑列入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的,又是小人中特别坏的人。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意苟且贪生,而视死如归,这在君子中也是很难做到的”。(3)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在仔细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作答。第②段引用了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纵囚的史料,采用的举例论证的方法,分析过程中又将君子和小人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告诉读者,君子都做不到的事情小人却做到了,这是违背人之常情的。(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驳论的思路的能力,解答事首先要确定文章驳斥的是什么观点,然后再分析相关段落是怎样进行驳斥的。(5)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要在阅读全文,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参考译文】信义可以在君子中施行,而种种刑罚则在小人中施行。判刑列入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的,又是小人中特别坏的人。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意苟且贪生,而视死如归,这在君子中也是很难做到的。在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时,把判处死刑的犯人三百余人登记在册,放他们回家,约定好到期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而希望小人中最坏的人能做到自然更难。到了规定的时间,那些囚犯自动回来而没有延误。这是君子难以做到的,而小人却很容易地做到了。这难道近于人情吗?有人说:罪大恶极,确实是小人了;如果对他们采取恩德感化的手段,就可以使他们变为君子。恩德感化愈深入人心,人的转变速度就愈快,有过这样的事。我说: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得到这种名声。可是怎么会知道他在放回囚犯时,没有料到他们一定会回来希望可以赦免自己的死罪,所以才放回他们呢?又怎么会知道那些被放回的囚犯,没有料到他们自动回来就一定会被赦免自己的死罪,这才又回来呢?料想到囚犯一定会回来这才放他们回家,这是唐太宗从上面窥测到下面囚犯的内心想法;料想到一定会被赦免死罪这才回来,这是下面的囚犯在窥测上面的皇帝的内心想法。我从中看到的是上下互相窥测对方的内心想法才形成了这种名声,哪里还有皇帝采取恩德感化的办法和囚犯遵守信义的事呢?不然的话,唐太宗在全国施行恩德感化的办法,到这时已经六年了,却不能让小人不犯极恶大罪,只凭一天的恩德感化,就能使囚犯视死如归,而且坚守信义。这是一种说不通的观点啊 !那么应该怎么去做才可以呢?我说:对放回家去而又回来的囚犯,杀了他而不能赦免。然后再放出一批囚犯,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可以知道是被恩德感化所致。然而这必定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对放出的囚犯在他们回来后就赦免了死罪,可以偶尔做一次。如果总是这样去做,那么杀人犯都不会被处死。这可以作为国家的常法吗?不能作为国家的常法。这难道能说是圣人之法吗?所以说,尧、舜、三王治理国家,必定以合乎人情为标准,不以标新立异为高明,不能违背情理来博取自己的名誉。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裴始,字弘中,河东闻喜人。始弱冠举进士。贞元中,对策第一,授美原县尉。迁考功员外郎。时吏部侍郎郑瑁瑜请始考词判,始守正不受请托,考核皆务才实。元和初,召入翰林为学士,再迁中书舍人。李吉甫自翰林承旨拜平章事,诏将下之夕,谓始曰: 吉甫落魄远地,更十年始相天子,后进人物,罕所接识:宰相之职,宜选擢贤俊,今则懵然莫知能否。卿多精鉴,今之才杰,为我言之。 ”始取笔疏其名氏,得三十余人:数月之内,选用略尽,天下翕然称吉甫得人。三年秋,李吉甫出镇淮南,遂以始代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明年,加监修国史。始奏:登朝官五品已上为学士,六品已下为直学士;自非登朝不问品秩并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皆从之。