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教案-囚绿记(精选17篇)_第1页
九年级语文教案-囚绿记(精选17篇)_第2页
九年级语文教案-囚绿记(精选17篇)_第3页
九年级语文教案-囚绿记(精选17篇)_第4页
九年级语文教案-囚绿记(精选1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囚绿记(精选17篇)囚绿记(精选17篇)囚绿记篇1囚绿记(陆蠡)【背景材料】一、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二、热爱生活,追求光明(刘一新)文如其人。陆蠡是一位对生活极为严肃认真的老实人。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为了追回书刊,他亲自去巡捕房交涉,结果被日本特务机关秘密杀害。据说,日敌问他赞不赞成伪府,他回答不赞成。最后问他对于大东亚的看法,他认为“一定失败”。正是这种民族的骨气,坚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贮满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李健吾在《陆蠡的散文》一文中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陆蠡的散文“得到了读书界的重视”(巴金语),《囚绿记》更为人们所称道,原因是它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艺术上也闪烁着自己特有的光彩。新奇精巧的结构。文章的开篇不是采用破题法,开门见山,点出题旨,而是用冒头法,从去年夏间的事情,娓娓道来,逐层展开。先写“我”何以一下子就选定这简陋、炎热的房间,接着补叙理由:能见到一片绿影。进而写“我留恋于这片绿色”,并极写“我”对绿色之爱,作者于“山穷水尽”之处,用“忽然”一词,异峰突起,把文章推进中心:囚绿。其间穿插“我”在乡间草屋床下的嫩绿被友人剪除的惋惜。“我”发现“绿友”追求光明,永远向着阳光,要是没有阳光,它就枯萎变色。至此,作者才借写绿友点出“文眼”:它是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于是决定开释这绿友。最后以怀念这圆窗和绿友作结。末了的一个问号,含蓄隽永,令人深省。其间,疏密相间(如细写“囚绿”,略写”念绿”),虚实相生(如把装饰“实”的房间的绿移就来装饰“虚”的心情),富有变化。作者这样匠心地安排,精巧谨严,平实自然,同时又平中见奇,出奇制胜。深沉婉转的抒情。作者是个富有强烈爱憎的斗士。沉默、内向的性格,使他的行文含而不露,抒情深沉委婉。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日本帝国主义的浸略,把他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这使“我”感到“孤独”。但作为一个永不屈服于黑暗、强烈追求光明的战士,他是不会感到“孤独”的。文章写的是古城北平,但作者那难言的苦衷和良苦的用心,我们还是能体会得到的。在这民族危亡之际,作者的心情悲切痛苦。他巧妙地借爱恋绿色——这生命的象征,委婉而深沉地抒发了作者对光明自由生活的爱,和对窒息我们民族生机的日本强盗的恨。生长在天空底下的植物,把它移到黑暗的室内,尚且都要变成细瘦、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那么,生活在社会上的人类,尤其是酷爱自由的中华民族,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囚禁在这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那他们所遭受的折磨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了。植物的本性是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坚强民族。作者以深沉委婉的笔触,极赞了我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气节。绿是囚不住的,自由光明也终究要回来。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作者坚信日本强盗终将要被赶出去,总有一天,他会和他的绿友见面。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绿友,怎么会和追求光明的“我”面生呢。平淡的文字,饱蘸着作者炽烈的感情。我们读后像喝龙井,余香在口,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纯朴清丽的语言。作者像聊天似的信笔写来,文字纯厚质朴。“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从“伸长”“攀缘”“舒放”,层层递进,而整个句子,整中有散,长短交错,读起来既简洁明快,又舒展自如。作者如同画家调和色彩那样运用词语,准确地描绘出绚丽多变的色彩。绿有“嫩绿”“柔绿”,黄有“嫩黄”“瘦黄”,等。新奇贴切的比喻的运用,更为文章增辉添色。(选自《散文写作艺术指要》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示范教案】囚绿记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2.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二、能力培养目标1.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2.通过学习,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目标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教学设想一、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是课文“出彩”之处,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作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了绘形绘色的描写艺术特色。二、作者在写景叙事的过程中还或隐或显地表达感觉、感受,这些感觉、感受是与写景状物相融合并贯穿课文始终的,因此要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线索自行领悟,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三、可采用读与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要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重点、难点重点:1.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2.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难点:领悟课文隐含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2.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通过学习,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3.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二、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二)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内容要点。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1.寻绿(1~4段)。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第4段反复三次提及“绿影”,尽管只是寥寥几笔,但富有诗意。绿在此时还只是“影”。另外,一些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如”喜悦而满足”“欢喜”“喜悦”等,也给绿带上了情绪色彩,物我之间初相映照。2.观绿(5~7段)。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观”者行为有:“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等。“被观者情状有:伸须、攀缘、舒叶、凋谢。“观者”心态有:“怀念”“快活”“留恋”“欢喜”“急不暇择”“视同至宝”“面壁成欢”等。这一部分是以写心理活动为主,所谓“观”的对象和“观”的行为倒成为其次,成为抒情的依托。3.囚绿(8~12段)。这五段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第8段写作者引绿入室。叙述描写不多,以抒情为主。“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措词甚好,很形象,富有质感。第9段写发现“生的欢喜”。外加一个联想,从前乡下的事情,行文生出必要的“歧路”,跌宕生姿。第10段写绿条执意向外。观景甚细。第11段写绿条渐瘦渐弱。描写绿枝条衰败过程。第12段写计算绿囚出“牢”的日子。囚绿至此结束,情感回到原来的喜绿状态。五个阶段写实景伴随着写心理、写情感。开始囚绿时欢喜,发现绿枝条抗争后执意囚之,既怜爱又恼怒,但最终打算释放。