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分析:如何理解德鲁克所言:领导是“做对的的事”,管理是“把事做对的”答:领导就是“做对的的事”,是拟定一个团队努力的方向和价值的追求。而“管理”是指“对的地做事”,它强调做事的规范和程序的合理性。领导,涉及分享观点、达成共识,形成团队的共同愿景,也涉及责任的分担。在具有专制性格的人群中,是不易产生真正的领导者的。由于专制性格的人倾向于唯我独尊、独断专行、党同伐异,他们听不见不批准见,所以也就无所谓“观点的分享、意见的达成和责任的分担”,甚至不也许有真正的团队,大家在一起只是由于外力的作用,而没有一种心灵的默契和共同的信念。他们可以培植几个亲信,豢养几个耳目,但不会有真正的追随者。一个领导者就是乐意并且可认为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福祉承担完全责任的人。作为领导者,只有被追随者认同才具有“领导”的意义,“领导”作为一种精神的引领存在于团队寻求自身意义的奋斗中。有学者对优秀的领导者的特性进行了概括:他乐于应对各种压力,并在追求卓越中体味乐趣;他喜欢变化,把自己引发变化的能力视为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他善于和不同类型的人交往与沟通,巧妙地对待各种棘手的人物;他有构建“双赢”局面的发明力,同时不放弃底线的坚韧性;在处境艰难和困境中仍然保持建设性和发明性的心态,当周边的人都主张放弃的时候,他总是可以走出一条脱困之路。在我看来,优秀的领导者,富有远见,志存高远;他公正、廉洁,真正的“君子不党”;他真诚地欣赏他的同事,从不吝啬对别人的鼓励与赞美,乐于为别人的成功喝采;他从不矫情自饰、装腔作势、专权恣肆;他谦和平易,作风民主,富有亲和力,前些年我们提出过“向管理要效益”的标语,好的管理就是把事情做到位,减少内耗和运营成本,因而好的管理睬增长效益。管理的质量取决于管理者的态度,特别是做事的条理性、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责任感、规则意识和缜密的思维能力。随着我们社会文明限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品位和品味,可有为才会有位,有为也才会有味。作为领导者的“有为”,就是高瞻远瞩,就是追求卓越,就是超越世俗和功利,让精神的旗帜猎猎飘扬。没有目的就奔跑没有任何意义!有目的跑得慢也没有任何优势,由于,速度决定成败!有目的并迅速地奔跑是《做对的的事与对的地做事》所提倡的。思维决定目的,目的指导行动,行动铸就结果。做对的的事然后对的地做事自身就是一种思维;做对的的事一方面让你知道自己正在向哪个方向前进;对的地做事告诉你如何到达目的地。所以,做事的准则就是:找对方向,拟定目的,做对事。做事要先有方向,方向对,事情才也许对。你可以向东,也可以向西,你既可以向南也可以向北,但你必须先拟定你到底要去哪里。拟定了方向,要设定目的。没有目的的人终将被有目的的人所运用。在没有看好方向前,不要先忙着跑。纵然方向很难把握,做对的的事并非轻而易举,但做对的的事始终都是对的的。假如你走错了路,就算拼命跑又有什么用?找对了方向,拟定了目的,还要把事情做对。我们一方面强调的是效率。只有用好你的时间,你才干效率倍增;只有用好你的策略,你才干比别人快上几步。你自己的效率永远比不上团队的效率,所以,你还要和你的同事共同进步。由于小的成功靠自己,大的成功靠大家。最后,你一定要改变,哪怕是天天进步1%。没有人会拒绝改变,但所有的人都拒绝被改变。在每个人都迅速提高竞争力的今天,你要想从一个平台跨越到更高的平台,就必须要改变,改变是每个人的事。也只有改变,才也许有竞争力。管理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做对的的事”,二是“对的地做事”。效能是做对的的事,效率是对的地做事;效能强调的是领导,效率强调的是管理;公司战略目的的制订解决“做对的的事”,管理机制解决“对的地做事”。公司都需要经历从“创业”到“守业”,从“经营”到“管理”,从“做对的的事”向“对的地做事”的转变。对的地做事是以做对的的事为前提的,假如没有这样的前提,对的地做事也许变得毫无意义。一方面要做对的的事,然后才是对的地做事。假如你总是低着头走路,你早晚要迷失方向。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拟定自己在做对的的事,又如何去对的地做事。这正是《做对的的事与对的地做事》所要解决的两件事。不知道你是做什么的,是个领导者吗,要是得话,那就好办了,你是一个领导者,你就要管理好你负责的东西,要按照公司的制度和国家的法律进行人性化,合理化的管理,在工作的时间里,不要参与和你负责之外的工作,公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务,你参与别人的职责,那么别人去做什么呢,这就是做对的的事。在你做每一件事的时候,要考虑清楚,最佳要有一个方案,不能盲目的去解决事情,更不能有个人的情绪和私人感情在里面,错的是要解决的就要当机立断,对的该怎么表扬的就怎么表扬,就是什么事都做到以理服人就OK了,这就是做对的的事。从领导者修养的角度分析如何理解“在朝美政,在野美俗,在已美身“。答:
一、要坚持“八个互相”,在班子成员之间,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八个互相”,即互相信任不怀疑、互相支持不扯皮、互相尊重不刁难、互相关心不冷淡、互相通气不堵塞、互相谅解不指责、互相配合不拆台、互相补充不胡来。只有如此,班子成员之间才干互相理解、信任和支持。假如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班子整体功能就不能正常的发挥,就必然贻误事业,上愧对于党和人民,下愧对于集体(信用社)和员工。目前,信用社建立了“三会”,实行的是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理事长、主任、监事长(涉及副职)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做以知已知彼;要做到识大体,顾大局,以党的事业和群众的利益为重,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团结的基础,使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新的生产力。
二、要坚持“八个强调”,在实际工作中,班子成员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八个强调”,即征求意见时要强调民主,拟定议题时要强调集中;调查研究时要强调民主,论证拟制方案时要强调集中;讨论问题时要强调民主,贯彻决议时要强调集中;联社重大决定出台前对食用社要强调民主,信用社招待联社决定期要强调集中。这就是说,要对的解决集中与民主的关系,坚持好民主基础之上的集中,又坚持好集中前提下的民主。每个班子成员都要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大事不类涂,小事不纠缠,既要善于坚持原则,又要善于缓解矛盾。有问题,要摆到桌面上。有话要讲在当面,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求大同存小异,努力造就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那样一种局面。
三、要坚持“八个通气”,在领导层内部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八个通气”,即重大问题必须通气,重要决策要事选通气,改变政策要重新通新,拿不准的要及时通气,有分歧的要反复通气,应急的决策要事后补充通气,领导成员之间经常通气,班子与班子之间要定期通气。在现稹本制下,每一个领导者要做到有了功劳要多看集体的努力,出现问题要多看自己的责任。这个规定绝不是无的放矢,由于在现实中,有的班子出现的不团结现象,往往是成员之间争荣誉、抢位置、推责任、文过饰非、互不服气导致的。按组织原则的规定,形成的决议无论对与错,都要集体负责。但假如班子成员都可以敢于承担责任,甚至敢于替别的成员及下级揽责任,往往得到的是感激。这样就能纠正错误、融洽关系、增进团结、促进工作。总之,气可通,不可堵,道理明则心敢顺,心气顺则干劲足。