元和五年,中风病。宪宗甚嗟惜。明年卒,废朝,贿礼有加,赠太子少傅。初,始在翰林承旨,属宪宗初平吴、蜀,励精思理,机密之务,一以关始。始小心敬慎,甚称中旨。及作相之后,恳请齐整法度,考课吏理,皆蒙垂意听纳。岭南节度使杨于陵为监军许遂振所诬,诏授冗官。始日: 以一中人罪藩臣,不可! ”请授吏部侍郎。严绶在太原,其政事一出监军李辅光,始劾其懦,以李鄢代之。建中初定两税,厘定常赋,而物重钱轻,其后轻重相反,民输率一倍其初,故赋益苛,民重困。及始为相,奏请禁之,自是民少息矣。始虽年少,骤居相位,而器局峻整,虽大僚前造请,不敢干以私。谏官言时政得失,旧事,操权者多不悦其举职。始在中书,有独孤郁、李正辞、严休复自拾遗转补阙,及参谢之际,始廷让之曰: 独孤与李二补阙孜孜献纳,严补阙官业,或异于斯。 ”休复惊怒而退。始在翰林,举李绛、崔群同掌密命,及在相位,用韦贯之、裴度知制诰,擢李夷简为御史中丞,其后维踵入相,成著名迹。史臣日:裴始精鉴默识,举贤任能,辅弼王道。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节选自《旧唐书裴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非登朝官/不问品秩/并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B.自非登朝官/不问品秩/并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C.自非登朝官/不问品秩/并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D.自非登朝官/不问品秩/并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古代考试取士,把问题写在简策上,让应试者对答皇帝有关政事、经义的策问。B.课”即考核,朝廷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评价,以督促他们完成职务工作。C.监军”为唐代监督军队的官职;从文中看,监军一职由中正公允的人担任。D.谏官,古代掌管规谏、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的官,如唐朝的左拾遗、宋代的谏议大夫等官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裴士自品性正直,行事坚守原则。他入朝任职后,吏部侍郎郑瑁瑜请他主持考核词判,他不接受人们的请托,在考核时力求发现真正的人才。B.裴士自慧眼识人,举荐优秀人才。他向李吉甫推荐的三十余人,大都得到了任用,裴士自这一推荐获得当时人们的称赞。C裴士自忠君爱民,政绩卓著。宪宗平定蜀乱,裴士自参与各种机密事务,深得皇帝信任;又为民请命,废止不合理政策,为百姓减负。D.裴士自特立独行,贬抑庸劣。一般掌权者不喜欢提升谏官的官职,裴士自却截然相反,他赞美孜孜进谏的人,而对不认真履职者则子以批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吉甫落魄远地,更十年始相天子,后进人物,罕所接识。骤居相位,而器局峻整,虽大僚前辈造请,不敢干以私。【答案】(1)BCB4)①我被流放到远方,经历十多年才能(担任宰相)辅佐皇帝,近年来擢拔升迁的人物,很少有我结交认识的。②裴垍迅速跃居相位,但器度严肃庄重,即使大官、前辈前来见他,也不敢用私事来求他。【解析】【分析】(1)本题依据原文推断,“校理”是官职名,不是动词,其后不能带宾语,且做“为”的宾语,所以应在“校理”和“其余”之间断开,由此排除 A、D两项。“登朝官与“非登朝官”形成对比,“并为修撰”和“并为直史馆 ”句式相同,所以“并为修撰”前应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B。C项,“监军一职由中正公允的人担任”说法不正确,唐玄宗始以宦民为监军。中唐以后,出监诸镇,与统帅分庭抗礼。明代以御史或宦官为监军,专掌功罪,赏罚的稽核。故选 C。B项,“裴垍这一推荐获得当时人们的称赞 ”说法不正确,原文中说的是李吉甫请裴垍替自己举荐人才,李吉甫任用之后,“天下翕然称吉甫得人 ”,可见当时人们称赞的是李吉甫知人善任,而不是“裴垍这一推荐 ”,选项张冠李戴。故选 B。(4)本题要翻译到如下关键词:第①句:“落魄”,(被)流放;“更”,经历;“始”,才;“进”,擢拔升迁;“罕”,很少。第 ②句:“骤”,快速,急速,疾速,迅速;“虽”,即使;“干”求,求取;故答案为:⑴B;⑵C;⑶B;⑷①我被流放到远方,经历十多年才能(担任宰相)辅佐皇帝,近年来擢拔升迁的人物,很少有我结交认识的。②裴垍迅速跃居相位,但器度严肃庄重,即使大官、前辈前来见他,也不敢用私事来求他。