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散文阅读之探究题考点解读—探究(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的解读。难点阐释民族心理是指构筑在一个民族的经济地域基础上并渗透着该民族共同文化传统,决定着该民族人们性格和行为模式的共同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结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国民性。
它包括该民族带有共性的思维方式、性情品格、心态素质、精神情操、价值取向、审美趣味、道德尺度以及支配其对外民族行为方式表现的认识理念等方面的内容。例如,中华民族的勤俭持家的心理,大和民族的“武士道”心理,美国人共有的珍爱生命、生命至上的心理等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理解、尊重、关心他人,同情人类苦难,忧虑人类的当下和未来);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具有自我批判精神。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能力解析第一种能力点:探究文本自身,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包括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第二种能力点:探究文本的人文背景,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三种能力点:是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挖掘文本丰富意蕴、探讨作者创作意图、个性化解读,散文探究的就是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挖掘文本意蕴类高考示例14.在本文中,“独木舟之道”不仅指独木舟行驶的水路与划独木舟的技巧,更指由荡舟引发的诸多感悟。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所悟到的“独木舟之道”。(8分)
答案示例(1)独木舟之道即自然之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划独木舟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当周的过程中既能感受荡舟之乐,欣赏自然之美,也能从自然中获得精神启迪。(2)独木舟之道即生存之道,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活哲学。荡舟人背着行囊,远离家园,漂流荒野,就能直面生活的本质,懂得简单就是幸福,从而获得精神的充实与内心的宁静。(3)独木舟之道即探险之道,就是崇尚一种敢想敢做的挑战精神。狂风暴雨和激流中,充满着变化多端、无法预测的险情,荡舟其中,能够真正感受自然的力量,激发出置生死于度外、抗争命运的勇气与豪情。(4)独木舟之道即自由之道,就是追求一种超越限制、摆脱羁绊的自由境界。不受水域限制,荡舟人可以到达任何心驰神往的地方,充分享受划独木舟带来的自在与乐趣,体验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解析:是对文本主旨的探究。文章写“独木舟之道”,当然不仅是在写独木舟行驶的水路与划独木舟的技巧,更指由荡舟引发的诸多感悟,因此要从全文出发,寻找荡舟的感悟,将其概括并能上升到“道”(人生哲理)的高度上进行分析。如单就“技巧”等角度深入,它昭示了“自由境界”之道,即超越限制、无拘无束的自由;至少要联系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对自然的探索、人与自然的融合等。选择两个角度,要注意角度的区分,要在理解了文本主旨下结合文本相关内容阐发,要言之成理。1.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对一篇散文,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等角度来发掘其深层的意蕴。这就需要学会根据文本本身的内容多方位的联系,选择那些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方面,作为考察视点。我们确定审视角度的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可以假设自己具有多重身份,然后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对文本进行审视,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发掘。挖掘文本意蕴类解答要点2.善于进行层面切割一、字面解读——表面义。二、背景解读。即联系作品的时代对文本进行解读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三、现实解读。联系现实的生活实际,对文本进行考查,探究其现实意义。四、升华解读。将文本里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探究文本的普遍适用的一般性意义。五、个性解读。联系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这就可以获得一些具有个性化的理解。二、答题原则1.紧扣文本,尊重文本
①尊重文本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立足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别是材料中的关键内容;②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规律,文章往往是对现实生活的浓缩,它表现的也往往是普遍的认知规律。2.答案简明而规范宜用“总——分——总”式回答,或分条作答。要注意叙(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或引用)、析(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进行揭示)、评(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因“个性化解读”的方向较多,可以是情感体验,可以是艺术技巧等,所以常见的设问方式如下:
常见设问方式(1)题干明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2)题干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请结合“……”进行探究。等等。(3)先列举作者或他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问“你是如何认识的”。个性化解读
因个性化探究题往往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所以需要“四注意”。一、“四注意”1.总览全文,整体把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地了解和准确地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2.选准角度,以小见大在切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选准切入点尤为重要。一般来讲,这一切入点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其一,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其二,自己写起来最有把握;其三,角度宜小、巧、新。3.紧扣文本,有的放矢散文要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意境、选材、组材、语言、线索设置等特点。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作随意的褒贬。4.结构完整,力求简明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也就是提出你对该文的总体评价。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引用,做到结构清晰、小巧、完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语言要精练简明严谨。不刻意地追求语言的华丽美、雕琢美,而是力求做到将语言表述得简洁美、流畅美和规范美。(2)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用不作灯塔的梦”,“我”是否“放得下”?请谈谈你的理解。(2)示例一“我”放得下。“我”与父亲的对话后,对当灯台守的理想已“禁绝思虑”;海上望见灯塔后,决定不再执着于无法实现的理想。这说明“我”已与往日当灯台守的理想彻底告别。
