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哲学引论
一、简答题
1、哲学对科学和思想文化的作用有哪些?
答:⒈)哲学对科学的作用:确立科学的理论前提;阐明科学的基本性质;捍卫科学的独立性,谋求全体科学的统一。⒉)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对平常意识的反思;对学科前提的批判;对自由意识的促进。
2、宋明理学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答:宋明理学的重要特点: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
3、如何区分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这两对范畴?答:决定论认可世界的因果联系,认可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被免于被决定的,我的行为是建立在我的选择的基础上的,但我的选择自身又是建立在以前的选择的基础上的,只要我们处在别人的制约之下,我们的自由就一定是受到限制的;非决定论认为人的选择和决定有绝对自由的权力,借助非决定的概念来说明人的意志的自由,同时他们强调人的行为是无因素的。强决定论主张自由与决定论的不相容性;弱决定论则认可自由与决定论的相容性。
4、什么是经验?什么是理性?两者在结识中各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地位?答:经验是指在直观的意义上借助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作为结识对象的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理性是指在直观的意义上人的理智通过抽象或推理把握事物类的特性和一般性的能力。理性在人结识中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由于只有通过抽象或推理的结识活动,人们才也许达成对真理的结识,而逻辑是保证推理对的性所必须遵守的规则或原则。经验:人所知道的东西,至少就其作为常识的部分来说,绝大部分来自感觉经验的,它通过感知、内省和知觉等几种形式来获得外部或内部对象的经验。
5、如何理解“是”与“应当”之间的关系?
答:“是”与“应当”关系复杂,这种关系最早是由休谟提出来的,休谟认为,人的言语和行为并不是由理性决定的,而是由人的感情决定的。假如把道德看作依据于理智,就会引起一些非常深层的矛盾和问题。在这儿是就是“理智”,应当则相称于“情感”。
6、义务论和圣谕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表现在哪里?
答:在伦理学的行为理论领域,非结果论是与结果论对立的另一种理论。所谓非结果论是指,一种行为的道德与否取决于事实,而不是结果。由于事实是与动机联系在一起的,道德必须被置于一个比结果高得多的层面来理解。这意味着,非结果论把道德看作是一种先天的、绝对的东西,即一种不受任何经验性结果影响的、与人的欲望或功利无关的、预先规定着人的行为的一般规则。最有影响的非结果论理论,一般都是那种很好地范畴化了的、以建议性的方式出现的关于人的行为规则的理论。假如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各种不同的非结果论的理论的话,一般认为,宗教的“圣谕论”和康德的“义务论”,是这方面的两种最为重要的代表性理论。圣谕论强调,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人只应当做那些符合上帝旨意的事。义务论把道德内置于人的理性观念,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处在人的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即是不计功利、不讲结果的,纯粹由一种义务感或动机决定的善的行为
7、什么是客观论和主观论?请说明美与主观的关系。
答:客观论是指这样一种观点,即它相信,从主线上说,事物的美是由客体自身属性决定的,是一种与主体意识无关的东西。
主观论则坚持美从主线上说是一个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概念,美不是起源于事物的属性而是起源于人的心灵。主观与美的关系:主观论证性——指美并不取决于物而取决于心,是人的知觉使一事物成为美;相对论证性——指审美判断从主线上说,是一个属于个人审美情趣和情感偏好的范畴,不也许在具有不同历史、文化和生活背景的个人之间建立起共同的判断标准。非认知性论证——审美活动从主线上说是一种主体感受性的体验活动,不能等同于人类追求客观真理的认知活动。
8、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是什么?
答:后现代哲学重要是以现代性哲学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后现代哲学肇始于笛卡儿的现代性哲学,现代性哲学普遍具有“对基础、权威、统一”的迷恋,“视主体为基础和中心”,“坚持一种抽象的事物观”等特点。而后现代哲学,通常采用以“否认性、非中心、不拟定性、非连续性和多元化等”为基本特性的后现代思维方式,坚持反对现代性哲学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
9.为什么说。‘是’是语言的逻辑界线”?答题思绪:人们通过语言,通过逻辑进行思想,第一步就是要对面前的事物进行命名和分类.接着就是通过不同的名称对其所指称的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这恰恰就是逻辑的功能,也是逻辑的力量所在.这种功能对思想自身的重要作用,就是使思想在思想交流者那里变得清楚明白,料J互之间容易理解和沟通。但无论是命名还是推理,直到语言中出现了系
词“是”,事情>,·变得也许.这是由于.只有系词“是”才也许充当具有形式意义上的逻辑联结词,在平常语言中纯形式地使思想通过语言保持其同一性。这也就是说,“是’是思想和语言的逻辑界线.”
10.什么是结果沦?它涉及哪几种理论形式?其重要内容是什么?答题思绪:所谓结果论,是指这样一种道德理论,即在考察一种行为之是否道德时,应以这一行为的最终结果或效果为其基本的鉴定标准。它有两种不同的理论形式: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前者相信,假如人们想要达成道德,他们就必须假定自己的行为的结果是可以给自己带来益处的,后者则主张,假如我们想要达成道德,我们就应当假定自己的行为是可认为与这种行为有关的各方带来益处的.无沦是利己主义还是功利主义,它们都相信,假如道德不是以自己声称的方式而存在,道德最终将失去它在实际生活中发展的动力。
11.请说出两种在当代艺术哲学中最有影响的艺术定义,井简述其内涵.答题思绪:教材介绍了三种当代艺术哲学中著名的艺术定义;(1)家族相似论:是指艺术像一个家族中的各个成员之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相把C之处,但它们并不共同事有某个可观
察到的因而是无差别的特点,当然更不用说是起支配地位的特点了。(2)惯例论;是指某些东西所以被作为艺术作晶来看待,是由于它们在一整套惯例或称制度系境的联系中占据了一定位置缘故。(3)意义形式论:是指一种把艺术判断看作是自足自律,不受平常情感影响,与一切伦理和社会方面的关切无关的,纯粹用于表达意义的形式性的东西的观点.
12。请谈谈你对牟宗三先生“三境说”的理解。答题思绪;所谓“三统”,即道统、学统和政统.“三统”说是牟宗三针对中国儒学乃至所有中国文化的来来发展而提出的建设蓝田.假如说道德的形上学是牟宗三所有学说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么“三境”说则是其所有学说的理论归宿.
13.如何理解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促进作用?答:哲学对人类的思想文化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其中,对平常意识的反思、对学科前提的批判,以及对自由意识的促进,是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三个重要作用。
14.请谈谈在美学上“客观论”和“主观论”的重要区别。答:在关于美的性质的论述上,所谓客观论是指这样一种观点,即它相信,从主线上说,事物的美是由客体自身的属性决定的,是一种与主体意识无关的东西。与客观论对立的此外一种见解是主观论,它坚持,美从主线上说是一个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概念,美不是起源于事物的属性而是起源于人的心灵。假如说,审美客观论在历史上是与理性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审美主观论的理论基础就重要是得之于历史上的经验主义。自休谟以来,随着着经验主义越来越在西方哲学中占据统治地位,审美主观沦也越来越在美学家中流行。
15.请谈谈冯友兰先生的四种境界说。答:根据人之觉解的限度不同,冯友兰将不同个体的人生境界分为由低到高的四种类型,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16.如何理解哲学是人类的一门思想探索性活动?答: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性,一方面农现为它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基础的原则或假定;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性,还表现为哲学自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但哲学所研究的问题,却是相对不变和基本固定的。
17.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的特点或区别是什么?
