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绪论诊法课件_第1页
中医诊断学绪论诊法课件_第2页
中医诊断学绪论诊法课件_第3页
中医诊断学绪论诊法课件_第4页
中医诊断学绪论诊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秦汉以前:《黄帝内经》诊法、辨证基础《难经》提出“寸口脉法”汉朝:西汉淳于意创

“诊籍”

东汉张仲景建立辨证论治的理论“六经辨证”晋唐:西晋王叔和《脉经》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原疾病诊断专著

宋、金、元:

“金元四大家”刘河涧—重视病机;李东垣—重视四诊合参;朱丹溪—主张“从外知内”;张从正—重视症状鉴别诊断明、清: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八纲辨证成熟;明李时珍《濒湖脉学》27脉;清叶天士《温病论》、薛生白《温热条辩》、吴鞠通《温病条辩》、王孟英《温热经纬》创立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近代: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陈泽霖的《舌诊研究》;李乃民主编的《中国舌诊大全》;刘冠军《脉诊》、赵恩俭《中医脉诊学》;费兆馥主编的《中国脉诊研究》。(一)司外揣内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二)见微知著

由局部判断整体的方法;(三)以常衡变

由正常、常规判断异常、变数的方法;由生理特征病理变化的判断与推测。(一)整体审查(二)诊法合参(三)病证结合“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难经·六十一难》四诊的内容:望、闻、问、切;中医特色诊法:舌诊、脉诊;诊法要求:准确全面地收集病情,四诊合参,为辨病、辨证提供判断依据。得神----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神志清晰,表情自然,肌肉不削。提示精气充盛,体健身旺,为健康表现,或虽病而精气未衰,病情易治,预后良好。失神----精神萎靡,言语不清,或神昏谵语,循衣摸线,撮空理线,或卒倒而目闭口开,面色晦暗,表情淡漠或呆板,目暗睛迷,神情呆滞,反应迟钝,动作失灵,强迫体位;呼吸气微,或喘;周身大肉已脱提示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重病表现,可见于久病虚证和邪实病人。假神----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但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病至语声低微断续,忽而响亮起来;或原来面色晦暗,突然颧赤如妆;或本来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说明正气将脱,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以致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诀,属病危,多为临终表现癫病(痰气凝结、阻闭心神。)表情淡漠,寡言少语,闷闷不乐,继而精神发呆,哭笑无常者。神乱狂病(痰火扰心。

)烦躁不宁,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呼号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者。痫病(痰迷心窍、肝风内动)突然跌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四肢抽动。五色主病的内容和机理五色常见病证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1.面色青黑或淡青为阴寒内盛,如见寒邪直中,为晥腹剧痛;2.面色青灰,口唇青紫,为心阳不振,血脉淤阻;3.面色青黄,见于肝郁脾虚,肋下有积;4.小儿发热,眉间、鼻柱,唇周色青,为热极生风白色主虚证、寒症、失血症1.面色淡白无华主营血亏虚;2.口唇面色白而无华,主失血症或血虚证;3.白而虚浮多为阳气不足;4.苍白为阴寒内盛之腹痛或阳气暴脱黄色主脾虚、

湿证1.面色萎黄主脾虚生化不足而失养;2.黄胖主脾虚湿困;3.黄疸即面目一身皆黄,为湿蕴中焦,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肌肤。黄疸为阳黄与阴黄,阳黄为湿热蕴脾所致;阴黄为寒湿郁阻所致。红色主热证、格阳证1.满面通红,为外感发热或脏腑阳盛;2.午后颧红,多为阴虚内热;3.面色苍白时有泛红如妆,为虚阳上越(格阳)黑色主肾虚、水饮、血瘀1.黑而晦暗为肾阳虚,由阳虚阴盛经脉失于温养,气血凝滞所致;2.黑而浅淡,为肾虚水泛;3.黑而焦干,为肾精亏耗;4.黑而肌肤甲错为瘀血;5.眼眶周围发黑为肾阳不足,水饮内停或寒湿下注之带下病凡形体肥胖,肤白无华,精神不振者,此属“形盛气虚”多为阳气不足之证形瘦肌消,面色苍黄,胸廓狭窄,皮肤干焦,则又常见于阴血不足之证肥人多痰,瘦人多火2023/2/615