【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 ”(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参考译文】裴垍,字弘中,是河东闻喜人。二十岁时考中进士。贞元年间,在对策中获得第一名,被任命为美原县尉。后被授予(任命)为监察御史,改任殿中待御史、尚书礼部考功二员外郎。当时吏部侍郎郑瑜请裴垍主持考核词判,裴垍恪守正道,不接受请托,考核时都力求发现真才实学者。元和初年,被召入翰林院任学士。李吉甫从翰林承旨之职被任命为平章事。诏书将要下发的那天晚上,(他)对裴垍说:“宰相的职责,应该是要选拔贤良优秀的人,如今我却茫然不知可否。您很有识人之明,如今的杰出人才,请您对我说一说。”裴垍取笔写下那些人的姓名,写了三十多人;几个月之内,基本都被选用了,当时人们一致称赞李吉甫知人善任。元和三年秋天,李吉甫出京镇守淮南,于是(皇上)让裴垍代替(他)任同平章事。第二年,加任监修国史。裴垍上奏说:“登朝官(定时入朝参见皇帝之官)中五品以上的任学士,六品以下的任直学士;如果不是登朝官,不管其品级大小,一律担任校理之职;其余的名称全都强制取消。吏馆所请的登朝官中的入馆者,都担任修撰;不是登朝官的,都担任直史馆之职。依循这些长期作为固定的制度。”元和五年,(裴垍)患了中风病。宪宗大为嗟叹惋惜。第二年,去世时,(皇帝)为他停止朝会,赠给助丧葬的物品及礼仪加等,追赠(他)为太子少博。裴垍最初担任翰林学士任职时,正是宪宗皇帝刚刚平定蜀地的战乱的时候,宪宗皇帝励精图治,专心理政,机密事务,全都交给裴垍办理。裴垍做事小心谨慎,合乎皇帝的心意。裴垍主持朝政以后,他整顿法度,请求惩治不法行为,考核官员们的政绩,都被皇上欣然采纳。岭南节度使杨于陵被监军许遂振诬陷,皇帝下诏让他担任闲散官职。裴垍说:“因为一个宦官而得罪朝廷重臣,这样不可以!”请求授予他吏部侍郎一职。严绶担任太原太守,那里的政务全部由监军李辅光,裴垍弹劾他(严绶)懦弱无能,让李鄘代替他。建中年初定两税法,整顿规定固定的赋税,但是实物更贵重,钱币反而轻贱;后来货币与实物的轻重相反,百姓的支出比最初增加了一倍,以往的赋税更加严苛,平民百姓又陷入困境。等到裴垍做宰相后,他上奏朝廷禁止这件事,从此百姓稍微得到休息(或稍微安定)。裴垍虽然年少,刚刚当上宰相,可是他却器度严峻庄重,有法度,即使权贵大官,前来见他都不敢用私事求他。言官进言时事政务的得与失,按照旧例,掌握权力的人大多不喜欢言官履行自己的职责。裴始在中书省时,拾遗独孤郁、李正辞、严休复从拾遗升为补阙,到他们在朝廷上参拜答谢时,裴始在朝廷上指责严休复说: 独孤郁和李正辞二人勤勉不懈,进献忠言,严补阙的业绩,也许和他们有所不同。严休复惶恐惭愧地退了下去。裴始在翰林院时,推荐李绛、崔群一同掌管机密决策,等到位居宰相,任用韦贯之、裴始担任知制诰之职,提拔李夷简担任御史中丞,这些人后来都相继担任宰相,都有很好的名声。史臣说:裴始精深于鉴别人才,举贤任能,辅弼帝王践行王道。人们所说的 经天纬地这样的大臣”,恐怕就是他们这样的人吧?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恤民亭记(明)杨守陈①输林院之堂之西南隅有亭焉,益前入所建以备游燕之娱者。近岁院政久敞,垣宇多琪。余既视篆②,稍稍缮茸,惟亭尚完,未之及也。俄而吴民之输庶米者麋至,余为之虑之。盖恒岁输者,奴伶胥隶率附势而邀其贿,以米昼暴之衢途,为舆马所践,或雨潦漂之;夕敛之门虎,复为奴隶所窃无算,朝夕忧劳,累月不克入座。其苦甚矣,而莫之恤也。于是余揭榜禁奴偿胥隶严甚,莫敢犯。暴米于亭前之小庭与院后之大庭,夕覆以苇席而不敛,晨卷席而又暴之,栖民于庭后之斋庞,用闵深严,舆马、奴隶莫敢至。又幸无雨潦,不逾月而庶完,民苦乃小纾焉。嗟乎!民之苦不可胜道也。余家本农,备谙民苦,姑举其田赋一事略言之。搀青刈禾,未及一饱,而催租之吏已至。叫嚣琪突,摧窗败扉,为之献酒肴,奉钱帛,获少宽假。后至者益悍,遂詈植执缚以见官。官又植之流血,或见骨,必罄赞破产以输之。岁凶则虽鬻子女,犹不能给。其纳税之苦若是。若夫输税于京者,则买舟越江淮、逾河泗以抵潞,远数千里,帆风雨统,月星晨夕不得宁。闸阻滩胶,进寸退尺,势豪者又鞭挞驱逐而先之。或被盗劫其赞,或罹风恶水险,而臭厥载,计虽破家莫能偿,徒号啼于川潼,甚或遂葬之鱼腹。其水漕之苦若是。及川路既穷,又赁自郊而奔城,丑兴亥息,驰数百里,枕土饭沙,冒尘全风雨,面黛骨柴,虽故旧莫能识。或为盗所劫,或驴仆车翻,委米于泥涂不可拾。其陆挽之苦若是。幸而入城,宜可庆矣,而输庶之苦,又有如前之所云者。鸣呼!天树君而建官,惟以为民也。今官荷君恩幸,不与民偕苦,而坐享饱暖之乐。其.所饱粒米莫非民之膏脂也胡不少怜其民而稍恤之且纵偿胥隶隶椎剥之何其忍耶民易虐天难欺吾未知其终免否也。鸣呼!民乎民乎,可无恤乎?官乎官乎,可自娱乎?余欲以前所虑而行者为常法也,故名亭曰恤民”,而为记以自省,且以告后之人。(选自黄宗羲《明文海》,有删节)[注]①杨守陈(1425-1489),字维新,宁波府堇B县人。明景泰二年( 1451)进士,官至吏部右侍郎。②视篆;掌印视事。