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经.邶风.谷风》:最早见有“茶”字的记载“谁胃荼苦,其甘如荠”之句。但此“荼”字,是茶,是菜还不明确。
《尔雅.释木第十四》(BC200年):始将荼定为茶,“槚,苦荼”。
晋郭璞《尔雅注》说:槚是一种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作羮饮,今呼早采为荼,晚取者为茗”。
《玄秘塔碑铭》(柳公权,公元841):“荼”字改写为“茶”字,从此,“茶”字的形、音、义才固定下来。Tea的由来
福建话“茶”字的念法而生
我国从唐代设立“市舶司”管理船舶载货进出口以来,直到明朝,福建省的泉、漳、厦三地是中国茶叶出口的旺盛市场。福建人管茶叫做“TEY”。据正音学者说,这TEA字是十六七世纪时形成的。那时E和A两字母连写,作为“双元音”,读音就EY(类似汉语中后腔音“唉”。)所以当时的TEA读音就是TEY。莎翁戏剧中有若干台词,凡以EA为字尾的,都押EY的韵,可资佐证。后来,英格兰人把E—A两字母不当作“双元音”念,于是“梯”音便大行其道。现在只有爱尔兰人还保持着古式发音,字虽写作TEA,音仍读为“贴”。第六章茶与茶文化茶文化的含义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中国茶类与名茶中国茶道与茶文化世界茶道与茶文化一、茶文化的含义广义: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专指“精神财富”部分,是人们在种植、加工、饮用茶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二、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两晋南北朝(起源)隋唐(形成与发展)宋元(鼎盛发展)明清(曲折发展)民国(衰落)当代(复兴与蓬勃)药用、食用--饮用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
1、茶文化的起源(两晋、南北朝)
中国的茶事最早兴起于巴蜀(秦--三国时期,区域性)两晋:古代茶文化初步形成
◆饮茶习俗走入寻常百姓家,客来敬茶礼俗形成;销售◆茶艺的萌芽西晋杜育:“水则岷方之注,器择陶简,焕如白雪……”◆茶文学的兴起西晋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
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南朝宋王微的《杂诗》:寂寂掩高门,寥寥空广厦。待君竟不归,收颜今就槚。
◆宗教与茶结缘汉魏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道教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同时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道教的“得道成仙”,“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天台记》)。“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南朝陶弘景)佛教:提神。单道开在昭德寺昼夜不卧,坐禅其中,用饮茶来却睡解乏。(《晋书.艺术传》)
自盛唐伊始,饮茶之风遍及全国▲饮茶习俗的形成“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曰竟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氏见闻记》)2、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时期(隋唐)
▲名茶初兴
茶叶生产范围接近于近代的茶区。18种名茶,如剑南的蒙顶石花茶,湖州顾渚紫笋,东川的神泉小团,福州方山的露芽茶等。▲茶具独立
陆羽的《茶经.四之器》记载当时茶具有28种,中唐时,人们也开始因茶择具。▲茶学研究和茶文学的兴盛唐中叶陆羽《茶经》的问世。“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其他:闻庭筠的《采茶录》,皎然的《茶诀》
咏茶诗文。白居易(60多首)卢仝以饮茶闻名,《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茶叶贸易的开端“茶马互市”“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唐代的茶叶与丝绸、瓷器一起开始行销海外,到达朝鲜、日本、印度等,甚至远销欧洲。唐中叶晚期出现了茶税制,文宗年间,政府还制定了专卖制度和贡茶制度。藏族用马换取茶叶的交易在古代叫做“茶马互市”,这条穿越横断山脉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道路就是著名的“茶马古道”。到了明朝,随着茶马交易的发达,“茶马互市”的市场从雅安、碉门(今天全)、芦山西移“打箭炉”,这便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康定。马古道主要有三条线路:即青藏线(唐蕃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在这三条茶马古道中,青藏线兴起于唐朝时期,发展较早;而川藏线在后来的影响最大,最为知名。这三条道路都与昌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滇藏线和川藏线必须经过昌都,它们的发展是与茶马贸易密切相关的。▲茶馆萌芽唐代出现了茗铺“….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茶文化与宗教进一步结合佛教、道教的影响是唐代饮茶风俗兴盛的另一个原因。禅宗“坐禅修行”:提神养心僧人们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茶道)▲饮茶法---煎茶出现(蒸汽杀青
)煎茶工艺特点是用高温蒸汽进行杀青——蒸青。通过贮青—蒸青—粗揉—揉捻—中揉—精揉—烘干等制造工序,加工出标准化、高品质的产品。由于蒸汽杀青温度高、时间短,叶绿素破坏较少。3、茶文化的鼎盛时期(宋元)生产品质:生产团饼茶为主渐渐向生产散茶过渡。●饮茶的普及
