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康德批判哲学视域中的目的论考评,自然辩证法论文目的论是当下西方学术思想界热衷讨论的话题之一,它不但在诸多哲学家的视野中构成了独特的思想景观,而且任何关于它的探究都不可避免地与科学密切关联;正是在这种双重意义上,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回溯到康德。在康德目的论批判语境中,自然目的是一个核心概念,其经典表述与含混性语义一再成为目的论话语的焦点,更不用讲它在哲学与生物学等穿插领域激发起来的持久讨论。理解自然目的概念对于把握康德哲学以及廓清现代目的论疑难具有重要意义。自然目的是康德基于内在合目的性和有机体特征的经典表示出,但它所带来的理论困惑却如影随形:我们应怎样理解有机体既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又是作为原因性的目的所造成的结果?现代学者致力于消除自然目的概念暗含的矛盾或歧义,制定出多种解读策略:盖耶尔〔P.Guyer〕试图对康德的自然目的观点与反思性判定力进行关联研究,把自然目的评判归之于判定力的权能;〔1〕金斯伯格〔H.Gins-borg〕以为对有机体进行自然目的评判本身就是一种规范性行为,尝试以此来打通经历体验对象观念化的症结,并解决康德目的论论证中的一致性问题;〔2〕也有学者以为,没有必要诉诸规范性概念,由于我们能够像康德那样借助于人工产品的类比,设想有机体的部分具有交互性并由整体产生。〔3〕本文尝试回溯到康德批判哲学的开山之作---(纯粹理性批判〕,参照先天综合判定来解读自然目的概念。仿照康德对知识判定形式的追问方式,问题转述为:有机体作为自然目的是怎样可能的?笔者以为这是康德文本中的一个隐性问题,并试图从康德对自然目的的追溯和论证,来考察和评估康德批判哲学视域中的目的论,以期部分地回答当下目的论讨论中的疑难问题。一、判定力的说明与自然合目的性的演绎康德批判哲学致力于两个核心问题的解决:批判问题与系统问题.〔4〕172前者是指我们能否以及在何种意义上能够分别在知性、理性以及判定力中找到知识的先天原则,即主体的先天权能问题;后者是指具有偶尔性的经历体验知识怎样被理解为具有系通通一性,即理性关于知识的建筑术的问题。反思性判定力在前述两个互相关联问题的语境中呼之欲出:就纯粹理性的调节性运用而言,其理念仅仅指向知性在它必须与之打交道的那些对象上的一般运用,而一切偷换的错误任何时候都必须归咎于判定力的缺乏,而绝不能归咎于知性或是理性.〔5〕506这是康德在第一批判的先验辨证论附录中初次对新的判定力做出瞻望,并且暗示出它关乎那种悬拟的普遍、理性的假设的应用.〔5〕509换句话讲,要使一般性的杂多知识获得系统的统一就要对先验理念作调节性地运用,而这必然反过来要求理性使用一种新的判定力来整理知性概念---重新定义判定力的含义,使知性概念获得扩展的同时又赋予统一性。〔5〕506判定力原初的含义并无改变:假如把一般知性解释为规则的能力,那么判定力就是把事物归摄到规则之下的能力,也就是分辨某物能否附属于某个给定的规则之下。〔5〕135它暗含着这样一个假定:知性给予规则,判定力只是用来归摄给定的特殊或者寻求适当、可归摄的特殊。〔6〕35如今一种全新的判定力被纳入考量,追溯悬拟普遍就演变为第三批判中反思性判定力的责任:心灵的能力要把给定的特殊归摄到一个尚未找到的普遍之下。反思性判定力首先是一个批判问题---对判定力及其先天原则作深切进入考察;其次,对判定力的批判就是重新审视整个批判哲学大厦的地基,那么这个批判就必须对这个大厦的地基预先作出这样深的探查,直到奠定不依靠于经历体验的那些原则之能力的最初基础,以便大厦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不会沉陷下去,否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全体的倒塌。