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哲学复习要点第一讲:绪论•什么是哲学:.诺瓦利斯说: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冯友兰认为: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它的用处不是增加实际知识,而是提高精神境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一:史前及夏商周时期的哲学《周易》与《洪范》(五行思想最早出现于此)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司马谈举出六家:儒,墨,道,法,阴阳,名。西汉刘向举出九流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家,农家,小说家,杂家。小说家不入流。显学:道家:老庄儒家:孔孟荀墨家:墨翟三:两汉经学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今文经学是采用汉代的通行隶书写成;古文经学是采用秦以前六国蝌蚪文写成。四:魏晋玄学玄学三玄:《老子》《庄子》《周易》名教与自然的问题:.正始时期:王弼,何晏为代表,认为“名教本与自然”.竹林时期:嵇康,阮籍,山涛等竹林七贤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元康时期:郭象为代表,主张“独化于玄冥之境”,名教即是自然。•道教兴起:东晋葛洪《抱朴子》五:隋唐佛学•法相宗一玄奘一《成唯识论》华严宗一法藏一《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金狮子章》中国禅宗一慧能--《坛经》六:宋明理学•韩愈提出儒家“道统说“:这个道传递的顺序一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宋明理学的主流形态:道学,心学,气学。.道学:道学宗师周敦颐;程颢,程颐为道学开创者。.心学:陆九渊-经明代王阳明发扬完善。.气学:张载•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1.以形而上学为主要论证方式.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七:明清实学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尚书引文》第二讲:阴阳学说•阴阳的本义:“阳”一“旗开见日”;“阴”--“云覆日”•《说文》:阴,幽暗;阳,高明。•《易经》中没有明确提出阴阳的概念。阴阳作为哲学范畴最早见于《国语》•老庄道家中阴阳思想的哲学变化:.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庄子•则阳》:阴阳者,气之大也。大:根本,终极.《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那么阴阳开始被认为是世界本源。•最有名的是阴阳家邹衍。阴阳家流,盖出于羲和之官。•阴阳家「道方技:医经,经方,房中,神仙。I方术*数术:天文,历谱,五行,杂占,形法,蓍龟•《周易》是唯一一部讲述阳阳思想的儒家经典。“易”义之解说一一日月为易乾坤坎离:乾坤者,阳阳之根本;坎离者,阴阳之性命。乾坤为周易之门户(父母和基础),坎离为阴阳之府库。•《易传》共七种十篇:《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十篇统称“十翼”。•阴阳思想对中医学等的影响:.阴阳思想与社会政治有关,是尊卑等级制度的理论基础.阴阳灾异与政治有关,被认为是上天对君主的警告.阴阳思想与生命有关:Q与中医养生有关,是中基之一。@是道教修仙的理论基石。第三讲: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起源1.五方说2.五星说3.五时说4.五材说•前诸子时代的五行思想.《尚书》中的五行思想:《洪范》第一次提出系统而具体的五行理论。.《国语》中的五行思想:史伯第一次用抽象的哲学命题阐明“物”与“五行”的关系。(元素的感觉)他还提出了“和”的思想:Q“以他平他谓之和”,指五行尊重各自本性相互平等对待。@“以同裨同”追求性质的一致性,就会丧失五行的特征和多样性。©“和积生物”,土与其他四元素杂合“以成百物”,即五行相互作用产生新事物。.《左传》中五行思想:出现五神司掌五行的说法。木正日句芒,火正日祝融,金正日蓐收,水正日玄冥,土正日后土。诸子百家的五行思想儒家的五行思想:“思孟五行”不是指五种物质,而是指品德:仁义礼智圣。•《墨子》反映阴阳五行思想的普遍性,成为了“公共思想资源”《管子》对阴阳五行的整合.阴阳说与五行说相互共存.气为贯穿整个阴阳五行说的重要哲学范畴.阴阳为天地之大理.五行与五方,四时相配.五行相生的思想•邹衍的五德始终说•先秦思想家的“尚土思想”:.在提及土时,有意识地将其与木火金水有所区别。.最大的土就是大地,大地生养万物,承载万物的厚德受到思想家的重视。.木火金水对应春夏秋冬,土没有。思想家认为土地位最尊,不用像其他四行那样居于下属部职。.土被认为是万物的出生之处和最后归宿之处。.土被认为是万物本原,无所挑剔诞生着万物。•五行与五音:木火土金水,角微宫商羽;木火土金水,岁荧填太辰。第四讲:气论气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甲骨文中,气指气体状态的存在物,如云气,蒸汽,风。。。•“气”作为一个表示生命哲学的概念,最早见于《国语•周语》。“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老庄哲学中的气:.老子的冲气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一”就是浑沌之气,“二”指阴阳之气,一气分为阴阳两部分;“三”指阴阳二气之交合,也就是“和”。而“冲气”,就是不断运动着的阴阳之气。.庄子“阴阳之气”Q庄子认为气是道所产生的一种细微的原始物质,它构成宇宙万物,包括天地人物的形体。“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故日’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庄子认为,气也是人的“神气”即人的内心精神世界,也就是人的内心能虚静地对待外界事物的精神状态。虚静即“心斋”,指虚怀若谷、恬静无欲、不好不恶的心境。这种心境使人们超脱利欲而达到精神自由,是一种精神上和道德人格上的超升。“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孔、孟、荀儒家之气.孔子的“血气”概念:所谓“血气”,即人的机体生理功能。“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孟子“浩然之气”的思想Q“浩然之气”是一种藏于人心的正气,它既不是自然界的天地之气,也不是人体内的阴阳之气,而是一种道德精神。。这种道德精神,可以通过“善养”来充实它、扩大它,使之“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这样,孟子便把“气”纳入到了他的心性学说之中,使它成为主体范畴.