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考古-冯恩学课件 女真墓_第1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课件 女真墓_第2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课件 女真墓_第3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课件 女真墓_第4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课件 女真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代女真墓一、金代皇陵上京皇陵

《金史》记载,金太祖初葬于上京宫城西南,建宁神殿,无陵号。金人驱逼宋宫俘虏一千馀人“肉袒于庙门外”,在太祖庙前举行献俘仪式,金熙宗即位后的天会十三年(1135年)改葬和陵,皇统四年(1144年)改称睿陵。金太宗天会十三年初葬于和陵,皇统四年改称恭陵。金代建国后两位皇帝的初葬地均位于上京附近,而且金代始祖以下十帝之陵也在上京附近,但是它们都随着海陵王对上京宫殿的毁灭性破坏一起灰飞烟灭了。

房山金陵金熙宗后期残暴成性,1149年时任平章政事的完颜亮杀熙宗自立为帝,并于1153年迁都中都,之后责令天台司在中都附近寻找适合皇陵的风水宝地,确定在房山云峰寺一带的山谷最适合。1155年,把始祖以下陵都迁到北京房山的山峦之中。将太祖、太宗改葬于大房山,仍号睿陵和恭陵。此后房山金陵经过海陵王、世宗、章宗、卫绍王、宣宗五位帝王60年营建而成的一处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寝。金陵考古调查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调查中也有相当多的遗迹和遗物。1986年开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金陵遗址进行了历时3年的考古调查,发现大量的建筑构件、神道以及1通金睿宗墓碑。2001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与房山区文物管理所共同对金陵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古调查。2002年6月,对金陵遗址进行了考古勘察和试掘。房山金陵位于现在北京市房山区的大房山麓云峰山下,明代天启年间为断后金龙脉,对北京金陵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清朝入关后在顺治、乾隆时期对金陵进行了部分修缮。房山金陵的选址

金陵主陵区在九龙山,东部和西部有突起的山岗,符合堪舆学说相墓之法的“左辅”、“右弼”之说,九龙山西北有泉水流出向东南绵延流淌,符合堪舆学说的“朱雀起舞”之说,九龙山北部上接连山顶,符合堪舆学说的“玄武垂首”之说,九龙山对面的中央有凹陷的石壁山,堪舆学说将其附会为皇帝批阅公文时搁笔之处。金陵发掘平面图金

片石桥石踏道西台址

西台址线图东西23米,南北19米,中部为夯土台基,台基四角各有一个夯土护角,正中夯土上铺石块,东西北残留门址。东台址西大殿

坐西朝东,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现仅存北部的两间半。砖砌结构,北墙长10.5米,室内方砖铺地。金陵主陵区的墓葬M6:金太祖睿陵M7:金太宗恭陵M8:金德宗顺陵M9:金世宗兴陵M1~M5:陪葬墓M6墓室结构墓室底部夯筑黄土,夯土厚2.5米、每夯层厚约0.2米。夯土以上平铺交错巨型石块,至墓口大约4层,共用石料200余块,每层石块之间也用黄土夯实。

M6——岩坑石椁墓四壁为岩石凿穴而成,坑口东西长13、南北宽9~9.5、深3.6—5.2米。

皇后椁——M6-3

汉白玉雕凤纹石椁,由整块汉白玉雕琢,长2.48、宽1.2、高1.52米。椁内有一具柏木棺,木棺外壁裸红漆,饰鎏金银片、刻凤纹及流云纹,棺内骨骼较为凌乱。M6-3石椁外侧东壁凤纹皇帝椁——M6-4

汉白玉雕龙石椁,残留东壁和底部,长3.12、宽1.35米。M6-4石椁外侧东壁龙纹M6-3木棺内出土遗物——金丝凤冠和玉饰件

M5M5的性质和年代石椁墓是金代女真贵族流行的墓葬形制,因此M5的墓主人应为金代女真贵族。M5出土的“泰和重宝”可以作为断代的主要依据,此年号钱铸造于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M5的下葬年代应不早于1204年。金代末期,在蒙古的军事高压之下,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将都城由中都迁至汴梁,次年中都便被蒙古军队占领,M5陪葬于金陵的年代也应在1214年之前。