〔7〕2但是判定力没有自个的领地,唯有依靠学理的探究对自个的原则进行批判。〔7〕4一方面,判定力在知识的运用中充当了知性与感性的中介,知性的先天概念保证了认识活动的普遍必然性,但不能使我们从中获得判定力本身的原则;另一方面,从系统问题的角度来看,根据我们理性的本性,知性建构起来的经历体验性知识须遵循节约原则走向系统的统一。这两个重要方面结合于反思性判定力的合目的性原则。目的以及合目的性是第一批判先验辨证论附录部分屡次牵涉的重要概念,康德强调它们是由理性造成的原则,理性真正讲来只把知性及其合目的性的职能当作对象,〔5〕506由于一切在我们气力的本性中建立起来的东西都必然是合目的的并且与这些气力的正确运用相一致的,只要我们能够防止某种误解并找到它们的真正方向。〔5〕506换句话讲,知识正是由于理性之于知性的那种合目的性关系而要求具备先验的完备性。然而,康德在第三批判中主张,合目的性原则出自反思性判定力,而非理性---自然形式的合目的性原则是判定力的一个先验原则.合目的性原则在第一导言中至少蕴含着两层意思:作为自然合适于我们认识能力的根本原则,以及作为自然既向我们又在本身内显示出系统特征的原则。〔4〕185前者就自然合适于被主体所认识的角度而言,或者讲对一个直观对象的形式的单纯领会,又叫做主观合目的性;后者是就自然本身而言具有合目的的运行机制而言,即自然合于它本身存在的目的,叫做客观合目的性;两种合目的性的运用分别对应于审美与目的论判定力。康德在导言中关于自然合目的性原则的演绎到达了学理探究的顶点,但也引发重重疑惑。首先,在第一批判中,演绎明确针对的是知性范畴的先天来源、经历体验性使用及其客观有效性;如今康德声称自然合目的性是先验原则,也要进行演绎,这就好像把任何基于自然合目的性的判定划定为知识,难道合目的性概念也具有知性范畴的地位?其次,康德关于合目的性原则的先验立场也悬殊于第一批判先验辨证论附录中先验理念的调节性主张。正像康普斯密所指出的那样,先验辨证论附录的纯粹理性诸理念的调节性运用这一章节的后半部分充满了自相矛盾,〔8〕547似乎完全相左的阐释都能够在康德的文本中找到根据。但毫无疑问,康德关于知识系通通一的理念并非理性的先验原则,而只是一个为了把杂多知识带入到统一性中来的逻辑原则;所以导言在将理性的调节性原理转化为合目的性原则的同时,就有赋予合目的性原则以构成性原理的嫌疑;如若不然,就是先验的含义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以上理论困难共同指向一个最核心的问题:为什么要对合目的性原则进行演绎?霍斯特曼〔RHorstmann〕根据合目的性概念在第一与第三批判之间的不一致,以为康德将一个逻辑原则转变为一个先验原则,所以就像康德在导言中所讲,必须对合目的性原则作出演绎。〔4〕173勃兰特〔RBrandt〕则以为第一批判先验辨证论附录部分关于理性的调节性原理与第三批判中的合目的性概念完全是两回事,并不存在从一个转向另一个的问题;在他看来,理念的调节性应用必须以理性概念的图型为前提,它源于理性;而合目的性原则纯粹出自判定力。〔4〕187毋庸置疑,康德通过演绎赋予合目的性原则以先验的地位,即自然是先天地合适于我们认识能力的,这完全归于反思性判定力。笔者想要补充的是,作为先验原则的合目的性概念,不仅要求具有逻辑的、主观的必然性,还应当坐实到客观自然中、超出单纯主观必然性而具有某种客观的应用,即是讲它还应当就有关对象在客观性方面有所断定,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判定力的自然合目的性原则最终指向目的论判定力批判。因而,演绎带来双重结果,首先是合目的性原则本身,其次是它的一种客观性应用,二者构成第三批判的两部分内容。但是这样一种先验原则是如何被找到的呢?