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讲义_第1页
2023年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讲义_第2页
2023年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讲义_第3页
2023年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讲义_第4页
2023年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32讲课件讲义(环球职业教育在线)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32讲讲义城市性状态理论、新城市社会学理论3.城市性状态理论(1)城市性状态(Urbanism)城市性状态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沃思(LouisWi由)1938年在《作为生活方式的都市性状态》一文中提出的,是指"人类聚居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人格模式"。沃思是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的学生,他潜心研究芝加哥学派数年积累的研究成果,把欧洲古典城市思想与芝加哥学派的理论揉和在一起,第一次把它们综合成严密的城市社会学理论,在一定限度上克服了芝加哥学派偏重描述性研究忽视理论研究的倾向,对城市社会学理论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根据沃斯的定义,城市是"大量异质性居民聚居的永久性居民点"。沃斯认为:人口众多、居住稠密和异质性是城市居民的三个基本特性,并由此决定了城市居民的其他社会心理特性及生活方式的特点。他从社会性、多样性、流动性及异质性等方面分析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特性和人格模式,并提出了形成城市性状态的三个重要变量: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这三个变量的互相结合形成了城市性状态,产生了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人格模式,由此沃斯对城市生活方式产生忧患,认为城市生活吞噬了传统上故意义的价值观,要通过城市规划实行有力的社会控制,才干发明出人和环境协调的城市环境。(2)城市性状态的重要特性城市性状态的重要特性为:1)复杂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层和各种各样的职业结构;2)有高度的社会流动性;3)城市居民在功能上有显著的依赖性;4)人际接触上有较强的匿名性;5)城市社会问题依赖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6)城市居民的道德行为呈现较大的差异,居民容忍意识较强。4.新城市社会学理论(1)新城市社会学派城市社会学产生后,人类生态学派一直占统治地位,各种对人文生态学派的批评只是对其理论的一种完善、补充,其主流学派的地位并未受到动摇。20世纪70年代",新城市社会学"的崛起,使传统城市社会学理论受到挑战,城市社会学形成多种学派、观点并存的格局。新城市社会学派产生的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的城市危机。在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由于城市化水平提高、大城市生活费用上升、私人交通工具普及,人们有能力并且也乐意选择环境质量更好的区域居住。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和一些欧洲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净迁出的现象,逆城市化的出现,使中心城市税收下降,城市的公用设施元财力更新改造,导致失业人口增长。另一方面,70年代后期,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搬家郊区的人口开始"返城运动",为了节省花费在交通上的时间,减少开支,这一过程影响到城市中心低收入和贫困阶层的生活就业。新城市主义学派认为:传统城市社会学提出的城市通过竞争与演变可以自动达成和谐、平衡的观点无法解释城市危机,城市现象并不只是城市空间所能决定的,城市空间受财富和权力的支配,受资本主义制度和国家经济秩序的支配。新城市社会学派又分为以法国的曼努尔·卡斯泰尔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派,美国的戴维·哈维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派及以英国的雷克斯和帕尔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派。(2)新城市社会学的代表性理论1)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派卡斯泰尔在其代表作《城市问题一一马克思主义思绪》一书中,用结构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城市社会,他认为城市空间是社会结构的表现。社会结构是由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系统组成,其中经济系统起决定作用。经济系统是由劳动力、资本家和劳动工具三要素构成的。他还认为,城市社会运动有三个重要目的:①抵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坚持提高集体消费水平的城市规划;②社区文化的发明与认同;③自制管理与市民组织参与决策权力的获取。2)政治经济学派哈维批准卡斯泰尔关于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的观点,但更关注资本集中与循环在城市变迁中的作用。他根据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与再生产的周期性原理,提出资本运动三级环程理论,来解释资本运动和城市空间发展的关系。资本三级环程涉及:初级环程,即资本向产业和消费性生产的投入;次级环程,即资本向城市基础设施和物质结构的投人;第三级环程,即资本向科教、文卫、社会福利事业的技人。在初级环程,私人资本在价值规律支配下,最大限度追求剩余价值,增长资本积累,扩大生产,结果导致生产过剩,形成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危机,急于为过剩资本寻求出路。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大,产生回报低,私人资本无力进入也不乐意投资,政府采用优惠政策鼓励私人资本投资,私人资本进入次级环程。同样第三级环程投资也不能直接产生利润,同样需要政府从中采用措施引导私人资本进入。哈维认为:资本在次级环程投资是城市发展与变迁的重要决定因素。私人资本在次级环程中投资获利,吸引了更多私人资本的进入,当中心商业区基础设施等投资饱和时,资本便向郊区移动,这样导致城市中心或中心城市的空洞化和衰落。在哈维看来,私人资本在三次环程中发挥作用与国家积极干预是分不开的。3)新韦伯主义派雷克斯和帕尔继承韦伯的科层制、市场情景理论,被人们称为新韦伯主义。雷克斯认为,城市中质量等级不同住宅的获取,不仅仅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也是一个由市场机制和科层制共同运作的过程。