目录一、舌诊概说二、舌诊的内容2023/2/617(1)舌和脏腑通过经络和经筋的循行密切相联。

(2)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3)脏腑在舌面上的分部胃脘来划分: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此法用于胃病的诊断。

五脏来划分: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中心属脾胃,舌左边属肝,右边属胆,舌根属肾。2023/2/618体位姿势:

一般要求患者取正坐姿势、要尽量张口,自然舒展的将舌伸出口外,充分暴露。方法:观察舌象,一般先看舌尖、再舌中、舌侧、最后看舌根。先看舌质,再看舌苔。注意事项:

1.光线强弱。

2.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2023/2/619望舌质(望舌体神、色、形态)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反应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望舌苔(望苔质和苔色)舌苔是舌体上附着一层苔状物。反应病邪深浅,胃气盛衰。舌质和舌苔还要综合诊察分析,才能对病情全面了解。2023/2/6212023/2/6222023/2/623临床意义:正常人或疾病初起,病情轻浅。舌象特征:舌体颜色淡红,鲜明润泽。2023/2/6252023/2/626

舌象特征:较正常舌色红,甚至呈鲜红色,称为红舌。

临床意义:主热证。舌红干甚则起芒刺,或兼苔黄燥——实热证舌红而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虚热证。2023/2/6292023/2/630舌象特征:全舌或舌色中呈青色或紫色,或局部舌面见青紫色斑点。

临床意义:血行不畅(瘀血内停)舌绛紫而干枯少津——热盛伤津,气血壅滞舌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寒凝血瘀舌青紫肿大——中毒2023/2/6312023/2/632舌象特征:舌色如皮肤上暴露之“青筋”,缺少红色,称为青色,古书形容如水牛之舌。临床意义:主寒凝阳郁或瘀血。若全舌青者,多是寒邪直中肝肾,阳郁而不宣;舌边青者,或口燥而漱水不欲咽,是内有瘀血。2023/2/633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为热扰心神,属热证、实证。多见于温热病热入心包或伤寒阳明腑实证。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微。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则止,首尾不续。多见于心气不足、神失所养之虚证,或气郁生痰,蒙蔽心窍,见于癫病和郁证。错语:语言错乱,语后自知,不能自主。虚证,多与心脾两虚,心神失养有关。咳嗽: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有痰有声为咳嗽。咳声紧闷为寒湿;咳声清脆多属燥热夜间咳甚为肺肾阴虚;天亮咳嗽为脾虚所致。咳嗽无力咳出白沫为肺虚;咳声不扬兼咯黄稠痰属肺热。咳声持续片刻多属风;咳声阵法,发则连声不绝,涕泪皆出,咳后有鸡鸣样回声者为顿咳或百日咳。咳声如犬吠样为白喉,多属肺肾阴虚,火毒攻喉。喘:呼吸困难,气息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分为实喘和虚喘。啸:呼吸喘促而喉间有哮鸣音,声高断续,常时发时止,缠绵难愈。内有痰饮宿疾,复感外邪而引动伏痰而发。短气:呼吸急促,不足以息,数而不能接续,气虽急而不伴痰鸣,似喘而不抬肩。虚证:肺气不足或元气大伤;实证:痰饮、气滞、瘀血阻于胸腹。少气:呼吸微弱而声低,气息少不足以息,言语无力。为褚虚劳损,身体羸弱的表现。呕吐:指饮食物、痰涎从胃中上涌,由口而吐出的症状。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呃逆:是胃气上逆,从咽喉部发出的一种不由自主的冲击声,声短而频,呃呃作响。因外感或内伤,气滞、痰饮、或偶感风寒、饮食刺激所致。嗳气:即“打饱嗝”,多见于饭后,气体由胃向上出于喉间而发出的声响。口气:口中酸臭味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者为胃肠积滞。口中臭秽多属胃热,也见于口腔不洁。口气腐臭或兼咳出脓血者多属内有溃腐脓疡。若口臭秽难闻,牙龈腐烂,为牙疳。病史气味异常:血腥味为出血、便血。腐败味为疮疡化脓。尸臭味为脏腑衰败。烂苹果味为消渴患者晚期酮症酸中毒者。尿骚味为水肿晚期病人。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的询问,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治经过、现在症状及其他一切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一、问诊的意义弥补其他三诊的不足,以利于全面、系统收集病情资料起到心理治疗的目的二、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环境安静,聚精会神态度和蔼,激发信心语言通俗,慎用术语重点全面,系统全面必要提示,避免暗示问诊的内容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婚况、职业、发病节气、出生地、常住地、单位等主诉:包括就诊时的主要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现病史:包括发病情况、病变过程、诊治情况既往史:包括既往健康、患病情况个人生活史:包括生活经历、饮食起居、精神情志、婚育状况家族史:包括患者直系亲属的健康与患病情况一、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发病节气、出生地、常住地、单位等二、主诉主诉——患者就诊时的主要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主诉—症状(体征)部位性质程度时间三、现病史现病史-----是指病问诊内容人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治的经过。现病史发病情况病变过程诊治经过现在症状四、既往史