康德的回答是鉴赏判定。从写于1780年代末的书信来看,康德试图通过详尽阐述鉴赏力批判来完成其批判哲学的事业,并且谈到了哲学的三个部分:理论哲学、目的论、实践哲学.康德在1787年12月写给莱茵霍尔德的信中又提到,他已经发现了一种新的先天原则,该原则支配着我们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目的论却最缺乏先天规定的根据.〔9〕110康德此时已经暗示出合目的性原则在鉴赏中的发生原理及其与目的论的关系,它最终在第三批判中展开为深层次内在关联的全景。康德强调,判定力关于自然的一个合目的性的概念假如属于自然概念,那么它就是一个调节性原则而作为审美判定,它就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而言是构成性的原则。〔7〕32换言之,判定力具有两种不同的应用:就自然合目的性之于情感能力而言,在一个判定力的批判中,包含审美判定力的部分是本质地属于它的,由于只要这种判定力才包含有判定力完全先天地用做它对自然进行反思的基础的原则但是当那条先验原则已经使知性对于把这目的概念〔至少是根据其形式〕应用于自然之上有了准备之后,才包含有这种原则,以便为理性起见来使用目的概念。〔7〕29这就是讲,自然合目的性是反思性判定力用来评判自然的根本原则,却是在审美判定力中被找到的,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构成了自然合目的性的根基,而一旦批判地奠定了判定力的这个先天原则,就能够从审美合法地过渡到目的论,自然合目的性的审美表象与逻辑表象具备内在的钩联。总之,自然合目的性原则最本质地具体表现出在鉴赏中,与其讲审美使我们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不如讲我们在对美的欣赏中意识到本身认识能力的和谐运作以致深深感到主体能力的优越与自由,这恰恰暗示着一个由美向目的的逾越。二、有用性抑或完善性伴随着中世纪神学的衰落、启蒙运动的兴起以及自然科学的繁荣,在解释自然方面发挥重要补充作用的预成论与后成论日渐式微,〔6〕16目的论沦为不能生育的处女之境地,成为众矢之的---只要莱布尼茨、沃尔夫等唯理论者还在努力保卫目的论。莱布尼茨批驳利用外在目的来讲明目的论的拙劣做法,积极探寻求索内在合目的性的可能,〔10〕11固然不可避免地带有近代机械论的烙印。在这种意义上,康德真正地摒弃了外在目的,开拓出基于判定力的内在合目的性,而他所真正根据的是有机体的自组织特征。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通过哥白尼式革命,宣称知识并不在于我们的观念要符合对象,而是对象要符合我们的观念,借用康德的话讲,我们的理性运用本身的能力强迫大自然回答它的问题。〔5〕13但是,就自然能否有目的这样一个问题,在自然本身中并无答案:可循,任何一种独断论解释都是与先验哲学背道而驰的。不仅如此,康德在第三批判导言中强调,自然目的表象完全不同于美的表象,后者只须厘清情感能力对于主观合目的性的构成性作用即可,而前者牵涉目的理念与特殊的经历体验性概念的联合,就需要寻找通达自然目的判定的经历体验性线索。对此,康德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讨论对自然目的的追问之路,即从事物之有用性以及完善性两条途径来进行---他在第一导言结尾处做了明确的讲明。〔11〕176从有用性方面将某物评判为自然目的,就是在一种外在目的关系中把该物当做另一物的手段,以此类推,但最终会超出有条件序列而到达作为超感性存在的无条件者,这显然超出了人类的能力。外在目的必然要求预设一个超验的存在者,正是这个原因使目的论在近代遭受普遍诟病。