答:在科学主义思潮看来,哲学要想切实得到发展,就必须用实证科学(涉及数学和各种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也就是说,通过对科学方法的研究才干真正达成“科学的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科学主义思潮的各个重要流派的哲学家,诸如,逻辑实证(经验)主义、语言分析哲学、批判理性、逻辑实用主义、科学实在论等,大都倾向于把哲学归结为结识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从总的方面来看,批判、改造传统理性,树立和发扬现代理性,是科学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特性。
与科学主义思潮发展的相对集中相比,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所提倡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思想,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严、自由、发明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地位。它们普遍认为,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发达,都不也许消除以反思人的存在为基本宗旨的哲学的价值。它强调,现代哲学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对科学或理性的反思,来探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性、人道主义及其“异化”等问题。
18.抱负语言学派和平常语言学派有何异同?答:抱负语言学派强调,所谓语言分析实际就是逻辑分析。他们普遍认为,通过度析不难看出,平常语言是很不完善的。要彻底消除哲学研究的这个隐忧,就必须以现代逻辑为基础建立抱负的人工语言,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假如说抱负语言学派试图通过改造语言来实现其“语言批判”的任务的话,平常语言学派则是希望通过“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我们的平常语言”来达成“语言批判”的主线目的。平常语言学派哲学家认为,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是社会现实生活所赋予的,这表白平常生活自身就蕴涵着真理。可见,平常语言应当受到重视,这是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意见的尊重。
19.后现代主义哲学与现代主义哲学的关系是什么?答:在某种意义上,后现代主义哲学重要是作为所谓“现代性哲学”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肇始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所谓“现代性哲学”,普遍具有“对基础、权威、统一的迷恋”,“视主体性为基础和中心”,“坚持一种抽象的事物观”等特点。而这一切都是应当受到彻底质疑的。因此,后现代主义哲学,通常采用以“否认性、非中心、不拟定性、非连续性和多元化等”为基本特性的后现代思维方式,坚决反对“现代性哲学”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和道德抱负主义,反对主体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等等。
20.“在论”的意义是什么?答:从“在”的角度来研究“being”,就形成了本体论中的“在论”。“在论”是20世纪现代西方哲学赋予本体论的新的形式。从“在”的角度来理解“存在”(Being),也就是主张“返回到事物自身”;由“在论”来看,“在者之在”乃是经验性知识的范导和内在推动力量;以“在者之在”超越“是者之是”,就是回归真理和心灵的精神家园。
21.“是论”的意义是什么?答:从“是”的角度来研究“being”,就形成了本体论中的“是论”。“是论”是本体论的原初形式和传统形式,也是本体论之为本体论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逻辑必然性是“是论”所演绎的哲学原理体系的真理性的依据,以“求是”为终极目的的概念论哲学,代表了西方上的一个悠久的传统;在西方人看来,所谓“求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求是”。
22.“道论”的意义是什么?答:从“无”的角度来研究存在问题,就形成了本体论中的“道论”。
(1)它拒绝所谓的绝对存在而只认可现实世界的存在,因而认为世间的一切存在物都是平等的,这样一种“生态哲学”是有助于世界的可连续发展的;
(2)它主张“有生于无”,因而养成了中国人处世为人的达观性格和逍遥山水的心态;
(3)它主张“一切皆变”,因而无论道家还是佛家的哲学思想都贯穿了辩证法思维,等等。
但道论过度强调存在的非存在特性,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缺少科学意识和避世主义、个人滑头主义的倾向。
23.“自我”的特性有哪些?答:(1)“我”的不变性。(2)肉体的持存性。(3)经验的实在性。(4)“我”的私人性。
24.试述儒家结识论的内容。答:(1)“自然之天”与“道德之天”:结识的对象与也许性。即儒家的结识对象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自然之天”,一是“道德之天”。
(2)“自诚明”与“自明诚”:结识的方法与途径。即前者主张从道德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知识,而后者主张一方面从知识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道德。就最后的结果来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此两者可以殊途而同归。
(3)“德性之知”与“实践理性”:知识的性质与限度。即在结识活动中,儒家特别强调“德性之知”的作用。
25.什么是非结果论?它涉及哪几种理论形式?其重要内容是什么?答:所谓非结果论是指,一种行为的道德与否取决于事实,而不是结果。换句话说,行为的道德性就远不是单纯从结果的方面就能讲清楚的,道德必须被置于一个比结果高得多的层面来理解。这就意味着,非结果论把道德看作是一种先天的、绝对的东西,即一种不受任何经验性结果影响的、与人的欲望或功利无关的、预先规定着人的行为的一般规则。
一般认为,宗教的“圣谕论”与康德的“义务论”,是这方面的两种最重要的代表性理论。前者是指这样一种伦理学理论,即它强调,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人只应当做那些符合上帝旨意的事;后者则把道德内置于人的理性观念,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出于人的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即是不计功利、不讲结果的,纯粹由一种义务感或说是动机决定的善的行为。
论述题:
1、如何理解哲学作为一门人类思想探索性活动的特点?
答: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基于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思想探索性活动。从哲学实践的角度看,维系着哲学的发展,并使哲学显现出它经久不衰生命力和活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始终是那些在哲学范围以外的,对人类生活的某个方面起着支配作用的人类活动,或是那些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在深层上影响或支配着人类思想和人类活动的特定领域和特定概念。哲学家门孜孜以求的,就是对与人类生存境遇有关的种种问题,给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解释和说明。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性,一方面表现为它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基础的原则或假定;此外哲学的思想性探索还表现为哲学自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康德说,人类理性有一种嗜好,即喜欢建造,以否认性特性但卣仪肯定性为目的的思想陈述,促进了哲学的发展。
2、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的特点是什么,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答:科学主义思潮:在他们看来,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可以最伟大的成就,是解决人类存在与发展等一切重大问题的充足而有效的工具,哲学要想切实得到发展,就必须用实证数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的哲学的重要流派,都倾向于把哲学归结为结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
人本主义思潮:认为哲学应当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严、自由、发明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地位,现代哲学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对科学或理性的反思来探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性、人道主义及其“异化”问题。
3.试比较“是”、“在”、“无”这三个概念的异同。
答:“是”、“在”、“无”构成了是本体论研究存在问题的三种形式。“是”是语言的逻辑界线,人们是靠着“是”来逻辑科学地结识这个世界的,只有系词“是”才也许充当具有形式意义上逻辑联结词,通过“是”人们才在思想中建立起“抽象的同一性”,并由此开始进行思想的分类、命名,使得思想和语言有逻辑界线,可以清楚明白。
“在”指出了事物的自身同一性,是一种非逻辑理解的对象,当我们说一个事物“是”的时候,其实就已经结识这个事物,哪怕是仅仅给它命名,也已经包含着对这个事物的一定结识了,而这样一来,这个事物就不再是单纯的“在者”,而变成“是者”了,事实上人们只能结识“是”,所谓“在”并不在人们的结识范围之内。它超过了语言的逻辑界线,但还没有超过语言的语言界线,人们依靠领略等内心体验和现象来思想,具体理解“在者”的存在。
“无”即非存在的研究对象,它涉及三种不同内容:事物中的虚空部分;个体事物未有之前和既终之后的情况;超越一切个体事物的最高本原。它指向的是客观事物的“缺失”和“缝隙”。
4、比较分析抱负语言学派和平常语言学派的异同。
答:抱负语言学派强调所谓语言分析就是逻辑分析。要彻底消除哲学由于模糊而导致的混乱,就必须建立以现代逻辑为基础的抱负的人工语言,而要建立这样的抱负语言,就必须拟定这种语言的哲学意义或结识意义。他们普遍认可意义的可证实原则。
平常语言学派认为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是社会现实生活所赋予的,所以平常语言应当受到重视,他们普遍反对抱负语言学派试图改造平常语言的做法,强调要通过对平常语言的分析建立新的意义理论。由此提出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其用法。
5、我们知道,西方语言属于拼音文字,汉语属于象形文字,试从这角度,分析一下“是论”、“在论”和“道论”的区别,以及这三种本休论对于科学、宗教和艺术的不同作用。
