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课件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课件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课件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课件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课件1中医基础知识(四)

精气血津液神2010.4医学课件2第一节精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是指人体内一切液态精华物质的总称。由禀受予父母的生命物质(生殖之精)与后天水谷精微(包括水谷之精、血液、津液及髓等)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有广义之精:从精华、精微之意的角度出发,人体之内的血、津液、髓以及水谷精微等一切精微物质,均属于精的广义的范畴;狭义之精:指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二个层次。医学课件3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1、精的生成、从精的生成来源而言有2、精的贮藏与施泄(1)精的贮藏:分藏于五脏,但主要藏于肾中;(2)精的施泄:有两种形式

A、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中,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

B、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后代;

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医学课件5

(一)精的失常主要包括:

1、精虚:主要是指肾精和水谷之精不足及其功能底下所产生的病理变化。(肾是藏精的主要脏器,故精虚以肾精亏虚最为重要。)

2、精瘀:指男子精滞精道,排精障碍而言。

医学课件6第二节气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高级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1、生成之原:

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一身之气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后天之气(宗气)医学课件7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2、相关脏腑功能:

A、肾为生气之根

B、脾胃为生气之源

C、肺为生气之主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一)气的运动

A、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B、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升(自下而上)降(自上而下)出(由内向外)入(自外向内)医学课件9

D、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五脏:心肺位居在上,在上者宜降;[肺肃降,心阳下济]

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肝主升,肾阳上助]

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转输的枢纽。六腑:总体是降,以降为顺(传化物而不藏),降中寓升(吸收水谷精微和津液参与全身代谢)。脏腑之间的关系而言: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肝主生发,肺主肃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以及心肾相交等医学课件10

具体到每一脏:

如:肺的呼吸功能,体现着呼气是出,吸气是入;宣发是升,肃降是降。脾胃和肠的消化功能,以脾猪升清,胃主降浊来概括整个机体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和排泄的全过程。机体的水液代谢,是以肺的宣发、肃降,脾胃的运化转输,肾的蒸腾气化和吸清排浊来概括水液代谢的全过程。医学课件11

D、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气机失调:当气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时,概称为……。

a、气的运动受阻而不畅通时——气机失调;

b、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时——气滞;

c、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时——气逆;

d、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时——气陷;

e、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时——气闭;

f、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时——气脱;医学课件13

(三)气机和气化的关系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生命活动是在气的不断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以及气的阴阳双方之间相互作用,是气化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气是运行不息的,气化过程也自然是始终存在的。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各种运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程中而得以体现出来的。医学课件14

人体之气的功能

#(—)推动与调控作用:阳气的推动、兴奋、升发作用和阴气的宁静、抑制、肃降作用的协调平衡和调控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二)温煦与凉润作用:阳气的温煦作用与阴气的凉润作用。

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可以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消除寒冷。其生理意义:1、使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2、有助于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3、有助于精血精液的正常施泄、循行和输布,即所谓“得温而行,得寒而凝”。

医学课件15

人体之气的功能

#(三)防御作用:一身之气(正气)的防御作用:防止病邪侵袭与祛除病邪使病体康复。(四)固摄作用:指气对于体内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防止其无故的流失,保证他们在体内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具体表现为:

1、统摄血液

2、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

3、固摄精液医学课件17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按三个层次讲。#1、一身之气——是人体内之气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简称“气”。即运行于人体内各处而推动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推动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代谢的极精微物质。其生成来源:元气一身之气水谷之精气自然界清气正气——具有防御、抗邪、调节、康复等作用。宗气医学课件18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按三个层次讲。#2、元气—人体内最根本、最重要的气;宗气—又称“大气”“动气”,肺脾;第二层次营气与卫气—水谷之精所化,脉内外;(1)元气

A、元气的生成分布: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B、生理功能:a、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

b、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医学课件19

(2)宗气

A、宗气的生成和分布: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宗气聚于胸中,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B、生理功能:

a、行呼吸:宗气上走吸道,推动肺的呼吸;

b、行气血: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流运行;

C、资先天:后天资先天;宗气医学课件21

营气与卫气的联系、区别:1、联系:均来源于水谷精微,皆由脾胃所化生。2、区别:营气卫气性质精纯柔和、富有营养慓疾滑利、易于流行内守属阴卫外属阳分布部位行于脉中行于脉外生理功能化生血液防御外邪营养全身温养全身调控腠理医学课件22

3、脏腑之气、经络之气——最底层次先天之精后天之精一身之气——自然界清气(脏腑之气是脏腑之精的功能体现或功能态。)气的多意性:自然界六种不同气候变化——六气致病因素—————————邪气

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正气

将温病过程中的一个病理阶段——气分中药的四种性质寒凉温热——四气体内不正常的水液—————水气脏腑经络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医学课件23

(二)气的失常:包括

A、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形成气虚的病理状态。

B、气的功能减退及气的运动失常,出现气滞……气

机失调的病理变化

1、气虚:指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底下的病理状态;先天禀赋不足(身体的素质比较差)后天失养(肺脾肾三脏功能障碍,生成不足)消耗太多(劳倦内伤,外感热病,慢性消耗性疾病

