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检验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练习题_第1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练习题_第2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练习题_第3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练习题_第4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血液学检验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练习题一、A11、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红细胞的()。A、体积B、表面积C、数量D、比重E、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2、凝血第一阶段内源性途径涉及的凝血因子是()。a、因子nb、因子i,xmC、X%PK,HMWKD、mi,皿,vE、X.XX3、属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因子是()。A、FWB、FXIC、FIXD、F皿E、FX4、蛋白C系统不包括()。A、蛋白CB、蛋白SC、血栓调节蛋白D、凝血酶敏感蛋白E、活化蛋白C抑制物5、正常内源凝血途径中,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因子IXa,Wa,PF3,钙离子形成复合物B、因子m,皿a,钙离子形成复合物C、因子Xa,Va磷脂,钙离子形成复合物D、因子IX,W,n,PF3,钙离子形成复合物E、因子XXa,IXa,PF3钙离子形成复合物6、凝血过程中,起反馈加速(催化)的因子是()。A、钙离子B、组织凝血活酶C、因子XD、接触因子E、凝血酶7、下列哪项是外源凝血途径()。A、因子Xn被激活到因子Xa形成过程b、因子xn活化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C、因子皿活化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d、因子m的释放到因子X被激活的过程E、因子n被激活到Xa形成过程8、全血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A、血浆蛋白含量B、红细胞数量C、白细胞数量D、红细胞的叠连E、NaCl的浓度9、下列哪些不是存在于血浆的凝血因子()。A、因子Ib、因子mC、因子VD、因子皿E、因子IX10、下列哪种情况使血液黏度增高()。A、血细胞比容明显降低B、切变率降低C、纤维蛋白原减低D、温度增高E、中度贫血11、内源性凝血系统始动反应首先是()。A、XX因子被激活B、组织因子(m因子)激活C、皿因子被激活D、X因子被激活E、皿因子被激活12、蛋白C在下列哪一种物质的作用下,能转变为有活性的蛋白C()。A、凝血酶B、膜蛋白酶C、糜蛋白酶D、纤溶酶E、al抗胰蛋白酶13、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起动因子()。A、XI因子B、V因子c、m因子d、ii因子E、xn因子14、正常共同凝血途径中,以下哪项是正确的()。A、因子IXa,Wa,PF3,Ca2+离子形成复合物B、因子m,皿a,Ca2+离子形成复合物C、因子Xa,Va,PF3,Ca2+离子形成复合物D、因子IX,W,H,磷脂,Ca2+离子形成复合物E、因子XXa,IXa,PF3,Ca2+离子形成复合物15、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不包括()。A、FIIB、F皿C、FIXD、FXE、FXI16、内源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A、FIB、FmC、FXD、FxE、FXI17、因子W在凝血过程中主要起的作用是()。A、参与凝血内源凝血途径B、参与凝血外源凝血途径C、参与凝血共同凝血途D、参与凝血全过程E、参与内源凝血途径和共同途径18、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多种凝血因子处于()。A、动态平衡B、无活性状态C、活性状态D、激化状态E、部分活化,部分无活性状态19、内源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下列哪一个()。A、皿B、Xc、xnD、xmE、XI20、蛋白S(PS)在肝脏合成时,需依赖下列哪一物质()。A、蛋白CB、维生素KC、血栓调节蛋白D、蛋白ZE、肝素辅助因子21、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包括()。A、Fl、FV、FW、FXimB、Fm、FWC、FII、F皿、FIX、FXD、FH、Fm、FW、F皿E、Fl、Fm、FV、FXm22、维生素K依赖因子为A、皿、IX、XB、W、IX、XC、V、IX、XD、W、IX、XE、W、IX、X23、促进血小板发生聚集和释放反应的强弱与下列哪项有关()。A、血小板膜糖蛋白B、血小板膜磷脂C、血小板膜糖脂D、血小板膜特异受体E、血小板质膜上Na+-K+-ATP酶24、血小板第3因子是血小板膜上的()。A、磷脂酰胆碱B、磷脂酰乙醇胺C、磷脂酰丝氨酸D、磷脂醚肌醇E、磷脂25、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A、激活FXIB、激活FXXC、提供ADPD、提供血小板第3因子E、提供FV26、血小板致密颗粒中不含哪种成分()。A、ADPB、ATPC、5-HT(5-羟色胺)D、Ca2+E、B-TG(B-血小板球蛋白)27、下列哪种物质是血小板膜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A、GPlaB、GPlb-IX复合物C、GPHb-ma复合物D、GPWE、GPV28、血小板计数参考值为()。A、(10〜30)X109/LB、(100〜300)X109/dlC、(301〜501)X109/LD、(50〜100)X109/LE、(100〜300)X109/L29、导致血小板聚集的因素中作用最强的是()。