四、要坚持“八个原则”,每个领导者在工作中必须坚持“八个原则”,即重大决策要坚持认真先导的原则,重大思绪要坚持科学引导的原则,重大疑难问题要坚持对的指导的原则,重要矛盾要坚持积极疏导的原则,要始终坚持集体领导的原则,要牢牢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要认真坚持会前个别酝酿的原则,要严格坚持议事规则的原则。目前,“社员代表大会”是信用社的最高权力机构,“社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理事会为常设机构,理事会成员在会议上一律平等,一人一票,少数服从多数。按《章程》规定,一经形成决议,必须坚决招待在发扬民主上,要抓住重要关节点:在实行集中上,要有理有据和对的,程序要规范,章法要严明,报告要具体,原则要对的,引导要得当,讨论要充足,归纳要全面决策要科学。要坚持好“三重一大”制度:重大决策、重大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宗资金使用,必须集体讨论,最后表决,使民主管理真正贯彻到实处。
五、要坚持做到“八大”,
每个领导者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应当坚持做一“八大”,即做一个大事不糊涂的明白者,大多数意见的综合者,大合唱队伍的指挥者,大家言行的示范者,大胆起用新人的求贤者,大度诚实的宽容者,大事有成的成功者,大将风度的领导者。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管理有硬管理,也有软管理。管理不仅需要规则、制度、办法、纪律,同样需要领导者的会做人、善做事,严于律已,率先垂范,能把员工团结在自己的周边。只有如此,才干游刃有余,才干形成号召力,才干一呼百应,才干干出一番成绩,成就一番事业。
六、要坚持“八个树立”,
作为一个领导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事业有成,应当牢固树立和坚持建立一个不倒的市场观念,以在同业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林;树立和坚持一切为了使客户满意的观念,用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客户和市场;树立和坚持“只有逗号、没有句号”的竞争观念,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树立和坚持“小投入、大产出“的效益观念,经营讲究成本,追求利润;树立和坚持“没有最佳,只有更好”的创新观念,不懈地向更高的目的迈进;树立和坚持“自己会打倒自己”的危机观念,不断地否认、更新、发展自己;树立和坚持让员工都有个好心态的观念,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只要大家一条心,黄土就能变成金”。
一个人生来就有自己的性情特性,领导者更不例外,由于是领导人的人,都有自己的组合材料,有些是花岗石,有些是大理石,有些是碳酸岩,有些是细沙石。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必须不断塑造自己,不断用刀削,用锤打,用沙纸磨,用皮革去擦,才干使自己不断“成本”成熟。领导领导,又“领”又“导”,“领”谁“导”谁?当然是人。人是什么?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高级动物。科学实验表白,在那些有情感的活生生的高级动物。科学实验表白,在好些有情感的猴群中称王者,“领导者”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做笼络感情、收买猴心的工作,更何况领导有着具有喜怒哀悲恐惊七情六欲的人——大写的人呢?作为领导者必须要“德才兼备”,既要有优良品德,又要有众多知识,必须“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究职业道德,遵守社会公德,否则,就没有了人格力量,不要说发言无人听,办人无人跟,怕是要出现“台上讲人,台下人讲”的负效果。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是不难寻见的。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曾讲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现行体制下,不管是一个领导者还是是一个单位,都必须打牢基础,立稳根基,提高素质,结识自己。有的先进单位总结的“三套马车一个道,整套锣敲一个音”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在新形势下,笔者认为目前联社(信用社)规范后的三套班子应做到思想上“合心”,言论上“合拍”,行动上“合辙”,工作上“合力”。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做到:适应上要“快”,情绪上要“稳”,引导上要“准”,作风上“严”,方式上要“活”,方法上要“实“,质量上要“高”,追求上要“新”,并且切实注意利在一身勿谋之,利在天下者谋之;利在一时勿谋之,利在万世者谋之。
总之,作为一个领导者,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碰到困难时假如怨天尤人有失本分,束手无策显得无能,知难不进没有出路,自动放弃没有好结果,心胸狭窄难成大业。天下所有成功的名人所走的路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拥有巨大的忍耐力和不屈不挠的敬业精神,以及与人为善、坦诚的胸怀。ﻩ领导者如何在人们心中树立认同度高的领导形象领导形象是领导者在群众面前公开树立的一面旗帜,是其有效实行领导行为的"无形资产",也是产生非权力影响作用的外在因素。领导者在群众中树立什么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注重领导者形象的塑造,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贯彻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连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需要每个领导干部注重塑造与科学发展观规定相适应的领导者形象,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的今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领导者形象如何让人们在心中认同,并不是简朴地指人们印象中领导者个人的身材、五官、衣着、气质等表面形象,而重要是指在下属和公众心目中领导者的智慧才干、工作能力、工作作风、道德品质、性格特性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以及得到的总体评价。领导者,是一个组织或部门中的重要角色,在领导活动中起导向作用。作为领导者要想使所领导的组织或部门实现预定目的,取得抱负的成效,其领导者形象的完美与否至关重要,决定着领导活动的成败。完美的领导者形象给人以信心和力量,是群众的导向和楷模,反之,不完美的领导者形象,遭群众唾弃,使百姓失望。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时期,作为发展中的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这就需要我们各级领导者要用良好的形象去影响和率领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去,勇敢地承担起这一光荣的历史任务。