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 论述类文本结题技巧3( 依托逻辑精准推断结论正误)训练_第1页
微专题 论述类文本结题技巧3( 依托逻辑精准推断结论正误)训练_第2页
微专题 论述类文本结题技巧3( 依托逻辑精准推断结论正误)训练_第3页
微专题 论述类文本结题技巧3( 依托逻辑精准推断结论正误)训练_第4页
微专题 论述类文本结题技巧3( 依托逻辑精准推断结论正误)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准推断结论正误(学生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由于自然灾害以及伴生的社会动荡、国内战争、外敌入侵,世界上很多辉煌一时的伟大文明就此覆灭。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提出,两河文明、希腊文明与罗马文明的衰落,与自然灾害的频仍直接相关。而后来的历史研究,也证明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古阿卡德帝国、古印度的哈拉帕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都是气候波动和生态崩溃;瘟疫的暴发,也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黄金时代”的结束以及阿兹台克帝国、印加帝国的迅速瓦解。但是,让灾难史研究者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何以同样遭受周期性、大规模自然灾害的中华民族却每每能够在灾难中迅速恢复并持续发展?对于这一问题,有很多答案。其中不容忽视的是,自古以来资源的短缺、灾难的频仍,让中国人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并积淀为一种深层的社会意识,我们可以称作“韧”的精神。这种“韧”的精神,蕴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从而使得中华民族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境,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韧”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表现是外向的儒家思想和内向的道家思想的配合。在大一统国家出现的前夜,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针对不同的社会情境,各抒己见,提出为人处世、治国安邦的种种方案,形成了数千年来民族智慧的“百宝箱”。其中两个相辅相成的代表思潮,就是儒家和道家。如果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华文明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阳刚一面,那么道家思想则反映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一面。两者一刚一柔、一张一弛,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韧”性特质。儒学是讲求“入世”的进取型思想,它以“修齐治平”为己任,追求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这种思想恰可与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相配合:现代社会崇尚进取,鼓励竞争;儒家思想重视群体,鼓励奉献,这些都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所以,儒家思想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巨大的潜能,东亚“儒学文化圈”在近代的成就也有目共睹。但是,如同《庄子》所谓“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当今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也是一个不断加速、高度紧张的时代。在高速的社会发展中,进取型的思想也会暴露其局限,那就是太过重视“成就”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过于重视“功名”而忽视人与内心的平衡。由此而言,这次疫情的暴发,使我们能够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回顾中华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一面。实际上,瘟疫原本就是一种“社会病”,一种“文明病”,它在历史上就是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开始大规模地聚居而发生,并随着人群的移动而传播。而近三百年间开始的现代化进程,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一,也是对自然的征服、资源的掠夺、生态环境的破坏最严重的时期。长期以来,人类都习惯于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为人的利益而存在,只有工具的价值,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完全不顾自然的利益,这就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中国道家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就在于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揭示和反思了文明发展的这种缺陷。在道家看来,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平等的,“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人与自然万物在生态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不要把人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人的社会秩序要去适应物的自然秩序。要摒弃对自然过度的强力扭曲、干扰和破坏,使万物能够“自化”“自均”“自定”“自正”,自然而然地达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这就是“道法自然”。“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只有遵循自然,顺应自然,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这种整体主义的生态自然观,能够纠正“生态扩张主义”的偏失。(摘编自王学典《从战疫看中华文明的“韧”性特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界上,很多辉煌一时的伟大文明的衰弱或覆灭,都或多或少与自然灾害有关。B.“韧”的精神是中国人的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它蕴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C.在“韧”的精神中,儒家思想为外向、进取型的;而道家思想是内向、保守型的。D.瘟疫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开始大规模地聚居而发生,并随着人群的移动而传播。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揭示答案的层次展开论证,指出“韧”的精神的意义。B.文章分析了“韧”性特质的成因,指出儒家和道家在一张一弛之间对社会发展的作用。C.文章辩证看问题:既肯定了儒家思想崇尚进取的积极作用,也批评了其在战疫中的局限性。D.文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说理的力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没有这种“韧”的精神所呈现出的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也许中华民族就难以安然渡过历史上的各种困境。B.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相契合,推动了社会前进,但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内心的平衡,瘟疫就易发生。C.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为人的利益而存在,这与中国道家“物无贵贱”“万物一齐”的观点截然不同。D.在当今时代,要想纠正“生态扩张主义”的偏失,达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可以借鉴道家思想。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新时代对史学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史学研究要有更大作为、发挥更大作用。何为史学、史学何为?史学的重大使命是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真正的史学家都将认识人类的命运作为自己学术活动的出发点,力图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经世致用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述往事,思来者”,是中国当代老一辈史学大家的史学追求,也是当下和今后史学研究者应该追求的目标。20世纪以来,我国涌现出一批宣传和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服务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如郭沫若、胡绳、侯外庐、范文澜、夏鼐、白寿彝、刘大年等。