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_第1页
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_第2页
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_第3页
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_第4页
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到了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据正史记载,因宰相胡维庸造反,明太祖受了这个教训,从此就废止宰相,不再设立。他并说以后他的子孙也永远不准再立宰相。所以明代政府是没有宰相的,清代也没有。所以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到明代有一大改变,即是宰相之废止。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之得失》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考纲要求: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情分析:5年27考。选择题主要以文字材料为情景考查学生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调用分析的能力,以内阁制、军机处的职能准确把握为主要知识切入点,主观题通常容易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方式,纵向联系考查君主专制的加强;横向联系考查明清时期政治文明演进趋势的差异。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等史实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高考典例(2014·全国大纲卷·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B一、考点知识结构1一、考点知识结构2二、易错易混提示明朝内阁制萌生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正式形成于明成祖朱棣时注意理解宰相与皇帝的双重关系一是辅佐皇帝、决策机要—治国助手一是位高权重、易专权乱政——威胁皇权明朝内阁制不同于近代英国的内阁制。明朝内阁:专制强化的产物、侍从咨询机构,权力中心在皇帝近代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产物、最高行政机构、对议会负责,权力中心在议会要点一君主专制的强化——废宰相,设内阁三、史料研读,考点突破[史料研读]史料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新唐书》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皇明祖训》根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废除丞相的原因及其影响史料二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明神宗实录》史料三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明代内阁的职能和性质史料四阁臣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亦称“批朱”。体现了明朝皇帝与内阁的行政流程,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体现了皇权的加强根据上述史料,你认为内阁与宰相在与皇帝的关系上有何根本不同?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史论形成]宰相内阁权力来源宰相制度皇帝的信任地位性质“百官之首”,地位巩固,国家法定的中央机构皇帝的侍从机构,不是法定的一级中央机构职责总领行政,参与决策国家大事,有属官侍从咨询,无决策权、无属官任免经过皇帝及大臣商议,由皇帝决定直接由皇帝决定权力决策权,参与政治权;权力来自于制度有票拟权,但票拟后须呈给皇帝决定;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对皇权的影响制约皇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跟进训练]1、(2015·河南郑州模拟)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要求六部向内阁报告工作,科道监察官受内阁节制。从明太祖确立的政治传统来看,这种做法 A.整顿吏治,维护纲纪

B.削弱官员权力,加强皇权 C.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 D.窃取皇权,侵犯部权D2、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D提示:典型的文字材料主旨型的选择题,要坚守“论丛史出”的原则,注意扣紧材料信息主旨,避免受教材固有结论的约束史料一:下面的图表显示了清順治至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中央政府的行政架构。史料二:康熙十六年(1677)十月,又设南书房,“选择翰林内廷侍值日”。这些措施,都具有強化皇权的意义。但是,只有當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才使清朝皇权的增长达到了顶峰。

——《明清时概论》要点二君主专制的“顶峰”——军机处的设置三、史料研读,考点突破[史料研读]根据史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军机处设置的背景背景:①清军入关后,清朝承继明朝旧制,保留内阁制,同时保留满族遗风——议政王大臣会议把握实权,皇权受到制约②康熙亲政后,设南书房要点二君主专制的“顶峰”——军机处的设置二、史料研读,考点突破[史料研读]史料三到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因西北用兵,往返军报频繁,内阁距内廷太远,皇帝不便亲授机宜,故在这年元月,在内廷设立军机处,其全称为“办理军机事务处”。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史料三的信息,理解军机处设置的原因。原因:直接原因——策划西北军务根本原因——强化皇权专制