4.放绿(13段)。“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生存的背景。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绿枝条获得新生。5.怀绿(14段)。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提问】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本文写法上的特点:第一,物我互观,尽显性灵。作者只身独处,选择了与绿枝条对话、沟通心灵的方式排遣寂寞,所处一室虽小,而精神天地甚宽;景物本无性灵,进入作者有情的视野,便活了起来,成为“我”的朋友。景物被赋予性灵,文章即生华彩。第二,叙事有波澜。如果只写作者与绿枝条的“心灵絮语”而无甚变化,则流于平淡。奇妙的是文章写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绿枝条的命变化,作者始而欣喜,继而魔念生长,囚禁绿枝条,最后放生。由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到怀绿,五个阶段较为分明,其间波澜起伏。第三,含蓄蕴藉,深沉厚重。作者与绎枝条的命运有某些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这也应该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直接原因,但这种心绪表现得非常隐蔽,文章之“巧”由此而来。2.【提问】课文既然划分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明确】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3.【提问】绿枝条日见憔损,“我”却不愿意开释它,如何理解这种“魔念”?【明确】文章写出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写得非常细致逼真。同时也写了“我”的“魔念”:“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会对生命(包括植物生命)怀有怜惜之情,而“我”却缺乏对外界生命的同情怜悯之心。“魔念”反映了“我”的一种自私和偏执、较为阴暗的心理。当然,所谓自私、偏执、阴暗心理,也是有限度的,“我”最后还是开释了绿枝条。4.【提问】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囚绿记篇2陈飞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1、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主旨。2.反复读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感知散文的语言风格。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诚挚、朴实。背景资料本文选自《中国现代散文(1918~194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四卷,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问题说明】“囚绿”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作者居室。因为常春藤是绿色的,故简称“囚绿”。本文通过写作者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课文分析】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段解: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1937年夏天)。单独成段,说明这事情让作者难忘。我住在北平①的一家公寓②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③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④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段解:作者介绍所住公寓的大小、地面、墙壁、天棚、窗户、窗帘,突出其简陋的特点。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⑤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句解:光照时间长,小屋内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⑥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的。〔句解:屋简陋、狭小、炎热而作者却选择了它,并且感到喜悦而满足,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了。〕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⑦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⑧。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句解:选定此房的原因。〕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⑨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⑩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句解:作者这样热爱绿色,让伙计感到非常惊奇。〕段解:作者因为窗外有常春藤而选择了此房居住。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句解: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句解: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段解:“我”怀着喜悦与满足的心情选择了这狭小而潮湿的房间是因为有一绺(liǔ)青藤为伴,不再孤独,陌生的“我”与绿叶“对话”,忘记了不快;象征生命、希望、快乐的绿色滋润“我”那颗等焦了的心。这一部分为下文写“囚绿”作了充分铺垫。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段解:绿色让“我”快活地度过两个月,让“我”感悟到了绿色对处在逆境者的重要性。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段解:观赏常春藤伸须展叶,变青变老、雨中摆舞,“我”感到慰安与希望。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段解:为了这绿色装饰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我”自私地囚住了这绿色藤的两枝柔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句解:作者酷爱绿色是有渊源的。〕段解:“囚绿”后,绿色枝条旺盛地生长景象,给“我”带来了空前的喜悦。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句解:由“绿色”到“绿友”,称呼的变化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句解:对“绿友”爱之深,恼之切。〕段解:“绿色”固执地向阳方向生长,辜负了“我”的爱抚与善意,损害了“我”的自尊心。恼恨后,我决定仍囚住它。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句解:“魔念”是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段解:青藤失去阳光后嫩黄、细瘦、娇弱,“我”虽然产生了恻隐之心,但魔念占了上风,我仍不肯放绿。第二部分(8~11):囚绿。作者着(zhuó)意表现他囚绿的固执和青藤不甘被囚的执著。我是原打算七月尾就回南京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段解:作者原先打算七月末回南京离开北平时,恢复青藤的自由。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句解:点明写作背景。〕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句解: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光明的呼唤。〕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句解:祝愿天下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永久幸福。〕段解:第三部分(12~13段):放绿。作者“放绿”的同时是呼唤自由与光明。点出了文章的主题。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段解:本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思绿。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作者邮箱:[1]囚绿记篇3课题囚

