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双罗纹双反面组织及圆机编织工艺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40ad6614bb7c3bd7dfa26c32099185b/640ad6614bb7c3bd7dfa26c32099185b1.gif)
![第二章双罗纹双反面组织及圆机编织工艺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40ad6614bb7c3bd7dfa26c32099185b/640ad6614bb7c3bd7dfa26c32099185b2.gif)
![第二章双罗纹双反面组织及圆机编织工艺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40ad6614bb7c3bd7dfa26c32099185b/640ad6614bb7c3bd7dfa26c32099185b3.gif)
![第二章双罗纹双反面组织及圆机编织工艺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40ad6614bb7c3bd7dfa26c32099185b/640ad6614bb7c3bd7dfa26c32099185b4.gif)
![第二章双罗纹双反面组织及圆机编织工艺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40ad6614bb7c3bd7dfa26c32099185b/640ad6614bb7c3bd7dfa26c32099185b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纬编基本组织与变化组织及圆机编织工艺纬平针在单面舌针圆纬机上的编织工艺
机器特征(单针筒四针道舌针圆纬机);筒径—762-965mm(30英寸-38英寸);路数—3-4路/英寸筒径,90-120路;针道数——1-4,较多为4。1、舌针2、针筒3、沉降片4、沉降片三角座5、沉降片圆环6、织针三角座7、织针三角10、导纱器2、成圈过程
退圈——垫纱——闭口——套圈——弯纱——脱圈——成圈——牵拉
退圈舌针从低位置上升最高点,旧线圈从针钩内移至针杆上完成退圈,此时沉降片向针筒中心挺足,用片喉握持旧线圈的沉降弧,防止退圈时织物随针一起上升。
垫纱闭口、套圈垫纱:舌针在下降并与导纱器的相对运动过程中,从导纱器引出的新纱线垫入针钩下。闭口:随着舌针的下降,针舌在旧线圈的作用下向上关闭针口。套圈:舌针继续下降,旧线圈沿着针舌上移套在针舌外。弯纱、脱圈、、成圈、牵拉弯纱:舌针的下降使针钩接触新纱线开始逐渐弯纱,并一直延续到线圈最终形成。此时沉降片已移至最外位置,片鼻离开舌针,这样不致妨碍新纱线的弯纱成圈。脱圈:舌针进一步下降使旧线圈从针头上脱下,套到正在进行弯纱的新线圈上。成圈:舌针下降到最低位置而形成一定大小的新线圈。牵拉:借助牵拉机构产生的牵拉力把脱下的旧线圈和刚形成的新线圈拉向舌针背后,脱离编织区,此阶段沉降片从最外移至最里位置,用其片喉握持与推动线圈,辅助牵拉机构进行牵拉。如图为舌针的基本运动轨迹一个成圈系统所占的宽度为L:L=H(cos
φ+cosγ)+f1+f2
起针三角成圈系统中针与沉降片的运动轨迹
1、舌针的运动轨迹注意事项(1)通常退圈角度(起针角)φ较弯纱角度(压针角)γ来得小,利于减小起针时针与三角的作用力。(2)起针角度φ的选择原则:在退圈过程中,在相邻舌针上,不可同时有旧线圈处于针舌勺上。(3)压针角度γ的选择原则:兼顾同时参加弯纱的针数(即弯纱张力)和三角与织针间的作用力。(4)f1和f2:一般f2较f1长。
起针三角2、沉降片的运动轨迹1-2段:向针筒中心移动,握持刚形成线圈的沉降弧,将线圈推向针背。3-4段:逐渐移离针筒中心,以便舌针的弯纱能在片颚上进行。舌针:I-II段:上升退圈II-III段:稍作停顿III-IV段:垫纱、弯纱、成圈退圈时针的上升动程H防止针舌反拨成圈工艺分析1、退圈
成圈工艺分析1、退圈:应在保证可靠退圈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针的上升动程。
H=L+X+a-b-f
H—退圈时舌针的上升动程L-针钩头端至针舌末端的距离;
X-弯纱深度
a
-退圈结束时针舌末端至沉降片片颚的距离a≥hmax
b-针钩部分截面的直径f-纱线直径2.垫纱关键:垫纱的可靠性取决于垫纱过程中,纱线的位置及位置参数握持线
真实纱线
纱线在针平面内投影