政府、私人资本对住宅上的技资使住宅产业兴起,对于不同住宅的拥有,使不同住宅阶层形成。收入不同者有的自己购买豪华住宅,有的则住在政府提供的便宜住宅中。整个城市中,会因有住宅与元住宅,住宅质量高低及价格差异等因素引发社会冲突。帕尔则认为,城市资源的分派不平等是导致社会冲突的主线因素。他的"城市管理者"理论认为,城市资源的分派并不是由生态过程或经济结构所决定的,而是由拥有权利的科层制官僚所决定的;城市是一种社会和空间体系,城市空间资源拥有中不平等现象的存在使社会冲突不可避免。新城市社会学几位代表人物的理论并没有获得广泛认同,批评者认为他们的观点是经济决定论的产物,从经济因素解释社会冲突忽视了其他因素对城市社会变迁的作用。对城市社会的研究,应实现从只关注宏观理论的研究到关注具体社区微观研究的转变。例题:1.社会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主线点在于(C)。A它是一下门综合性的科学B它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C它把社会作为—个整体来看待D它的研究经常结合和运用其他社会科学的成果2.社会运营中的社会调节是依赖(C)来实现的。A社会需要B社会互动C社会管理与控制D社会变迁与进步城市社会问题第二节城市社会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一、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1.拟定研究问题一方面,欲研究的问题的范围不能过于广泛。2.研究前的准备在初步选定了题目以后,必须查找有关的资料。文献评价的任务就是:(1)尽也许多地从别人的研究和工作中学习,避免元根据的研究和对以前做过的研究的过度反复;(2)拟定新的前沿领域,有助于拟定所进行的研究如何,在哪儿和以什么方式才干增长已有的知识;(3)指出以前分析途径中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不成功的,或者可以指出哪一种途径己尝试或还没有尝试过。通过文献评价,使研究者和读者了解以前的研究与目前的研究有何联系,涉及了解以前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帮助设计研究方案。3.设计研究方案完毕研究前的准备以后,下一步就是选择研究方案。虽然城市社会研究中的研究方案'类别不少,常见的还是只有三种:实验(experiment)、问卷调查(survey)、实地观测(fieldstudy)。4.资料的收集与分析(1)资料的收集收集资料是调查研究者按照调查提纲、调查表或问卷向被调查者全面收集有关资料的过程,也是双方互相交往、互相影响的过程。(2)资料的整理通过实地调查收集到的资料是原始资料,必须通过整理才干用来分析研究。原始资料可分为文字资料和数字资料,两种资料的整理应完毕下列一些工作:①文字资料的整理。文字资料涉及座谈会的记录、开放式问卷的答案等。整理文字资料时要做以下工作:第一,审查补充;第二,摘要;第三,归纳分类,作出初步总结。总之,文字资料的整理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其基本规定是真实、具体、简明、扼要。②数字资料的整理。现代化调查研究得到的将是大量数字资料。在整理数字资料时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校订;第二,编码;第三,登录,即将数字化了的资料按照顺序,一一登录在登录表上。(3)资料分析一方面是应用记录手段对研究对象(或样本总体)进行数量分析,揭示它们的数量特性,并以此去推论研究总体的各种数量特性。另一方面是运用比较、归纳、推理或记录方法发现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数量特性和资料自身所反映的意义。(4)检查假设调查研究是从提出研究假设开始的,现在则要用调查得来的资料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将经验资料上升为理论。在检查假设时要客观地从资料出发,而不管假设是否成立都要对调查研究的结果进行解释。5.撰写研究报告撰写研究报告是整个研究过程的最后环节,不仅标志着研究过程的完毕,并且也是对研究成果做最后加工的过程。没有研究报告,研究的成果就经常不能以成品的形态出现,其社会价值也往往无法实现。研究报告一般采用三段式结构,分序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有的研究报告在正文之后尚有附录部分,提供重要的研究资料、记录数字和参考文献目录等。二、城市社会学收集资料的方法城市社会学收集资料的方法重要有访谈法、问卷法、观测法、文献法等几种。1.访谈法访谈法是指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有目的谈话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它是城市社会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访问按双方接触的方式可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两种,直接访谈即面谈,间接访谈则以电话等为媒介。面谈是访谈法的重要方式。2.问卷法问卷法是通过填写问卷(或调查表)宋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这是现代社会调查使用得最多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之一。使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调查得来的资料标准化,易于进行定量分析,并且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合用于大规模的社会调查。使用问卷法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是否有一个好的问卷或调查表。三、城市社会学经验研究法城市社会学研究中运用的经验研究方法重要有社会实验法和社会调查法。1.社会实验法社会实验法可以说是观测法的进一步发展。是迄今为止最严密、最科学的经验研究法。它是把研究对象置于人为设计的条件控制中进行观测和比较的研究方法。和观测法相同的是,实验研究者也靠自己的感受去搜集对象的信息。但是,实验法又和观测法有主线的不同。一方面,实验的观测不再是自然状态下的观测,而是在人工环境中,在人为控制中进行的观测;另一方面,自然观测的内容是难以反复的,而实验的内容却可以不断反复。实验法的基本模式是设立一个人为控制的实验环境,使某种待研究现象得以发生,然后将实验对象提成若干实验组和控制组,并置于同样的实验环境中,再对实验组进行有控制的实验变量的剌激,观测其变化与结果,并与控制组的观测相对照,从中获得各种观测比较的资料。一般说来,社会实验需要对研究课题中的自变量进行干预,假如我们不能对一个研究课题中的自变量进行干预,那么,这个课题就不适于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因此,当自变量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种族背景或者家庭出身这类变量时,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案就相称是实验。2.社会调查法社会调查是采用客观态度、运用科学方法、有环节地去考察社会现象、搜集资料并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的互相关系,以掌握社会实际情况的过程。在这里,所谓客观态度是指不依个人好恶去收集和对待资料,如实地了解被研究对象的状况。所谓科学方法是指客观反映被研究对象的状况。所谓科学方法是指客观反映被研究对象的状况的手段。