绿

记教学目的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2.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二、能力培养目标:1.理解作者的情感,探究文章的主题,在多元解读中感悟作品的生命力。2.通过学习,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教学重点

感受文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教学难点感受文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教学方法讲读法与探究法结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

二、释题我们知道绿色是具有生命意识的颜色,提到绿色我们就会联想到生命、生机和希望。是啊,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当一叶绿芽冲破险阻绽放绿意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了生命的顽强。绿色就是这样美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绿的散文---《囚绿记》1、“囚”自有什么特点?明确:四面墙中困个人。2、“囚”的对象是什么?明确:是绿。3、“记”是记述的意思。归纳:文题是记述囚绿的经过。聆听

利于学生思维

这样的导入,给人以亲近感,更易让学生对此文感兴趣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三:知识讲授

(一)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本节课我们将在品读鉴赏语句的基础上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思考:哪几段写的囚绿?囚绿之前,之后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1、同学回答2、师生共同归纳:(1-4)寻绿(5-7)赏绿(8-12)囚绿(13)放绿(14)怀绿(二)那么作者为什么把囚禁的对象锁定为“绿”,而不是其它,在“绿”身上有什么与众不同?你喜欢“绿”的哪一方面,找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找出直接写“绿”的句段。讨论,各组代表发言)要求:找学生5-7名回答(找出并说明原因)我们品读了描写“绿”的众多语句,作者之所以把它写得如此细腻是为了突出“绿”什么特点?请你根据上述语句加以概括总结。明确:蓬勃、朝阳、固执(三)“绿”如此蓬勃而又朝阳,却又不失固执,作者怎忍心将其“囚禁”哪?认真聆听学生看书讨论明确

学生会分析品味语句让学生先明确一节课的内容及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循循善诱,让学生明确分析事物特点需解读重点语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生回答:找出原文,说明理由。归纳:作者囚禁它是表达对绿的钟爱之情。

(四)那么作者囚禁的仅仅是“绿”吗?我们曾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极尽描写了“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作者仅仅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吗?(提示:任何一个作家都是社会中人,他的作品或多或少都会烙上时代的烙印,联系社会背景,解读文章的主题)明确:由此可见,作者想要囚禁起来的是绿的坚贞不屈的精神,是要做一个像“绿”一样永远朝阳,永远不屈服的人,同时也讴歌了在社会动荡不安中(卢沟桥事变)昂首挺胸,抵抗外辱的中华民族。(五)泱泱大国,具有“绿”的精神的人举不胜举,你想到了哪些?(历史上、现在的,身边的,也可是国外的)可以同学讨论,说明为什么想到此人。明确:海伦.凯勒鲁迅司马迁贝多芬霍金过渡:上述人物的事迹让

思考讨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思考

明白分析任何一篇文章都离不开时代背景不脱离文本,让学生有据可依学生学会联想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四、总结:

我们感悟到: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应具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战胜一时,收获一生,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呢?明确:不是。对,有的绿叶刚刚蓬勃就凋谢了,这些不应凋零的绿叶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明确:凡高屈原老舍三毛海子(六)同学们列举的两组事例,既有让我们深受鼓舞,为之惊叹的,也有让我们为之惋惜的,那么你们-------“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一片片的绿叶”,对此有何感悟呢?你们这片绿叶是应苍翠,是枯萎,还是凋零?同学说(六七名)明确:(同学们归纳)应该珍惜生命,学会坚强,要有毅力。这节课通过对绿的精神的解读,使我们感悟到: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禁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我们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去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这是我们学习本篇的意义所在。学生依据上面的分析进行思考感悟聆听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在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有条理性的总结,明白一节课的意义是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五、作业:通过学习《囚绿记》你对生命有了怎样新的感悟?要求写一篇小短文,200字左右。思考并落实到书面进一步拓展所学板书设计囚绿记寻

生命、希望赏

光明、自由囚

绿象征

坚贞不屈的放

抗敌精神怀课后记1、学生是课堂的真主人,留给学生充足的活动空间。

2、重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有序循进地开展教学,捕捉带规律性的思维激发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4、注重锻炼学生表达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深刻思想内涵的赋予,既教写景散文鉴赏方法又育做人。

5、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开动脑筋习性,联想思维表述、象征手法的应用。囚绿记篇4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领悟意境美。2、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的特点,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3、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教学难点: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教学过程:一、导入: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二、作者简介、课文背景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三、整体感知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1、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四、讲析课文1、寻绿(1~4段)(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自成一段,说明这件事情让我难忘。(2)第二自然段,交代了寓所的具体情况。问题: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突出其简陋的特点)(3)屋子简陋,可我却选择了它,是因为我有一个小小的理由。这里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的引起下文。(4)谁能找出屋子如此简陋,但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那个理由是什么?(5)而当我毫不犹豫的决定住下来,为什么连伙计都感觉到惊奇?(更加的衬托出我追求绿的迫切心情)从刚才我们所探讨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大家不难看出,作者对绿是热切追求的。寻绿——热切追求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第4段反复三次提及“绿影”,尽管只是寥寥几笔,但富有诗意。绿在此时还只是“影”。另外,一些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如”喜悦而满足”“欢喜”“喜悦”等,也给绿带上了情绪色彩,物我之间初相映照。2、观绿(5~7段)。(1)找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通过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3)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从作家自身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考)明确:“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等(4)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焦字?明确:“焦”写出了一点点希望都快没有了的绝望、渴盼、迫切的心情。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5)绿色使作者忘记了种种困倦和不快,他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明确:行为——“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等心态——怀念、欢喜、急不暇择、视同至宝、留恋、爱观绿——欢喜满足3、囚绿(8~12段)。(1)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色”?明确:为了装饰这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作者竟然“残忍”的绿枝条囚禁了起来。(如果我们被囚禁起来会怎样?颓废、抑郁、崩溃……)但是,最初的时间里,绿枝条比在外面生长的更为茂盛。(2)作者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生的欢喜”应该怎样理解?明确:生的欢喜即天性喜爱绿色,喜爱这象征生命、希望、幸福的绿色,表达我对生命活力的赞美。文章中我在自私的念头的驱使下,将绿色囚禁在了房间里,为的是让绿色和我更亲密,作者甚至已经更换了对“绿枝条”的称呼,称呼他为“绿友”,更深刻的说明了作者对绿色的喜爱之情!但是“绿友”按照作者的安排生长了吗?(没有)(3)在作者眼中,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尽管绿友是顽强的,是固执的。在第11段,作者详细的描写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可以说,即使一个普通人也会生命怀有怜惜之情,但是作者却没有。因为什么?因为绿友的固执,损伤了作者的自尊心。因此,魔念在我心中产生了。(4)如何理解这种魔念?明确:魔念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绿囚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和善意,执著的向着阳光生长,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于是“我”很恼怒,以致于要把它继续囚下去。虽然绿枝条此时十分憔悴,但是作者魔念占了上风,最终决定离开北平时再放绿。其实我们仔细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因为绿枝条的固执而恼怒?是因为他爱绿至极。囚绿——爱绿至极4、放绿(13段)“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明了写作背景。“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体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抒发了作者祝愿天下所有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光明。作者在放绿的同时也是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并点出了文章的主旨!放绿——点明主旨5、怀绿(14)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怀绿——惦念牵挂四、总结全文1、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来看,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明确: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顽强抗争的反映。顽强抗争2、本文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的手法,象征手法可以通过描写某种具体事物来进行暗示、喻旨另一种事物。借物抒情是象征手法的一个方面,作者写《囚绿记》赋予绿以象征意义,他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而常春藤象征了作者本身的品格。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光明的向往之情!因此,我们在鉴赏此类散文时应该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从而把握意象特征。向往光明3、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以“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在这条明线下还隐藏了一条暗线,即作者感情的发展和升华,通过本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一定也学到了常春藤的那永不屈服,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时引发了我们现实的思考,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囚绿记篇5.《囚绿记》教案6.《囚绿记》参考资料