纱线在水平面内投影2.垫纱:关键:垫纱的可靠性
垫纱横角α:纱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与片颚线2-2(握持线)之间的夹角。垫纱纵角β:纱线在针平面上的投影线与片颚线2-2(握持线)之间的夹角。导纱器的安装与调节
(1)垫纱横角α:若导纱器径向太靠外(b偏大),则垫纱横角α过大,纱线难以垫到针钩下面,从而造成旧线圈脱落即漏针。如导纱器径向太靠内(b偏小),则α角过小,可能发生针钩与导纱器碰撞,引起针和导纱器损坏。
内外(2)垫纱纵角β:若导纱器位置偏高(h偏大),则垫纱纵角β过大,易使针从纱线旁边滑过,未钩住纱线,造成漏针。若导纱器位置偏低(h偏小),则β角过小,在闭口阶段针舌可能将垫入的纱线夹持住,使纱线被轧毛甚至断裂。α、β的调节可通过导纱器高低、左右、前后位置的改变来实现。高低在确定导纱器的左右位置时,除了要保证正确垫纱外,还要兼顾两点:要能挡住已开启的针舌,防止其反拨;在针舌打开(退圈过程中)或关闭(闭口)阶段,导纱器不能阻挡其开闭。左右
导纱器的安装与调整,将影响到垫纱纵横角度,应根据所使用的机型而定。下面是德国迈
耶·西(Mayer&
cie)公司的机器为例.说明导纱器的安装位置。
图显示了导纱器的左右位置。其中1是舌针4的运动轨迹,2是沉降片5的运动轨迹。8是舌针闭口区域,导纱器3的右端离开8的距离7约为:2一3个针距,以保证导纱器不阻挡针舌关闭。导纱器的左端应在针舌开启区域9的右面,—方面不应影响针舌的打开,另一方面要能挡住已开启的针舌,防止其反拨。图显示了导纱器的径向进出与高低位置。导纱器3的内侧与舌针4之间距离K应有0.3mm左右。导纱器底部与沉降片片鄂平面的间距I应保持在约0.6mm,以保证导纱器不妨碍沉降片的运动。此外,导纱器的孔眼一般应处于针舌尖低于片鄂1.2mm的那枚下降中针的左方(图中未表示),这样可防止垫纱时纱线落入针舌尖之下,避免产生漏针疵点。3.套圈:当针锺沿弯纱三角斜面继续下降时,旧线圈将沿针舌上升,套于针舌上。
套圈时,因¢角的存在,随着针的下降,旧线圈扩张,脱圈时刻线圈长度最大,线圈中的纱线可能要发生转移;弯纱角度会影响到纱线转移:
弯纱角度大,同时套圈针数少,有利于纱线转移;弯纱角度小,同时套圈针数多,纱线张力大,有可能导致纱线断裂。
4.弯纱、脱圈与成圈
弯纱深度——针钩内点低于沉降片片颚线的垂直距离。弯纱形式:按其进行的方式分为:夹持式弯纱和非夹持式弯纱。按形成线圈纱线的来源可分为:有回退弯纱和无回退弯纱。非夹持式弯纱——第一针结束弯纱后,第二针才开始弯纱。夹持式弯纱——同时弯纱的针数超过1
枚。夹持式弯纱时纱线张力将随着弯纱针数的增多而增大。一般舌针圆纬机的弯纱多属于夹持式弯纱。无回退弯纱——形成一只线圈所需纱线全部由导纱器供给。有回退弯纱——形成线圈的一部分纱线由已弯成的线圈中转移过来。
弯纱时的纱线张力
S——沉降片N——织针假设:最大弯纱张力点M由输入端起计算M点的张力:
TM=Ti·eμ∑θM
由弯纱结束点反向计算M点的张力:
TM=T0·eμ(∑θ-∑θM)
影响最大弯纱张力TM的一些因素:
①给纱张力T1
;TM将随T1增大而增大。一般给纱张力较低,尽可能采用积极式给纱。②摩擦系数μ
;所使用纱线表面越粗糙,μ越大,导致TM也越大。采取纱线给油或上蜡处理,成圈机件尽可能光滑。③牵拉张力To
;TM将随To增大而增大。一般在保证退圈时织物不会随针上浮涌出针筒口顺利编织的情况下,尽量减小牵拉张力。④弯纱角度γ
;γ增大,同时弯纱的针数将减小,弯纱区中纱线与成圈机件包围总和相应减小,使最大弯纱张力TM降低。但γ增大,织针在下降时与三角之间作用力加大,导致织针疲劳损坏。要兼顾考虑。⑤尖低和平底弯纱三角;罗纹组织1.特性横向具有较大的弹性和较好的延伸性;只能在边缘横列逆编织方向脱散;正反面线圈纵行数相同的罗纹组织中,横向无卷边;正反面线圈纵行数不同的罗纹组织中,卷边现象不严重。2.用途领口、袖口、裤口、下摆、袜口、贴身或紧身的弹力衫裤等。罗纹机的编织工艺
(一)成圈机件及其配置两个针床相互成90°配置,上针盘针槽与下针筒针槽呈相间交错对位。上下织针也呈相间交错排列。
(二)上下针的成圈配合分析
上下针三种成圈方式:1.滞后成圈——指下针先被压至弯纱最低点完成成圈。优点:弯纱张力较小,线圈均匀性好,用于编织较紧密织物。2.同步成圈——指上下针同时到达弯纱最里点和最低点形成新线圈。主要用于上下织针不是规则顺序编织成圈的情况,例如;生产花式罗纹和提花织物等。3.超前成圈——是指上针先于下针弯纱成圈。
较少采用,一般用于在针盘上编织集圈或密度较大的凹凸织物,也可编织较为紧密的织物。
第三节双罗纹组织与编织工艺