金陵陪葬墓M5所反映的女真人汉化信息

A、“腰坑”“腰坑”在新石器时代置瓮棺以示生殖崇拜,到商周、秦汉时期演变为摆放殉牲和随葬品,最后在唐宋时期发展为放置镇墓之物,因此,“腰坑”作为汉人葬俗的重要组成因素在历史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腰坑”在秦汉以后的中原、北方地区发现不多,但却未曾绝迹,如山东临朐西晋咸宁三年墓(277年)、北京丰台唐史思明墓(762年)、山东微山宋代石室墓等。史思明是曾登基为帝的突厥人,后人在为其修建墓葬时也设置了腰坑,这应与突厥人长期受唐文化熏陶有一定的关系。史思明墓也位于北京地区,可见“腰坑”在这一地区有其适用的人群,而且墓主人的地位也较高。

M5作为皇陵陪葬墓,其墓葬的修造必定受到皇陵管理机构的监管。金代晚期女真人与汉民族的融合程度与海陵王迁都建陵之时相比应大大加深了,可见当时金代皇室已接受对这种腰坑葬俗,这一举措反映了女真贵族葬俗中已吸收了较为传统的汉人葬俗。

B、“腰坑”内的瓷罐和铜钱唐宋时期的“腰坑”内有放置陶瓷器的习俗,金陵M5的腰坑内置一件装有铜钱的龙凤纹瓷罐,也应有镇墓之意。我国古代陶瓷器的龙纹图案装饰手法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立体捏塑为主到平面印刻为主,再到平面绘画为主的发展过程,而有明确出土地点的磁州窑白地黑花龙凤罐以金陵M5为最早。金陵M5随葬磁州窑龙凤纹瓷罐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它却在年代上为我们提供了陶瓷器上龙纹装饰由印刻向绘画发展的重要环节。虽属巧合,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金代女真人已融入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潮流之中。金陵的采集建筑构件

迦陵频伽

铜坐龙金陵区采集建筑构件

鸱吻、石柱、石坐龙萧和月下追韩信三彩瓷枕金陵的汉化特征

A、金太祖睿陵地宫位于神道沿线最北端的清代大宝顶前,入葬皇陵的其他几位皇帝的陵寝地宫也多位于陵区的北部,与汉唐帝陵的布局有很大的相似性,且选址上体现了浓厚的汉人堪舆学说。

B、陵区神道虽然不是正南北向,但是陵区内的台址(t1~t4)、殿址(F1、F2)等享堂建筑都是以神道及其延长线为中轴左右对称布局的。

C、调查中发现的迦陵频伽等建筑构件,体现了佛教因素的影响。

D、陪葬墓M5也反映了金代晚期女真贵族在葬俗上的汉化倾向是十分浓厚的。各种信息均体现了房山金陵在修建和使用过程中已完全不同于金代初年的上京皇陵,融入了大量的汉化因素。海陵王迁都,名义上是为了更好地控制长城以南地区,海陵王即位后开始录用汉人为官,而且在丞相、平章政事以及尚书省官员的任命中,大量启用汉人和契丹贵族,但实际上是想借此来抵消其弑君夺位后在女真上层统治阶层中的不良影响。房山金陵中轴对称、享堂供奉、地宫位于中轴线北端以及佛教因素,都体现了汉唐以后中原王朝帝陵布局的特征。将陵园作如此布局,可能是为了使在金国为官的汉人意识到金国虽然是女真人建立的,但是自上而下所尊崇的却是汉人传统文化。葬俗是一个民族最根深蒂固的文化因素,在帝陵选址、布局的问题上,女真人表现出了对汉文化的全盘吸收,无疑使金国的汉人在情感上对女真人产生一定的认同感,在加强对原宋、辽地区控制的同时也,势必推进金代女真人的汉化过程。二、完颜希尹家族墓地完颜希尹(?~1140):金初重臣,随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兴兵,参与攻辽、建国等重大事件。女真原无文字,他受命创制女真字,依据契丹字、汉字制造新字,以拼写女真语言。天辅三年(1119)制成,被定为金国官方通用的文字,后被称为“女真大字”。金太宗天会三年(1125)十月,与完颜宗翰等率军攻宋,金熙宗时为尚书左丞相兼侍中,加开府仪同三司,封陈王。他为相期间,倡导学习汉文化,协助熙宗改定礼仪、制度。1139年,与完颜宗弼捕杀完颜宗磐、完颜宗隽。1140年,被完颜宗弼诬告“奸状已萌,心在无君”而被处死。1143年,因“死非其罪”赠以开府仪同三司、邢国公,改葬。天德三年(1151),追封豫王。完颜希尹的几代前辈和他的后代子孙,都是宗室的显赫贵族完颜希尹家族墓地位于吉林省舒兰市小城镇完颜希尹家族墓地发现于清代光绪年间,著名的完颜希尹神道碑同时被发现,该碑有2800余字,详细记叙完颜希的族系家世,是研究完颜希尹生平业绩及其家族,乃至金初宋金、辽金之间战事和相关历史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此碑于1966年文革期间被炸毁,部分残段现存吉林省博物馆。二墓区二号墓二墓区一号墓二墓区一号墓前基址及清代光绪年间石碑二墓区二号墓五墓区石象生三墓区石象生五墓区石羊、石虎四墓区石虎二墓区一号墓前复原神道、石碑及石象生三、齐国王墓