这种科学方法自身内部有一定的逻辑结构,它对所有正常的研究者来说都具有同等效力;对社会现象有对的的分类,对其因果关系有对的的观测。借助于这种方法以及研究者的发明性思维可以揭示社会运动的规律。根据被研究对象所涉及的范围、特点的不同,社会调查可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等。第三节城市社会问题一、社会学与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究竟什么是社会问题?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问题与一般社会上所谓的社会问题也许是不同的。一般社会上理解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平常生活中所谓的社会问题,往往强调的是"问题",即把"问题"理解为一个"题目"、一个"事件"或一个"项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社会问题,就是属于社会的一些题目、事件、项目,它是与"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教育问题"等并列的。可是社会学的所谓社会问题,则是认为社会的正常运转出了问题,出了毛病,是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这些事件或情况,影响到多数人的生活,而必须以社会群体的力量才干进行改善的问题。据此,所谓社会问题,不是指个别人、个别家庭或团队的问题,而是必须依靠社会中大家的力量共同解决的问题。每一个社会在一定的时期内部有其特殊的社会问题。我国最严重、最基本、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人口问题,这个问题又直接地衍生出或即将衍生出例如劳动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老龄问题、贫穷问题等。再加上其他的所谓知识分子问题、婚姻家庭问题、社会主义道德、风尚问题、城乡发展和建设问题、官僚主义问题等,这就构成了当前所谓的最为重要的十大社会问题。二、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和老龄问题将会一方面出现在大城市,然后出现在农村,最后发展到小城镇,也可以说一方面出现在沿海,然后扩大到内地。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或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增大的问题。按联合国的规定,凡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就属于老年型人口O由于人口老龄化给社会、政治、经济、人口、规划等带来一系列影响而产生的问题称之为老龄问题。人口老龄化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当全世界44亿人口时,65岁及以上人口占6%左右,但发达国家都已达成人口老龄化的限度,多属于老年型的国家。在正常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在总人口构成中的绝对数和相对比重都会继续增大。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概念,它与出生率迅速下降密切相关。出生率越低,人口老龄化进展越快;反之,出生率提高,人口就会向年轻化转化。我国近些年来严格控制出生人数,促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虽然就全国来看,我国尚属于成年型人口,短期内还达不到老年型人口标准。可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各省、市t自治区中具体情况极不同样。我国老年人口群体的绝对数大,由于个人生理上逐步衰老产生的健康保健、疾病治疗、离休、退休人员逐年增长,带来了经济问题,如受瞻养人口比重日益增长,对社会生产、消费、城乡规划、老年住宅等也带来新的问题。目前我国城乡大部分老年人都和自己的子女生活在一起,互相依靠,互相照顾,共享天伦之乐。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长,亲属网络关系的简朴化,会给赌养老年人的方式带来新的问题。三、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并且日益严重的一个社会经济问题。也可以说,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面临着不同限度的就业问题。1.就业究竟什么叫"就业"。从广义看,就业就是指劳动者处在有职业的状态,即劳动者能够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某种社会劳动。但假如以比较狭义的理解,从事劳动活动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就业者,这就说明了就业还需要具有其他条件已这重要指要具有社会的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当从事某种劳动与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联系起来,才干被认为是就业。因此,就业不仅表现为劳动力的一个实际活动,并且表现为是一种社会生活中的谋生手段。2.失业那么什么是失业呢?如前所说的所谓就业就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以获得一定报酬为生,这就牵涉到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时,也许产生三种情况:①劳动力的供应大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表现为一部分劳动力无法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劳动力未得到充足运用,这就出现失业现象。②劳动力的供应小于社会经济对劳动力的需要。这时一部分生产资料得不到充足运用,出现劳动力局限性现象。③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互相适应,失业现象消失。虽然失业是由于劳动力供大于求,也就是说经济的不发展是导致失业或不能充足就业的主线因素。但即令经济发展,也会出现失业现象,并且在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这就表白,就业还要受到一些经济因素以外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这重要是指科学技术的进步、季节性工作、人口发展控制限度和劳动力流动等因素。由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的不好,经济因素的不协调而产生的失业可以叫做经济性失业;而由于经济因素以外的更加复杂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失业,可叫做社会性失业。当然,从失业的社会影响看,失业总是社会性的,没有纯经济性的。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疑地会引起生产和劳动结构的变动。使用新的生产设备、生产方法、新的材料或组织新的生产过程,改善经营管理,都会更加节约劳动力而引起一部分劳动力的失业。这就引起经济结构,甚至社会结构的变动,这类失业也可叫做结构性失业。