答:“是论”是本体论的原初形式,也是本体论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是论”是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的,逻辑必然性就成了是论所演绎的哲学原理体系的真理性的依据,以求实为终极目的的概念论哲学也成了西方哲学上的一个悠久的传统。在西方概念论哲学中,科学真理就是由逻辑组织起来的关于事实的知识,它靠的是概念及其体系。以“是论”为根基的西方概念论哲学固然因其和科学的密切关系而被人称许,但进入21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出现了科技异化所导致的战争威胁、能源危机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全球问题,人们开始结识到,这种概念论哲学也有它的弊端。
“在论”同样是本体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在的角度来理解being,也就是返回事物自身,也就是不再以是者还是非是者作为形而上学研究对象的标准,而认为在者才是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在者之在的更大意义在于其精神性的或价值性的作用。正是有此在这种特殊形式的存在,我们才干超越是者所构筑的逻辑经验世界,而突入到非逻辑非经验的世界,也就是回归到真理和心灵的精神家园。它的作用:一是重新理清存在的地基,一在者超越是者,这对于建立更加完善的经验性知识体系具有间接的范导作用;二是面对当前科技异化的严酷事实,重新强调精神价值和艺术的作用,以在者之在超越是者之是,为心灵的精神家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
“道论”超越了有无对立的无就是道,对一切既不执着与无也不执着于有,就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老子的道有两种含义:一是从宇宙论和本题论的角度看,道是宇宙万物的创生者。二是从宇宙万物的本性来说,道是世界万物终极本质或者自然规律。它的意义:拒绝绝对存在而只认可现实世界的存在,因而认为世间的存在,因而认为世间的一切存在物都是平等的,这样一种生态哲学是有助于世界的可连续发展的;二、它主张有生于无,即存在自身具有某种缝隙或者分存在的特性,因而养成了中国人处世为人的达观性格和逍遥山水的心态;三、它主张一切皆变,贯穿了辩证法思想。
6、《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请你分析一下这段话的意思,并谈谈自己的见解。答:所谓“诚”是指由尽性之学所得到的道德,所谓“明”是指由穷理之学所得到的知识,“自诚明”是说,一方面从道德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致死后;“自明诚”是说,一方面从知识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道德。就最后的结果来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此两者殊途同归。
儒家的抱负是“穷理”与“尽性”的统一,但是,求仁与求知是不统一的,这样,儒家历史上就出现了明显对立的两个派别:一派主张自诚明,即把求仁的途径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主观的内省体验为依据来扩充道德,然后再达成求知;一派主张“自明诚”,即把求知的途径放在第一位,主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来即物而穷理,然后再通向道德。这两派都曾以剧烈的言辞互相袭击,再加上后来受到争夺道统正传的意识形态干扰,从而增长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
7.如何区分利已主义与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以如何的论证最终在理论上取代了利已主义而成为广泛被接受的结果论道德哲学理论的?功利主义自身又存在着哪些基本的理论弱点?
答: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都是结果论的组成形式,利己主义相信,假如人们要想达成道德,他们就必须假定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可以给自己带来益处的;而功利主义则主张,,假如我们要想达成道德,我们就应当假定自己的行为是可认为与这种行为有关的各方带来益处的。功利主义取代利己主义:利己主义的一个最大的弱点,在于它会在深层上侵蚀被我们大多数人认可,且我们大多数人在平常生活中深为依赖的共同的道德观,即以公平、公正为基础的道德原则,而这种道德原则是任何道德决定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依据。而大多数伦理学家都相信,利己主义作为一种实际生活中的道德原则基本上是无法实现的;任何现实可行的道德体系,都不能不把别人的利益纳入自己的视野,或至少将对别人利益考虑作为自己理论框架或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人们旧吧考察的视角转道带有“利他”色彩的功利主义上来。
理论弱点:第一,功利主义的原则是否也许在实践中被彻底贯彻?第二,功利主义对幸福、快乐等功利量化理解也是有问题的,第三,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伦理学理论,自身在逻辑上也有模糊之处。
8、义务论与功利主义看待行为道德性的区别重要体现在哪里?你主持义务论的道德主张还是主持功利主义的理论观点?试用逻辑和论据说明之。
答:义务论把道德内置于人的理性观念,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出于人的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他们认为,判断一个行为是否道德,关键是看它的动机,而不是看它的结果。功利主义则坚持,一种行为假如在道德上是对的的,只有当,或仅仅当这种行为可认为所有那些受这种行为影响的人带来最佳的结果时才是也许的;并且这种结果在任何其他以这种方式来行为的人那里表现出来也是如此。
9.述艺术表现与艺术表达的基本区别。
答:艺术表现认为事物的美由客观自身的属性决定的,是一种与主体意识无关的东西,美与我们的感官无关,艺术表现论者认为艺术表现的形式有:模仿——诗歌、戏剧、绘画、雕塑、舞蹈和音乐被归结为同一类事物的因素是它们有着相同的特点即“模仿”;表现——现代艺术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它不是按照传统的模仿原则创作出来的,它的意义是由作品向我们显示了的。
艺术表达;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之交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把艺术哲学观测的视角转向主体自身,寻求对主体的审美体验作出新的探究和解释的趋势,艺术表达论者认为艺术表达的形式有:表达——一件东西是艺术品,当,且仅当它澄清了某种感情情况下才有也许,而与它是否打算把这种情感传递给观众无关;指示——一个东西拥有此外一个东西的属性,并且它与此外一个东西发生联系时所起的象征作用;隐喻——用来指示隐藏在字面意思后面的艺术作品做具有的某种属人特性的概念。
10、试述牟宗三的“儒学三期说”与“儒学三统说”的基本含义及其理论价值。
答:儒学三期说:牟宗三将儒学的发展史分为三期,在他看来,儒学三期的划分特点是:第一期是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学铸造期,此一时期“孔子以人格之实践与天人合一而为大圣,其功效则为汉帝国之建构”,其特点是“积极的,丰富的,建设的,综合的”;第二期是“宋明儒之彰显绝对主体时期,此则较为悲观的,分解的,空灵的,其功效见于移风易俗”;第三期指的是则是当代新儒学,“此特殊性之规定,大端可指目者,有二义。一,以往之儒学,乃纯以道德形式而表现,今则复其转进至以国家形式而表现。二,以往之道德形式与天下观念相应和,今则复需一形式与国家观念相应和。”
儒学三统说:三统即道统、学统和政统。对于三统的内涵,牟宗三曾有一个简短的说明:“一,道统之肯定,此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之人生宇宙之本源。二,学统之开出,此即转出‘知性主体’以容纳希腊传统,开出学术之独立性。三,政统之继续,此即由结识政体之发展而肯定民主政治为必然”。
分析题
1、亚里士多德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思考,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营以及宇宙之创生,做出说明——这样,显然,我们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寻求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惟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惟一学术。”请结合教材的学习,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从逻辑上说,哲学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人生方面的那些主线性问题的好奇及其沉思。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划分,哲学应以与存在自身有关的理念为研究对象,是对支配存在或形成存在的一般原理进行探讨的学问,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把这一内容称为第一原理。但从历史上看,最初的哲学所关注的对象并非人类自身的存在或人类生活的真正目的,而是人以外的世界和自然界,因而理所当然地,哲学与科学具有大体相同的对象和内容。而当后来哲学家们把关注的目光从外在的自然界转向人有关的存在,探讨关于人是什么以及人和社会的美好生活问题,或人的现实生活和生存实践规定哲学家们对关于自然界和人的平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出具体化和专门化的解释的时候,哲学和科学的区分也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2、苏格拉底曾说“未经检查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生活”。你批准他的这一观点吗?什么叫“未经检查的生活”和已经检查过的生活“?请概括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举例说明之。
答:我不批准他的说法。由于从一般意义上说,人与世界的关系即生活有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即常识、科学与哲学。相对于这三个不同的领域,存在着三类不同性质的问题,即常识性问题、科学性问题和哲学性问题。常识性问题以意见的形式出现,意见表达是情绪、习惯或信念之类的东西,对于意见人们一般不需要加以证明或求证,对之表达的至多只是接受或拒绝的态度而已;科学性问题以知识难题的形式出现。知识难题规定的是逻辑、数学或其他技术性方面的求解,知识性难题的求解就是科学性问题的解决;哲学性问题以思想性问题出现。思想性问题表达的是人类面对自身存在问题时的思想性境界,思想性问题无所谓答案或技术上的求解,它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的思想的一种矛盾性运动方式,由于思想的探讨是永无止境的,因而哲学性问题也不也许有所谓一劳永逸的证明或结局。
3.一位男子有很长时间的家庭暴力史,在一次他于酒后滥施暴力的过程中,他的妻子为了保护自己和两个孩子不受到伤害,用当时随手抄起的擀面杖打他的头部,导致他休克而死。这位女士的行为是道德的吗?请说明你认为这种行为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理由?