在此过程中,时代呼唤的是形象完美的领导者,人民拥戴的也是形象完美的领导者,国家的繁荣昌盛所依靠的更是形象完美的领导者。要想在人民心中树立认同度高的领导形象应当涉及以下八个方面:一、要塑造信念坚定、思想敏锐的政治形象一个完美的领导者形象是由多方面的良好素质组合而成的。其中政治形象是最重要的,这是检查一个成熟领导者的重要条件,是干部"四化"中革命化限度的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以坚定抱负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并高度概括为六个方面,即: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二、要塑造恪尽职守、勤政为民的公仆形象领导者是经群众选举推荐、组织考核任命的,是群众中的优秀代表,一旦任有职务,进入领导岗位后就身负着一定的职责、职权。领导者有了权力和地位后,就要严格按照岗位职责,恪尽职守,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在其位,谋其政。就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勤政为民,这是一个成熟的领导者所必须具有的。只有这样,才干做好工作取得政绩,才会赢得人民的公认和赞扬,才会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领导者要做到恪尽职守,勤政为民,就要牢记毛泽东同志的教导:"我们的一切干部,不管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也告诫我们:"领导就是服务"。鲁迅先生有句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提倡我们应当做人民大众的"牛"。伟人的这些思想,给我们的启迪是:位尊不减济民志,权重不移公仆心。任何领导者,无论职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在人民大众面前,只能把自己作为勤务员、服务者、孺子牛,要谋大众之利,尽公仆之心。为此,领导者必须努力做到"脑勤","腿勤","手勤"三、要塑造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民主形象决策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又是领导者素养的集中表现,也是衡量领导者领导水平的重要标志。决策是否民主、科学,群众是否满意,往往关系到领导活动的成败。作为重要领导者要达成科学决策的目的,是否具有民主作风至关重要,一个领导者假如乐意把自己置于集体之中,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甚至与自己不同或相反的意见,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坚持将重大问题提交集体讨论决定,这样,班子成员乐意向你敞开胸怀,畅所欲言,为本系统、本单位、本部门的生存发展建言献策。这无疑既有助于领导者的科学决策,又有助于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四、要塑造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的务实形象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是领导者最宝贵、最重要的作风,它直接影响到领导者形象的完美与否。坚持原则,就是规定领导者要坚持政治原则、思想原则、组织原则等等。也就是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坚持党性的最高原则。对待原则的态度,是领导者政治上是否成熟的重要表现。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我们党的法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各级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必须遵循的思想路线。五、要塑造严于律已、公正无私的廉洁形象严于律己,就是领导者要用党纪国法、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自己良好的言行为群众作出表率和楷模。规定群众做到的,自己一方面做到,规定群众不做的,自己一方面不做。严于律己,不仅指领导者要管好自己,并且要教育、提醒、约束自己的配偶、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认真解决好亲情与党性的关系,这一点万万不可忽视,否则,也会损害领导者的形象。公正无私,就是领导者在解决公务时,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循私情,时时处处事事对的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切不可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假公济私,搞权钱交易。六、要塑造勤奋好学、知识全面的学习形象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提出,领导干部"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你不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学历史知识,经济知识和其他科学文化知识,你的思想理论水平和精神境界怎么提高,怎么防止错误和失误"。由此可见,学习是领导者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七、要塑造严厉认真、一丝不苟的严谨形象毛泽东同志曾教导我们:"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每个领导者如何使本部门的各项工作任务能保质保量地完毕,取得一流的成绩,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到严厉认真、一丝不苟。八、要塑造仪表整洁、举止得体的庄重形象领导者的完美形象除了应具有素质的内在美以外,其外在形象是否完美也很重要。有的领导者虽然才华横溢,才干杰出,但在个人仪表方面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公共场合,着装不整,举止不雅,给人以不良的感觉,不仅有失领导者个人形象,甚至尚有损所在单位和部门的形象。当然,强调领导者的外在形象完美与刻意追求"包装"甚至奢侈腐化绝不是同一概念。综上所述,领导者形象的内涵是深刻而又丰富的。加强对领导者形象的研究,注重对领导者形象的塑造,不仅有助于领导者自身形象的完善,而在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领导者只有以完美的形象展现在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置身于广大人民群众中,才干受人爱戴,给人以信心,给人以鼓舞,进而激发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热情和智慧。领导者用人艺术角度如何理解领导者的作用就是使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所谓“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领导者用人,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千百年来的历史更迭、兴盛衰亡,从用人的角度看,也可以说是领导者用人成功与失败交相更替的历史画卷。