开辟一个新的生产和服务领域,虽然一方面可以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但也不可避免地要挤垮一部分老的生产和服务领域或单位,析离出一部分富余人员。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界的条件变化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往往也会产生就业的波动,至少会有季节性的失业。这种现象将更多地出现在受自然条件变化影响较大的农业生产劳动和许多以农产品作为重要原料的加工工业,以及有些受自然条件影响而不能常年进行生产的行业。由于在进行生产劳动时,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差距,越是在初级生产过程或落后的生产过程中,越是表现得距离大,就自然会引起季节性的失业。当然这种失业,政府、企业或劳动者个体可以采用相应的计划或措施,以减少其对就业的压力。第三种更为重要的因素,即与经济增长不相适应的人口过度增长对就业水平的影响,这是目前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棘手问题,而我国的人口问题特别严重。如不采用适当对策,就会耗尽大量本来可以用于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社会经济发展资本,使国家、社会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长期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从上述这些因素可以理解,就业、失业决不单纯的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联系广泛的社会问题。由于不管在经济发展或停滞的年代,这些因素都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就业水平,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某种限度的失业都是不可避免的。四、贫穷问题贫穷是一种社会问题,也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所谓贫穷就是当人们缺少满足他们生活基本需要的手段的状况存在时的现象。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自19世纪开始,对贫穷进行了比较认真的、严谨的调查研究。一些研究者企图制定一个比较固定的标尺以衡量贫穷。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所谓"贫穷线"。在这条线之下,就开始有了贫穷;在这条线之上,贫穷就到此为止。这个关于贫穷的概念,在资产阶级社会学与经济学里,一般称作绝对的贫穷。贫穷经常涉及了关于人类基本物质需要的判断。所谓基本物质需要,见解有所不同,计量方法也有所不同。比如有的学者着重从质量考虑,他们认为营养方面,可以营养成分来衡量,如摄取多少卡热量和蛋白质等;在住房方面,则以居住的质量和拥挤的限度来衡量:在健康方面,则以婴儿死亡率以及有效的医疗设备的质量来衡量等。也有些学者对绝对贫穷的考虑,超过了物质贫穷的概念,而引进所谓"基本文化需要"这样一些因素。他们认为,所谓"基本文化需要"包含了诸如教育、安全、闲暇和娱乐等项目。儿童入学的比例是教育设施水平的一个指标,相对于总人口的意外死亡人数则是安全的指标之一。相对于劳动时间的闲暇时间总量是闲暇和娱乐水平度量的标准之一。绝对贫穷的概念曾广泛地流行,但也遭到不少批评。由于这个概念是建立在所有社会中的人都有一些最低基本需要这一假定之上的,而忽视了因时、因地、因人、因民族而异的情形。因此,有人提出了相对贫穷的概念,所谓相对贫穷,就是一个特定社会成员的生活标准,即在这个特定的社会里,依靠当时的常态情况而考虑的一个较客观而可接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作标准。五、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重要表现为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各种破坏作用。工业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主源。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全球性社会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国家之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之所以如此严重,重要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过大,又是发展中国家,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污染严重而治理能力局限性。近年来乡镇公司的发展又使工业污染分散化,进一步增大了环境治理的难度。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在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由于人类自身的破坏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必然反过来严重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状况。由于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特别是森林覆盖率的急剧减少,导致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百年不遇的旱灾、水灾连年出现,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劫难,所以生态环境问题也具有社会问题的性质。例题:1人口老龄化与(A)关系最为密切相关。A出生率迅速下降B死亡率下降C人均寿命提高D经济水平提高2.下面哪些是影响就业的社会因素(BCD)。(多选)A经济的不发展B季节性工作C劳动力流动D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社区研究第四节城市社区研究一、城市社区的概念1.社区概念的涵义城市社区(urbancommunity)是城市社会学中最常见的概念之一。"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是密切的关系和共同的东西。最初将"社区"这个词作为社会学的一个范畴来研究的,始于德国社会学家F.腾尼斯于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他认为"社区"是通过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建立的人群组合;人们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共同劳动,把人们联系起来的纽带是具有共同利益和共同目的的家庭与邻里关系。以后许多西方社会学家继承了这种观点,但随着现代社会学的发展,许多社区研究者们发现,这样的社区概念并不能完全说明现代社区的状况,现代社区的许多特质无法包容在这种社区的概念中,认为应从一定地区社会关系结构的角度来研究社区。美国社会学家R·M·马克鲍尔于192023初次将腾尼斯的社区概念翻译成英语community时就强调了它的地区性,并强调要研究城市或乡村的地区社会共同体。关于对社区含义的界定,尽管由于国内外的社会学家们各自研究角度的不同,还存在分歧,但对这个范畴的基本要素还是有共识的。