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视角下邻避型群体事件的生成机理及影响,公共管理论文_第1页
心理资本视角下邻避型群体事件的生成机理及影响,公共管理论文_第2页
心理资本视角下邻避型群体事件的生成机理及影响,公共管理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资本视角下邻避型群体事件的生成机理及影响,公共管理论文一、引言随着我们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切进入,诸如垃圾处理厂、核电厂、污水处理厂、焚化炉、精神病院、传染病中心等邻避项目陆续兴建.这类项目具有负外部性、风险潜在性、非自愿承当性和躲避高成本性等特征,极易激起公众的抵触情绪,引发邻避型群体事件,比方近年来发生的宁波镇海反PX项目事件、四川什邡反钼铜项目事件、安徽彭泽反核电站项目事件、北京部分小区反京沈高铁事件等.当前学界对邻避型群体事件的研究可分为如下几类:1.从宏观层面讨论邻避型社会稳定风险的产生机制与防备策略.这一类研究没有特定的切入点,而是以综合性视角对邻避冲突进行考察(董幼鸿,2020;孟卫东,2020;陈仕梅,2020;曹祖耀,2020)[1-4].2.邻避型群体事件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如以民众利益与项目建设密切整合为前提,构建重大工程社会风险评估的原则、内容、方式方法(吴智文,2018;杨雄,2018)[5-6];或借由详细案例,建立重大项目建设的固有风险评价模型(田浩成,2020;张玉磊,2020)[7-8]等.3.聚焦风险主体即公众在邻避型群体事件中的非理性行为,并进行防治.牵涉公众非理性行为原因分析,包括安全担忧、公平性质疑、利益回馈失当、民主机制缺乏、公信力缺乏等(潘永强,2008;邱昌泰,2002)[9-10];公众非理性行为对策讨论,如利益相关者导向型风险消减(胡象明,2018)[11],一体两翼机制(乔艳洁,2007)[12]等.4.进一步聚焦公众心理因素,对邻避型群体事件的生成动因及防备策略进行深层次探寻求索.如:以焦虑心理为视角探寻求索邻避型群体事件的防备措施(谭爽,2020)[13],运用心理契约等理论分析邻避型群体事件的生成及规避(胡象明,2020)[14],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相关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机制与应(王二平,2020)[15]等.以上研究从多侧面为邻避型群体事件开出药方,为本文奠定了基础.但多侧重于利益剥夺、环境影响、权利保障等,从心理视阈入手的成果所见寥寥,尤其是拓展到事件对社会群众的心理影响,并以积极的心理资本管理代替传统心理问题防治的讨论非常鲜见.但公共管理现在状况已凸显出对社会积极心理支持的迫切需求,管理者也逐步意识到邻避冲突的良好处置不再局限于先进技术的支持、科学制度的保障、高效管理的推动,更重要的是晓民以理,安民之心,得到民众的理解与合作.故本研究聚焦邻避型群体事件中,公众的群体效能感,及其对项目和项目管理者的信任、合作、希望等心理状态,以期将心理资本概念引入邻避型群体事件,丰富危机管理理论体系.同时,通过提出公众心理资本开发的政策建议,为邻避型群体事件的科学、妥善处置探寻求索有效途径.二、心理资本释义心理资本是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及其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领域的应用而催生的新兴概念.2002年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MartinSeligman提出了心理资本(psychologycapital)的概念,将那些促使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纳入心理资本的范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管理学教授、美国管理学会前主席FredLuthans以