当人类跨入21世纪,面对竞争日益剧烈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问题已备受人们关注。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的滚滚而来,人类已被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任何公司都有也许比过去任何时候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获取和运用新技术及所积累的知识,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性就是知识在公司竞争中占主导地位,而知识的载体是人才,谁在人才上获得优势,谁就能在剧烈的竞争中获得话语权。那么,如何在人才方面取得优势呢?领导者的用人艺术起到非常关键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有效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已成为公司的当务之急。面对新的时代挑战,作为现代领导者,如何用慧眼辨认人才、挑选人才;如何用制度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且健康成长;如何用感情赢得人才、留住人才,这些都对现代领导者的”用人之道”提出了新的规定。领导者须”人尽其才”。对于人才管理,现代领导者一方面必须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要对人才有合理分派和调度艺术。面对更复杂化的环境,领导者只有广泛地汇集各方面的人才才是制胜之道。正所谓”集合众智,无往不利”,这是日本著名的松下集团老板松下幸之助先生的至理名言。一个人的才干再高,也是有限的,且往往是长于某一方面的偏才。而将众才为我所用,将许多偏才融合为一体,就能组成无所不能的全才,发挥出无限巨大的力量。(二)领导者用人也要”疑”。俗语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现代公司由于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却不得不”用人也疑”了。当然,这并不是对员工人格的怀疑,而是由于:(1)一个员工也许不胜任目前的岗位,但却能在别的岗位上干得很杰出,也即领导者未做到”人尽其才”;(2)多变的环境使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个职工都能胜任称职,考核与监督会更有助于人才的成长,这才真正体现了对人才的庇护与爱惜;(3)人才应是与时俱进的,员工目前或者是一个人才,但不能保证永远都是人才,知识老化是人才成长最大的致命伤。尽管存在此种种人才之”疑”,但公司要发展,潜力终归还是蕴藏在每个员工之中的,如何运用”疑”人来发展公司,关键在于领导者的人才管理艺术。而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职工进行长期地各种业务知识、技能技术的培训,大面积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不断满足职工自我素质提高的高层次需求,从而焕发出无穷的积极性和发明力,在这种动态的人才组合中,使公司拥有不断发展壮大的推动力和坚实的人才基础。海尔的张瑞敏在”用人也疑”理念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张瑞敏认为:市场在变,你今天强,未必永远强;我用你,同时也怀疑你、监督你,这才是对人才的爱惜。如何理解“结构化限度越高,领导者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的空间就越小”公司领导风格一般指习惯化的领导方式所表现出的种种特点。习惯化的领导方式是在长期的个人经历、领导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在领导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稳定起作用,具有较强的个性化色彩。每一位HYPERLINK""\t"_blank"领导者都有其与工作环境、经历和个性相联系的与其他领导者相区别的风格。领导风格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于它更能反映现实的领导活动,解释领导有效性的差异。
领导风格、HYPERLINK""\t"_blank"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动机公司工作动机是指对工作意义的结识以及体现在行为上的投入。1998年Vries和Roe用任务导向和关系导向作为领导风格研究领导行为中工作动机和工作满意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关系导向总是与工作满意度相关,但任务导向未必如此。他们引入下级对监督的需要作为干涉变量,找出了任务导向与工作动机和工作满意之间的关系:当下级对监督高需要时,任务导向的领导风格将对下级的工作动机和工作满意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当下级对监督低需要时,任务导向的领导风格将对工作满意和工作动机产生悲观影响。"Cries的研究认为影响下级对监督的需要因素重要有:下级的经验、任务的结构化限度、满足HYPERLINK""\t"_blank"个体需要的条件、明确的目的等。后来的研究也表白领导者行为与下级工作动机高度相关,如领导者对下级的盼望、关注与支持。因此,公司领导者要根据下属对监督的不同需要选择适宜的领导风格,才干提高HYPERLINK""\t"_blank"员工满意度,充足调动工作积极性,最终实现预期目的。
领导风格的三要素1.影响力在现代公司中,领导者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角色:
HYPERLINK""\t"_blank"外交家:平衡外界环境,协调与其他组织的关系,争取获得最佳支持和最大资源。
HYPERLINK""\t"_blank"传教士:宣传HYPERLINK""\t"_blank"公司文化、理念和目的,解释组织的目的,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调解人:统一不批准见,化解组织冲突。观测家:了解环境变化和趋势,洞察组织文化、结构、运作、成员的细微变化,形成理念,加以引导。教师:训练群体成员遵照组织目的、规则,并不断提高群体成员的能力、素质,以适应HYPERLINK""\t"_blank"组织发展需求。这些角色无不需要领导者与群体成员产生互动,而互动的结果并非取决于职权等级关系,领导者的影响力是其中的关键。假如说传统意义的领导重要依靠权力,那么现在的领导则更多的是靠其内在的影响力。一个好的领导者不是指身居何等高位,而是指拥有一大批追随和拥护者,并且使组织、群体取得良好HYPERLINK""\t"_blank"绩效的人。公正、信念、毅力、进取精神等优秀的人格品质,也会极大地提高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扩大其追随队伍。领导者的HYPERLINK""\t"_blank"个人价值观会吸引具有同类HYPERLINK""\t"_blank"价值取向的人凝聚于组织,增长对组织的HYPERLINK""\t"_blank"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领导者的人格和HYPERLINK""价值观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组织成员,成为组织默认的行为标准。