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础中医史常识王尔栋课件_第1页
中医药基础中医史常识王尔栋课件_第2页
中医药基础中医史常识王尔栋课件_第3页
中医药基础中医史常识王尔栋课件_第4页
中医药基础中医史常识王尔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理论概说E-mail: TEL:第一章导论一、何谓中医学中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传统)医学。二、学习中医药基础的意义三、学习中医药基础的方法商代(公元前1700-1100年)

中国最早的祖先之一行医方式:非常原始,往往将迷信、传说及治疗经验结合应用酒及热水作药物,利用针及青铜刀作手术用具相传以汤液治病始自此期『天人地』解释自然定律五脏与五行相关

甲骨文盖天说法

周朝(约公元前1100-221年)

共分为四个时期:西周、东周、春秋时代、战国时代★儒学及道家思想

★宫廷医师

1.《周礼》记载,东周时期已存在有系统的医疗组织医术已开始分门别类2.中国首见法定的兽医★扁鹊

–望闻问切★

《黄帝内经》是由《素问》及《灵枢》两书合成《内经》是中国医学理论的基础,除了医学,亦阐述道德、哲学及宗教。其主题渗透、贯穿道家思想、阴阳学说及五行学说各方面。扁鹊-医学之祖

秦朝(公元前221~207年)

秦叔(秦始王)是首位统一中国的皇帝焚书坑儒-有关占卜、医学及农业书籍得以保全秦汉交替时期,中医药体系,随同大量医疗实践的开展,内容开始充实及提高焚书坑儒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2★最早期药学文献●《神农本草经》后人托名“神农”之作,中国最早期的完整中药学文献。365种中药,内容包括252种植物类,67种动物类和46种矿物类。根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分为上、中、下三品。

人参当归巴豆上中下上品药120种多属滋补养生类,没有毒性或毒性小,可长期服用。中品药120种多属补养兼有预防作用,某些含毒性。下品药125种,一般具有毒性,是专用于治疗的药物。★汉代名医●仓公淳于意(公元前215~167年):首位保存病人记录的医师●张仲景又名张机(公元150~219年),后世称为“医圣”。◎首创『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証论治。◎编著《伤寒杂病论》,确立辨証论治原则,奠定中医治疗基础。中国最早的理论结合临床诊疗专书。

◎宋朝(公元960~1279年),此书再次被编写,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册。

●华佗(公元141~208)

◎精于外科手术,善用麻醉药物◎提倡体育疗法(中医称为导引筢病),创作"五禽之戏"

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3《伤寒杂病论》华佗"五禽之戏"的五种姿态

华佗三国、魏晋及南北朝(公元220~581年)---1

★医学教育

●公元443年南朝宋文帝:首创指派医师教育中医《针灸甲乙经》★

针灸医术

●《针灸甲乙经》:皇甫谧所撰,最早最完整的针灸疗法参考文献★

脉学:血液及循环系统的概念●《脉经》王叔和(公元265~317年)所着,集古代诊脉法的大成★方剂学

●炼丹术:炼丹方士被认为是早期的药剂师

●葛洪:巨著《肘后救卒方》或《肘后备急方》是临床第一部急救手册。

《肘后备急方》隋朝(公元581~618年)

★巢元方

太医博士巢被隋政府指派编写《诸病源候论》又称《巢氏病源》。共50卷分67节,论述了1,700种病症,是中国最早的病因証候学记录。此书内容涉及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皮肤学、眼科及耳鼻喉科。许多后世中医著作对有关的论述都是直接或间接引用本书的原文及论点。

巢元方(公元610年)唐朝(公元618~907年)---1★太医署:公元624年设立,由行政、教学、医疗及药工四部组成★皇室医学院:包括医科、针科、按摩科及咒禁科★药园:培养药学人材★考试制度:医师们的升迁制度基于成功治愈率,中国是世界上最先设立考试制度的国家

★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朝首创由政府委任组织编撰药典颁行全国第一部由国家政府颁行的药典《新修本草》考试符咒:古时人们相信它有治疗的能力《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国家颁行的药典