既往史-----又称过去病史,主要包括病人平素身体健康状况,以及过去患病情况

五、个人生活史个人生活史-----主要包括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等。六、家族史家族史------是询问病人的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爱人、子女等人的健康和疾病情况。必要时应注意询问直系亲属的死亡原因问现在症是指对患者就诊时所感到的痛苦和不适,以及与其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进行详细询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辩,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一、问寒热(一)恶寒发热—病人在恶寒的同时,出现发热(体温升高),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兼症病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等表寒证

发热重恶寒轻微汗出、面红、咽喉肿痛、脉浮数等表热证

发热轻而恶风自汗、脉浮缓等表虚证

一、问寒热(二)但寒不热—患者只感怕冷而不觉发热的症状,见于里寒证。外感病初期寒邪直中脏腑新病恶寒阳气郁遏机体失于温煦

久病畏寒阳气虚衰素体虚弱久病伤阳一、问寒热(三)但热不寒—病人只感发热,不觉怕冷,甚或反恶热者。多属阳盛或阴虚所致里热证。壮热—身发高热,持续不退,甚至不恶寒,反恶热者潮热—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者微热—热势不高,或仅自觉发热,体温不高但热不寒

一、问寒热(三)但热不寒—壮热风寒表邪入里化热风热内传,邪正相搏伤寒病的阳明证外感温热病的气分阶段壮热正盛邪实,邪正剧争,里热亢盛,蒸达于外一、问寒热(三)但热不寒—潮热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热势较高,常于日晡之时(即申时,为下午3~5时)明显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不觉热,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午后尤甚午后或入夜低热,自觉其热自骨内向外蒸发阳明腑实证,因邪热入里,与胃肠糟粕互结湿遏热伏,热在湿中,难以透达阴液亏虚,阴不制阳,虚热内生一、问寒热(三)但热不寒—微热

特点兼症病机气虚发热长期微热,烦劳则甚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脉虚脾虚气陷,清阳不升,久郁而发热阴虚发热长期微热