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茶俗:支茶(邻居),元宝茶(客),下茶(订婚),定茶(结婚),合茶(同房),献茶(乔迁新居)
茶肆、茶楼开门“七件事”之一:柴米油盐酱醋茶
●名茶兴盛据《宋史.食货志》等记载,宋代名茶大约有90多种。如龙凤茶、石乳等。●制茶工艺提高北苑贡茶“龙团凤饼”●茶学研究与茶文化蓬勃发展茶学研究以贡茶为主。沈括《本朝茶法》,蔡襄《茶录》风雅茶事的流行。苏轼的《叶嘉传》讲武夷岩茶赞为“天下英武之精”,“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容貌似铁,资质刚劲”。欧阳修“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茶馆业走向繁荣茶肆、茶坊、茶楼、茶邸。“处处各有茶坊”经营多样化:挂牌儿,市头,花茶坊●佛教、道教兼容的茶文化“茶禅一味”“僧人茶道”“茶佛一味”4、茶文化的曲折发展时期(明清)▼名茶繁荣,茶类丰富
明代散茶开始取代团茶、饼茶。明代名茶约50余种(《茶疏》)清代名茶有40余种,如大红袍、铁罗汉、黄山毛峰、西湖龙井、普洱茶、洞庭碧螺春。▼泡茶道的形成与流行。
泡茶法:约始于中唐,自南宋末至明朝初年(沫茶),明初以后开始使用叶茶。泡茶道:形成于明后期。泡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与习茶。▼茶具的繁荣新的茶具品种脱颖而出。明代张谦德《茶经》提到了:茶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茶炉8件。明代开始流行紫砂和瓷制的小茶壶(宜兴砂壶,江西景德镇的白瓷和青花瓷茶具)
▼茶学研究的渐衰与茶文学的维持明代的茶书编撰呈现辉煌局面。对烹饮技巧和品茗意境做出了比前人更深、更精的论述。清代的茶学著作只有十多部。明代的茶诗显出不足。清代的茶诗再度进入一个辉煌的阶段。郑板桥: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吴山当画屏。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清水烹茶。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乾隆“君不可一日无茶”(250)清代涌现了一批记述茶事的文学作品。
餐前餐后要用茶,吟诗作画要用茶,谈古论今要用茶,漱口之物竟也用茶。甚至连宝玉的贴身小厮茗烟,后来也改名叫做焙茗。
在《红楼梦》中,茶首先以养身之道粉墨登场。“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
在古代常以“一炷香的工夫”来表示时间概念,《红楼梦》里常说的除了“香”还有“茶”。比如晴雯“拿过表来瞧了一瞧说:‘略等半钟茶的工夫就是了。’”
《红楼梦》里,还有一番“茶媒人”的戏谑。第二十四回的时候,王熙凤送了黛玉两小瓶新茶,后来知道这茶是外国进贡的,只因不喜味重的黛玉喝着对口,宝玉忙不迭地要把自己的那份送给黛玉,因有了王熙凤“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的调侃。
妙玉用的是“杏犀□”来招待宝钗和黛玉,沏茶的水是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的水。妙玉还以“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沏茶来取笑宝玉,并且有“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的妙言传世。
▼茶馆普及茶馆一词最早由明末张岱提出,“崇祯癸酉,有好事者开茶馆……”真正鼎盛时期在清朝。清茶馆、荤铺式茶馆
5、茶文化的衰落时期(民国)6、茶文化的复兴和蓬勃时期(当代)★名茶辈出★茶学教育的开拓和发展十多所学校设有茶学专业★茶文化研究硕果累累自建国到99年全国出版茶书414种,如《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茶文化经典》★茶艺的复兴与茶艺馆的兴起潇洒自如的品茗、营业性的茶艺、表演性茶艺1999年5月茶艺师被正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茶文化交流异彩纷呈国内:博览会、研讨会、茶会、交易会等国际:茶叶节、茶博交易会、茶文化研讨会等★茶文化与旅游业初步结合始于20世纪90年代三、中国茶类与名茶龙井碧螺春白毫银针安徽铁观音黄山毛峰(一)茶的种类
绿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名贵品种有:龙井茶、碧罗春茶、黄山毛峰茶等。
红茶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名贵品种有:祁红、滇红、英红。
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像云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种。普洱茶是在已经制好的绿茶上浇上水,再经过发酵制成的。
乌龙茶也就是青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工夫茶。名贵品种有:武夷岩茶、铁观音、凤凰单丛、台湾乌龙茶。
黄茶:的制法有点像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三天。君山银针茶。
白茶则基本上就是靠日晒制成的。白茶和黄茶的外形、香气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名贵品种有:白豪银针茶、白牡丹茶。
其他:再加工茶如花茶、紧压茶,液体茶、速溶茶及药用茶等。/2010/0915/1858.html龙井龙井,本是一个地名,也是一个泉名,而现在主要是茶名。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的龙井村,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品类,其中多认为以产于狮峰的老井的品质为最佳。龙井属炒青绿茶,向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于世。好茶还需好水泡。“龙井茶、虎跑水”被并称为杭州双绝。虎跑水中有机的氮化物含量较多,而可溶性矿物质较少,因而更利于龙井茶香气、滋味的发挥。冲泡龙井茶可选用玻璃杯,因其透明,茶叶在杯中逐渐伸展,一旗一枪,,上下沉浮,汤明色绿,历历在目,仔细观赏,真可说是一种艺术享爱。