A、凝血酶B、花生四烯酸C、胶原D、肾上腺素E、ADP30、血小板聚集功能与下列哪项无关()。A、血小板膜糖蛋白Hb/ma复合物B、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C、血浆纤维蛋白原D、血浆钙离子E、TXA231、做PAgT时,试验前1周内病人禁服阿司匹林类药物其原因是()。A、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其聚集B、阿司匹林促使血小板释放反应,抑制其聚集C、阿司匹林根本不影响血小板的释放反应及其聚集D、阿司匹林可减弱血小板的释放反应及聚集E、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的释放,促进其聚集32、下列哪项是多种血小板膜受体的所在部位()。A、糖萼B、钠泵C、糖脂D、磷脂E、钙泵33、血小板膜糖蛋白Ib与下列哪种血小板功能有关()。A、黏附功能B、聚集功能C、分泌功能D、凝血功能E、血块收缩功能34、不是血小板诱导剂有()。A、ADPB、肾上腺素C、凝血酶D、胶原E、鱼精蛋白35、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形成微血栓的机制,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血浆中缺乏血小板聚集因子的抑制物B、机体产生血小板表面相关IgGC、机体产生免疫复合物D、血小板聚集活性减低致血管扩张E、免疫复合物损伤微血管壁,同时致敏血小板,使血小板被网状内皮细胞清除36、下列哪一组在维持血小板的形态、释放和收缩中起重要作用()。A、骨架系统和收缩蛋白B、致密颗粒,a-颗粒和溶酶体颗粒C、ADP,B血小板球蛋白D、ATP和纤维蛋白E、微管,微丝和膜下细胞丝37、血小板膜糖蛋白Ilb/nia(GPHb/nia)复合物与下列哪种血小板功能有关()。A、黏附功能B、聚集功能C、分泌功能D、凝血功能E、血块收缩功能38、血小板膜糖蛋白Ib主要与下列哪种血小板功能有关()。A、黏附功能B、血块收缩功能C、聚集功能D、凝血功能E、分泌功能39、血小板黏附功能与下列哪一项无关()。A、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内皮下胶原蛋白B、需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C、需有血小板膜糖蛋白(GPlb)D、需有血浆纤维蛋白原E、需要有血小板膜糖蛋白(GPIa/IIa)40、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血管壁参与内源凝血途径B、血小板不参与凝血过程C、因子W参与内源和外源凝血系统D、血管壁参与外源凝血途径E、共同凝血途径始于因子X的激活41、完成血小板黏附功能所需条件是()。A、血小板数量增多B、微血管壁的结构正常C、GPlb和vWF含量正常以及内皮下层组织成分的存在D、血浆总蛋白、血液电解质浓度及pH均正常E、诱导剂的参与,GPHb/ma复合物与纤维蛋白原结合42、下列哪一项是反映血小板收缩功能的物质()。A、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B、血小板第4因子C、血小板促生长因子D、血小板膜磷脂和膜糖蛋白E、钠泵和钙泵43、下列哪一种酶不参与血小板的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A、激肽释放酶B、环氧化酶C、血栓素合成酶D、磷脂酶A2E、cAMP44、血小板和血管壁的相互作用中,生理作用完全相反的调控系统是下列哪一对()。A、TXA2,PGI2B、TXB2,PGI2C、PGG2,PGD2D、TXB2,PGE2E、TXA2,HHT45、下列哪一种物质是舒血管性的()。A、去甲肾上腺素B、血栓素A2(TXA2)C、前列环素(PGI2)D、纤维蛋白肽AE、血管紧张素46、血管损伤后止血栓能正确定位于损伤部位有赖于血小板的哪项特性()。A、黏附B、聚集C、收缩D、吸附E、释放47、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促止血物质是()。A、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B、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C、前列环素(PGI2)D、血栓调节蛋白(TM)E、以上都是48、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生有()。A、X,Y碎片B、X碎片C、X,Y,D碎片D、X,Y,D,E碎片E、D,E碎片49、下列哪项不属于纤溶酶的生理作用()。A、裂解纤维蛋白原B、裂解纤维蛋白C、水解多种凝血因子D、灭活蛋白CE、水解补体50、下列哪一种是纤溶系统抑制物()。A、a「巨球蛋白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B、a1-抗膜蛋白酶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C、a「抗纤溶酶a2-AP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D、C1-灭活剂和a2-APE、AT-m和a2-AP51、纤溶激活物的作用是()。A、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B、使纤维蛋白变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C、使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D、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E、使纤溶酶原变为纤维蛋白52、在纤溶过程中可使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的物质是()。A、纤溶酶原激活物(PA)B、a「纤溶酶抑制物(a2-PI)C、a「巨球蛋白(a2-M)D、a1-抗膜蛋白酶(a1-AT)E、C1-抑制药53、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可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A、前活化素转变为活化素B、血浆素原转变为血浆素C、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a2巨球蛋白对凝血酶灭活E、抗活化素抑制血浆活化素54、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生理功能是()。