盗汗,颧红,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阴液亏虚,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气郁发热情志不舒,时有微热急躁易怒,胁肋胀痛,脉弦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化火一、问寒热(四)寒热往来—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发无定时—发有定时—见于伤寒少阳病。寒热往来寒热往来,交替而作,发无时间规律。寒战和高热交替发作,发有规律,一日一作,或两、三日一作。伴有剧烈头痛,口渴多汗等症,见于疟疾病。二、问汗(一)无汗—表证无汗寒湿束表证—寒湿袭表,腠理闭塞表寒证—寒性收引,玄府闭塞表证无汗二、问汗(一)无汗—里证无汗里证无汗里实寒证—寒主收引,玄府闭塞外感温热病—邪热耗伤营阴,汗出无源里虚寒证—阳虚无力蒸化津液阴血亏虚证—阴液亏虚,汗出无源二、问汗(二)有汗—全身有汗全身有汗表证有汗表热证—风性开泄,热性升散,热蒸津液外泄外感表虚证—风性开泄,玄府开张,腠理不密,津液外泄里证有汗自汗—日间汗出,动则尤甚—气虚或阳虚盗汗—睡时汗出,醒则自止—阴虚火旺大汗蒸蒸发热,汗出不已—里实热证冷汗淋漓,神昏肢冷—亡阳战汗—恶寒战栗而后汗出—伤寒邪正剧争二、问汗(二)有汗—局部有汗头汗头面汗多,兼面赤心烦,口渴舌红—上焦邪热头汗兼身重脘痞,舌红苔腻—中焦湿热头额冷汗如珠,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亡阳头汗如油,高热烦渴,脉细数疾—亡阴心胸汗—虚证(心脾两虚或心肾不交)手足心汗—脾胃病或易紧张阴部汗—下焦湿热半身汗—邪阻经络,气血运行不周三、问疼痛疼痛实证—实邪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虚证—气血不足或阴精亏虚,脏腑经络失养—不荣则痛疼痛的时间、程度、喜恶问疼痛疼痛的性质疼痛的部位疼痛的伴随症状三、问疼痛(一)问疼痛的性质胀痛—疼痛带有胀满的感觉—气滞作痛头目胀痛—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刺痛—疼痛尖锐如针刺之感—瘀血窜痛—疼痛的部位游走不定,或走窜攻痛—气滞(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行痹(肢体关节疼痛而游走不定)冷痛—疼痛伴有冷感,痛而喜暖—寒证三、问疼痛(一)问疼痛的性质灼痛—疼痛伴有灼热感,痛而喜凉—热证重痛—疼痛伴有沉重感—湿邪困阻气机闷痛—疼痛带有满闷、憋闷的感觉—痰浊阻肺或痰浊痹阻心脉绞痛—疼痛剧烈如刀绞一般,难于忍受—瘀血、气滞、结石、虫积、寒邪等阻闭或凝滞气机三、问疼痛(一)问疼痛的性质掣痛(引痛、彻痛)—疼痛而有抽掣牵引感

—筋脉失养而拘急或经脉阻滞不通痠痛—疼痛伴有痠楚不适感—风湿侵袭,气血运行不畅或肾虚、气血不足,组织失养隐痛—痛势较缓,尚可忍耐,绵绵不休空痛—疼痛带有空虚之感虚证三、问疼痛(二)问疼痛的部位—腹痛1—大腹2—小腹3—少腹4—心下5—胃脘6—胁肋7—虚里三、问疼痛(二)问疼痛的部位—腹痛大腹隐痛,喜温喜按小腹胀满而痛,小便不利小腹胀痛或刺痛,随月经周期而发少腹冷痛,牵及外阴腹痛部位性质——脾胃虚寒——膀胱气滞——胞宫气滞血瘀——寒滞肝脉四、问头身胸腹(一)头晕

头晕昏沉,伴胸闷呕恶,舌苔白腻——痰湿内阻头晕而胀,伴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舌红脉弦数

——肝火上炎外伤后头晕刺痛,夜间尤甚——瘀血阻络头晕胀痛,面赤耳鸣,头重足轻——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过劳或突然起立则甚,面白舌淡,心悸失眠

——气血亏虚头晕耳鸣,兼腰酸遗精,健忘——肾精亏虚头晕四、问头身胸腹(二)胸闷兼有心悸气短——心气不足甚至有濒死感,面唇青紫——心脉痹阻痰多,兼咳喘——痰浊阻肺胸闷四、问头身胸腹(三)心悸惊悸不安,恶梦纷纭—惊恐伤神失眠多梦,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眼花—营血亏虚心烦失眠,口咽干燥,潮热盗汗,舌红少津—阴虚火旺乏力气短,畏寒肢冷,自汗——心阳亏虚畏寒肢冷,精神萎靡,面浮肢肿,腰膝酸冷,久泻久痢