良好的\t"_blank"沟通能力是影响力的桥梁和翅膀。在准确传达领导者意见、规定、决策的同时,也广泛传播了领导者的影响力。领导者与组织成员平等交流、协商、显示合作意愿,共同开创前景,将增强组织成员的参与感、认同感和领导的连续影响力。2.包容心“明君兼听,暗君偏信”,这句出自HYPERLINK""\t"_blank"魏征的历史名言,简洁有力地道出英明与HYPERLINK""\t"_blank"昏庸领导者的差别。从历史上看,每次HYPERLINK""\t"_blank"改朝换代,多半都是出现了一个“HYPERLINK""\t"_blank"昏君”,其特质之一就是偏信小人,使欺上瞒下、阿谀奉承、残害忠良的HYPERLINK""\t"_blank"奸人得宠,所有人都知道所用非人,只有他自己不知道。每位“昏君”也都读过历史,也知道以前的朝代是怎么灭亡的,偏偏自己还是陷了进去。可见这样一个看似简朴的道理,却是知易行难。领导者应广纳HYPERLINK""\t"_blank"谏言,但为什么会偏信呢?关键在于是否有一颗“宽阔的心”,HYPERLINK""\t"_blank"接纳不批准见,包容相异的想法。喜欢听好话、乐于听到与自己一致的见解,是人.性中的一项弱点,使人容易迷失方向。英明的领导者,懂得克服这一弱点,因此即使听到别人说出不利于自己期待的想法,也乐意专注倾听,先了解对方的意思,就算最后还是不批准,也并不会因此怪罪对方,或对他产生反感。相反的,昏庸的领导者就完全是不同的表现,他们听到不乐于听的话,便封闭起自己的心,并从负面的角度对待,轻则露出不耐烦的表情,重则责怪对方、反击辩驳,此后自然没有人乐旨在他面前表达意见。3.学习能力500数年前,英国学者HYPERLINK""\t"_blank"培根就做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但是,就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的HYPERLINK""\t"_blank"紧迫感而言,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没有今天创建“HYPERLINK""\t"_blank"学习型组织”这样来得突出。但创建“HYPERLINK""\t"_blank"学习型组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否具有一位“学习型领导”是决定其成败的关健《领导科学》案例分析案例1(关于决策)
征收城市容纳费
M市近年来人口增长不久,据M市公安局记录,1992年人口迁移增长为4万余人,1993年为7万余人,1994年1~6月份为3.5万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M市在水、电、道路交通、住房等方面的紧张状况有增无减。1993年M市用于城市增容的支出和各项财政补贴已达43亿多元。据测算,1994—2023年,M市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需要近千亿元,如此巨大的支出需要从各方面筹措资金。
基于上述背景,1994年9月8日,M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M市征收城市容纳费条例》,规定凡是经批准迁入M事的常住人口,按每人1~10万元五个档次的标准征收“城市容纳费”。该条例出台后,引起了广泛的争议。重要来自于:
1.毕业生的反对。有人认为,征收城市容纳费很也许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情况导致不利影响。
2.毕业生接受单位的反对。许多用人单位认为,城市容纳费的征收必然完全限制本来就不畅通的人才流动。
3.许多学者也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征收城市容纳费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人口增长,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人口的迁移增长不能只拿户口来衡量,大量的流动人口和无户口人员是人口迁移增长的重要部分,要控制人口增长,应当把精力放在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上。
在众多的反对意见面前,M市政府不得不推出《容纳费征收减免试行办法》,1995年,又进一步推出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减免办法。可以说,M市以限制人口为目的的征收城市容纳费的决策受到了挫折。
思考与讨论
1.M事的该项决策为什么受挫?
2.如何才干避免这些失误?
回答要点
1.M市的该项决策属于超前决策,在现实情况的分析与对未来情况的预测之下做出了决定。该决策受挫的重要因素是,该决策没有完全按照科学程序来做。一方面,忽略了发现问题、拟定目的环节中调查的重要性,以分析代调查;没有执行集思广益、拟制方案环节,没有充足发挥智囊团的作用,考虑得不全面;没有做到分析评估、方案选优,没有充足估计到实行的后果,也没有多个备选方案以供选择;在方案实行,反馈调节环节也有所疏漏,实行后不顾反响,一意孤行,导致先前问题不解决,事后问题一大堆的局面,也没有对方案作及时地调整,而是让事态愈发严重。
2.要避免这些失误,必须严格按照决策的科学程序制定决策,即:发现问题,制定目的;集思广益,拟定方案;分析评估,方案选优;实行方案,反馈调节。在第一环节,要界定问题,搞清设计人群,进行翔实的调查,制定清楚的目的;在第二环节,要充足发挥智囊团的作用,进行多种方案的制定,并重视民主决策,充足考虑民主听证等人民民重规定;在第三环节,要扎实做好方案的实行和评估,并将这两个工作结合起来,边实行边评估,做要有错就抓;在最后一个环节,重要做到知错就该,要广开渠道,听取全面意见,实地查证,立即整改。
案例3(关于领导方式)
他为什么拼命工作却成效不大1997年的6月,A是警卫队本市机械工业生产不景气的状况十分重视,他们决定采用紧急措施,调整该局的领导班子,加强领导力量。本来的领导班子成员,有的调出,有的退居二线,新的领导班子中的重要领导——局长和副局长都是新调进来的,他们都很年轻,有较高的学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新的领导班子组建后,打假工作热情都很高。新旧领导交班时,两位局长请几位前任领导较全面、认真地介绍了情况。在继续进一步调查的基础上,局党委就下一步工作应当如何开展形成了一个基本意见。在几天后的中层干部大会上,局长发表了热情洋溢地发言。他的发言得到大家的赞许。
之后,新领导开始了“新官上任三把火”。
第一,他进一步基层调查、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有时他在下属工厂一呆就是一天,和工人师傅们广泛接触。他还提出领导要提早上班,推迟下班,检查工人的工作情况,但大家认为这是不能长期实行的。
第二,他从调查中了解到有些厂生产上不去是由于缺少某些原料,局长运用自己在其他市的关系,寻找办法。有人记录,仅10月份,局长就出了4趟差。
第三,他最关心的十五年远景规划的实现,为了这个目的,他常带队到外地考察并形容自己“睡不好觉,常吃剩饭,衣服一个月一洗”。
在年终会上,两位副局长谈了对局长的见解。一位说:“我们不能很好地理解领导的意图,局长很少在办公室,我们有事找他商议,经常要跟踪追击,可是我们哪有局长的小汽车跑得快啊!”另一位说:“局长常在外考察,交待我们帮他把生产抓一下,可是具体抓什么,怎么抓,抓到什么限度都没有交代,我们无从下手啊!”上级把这些见解转达给了局长,局长却说:“这两位副局长不得力。虽然他们人不错,但缺少干劲。”两位副局长知道局长的评价后,工作上也心灰意冷了。
一年过去了,机械工业生产的形式非但没有好转,反而亏损了3.8亿,比上年同期多0.8亿。
思考与讨论
1.局长拼命工作,为什么结果却背离了他的目的?他的领导方式存在什么问题?
2.你觉得两位副局长的干劲如何才干调动起来?