史料四根据史料二、概括军机处的基本职能。根据史料结合所学、归纳军机处的特点。1、(2014·浙江杭州质检)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D.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D[跟进训练]二、史料研读,考点突破要点三明清社会转型的“绊脚石”——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史料研读]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这整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假如在普通的时代,这种秩序和持久性或许可看作是件幸事。但是,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在这样一个时代,稳定成了可咒诅的东西,而非幸事。相对地说,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是静止的、落后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代欧洲迅速崛起的表现你怎样看待这种稳定的“幸”与“不幸”?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2)消极影响—阻碍中国社会转型,导致落后。①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史论形成]1.(2015·辽宁大连模拟)“明朝帝王废除宰相后又不得不寻求体制外的力量,于是造成了监阁之争以及宦官专权的制度化。这些体制外的力量又加紧搜刮社会,从而使得本来就脆弱的小农经济和工商业又备受摧残。……康乾盛世充其量是一种发达的农业文明,但当遭遇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冲击时,显然是不堪一击的。”材料说明明清君主专制强化:①导致了政治腐败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③促进了经济发展④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B[跟进训练]2.(2015·东北六校联考)陈旭麓先生说:“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对这段话最好的理解是 A.中国社会历史悠久、结构牢固 B.封建自然经济是君主专制的基础 C.自给自足心态滋生封闭保守观念 D.皇权专制延缓中国近代化历程D1、三维p11探究二已考史料翻新运用2、课时跟踪p277单元总结一、单元知识网络二、单元专题要领1234一大核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两大阶段:先秦“家国同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汉至明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三条趋势:①“家国一体”的血缘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官僚政治萌生、发展成熟②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的演变、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产生、巩固、发展、强化走向顶峰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巩固四大线索: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的演变、官吏制度的演变。三、高考命题重点维度维度1—切合主流思潮、社会热点(1)商周时期的宗法思想观念——封建皇权政治与历史遗存的源头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尊重传统、重视祖先的观念对封建政治乃至当今社会影响至深。封建社会中等级制、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封建家长制等;当今,海内外民间的尊宗敬祖、认宗归祖、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这种重视血缘亲情的文化传统的体现。宗法观念成为中国的传统思想,形成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考题例证】(2014·广东文综,12)“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象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A2、隋唐科举制体现的相对公平、开放思想——当今社会选拔人才制度的借鉴【考题例证】(2014·海南单科,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C维度二——通史思想下考查重要历史阶段、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折射出的经济、思想的变化【通史立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极其政治、经济、思想变化的相互关联(1)从经济折射点看: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逐步走向崩溃;小农经济的形成,封建地主私有土地制度确立,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2)从思想折射点看: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诸子百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为各国变法及治国提供了不同的思想观念,法家大一统思想为秦走向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思想动力。【考题例证】(2015·福建龙岩质检)西周时期,周天子把姓作为奖品赏赐给有功的下属。“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战国时期,豪强各自为政,姓、氏、字的赏赐成为了诸侯内部事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B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折射出的经济、思想文化的特点【通史立意】秦统一后确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春秋战国以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结果,而开创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决定了秦朝经济、思想文化的独特特点。(1)从经济折射点看:封建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中的大一统思想直接影响了度量衡、货币、文字的统一;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通过重农抑商政策,保护了分散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但是却抑制了商业的发展。(2)从思想折射点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基础是法家思想,法家的中央集权与统一的思想,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但法家残酷的集权思想导致了秦朝时期“焚书坑儒”局面的出现,摧残了文化,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考题例证】(2015·北京西城区期中)秦朝律法中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在两千多年前,秦已经按照“国标”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A.有利于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B.统一度量衡是秦标准化生产的条件之一C.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D.反映了秦代民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B××维度3——古今中外纵横对比命题1、中外对比(1)春秋战国诸侯国与古希腊城邦制的对比类别古希腊古代中国政治结构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古典世界天下共主下的地方分权的地方行政区,逐渐走向统一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农、工、商并重大多以农为本,重农抑商政治制度希腊城邦出现了共和政体,王权衰微,有的城邦甚至建立了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王权日益强大,最后发展成为君主专制制度文化特征依托海洋,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多元性的特点依托大河和农耕,虽然此时的文化也具备多元化的特性,但不能改变封闭和保守性特点(2)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政治制度的差异项目明清时期的中国与明清同时期的英国政体形式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权力中心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君主意志即国家法律,臣民必须绝对服从君主“统而不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