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经过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他根据实证研究将心理资本明确界定为符合积极组织行为学标准的四项能力:即自我效能感(有自信心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乐观(对如今与将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希望(对目的锲而不舍,未获得成功时能调整实现目的的途径)和韧性(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以获得成功[16].心理资本吸引了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等各个领域的诸多学者的兴趣,他们在研究经过中,不断修正心理资本的构造、作用因素、影响效应、测量方式方法等,并从主观需求视角进一步展开对心理资本开发的探寻求索.国内对于心理资本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多集中于个体层面,分析个体心理资本的构造与培育,在团体尤其是群体层面的探寻求索尚不成熟.张红芳,吴戚是较早将心理资本从个体层面拓展到群体层面的学者,将群体心理资本界定为群体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组织、将来、相互关系的共同态度,包括群体效能感、信任和合作三种积极的群体心理能力.[17]但其讨论仅止于此,未对群体心理资本的内容、影响与培育等进一步深究,也缺乏与详细领域的结合.当前,管理实践对于组织或群体心理资本的需求已在不断凸显,尤其在公共管理领域,随着公民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悟,执政效果从单纯依靠技术手段进入对民众心理支持和社会认同感强烈需求的复杂阶段.在这里背景下,将社会群体的心理作为一种可建构、可调节、可增值的资本进行培育,对于优化公共管理效率有重要意义.三、邻避型群体事件及特征(一)邻避型群体事件的数量增加、频率走高.从2007年厦门PX散心漫步抗议、2008年丽江反水泥厂环保纠纷、2018年广州番禺居民反垃圾燃烧厂运动、2018年锡林郭勒盟煤矿群体冲突到2020年江西彭泽核电站修建遇阻、四川什邡反钼铜项目、江苏启东抗议纸厂污水排放、宁波镇海反PX项目等等.盘点近年来的群体性事件,不难发现源自邻避工程安全风险和环境污染的案例数量正逐步增加.据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995年至2006年,环境信访的总数在11年间增长了10倍,仅北京市2008-2018年间反映环境问题的群体信访数量就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18],而环境受损的源头大都来自于周边的邻避工程.除此之外,事件的发生频率也随着公民维权意识的加强和媒体传播效应的助力而愈发密集,仅2020年众所周知的邻避型群体事件就超过了前3年的总和.众多事件中,有诉求明确的环保运动、也有诉求模糊的大型集会或骚乱,有从政治层面出发的针对基层不作为的,也有出自利益受损的求偿性协商.尽管类型不同,造成损害的能量却很大,若不能有效治理,势必威胁社会稳定.(二)邻避型群体事件呈现双输与恶性循环的特征.假如讲以往单向度的决策能够得到社会的容忍,邻避项目最终还能得以修建,但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维权意识的加强,有一定地位与资源者,可通过制度内渠道反对立项,普通群众则无奈选择弱者的武器,通过分布不良信息或直接付诸非理性行动.互联网时代群体行动极易蔓延与升级的现实使管理部门不敢怠慢,暂停项目成了第一时间的妥协之策,如:2018年2月,南京5000多居民联名反对建设南京天井洼垃圾燃烧项目,并将江苏省环保厅告上法庭,项目搁置;2018年9月,广州番禺垃圾燃烧发电厂周边小区居民和厂址所在的会江村村民一行数百人集体前往市上访,发电厂被叫停;2020年10月,宁波镇海湾塘等村数百名村民游行示威反对兴建PX项目,直至公布停建,冲突才得以解决而这一暂停,则不知何时再起.