郭沫若先生以求真、求是和经世为宗旨,怀着“清算过往社会的要求”,创造性地把古文字学和古代史研究结合起来,写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开辟了中国史学研究的新天地,成为我国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历史的开拓者。白寿彝先生有感于中国缺少一部全面阐述中国历史的大规模历史著作,召集全国史学研究者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用20余年时间完成了一套12卷、22分册、约1400万字的《中国通史》,充分反映了20世纪中国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被称为“积一代之智慧”的巨著。这些重要史学成果的取得表明,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中国国情,始终是当代中国史学最鲜明的特征。当前,我国史学研究主流积极健康,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出现了一些碎片化、片面化、表面化现象,漠视对历史规律的探索,缺乏对现实社会的关怀。更有甚者,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这些错误思潮是对历史的扭曲,是对史学经世致用的滥用。我们要从历史中获得什么?我们所倚重的历史应发挥什么作用?历史研究者不能做时代潮流的冷眼旁观者,更不能逆流而动,而应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近些年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乡村史、城市史等研究,有很多成果就是史学研究对社会关怀的体现,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表现。伟大的时代必然高度重视对历史的总结和传承。史学研究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反观人类历史,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解决时代面临的历史问题,才能回答历史之问和时代之问,才能开创新时代中国史学发展新局面。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要以习近平同志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努力推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研究成果,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努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史学研究不能缺席,也不会缺席,必将有更大作为。(摘编自高翔《新时代史学研究要有更大作为》)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梁启超先生认为史学是中国最发达的学问,中国是史学最发达的国家。B.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便是“史学何为”这一问题的答案。C.经世致用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述往事,思来者”应是中国当代及以后史学研究者的共同追求。D.近年来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等研究体现了史学研究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和经世致用。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运用比喻和引用,由古及今,自然提出“史学研究要有更大作为、发挥更大作用”的观点。B.文章以郭沫若和白寿彝的著作为例,有力地论证了史学研究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C.文章既肯定了我国当代史学研究的伟大成就,也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论证全面客观,体现出辩证思维。D.文章站在时代的高度,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为史学研究指明了方向。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从而认识人类的命运,才是真正的史学家。B.《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和《中国通史》是当代老一辈史学家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服务现实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具有独创性。C.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是当前史学研究两种最为严重的错误思潮,扭曲了历史事实,滥用了经世致用,违背了时代潮流。D.史学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制高点,有助于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精准推断结论正误(教师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由于自然灾害以及伴生的社会动荡、国内战争、外敌入侵,世界上很多辉煌一时的伟大文明就此覆灭。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提出,两河文明、希腊文明与罗马文明的衰落,与自然灾害的频仍直接相关。而后来的历史研究,也证明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古阿卡德帝国、古印度的哈拉帕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都是气候波动和生态崩溃;瘟疫的暴发,也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黄金时代”的结束以及阿兹台克帝国、印加帝国的迅速瓦解。但是,让灾难史研究者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何以同样遭受周期性、大规模自然灾害的中华民族却每每能够在灾难中迅速恢复并持续发展?对于这一问题,有很多答案。其中不容忽视的是,自古以来资源的短缺、灾难的频仍,让中国人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并积淀为一种深层的社会意识,我们可以称作“韧”的精神。这种“韧”的精神,蕴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从而使得中华民族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境,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韧”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表现是外向的儒家思想和内向的道家思想的配合。在大一统国家出现的前夜,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针对不同的社会情境,各抒己见,提出为人处世、治国安邦的种种方案,形成了数千年来民族智慧的“百宝箱”。其中两个相辅相成的代表思潮,就是儒家和道家。如果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华文明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阳刚一面,那么道家思想则反映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一面。两者一刚一柔、一张一弛,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韧”性特质。儒学是讲求“入世”的进取型思想,它以“修齐治平”为己任,追求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这种思想恰可与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相配合:现代社会崇尚进取,鼓励竞争;儒家思想重视群体,鼓励奉献,这些都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所以,儒家思想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巨大的潜能,东亚“儒学文化圈”在近代的成就也有目共睹。但是,如同《庄子》所谓“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当今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也是一个不断加速、高度紧张的时代。在高速的社会发展中,进取型的思想也会暴露其局限,那就是太过重视“成就”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过于重视“功名”而忽视人与内心的平衡。由此而言,这次疫情的暴发,使我们能够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回顾中华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一面。实际上,瘟疫原本就是一种“社会病”,一种“文明病”,它在历史上就是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开始大规模地聚居而发生,并随着人群的移动而传播。而近三百年间开始的现代化进程,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一,也是对自然的征服、资源的掠夺、生态环境的破坏最严重的时期。