A、促进血液凝固B、抑制血液凝固C、促进纤维蛋白溶解D、抑制纤维蛋白溶解E、以上都不是55、体内抗凝血系统包括()。A、血管内皮的完整性B、单核吞噬细胞的清除功能C、抗凝血酶产生D、肝素的合成E、上述4项共同作用56、具有明显加强AT-ni的抗凝作用的是()。A、凝血酶B、纤溶酶C、肝素D、蛋白C(PC)E、蛋白S(PS)57、抑制凝血酶活性最主要的物质是()。A、抗凝血酶I(ATI)B、抗凝血酶H(ATH)c、抗凝血酶m(ATm)D、抗凝血酶W(ATW)E、抗凝血酶V(ATV)58、血管壁的止血功能,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收缩反应增强B、血小板被激活C、促止血物质释放增多D、局部血黏度降低E、凝血系统激活二、B1、A.红细胞数目B.血浆总蛋白含量C.血浆球蛋白含量D.血浆白蛋白含量E.血浆NaCl含量<1>、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决定于()。ABCDE<2>、血液的黏滞性主要决定于()。ABCDE2、A.血栓收缩蛋白B.ADP、血栓烷A2胶原C.a「巨球蛋白、、a1-抗胰蛋白酶、C1抑制物D.ADP、肾上腺素、血栓调节蛋白、蛋白S、蛋白C抑制物E.蛋白C、血栓调节蛋白、活化蛋白C抑制物3>、血小板聚集诱导剂()。ABCDE4>、发挥抗凝调节作用()。ABCDE3、A.因子刈B.因子皿C.因子XD.因子XIIIE.因子V5>、属于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是()。ABCDE6>、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ABCDE4、A.参与止血过程B.参与凝血过程C.参与纤溶激活D.参与纤溶抑制E.参与抗凝过程7>、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ABCDE8>、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ABCDE9>、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ABCDE5、A.内源性纤溶的激活物B.外源性纤溶的激活物C.抗血友病球蛋白D.蛋白C抗凝系统物质E.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io>、抗凝血酶m()。ABCDE11>、FXHa()。ABCDE12>、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ABCDE13>、蛋白S()。ABCDE答案部分一、A1【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红细胞数量与血液粘度成正比;红细胞体积越大,血液粘度越高;红细胞变形能力减低,血液粘度增高;红细胞聚集性越大使血液粘度增高。【答疑编号100794681,点击提问】【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接触凝血因子:包括经典FXX、FXI和激肽系统的激肽释放酶原(PK)、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接触反应启动内源凝血途径,并与激肽、纤溶和补体等系统相联系。【答疑编号100794680,点击提问】【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因子m的释放到因子X被激活的过程,包括因子m、皿和Ca2+之间的相互作用。【答疑编号100794678,点击提问】【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蛋白C系统包括蛋白C、蛋白S、血栓调节蛋白(TM)及活化蛋白C抑制物。【答疑编号100794674,点击提问】【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内源凝血途径(intrinsicpathway)是指由FXH被激活到FKa-Wa-Ca2+-PF3复合物形成的过程。【答疑编号100794672,点击提问】【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凝血过程中,起反馈加速(催化)的因子是凝血酶。【答疑编号100794671,点击提问】【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外源凝血途径是指从TF释放到TF-F皿a-Ca2+复合物形成的过程。【答疑编号100794670,点击提问】【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影响血液黏度的因素:①血细胞因素:红细胞数量与血液黏度成正比;红细胞体积越大,血液黏度越高;红细胞变形能力减低,血液黏度增高;红细胞聚集性越大使血液黏度增高。血小板数量增加、黏附及聚集性增高均可使血液黏度增高。白细胞。②血浆因素:血浆是牛顿液体。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以及血脂增高均可使血液黏度增高。③其他因素:温度、性别、pH及渗透压均影响血液黏度。【答疑编号100794667,点击提问】【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凝血因子目前包括14个,除因子m存在于全身组织中,其余均存在血浆中。【答疑编号100794666,点击提问】【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血液黏度随其切变率的改变而改变。在低切变速率下,全血黏度高;在高切变率下,全血黏度低。【答疑编号100794664,点击提问】【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内源凝血途径(intrinsicpathway)是指由FXX被激活到FKa-Wa-Ca2+-PF3复合物形成的过程。首先反应的是XX因子被激活。