一、双罗纹组织(interlockstitch)的结构1.定义——由两个罗纹组织彼此复合而成,即在一个罗纹组织线圈纵行之间配置了另一个罗纹组织的线圈纵行。
二、双罗纹组织的特性与用途
1.特性延伸性与弹性都较罗纹组织小,尺寸比较稳定;只可逆编织方向脱散;不会卷边。2.应用:棉毛衫裤、休闲服、运动装和外套等。三、双罗纹机的编织工艺
(一)成圈机件及其配置
下针筒和上针盘成90°配置需要用四种针:下针:高踵、低踵上针:高踵、低踵上下针的对位:上高踵针对下低踵针,上低踵针对下高踵针。三角分为高低两档,对位:上高对下高,上低对下低。(二)成圈过程及其上下针的配合分析
1、退圈通常上针超前下针1至3针起针,以阻止织物随下针上升涌出筒口,保证可靠地退圈。2、垫纱下针先垫纱、弯纱和成圈,上针的垫纱是随着下针弯纱成圈而完成的。3.弯纱下针先钩住纱线,并将其搁在上针针舌进行弯纱,形成加长的线圈,然后下针回升分纱给上针,上针向针筒中心运动进行弯纱(分纱式的弯纱)。
4、成圈
在下针回针和上针压针弯纱成圈后,下针又稍稍下降一些(俗称“煞针”)。“煞针”的目的是对新线圈再整理一下,使其均匀并达到所需的线圈长度。
第四节双反面组织与编织工艺
一、双反面组织(purlstitch)的结构1.定义:由正面线圈横列和反面线圈横列相互交替配置而成。2.结构特点:线圈圈柱由前至后,由后至前,导致线圈倾斜,使织物的两面都由线圈的圈弧突出在前,圈柱凹陷在里,在织物正反两面,看上去都像纬平针组织的反面。3.表示方法
2+2,3+3,2+3
二、双反面组织的特性与用途
1.特性顺和逆编织方向均可脱散;纵向弹性和延伸度较大;厚度增大;卷边性随正面线圈横列和反面线圈横列的组合的不同而不同。2.应用:主要用于生产毛衫类产品。
三、双反面机的编织工艺
(一)成圈机件及其配置
两个针筒的上下针槽相对;双头舌针3;导针片2、4(用于控制双头舌针的运动);上下三角1和7
在一个针头上编织的是正面线圈,在另一个针头上编织的则是反面线圈。
(二)成圈过程与双头舌针的转移
1、上针头退圈:
双头舌针3受下导针片4的控制向上运动,使上针头中的线圈向下移动。与此同时上导针片2向下运动,利用其头端21将双头舌针打开。2、上针钩与上导针片啮合
随着下导针片4的上升和上导针片2的下降,2受上针钩的作用向外侧倾斜.如图中箭头所示。当4升至最高位置,上针钩嵌入2的凹口。2、上针钩与上导针片啮合:与此同时,上导针片在压片23的作用下向内侧摆动,使上针钩与上导针片啮合,如图所示。
3.下针钩与下导针片脱离:下导针片4的尾端25在压片24的作用下向外侧摆动,使下针钩脱离4的凹口。之后上导针片2向上运动.带动双头舌针上升,4在压片28的作用下向内摆动恢复原位,如图中(5)所示。接着下导针片4下降与下针钩脱离接触,如图中(6)所示。
3、下针钩与下导针片脱离:之后上导针片2向上运动,带动双头舌针上升,4在压片28的作用下向内摆动恢复原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幼鳗增食剂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凤勾叉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高新技术研发转让合同
- 版劳务派遣合同模板大全
- 合作研发项目保密合同书范本
- 兼职快递员聘用合同范本
- 挖机买卖合同协议
- 《住房设计大赛》课件
- 房产转让合同
-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13章 第3节 人体免疫说课稿 (新版)北师大版
- 【公开课】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 急救药品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钢筋保护层厚度试验检测记录表
-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ppt课件(完整版)
- 外研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英语全册教学课件PPT
- 2022年广东省10月自考艺术概论00504试题及答案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朱超-答辩通用PPT模板
- 隧道二衬承包合同参考
- 商业动线设计(修改版)
- 空气能热泵系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