3.通过该案例的分析,谈谈你对领导体制改革的结识。
回答要点:
1.局长领导方式存在的问题是:局长采用的是自由放任式领导方式。这种领导方式不注意权力和规章制度、纪律的作用,多下属采用自由放任的态度,容易出现混乱和时空的状况。另一方面,局长又采用事必躬亲的工作方式,在解决问题时没有轻重缓急之分,没有掌握提纲挈领和“弹钢琴”的工作原则,使得重要问题得不到解决,次要问题太过牵扯工作精力。此外,局长在授权时太过模糊,没有明确界定,下属并没有得到自主的决策权力,不敢行使职责。
2.要调动两位副局长的积极性,就要了解领导激励下属的艺术。一个完善的领导激励行为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洞察需要、明确动机、满足需要、激励机制与反馈机制、约束机制互相补充。具体到案例中,两位副局长最需要的是工作的成就感与领导的肯定与鼓励,也可以说是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所以,局长在授权时要规定目的,权责一致,并在言语上多做鼓励,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任务、职责和权力,放心大胆、踏踏实实地工作
3.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发现领导体制的一些弊端:领导权力关系运转不顺,在授权、分权问题上纠缠不清;领导工作方法落后,许多领导者掌握不了领导理论和方法,还是用传统的家长制那一套;领导程序缺漏,领导活动重要表现为决策、用人、指挥、协调、控制等,所有这些活动都应当遵循一定的程序,否则就会出现失误,这种情况仍然普遍。针对这些情况,在领导体制改革中,要做到:建立合理、协调的领导权力运转体系,克服过度集权情况;明确领导职能、实现领导职能转变;领导体制应当科学化、法制化。论文当代发展问题成为全人类关注的焦点。发展问题关系到世界的全局、人类的全局,是一个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当然也是一个主线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理论问题。
ﻫ
ﻫ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
ﻫ在诸多发展学说中,独立的科学的发展学说致力于对客观物质和人类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指导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结识和改造。这种发展学说无疑是从认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的、原始的和素朴的世界观开始的。随后产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虽然以它对事物的各个领域的分别研究而显示出它存在的理由,但因其固有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而成为结识深化的障碍,必然为辩证思维所替代。“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1]362以黑格尔的辩证唯心主义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一开始就是以辩证法的精神进行活动的,它在考察自然、历史、精神的发展上做出了伟大的功绩。
以马克思的哲学为标志的现代唯物主义,其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不仅超越了近代唯物主义的一切成果,即17世纪和18世纪的机械唯物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哲学,以及19世纪末出现的庸俗唯物论,批判了它们对意识和物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关系的曲解,批判了它们对法国唯物论的倒退,并且历史地承担起黑格尔所未能解决的任务。它们不像黑格尔那样自命为绝对真理的发现者,去堵塞真理发展的道路,而是唯物主义地坚持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坚持发展的无限性,坚持“对整个外部世界的有系统的结识是可以一代一代地取得巨大进展的”认知[1]363。马克思发展观的诞生,不仅意味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意味着黑格尔哲学的相形见绌,并且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发展领域成为独树一帜的新发展观。马克思是从哲学上阐明发展学说的,把发展提到了宇宙观这样最主线的理论高度;同时又是从广阔的宇宙范围阐明自然界发展、历史发展和精神世界发展的,把发展扩展到宇宙无所不包的广度;也进一步贯彻了发展的彻底性,为历史的连续发展发掘了无限的深度。这种发展观正如列宁指出的,是“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2],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哲学的丰富和发展,是他们依靠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为人类发展构建的新发展观。
列宁对马克思新发展观的精辟阐述和深刻总结,为进一步丰富发展理论、贯彻发展理论、破解发展难题,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思想财富。他强调发展不是简朴的反复,而是在更高基础上的反复;发展不是单纯的量变,而是包含着质变、革命和奔腾式的剧变;发展源于事物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而重要不是依靠外部力量;统一的有规律的世界运动发展过程是由现象的一切方面,其中也涉及历史发展不断出现的新的方面,密切而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等等。列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上阐明了发展的实质,阐明了两种发展观的主线对立。他还根据17世纪和18世纪出现的机械唯物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出现的庸俗进化论,揭露了形而上学发展观隐藏在“发展原则”背后的本质,提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原则的基本规定。他认为,认可一切都在发展,就要认可一切都互相转化;认可一切都发展着,就要认可思维和存在的联系,认可具有客观意义的概念辩证法和结识辩证法。列宁在这里既一针见血地批判和揭露了形而上学发展观的实质,也在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相统一的基础上,坚持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坚持事物本来的辩证法,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发展和革命的目的。列宁的论断,既是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分清两种发展观的经验总结,也是对20世纪全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对的指引。
毛泽东彻底地发挥了马克思和列宁的思想,研究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或两种发展观问题,撰写了《矛盾论》。他敏锐地把列宁所阐明的两种发展观视为两种宇宙观,从世界观的高度划清唯物辩证法与机械唯物论、庸俗进化论和“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界线,全面揭示出一切事物发展的主线因素在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和内部的规律性而起作用,从而得出一个事关革命成败的重要结论,即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对的和组织上的巩固。深刻理解了列宁的矛盾转化理论之后,毛泽东强调共产党人的任务就在于揭露反动派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宣传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的转化,达成革命的目的。当然,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互相转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也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毛泽东依靠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来发展革命形势,武装发展主体,破解发展难题,引导全党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力量在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成功的辉煌的表现。
ﻫ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都是从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和世界观的高度提出发展问题的,他们都把运动、发展、变化、矛盾这样一些事物的普遍性同世界的本体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和分析,把物质的发展变化视为既不能被发明也不能被消灭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他们提出的许多哲学论断和辩证思维都由此而产生。毛泽东还在矛盾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用实践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的变化与发展。他认为,矛盾的不断解决和不断产生是一个永续的过程,正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必然呈现出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和无限性,从而成为科学的发展观产生的前提和根据。
新世纪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需要在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中把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和进一步地考察现实变化相结合,把基本理论的传承和具体实践的创新相结合,对发展的理解更具全面性,对发展的视野更有广阔性,对未来承担的责任更富深远性。这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发展观的丰富和深化、创新和提高正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重要理论支撑和理论基础。
ﻫ
ﻫ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升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发展,这个主题的拟定是由历史发展所决定的。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有两个大的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尚有一个就是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前一个问题要靠革命来解决,后一个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测中国的前程命运,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与中国革命和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社会两大历史性课题的过程中,先后实现了两次历史性奔腾,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革命和发展也就分别成为这两大理论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切理论建构、观念创新,都是围绕发展这个问题展开的。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展开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也是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展开的。正是通过发展这个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发展与现代化的实现、民族的复兴联系在一起,把中国的进步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一系列新的战略思想构成的。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对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起了理论铺垫和奠基的作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但它是以被继承和发展的形式融汇其中的。
从理论起点和结识源头上来说,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建,是从毛泽东开始的。毛泽东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对的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比如他提出和论证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符合中国国情,也是新型国家政权的显著特性,同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论十大关系》、《关于对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许多重要著作中提出的许多思想和主张,对于人们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把握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规律发挥了重要作用。
ﻫ邓小平理论的创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并且也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框架基础。邓小平理论自身虽然并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所有内容,但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的重要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论、社会主义开放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这样一些最基本的观点和最核心的内容,也从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些最基本的观点和最核心的内容。