斯宾诺莎在其(伦理学〕附录中,以为终极原因是人类的发明或虚构,只是人们假设自然也像他们自个那样行动、追逐目的并以为上帝自个引导所有的事物朝向一定的目的.〔10〕2在他看来,人类把自个的行为归因于自然,自然被以为是趋向于目的的;由于把自然现象理解为实现人类自个的目的,就会错误地推断它们的存在是由自然的统治者为了人类的善而创造出来的。在批评这种带有强烈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的目的论时,康德与斯宾诺莎持一样的立场。康德也以为,仅就事物趋向目的的有用性方面来考察自然,就永远也不能奠定科学探究自然的基础。〔10〕5完善性本来是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理性概念,康德剔除了华而不实的独断论成分,并将其转化为一个具有认识论意蕴的批判性概念。对于理性主义者来讲,完善性是就个体的存在方面来断定其统一性,比方灵魂或单子就是真正本体意义上的个体;莱布尼茨就以为个体偶尔之物最易于通过完善性被把握。〔12〕8所以,理性主义者通常使用完善性概念假定,偶尔性的自然是被那个最高理性者根据最理想的可能性而设计的;除此之外,完善性还标志知识的完美形式特征。康德要从主体认识之可能性的角度衡量完善性概念,绝对遵从人类知性的特点、批判地使用理性主义的方式方法。他在第一批判先验辨证论附录已经指出理性理念的调节性使用就是基于我们对某种可能完善性的兴趣,但还没有根据这种完善性概念对目的概念展开细致的讨论,仅限于用它来讲明经历体验知识的系通通一性;〔5〕521只要到了第三批判,合目的性通过判定力与完善性关联起来,分别在美与目的两个表象中都有应用,而美又能够被包含在作为完善性的目的中。〔7〕231因而康德结合了合目的性与完善性概念,从内在合目的性角度经历体验地追溯自然目的。康德对内在目的的细致考察扭转了目的论的走向,具有里程碑意义。他把自然目的经典地表述为:一物自个是自个的原因和结果〔7〕220并以树的例子来讲明:作为自然目的的事物,首先必须能够作为类自个产生自个;其次是能够作为个体自我产生;最后是它的部分既自我产生,又同时与其他部分具有交互依存关系。〔7〕220-221他从目的因的概念进一步推导出了两个条件:其一,自然目的之物的的各个部分通过与整体的关系才是可能的;其二,自然目的之各部分相互作为原因和结果而自我产生、结合为一个统一体。〔7〕222-223通过第一重规定,康德以人工制品来类比自然目的,但是最终将其排除于自然目的的范围---由于艺术品的概念要求设定一个外在于它的原因性,其类比意义极其有限。于是,自然目的概念通过第二重规定而恰好聚焦于有机体。根据某种外在有用性、甚至艺术品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所不能传达出来的可贵品格,恰好在有机体那里得到实现---即自然目的确实恰概念:作为有组织的和自组织的存在者。〔7〕223康德强调了有机体内在的构成力,这种力能够把质料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互相因果关联,这是一个通过单纯的机械原理无法解释的整体。应当讲,康德绝不是以任何一种形式复兴古代的物活论或有灵论,那将耽于灵、物一体的神秘化解释;与此同时,他通过限制艺术品与有机体之间的可类比性,拒绝莱布尼茨等人以理性神学的方式把自然目的与艺术品做简单类比。这样一来,康德通过有机体切近地触及自然目的概念,给合目的性概念带来了相应的客观实在性,同时又以自然目的的原则将有机体拯救出物活论等神秘主义的辖域。黑格尔非常赞扬康德在有机体问题上所阐发的内在合目的性,以为这保证了有机体必然不能以机械论的方式来解释,故而它不是因外力施加于其上的结果,或者用黑格尔的话讲,即:有机体是自我规定的。