答:所谓自卫,是指为了保护无辜而杀人。人对生命的权利这一事实暗示着,他们有使用某种必要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生命的权利。这种对生命的权利是一种强制意义上的法律权利,即是一种可以通过物理来保卫它的权利。我们对自卫道德合法性的判断,应当建立于两个重要的基点上:第一,自卫的目的必须是制止袭击;第二,死亡必须是间接的。根据上述理由,我们认为这位女士的行为是道德的。
4、动物权利在当代越来越被认真地看待,真的有动物权利这种东西吗?你支持还是反对把动物的权利与人的权利相提并论?请具体说明你的理由。
答:我支持把动物的权利与人的权利相提并论。植物或动物也是有生命的,但它们的生命形式吸是被动地,或者说是本能地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并不能在自觉的、故意识的状态下保护自己,发展自己,所以从主线上说,它们的境遇比之无生命的机器人也好不到哪里。所以虽有动物权利这种观念,我们提倡把动物权利与人的权利相提并论,但真正做起来是很难的。
人类既是有行为和行动能力的人,又是有生命的,还是有自觉的、积极的生命意识的,所以,人类是在明确的生存目的支配下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概念,发展出自己的一方面行为的。很明显,人之作为人,他的基本特性在于他是一种理性的存在,而理性讲到底但是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纵观整个人类的历史,在相称长的时间里,我们人类一直都在野蛮与文明这两个要么摧毁我们自己要么发展起我们自己的两极中艰难地行进。“什么是生命?人类意味着什么?我们会允许科学家干预进化过程吗?我们该如何定义死亡?谁来决定什么样的生命值得生存下去?”诸如此类问题,都规定我们人类充足地运用自己的所有理性、道德和评价能力来评估和对待。
人是不也许像动物那样生存的。假如一个人想要依靠自己的本能来存活,那么,死亡对于他就绝不是一件遥远的事情。人的生存只有在他作为一个理性的存在,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过程的情况下才是也许的。
所以,动物作为一种有生命存在的物体,它们的权利也应当被提高与人类权利同样看待,不然,它们将面临着绝种,面临着失去生存。而随着它们的灭绝,人类的消亡也为期不远了。
5.对于凡高的绘画《农鞋》,海德格尔曾有很高的评价,他说他从这双破旧的农鞋中看到了存在之被遮蔽的真理。请欣赏这幅画,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谈谈你自己的见解。
答:在大多数情况下,关于艺术诠释问题的争论,往往都由对文学作品的诠释的不同理解所引起的,一般而言,在艺术哲学中,文本阅读所引起的诠释问题重要有两个:第一,作者的传记资料能否成为赞成或反对一种给定的诠释的合法证据?第二,当我们谈到某种诠释的时候,是否就应当把这种诠释看作是关于作品的唯一对的诠释?
海德格尔认为是凡高本人赋予了那双“农鞋”的意义。虽然“农鞋”自身是很普通的,但是它一经和作者的回忆联系在一起,就挣脱了“鞋”的定义所赋予它的外壳,成为欢乐、痛苦、爱恨,一切一切的表征。
凡高是一名世界级的伟大画家,他的画在他生前并不被重视,死后才得到世人的重视。
《农鞋》一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不公正现象,反映了当时剥削阶级对农民阶级等社会下等阶层的剥削和压迫。
《农鞋》一画又是凡高对当时社会不公的极为强烈的控诉,也是作为社会低下阶层追求生活、不屈不挠永不妥协的生动体现。
就这幅画作来说,作者凡高的感受,和海德格尔的解释肯定不完全一致,但这些解释不都是故意思的吗?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我是批准多元论的解释观的。
6、新儒学作为中国的新保守主义思潮,到底有哪些可以肯定的地方?它的发展空间有多大?为什么?
答:新儒学所面临的是西风东渐、传统价值分崩离析的社会大变局,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诸先生怀着强烈而悲苦的民族危机意识和复兴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感,在尽力吸纳西洋哲学之精髓的基础上,以前所未有的形上思辨工夫致力于传统儒学之精神价值的宏扬、发掘和重建工作,其成就一时成为当代哲学的一大亮点。
①就历史影响来说,梁漱溟重要是一位儒学的实践家,或者说是一位实践意义上的儒家。面对欧风美雨的侵袭,正是梁漱溟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借鉴西方哲学(不要是伯格森的生命哲学)来阐释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并以接续“斯文”、担当“道统”的文化使命感首倡儒学的复兴,其预言和思想也许有不合时宜的地方,但这里所彰显的恰恰是中国儒学不竭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历史责任感。此外,梁漱溟还通过切实的行动(“乡村建设实验”)进行了复兴儒学的尝试,并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介入中国各种重大的历史事件,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大陆全民性的批孔运动中,梁漱溟仍然坚持为孔子辩护且声言“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由此所体现的中国儒者的救世热情和人格典范,无疑应予充足的肯定和大力弘扬。
②熊十力的哲学宗旨就是希望通过揭示本心、仁体即内在即超越、即存有即活动的特性,以打通天与人、知与行、存有与道德的界线,从而引导人们依靠内在本性之自我觉悟,重建人的生命本体,确立人性的至上尊严。这一点后来被熊氏的弟子牟宗三继承和发扬,并成为当代新儒学的一大特色。
③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是以中国儒学的心性论和道德抱负主义为归宿的,但他赋予了其更为精致的理论形式,所以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④牟宗三虽然肯定科学与民主对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他更强调科学与民主的发展不可以采用某些外在的“加添法”而必须通过民族文化的自我调整,即从民族文化生命的内部开显出来。这也就是说,他认定学统和政统应由道统开出,具体来说,就是由儒家的内圣之学开出科学与民主的新外王。
7.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人只但是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酉,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干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由于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所有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中国哲学家冯友兰说:“宇宙间若没有鸟璃蜂蚁,但是是投有玛和蜂蚊.但宇宙间苦没有人,则宇宙间即没有解,没有觉,至少是没有较高限度的觉解。……宇宙间若没有人,则宇宙只是一个棍沌。朱子引某人诗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此以孔于为人的代表,即所谓‘人之至者’.我们可以说.天若不生人,万古常如夜.”
问题1:根据上面两段话,谈谈思想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究竟是什么?答题思绪:1.无论是帕斯卡还是冯友兰的话,都说明了,对一个人来说,如以物质性的存在(肉体)和其他动物、和自然界相比,他并没有什么优越之处,只有人的思想才使人变得高贵起来。那么,思想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究竟是什么?按照冯友兰的说法,就是人有“觉解”。这从人类发明的哲学这门富有思想探索性的学问上就能看得出采。在哲学研究领域,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通过进一步探讨那些支配人们思想的先决条件,研究,阐发和揭示潜藏于人们的平常用语之中、影响着人们对这些用语的使用,井进而渗透到人们的结论中。左右着人们的信仰和行动的初始的假定条件.比如说,确立科学的理论前提、阐明科学的基本性质、谋求科学的全体统一等等.
问题2:结合教材对哲学价值的描述,谈谈哲学是如何促进人的思想发展的?