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洞庭山。碧螺春茶叶用春季从茶树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高级的碧螺春,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足见茶芽之细嫩。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入,是国内著名的名茶,常被作为高级礼品。白毫银针这是一种白茶,产于福建北部的建阳、水吉、松政和东部的福鼎等地。白毫银针满坡白毫色白如银,细长如针,因而得名。冲泡时,“满盏浮茶乳”,银针挺立,上下交错,非常美观;汤色黄亮清澈,滋味清香甜爽。由于制作时未经揉捻,茶汁较难浸出,因此冲泡时间应稍延长。白茶味温性凉,为健胃提神,祛湿退热,常作为药用。在港澳地区,零售商店常将少许白茶拼配进其他茶类,以提高其档次,进而获取商业价值。安徽铁观音产于闽南安溪。铁观音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制成的茶叶条索紧结,色泽乌润砂绿。好的铁观音,在制作过程中因咖啡碱随水分蒸发还会凝成一层白霜;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究。近年来,发现乌龙茶有健身美容的功效后,铁观音更风靡日本和东南亚。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的云谷寺、松谷庵、吊桥阉、慈光阁及半寺周围。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良好的品质。黄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细。制成的毛峰茶外形细扁微曲,状如雀舌,香如白兰,味醇回甘。黄山名茶众多,除毛峰外,还有休宁的“屯绿”,太平的“猴魁”,歙县的“老竹大方”等等,都各具特色,脍灸人口。四、中国茶道与茶文化茶道茶与佛茶与道茶与儒茶与人生1、中国茶道
茶道乃修身、养性、悟道也。日本千利休和尚曾说过,茶道的本意是“担水搬柴,烧水点茶,既供佛施人,又自饮自喝。插花焚香,皆是学佛。”茶道中所修何道,是儒家之道,道家,道教之道,还是禅宗及佛教之道,皆会因饮者志趣不同而各有偏重。一般而言,茶道应为各家之道的综合融会,概括起来有养生,怡情,修性,正道四大层次。
简单来说,茶道就是饮茶之道,就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身养性,体悟真道,提升人生境界。而不是喋喋不休地宣扬各种繁文缛节,故弄玄虚地在各种无聊的细节上做无尽的文章。中国茶道有四谛
和:是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事茶道的灵魂。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
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
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
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实践万物皆有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
陆羽在《茶经》中对此论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陆羽不惜用二百五十个字来描述它设计的风炉。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
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
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理念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
,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
微。唐代皇甫曾的《陆鸿渐采茶相遇》云: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磐声。这首诗写的是境之静。宋代杜小山有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写的是夜之静。
王公贵族:“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佛家:“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间性成佛。道家:“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
参与中国茶道,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月赏花,可论经对弈,可独对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瓯,可潜心读《易》,亦可置酒助兴。如:一杯香茗堂前献,半局残棋劫后谈
美酒千杯难成知已,清茶一盏也能醉人
花雨檐前乱,茶烟竹下孤。乘闲携画卷,习静对香炉。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
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
;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
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静要真闲。茶事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2、茶与佛
禅余高诵寒山偈,饭后浓煎谷雨茶。(1)茶与佛结缘
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陆羽的童年就是在晨钟暮鼓、袅袅香烟中度过的.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能清心、陶情、去杂、生精。种茶僧、薅茶僧、采茶僧