(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为之虑之 虑:考虑。B.累月不必克:能够。C或被盗劫其工 货:通资”,钱财。D.且纵奴胥隶椎剥之 椎剥:残酷搜刮。(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盖前人所建以备游燕之娱者A.盖前人所建以备游燕之娱者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堤骑按剑面前且何谓阁子也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堤骑按剑面前且何谓阁子也C.天树君而建官D.且以告后之人(3)作者为何将亭子取名为恤民亭”?请简要分析。(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其所饱粒米莫非民之膏脂也胡不少怜其民而稍恤之且纵奴伶胥隶椎剥之何其忍耶民易虐天难欺吾未知其终免否也。(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余家本农,备谛民苦,姑举其田赋一事略言之。②或为盗所劫,或驴仆车翻,委米于泥涂不可拾。【答案】(1)A⑵B(3)①百姓纳税、漕运、陆挽所遭受的艰难深深触动了作者。 ②官吏坐享饱暖之乐,又纵容差役盘剥百姓,取名 恤民亭”意在呼吁施政官员要体恤百姓的疾苦。 ③既用来自我反思,也是为了告诫后人。(4)其所饱粒米/莫非民之膏脂也/胡不少怜其民而稍恤之/且纵奴伶胥隶椎剥之/何其忍耶/民易虐/天难欺/吾未知其终免否也。(5)①我家本是农人,完全了解百姓的艰辛,姑且举他们缴纳田赋这件事大致说说。 ②有时被盗贼劫掠,有时驴跌倒车倒翻,米丢弃在泥泞的道路上无法收拾。【解析】【分析】(1)A项,余为之虑之,意思是 我为他们深感忧虑 虑:忧虑,担心。故选A。(2)A项,代词,••…的地方/定语后置标志;B项,介词,用、拿;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D项,并且/那么。故选Bo(3)题目是,作者为何将亭子取名为 恤民亭”?请简要分析。理解的关键点是 恤民”,找出体恤百姓的理由即可。结合 搀青刈禾,未及一饱,而催租之吏已至 ••…其纳税之苦若是。若夫输税于京者,则买舟越江淮、逾河泗以抵潞 ••…其水漕之苦若是。及川路既穷,又赁自郊而奔城••…其陆挽之苦若是",可概括出百姓纳税、漕运、陆挽所遭受的艰难深深触动了作者”。结合今官荷君恩幸,不与民偕苦,而坐享饱暖之乐 ••…吾未知其终免否也”可概括出官吏坐享饱暖之乐,又纵容差役盘剥百姓,取名恤民亭’意在呼吁施政官员要体恤百姓的疾苦”。结合余欲以前所虑而行者为常法也,故名亭日 恤民’,而为记以自省,且以告后之人”,可概括出既用来自我反思,也是为了告诫后人(4)句子大意是:他们所饱食的每一粒米,全是民脂民膏,为什么还不稍稍怜悯他们的子民并且体恤他们呢?还放纵小吏和差役残酷搜刮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883-2024流程生产能效管控系统设计要求
- 酒店前厅2月份工作计划
- 企业市场销售部经理201年销售工作计划
- 出纳个人工作总结与计划
-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例文
- 2025幼儿园寒假工作计划
- 文员的月个人工作总结与计划
- 音乐年度工作计划汇编
- 学校标准化建设自评工作计划
- 卫生院控烟2025工作计划
- 女生穿搭技巧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易错题-专项练习
-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网络信息安全知识考试参考题库300题(含各题型)
- 《特种设备安全法》宣讲
- 【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8单元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课件(共26张)
- 2024秋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测试1-8参考答案
-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33课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 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规划与实施方案
- 3.3-栈的应用-迷宫求解解析
- 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