长期以来,人类都习惯于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为人的利益而存在,只有工具的价值,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完全不顾自然的利益,这就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中国道家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就在于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揭示和反思了文明发展的这种缺陷。在道家看来,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平等的,“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人与自然万物在生态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不要把人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人的社会秩序要去适应物的自然秩序。要摒弃对自然过度的强力扭曲、干扰和破坏,使万物能够“自化”“自均”“自定”“自正”,自然而然地达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这就是“道法自然”。“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只有遵循自然,顺应自然,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这种整体主义的生态自然观,能够纠正“生态扩张主义”的偏失。(摘编自王学典《从战疫看中华文明的“韧”性特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界上,很多辉煌一时的伟大文明的衰弱或覆灭,都或多或少与自然灾害有关。B.“韧”的精神是中国人的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它蕴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C.在“韧”的精神中,儒家思想为外向、进取型的;而道家思想是内向、保守型的。D.瘟疫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开始大规模地聚居而发生,并随着人群的移动而传播。答案C解析“道家思想是内向、保守型的”错,原文是说“道家思想则反映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一面”。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揭示答案的层次展开论证,指出“韧”的精神的意义。B.文章分析了“韧”性特质的成因,指出儒家和道家在一张一弛之间对社会发展的作用。C.文章辩证看问题:既肯定了儒家思想崇尚进取的积极作用,也批评了其在战疫中的局限性。D.文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说理的力量。答案B解析A项文章按照提出问题、揭示答案、分析问题的层次展开论证。C项“批评了其在战疫中的局限性”错,不合文意,本文重点讲了儒家思想在疫情中的利。D项文章没有比喻论证,而是用了举例论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没有这种“韧”的精神所呈现出的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也许中华民族就难以安然渡过历史上的各种困境。B.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相契合,推动了社会前进,但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内心的平衡,瘟疫就易发生。C.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为人的利益而存在,这与中国道家“物无贵贱”“万物一齐”的观点截然不同。D.在当今时代,要想纠正“生态扩张主义”的偏失,达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可以借鉴道家思想。答案B解析“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内心的平衡,瘟疫就易发生”于文无据,原文是说“在高速的社会发展中,进取型的思想也会暴露其局限,那就是太过重视‘成就’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过于重视‘功名’而忽视人与内心的平衡。由此而言,这次疫情的暴发,使我们能够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回顾中华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一面”。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新时代对史学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史学研究要有更大作为、发挥更大作用。何为史学、史学何为?史学的重大使命是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真正的史学家都将认识人类的命运作为自己学术活动的出发点,力图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经世致用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述往事,思来者”,是中国当代老一辈史学大家的史学追求,也是当下和今后史学研究者应该追求的目标。20世纪以来,我国涌现出一批宣传和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服务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如郭沫若、胡绳、侯外庐、范文澜、夏鼐、白寿彝、刘大年等。郭沫若先生以求真、求是和经世为宗旨,怀着“清算过往社会的要求”,创造性地把古文字学和古代史研究结合起来,写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开辟了中国史学研究的新天地,成为我国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历史的开拓者。白寿彝先生有感于中国缺少一部全面阐述中国历史的大规模历史著作,召集全国史学研究者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用20余年时间完成了一套12卷、22分册、约1400万字的《中国通史》,充分反映了20世纪中国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被称为“积一代之智慧”的巨著。这些重要史学成果的取得表明,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中国国情,始终是当代中国史学最鲜明的特征。当前,我国史学研究主流积极健康,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出现了一些碎片化、片面化、表面化现象,漠视对历史规律的探索,缺乏对现实社会的关怀。更有甚者,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这些错误思潮是对历史的扭曲,是对史学经世致用的滥用。我们要从历史中获得什么?我们所倚重的历史应发挥什么作用?历史研究者不能做时代潮流的冷眼旁观者,更不能逆流而动,而应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近些年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乡村史、城市史等研究,有很多成果就是史学研究对社会关怀的体现,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表现。伟大的时代必然高度重视对历史的总结和传承。史学研究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反观人类历史,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解决时代面临的历史问题,才能回答历史之问和时代之问,才能开创新时代中国史学发展新局面。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要以习近平同志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努力推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研究成果,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努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史学研究不能缺席,也不会缺席,必将有更大作为。(摘编自高翔《新时代史学研究要有更大作为》)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梁启超先生认为史学是中国最发达的学问,中国是史学最发达的国家。B.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便是“史学何为”这一问题的答案。C.经世致用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述往事,思来者”应是中国当代及以后史学研究者的共同追求。D.近年来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等研究体现了史学研究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和经世致用。答案D解析“近年来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等研究体现了史学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