(2)茶具三德
一是坐禅通夜不眠;二是满腹时能帮助消化,轻神气;三是“不发”,能抑制性欲。
当代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3)茶禅一味
茶性苦,品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而佛家核心教义“四谛”之首即“苦谛”,人生有八苦,苦海无边。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品味人生,参破“苦谛”。茶性“静”,茶道讲究“和静怡真”,由“静”达到洁净身心、涤除凡尘的境界。佛教也主张静。佛教坐禅时的“戒、定、慧”三学也都以静为基础。禅宗便是从“静”中创造出来的,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茶性“凡”,“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透悟大道茶性“放”,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品茶也强调“放”。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
3、茶与道
茶乃万物之精,万品之华,清而不浮,静而不滞,淡而不薄。其无处不浸润着道教精神和道教的思想,茶与“道”结下不解之缘。道教茶风在魏晋时代便已形成,而佛教饮茶风尚首倡于唐玄宗开元年间。(1)茶与道教结缘●浊世仙草
神农发现茶:“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羽化轻身:“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被誉为“草木之仙骨”。“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
茶在养生的功效中重要是养形。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除烦去腻,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漱涤之,乃尽消缩”。道教以方仙道为首的养形派,认为神依形生,形靠神立,养命固形形神皆合方为康健。因此重视医药炼养,服食是其主要方术之一,“乃服药有益,乃成仙”。草木是外养之精华,茶当然为首选之药。●祭坛上的圣物
茶最早为礼也与道教有关《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载有:“老子出涵谷关,令尹喜迎之于家首献茗,此茶之始。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茶是通灵达仙之物,茶作为祭天地、祭神灵、祭祖先的祭品奠物也就顺理成章。晋《神异记》记载:余姚人虞洪到山中采茶,遇一牵着三头青牛的道士,告诉他叫丹丘子,并指给大茶树的地点,虞洪回到家后,以茶奠祀丹丘子。唐罗隐《送灶诗》:“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道教香、花、水、果、灯五供中,水一般也有用茶为之。清代在祭祀真武大帝时,就用白色的瓷杯盛茶作供品。《言功设醮全集》还有献茶词:“夫此茶者,蒙顶摘芽,采仙春于峰上……望瑶台而献上”。以天下第一蒙顶茶,献供瑶台诸神,茶真乃道教甘露灵液。茶可通达大道仙界,因此在道教的追荐科仪中也有“三奠茶”。●道教开中国茶风
道教茶风在魏晋时代便已形成。中唐卢仝的茶诗云“……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中群仙司下士,地位清高隔风雨。……”显然,这是地道的道士饮茶的感受,典型的道教茶的环境,浸透着道教的神仙思想,体现道教茶对“道”的追求。●天人合一-人化自然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茶人们在品茶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
宿醒来破厌觥船,紫笋分封入晓前。
槐火石泉寒食后,鬓丝禅榻落花前。
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
邂逅化胥犹可到,蓬莱未拟问群仙。
诗人以槐火石泉煎茶,对着落花品茗,一杯春露一样的茶能在诗人心中永久留香,而万里清风则送诗人梦游华胥国,并羽化成仙,神游蓬莱三山,可视为人化自然的极至。茶人也只有达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为自己的品格,才能从茶壶水沸声中听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体的自然,才能彻悟茶道、天道、人道。●天人合一-自然化的人
自然界万物的人格化、人性化。自然人化不仅表现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环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曹松品茶“靠月坐苍山”,郑板桥品茶邀请“一片青山入座”,陆龟蒙品茶“绮席风开照露晴”,齐己品茶“谷前初晴叫杜鹃”,曹雪芹品茶“金笼鹦鹉唤茶汤”。杜甫:“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茶托”又称“茶船”。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4、茶与儒
茶催自省以修身,茶可养谦以修德,而后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1)中庸之美: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2)明礼之伦:在待客时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中国自古被誉为“礼仪之邦”。儒家便有“茶礼”之举。作为正序伦,明典章的手段。(3)谦和之礼: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4)俭德之行: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5、茶与人生半盏清茶,观浮沉人生。一颗静心,看清凉世界!