荀子自然之气的思想气是自然之气,是天地万物和人类共同含有的物质元素。“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天地万物的生灭变化,是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造就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周易》与《管子》的精气在《管子》中,气与精、鬼神、生命同义:♦《周易》认为人由乾坤二气化生生生之谓易:化生人与万物的根本是阴阳和乾坤。:♦乾坤好比是世界万物的二元:乾元可以启始万物(“万物资始,乃统天”),坤元可以生成万物(万物资生,乃顺承天)。•秦汉“元气一元论”:(一)《黄帝内经》生理之气的思想(二)《淮南子》宇宙生气的思想(三)董仲舒阴阳中和之气的思想(四)王充自然之气的思想:东汉王充认为元气是天地间自然存在的精微物质。“元气,天地之精微也。”气是和云烟相似的物质,是没有意志的。他说:“天地,含气之自然也。”两宋时期的气为理之气:(一)张载“太虚即气”的自然观:.太虚(即虚空)无形,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是气的本体。.在张载看来,所有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根源于事物内部固有的“二端”性质(即矛盾性)。“二端”相感乃是一切事物产生和变化的内因。.他又提出一物两体学说。“一物两体”是指每一事物都包含有对立的两个方面。“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此天地之所以参也。”关于“一”和“两”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说,没有对立的“两体”,对立面的统一亦不存在,“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二)朱熹“理本气末论”.理本气末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学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上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理是本体,它派生气,又借助气产生万事万物。.“理一分殊”说:最高精神本体的“理”借助“气”化生出万事万物,万事万物禀受了“理”形成自己的本质。这种总理和分理的关系,朱熹形象地比喻为“月印万川”。♦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流动的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气论的基本内容:•气的内涵:1.气是自然万物的本原或者本体.气是客观存在的质料或元素。.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是充塞宇宙的物质媒介或媒体.气是人生性命.气是道德境界•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管子•水地》•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道德经•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认为气是“道”产生的一种极细微物质,是天地人物构成的共同物质基础,人死复归为气,构造了“道一气一物(人)一气一道”的宇宙运动模式。《列子》提出“夫有形者生于无形”的思想,并构造了“太易(未见气也)一太初(气之始也)一太始(形之始也)一太素(质之始也)一万物”的宇宙发生模式,发展了《老子》的“道”学说。(二)精气生万物的机理精气有“无形”与“有形”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气的运动形式:升降聚散等运动形式。气化过程:“化”与“变”两种不同类型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中介作用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第五讲:天人关系论第一节.天与人的意义天的意义:冯友兰认为天有五种含义:物质之天(天空),主宰之天(天神),自然之天(天性),命运之天(天命),义理之天(天理)。掌握:天即自然。周桂钿:“自然的天:与“地”对应的天,包括日月星辰等天体以及气候、气象等;与“人为”对应的天,指一切非人为的自然现象;与“人”对应的天,即人身之外天地的简称,指整个自然界;包括人在内,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整个宇宙。古代的哲学家先后提出过三种天人关系的模式: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相胜第二节.天人合一论:一•天人绝对合一二•天人相通:(一)孟子的“天人相通”思想.君权天授.道德之天:他从道德之天出发,认为由“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扩而充之就成了人的善性,即仁、义、礼、智这四德;再由四德化为“义理之天”或“道德之天”。由此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理论。(二)宋明道学家的“天人相通”思想.程朱理学的“天人相通”:程朱理学认为“天即理也”,以理为天。.陆王心学的“天人相通”:陆王心学以“心”释天,反对“裂天人为二。“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天人感应1、董仲舒的“天”是神秘化、道德化的“天”2、阴阳五行是天用以主宰万物和人类的方式,是“天意”的表现。3、推导“天人同类”的观念,并将其作为“天人感应论”的重要理论基础4、借助于“天人同类”,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论”。.天人合德.天人合道: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命题。第三节.天人相分论•荀子的“天人相分”:即是说天是自然之天,人是社会之人,二者要区分开。从根本上否认了天的人格性;荀子指出天与人各有不同的职能,天道不能干预人事;荀子提出天人之分的目的是为了改造自然。•王充对“天人相分”思想的充实第四节.天人相胜理论刘禹锡认为天人相胜,是天人之合与天人之分的统一。区别“天之所能”与“人之所能”: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刘禹锡分析人类能够战胜自然的根据和实质:一方面,人之所以能胜天,是由于人能够认识并利用自然界存在着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缘故“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数存,然后势形乎其间焉。