哲学除了对科学具有上述促进作用外,对人类的思想文化也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其中,对平常意识的反思,对学科前提的批判,以及对自由意识的促进,是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三个重要作用.哲学通过对人类思想的促进,同时也就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也提高了人类自身的尊严。
8.在胡宁和塔帕尔肯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在一次袭击后失踪了,据说是让印地安人给抢走的。他的父母四处寻找,结果仍徒劳无获。几年过去了,一位来自内地的军人说起了他见过的一个蓝眼睛的印地安人,推测他很也许是那个消失的孩子。那对父母找到了那人(细节被省略了,而我不想凭空捏造),觉得还认得他。但那人通过荒漠和野蛮生活的熏陶,已经忘掉了家乡的语言。他顺从地又毫不在意地回到家里。他在家门口停住了脚(也许由于别人止住了脚步)。他看着门庭,仿佛认出了什么。忽然,他低下脑袋,大叫一声,冲进门庭,穿过两个天井,直奔厨房而去。他毫不踌躇地把手伸进一口发黑的大钟,掏出了自己小时候藏在那里的一把长柄小刀,两眼露出了兴奋的光芒。父母则由于找到了儿子而大哭了一场。ﻫ也许紧接着这一记忆的是另一些记忆:年轻人无法忍受四堵墙壁,不久便回荒漠去了。我想知道的是在这,令人目眩的过去和现在交叉的节骨眼上,他究竟感觉到了什么。我想知道在这个儿子失而复得或彼此相认的一刹那,父母和家人(即使把他当作一个孩子或者一条狗)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选自《博尔赫斯文集‘小说卷》
问题1:结合这个故事,请你谈谈一个人的“自我”究竟具有什么特性?故事中的父母是如何确认那个失踪的人就是自己的儿子的?
问题2:请进一步结合这个故事,谈谈“自我”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人是否有其“同一性”?
答题思绪:ﻫ1.自我的特性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我”的不变性,肉体的持存性;经验的实在性;“我”的私人性。从这几个方面,我们都可以分析故事中的父母和失踪的儿子的相认通过。
2.由此我们可以接着分析自我的本质问题。按照教材的介绍,支持自我存在的理由可以归结如下:自我是自己与其他的人或物区另U的基础,经验主体和意识所有者是作为经验的一个拟定的部分被包含在经验中的,我们能意识到一个连续存在的实体性的自我,经验和经验的主体、意识和意识的所有者是连成一体的.结合这个故事来看,自我当然是具有同一性的,因此自我必然是存在的,那些反对自我存在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但是,我们也可以接着分析;通过了那么数年的分离之后,这个失踪的人还能和他的父母建立本来的那种密切关系吗?他的“自我”是不是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他会不会接着回到荒漠中去呢?在“他毫不踌躇地把手伸进一口发黑的大钟,掏出了自己小时候藏在那里的—把长柄小刀”的时候,可不可以说是先前的“自我”和现在的“自我”的一种交会?但这种交会又能延续多长时间?
9.在某种意义上,“考试不能作弊”是一个基本的道德原则。但是,怎么认定这种行为的非道德性的呢?这里有两种思绪,虽然结论是同样的,但出发点却截然不同。
一种思绪是说:老师假如发现我作弊的话,他将判我的这门课程的成绩为零分;或者,假如这种行为蔓延开来的话,那么,考试最终就会变得形同虚设,以致主线起不到考试本来应当起到的作用。所以,考试不能作弊。
另一种思绪是说:“考试不能作弊”是一个普遍的道德法则。假如你违反了“考试不能作弊”这们一个普遍的道德法则的话,你事实上是在对大多数人通过长期努力建立起来的,并且在理论上被证明是合法的那种基本的道德原则进行挑战,而这既是不道德的,同时也是危险的。因此,即使没有一个人事实上作弊,作弊这种行为也仍然是错误的。问题1:在对“考试不能作弊”这个道德原则所做的分析中,以上两种思绪分别代表了什么样的道德理论?各自的利弊是什么?第一种思绪代表的是功利主义的道德理论,第二种思绪代表的是义务论的道德理论。这两种理论在解决现实问题时各有利弊.同学们可以先讲清楚何谓功利主义,何渭义务论,然后再对比它们的利弊长短。
10.年轻的约翰在一场摩托车事故中受了重伤,通过抢救,最终的结果是,他躺在医院的病床上陷入了很深的睡眠——只能靠生命维持系统继续呼吸,事实上也就是成了所谓的“植物人”。
道尔医生隔着桌子坐在了约翰父母的对面。他清了清喉咙说道:“布朗先生和布朗太太,在这种时候,我不想再增长你们的痛苦。假如我觉得你们的孩子尚有任何的机会复原,不管这种机会有多小,我一定会告诉你们。可是,根据我的临床判断,你们的孩子,他的复原机会基本上为零。我们可以用生命维持机再维持一段,但是……我会给你们一点时间,请你们做一个判断吧。”
——马丁·科恩《101个道德难题》
问题:假如你是约翰的父母,你会如何选择自己的决定?为什么?答:1‘无非有两种选择:或者终止生命维持系统,让约翰死去;或者尽量延续约翰的生物性存在,直到无法维持。考生选择任何一种方案都可以。
11.假定琼斯先生因大脑受伤做了一个紧急手术,他的大脑被换成了史密斯女土(已经死亡的大脑,于是手术后的人拥有了琼斯的身体、脸以及一般外部特性,然而他的意识、记忆和知识却是史密斯女士的。那么,活下来的人是谁?无论说是史密斯女士,还是说琼斯先生,似乎是没故意义的。假如你站在史密斯女土的立场来描述自己,情况就会变得更加复杂:当史密斯女士从一次神秘的意识丧失中清醒过来之后。她发现自己拥有一个男人的身体,她还会确信自己仍然是同一个人吗?
——选自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
问题:结合这个假想中的故事,请你谈谈一个人的“自我”究竟具有哪些特性?“自我”的质是什么?
答:1.自我的特性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我”的不变性;肉体的持存性;经验的实在性;“我”的私人性。
2.按照教材的介绍,关于自我的本质可以归结如下几条:自我是自己与其他的人或物区别的基础;经验主体和意识所有者是作为经验的一个拟定的部分被包含在经验中的;我们能意识到一个连续存在的实体性的自我;经验和经验的主体、意识和意识的所有者是连成一体的。
3.换句话说,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将“记忆中的自我”(理性自我)和“肉体性的自我”(感性自我)分开,一般是不也许的。这个假想中的故事将“记忆中的自我”和“肉体性的自我”截然分开,所以就有了矛盾。学生可以由此展开自己的想象,提出自己各种各样有趣的观点。
12.(一)存在与惊讶
存在怎么会成为一个问题呢?世界存在着,山川鸟兽存在着,你和我存在着。存在似乎是明明白白的。世界万物存在着,这话在我们听来平淡无奇。
然而,存在并非永远这样平淡无奇。一个饱受折磨万念俱灭的人,偶尔登上一座山丘,山川和蓝天在他眼前次第展开,他忽然为一件基本领实震惊:这世界存在着。世界原可以不存在的――但居然有一个世界存在着。“Tobeornottobe”[“存在还是不存在”]刹那间成为问题。哪个有灵性的孩子不曾有一次为这同一事实震惊并感到迷惑?原可以主线没有世界,原可以主线没有我这个人。而一个活生生的我居然面对着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死的思想于是一道涌现。难道一颗活跃的心灵竟会忽然停止,再不清醒,再不清醒,再不面对这碧树白云?也许,父母朋友会记着我。但整个人类最后也要归于乌有……
人们喜欢把希腊称作人类的童年。各个文明之始,当然都是童年。但相比之下,希腊人似乎更天真好奇,更富蓬勃的生机。居然有一个世界存在,居然有存在这个问题,震惊着希腊人;使童稚的文明充满惶惑。惶惑不一定是多疑。希腊人并不怀疑存在是事实,是第一位的事实。但他们把事实感受变为问题,并投入他们的心智来接受问题的挑战。存在会变化吗?假如认可了变化,岂不就认可了消逝与虚无?在存在之外,尚有什么?可以说“(还)有(虚)无”吗?这是语言的矛盾还是事实的矛盾?有没有摆脱了无的有?有没有超过变化的存在?火?理念型相?能量?思想?神明?到底谁是永恒?