美国社会学家C·H·希莱里1955年曾对94种社区定义作了分类分析,结果发现有69种(2/3以上)定义提到了以下三个构成要素,即社会关联(socialinteraction)、地区(area)和共同的纽带(commontie)0因此可以认为,所谓社区就是聚集在一定地区中的人群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以多种社会关系的结合,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活动,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性社会实体。换句话说,社区是由聚集在某一地区中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互相关联的社会实体。但是,社区这种实体与一般的行政区不同,其边界经常是模糊的。由于社区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而行政区则是为了实行社会管理,依据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人为划定的,一般它的边界是清楚的。2.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社区的构成要素是多样而复杂的,但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有以下五个方面:(1)一定数量的社区人口。这是构成社区的第一要素。(2)一定范围的地区空间。它是社区存在的基本的自然环境条件,它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社会提供了活动的空间和生存的资源。(3)一定类型的社区活动。这是指社区的基本生活与生产活动。(4)一定规模的社区设施。社区的设施是社区成员的生产与生活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涉及生活设施、生产设施、交通通讯设施、教育设施、医疗保健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社区设施的完善限度往往是一个社区发达限度的物质标尺。(5)一定特性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是一个社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素。不同特性的社区文化是一个社区与另一个社区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社区内在凝聚力和认同感的基础。3.城市社区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是人类社会两大基本社区类型。城市社区是指以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社会活动的居民所组成的,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地区性社会生活共同体。它相对于广大农村社区是一种在人口密度、社会分工及制度组织上都更加复杂的社区类型,在异质性、互相依赖性等方面也与农村社区的特点不同。二、社区研究的意义与方法1.社区研究的意义社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社区是结识社会的窗口。社会是一个抽象、总体的概念,而社区则是个具体、局部的概念,要对的结识社会必须从研究具体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单位入手。与其他社会单位相比,社区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意义的社会单位,能更多地反映人类社会的一般特性。同社会整体相比,社区又是个具体直观的社会实体,剖析一个社区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一个社区的建设与管理,比研究剖析社会整体容易得多。(2)社区的研究在实践上可以直接为城乡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服务。对的结识社区的结构、功能及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把握社区建设与发展的规律,可认为提高社区的功能效率、规划社区的发展远景、加强社区的管理、探索新型社区的模式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从而有力地促进城乡社区的建设与发展。2.社区研究的方法社区研究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地调查方法,另一类是分析方法。社会学早期关于社区的研究就是以调查为主的。社区研究的分析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分析理论。不同的分析方法是用不同的研究观点对同一对象一一社区进行剖析。(1)人类生态学的方法。它重要着眼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城乡环境合理布局与运用,更好地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这一研究方法的核心。1970年美国社会学家邓肯又提出了"新生态学",认为应从人口、组织、环境和技术四个变量(简称POET)组成的生态复合体上加以研究。(2)人类学的方法。它重在对文化和社会形态的考察。不同社区的文化特质和生活方式是有不少差异的,进行比较,有助于全面了解社会的多样性。(3)社会体系(系统)的方法。它一方面把社区看做一个互动系统,而后提成三方面进行研究。一是研究系统自身的结构与功能,如社区的群体组织、主次体系等结构,以及经济、政治、教育、宗教、福利等多种功能的研究;二是研究互动关系,如同化、合作、竞争等,特别是社区冲突的研究,是互动研究的重要内容;三是研究社会场域(空间),社会场域是社区互动的场合,这种研究方法重要从人们活动的社会范围(组织网等)来考察人们的社区互动。此外,尚有学者运用人口学、政治学(研究社区权利结构)以及人文地理学等方法分析社区。三、城市社区邻里关系与社会网络研究这重要是对社区居民归属感、成员共同情感或邻里关系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有三种不同的理论:1.社区失落论社区失落论的观点认为,一个社会通过大规模城市化后,居民的社区观念失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不再具有一种团聚共享的社区邻里的情感,社区中的人变成一群陌生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称冷淡,毫无群体感,个人心理上疏离感严重。人与人之间以高度分化的社会角色交往,情感与交往相称表面化、粗浅化。2.社区继存论社区继存论的重要观点认为,城市化与工业化对人类社区的影响,并不如失落论者认为的那样走向失落灭亡之途。相反,他们认为人性具有群居的特质,人类社会中社区的情感与关系继续存在。3.社区解放论社区解放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费希尔(c.S.Fischer)、韦尔曼和雷顿(B.WellmanandB.Leighton)提出来的。社区解放论观点的主张者认为城市人口众多与城市社会问题有关,但这并不是由于人口众多导致的过度神经刺激、高密度和高度异质化带来的。