【答疑编号100794662,点击提问】【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凝血酶与TM以1:1比例结合形成复合物,后者使PC释放出小肽,生成活化蛋白C(APC)。【答疑编号100794661,点击提问】【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组织损伤后所释放的组织因子,即因子山,进入血液后,其磷脂部分与钙离子及帔形成复合物,从而激活因子X变为Xa。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答疑编号100794660,点击提问】【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内源凝血途径是指由FXn被激活到FlXa-Wa-Ca2+-PF3复合物形成的过程。外源凝血途径是指从TF释放到TF-F皿a-Ca2+复合物形成的过程。共同凝血途径是指由FX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它是内外源系统的共同凝血阶段。【答疑编号100794659,点击提问】【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包括FII、F皿、FIX和FX,其共同特点是在各自分子结构的氨基末端含有数量不等的Y羧基谷氨酸残基,在肝合成中必须依赖维生素K。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依K因子)通过Y羧基谷氨酸与Ca2+结合,再与磷脂结合,这是依K因子参与凝血反应的基础。【答疑编号100794656,点击提问】【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内源凝血途径:内源凝血途径(intrinsicpathway)是指由FXX被激活到FKa-Wa-Ca2+-PF3复合物形成的过程。外源凝血途径:外源凝血途径(extrinsicpathway)是指从TF释放到TF-F皿a-Ca2+复合物形成的过程。【答疑编号100794655,点击提问】【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内源凝血途径是指由FXX被激活到FIxa-Wa-Ca2+-PF3复合物形成的过程。外源凝血途径是指从TF释放到TF-F皿a-Ca2+复合物形成的过程。共同凝血途径是指由FX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因子W。凝血的过程全都有Ca2+参与,Ca2+即是因子W。【答疑编号100794653,点击提问】【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凝血因子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一般处于无活性状态。【答疑编号100794652,点击提问】【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内源凝血途径(intrinsicpathway)是指由FXX被激活到FIXa-Wa-Ca2+-PF3复合物形成的过程。【答疑编号100794651,点击提问】【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PS和PC由肝脏合成,是依赖维生素K的抗凝物质。【答疑编号100794649,点击提问】【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包括FI、FV、FW、FXm,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对凝血酶敏感。【答疑编号100794648,点击提问】【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由于缺乏维生素K所引起的因子皿、IX、X和凝血酶原缺乏,称为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缺乏症。【答疑编号100794647,点击提问】【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血小板发生聚集和释放反应,主要取决于血小板膜特异受体GPHb/ma复合物。【答疑编号100794636,点击提问】【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静止血小板的磷脂酰丝氨酸(PS)分布在细胞膜的内侧,当血小板被激活时,PS翻转向外侧,成为血小板第3因子(PF3)。PF3为凝血因子(因子lXa、Wa、Va)的活化提供磷脂催化表面。【答疑编号100794635,点击提问】【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血小板被激活时,磷脂酰丝氨酸(PS)翻转向外侧,成为血小板第三因子(PF3),PF3为凝血因子(因子IXa、Wa、Va)的活化提供磷脂催化表面,发挥止血作用。【答疑编号100794634,点击提问】【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血小板的细胞器和内容物中有许多细胞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a颗粒、致密颗粒和溶酶体颗粒3种。其中,a颗粒含量最多,估计每个血小板中约含100个。3种颗粒中含有多种物质与血小板功能相关。致密颗粒中含有ADP、ATP、5-HT(5-羟色胺)、Ca2+、抗纤溶酶和焦磷酸盐,不含B-TG(B-血小板球蛋白)。【答疑编号100794633,点击提问】【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GPHb-ma复合物是血小板膜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参与血小板凝集反应。【答疑编号100794632,点击提问】【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血小板计数参考值为(100〜300)X109/L。【答疑编号100794631,点击提问】【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理论上任何途径的血小板聚集过程都涉及血小板活化,最终归之于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b/ma复合物。