总之,存在问题一方面是一个活生生的问题,这引起了希腊人的无限惊愕。在把握、进一步、了解这一惊愕的过程中,希腊人提出了对存在问题的原初解释。这些解释以种种方式得到重新解释并通过这种种变形至今支配着我们对存在问题的见解。
――摘自陈嘉映著《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问题1:我们把古代人对宇宙起源的研究叫做“宇宙论”,它第一次系统地对自然或存在自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那么,古希腊宇宙论和中国古代宇宙论对于存在的见解各有什么特点?你能比较一下它们的不同吗?
问题2:教材把对存在的本质的研究(即“本体论”)归纳为三种基本形式:“是论”、“在论”和“道论”。从个人感受来说,你赞同其中的哪种形式?理由是什么?
古希腊宇宙论又称自然哲学,它关于世界本原的思考有两条线索:一和多以及变和不变。这两对矛盾产生了四种立场:伊奥尼亚学派认为本原是变化的一(水、“无定”、气、火),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本原是不变的多(数),爱利来学派认为本原是不变的一(是者),元素学派认为本原是变化的多(根、种子、原子)。
初期自然哲学家的奉献是巨大的:一方面,他们都认为自然是非人格的本原,世界万物依其自性而变化,并不受外在的神的任意支配,这无疑启动了西方文化的科学传统;另一方面,他们研究的哲学问题有的成了此后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如“是者”和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并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再次,他们的哲学思想已经显示了古希腊哲学的思辨特点,经由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继承和发展,这种思辨特点逐渐成为西方哲学的思维传统。
中国古代的宇宙论又可叫做“本根论”,它有气论、太极阴阳论、五行论和缘起论等形态。一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变化”,这在各派学说中都有着十分清楚的表现,而古希腊宇宙论是明显存在一个“不变”的层面的;另一方面,由于强调“变化”,所以中国古代宇宙论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再次,由于强调“变化”中国古代宇宙论也不认可在这个世界之外有什么此外的“发明者”或者人格神,而是认为一切都是自身演化的结果,这是一种难得的无神论传统。但中国古代宇宙论的缺失也在这里。正由于强调“一切皆变”,而不像古希腊宇宙论那样认可存在一个“不变”的层面,所以中国古代宇宙论也就缺少追求普遍必然性为其天职的科学精神——这是这类宇宙论的最大缺陷。
2.所谓本体论(Ontology),即研究“一般存在者”(Being)的学问。关于什么是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这是从“是”、“在”、“无”三种不同的视角来界定存在而导致的结果,教材上称之为“是论”、“在论”和“道论”。
“是论”是本体论的原初形式,也是本体论之为本体论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由于“是论”是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的,逻辑必然性就成了“是论”所演绎的哲学原理体系的真理性的依据,以“求是”为终极目的的概念论哲学也成了西方哲学上的一个悠久的传统。从“在”的角度而不是单纯从“是”的角度来理解“存在”(Being)的内涵,就是所谓“在论”。“在论”作为本体论的一种,它的作用事实上有两个:一是重新清理存在的地基,以“在者”超越“是者”,这对于建立更加完整的经验性知识体系具有某种间接的范导作用;二是面对当前科技异化的严酷现实,重新强调精神价值和艺术的作用,以“在者之在”超越“是者之是”,为心灵的精神家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与这两种本体论形态不同,属于中国哲学传统的“道论”并不认为存在优先于非存在,它认为存在是一种“惚恍”的存在,是“非有非无”的,是既“空”又“不真空”的,是一切皆变的。
3.陈述自己喜欢的某种本体论形态并阐述理由(略)
13.苏格拉底的困境
假设你一生都在努力成为一个好人,履行你所确认的职责,寻求做对你的同胞有益的事情;又假设,你的很多同胞都不喜欢你和你所做的一切,甚至把你当作是危害社会的人,尽管事实上他们并不能证明这一点;进一步假设,你被一个与你同等地位的公民组成的陪审团所控告、审判,并被判处了死刑,而所有这些都是以一种你有理由认为是相称不公正的方式进行的;最后,假设你正在监狱里等待处以死刑,你的朋友为你安排了一个逃跑的机会,让你和你的家人一起逃往国外,并且保证他们可以进行必要的贿赂,在你逃跑时绝不会有危险。假如你逃跑了,你就能活下来,你妻子和孩子的处境就会好些,你的朋友也可以再见到你。人们普遍认为你应当逃走。那么,你是否应当运用这个机会呢?
—摘自弗兰克纳著《伦理学》
这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假如你面临苏格拉底的困境,你会怎么办?试从伦理学的角度,从正反两种也许性,分析一下自己采用某种行动的理由。
问题1:你决心运用这个机会逃走。那么,理由是什么?
问题2:你决定放弃这个机会,甘愿赴死。那么,理由又是什么?
1.回答第一个问题,可以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说明自己逃跑的理由。
2.回答第二个问题,可以从义务论的角度来说明自己甘愿赴死的理由。
请注意:以上两个问题都要回答,要考虑两种也许性;回答问题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亲身实际和亲身体验,也可以结合历史上的伟人的故事;同时要善于运用文字教材所介绍的道德理论。不能脱离书本自由发挥。
14.一位男子有很长时间的家庭暴力史,在一次他于酒后滥施暴力的过程中,他的妻子为了保护自己和两个孩子不受到伤害,用当时随手抄起的擀面杖打他的头部,导致他休克而死。这位女士的行为是道德的吗?请说明你认为这种行为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理由?