另一方面,就人和人的关系说,人之所以能胜天,在于人能组织社会,实行法制。“人能胜乎天者,法也。”第六讲:知行观知行观最早的提出:《古文尚书•说命》“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左传》“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知与行,及其关系的意蕴:1.知识的来源问题2.知识的证明问题3.知行关系问题(一)知识来源:以孔子说,是“生而知之”还是“学而知之”(二)知识的证明:墨子的“三表说”: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圣王之事;下原塞百姓耳目之实;废以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战国末期理论家韩非:“循名实以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三)知行关系论:.知行先后之争:程颐,朱熹,陆九渊赞同“知先行后”说。王阳明,王夫之主张行先知后。.知行难易之争:程颐:知难行亦难朱熹,王夫之:知易行难孙中山:知难行易.知行轻重之争:程颐主张重知朱熹,王夫之主张知轻行重,王夫之“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先秦诸子的知行观:(一)儒家.孔子:主张两种知识起源说,即“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孟子:孟子认为善是人的本性。人之所以能善,就是因为有“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先天的知识和才能,并不需要后天学习而获得。.荀子:1.关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问题。“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心,即理性思维,对感性认知有指导作用。“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关于知行关系的论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它道焉,己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荀子•儒效》)。♦:♦这段话有几层意思,第一,关于感性认识,闻之不如见之,即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第二,揭示理性思维高于感性认识,同时思维又需要贯彻到行动中;第三,行是知的目的,同时知对行也有指导作用,“知明”则“行无过矣”第四,关于知行关系需要两者并重。4.以感觉经验和行为效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二)墨家:.墨子三表说,即三个判断是非的标准:一是古者圣王之事,即前人的历史经验;二是百姓耳目之实,即百姓的直接经验;三是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在社会中实际产生的效果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2.后期墨家:关于形成认识的诸要素和认识过程,后期墨家认为由“知材”、“虑求”、“知接”、“智明”。关于知识的来源,后期墨家分为三类,即“亲知”、“闻知”、“说知”。(四)法家韩非子认为,检验知识要用“参验”法:“循名实以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循名责实”是君主督察臣下的一种重要的“术”。即君主按照官职的“名”的要求,来考察臣的工作之“实”,名实相合就赏,名实不合就罚。.所谓“因参验而审言辞”,就是“偶参伍之验,以择陈言之实”,“参伍之道,行参以谋多,揆伍以责失。……言会众端,必揆之以地,谋之以天,验之以物,参之以人。四征者符,乃可以观矣。”“参伍”必须考虑到天、地、物、人四个方面。・王充发展荀子,韩非重视“符验”,“参验”思想,坚持以“效验”来“订其真伪,辩其虚实”,即以不违反客观事实的实际经验作为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一)程颐的知行观:♦1.知吾固有。程颐认为知识分为两种,即“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无论是闻见之知还是德性之知,都是我固有之的。2.致知在格物♦♦3.知先行后4.行难知亦难(二)朱熹的知行观1.格物致知♦♦2.知先行后3.行重知轻4.知行相须互发(三)明代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王阳明所谓的“知”,就是心之认识、知觉的功能,所谓“行”就是道德实践,知行合一,也就是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是合一的。“良知”向外发动、表现显露出来就是行,不一定要有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良知发动时产生的主观意念、感情、动机,都可以叫做“行”。(四)王夫之1.行先知后2.行可兼知3.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六)颜元的习行思想一方面,他认为行在知先,由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脑公司2024年度售后服务协议2篇
- 变压器购销合同共
- 二零二四年度崇明危险品运输监管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农庄民宿品牌塑造与宣传推广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合作合同(新能源开发版)
- 二零二四年电商品牌授权使用具体条款协议
- 大连地区二零二四年度屋顶施工工程进度协议
- 二零二四年度城市亮化工程拆迁补偿协议
- 二零二四年度技术开发合同:某互联网公司与某大数据企业
- 电子商务租赁合同
- 二年级数学老师家长会PPT
- 新概念第一册L121-144期末测试卷
-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7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人教部编版
- 安宁疗护(PPT课件)
- 第5课《孔乙己》课件(共19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4课《选举产生班委会》精品课件
- 羽毛球教学讲解课件
- 川教版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全册教学课件
- 小学一年级上册 综合实践教学课件
- 焊接和热切割作业安全培训课件
- 四年级数学家长会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