认为任何人在社会上生活,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和关心,这种人际关系中的互相依赖性若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个体心理上的孤独与疏离感。为了描述和研究这种跨社区际交往,应当用"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作为研究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分析工具。所谓社会网络,就是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各种群体、组织、朋友和亲属关系中,在这种人际关系中,个人可当作是点,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可用线来表示,这种点与线的结构和动态变化就是社会网络。四、我国城市体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区组织与社区建设1.城市体制改革对城市基层社区的影响以街道和居委会为基本组织形式的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组织模式始创于新中国成立初年,并随着我国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而进一步得以普及和确立。尽管这种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始终是我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在以"单位制"为核心的传统社会管理体制下,它也始终是"单位制"的一种附属物或补充物,带有一种边沿性制度的性质。"单位"是我国当代社会生活中广泛流行的一个名词,它重要指人们就业于其中的社会组织或机构,如工厂、商店、学校、医院、研究所、文化团队、党政机关等。"单位制"则是对国家以每个具体"单位"为中介来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进行全面管理这样一种社会管理体制的简称,它是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体制的核心。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各个单位都限度不同地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重功能,是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小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基层社区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而只能成为各个单位下属的结构部分或环节之一。19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变、社会体制和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迁,我国城市居民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与现象。这些新的问题与现象对既存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挑战:(1)城市居民中"单位"外人员增长。这部分人口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显然要依靠基层社区组织来加以管理。(2)"单位制"的改革,使许多本来由单位承担的社会职能逐渐外移。"单位"的社会职能弱化以后,职工的相关社会需求只能到单位之外的社会上去获取满足,另一方面,职工生活与行为的有关方面也只能通过单位外的其他机构来加以管理与控制。在这两个方面,将更多地依赖城市基层社区。(3)人口的老龄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我国正迅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在城市社区特别如此。大量离、退休老人的出现,为单位和城市基层社区带来了服务与管理上的巨大压力。在单位社会功能趋于弱化的情况下,这些压力将更多地向基层社区倾斜。(4)外来流动人口的增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户籍制度等制度的弱化和变革,我国人口的地区性流动率特别是城乡流动率大为提高,且重要方向是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中小城市流向大城市。大量的外来人口,从环境卫生、治安秩序、居住交通、计划生育、就业安顿、人际关系、子女教育以及平常生活服务等多方面向城市基层社区组织提出了新的问题,原有的那套以城市固定居民为对象的组织结构与管理制度需要改革与创新。2.城市体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区建设(1)社区建设的社会发展目的在西方社会,社区建设即建设社区(buildingcommunity),它指的是政府和社会机构强化社区要素,发展社区组织,增强社区活力,提高社区居民生活的活动。社区建设与社区规划、社区内外资源的发掘、社区力量的凝聚相联系,是社区工作和发展领域的重要内容。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是十分相近的两个概念。联合国1950年提倡的社区发展运动是指社区居民在政府和社会机构的支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改善社区居民生活,促进社区社会进步的过程。假如说两者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么社区建设更强调社区规划、强调社区结构的建构,而社区发展更偏重于社区要素的强化和社区运营机制的改善。当然,要把社区建设同社区发展割裂开来是不也许的。由于社区建设的对象是社区,而社区从主线意义上来说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这种生活共同体的改善不但在于社区服务设施及组织体系的建设,并且在于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互相支持网络的建立和增强,而这正是社区发展的精髓。这也就是说,社区建设包含了社区发展的内容,它以社区的社会发展为目的。关于社区建设的本质的结识在实际工作部门并不一致,这在人们对社区建设包含的内容的见解上有所表现。例如,有的认为社区建设涉及社区政治、社区管理、社区卫生、社区规范;也有的认为社区建设涉及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经济、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卫生和社区治安等。然而,假如我们从更加本质的角度看问题,用"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去看待社区建设,那么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文化建设就应当成为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由于这些方面的活动更能直接地促进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2)社区建设的理论模式社区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在社区层面的具体体现。