答:所谓自卫,是指为了保护无辜而杀人。人对生命的权利这一事实暗示着,他们有使用某种必要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生命的权利。这种对生命的权利是一种强制意义上的法律权利,即是一种可以通过物理来保卫它的权利。我们对自卫道德合法性的判断,应当建立于两个重要的基点上:第一,自卫的目的必须是制止袭击;第二,死亡必须是间接的。根据上述理由,我们认为这位女士的行为是道德的。
哲学引论
1、哲学对科学和思想文化的作用有哪些?答:⒈哲学对科学的作用:确立科学的理论前提;阐明科学的基本性质;捍卫科学的独立性,谋求全体科学的统一。⒉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对平常意识的反思;对学科前提的批判;对自由意识的促进。
2宋明理学的重要特点是什么?答:宋明理学的重要特点: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
1、如何理解哲学作为一门人类思想探索性活动的特点?答: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基于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思想探索性活动。从哲学实践的角度看,维系着哲学的发展,并使哲学显现出它经久不衰生命力和活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始终是那些在哲学范围以外的,对人类生活的某个方面起着支配作用的人类活动,或是那些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在深层上影响或支配着人类思想和人类活动的特定领域和特定概念。哲学家门孜孜以求的,就是对与人类生存境遇有关的种种问题,给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解释和说明。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性,一方面表现为它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基础的原则或假定;此外哲学的思想性探索还表现为哲学自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康德说,人类理性有一种嗜好,即喜欢建造,以否认性特性但卣仪肯定性为目的的思想陈述,促进了哲学的发展。
2、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的特点是什么,两者的区别是什么?答:科学主义思潮:在他们看来,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可以最伟大的成就,是解决人类存在与发展等一切重大问题的充足而有效的工具,哲学要想切实得到发展,就必须用实证数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的哲学的重要流派,都倾向于把哲学归结为结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人本主义思潮:认为哲学应当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严、自由、发明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地位,现代哲学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对科学或理性的反思来探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性、人道主义及其“异化”问题。
1、亚里士多德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思考,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营以及宇宙之创生,做出说明——这样,显然,我们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寻求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惟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惟一学术。”请结合教材的学习,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答:从逻辑上说,哲学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人生方面的那些主线性问题的好奇及其沉思。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划分,哲学应以与存在自身有关的理念为研究对象,是对支配存在或形成存在的一般原理进行探讨的学问,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把这一内容称为第一原理。但从历史上看,最初的哲学所关注的对象并非人类自身的存在或人类生活的真正目的,而是人以外的世界和自然界,因而理所当然地,哲学与科学具有大体相同的对象和内容。而当后来哲学家们把关注的目光从外在的自然界转向人有关的存在,探讨关于人是什么以及人和社会的美好生活问题,或人的现实生活和生存实践规定哲学家们对关于自然界和人的平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出具体化和专门化的解释的时候,哲学和科学的区分也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2、苏格拉底曾说“未经检查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生活”。你批准他的这一观点吗?什么叫“未经检查的生活”和已经检查过的生活“?请概括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举例说明之。答:我不批准他的说法。由于从一般意义上说,人与世界的关系即生活有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即常识、科学与哲学。相对于这三个不同的领域,存在着三类不同性质的问题,即常识性问题、科学性问题和哲学性问题。常识性问题以意见的形式出现,意见表达是情绪、习惯或信念之类的东西,对于意见人们一般不需要加以证明或求证,对之表达的至多只是接受或拒绝的态度而已;科学性问题以知识难题的形式出现。知识难题规定的是逻辑、数学或其他技术性方面的求解,知识性难题的求解就是科学性问题的解决;哲学性问题以思想性问题出现。思想性问题表达的是人类面对自身存在问题时的思想性境界,思想性问题无所谓答案或技术上的求解,它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的思想的一种矛盾性运动方式,由于思想的探讨是永无止境的,因而哲学性问题也不也许有所谓一劳永逸的证明或结局。
1、如何区分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这两对范畴?答:决定论认可世界的因果联系,认可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被免于被决定的,我的行为是建立在我的选择的基础上的,但我的选择自身又是建立在以前的选择的基础上的,只要我们处在别人的制约之下,我们的自由就一定是受到限制的;非决定论认为人的选择和决定有绝对自由的权力,借助非决定的概念来说明人的意志的自由,同时他们强调人的行为是无因素的。
强决定论主张自由与决定论的不相容性;弱决定论则认可自由与决定论的相容性。
2、什么是经验?什么是理性?两者在结识中各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地位?答:经验是指在直观的意义上借助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作为结识对象的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理性是指在直观的意义上人的理智通过抽象或推理把握事物类的特性和一般性的能力。理性在人结识中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由于只有通过抽象或推理的结识活动,人们才也许达成对真理的结识,而逻辑是保证推理对的性所必须遵守的规则或原则。
经验:人所知道的东西,至少就其作为常识的部分来说,绝大部分来自感觉经验的,它通过感知、内省和知觉等几种形式来获得外部或内部对象的经验。
1、试比较“是”、“在”、“无”这三个概念的异同。答:“是”、“在”、“无”构成了是本体论研究存在问题的三种形式。“是”是语言的逻辑界线,人们是靠着“是”来逻辑科学地结识这个世界的,只有系词“是”才也许充当具有形式意义上逻辑联结词,通过“是”人们才在思想中建立起“抽象的同一性”,并由此开始进行思想的分类、命名,使得思想和语言有逻辑界线,可以清楚明白。“在”指出了事物的自身同一性,是一种非逻辑理解的对象,当我们说一个事物“是”的时候,其实就已经结识这个事物,哪怕是仅仅给它命名,也已经包含着对这个事物的一定结识了,而这样一来,这个事物就不再是单纯的“在者”,而变成“是者”了,事实上人们只能结识“是”,所谓“在”并不在人们的结识范围之内。它超过了语言的逻辑界线,但还没有超过语言的语言界线,人们依靠领略等内心体验和现象来思想,具体理解“在者”的存在。“无”即非存在的研究对象,它涉及三种不同内容:事物中的虚空部分;个体事物未有之前和既终之后的情况;超越一切个体事物的最高本原。它指向的是客观事物的“缺失”和“缝隙”。
2比较分析抱负语言学派和平常语言学派的异同。、答:抱负语言学派强调所谓语言分析就是逻辑分析。要彻底消除哲学由于模糊而导致的混乱,就必须建立以现代逻辑为基础的抱负的人工语言,而要建立这样的抱负语言,就必须拟定这种语言的哲学意义或结识意义。他们普遍认可意义的可证实原则。平常语言学派认为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是社会现实生活所赋予的,所以平常语言应当受到重视,他们普遍反对抱负语言学派试图改造平常语言的做法,强调要通过对平常语言的分析建立新的意义理论。由此提出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其用法。
1、我们知道,西方语言属于拼音文字,汉语属于象形文字,试从这角度,分析一下“是论”、“在论”和“道论”的区别,以及这三种本休论对于科学、宗教和艺术的不同作用。答:“是论”是本体论的原初形式,也是本体论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是论”是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的,逻辑必然性就成了是论所演绎的哲学原理体系的真理性的依据,以求实为终极目的的概念论哲学也成了西方哲学上的一个悠久的传统。在西方概念论哲学中,科学真理就是由逻辑组织起来的关于事实的知识,它靠的是概念及其体系。以“是论”为根基的西方概念论哲学固然因其和科学的密切关系而被人称许,但进入21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出现了科技异化所导致的战争威胁、能源危机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全球问题,人们开始结识到,这种概念论哲学也有它的弊端。
“在论”同样是本体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在的角度来理解being,也就是返回事物自身,也就是不再以是者还是非是者作为形而上学研究对象的标准,而认为在者才是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在者之在的更大意义在于其精神性的或价值性的作用。正是有此在这种特殊形式的存在,我们才干超越是者所构筑的逻辑经验世界,而突入到非逻辑非经验的世界,也就是回归到真理和心灵的精神家园。它的作用:一是重新理清存在的地基,一在者超越是者,这对于建立更加完善的经验性知识体系具有间接的范导作用;二是面对当前科技异化的严酷事实,重新强调精神价值和艺术的作用,以在者之在超越是者之是,为心灵的精神家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
“道论”超越了有无对立的无就是道,对一切既不执着与无也不执着于有,就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老子的道有两种含义:一是从宇宙论和本题论的角度看,道是宇宙万物的创生者。二是从宇宙万物的本性来说,道是世界万物终极本质或者自然规律。它的意义:拒绝绝对存在而只认可现实世界的存在,因而认为世间的存在,因而认为世间的一切存在物都是平等的,这样一种生态哲学是有助于世界的可连续发展的;二、它主张有生于无,即存在自身具有某种缝隙或者分存在的特性,因而养成了中国人处世为人的达观性格和逍遥山水的心态;三、它主张一切皆变,贯穿了辩证法思想。