——脾肾阳虚,水气凌心心胸憋闷疼痛,唇舌青紫,舌色淡紫,脉细涩

——心脉瘀阻心悸四、问头身胸腹(四)胁胀

精神抑郁,善太息——肝气郁结口苦,急躁易怒,舌苔黄腻——肝胆湿热胁胀(五)脘痞—脾胃气滞(六)腹胀腹胀喜按—虚—脾胃虚弱拒按—实—食积胃肠;实热内结臌胀—腹胀如鼓,皮色青黄,腹壁青筋暴露四、问头身胸腹(七)身重困倦,神疲思睡——湿邪困脾浮肿——风邪犯肺身重(八)麻木气血亏虚肝风内动湿痰瘀血阻络麻木五、问耳目(一)问耳——耳鸣耳鸣突发耳鸣,声大如潮声,按之鸣声不减或加重

——实证,肝胆火盛渐觉耳鸣,声小如蝉鸣,按之鸣声减轻或暂停

——虚证,肝肾亏虚,肝阳上亢;肾精不足五、问耳目(一)问耳——耳聋新病暴聋——实证,肝胆火逆,上壅于耳;外邪上袭,蒙蔽清窍久病渐聋——虚证,精气虚衰年老之人耳渐聋——生理现象,属年高气虚精衰耳聋七、问饮食口味(一)口渴与饮水—口不渴饮口不渴饮——指口中不渴,不欲饮水寒证湿证无明显燥热的病证机体津液未伤七、问饮食口味(一)口渴与饮水—口渴欲饮临床表现临床意义口干微渴,兼发热,咽喉肿痛外感温热病初期大渴喜冷饮,兼壮热面赤,汗出,脉洪数里热炽盛口渴多饮,伴小便量多,多食易饥,机体消瘦消渴病七、问饮食口味(一)口渴与饮水—渴不多饮临床表现临床意义口燥咽干而不多饮,兼颧红盗汗、舌红少津者阴虚证渴不多饮,兼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脘闷苔腻者湿热证渴喜热饮,饮水不多,或水入即吐者痰饮内停,或阳气虚弱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兼舌紫暗或有瘀斑者瘀血内停七、问饮食口味(二)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

临床表现临床意义食少纳呆,兼见消瘦乏力,腹胀便溏,舌淡脉虚脾胃气虚脘闷纳呆,兼见头身困重,便溏苔腻湿邪困脾纳少厌油食,兼见黄疸胁痛,身热不扬肝胆湿热七、问饮食口味(二)食欲与食量—消谷善饥

临床表现临床意义多食易饥兼口渴心烦,口臭便秘胃火亢盛多食易饥兼多饮多尿,消瘦消渴病多食易饥兼大便溏泄者胃强脾弱七、问饮食口味(二)食欲与食量—饥不欲食

饥不欲食——虽有饥饿感,但不欲食,或进食不多胃阴不足,虚火内扰七、问饮食口味(三)口味

口淡——脾胃气虚证、寒证口苦——肝胆火旺湿热内蕴所致火邪炎上、胆气上逆口甜——脾胃湿热证或脾虚证口酸——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证、饮食停滞证口咸——肾虚证、寒水上泛证口涩——燥热伤津或脏腑阳热偏盛,气火上逆口粘腻——湿浊停滞痰饮食积八、问二便《景岳全书》:“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水谷之纳运在于脾胃,便溺之排泄关乎于肾。