[19]邻避项目无奈走入上马---抗议---暂停的死胡同,呈现经济与社会双输局面.而在这个经过中,、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则是循环下行的.一方面,在某些群体事件中,管理方对项目的维护与辨别解释以及对事件处置的简单粗暴,一点一点磨蚀掉民众对与企业的信任.另一方面,感遭到人们难以缓和的抵制情绪,愈发不敢将立项信息公之于众,由于公开可能就意味着失败.于是,以政、企、民良性互动为标志的社会资本遭到损害,不仅激化了民众与公共部门及邻避项目的对立,而且导致恶性螺旋---公众越不信任,越不敢与之商榷,的封闭又强化人们的不信任,进而导致群体冲突,冲突让恐惧,决策经过便进一步封闭起来,反复循环,下行不止.(三)邻避型群体事件中公众的心理状态成为关键因素.邻避型群体事件都是以对项目修建或运营的抵制为导火索,但左右着情势发展,使矛盾激化、事态升级的,却是公众的心理状态.Kraft和Clary提出了导致邻避效应的5方面心理与认知因素:不信任和项目发起人、知识与信息欠缺、缺乏社会责任感带来的狭隘观点、对邻避设施的情绪化评价以及风险躲避倾向[20].而我们国家发生的多起邻避冲突也证实了公众对的满意度、对自我风险应对能力的评估、对项目安全的信任度、对同类事件处理方式的认同感等心理因素会作用于其风险认知并投射到行为选择中.可见,邻避型群体事件中的经济性补偿和社会心理性补偿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我们国家社会发展经过中正在逐步显现[21],若忽略公众的心理疏导,会降低社会稳定风险的预防效果,也会使负面心态固化,成为公共管理的潜在威胁.四、心理资本视角下邻避型群体事件的生成机理及影响(一)心理资本视角下邻避型群体事件的生成机理根据已有的对个体、团队和群体心理资本的研究,笔者将群体心理资本界定为某一群体在应对困难或风险时表现出来的整体的积极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构成于群体与外界的互动,以及群体成员间的沟通沟通经过中.以个体心理资本的要素为参照,结合邻避型群体事件的特征,笔者以为群体心理资本应包括内部心理资本与外部心理资本.前者意指群体与外界交互经过中的心理状态,包括群体信任、群体合作意愿、群体希望感;后者则是群体对本身的心理感悟,包括群体归因、群体效能、群体韧性.众多事件证明,利益遭到邻避项目损害的群体所存在的负面心理状态是触发群体事件并使之升级的重要诱因.结合心理资本理论,邻避型群体事件的生成机理可解释为相关群体心理资本的损失及其耗散.1.外部心理资本受损(1)群体信任流失.群体信任是心理资本中尤为重要的因素,表现为邻避项目修建及群体事件处置经过中公众对部门、项目企业的信赖与依靠.群体信任能减少与公众的沟通成本,降低冲突可能性.但现实中,由于存在与企业为了立项成功有意隐瞒项目信息、项目修建经过中利益分配有失公允或对冲突事件处理粗暴简单等状况,对公众的信任感造成创伤.作为社会的粘合剂和助推器,信任损失会激化民众与管理部门及邻避项目的对立,同时负作用于公民社会中最重要的支持与理解机制,也使群体性事件因失去了最后一堵防护墙而爆发.(2)群体合作意愿淡薄.合作意愿是良好社会关系的显着表现,但其现实却不容乐观.一方面,邻避项目有关决策本应是、企业与当地民众经合作协商而制定,但当前这方面的工作呈现信息公开缺失、形式化介入甚至单方决策的状态,公众的主体地位遭到漠视.长此以往,人们自知难以介入决策,便逐步失去合作意愿,将制度内的建议转化为制度外的抗议,群体事件由此而生.另一方面,管理者仍习惯在赔偿上做文章以换取民众对邻避项目的支持,而忽略了对其权利的尊重和安全焦虑心理的沟通与疏导,致使二者关系岌岌可危,从合作滑向对立.(3)群体希望感缺乏.希望是一种积极的、对将来有良好预期的心理状态.反映了公众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等待,以及对自我效能的认知.在邻避型群体事件中,公众的希望感具体表现出为:首先,希望邻避项目的修建能够尊重民众介入权,决策公开;其次,希望邻避项目的运营能减少风险,保障安全;再次,希望有关部门对失利群体能做出合理补偿.最后,当上述期望未知足时,公众能找到新的途径敦促其实现.但事实是,邻避项目对安全与环境的切实伤害和有关部门并不圆满的处理方式,尚不能知足公众的良好愿景.