作为一个有价值取向的社区发展活动,它需要动员各种力量不懈努力,可以大略地表达为如下模式文化(社会)。从理论上讲,社区建设是由三大行为主体在三个社区成员层面互动的过程。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社区组织(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和社区成员(驻街道企事业单位和居民)是社区建设的共同推动者,三者形成一个体系。当前,在我国社区建设不能没有政府的力量,政府是社区建设的提倡者和推动者,它以转换体制、服务居民和有效管理为目的。社区建设经常需要解决一些重要的、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一般与政策相关,所以政府参与社区建设是必然的。社区组织一般指各种类型的社区自治组织和社区服务机构。在外国,社会服务机构经常被委托来执行社区发展项目,推动社区建设。目前我国的社会服务机构还不发达,作为社区自治组织的居民委员会(某些城市的居民议会)就更多地负起推动社区建设的责任。社区成员,特别是居民是社区建设的第一主体,由于社区成员的参与及其限度是社区建设成败的最重要标准。没有他们的参与社区建设就失去了主体,也就丢失了意义和主线目的。在社区建设中,政府、社区组织与社区成员是互动关系,他们在具体的社区建设活动中既有合作,也也许有不协调,三方互动的结果决定着社区建设的面貌。社区建设需要动员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力量,并力图使他们整合。社区建设需要经济的投入,特别对于经济落后的社区来说,经济的投入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例如在社区居民收入低或较多下岗者的情况下,帮助他们提高职业能力(如进行培训、介绍就业机会等),是减少社区问题、提高社区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是政府建构"小政府大社会"格局,在向市场体制过渡的进程中探索服务民众、管理社会策略的活动。当前政府的主导作用十分明显,但长远看来,社区自治力量将发挥更大作用自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是深层的,也是不能忽视的。社区文化重要是指社区成员的心理上的联系,他们对社区的认同和互相支持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社区生活的氛围。在社区建设中,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力量(因素)也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的互相作用也在影响着社区建设的面貌与进程。(3)社区的类型社区的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由于人们分类的标准和角度不同,分类的结果也就不同。常见的社区分类方法重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分类方法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把社区划提成四种类型:流动性社区、村舍式社区、农村社区、城市社区。第二种分类方法是根据空间特性把社区划提成居住社区(又称生态社区)和精神社区。第三种分类方法是根据社区结构和特点把社区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农村社区是以各种农业生产为基本特性,由同质性劳动人口组成的,社会关系比较简朴,人口相对稀疏的地区社会。城市社区是指大多数居民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劳动的社区。不管城市社区或农村社区,都有对外、对内两种功能。对外是指一社区与外社区进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联系。对内功能则涉及:组织社区内居民的生产、交换、分派、消费;组织各种社区社会活动,实现居民的社会参与;施加影响使居民接受社区的规范、传统和习'惯;培养社区意识;协调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解决社区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维护社区生活秩序等。例题:城市社会学收集资料方法中,(B)是现在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具有许多优点。A访谈法B问卷法C观测法D文献法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第五节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一、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都是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相关学科,两者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城市规划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城市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两方面的属性。从本质上讲,城市是一个社会实体,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作用和社会关系决定了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因此,以城市空间及其使用为研究和操作对象的城市规划,必然要借助于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方法与研究成果,才干透过城市的物质表象,更为准确地把握其深层次的本质规律。这已经为学科发展的历史所验证。早在20世纪20、30年代,芝加哥学派运用人文生态学的观点,分析城市空间结构与人的社会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城市土地使用的经典模型,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并且,他们所提倡的社会分析的思绪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也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另一方面,城市社会学拓展了城市规划学科的研究领域。引入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不仅使得城市规划在传统核心领域的研究不断进一步,并且也开阔了城市规划学科的理论视野,使其不再圄于物质性规划的范畴,形成更为综合、全面的理论体系。例如,城市社区研究历来是城市社会学的传统领域,目前也越来越为规划研究所重视。此外,作为"公共政策"或社会工具的城市规划自身也属于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城市的发展是一个社会过程,城市规划是人类社会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目的驾驭城市空间的社会工具。所以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的社会机制与效果,往往需要应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将其置于整个城市社会的宏观背景中加以考察和评价。