大肠

膀胱八、问二便(一)大便—便次异常泄泻纳少,腹胀隐痛不适,神倦消瘦—脾虚黎明前腹痛作泻,泻后痛减,伴腰膝酸冷—肾阳虚泄泻暴作,急迫腹痛,泻下不爽,肛门灼热—湿热泻下清稀,伴腹冷痛,肠鸣—寒湿腹痛作泻,泻后痛减,情绪波动或精神紧张—肝郁乘脾泻下臭秽,伴呕吐酸腐,腹胀纳减—食滞内停泄泻八、问二便(一)大便—便质异常便黑如柏油,或便血紫暗——远血便血鲜红——近血大便中夹有脓血粘液(脓血便)——痢疾便血八、问二便(二)小便—尿量异常小便清长量多,畏寒喜暖—虚寒证多尿而伴多饮、多食、消瘦疲乏—消渴病尿少而色黄—热盛或汗吐下伤津尿少而伴有水肿者—水肿病尿量减少尿量增多八、问二便(二)小便—尿次异常癃闭癃—小便不畅,点滴而出闭—小便不通,点滴不出小便频数新病,短赤而急迫——膀胱湿热久病,量多色清,夜间尤甚——肾气不固八、问二便

(二)小便—排尿感异常小便涩痛——湿热下注余沥不尽小便失禁遗尿——肾气不固,膀胱失约九、问妇女(一)问月经—经期异常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冲任气血失调月经先期气虚不能摄血阳盛血热阴虚火旺瘀阻胞络血海空虚气滞、寒凝血瘀,冲任受阻肝气郁滞瘀血阻滞脾肾虚损九、问妇女(一)问月经—经量异常月经过多——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气虚,冲任不固,经血失约;瘀阻胞络,络伤血溢崩漏——非行经期间,阴道内忽然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止者。

——热伤冲任,迫血妄行;脾肾气虚,冲任不固;瘀阻冲任,血不归经月经过少——精血亏少,或气血两虚,血海失充;寒凝血瘀,冲任不畅闭经——脾肾亏损,冲任气血不足,血海空虚;气滞、寒凝而血瘀,或痰湿阻滞胞宫,胞脉不通九、问妇女(一)问月经—月经色质异常经色淡红质稀—气虚或血少不荣深红质稠—血热内炽紫暗,夹有血块—寒凝血瘀

月经色质异常九、问妇女(一)问月经—痛经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气滞或血瘀经期小腹冷痛,得温痛减——寒凝或阳虚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气血两虚痛经九、问妇女(二)问带下带下色白、量多、质稀、少臭——脾肾阳虚,寒湿下注带下色白质稠、状如凝乳,或呈豆腐渣状,气味酸臭,伴阴部瘙痒——湿浊下注带下色黄、质粘、气味臭秽——湿热下注带下中混有血液,赤白杂见——白带黄带赤白带肝经郁热湿热下注

脉诊原理: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顺畅,气血的盈亏个脏腑的协调作用有关。(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1、心脏的搏动2、脉管的舒畅3、心阴与心阳的协调心脏一缩一张有节律的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脉为血之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肺有主气,司呼吸,朝百脉的功能。肺对脉的影响体现在肺与心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脾胃主运化水谷精微,统血的功能,为气血生化之源,又称“后天之本”。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可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肝藏血,肝主疏泄的功能,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调畅气机的作用,有利于使全身气血调畅,经脉通利,脏腑功能正常。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有根”的特征。(三)其他脏腑与脉象的关系(一)诊脉部位1、三部九候诊法:《素问·三部九候论》2、人迎寸口诊法:《灵枢·终始》3、独取寸口诊法:《素问·五脏别论》4、寸口趺阳或太谿脉诊法: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寸口部位切脉始见《内经》,《难经》对此有较详细的论述,并提出寸口脉与脏腑相对应的分属关系。部位:位于手腕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桡动脉),古代又称“气口”或“脉口”。历代医家在此部位切按动脉搏动的形象,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是中医诊察病证的方法之一。原理: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是脉之大会——

太渊为肺经源穴,肺朝百脉;脾肺同为太阴经——两经均起于中焦。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肺气靠脾气不断充养。位置浅显——

便于操作。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肾(命门)