★中外医药交流:中国派医师到外面如高丽、日本、印度及越南等★药王-孙思邈:(公元581~682年)行医手法及医德尤甚

●最出名的著作是《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千金要方》共30卷记载5300首医方《千金翼方》共30卷记录了2571条药方●誉为中国最早的痳疯病专家●主张针药并用,并探索出新的应用穴位,创制彩色经络图●对中国药物学发展有突出贡献,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倡导积极养生—气功唐朝(公元618~907年)---2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药王

气功★病因病机学发展:公元1174年陈言提出了新的病因学理论。他的著作《三因极--病証方论》将复杂的病因归为三类:内因、外因及不内外因★法医学的重大发展:《洗冤集录》是宋慈于公元1247年完成的著作,成为中国死伤狱断案法典及依据,沿用600多年。并被翻译成至少5种国外国语言。★儿科及妇科的发展:●儿科及妇科发展成独立专科

●钱乙著作--《小儿药証直诀》★中外医药交流:宋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据记载由阿拉伯商人经海上,运往欧洲、亚洲及非洲等各地的中国药材有60多种宋朝(公元960~1279年)

中毒表现金元时期(公元1115~1368年)

★著名医家的创新●刘完素-火热论:认为各种証候的出现与火热有关,治疗以清热为主。后世亦称之为"寒凉派"。

●张从正-攻邪论:提倡“六门三法”,风、寒、暑、湿、燥、火作为辨証用药基础。运用发汗、催吐及泄泻"三法"。世称他为"攻下派"●张元素-脏腑辨証论:发展脏腑辨証及药物归经的理论。●李杲-脾胃论:善于运用温补脾胃的处方和药物。因此被称为"温补派"。●朱震亨-相火论:节制饮食及性生活,保养身体阴气。又称为"养阴说"。★跌打创伤科:

●齐德之于1335年撰《外科精义》一书●危亦林撰于1337年的《世医得效方》,应用脊椎骨折悬吊复位术的先驱者;(相对西医学方面,要直到1927年,英国医生达维斯才提出此法。)★中医食疗

:元代皇家厨师忽思慧,于1330年撰《饮膳正要》为中国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与食治疗法的专书。

明代(公元1368-1644年)---1★明代之医学流派●滋阴派、温补派、温病派●天花:汉代葛洪的《肘后方》已有记载,无有效的防治方法。直到明代发明人痘接种法,为免疫学的早期成就。★外伤科的新成就●陈实功的《外科正宗》1.论及外科常见疾病一百多种2.主张治疗外科疾病应该内服和手术并重3.最早对颈部恶性肿瘤及乳癌的记录★梅毒性病医家陈可成撰《霉疮秘录》-梅毒不同病期症状,用丹砂、雄黄等含砷的药物治疗。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应用砷剂治疗梅毒的记录。此外还论及预防梅毒的方法

《外科正宗》清朝(公元1644-1911年)---1★温病学的继续发展叶桂与《温热论》、薜雪与《湿热条辨》、吴瑭与《温病条辨》★人体解剖学

王清任1830年之《医林改错》,纠正人体脏腑记载的某些错误。★痘接种术-天花预防

1727年俞茂鲲于《痘科金镜赋集解》-有效的天花预防方法★《本草纲目》补充及草药治疗

《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重要的药物学专著,共载药物921种★1949年后在新中国出现的"赤脚医生"清朝走江湖药师

★最闻名的中药堂是同仁堂,位于首都北京,专门为皇宫供应药物。★大量医学书籍的编著及整理

●《古今图书集成》(1723)--蒋廷锡等受命编纂,520卷

●《医宗金鉴》(1742),由吴谦编辑。全书共90卷分15门1749年起,清"太医院"规定为医学生教科书。清朝(公元1644-1911年)---2《医宗金鉴》

★西方医学的传入

最早去西方学医者为黄宽,1850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专攻医科★中西方医学结合最早驱者为朱沛文,1892年编撰了《中西脏腑图像合纂》清代有关人参描述之译注四、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简介