(1)茶性味苦
茶水却有下气消食、生津止渴、清神朗目等诸多功效;而人生的苦难,能磨砺锻炼人,从而渐渐脱离苦海,领略到人生的乐趣。
(2)茶性和气
能和柴米油盐酱醋一起静静过日子,也能和琴棋书画诗酒一起托物言志。(3)茶尽人生
沏茶,注水八分,留有余地。
喝茶三个境界
喝茶:只是为了解渴或保健,大口大口喝茶,谓之牛饮。
品茶或功夫茶:非常讲究茶叶、茶具等,很用心地欣赏、品味。但还是物质享受、生理享受为主。
茶道:心静如水,茶禅一味,品茶即是品心。
客来敬茶客从远方来,多以茶相待。好茶敬上宾,茶好客自来。清茶一杯,亲密无间。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头苦二甜三回味。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萝卜就热茶,闲得大夫腿发麻。
茶的谚语五、世界茶文化的经典:
日本茶道文化与英国红茶文化
(一)优雅的日本茶道文化/v_show/id_XMTQ2NzMxMjAw.html1、遣唐僧人与中国茶种植:公元805年最澄禅师将茶叶种子带回日本播种在京都的日吉神社(《中日茶文化交流史》(滕军))茶文化传播:最澄、空海、永中、嵯峨天皇(弘仁茶风)2、日本茶道的形成(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期
)镰仓时代荣西:日本的禅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
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人伦延龄之妙术也”室町时代村田珠光:日本茶道的祖师
,日本“和美茶”(即佗茶)之祖
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安土、桃山时期千利休(1522-1592年)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平等互惠”的利休茶道(平民化)﹐“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
3、“和﹑敬﹑清﹑寂”日本茶道/v_show/id_XMjM5OTkwNjA0.html和:和为贵的中庸之道敬:接物待人的礼节清、寂:清静、悠闲的境界和气氛“无我”的精神境界4、其他的茶道思想一期一会独坐观念
5、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1)相同的功效:舒放性灵中、日两国国民在古代、近代直至现代都背负着各自内在的沉重压力。中:儒家思想的影响。庄禅审美境界日:遵守等级制度,恪守种种礼仪及“忠”、“孝”、“偿恩”、“义理”等道德戒律。日本民族又是一个很善于享受生活、舒放性灵的民族。(2)不同的实质:不同的民族特性中国:★重视现实人生:文人士大夫积极进取时以茶怡情、修性,失意时以茶安慰人生、平衡心灵★追求人格完善陆羽:“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宋徽宗都认为品茶能“励志清白”、“韵高致静”
★讲求和谐
“其性精清,其性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并能“至其冲淡、简洁、高尚、雅清之韵致”(唐:裴汶)“贵柔守雌”,“礼”★以庄、禅的境界为审美境界不计是非、不计功过,忘乎物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禅宗所求“瞬刻永恒”卢仝的“七碗”茶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副省卷)及答案解析
- 《制度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 河北省衡水市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 2024年伐木出售合同范本
- 2024年代收蔬菜合同范本
- 2024年承接装裱加工合同范本
- 园本课程理论培训
- 安徽省池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 侧压充填技术护理配合
- 初级老年护理员培训
- 东方绿洲军训日记500字(八篇)
- 中心静脉压测量技术-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2023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版)第二部分
- 初中英语课外阅读Treasure+Island黑布林阅读
- 临床医学概论题库(含答案)
- 急救物品检查表
- 屋面融雪系统施工方案
- 医学院《急诊医学》教学大纲
- 巯基乙醇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评分表
- 汽修厂搞个优惠活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