医学课件25

(2)气逆:指气的升降运动失常(气的运动方向逆正常之升降而运动)即当降者不降而逆,当升者升之太过,以至升多降少,脏腑之气逆于上的病理变化。情志内伤(恼怒太过)外邪侵犯(感受寒邪)原因饮食阻滞(冷热不适)痰浊阻肺

因虚而逆(胃气衰败)气逆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以实为主。虚证亦见:肺虚失肃降、肾不纳气、胃气虚极医学课件26

(3)气陷:指在气虚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以气的升清(清阳)功能不足或下降太过,,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素体虚弱(先天禀赋不足,瘦高,豆芽性)病久耗伤(长时间的下痢不止,年老体衰)劳役过度妇女产育过多“上气不足”,指上部之气不足。头目失养的病变。“中气下陷”,指脾气虚损,升举无力,气机趋下,内脏位置维系无力,而发生某些内脏位置下移,形成胃下垂……等病变。

原因医学课件29第三节血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循环溜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二、血的生成:(—)血液的化生之源:水谷精微和肾精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的物质;(二)相关脏腑(脾胃、心肺、肾)的功能。医学课件30

三、血的运行:(一)影响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

1、阳气——推动、温煦

2、阴气——宁静、凉润

3、气———控摄

4、脉道的完好无损

5、血液的质量(清浊及粘稠状态)

6、病邪的影响(二)相关脏腑功能。(心、肺、肝、脾)血的功能:濡养、化神。

医学课件31

三、血的运行:(二)相关脏腑功能: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全身;肺:肺朝百脉,主治节,辅助心脏主管全身血脉;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保证血行通畅;脾:主统血,能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四、血的功能:(一)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血主濡之”;(二)化神:血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医学课件32

(三)血的失常:

是因血液的生成不足或耗损太过,致血的濡养功能减弱而引起的血虚,或血液运行失常而出现的血瘀、出血等病理变化。

医学课件33

1、血虚:指血液(量)不足,血的濡养和滋润(质)功能减弱,以致脏腑百脉,形体官窍等失养的病理状态。失血过多,新生之血补充不及(急、慢出血)化源不足(脾胃虚弱,运化不足,饮食营养原因不足)肾精亏损,精髓不充,精不化血久病不愈,长期消耗营血血虚的成因与脾胃、肾的关系较为密切,但其临床病理则心、肝两脏为多,并伴有气虚之症。医学课件34

2、血运失常(包括血瘀、出血)的病机。(1)血瘀、:指血液的运行迟缓,流行不畅,甚则血运停滞的病理状态。气滞或气虚(气行不畅或受阻,以及推动无力,血行迟缓)寒邪侵入血分原因邪热入血,煎熬津血,血粘稠不行痰浊阻滞脉道,血行阻涩不利外力扭挫伤及脉络。局部气血流通受阻产后恶露不下或不净,瘀血内停医学课件35

(2)出血:指在某些致病因素的干扰下,血液运行不循常道,以致逸出血脉的病理状态。热入于血分(外感温热病邪入于血分,或外感寒邪入里化热伤及血分、情志郁结,五志过激化火,内火炽盛郁于血分,或阴原因虚火旺而致血热)气虚(脾气虚损,气不摄血)外伤损伤脉络瘀血内阻有吐血、衄血、尿血、皮肤癍疹、月经期前量多。医学课件36

第四节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津与液的区别:

性状质地清稀,流动性大质地稠厚,流动性小分布皮肤、肌肉、孔窍骨节、脏腑、脑、髓功能起滋润作用以濡养为主二、津液的代谢(详见肾主水):

1、津液的生成:(脾、胃、小肠、大肠)“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医学课件37

二、津液的代谢:津液——肺[宣发肃降]——全身

2、输布脾精液——直接向四周布散至全身肺:通条水道,宣发(向上向外)肃降(向下向内)肾:为水脏,对津液输布代谢起主宰作用。(a、推动和调控b、参与津液的输布)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三焦:为水液和诸气运行的通道。

3、排泄:肺(汗、呼吸)肾(蒸化)大肠(粪便)。“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主医学课件38

三、津液的功能:

1、滋润濡养:津液是液态物质并富含营养故具有较强的滋润和营养作用;

2、充养血液:津液入脉,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3、调节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相对平衡。医学课件39

四、津液代谢失常:(一)津液的不足:津液不足是指津液在数量上的数量上的亏少,进而导致内在脏腑,外而孔窍、皮毛,失于濡润、滋养、充盈和中和运载功能,从而产生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热盛伤津(外感、内生)原因丢失过多(汗、吐、下、烧伤)生成不足(久病、饮入不足)津和液,在形状、分布部位、生理功能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而津和液不足的病机几林床表现,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伤津主要是丧失水分,常见于吐、泻之后。医学课件40

生理津液形状质地清稀、流动性大质地稠厚、流动性较小分布皮毛、孔窍、肌肉脏腑、骨节、脑、髓功能充盈血脉,滋润作用含有精微、濡养作用

医学课件41

病理伤津脱液发病暴急、突陷气随津泄缓慢症状目陷、螺瘪、尿少、形瘦骨立、大肉尽脱口干舌燥、皮肤干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