二、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思维1.面向社会的城市规划二次大战后,西方城市都面临着战后重建和发展问题,以物质空间规划为重要内容的城市规划起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经济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物质空间规划在通过了一段时期的实践后,出现了许多问题。第十小组(Team10)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humamassociation)思想,认为城市的形态必须从生活自身的结构中发展起来,城市和建筑空间是人们行为方式的体现。他们提出的流动、生长、变化思想为城市规划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几乎与此同时,希腊学者C.A.Doxiadis提出人类聚居学(Ekistics)概念,强调对人类居住环境的综合研究,这为60年代后的面向社会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通过二次大战后的经济恢复和随之而来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市场机制逐渐完善,在城市生活中,市场的作用更为突出。规划部门所拥有的管理权也仅仅是一种影响空间供应和设计的间接方式。因此除了控制之外,对城市规划"协调各集团效益再分派的功能力也就不断强化。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在西方城市规划领域兴起了提倡性规划(advocacyplanning)运动。这一运动的主旨就是规划师对公众的重新结识和促进公众对规划过程的参与。城市规划成为公众各方之间以及公众与政府机构之间达成的一种"契约",这种契约通过各方的多次协调和讨价还价,而在各自的意愿和利益上达成了某种限度的均衡,经过立法机构的批准而成为合法的文本,成为约束各方此后行为的规范。因此,在这一阶段,城市规划的性质己发生了改变,正如H.Wohlin所指出的,现在的城市规划已更多地具有征询和协商(consultationandnegotiation)的特性。与多元论思想相配合,城市规划所寻求的是在各类群体中进行沟通、对话,对各种不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在空间层面上寻求解释,或者将这些内容转化为不同的空间形态,然后通过协商和谈判,建构起一个协同的大纲。在此过程中,规划师又能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AnnFerebee认为",除了必须有能力进行大规模发展规划外,他还要起到发展商、(现行政策的)辩护士,(政府公共部门与公众之间的)调解者,(城市市公共设施的)管理人和鼓吹者,有时他本人甚至是一个经理人员"。由此,城市规划与规划师开始从与国家权力紧密结合的统一体中分离出来,他们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寻求对话,寻求解决问题的互相作用。城市规划在许多层面上已表现出作为一种社会规划的特性。2.城市社会隔离城市是一个由人与人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往和作用,会形成一定的群体。人群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当我们具体分析、研究城市社会时,我们不也许以互不相同的个体作为对象,而是以某类人为单位来建构分析的单位。社会学认为人群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群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他们有相同的身分或某种团结感,有共同的目的和期待。这样,在面对同样的境况下,他们会作出相同或类似的结论。因而在城市社会中形成了不同的人群群落。各种各样的群体,不仅在其自身范围内运动和发展着,并且它们之间也互相作用,并由此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同时呈现出不同类型、不同限度的社会隔离,形成城市社会的整体结构。城市就是在各类人群不断进行的互相作用过程中发展演变的。人与人的互相作用是城市发展的最基本因素。人文生态学(HumanEcology)就是一方面尝试性地、有系统地将自然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运用于人类社会的研究。城市中人与人之间互相竞争又互相依赖这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促成了人类在空间中的集中与分离,由此而形成了大小不同的社区,并促进了这些社区的分化与发展。在地区上,不同的社区反映了城市社会隔离的物质形态。各个社区都有各自的利益关系和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往往决定了它们发展的取向和趋向。像在美国社会隔离(socialsegregation)明显的社会里,各类社区均有其自身发展的独特性,邻里单位成为组织这些社区的基本方法。在社会上,社会分层(socialstratification)则揭示了城市的内在结构。所谓的社会分层,就是以财富、权力和声望的获取机会为标准的社会地位的排列模式。通常,社会阶层是以职业和收入来划分的,在多民族不平等的城市中,种族则是决定阶层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对城市发展有不同的结识并寄有不同的盼望,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评价和综合各阶层的目的、利益规定和行为方式,便成为一个重要内容。P.Davidoff的"规划选择理论"(AchoiceThe。可ofPlanning,1962年)和提倡(advocacy)观点(1965年),主张规划就是要依据不同的阶层和社区的利益而提出方案,提供多种选择的也许,扩大选择的范围,为各阶层和社区的发展服务。城市社会隔离表现在城市生活中最明显的是居住隔离。居住隔离指在城市中,人们生活居住在各种不同层次的社区中,这是西方城市的一大特点。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方面,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各社会阶层在城市中的居住分布是呈扇形的,沿交通轴线延伸。并且初始的形态有着深远的影响,高级住宅区附近将吸引房地产开发公司建造更多的高级住宅,而人们也逐渐对形态形成心理感知,不知不觉在住宅选择时表现出来,上层阶层仍然选择高级住宅区,这种扇形的形态结构就进一步加强了。第二,不同家庭结构的人们居住分布呈同心圆状。由于处在人生不同阶段的人们对空间大小的需求是不同样的。据罗斯(P.H.Rossi)等研究,可以将人一生划为六个周期,每个不同生命周期对居住地的选择都不同。①青年期,刚从学校毕业,未婚,无子女,一般住在公寓宿舍,靠近或就在中心商务区。②刚结婚,夫妇则要在中心区外围寻找出租房屋,但不能离CBD太远,以便于享受方便的服务。③有了孩手以后,重要矛盾就是要寻求更宽敞的住宅,最佳带有花园,这样就要在城市边沿居住。④孩子成年离家,并且家庭地位也有了提高,便要在更高级的社区居住。⑤退休后,在更远的、更接近自然的地方居住。⑥老年丧偶,导致生活不便,又回到靠近市中心各种设施的公寓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