随着此类问题的反复出现与屡屡不能解决,难以为继的希望感最终激起公众的愤怒,也因而带来谣言、冲突与社会失序.2.内部心理资本耗散(1)群体归因消极.邻避型冲突的产生部分来自于相应群体对项目风险或事件原因的揣测与判定.根据群体认知特征,归因能够划分为两种类型:积极的内部归因和消极的外部归因.前者是面对问题和困难所展现的一种乐观分析,表现为群体以为邻避项目对本身的危害是短暂的、偶尔的、可躲避的,并且能够通过群体本身的共同努力影响项目决策.而后者则充满了悲观情绪,对邻避项目的修建感到无能为力,也难以应对相应的伤害.当前,人们把握的维权途径特别有限,固然通过较为剧烈的手段暂时阻止了邻避项目兴建,但不久后仍有部分复建,这使公众感到群体的抵制无济于事.同时,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躲避困难使人们觉得项目危害是外部固有且必须承受.对事态的消极归因挫伤了公众理性解决问题的动机以及与项目共处的自信心.(2)群体效能缺乏.群体效能感是自我效能在群体层面的扩展和延伸,通过群体互动和认知经过建立起来[22].良好的群体效能能够促进团队协作和学习,提升群体有效性.面对邻避项目,公众的群体效能感具体表现出为两方面:第一,群体相信自个能应对项目带来的危害或从源头处躲避风险;第二,群体相信其权益在商榷后将得到保障.但反观当前的案例,群体效能感往往遭到挫伤.一方面,邻避项目的安全隐患不断挑战公众底线,人们因无法了解、预测和控制风险而感到焦虑.另一方面,制度性的协商途径往往走不通,借以较为剧烈的群体性事件有时也难到达维权目的.典型的案例是2018年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垃圾燃烧厂遭抵制事件:该项目启动前,6家环保组织进行联合调查,提出其规划欠缺根据、程序违法,当地居民也屡次就以上问题向海淀区市容委员会等部门反映情况,要求解决.然而,北京市环保局在未回应质疑的情况下批复此项目,阻塞了双方理性沟通的渠道,激起公众的极端化情绪[23].该事件并非个案,厦门PX项目、京沈高铁、乳山核电站等都有过类似经历,当公众通过合法渠道申述无法获得满意答复时,公众对项目及其管理者的认知会变得消极,并对本身社会角色失去自信心,感到无能为力.(3)群体韧性脆弱.韧性指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以获得成功.韧性的产生与稳固有赖于内外环境的共同支持.而在邻避事件中群体对和企业的信任度、合作意愿、希望感,以及对事件的归因、自我效能评估等众多因素都较为负面的情况下,群体很难坚持信念、采用有理有节的方式来面对和控制事态发展.而韧性一旦崩塌,群体的理性可以能在霎时流失,剧烈的维权行为在所难免.(二)邻避型群体事件中心理资本损失的影响根据风险社会放大理论,当风险事件与社会、制度、文化,十分是心理经过互相作用时,会加强或减弱公众的风险感悟和风险行为,继而产生次级的经济或社会后果[24].邻避项目由于牵涉多利益主体且存在多种风险因素,若缺乏良好的社会心理资本作为保障,当项目风险遭到公众消极心理的加工,将引致更广泛的涟漪效应.1.技术污名.技术污名指风险事故通过媒体渲染和公众认知,致使社会对该设施或技术恐慌与排挤现象.邻避项目的安全事故侵蚀了公众心理资本,导致其对管理者的失望以及对项目技术的质疑.民众的谈核色变,闻PX而逃,对垃圾站退避三舍等都讲明邻避项目的坏名声已成为很难扭转的问题,若不及时进行整改,重拾民众自信心,其将来生存必将遭遇阻力.2.经济调速.近年来,我们国家通过各类邻避项目催生了所谓的经济奇迹,却也付出了环境、民生甚至生命的代价.化工厂爆炸、垃圾场污染等事件频发,正逐步唤醒社会公众对项目科学性的疑惑、对生命安全的焦虑、对仓促决策的愤怒以及对冒进经济的担忧.越来越多的人尝试敦促管理部门加强对工程项目的审批与监督,并将对的过分关注转移到对社会群众的人文关心,花更多时间来解决人为经济速增带来的困扰.进而带来的是核电战略的放缓,化工项目的停摆等,可见民众心理支持的减弱,将间接阻碍经济的发展.3.社会失序.邻避项目危机中,最令公民愤怒的并非事故本身,而是事故处理中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傲慢、冷漠和逐利.公民意识的觉悟意味着当权者不能再以强迫手段进行社会管理,而尚未认识到这一点的管理者在对公众信任的漠视、希望的践踏、合作的胁迫中,耗尽了社会的心理资本,将、企业与公众的关系推至尴尬境地.