1、《黄帝内经》

成书年代:春秋战国时代(非一时所作)作者:假托黄帝作(实际上非一人之手笔)内容:包括《黄帝内经·素问》和《黄帝内经·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其可谓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及人事的一部百科全书。它从整体观念出发,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法作了较系统全面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两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2、《难经》成书年代:秦汉时期作者:扁鹊(秦越人)内容:医学理论专著,《内经》之辅翼,涉及生理、病理、经络、针灸、诊断、治疗等,不少方面充实了《内经》的内容。4、《神农本草经》成书年代:两汉时期(实际非一时所作)作者:假托神农作(实际非一人之手笔)内容: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础理论,如四气五味、药物毒性、配伍方法、服药方法、功能和作用等。所记载的药物疗效大多朴实有效,习用至今。如黄连治痢、麻黄定喘、大黄通便等。并记载了丸、散、膏、丹、酒等剂型及服用方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概况《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成书时间:东汉作者:不明(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原创真实性(版本流传)?药王孙思邈孙思邈生于北周大统三年(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零一岁。葬于故里孙原村孙氏祖茔。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他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他通晓诸子百家,博涉经史学术,兼通佛典。孙思邈生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陕西省耀县孙家塬村的一个极为普通的农民家庭里。地处黄土高原,周围山峦层层,沟壑交错。这里没有自然水源,村民们挖地成窖,储雨水以食用。孙思邈所处的时代,有良好的习医环境。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之前,战争频频,灾荒连连,土地荒芜。人民生活困苦、健康受损、疾病横生。统一以后,社会安定,人心稳定,生产发展,文化进步。在医药方面,为了消除和抵御疾病,国家设立了太医署、尚药局、医博士和助教,进行教学和研究,管理医药。故那时的医药专著也很多,名医名著都能得到很好的传播。《新修本草》(公元657-659年)

世称《唐本草》高宗下令组织了长孙无忌、许孝崇、李淳风、孔志约等22人与苏敬同编新本草,"普颁天下,营求药物",从唐显庆二年开始编写到唐显庆四年正月使其成书共历时两年。全书共54卷,分为三部分:正文、药图和图经。本书有本草20卷,目录1卷,又有药图25卷,图经7卷,计53卷。载药844种,比《本草经集注》增加114种。所增加的药物中,有一部分外来药品,如安息香、龙脑香、胡椒、诃黎勒等。分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菜、米谷、有名未用回互类。其中还记载了用白锡、银箔、水银调配成的补牙用的填充剂,这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补牙的文献记载。《新修本草》(公元657-659年,唐显庆2-4年)是苏敬等所编著。世称《唐本草》。本书有本草20卷,目录1卷,又有药图25卷,图经7卷,计53卷。载药844种,比《本草经集注》增加114种。所增加的药物中,有一部分外来药品,如安息香、龙脑香、胡椒、诃黎勒等。分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菜、米谷、有名未用回互类。其中还记载了用白锡、银箔、水银调配成的补牙用的填充剂,这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补牙的文献记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金元四大家简介1、刘完素(火热说):发展了《内经》病机和运气学说,提出“火热论”,治疗主张以寒凉为主,被后世称为“寒凉派”。2、张从正(攻邪说):提出凡病皆因“邪”而生,“邪去则正安”,主张以祛邪为主,反对滥用补药,被后世称为“攻下派”。3、李东垣(脾胃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主张补脾胃为主,被后世称为“补土派”或“脾胃派”。4、朱丹溪(养阴说):结合江南地土特点,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主张滋阴为主,被后世称为“滋阴派”。刘完素一﹑生平及著作简介

刘完素(约1110年~1200年),字守真,别号守真子,自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今河北河间)人,故人称“河间先生”或“刘河间”,是中医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寒凉派”的创始人。在理法上,强调“火热”之邪治病的重大危害,后世称其学说为“火热论”;治疗上,主张用清凉解毒的方剂,故后世也称他为“寒凉派”。

刘完素一生著述较多,后人多把他的主要著作统编成“河间六书”、“河间十书”等,其中或加入金元其他医家的著作。2、主要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黄帝素问宣明论方》3、时代背景(1)战争因素公元1127年—1279年北宋被金人所灭,宋高祖赵构南渡建立南宋,形成北金南宋局面,直至蒙古人统一中国建立元朝。一、生平和著作:1.生平张从正,字子和,自号戴人。约生活于公元1156~1228年(金贞元四年~正大五年),睢州考城(即今河南省兰考县)人,因居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东南)较久,故有称其为宛丘者。春秋战国时,睢州属于戴国,因此张氏自号戴人。在临床上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