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 温良化育伟大_第1页
必读 温良化育伟大_第2页
必读 温良化育伟大_第3页
必读 温良化育伟大_第4页
必读 温良化育伟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读·温良化育伟大平凡女子却造就伟人一个平凡的农村女子,养育的三个孩子却是银行行长和司令员,还有一个成为了一代伟人。这个女子名叫文素勤,如他的名字一样,朴素与勤劳是她身上最显而易见的美好品德,由于在家中排行老七,大家都叫她文七妹,渐渐地遗忘了她的名字。18岁时,通过家中安排,嫁给了家庭条件一般的毛贻昌,她与丈夫都是沉默寡言的性格,不幸的是婚后两人一连两个孩子都夭折了,这让两人的交流更加少了。直到第三个儿子出生,取名——毛泽东。她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得来不易的孩子养活,抱着幼小的毛泽东到庙里祈福叩拜,认庙里一块石头做干娘,所以小名叫他石三伢子。成长期的三伢子聪明伶俐,成绩优异,教书先生总是称赞他,但是毛贻昌并不放在心上,他只想让毛泽东学会识字算账,这样就可以退学回家给家里的农事帮忙。为此,在毛泽东懂事后,常常因为自己的志向与父亲安排的不同而与毛贻昌争吵,二人在这件事上都很倔强,每次都不欢而散,成年后回忆起那段岁月,笑称父亲是执政党,其他人都是反对党。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文七妹尽力护着毛泽东不受委屈,丈夫不在的时候还会接济那些逃荒的难民,母亲的乐善好施在幼小的毛泽东心里种下一颗大庇天下的种子。后来的日子里他逐渐明白短暂的经济援助帮不了任何人,唯有国家强盛才能人人温饱,从母亲身上学到的温良与坚毅也成了他实现抱负的矛和盾。在母亲熏陶下心怀正义的毛泽东常常帮助弱小的同学,还将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用,偶尔碰到霸凌事件也会挺身而出,在道德上谴责对方让人无地自容只能逃走。有一段时间,文七妹发现自己的儿子回家总是一副没吃饱的样子,几番追问毛泽东才道出实情,原来班里有一个吃不上饭的新同学,毛泽东把饭给他了。文七妹知道后没有责怪,而是每天都准备两份饭让毛泽东带上,这样积年累月的善行让文七妹乐善好施的名声传开了,人人都称赞他是一个优秀的母亲。毛泽东17岁那年,毛贻昌准备将他送到亲戚的店里当学徒,一心只想读书的毛泽东自然不愿意,他向母亲求援,在母亲帮助下,家中宴请了宗族阁老,其中有不少学识渊博对他赞赏有加的长辈。在宴席上毛泽东公开提出想要继续上学的志向,长辈们纷纷劝说毛贻昌不要耽误孩子前程,这样聪慧的孩子读书必定能成大器,最终毛贻昌同意送儿子出去读书。孩儿离家母叹息临行前,毛泽东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夹在父亲的账本中,表达自己的决心和志向。这一去,家乡这片小山沟便再也困不住鸿鹄。毛泽东来到自己准备报名的学堂,却被告知满员了。校长表示可以给他开先例,但前提是要看看他是不是能够通过考试,毛泽东洋洋洒洒一篇文章很快写成,校长看后惊叹小小年纪文笔老练,格局远大。校长从那时起就认定毛泽东将来必是国家栋梁之才,但是如果没有文七妹,这位栋梁之材可能就去卖米了,学习过程中,毛泽东了解到如今时局动荡。在小地方读书难成大事,于是告诉母亲自己要去长沙,文七妹对自己的儿子总是无条件支持,她知道自己的儿子不是燕雀,他需要更广阔的天地。在长沙的毛泽东见到了许多学识渊博的前辈,还有不少为国家大事奔波的先进人士,这让毛泽东对自己的志向有了更多的考量,不久,辛亥革命开始了。毛泽东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于是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当地的起义军,从此,这条实现个人志向的路逐渐明晰,他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每天操练结束后,他总是想起家人,想起自己不善言辞的母亲。他想寄信给母亲告诉自己健康快乐,请她不要挂怀,但是又惧怕严厉的父亲,最后只能将信寄给几个舅舅,请他们向母亲转达自己的近况,多多照顾母亲。树欲静而风不止清王朝被推翻,毛泽东以为革命结束了,于是回到学校继续读书,但是政权更迭哪有那么容易呢,毛泽东毕业后忽然收到家中来信,母亲生病了。自己常年在外却忽视了母亲,这让毛泽东十分自责,为了让母亲能得到更好地治疗,一家人来到了长沙,这里医疗条件相对先进,能够有更好的治疗手段。很少来长沙的一家人都很开心,到照相馆拍了唯一一张合照,当时只是图新鲜留个纪念,没想到却成了文七妹仅有的合照。治疗结束后,一家人又回到了家乡,毛泽东继续留在长沙,这时候的他投身学生运动,军阀割据已经开始,乱世出英雄,此时的中国需要更多有志青年。好景不长,毛泽东收到了母亲病危的信件,等他马不停蹄赶到家中时,母亲的葬礼已经开始了,痛苦和悔恨淹没了他,妹妹告诉他母亲临终前一直在念着石三伢子,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沉浸在悲伤中的毛泽东写下一篇祭母文,这篇《祭母文》,全篇记述了母亲的养育深恩和盛德高风,字里行间凝结着母慈子孝的真诚情义,也深深地追忆了母亲平生对他的养育之恩,由衷地表达了他对母亲的孝敬之情,更表现出了毛泽东面对自己至亲至爱的人的死亡的那种悲痛的心情。如今我们还能在这篇诗文中感受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和悲痛。结语文七妹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母亲,她传递给孩子的温良恭俭成为了贯穿他们一生的精神财富,用毛主席的话来说,母亲给了她同情天下穷苦人的心肠。不禁让人想到杜甫的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总是有人怀着一颗眷顾天下苍生的心,哀叹自己不能挽救所有人,文七妹给了孩子这样一颗心。毛主席和广大革命者一起,怀揣着这颗心,救赎了四万万中国穷苦人,只是结局总有遗憾,文七妹没有看到儿子做出的惊天大事,也没能享受到新中国的温暖阳光。附:祭母文毛泽东

〔近现代〕呜呼吾母,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均待报赍。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必秉悃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