公众迫于无奈,只能通过媒体呼吁、游行示威、冲击等极端手段来对权利施压以争取权利.社会失序若得不到缓解,则可能走向剑拔弩张的社会断裂,届时管理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五、心理资本视角下躲避邻避型群体事件的政策建议心理资本在项目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运行方面的影响力已充分证明,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建构是非常必要的.西方在对心理资本的研究经过中提出心理资本的投资性,即可通过心理资本干涉(psychologicalcapitalintervention,PCI)对个体和组织的心理资本存量和质量进行管理,以产生积极效应.因而,针对邻避型群体事件,管理部门可以以通过一系列方式方法,有效培育社会公众的心理资本,为项目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支持.(一)提升外部心理资本,塑造政、企、民良性关系外部环境与心理资本的互相作用具体表现出在相应群体对和企业的信任度、合作意识以及希望感.可通过开拓项目立项、修建、运营经过中多方协商决策的局面、加强邻避项目危机发生时管理部门的有效处置等方式,到达优化外部心理资本的效果.1.项目决策公开,累积信任.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诸多,或是安全威胁,或是环境污染,也或是利益纠葛.但几乎每次冲突都蕴含着同一个主张:即公众对项目决策知情权和介入权的诉求.立项选址中管理者与公众的共同决策是提升项目接纳度的途径,也是培养双方互信的开端.一方面,在亲身介入决策并行使投票权的基础上,公众更容易面对项目风险并承当一定后果.另一方面,立项阶段的合作,显示了管理者对公民权的尊重和对公众能力的信任,这种良好的心理资本的延续,有助于加强公众对与企业的信任,以及对项目的理解与支持,减少冲突爆发的可能性.2.协同处理风险,培育合作意识.唤醒公众合作意识的最佳机会莫过于危机中的共同应对邻避项目带来的安全或环境危机发生过数次,如大连PX的溃坝事件,锡林郭勒盟煤矿的环境毁坏事件,大亚湾核电站的燃料棒裂纹事件等.但对于这些事件的不同处理方式引发了社会的不同反响.溃坝事件发生后福佳大化拒不颁布实情,甚至对记者动粗;煤矿的环境污染多年未处理,置牧民生存于不顾;唯有燃料棒裂纹事件被报道后,电站有关部门迅速作出解释讲明,并进一步加大知识宣教、开放电站让民众参观.最终,大连发生了散心漫步事件,锡林郭勒出现了牧民与矿工的恶性冲突,大亚湾的态势至今仍较为稳定.这些例子充分讲明,当邻避项目风险爆发后,假如项目管理者能够主动与公众联合,通过积极沟通与资源共享等方式帮助公众理解并度过危机,既能躲避社会秩序失控,又能促进共同规范和价值观构成,建立双方伙伴关系.3.注重反思改良,稳固希望感.希望源于改变.每一起邻避项目的事故都是一次血的教训,每一次邻避型群体事件都是一次社会的警醒,需要管理者从技术、制度等角度全面反省.冲突的反复发生不仅暴露出邻避项目给人们带来的心理阴影,也具体表现出了以往屡次群体事件处置的失败与公众的不满.该怎样淡化项目的污名,弥补公众的心理损伤,是项目管理者的重要课题.(二)强化内部心理资本,提升项目接受度与风险应对力1.体验成功,改善群体归因.每一次邻避项目危机管理与冲突处置都宛如一面镜子,其照鉴人本理念的落实程度,照鉴着公众安全、社会利益在管理者心中的分量.公众需要更多好像大亚湾核电站回应质疑的案例,来稳固自个内心对邻避项目风险可控的认知以及对本身决策影响力的信赖,进而得到鼓励,对将来公民角色的扮演充满自信心.若当前停建的邻避项目能够真正止步,或在复建经过中本质性地吸纳民意,让公众体会到本身的努力确有成功的可能,将进一步帮助公众构成积极归因,并与和企业构成互相尊重与理解.2.能力培育,促进群体效能.效能的提升有两条径路:首先,公众躲避项目风险的效能.核电、化工、煤矿等项目的安全知识与社会影响对大部分民众而言很陌生,而恰是这种陌生导致其对风险的恐惧和对项目的拒斥.因而,与企业有必要加大对相关安全指数的颁布,以及对风险应对方式的宣教或应急演练,使人们从根本上了解项目,了解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防备的可能性.