示例二“我”放不下。海上望见灯台后,“我”回忆往事,心中产生了理想没有实现的悲哀;文末“我”对灯台守致以无上的颂扬与羡慕。这都说明“我”内心其实放不下当灯台守的理想。
示例三“我”理智上放得下,情感上却放不下。“我”认识到当灯台守的理想是不现实的;但是在海上望见灯塔后,“我”为理想未能实现感到悲哀,这表明年轻时的理想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示例四“我”会慢慢放下。随着年龄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会更深刻的理解父亲的教导,对理想的人是会逐渐成熟、理性,在今后宽广的人生道路上,用其他方式继续追寻心中“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的理想。探究题的基本特点1.探究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是一定的,不会有“一千个”。2.不论要求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万不可脱离文本凭空发表意见。3.回答探究性试题也必须给出明确答案,观点要鲜明,不可模棱两可。4.尽可能分层思考,分条回答。5.要考虑社会主流看法,选择好立场,不可一味求新求异。开放性试题题型(4种):
特点:这类题往往就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主要表达特色、主旨思想或相关的需要思考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发表自己的见解。解答方法:读懂题干,明确角度;依托文本,鉴赏分析。一、鉴赏类例1:2009江苏《上善若水》1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品丰富意蕴的能力,其实考查的是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探究。探索文本的主题要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角度切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比如本题,一是可以从都江堰本身来考虑,都江堰巧妙地利用自然条件,让水完全自动地为民兴利造福,不需要耗费资源,且数千年如此,确实是无可争辩的上等之善;二是可以从历代贤者来思考,他们修筑和维护了都江堰,没有他们,也就不会巧妙地开发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他们实在可以称为“上善之人”;三是意在启示告诫人们,要向古圣先贤学习,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参考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2分)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2分)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2分)二、联想类特点:该类试题,要求考生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谈谈文章给自己认识事物带来的启发。解题要点:不仅要扣紧文本,而且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悟,联想生发,做出回答。例1:2010浙江卷《静流》16、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几点成长感悟。(4分)示例:①成长就是学会承担责任、懂得关心、体谅父母。②成长史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
例2:小说以“天鹅之死”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①小说借美丽的天鹅飞来玉渊潭过冬,却死于捕猎青年枪口之下这件事,批判了人类对自然美的摧残。②“天鹅之死”象征着芭蕾舞演员白蕤艺术生命的终结,小说通过叙述白蕤在“文革”中遭受厄运、不能再登台表演的故事,表现了对那个摧残艺术美的时代的批判。③作者借“天鹅之死”,呼唤人性的回归。无论是现实中还是舞台上的天鹅,他们的死都是对人性冷酷的控诉。三、看法类特点:此类试题,要求考生针对文中某个话题或与文本相关的某一生活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解答方法:先明确自己的看法,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要摆事实(结合原文)、讲道理,如果题目有相关要求,还应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要做到看法明确,举例恰当,表述清楚,言之成理,注意字数要求。例:《一座城市和它的图书馆精神》
“我无权拒绝他们(乞丐)进内,但读者有权选择离开。”此话在微博上被大量转发,褚树青也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此强烈的反响说明了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案①褚树青的坦诚表达充满人文关怀,使人们深受感动。②褚树青及杭州图书馆的改革勇气,令人敬佩。③社会对建设公平、包容的文化环境的呼唤。④人们对现实中种种歧视、排斥弱势群体的不良现象的反思。(1点2分,3点6分)四、评价类特点: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解答方法:要弄清原文结构、材料、观点之间的关系,并做一定的分析、概括。如《深山里的小戏班》18、“小戏班”是大山贫困闭塞环境的产物。随着大山环境的不断改善,“小戏班”是否还有必要保留?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就本文而言,有的读者只看到作者所写的“小戏班”现象,而有的读者则还看到“小戏班”所蕴涵的内涵、“小戏班”的价值、作者写“小戏班”的意图。这就是“个性化阅读”所反映出来阅读的深浅度。根据文本可知,“小戏班”是大山环境闭塞、生活贫困单调的产物,因此,随着大山环境的不断改善,“小戏班”就有可能随着它产生的前提的消失而它保留的必要性——这一答案,必须说明清楚“不断改善”的具体所指,比如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发达,使山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本还告诉我们:十年过去了,大山在变化,大山里的人们也在变化,尽管村里通了路,有了电,人们有了电视机、录音机,然而乡音系魂,故土芬芳。听说农闲时小戏班义务为百里乡亲送戏的传统依然没变,乡亲们对小戏班的迷恋依然如故。
这就是说:无论大山的环境怎样改善,但乡音系魂,故土芬芳,“小戏班”这样散发着故土芬芳的文化形式,仍然会为大山人所喜闻乐见,因此,它仍有保留的必要。文本的结束有这样一句“画龙点睛”的话:
在这宏厚的大山里,不能没有咱自己的响动,有了这响动才有大山的灵气。这告诉我们:“小戏班”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灵魂,失去“小戏班”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合同
- 2024年度农业机械化服务与合作合同
- 2024年度企业解散与清算合同
- 混凝土铺路机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人力资源服务与雇佣合同
- 熏香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北京市小客车租赁指标合同
- 2024年度不锈钢栏杆出口贸易与运输合同
- 2024年度人工智能语音助手技术开发许可合同
- 2024年度物流运输合同:彩钢房材料与设备运输
- 基础英语语法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保育员-项目二-组织进餐课件
- 中国隐形正畸行业白皮书
- 衡水体英语字帖
- 风机安装规范和风机安装及验收规范
- 孔子与《论语》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曲阜师范大学
- 地理课堂教学评价
- 生产经理的个人简历参考模板
-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生存手册
- 算法及其描述-高中信息技术粤教版(2019)必修1
- 圆的周长习题(有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