ﻫ“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识的进一步深化,也体现了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执政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一致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走向和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ﻫ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战略思想的提出,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视野,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和谐世界构建等一系列新的战略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为主线,贯穿着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一系列战略思想,在结识上,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化;在实践上,体现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规定。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必须着眼于满足人的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发明条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随着结识上的逐步深化,以人为本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以人为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一方面是确认在阶级剥削、阶级对立消除以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同时也就明确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要把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充足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主线利益;要反映和兼顾不同的群体利益,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规定,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经济建设要着眼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最本质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所有科学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战略思想相继形成,都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战略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三、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发展的新模式
ﻫ
(一)中国发展新模式的特性
中国发展的新模式体现了中国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战略,是在新世纪新阶段贯彻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进一步、政策规范和实践展开。中国发展的新模式具有以下重要特性:
“以人为本”是中国发展新模式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当然也是中国发展新模式的核心。从发展目的的设定、发展战略的选择到发展机制的运营、发展结果的考量,都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规定。“以人为本”贯穿于中国发展新模式的所有环节,是这一新模式的灵魂。中国发展新模式的构建是否合理,实践是否成功,归根结底都要以“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用“以人为本”的标准来衡量。
ﻫ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直接引入发展模式,置于发展模式的最高层面,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以来出现的重要的观念进展、政策进展和行动进展。历史证明,现代化的进程就是人的解放进程。今天的中国,将现代化与“以人为本”统一起来,现代化的历史积累终于在社会主义实践的层面上实现了大纲性的奔腾。人民的主线利益为本,坚持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具体到指导实践的大政策上,就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文化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水平;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公民的经济权利、政治权利、文化权利和社会权利;就是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防病素质;就是发明有助于人们平等发展、充足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于是,“不断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尊重和保障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命题得到了新的综合,使其统一于“以人为本”的核心命题之下。
“以人为本”的“本”是合目的性、合规律性与合实际性的统一。把“以人为本”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连续发展统一起来,就是把“以人为本”的“本”贯彻到推动改革发展的“五个统筹”中去,达成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实现人本目的这三者的高度融合。所以,中国发展新模式符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规定。
ﻫ(二)中国发展新模式的原则
ﻫ“全面协调可连续发展”是构建中国发展新模式的原则。“全面协调可连续发展”这几个原则在新的发展模式中可以发挥各不相同的关键作用。
“全面”是新的发展模式的布局原则。新模式的构成要素和布局设立必须全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目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提出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明确地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调整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从而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
“协调”是新的发展模式的结合原则。新模式的建构及其各个方面、各个要素的结合必须是合理的、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将这一结合概括为“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是发展的内在规定和必要条件。协调并不游离于发展之外,而是与发展缠绕在一起,体现了发展的本质。
“可连续”是发展模式的成长原则。新模式的运营必须呈现时间连续的动态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的任何一项建设发生运营间断,都会在实践上导致新的发展模式不可连续。所以,“可连续”是新的发展模式的生命力原则。
ﻫ(三)中国发展新模式的目的体系
ﻫ中国发展新模式的目的体系,也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的,它可以分解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4个方面。
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矛盾。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是这个重要矛盾并没有解决。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对发展绝不能有任何动摇。经济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主线任务,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当前阶段,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采用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进一步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社会,继续实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互相促进的新格局;要深化财税、金融、计划体制改革,形成有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政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整个改革发展进程的推动,我们积极稳妥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到2023年,我们的目的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贯彻,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在当前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继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要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要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要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弘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精神文明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涉及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要通过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通过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特别是通过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是全面实行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积极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规定,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的,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的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特别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行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派体制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又可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条件。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发明有利的社会条件。
(四)中国发展新模式的运作机制
ﻫ中国发展新模式的运作机制可以用“五个统筹”加以概括。在目的体系的协调上,“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目的、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发展的目的。显然,新模式把目的协调自身也作为目的。根据各个目的的互相关联和互相制约,对于目的体系内部的协调,不仅考虑到目的之间的互动关系。
ﻫ在战略布局和体系运作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需要统筹兼顾才干实现。在宏观经济的调控中,统筹兼顾的规定,经济增长与就业、与社会保障相协调的规定,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相协调的规定,一定限度地作用到GDP增长、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的互相关系之中。
(五)中国发展新模式的重要途径
ﻫ中国发展新模式追求的是科学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格局中,经济运作方式对于整个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近年来,通过理论创新和战略创新,围绕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提出了构造发展模式的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自主创新战略、消费与投资协调拉动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资源节约和环境和谐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与此相配套的改革战略。这一系列战略及其组合,涵盖了相称大的社会层面,提出和实行这些战略,都是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
ﻫ中国新的发展战略把科技进步当作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当作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为了贯彻新的发展战略,国家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发展。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集经济发展和城乡发展的双重任务于一身,既通过消费拉动经济成长,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至于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来就是新的发展战略的题中之义。为了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推动改革开放,仍然是新的发展战略带有主线性的方面。