凝血酶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凝血酶是最强的血小板活化剂。【答疑编号100794630,点击提问】【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黏附形成血小板团的功能。参与的主要因素有诱导剂、GPHb/ma复合物、纤维蛋白原、Ca2+。诱导剂主要有ADP、胶原、凝血酶、肾上腺素、AA等。【答疑编号100794628,点击提问】【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阿司匹林因其可抑制环氧化酶,从而抑制TXA2的生成,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答疑编号100794627,点击提问】【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细胞外衣(糖萼,glycocalyx)覆盖于血小板的外表面,主要由糖蛋白glycoprotein,GP)的糖链部分组成,是许多血小板受体(如ADP、肾上腺素、胶原、凝血酶等)所在部位。【答疑编号100794644,点击提问】【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血小板黏附是指血小板粘着于血管内皮下组分或其他异物表面的功能。参与的主要因素有胶原、vWF、GPIb/IX复合物、GPla/Ha复合物。【答疑编号100794643,点击提问】【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血小板的诱导剂主要有ADP、胶原、凝血酶、肾上腺素、AA等。【答疑编号100794642,点击提问】【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血小板能充填受损血管内皮细胞脱落所造成的空隙,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再生和修复过程,故能增强血管壁的抗力,减低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答疑编号100794641,点击提问】【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骨架系统和收缩蛋白:电镜下,血小板的胞质中可见微官、微丝及膜下细丝等,它们构成血小板的骨架系统,在维持血小板的形态、释放反应和收缩中起重要作用。【答疑编号100794640,点击提问】【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黏附形成血小板团块的功能,参与的主要因素有:诱导剂、GPHb/ma复合物、纤维蛋白原、Ca2+离子。诱导剂有:ADP、胶原、凝血酶、肾上腺素、花生四烯酸。【答疑编号100794639,点击提问】【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血小板膜糖蛋白lb与血小板IX形成复合物,是vWF的受体,参与血小板的粘附反应。【答疑编号100794637,点击提问】【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血小板粘附是指血小板粘着于血管内皮下组分或其他异物表面的功能。参与的主要因素有胶原、vWF、GPIb/IX复合物、GPIa/IIa复合物。【答疑编号100794626,点击提问】【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血小板的止血功能主要是通过粘附功能、聚集功能、释放反应、促凝功能、血块收缩功能和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等来完成的。【答疑编号100794625,点击提问】【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血小板粘附是指血小板粘着于血管内皮下组分或其他异物表面的功能。【答疑编号100794624,点击提问】【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血小板中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能反应血小板的收缩功能。【答疑编号100794623,点击提问】【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在环氧酶作用下,血小板花生四烯酸(AA)转变为前列腺素环内过氧化物(PGG2,PGH2)。PGG2和PGH2在血栓烷(TX)合成酶作用下生成血栓烷A2(TXA2),后者很快自发地转变为稳定而无活性的最终产物血栓烷B2(TXB2)。PGG2和PGH2可在各种异构酶的作用下转变为前列腺素D2、E2和F2(PGH2、PGE2、PGF2)或分解成丙二醛(MDA)和十七碳羟酸。PGI2是腺苷酸环化酶的重要兴奋剂,使cAMP生成增加,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答疑编号100794622,点击提问】【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TXA2是腺苷酸环化酶的重要抑制剂,使cAMP生成减少,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PGI2是腺苷酸环化酶的重要兴奋剂,使cAMP生成增加,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因此,TXA2和PGI2在血小板和血管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对生理作用完全相反的调控系统。【答疑编号100794621,点击提问】【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反应受神经和体液的调控。去甲肾上腺素、血栓素A2(TXA2)和纤维蛋白肽A都是收缩血管的;前列环素(PGI2)是舒血管性的。【答疑编号100794620,点击提问】【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血小板黏附是指血小板粘着于血管内皮下组分或其他异物表面的功能。