.《囚绿记》教案4

.《囚绿记》教案3

.《囚绿记》教案2

.《囚绿记》教案1

.《囚绿记》同步检测

.《囚绿记》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囚绿记》同步练习1

.《囚绿记》练习2

.《囚绿记》练习1

.《绿》《囚绿记》练习及比较阅读

囚绿记篇6《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过程与方法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难点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教学突破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学生准备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教学步骤(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3.组织学生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4.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学生活动1.进入新课学习。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3.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4.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并思考原因。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分钟)教师活动1.提出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散文的知识,并请学生回答。2.总结学生的回答,从人们对绿的各种不同认识人手,导入新课。3.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现代散文作家陆蠡及其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然后放《囚绿记》的朗读带,或者教师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4.给学生3—4分钟时间默读课文,细细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学生活动1.根据所学内容,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2.积极发表自己对绿的认识和看法,如有的说“绿象征声睨”,有的说“绿象征希望”,等等。3.结合历史知识想象当时社会恶劣的历史环境,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交流自己对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认识;注意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朗读技巧。4.阅读课文,划出不能理解的字句,体会散文的意境。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分钟)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这朝东的房间令人感到炎热”,作者为什么还选择“这朝东的房间”?2.让一位学生朗读第五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赞美绿的,又如何形容其对绿色的渴望的。3.提问:“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的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各自说明了绿色给人什么的感觉?4.引导:作者是如此的爱绿,以致“忽然有了一种自私的念头”。作者为什么要“囚绿”?请同学们思考。5.提问: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作者的一片“善意”,为什么感觉“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恼怒它的固执”?学生活动1.思考问题,在课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2.把文中作者赞美绿的句子找出来:“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从中感受作者对绿的喜爱和深情。3.回答教师的提问,结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地体会绿色给人的感觉。4.带着问题阅读第八段,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作者太爱绿了,以致于想占有它。5.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他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好像病了的孩子”。三、组织讨论.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约分钟)教师活动“善意有时候是具有危险和破坏性的”。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善意有时是具有危险性和破坏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爱,等等。教学步骤(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复习上课时教学内容,进入新课。2.分析作者对绿的感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3.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意义。4.引导学生比较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学生活动1.复习上课时所学知识,进入新课。2.听讲,理解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3.听讲,把握文章的主旨。4.通过比较,了解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各自的写作特点。一、朗读本文,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分钟)教师活动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等方式,以适当的节奏读散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由爱到囚的过程及其原因。学生活动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节所学的内容。2.畅所欲言,结合生活知识和平时的阅读积累回答教师的问题。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约分钟)教师活动1.提问:作者为什么最后让绿囚恢复了自由,并且“向他致以诚挚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2.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引导分析,并总结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即由爱到囚再到释放并祝福的原因。3.通过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绿囚”的象征意义。(可组织学生讨论)4.提问:联系文章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活动1.展开讨论,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爱绿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2.通过教师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感受其变化的原因。3.讨论“绿囚”的象征意义,如代表了当时不怕任何黑暗势力的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作者也被这种精神所折服)4.讨论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约分钟)教师活动1.分析本文作者的语言特点,结合学生难以理解的字句进行分析说明。2.总结全文,对于叙事散文的一般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与抒情散文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其区别。学生活动1.结合教师的分析,理解课文的重点字句,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2.把本文与以前学的散文进行比较,加深对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写作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本节总结本文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课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的表露。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间,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教学探讨与反思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朗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内涵美。补充资料陆蠡(1908一1942),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他有三本散文集:《海星》,于1936年8月问世;《竹刀》(曾名《溪名集》),于1938年3月出版;19加年8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三个文集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囚绿记篇7《囚绿记》教案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主旨。2.反复读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感知散文的语言风格。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诚挚、朴实。背景资料本文选自《中国现代散文(1918~194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四卷,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问题说明】“囚绿”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作者居室。