四、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抱负,人类社会的发展实际就是追求美好社会抱负的历史过程。社会和谐的理念,是我们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的重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社会和谐涉及诸多方面,既涉及人与经济、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也包含人与自然关系的可连续发展,还蕴含着人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涵盖效率与公平两大社会发展的基本目的,同时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也体现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伟大构想。
ﻫ当前,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3个维度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ﻫ(一)构建人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ﻫ和谐社会是人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人类社会是由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组成的,因此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也最终体现在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发展上。可以说,社会发展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使人的潜能得到真正的发挥,人的价值得到充足的实现,发明出具有全面素质和真正自由自觉的人。从过程上看,社会发展一方面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既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也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等等。即个人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整个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马克思充足肯定了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因素和巨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和互换方式的改变。在人类社会这一复杂的有机体结构中,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是将社会历史连续推向前进的主线出发点。“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干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3]马克思也认为,经济因素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不是绝对和单向度的,而是要受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反作用的。
ﻫ也正是由于决定社会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社会发展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合力推动促成的,因此社会发展才不能仅仅归结为单纯的经济运动,而应当把历史活动主体人的能动发明活动同政治、法律、文化等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因素的能动反作用联系起来,以真正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统一
ﻫ和谐社会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统一。社会不是一个偶尔产生和机械组合的个人集合体,而是由人们按照一定关系彼此结合而形成的生活共同体,这些关系是由他们在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人们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即“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4]。但人与社会的关系能否协调发展,却是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矛盾。在原始社会,个人依附于群体而无独立地位。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逐渐摆脱对自然共同体的依赖,但又陷于封建特权中的“人的依赖关系”,同样存在着人与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当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个人主体摆脱了等级权威的控制,从人的依赖走向了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资本主义无限膨胀的个人主义不仅加剧了人与社会的不协调,并且形成了“个人至上”的社会格局。正是在力求解决资本主义人与社会的冲突中,马克思提出了“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思想。这一思想既肯定了个体的自由发展,又把一切自由发展的个体从本质上统一为整体的社会联合体。这样,人再不是互相矛盾的存在,而是社会与个人、别人与自身之间有着内在统一,从而共同发明有着共同利益的联合体。马克思所构想的未来社会“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正是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抱负目的。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丰富与完备,人们将摆脱来自“人”和“物”的双重羁绊与依附,最终成为与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这时候人将真正成为自由自主的独立主体,社会的每一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所有才干和力量。由此可见,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关系事实上是互为前提、良性互动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又可以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ﻫ(三)构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
ﻫ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便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基本问题。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依赖自然、运用自然发展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它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却又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匮乏与环境退化。大自然是经济社会可连续发展的物质保证,离开自然界这个载体的支撑,任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发展都将是空中楼阁。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可连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紧迫问题,它与社会生产关系中的节约、和谐同样,同样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应有之义。早在19世纪,马克思在阐述人和自然物质变换时就强调过这一点:虽然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自然对于财富发明具有重要作用。他坦言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同样也发明着使用价值。从物质变换的角度而言,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运动”,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由于“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5]56。这就是说,劳动和自然界共同发明了财富,两者之间是协调统一、互相促进的。但是,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对自然的破坏,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严重“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5]552。基于此,马克思提出了人与自然永恒相处、共同发展的条件,即“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6]。因此,我们建立的和谐社会必须要把过去恶性循环的物质变换过程变成良性循环,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协调、连续发展的主线规定。强调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事实上也意味着必须重视发展所处的自然环境;重视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同人与自然环境的可连续发展并不矛盾,而是互相统一的。和谐社会的实质是人、社会关系与自然三个层次的高度和谐与统一。这种状态近似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未来社会所描述的那样,“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并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所有财富的……作为完毕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毕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7]。
ﻫ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弊端及如何进行改革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1、经济管理职能广泛而突出;2、对其负责的事务管理控制限度高;3、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服务职能较弱;4、独立性的职权较少;5、职权与职责相脱节。二、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弊端:从市政职能的主体来看,体制上过度集权。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长期以来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从政府与社会、与市场的关系来看,政府管得过多、过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城市政府自然也不例外;从纵向关系来看,中央集权过多,上级政府集权过多,城市政府缺少独立自主权。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断推动,这种状况逐渐有所好转,但仍未从主线上解决问题。从市政职能的范围和重心来看,职能界定不合理、不科学。从政府与社会、与市场的关系来看,政府职能范围过大,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了的事,如直接干预公司的生产经营,一些该管的事务则未管好或没有管,如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等;从纵向关系看,城市政府与上级政府、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事权即职能范围缺少科学、合理的划分。从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来看,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以多层次行政系统的“条块”和指令性的计划来管理城市事务,管理公司经营,而不是采用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和行政的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三、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弊端的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方面的转轨性改革,规定市政职能要有相应的巨大调整,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通过了由直接向间接、由微观向宏观、由计划向市场的职能转变之后,进一步地把间接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院专用药师聘用合同范本
- 出俱乐部车位出租协议
- 金融行业精英人才聘用协议
- 养殖场物流服务租赁合同
- 渔业生产设备使用条例
- 五个合伙人之间协议
- 太阳能发电项目授权委托书样本
- 职业技能实验教室租赁合同模板
- 法律服务招标合同管理准则
- 项目部供应商管理流程
- 2024年时事政治热点题库200道含完整答案(必刷)
- 舞蹈疗法在减少压力和焦虑中的作用
- 女性妇科保健知识讲座
- 《电力系统治安反恐防范要求 第3部分:水力发电企业》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
- 2024年小学教师听课、评课制度
- 精品解析: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解析版)
- 2023年《铁道概论》考试复习题库附答案(含各题型)
- (电焊工)劳务分包合同
- 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