能正确定位于损伤部位并形成血栓,堵住伤口,止血。【答疑编号100794618,点击提问】【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血管内皮层是由单层内皮细胞连续排列构成。内皮细胞可合成和贮存多种活性蛋白,包括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凝血酶敏感蛋白(TSP)、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以及凝血酶调节蛋白(TM)等等。【答疑编号100794617,点击提问】【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产物有X、Y、D、E碎片。由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称为FgDP,由纤维蛋白原降解的产物成为FbDP。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FbDP的X、Y、E碎片中含有A肽,故不能聚合。【答疑编号100794616,点击提问】【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纤溶酶(PL)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作用如下: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解多种凝血因子V、W、X、皿、XI、II等;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水解补体等。【答疑编号100794615,点击提问】【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纤溶抑制物包括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AI)和a2抗纤溶酶(a2-AP)。PAI能特异性与t-PA以1:1比例结合,从而使其失活,同时激活PLG。主要有PAI-1和PAI—2两种形式。【答疑编号100794614,点击提问】【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纤溶酶原(PLG)是由肝脏合成,当血液凝固时,PLG大量吸附在纤维蛋白网上,在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或u-PA的作用下,被激活为纤溶酶,促使纤维蛋白溶解。【答疑编号100794613,点击提问】【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纤溶酶原激活物(PA)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答疑编号100794612,点击提问】【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前活化素转变为活化素;②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③形成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答疑编号100794611,点击提问】【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纤维蛋白(原)降解机制:PL不仅降解纤维蛋白,而且可以降解纤维蛋白原。PL降解纤维蛋白原产生X片段、Y片段及D、E片段。降解纤维蛋白则产生X‘、Y‘、D‘、E’片段。上述所有的片段统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FDP有抑制血液凝固的作用。【答疑编号100794610,点击提问】【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机体的抗血机制是由细胞和体液两方面的因素来完成的。细胞抗凝作用主要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肝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来完成。体液抗凝血作用包括抗凝血酶m、蛋白C系统和其他一些抗凝血物质,如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肝素辅因子n(HCn)、a1抗胰蛋白酶(a1-AT)、a2巨球蛋白(a2-M)和C1-抑制剂(C1-INH)。【答疑编号100794605,点击提问】【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肝素具有加强抗凝血酶ni(AT-m)的抗凝作用。抗凝机制:肝素与AT-m结合,引起at-o的构型发生改变,暴露出活性中心,后者能够与丝氨酸蛋白酶如凝血酶、FXa、FXIIa、FXIa、FIXa等以1:1的比例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使这些酶失去活性。【答疑编号100794604,点击提问】【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AT-m是体内主要的抗凝物质,其抗凝作用占生理抗凝作用的70%〜80%。【答疑编号100794602,点击提问】【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血管壁的止血功能表现:①收缩反应增强;②血小板的激活;③凝血系统的激活;④局部血黏度增高。【答疑编号100794596,点击提问】二、B【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血浆蛋白构成,其中白蛋白含量多、分子量相对较小,是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答疑编号100794696,点击提问】【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影响血液黏度的因素:①血细胞因素:红细胞数量、体积、变形能力、聚集性,血小板的数量和白细胞。②血浆因素:血浆是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