康德对这种自组织特征的描绘叙述,几近到达了范畴表示出的边缘,康德一方面竭力使用因果关系范畴阐述其特征,有意地将有机体的内在性特征最大化地归结为因果律的形式,尽可能地用因果关系来解释有机体自组织本身内部的特性,所以构成力这样的表述也带有明显的机械论痕迹;另一方面,他通过否认因果范畴在理解有机体问题中的可能性,为自然目的概念博得了宏大的空间,从有机体所独具的内在形式特征来通达目的论的制高点。简言之,从事物之有用性的角度,很容易将我们带入到独断论的死胡同,而根据一种内在完善性---基于对理性主义的改造,却能够引导我们到达反思性判定力的核心地带,即自然目的。第一批判业已表示清楚,知识开场于经历体验,但它的普遍必然性却与经历体验无关,即是讲我们完全能够根据知识的先天综合特征、在认识活动之前,来追溯客观必然性的知识,并且在先验演绎中最终回答先天综合判定怎样可能的问题,统觉的综合统一功能就是知识的最高根据,因而我们才有权利迫使自然回答我们所提出的问题;然而对于自然目的判定来讲,康德却是通过对有机体自组织特征的刻画,从它们本身的内在完善性出发来追溯。因而,自然目的判定是我们立足于经历体验的领地并基于有机体特征而反思到的一种准认识样式,它凸显出自然目的判定悬殊于知识判定的一个维度:从经历体验个体性到达概念普遍性,而不是用普遍去归摄特殊---与两种判定力的划分相符。三、自然目的作为先天综合判定的认识论意蕴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以先天综合判定作为衡量知识形式的总纲,不但追查先天综合判定这种知识形式的根据和来源,还要根据知识门类来追问这种判定形式怎样可能的方式。只要将人类本身的理性认识能力所提供出来的先天原理运用于感性直观或经历体验的情况下,这种判定才是可能的,以之为基础的科学知识才具有客观及普遍必然性。一句话,先天原理与感性直观的结合是先天综合判定得以可能的必然方式,这是康德在第一批判中关于知识判定的基调。然而(判定力批判〕给我们这样的暗示:先天综合判定并不只是知识判定的专属,康德甚至主张鉴赏中也包含先天综合判定的形式。〔7〕130在康德看来,把一个对象评判为美的,与该表象结合着的是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即是将这种愉快作为谓词加到对于该对象的直观之上,因此鉴赏判定首先是综合的;同时,他对这种经历体验性的判定赋予先天的品格,即一个对象的表象与出自内心的自发情感之间是直接结合着的,其先天原则就在那种作为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能力中---判定力在这里本身对自个在主观上既是对象又是规律.〔7〕130康德不但肯定了鉴赏判定仍然具有先天综合判定的特征,并且以演绎的方式进一步追溯鉴赏判定作为先天综合判定是何以可能的。我们不禁要问,自然目的判定是先天综合判定吗?假如鉴赏判定与自然目的判定也具有先天综合判定的形式,岂不是混谣雷同于知识了吗?这与论文第一部分内容相关并有待澄清。从一个自然特殊对象反思到某个目的的理念,就是经历体验把我们的判定力引向一个客观质料的合目的性概念、即自然目的概念,〔7〕215进而将该对象的可能性与作为特殊的原因性的概念相联,仅就判定形式而言,就是自然特殊之物与目的概念的联合。因此,就该物由其特殊形式而绕开自然的普遍规律并与理性的理念发生这种联合来讲,自然目的概念是通过经历体验性对象的后天观察而造成的,因此具有偶尔性,换句话讲,它不同于知性根据范畴对于其下直观对象所具有的那种规定性的必然关系,所以只是偶尔地关联于判定力之下的那个目的概念;但由于它所表示出的有关这样一种合目的性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它就不仅仅仅是基于经历体验的基础上的,而必须把某一个先天的原则作为基础,〔7〕226因而又无法否认这种判定形式所包含着的先天性。