位于黑龙江省阿城市巨源乡城子村,墓内出土一件银质冥牌,正面压印“太尉开府仪同三司事齐国王”,墓主人头部放置一件木质房券,正面墨书“太尉仪同三司事齐国王”。

《金史》记载金代受封为“齐国王”的有4人,既有“齐国王”封号,又“进拜太尉”的,只有完颜晏可以当之。完颜晏,历经太宗、熙宗、海陵王、世宗,为金代前期的四朝元老。太宗天会初年,晏曾率军北定乌底改,“师还,授左监门卫上将军,为广宁尹,入为吏、礼两部尚书”。

海陵王南迁,晏留守上京五年,期间“累封豫王、许王,又改越王。贞元初,进封齐”。“正隆二年(1157年),例削王爵,改西京留守。未几,为临潢尹,遂致仕,还居会宁”。世宗即位,召晏入见,“即拜左丞相,封广平郡王,……未几,兼都元帅”。大定二年(1162年)正月,世宗祭山陵,“进拜太尉。夏致仕,还乡里。是岁,薨”。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最高官阶,“开府”指开设府第,设置官吏,“仪同三司”是仪仗同于三司(太尉、司徒、司空)。齐国王墓为土坑竖穴石椁木棺墓,长方形墓坑南壁中部突出一个生土二层台,整体平面呈“凸”字形。墓穴底部经过夯实,中部放置一长方形大石椁,在大石椁和二层台中间还置有一长方形小石椁。大石椁四壁由4块完整的花岗岩石板组成,以半隼卯结构相连接;椁盖、椁底用3块花岗岩石板对称平铺,石板连接处都用白膏泥勾缝密封。石椁外壁加工粗糙,内壁则修凿平整并刻有菱形纹饰图案。底板下置有4根垫木。

石椁内放置一具长方形木棺,长2.21、宽1.26、高0.9米。棺板分别采用7~12块宽窄不等的木板拼接,并用铁钉加固。

银牌“太尉开府仪同三司事齐国王”棺壁外表的红色涂料已部分脱落。木棺外侧包裹有团龙卷草纹织金绢,仅保存下了少量残片。

木棺八角的银包片木棺南北侧银棺环木棺内葬有一男一女,四壁围罩有鸳鸯纹织金绸帷幔。两具人骨经鉴定,男性死亡年龄约60岁,女性死亡年龄约40岁。棺内枕后——木质房券

正面背面“太尉仪同三司事齐国王”“房一坐”

二人身着多层各式服装,男8层17件,女9层16件。男袍

腰带男袍

梳子蔽膝男吊敦——贴身套裤

男裤男短裤男靴女冠冠上玉器

裙子及裙内押记女袍

女抱肚女裤女吊敦女鞋

出土器物

玉簪玉具剑金耳铛金握藤杖素绢系香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