2、《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请你分析一下这段话的意思,并谈谈自己的见解。答:所谓“诚”是指由尽性之学所得到的道德,所谓“明”是指由穷理之学所得到的知识,“自诚明”是说,一方面从道德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致死后;“自明诚”是说,一方面从知识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道德。就最后的结果来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此两者殊途同归。儒家的抱负是“穷理”与“尽性”的统一,但是,求仁与求知是不统一的,这样,儒家历史上就出现了明显对立的两个派别:一派主张自诚明,即把求仁的途径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主观的内省体验为依据来扩充道德,然后再达成求知;一派主张“自明诚”,即把求知的途径放在第一位,主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来即物而穷理,然后再通向道德。这两派都曾以剧烈的言辞互相袭击,再加上后来受到争夺道统正传的意识形态干扰,从而增长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是”与“应当”之间的关系?答:“是”与“应当”关系复杂,这种关系最早是由休谟提出来的,休谟认为,人的言语和行为并不是由理性决定的,而是由人的感情决定的。假如把道德看作依据于理智,就会引起一些非常深层的矛盾和问题。在这儿是就是“理智”,应当则相称于“情感”。
2、义务论和圣谕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表现在哪里?答:在伦理学的行为理论领域,非结果论是与结果论对立的另一种理论。所谓非结果论是指,一种行为的道德与否取决于事实,而不是结果。由于事实是与动机联系在一起的,道德必须被置于一个比结果高得多的层面来理解。这意味着,非结果论把道德看作是一种先天的、绝对的东西,即一种不受任何经验性结果影响的、与人的欲望或功利无关的、预先规定着人的行为的一般规则。最有影响的非结果论理论,一般都是那种很好地范畴化了的、以建议性的方式出现的关于人的行为规则的理论。假如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各种不同的非结果论的理论的话,一般认为,宗教的“圣谕论”和康德的“义务论”,是这方面的两种最为重要的代表性理论。
圣谕论强调,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人只应当做那些符合上帝旨意的事。
义务论把道德内置于人的理性观念,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处在人的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即是不计功利、不讲结果的,纯粹由一种义务感或动机决定的善的行为
二、论述题
1、如何区分利已主义与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以如何的论证最终在理论上取代了利已主义而成为广泛被接受的结果论道德哲学理论的?功利主义自身又存在着哪些基本的理论弱点?答: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都是结果论的组成形式,利己主义相信,假如人们要想达成道德,他们就必须假定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可以给自己带来益处的;而功利主义则主张,,假如我们要想达成道德,我们就应当假定自己的行为是可认为与这种行为有关的各方带来益处的。功利主义取代利己主义:利己主义的一个最大的弱点,在于它会在深层上侵蚀被我们大多数人认可,且我们大多数人在平常生活中深为依赖的共同的道德观,即以公平、公正为基础的道德原则,而这种道德原则是任何道德决定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依据。而大多数伦理学家都相信,利己主义作为一种实际生活中的道德原则基本上是无法实现的;任何现实可行的道德体系,都不能不把别人的利益纳入自己的视野,或至少将对别人利益考虑作为自己理论框架或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人们旧吧考察的视角转道带有“利他”色彩的功利主义上来。理论弱点:第一,功利主义的原则是否也许在实践中被彻底贯彻?第二,功利主义对幸福、快乐等功利量化理解也是有问题的,第三,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伦理学理论,自身在逻辑上也有模糊之处。
2、义务论与功利主义看待行为道德性的区别重要体现在哪里?你主持义务论的道德主张还是主持功利主义的理论观点?试用逻辑和论据说明之。答:义务论把道德内置于人的理性观念,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出于人的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他们认为,判断一个行为是否道德,关键是看它的动机,而不是看它的结果。功利主义则坚持,一种行为假如在道德上是对的的,只有当,或仅仅当这种行为可认为所有那些受这种行为影响的人带来最佳的结果时才是也许的;并且这种结果在任何其他以这种方式来行为的人那里表现出来也是如此。
三、分析题
1、一位男子有很长时间的家庭暴力史,在一次他于酒后滥施暴力的过程中,他的妻子为了保护自己和两个孩子不受到伤害,用当时随手抄起的擀面杖打他的头部,导致他休克而死。这位女士的行为是道德的吗?请说明你认为这种行为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理由?
答:所谓自卫,是指为了保护无辜而杀人。人对生命的权利这一事实暗示着,他们有使用某种必要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生命的权利。这种对生命的权利是一种强制意义上的法律权利,即是一种可以通过物理来保卫它的权利。我们对自卫道德合法性的判断,应当建立于两个重要的基点上:第一,自卫的目的必须是制止袭击;第二,死亡必须是间接的。根据上述理由,我们认为这位女士的行为是道德的。
2、动物权利在当代越来越被认真地看待,真的有动物权利这种东西吗?你支持还是反对把动物的权利与人的权利相提并论?请具体说明你的理由。答:我支持把动物的权利与人的权利相提并论。植物或动物也是有生命的,但它们的生命形式吸是被动地,或者说是本能地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并不能在自觉的、故意识的状态下保护自己,发展自己,所以从主线上说,它们的境遇比之无生命的机器人也好不到哪里。所以虽有动物权利这种观念,我们提倡把动物权利与人的权利相提并论,但真正做起来是很难的。人类既是有行为和行动能力的人,又是有生命的,还是有自觉的、积极的生命意识的,所以,人类是在明确的生存目的支配下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概念,发展出自己的一方面行为的。很明显,人之作为人,他的基本特性在于他是一种理性的存在,而理性讲到底但是是一个选择的问题。纵观整个人类的历史,在相称长的时间里,我们人类一直都在野蛮与文明这两个要么摧毁我们自己要么发展起我们自己的两极中艰难地行进。“什么是生命?人类意味着什么?我们会允许科学家干预进化过程吗?我们该如何定义死亡?谁来决定什么样的生命值得生存下去?”诸如此类问题,都规定我们人类充足地运用自己的所有理性、道德和评价能力来评估和对待。
人是不也许像动物那样生存的。假如一个人想要依靠自己的本能来存活,那么,死亡对于他就绝不是一件遥远的事情。人的生存只有在他作为一个理性的存在,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过程的情况下才是也许的。所以,动物作为一种有生命存在的物体,它们的权利也应当被提高与人类权利同样看待,不然,它们将面临着绝种,面临着失去生存。而随着它们的灭绝,人类的消亡也为期不远了。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客观论和主观论?请说明美与主观的关系。
答:客观论是指这样一种观点,即它相信,从主线上说,事物的美是由客体自身属性决定的,是一种与主体意识无关的东西。
主观论则坚持美从主线上说是一个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概念,美不是起源于事物的属性而是起源于人的心灵。
主观与美的关系:主观论证性——指美并不取决于物而取决于心,是人的知觉使一事物成为美;相对论证性——指审美判断从主线上说,是一个属于个人审美情趣和情感偏好的范畴,不也许在具有不同历史、文化和生活背景的个人之间建立起共同的判断标准。非认知性论证——审美活动从主线上说是一种主体感受性的体验活动,不能等同于人类追求客观真理的认知活动。
2、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是什么?
答:后现代哲学重要是以现代性哲学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后现代哲学肇始于笛卡儿的现代性哲学,现代性哲学普遍具有“对基础、权威、统一”的迷恋,“视主体为基础和中心”,“坚持一种抽象的事物观”等特点。而后现代哲学,通常采用以“否认性、非中心、不拟定性、非连续性和多元化等”为基本特性的后现代思维方式,坚持反对现代性哲学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
二、论述题
1、述艺术表现与艺术表达的基本区别。
答:艺术表现认为事物的美由客观自身的属性决定的,是一种与主体意识无关的东西,美与我们的感官无关,艺术表现论者认为艺术表现的形式有:模仿——诗歌、戏剧、绘画、雕塑、舞蹈和音乐被归结为同一类事物的因素是它们有着相同的特点即“模仿”;表现——现代艺术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它不是按照传统的模仿原则创作出来的,它的意义是由作品向我们显示了的。
艺术表达;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之交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把艺术哲学观测的视角转向主体自身,寻求对主体的审美体验作出新的探究和解释的趋势,艺术表达论者认为艺术表达的形式有:表达——一件东西是艺术品,当,且仅当它澄清了某种感情情况下才有也许,而与它是否打算把这种情感传递给观众无关;指示——一个东西拥有此外一个东西的属性,并且它与此外一个东西发生联系时所起的象征作用;隐喻——用来指示隐藏在字面意思后面的艺术作品做具有的某种属人特性的概念。
2、试述牟宗三的“儒学三期说”与“儒学三统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食堂委托服务合同
- 消防工程安装外包合同
- 汽车租赁三方合同书
- 商铺长期租赁合同
- 重庆工程总承包合同
-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法律法规
- 业务人员聘用合同
- 技术咨询劳务合同
-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口腔临床医学概论(口腔修复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模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应急指挥中心项目建设方案
- 高教-离散数学(修订版)-耿素云-屈婉玲(全)课件
- 研学旅行PPT模板
-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技能
- 地球使用者地朴门设计手册
-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2
- 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课程纲要课件
- 软件开发项目工作量及报价模板
- 文献检索教案
- 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
-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巩义市齐兴铝土矿矿产资源开采与生态修复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