因为常春藤是绿色的,故简称“囚绿”。本文通过写作者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课文分析】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段解: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1937年夏天)。单独成段,说明这事情让作者难忘。我住在北平①的一家公寓②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③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④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段解:作者介绍所住公寓的大小、地面、墙壁、天棚、窗户、窗帘,突出其简陋的特点。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⑤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句解:光照时间长,小屋内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⑥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的。〔句解:屋简陋、狭小、炎热而作者却选择了它,并且感到喜悦而满足,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了。〕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⑦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⑧。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句解:选定此房的原因。〕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⑨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⑩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句解:作者这样热爱绿色,让伙计感到非常惊奇。〕段解:作者因为窗外有常春藤而选择了此房居住。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句解: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句解: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段解:“我”怀着喜悦与满足的心情选择了这狭小而潮湿的房间是因为有一绺(liǔ)青藤为伴,不再孤独,陌生的“我”与绿叶“对话”,忘记了不快;象征生命、希望、快乐的绿色滋润“我”那颗等焦了的心。这一部分为下文写“囚绿”作了充分铺垫。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段解:绿色让“我”快活地度过两个月,让“我”感悟到了绿色对处在逆境者的重要性。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段解:观赏常春藤伸须展叶,变青变老、雨中摆舞,“我”感到慰安与希望。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段解:为了这绿色装饰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我”自私地囚住了这绿色藤的两枝柔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句解:作者酷爱绿色是有渊源的。〕段解:“囚绿”后,绿色枝条旺盛地生长景象,给“我”带来了空前的喜悦。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句解:由“绿色”到“绿友”,称呼的变化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句解:对“绿友”爱之深,恼之切。〕段解:“绿色”固执地向阳方向生长,辜负了“我”的爱抚与善意,损害了“我”的自尊心。恼恨后,我决定仍囚住它。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句解:“魔念”是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段解:青藤失去阳光后嫩黄、细瘦、娇弱,“我”虽然产生了恻隐之心,但魔念占了上风,我仍不肯放绿。第二部分(8~11):囚绿。作者着(zhuó)意表现他囚绿的固执和青藤不甘被囚的执著。我是原打算七月尾就回南京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段解:作者原先打算七月末回南京离开北平时,恢复青藤的自由。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句解:点明写作背景。〕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句解: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光明的呼唤。〕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句解:祝愿天下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永久幸福。〕段解:第三部分(12~13段):放绿。作者“放绿”的同时是呼唤自由与光明。点出了文章的主题。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段解:本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思绿。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囚绿记篇8囚绿记教学目的: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教学设想: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一常春藤盆栽。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囚绿记篇9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2、理解绿的象征意义,了解其象征手法。3、明确托物言志的手法,并且联系时代背景,把握课文的主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点拨法,整体感知课文。2、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二)、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拓展延伸理解“释绿”时人们思想上达到一种升华。从圈点、朗读的方法品味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通过学生互助合作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其感悟能力。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绿是自然色中生命意义的色调,提到绿人们就会联想到生命和希望。当一抹绿出现在沙漠中时,当绿芽冲破险绽放绿意时,当无边的绿色铺面而来时,不知道大家具有一种怎样的感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我国现代作家陆蠡的一篇作品《囚绿记》。(二)、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原,他从小就天资聪慧,具有“神童”之称,是我国现代的散文家、翻译家,1942年,他坚贞不屈而死于日寇的*之下,当时他才34岁。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海星》、《竹刀》、《囚绿记》。(三)、写作背景本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人民贫困,这一切使这个拥有远大抱负的爱国青年感到焦灼不安与痛苦,因此让他发出了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囚绿记》中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囚”的意思是关起来,如囚徒、囚犯。“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2)、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朗读欣赏一下这篇课文,并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绿是作者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长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这样做都是因为作者对绿的喜爱。(3)、划分段落大意,用一个词来概括出课文的内容和层次:两种分法:①方法一,将文章分为五个层次: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②方法二,将文章分为四个层次:恋绿(1-7)→囚绿(8-12)→释绿(13)→念绿(14)(4)、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作者对“绿”的情感有何变化,请讨论并概括。——情感变化:渴望→喜爱→独占→放手→留恋(五)、品味精彩语段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们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有哪些呢?并作简要分析。——一下几句为参考(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第五段)——此句前面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作者把绿色当作希望、幸福和快乐的象征。这里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说明了作者有观绿、亲绿的愿望,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愉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另外,这句话还对后面写作者与绿枝条的“亲密交往”起铺垫作用。(2)、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与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第八段)——这两句话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作者的赞美、歌颂之情蕴含其中。(3)、临行前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第十三段)——绿枝条与作者一道经受折磨,但最后都获得自由。作者把绿枝条当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