诊脉指法要领概括为:三指平齐、中指定关、以指目按脉脊,以及举、按、寻、总按、单诊等指法。

1、举法是指用较轻的指力,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亦称“轻取”或“浮取”。2、按法是指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3、寻法

寻是寻找的意思。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的指力,寻找三部脉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又称中取。4、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总按时一般指力均匀。5、单诊

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1、有胃:脉有胃气表现在脉位居中,不浮不沉;脉率调匀,不快不慢;脉力充盈,不强不弱;脉道适中,不大不小;脉势和缓,从容流利。2、有神:(1)应指有力柔和;(2)节律整齐。3、有根:

(1)尺脉有力、(2)沉取不绝,所以有“尺以候肾”、“沉取候肾”的说法。

(一)浮脉脉象特征:轻按即得,重按力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漂木。临床意义:主表证,亦见里证。当外邪侵袭肌表,人体正气趋向肌表以御外邪,故脉气鼓动于外,脉象显浮。浮而有力,邪盛正不虚;浮而无力,体虚外感,邪盛而正虚;若脉浮紧,外感风寒,寒主收引,血脉拘急所致;若脉浮数,外感风热,热则血流薄疾所致。

浮脉亦见于虚证。久病体虚脉见浮而无力,阳气虚衰,虚阳外越,脉浮无根,又称虚浮脉。故《濒湖脉学》说:“久病逢之却可惊。”(二)沉脉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其脉搏显现的部位较深可理解为“深脉”。临床意义沉脉为里证的主脉。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有力,属于实证;若脏腑弱,正气不足,阳虚气陷不能升举则脉沉无力。

有的人两手六部脉象都沉细,但无病候称为六阴脉,亦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三)、迟脉脉象特征:脉象特征脉来缓慢,一息脉动三一四至临床意义主里寒证,亦可见于邪热结聚的里实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寒邪凝滞或阳气虚弱失于温运而致。若邪热结聚,伴腹满便秘、发热等胃肠实热证,经脉阻滞,也可出现迟脉,如《伤寒论》阳明腑实证即属此类,故脉迟不可一概认为是寒证。入睡或运动员可出现迟脉,属于生理性迟脉(四)、数脉脉象特征脉来急促,一息五一六至。临床意义数脉主热证。亦可见于虚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邪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则脉数有力;久病阴虚,虚热内生则脉数无力或细数;浮大虚数,按之空豁为虚阳外浮。正常人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脉率加速。小儿脉率与年龄成反比,即年龄越小,脉率越快。儿童一息六至左右(每分钟110次左右);婴儿一息七至左右(每分钟120次左右)均为正常生理脉象(五)、虚脉脉象特征三部举之无力,按之空豁。临床意义虚脉主虚证。见于气血两虚,气虚无力推动血行,搏击力弱故脉来无力;气虚不敛则脉道松弛,故按之空豁。血虚不能充盈脉道,则脉细无力。迟而无力多阳虚,数而无力多阴虚。(六)、实脉脉象特征脉来充盛有力,其势来盛去亦盛,应指幅幅,举按皆然,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临床意义实脉主实证。由邪气亢甚而正气不虚,正邪相搏,气血壅盛,脉道充满所致,脉实而偏浮数为实热证,实而偏沉迟为寒实证。若久病出现实脉则预后不良,往往为孤阳外脱的先兆,但必须结合其它症状加以辨别实脉见于正常人,必兼和缓之象,且无病症表现。两手六部脉均实大,称为六阳脉。为气血充盛,脉道充盈,搏动力强所致。(七)洪脉

脉象特征脉形宽大,来盛去衰,来大去长,应指浮大而有力,滔滔满指,呈波涛汹涌之势。临床意义洪脉主热甚。多因邪热亢盛,内热充斥而致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所致;若泄利日久或呕血、咳血致阴血亏损,元气大伤亦可出现洪脉,但应指浮取盛大而沉取无根或躁疾,此为明精耗竭,孤阳将外越之兆。此外,夏令阳气亢盛,脉象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