自我效能的增加能够缓解公众对邻避项目的某些误解,降低抗议行为的概率.其次,公众履行介入权和建议权的效能.正如上文提及,公众普遍以为自个作为与项目最邻近的群体,有权利也有义务参加到立项决策中,而现实中介入渠道的堵塞是逼迫人们选择激进途径的根本原因.因而,主动搭建信息平台,给予利益相关者表示出诉求和施行监督的途径,并培育其建言能力,是项目管理者的明智之举.一旦公众感遭到自个对项目能产生有效影响,哪怕这种影响微缺乏道,也足以减少对立与责难.3.情感支持,加强群体韧性.邻避型群体事件的发生与升级,除了源自公众对项目的诟病,管理者冷漠、傲慢、不愿担当的态度也是导火索之一.有关部门对本身利益的一味维护和对社会质疑欠妥的回应,树起与公众的隔膜,也使公众难以维持理智表示出情绪的韧性.这种韧性并非建立在强权的压制或单纯的财产赔付之上,而是产生于管理者的理解与抚慰.心理的疏导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项目给公众带来的伤害,重新树立起与和企业合作解决问题的信念.因而,若相关部门能在面对公众的声讨和质问时坚持人本理念,保持诚恳谦逊、负责的态度,便能在心理上获得社会认同和宽容,为争取合作与支持奠定基础.当下,邻避型群体事件已成为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管理范式的转换呼之欲出.因而,除了技术手段的精进,法律制度的完善,和企业更需要建立一种心理管理范式,着力探寻求索公众心理资本对于转危为安,化危为机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心理资本的投资与开发,保持深层次的竞争优势,进而获取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双赢局面.以下为参考文献:[1]董幼鸿.邻避冲突理论及其对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启示[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0,(2):21-29.[2]孟卫东,佟林杰.邻避冲突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演化机理与应对策略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1(4):68-70.[3]陈仕梅.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躲避途径选择[J].商情,2020,(30):162-163.[4]曹祖耀,秦春.邻避设施及其社会稳定风险防备[J].中国工程咨询,2020,(12):28-31.[5]吴智文,郑伯范,黄银安.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考虑[J].消费导刊,2018,(4):99-100.[6]杨雄,刘程.加强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刻不容缓[J].探寻求索与争鸣,2018,(10):32-36.[7]田浩成,石信,周广亮.蛟河市垃圾项目工程的风险评估[J].理论探寻求索,2018,(11):145-146.[8]张玉磊,徐贵权.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研究---淮安形式的经历体验与启示[J].中国公安大学学报,2018,(3):101-105.[9]潘永强.被治理的社会运动:中国环境运动的政治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08.[10]邱昌泰.从邻避情结到迎臂效应:台湾环保抗争的问题与出路[J].政治科学论丛,2002,(17):78-83.[11]王锋,胡象明.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模型研究: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