总之,自然目的判定是基于反思性判定力的合目的性原则,固然这种评判发生在经历体验的基础上,却无论怎样都不能通过单纯占有和积累足够多的特殊性经历体验而能够做出的,因而它从根本源头上看就是先天的:偶尔之物一旦被评判为自然目的,就遵循那个作为判定力的先天原则---自然合目的性。相应于前两大批判的诉求,康德把我们的高级知识能力归因于两种类型的先验原理:知性的先验原理与理性的先验原理,前者使一般经历体验对象成为可能的、因此支配着我们关于自然的概念,后者与自由概念相关,奠定了道德实践的基础原则。事实上,有众多个知性的先验原理〔十二范畴〕,却只要一个理性的先验原理〔绝对命令〕。两类原理已经穷尽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两大领域的对象,所以判定力没有属于自个的领地,然而它所拥有的合目的性原则却为自然目的判定提供了有效性,是自然目的何以可能的先天根据。问题恰恰就在于,关于知识的先验原理与关于实践的先验原理分别属于知性与理性,而合目的性完全属于判定力。根据康德的意思,假如没有那个被理解为判定力的先验原则的合目的性,审美判定就是不可能的;然而目的论判定并非在本质上取决于判定力及其原理,固然其有效性取决于反思判定力。〔4〕175换言之,对于判定力在自然目的之物中的运作,还需要借助于知性和理性的功能,判定力在它们二者中间起中介作用。就此而言,第一批判所提出的目的论,从形而上学着眼来引导知识的统一性,〔13〕176是完全关乎理性的本性与能力。康德在尚未引入判定力的情况下想要沟通知性与理性,将知性结合在一起并构成统一性、连贯性,或者讲理性必然要综合知性范畴,给知性提供并指引出方向;然而人类理性并不具有知性认识中那种直观的图型,于是康德在先验辨证论附录中采用了理性图型,根据感性图型的类比来表征理性的最大统一性,即理念。固然这个图型只是代表理性的调节性与主观必然性,但是理性根据完善性而对于知性范畴的这种统摄既是先天又是综合的,或者换用直观知性的概念更能够传达出这种含义。能够讲,用感性图型来类比知性图型的做法,潜在地预设了一种知性直观的存在,这既反映了主体的有限性,又暗含着某种超越的努力;问题是,感性图型的讲法本来就很让人费解,而知性图型更像是一种方的圆了,也难怪康德没有在第一批判中就目的、合目的性等一系列目的论概念提出讨论。事实上,第一批判中牵涉的理念图型,是康德在缺乏一种新的判定力的情况下、全凭理性与知性的先天关系而对于知识的合目的统一性学讲的尝试,又叫做理性的建筑术.在第一批判的纯粹理性的建筑术一节中,康德牵涉了图型的两种使用---建筑术的统一性和技术的统一性,〔5〕630前者是根据一个理念、先验地建立起系统知识对于杂多的各部分的秩序及统一性,而后者是根据大自然偶尔显露出来的意图、经历体验性地描绘这种统一性,这恰好成为第三批判中自然的技艺概念的先导。但既然已经完全能够借助于反思性判定力及其合目的性原则,康德在第三批判的第一导言中放弃了图型的设想,而直接诉诸技术的统一性,使其协助知性来综合自然特殊对象的杂多;所以康德讲,反思判定力绝对不能图型化地处理特殊经历体验对象,而只能先天地使自然的技术成为自个反思的原则来技术性地处理这些对象。〔11〕144所谓技术,是指自然在其产品的形式方面作为目的的这种原因性的评判手段,〔11〕149是基于某种可操作的完备性理论而针对一物的后果所做的考量;换言之,我们利用人类有目的的活动来对自然特殊对象进行类比,进而为它提供一种合目的性的主观根据。康德很明确地指出,就一物被评为自然目的而言,这种关于合目的性的技术运用是客观的,在这华而不实判定力提供反思性的技术根据,并对知性与理性以及它们的系统可能性关系进行比拟。〔11〕150固然康德在正式出版的第二导言中不再援用自然的技艺概念,尝试在既不利用理性的图型又不使用自然的技艺的情况下对合目的性原则作出合法的讲明,但这完全是为了防止任何关于无条件的创始者理念的设定;而且我们发现,康德在目的论判定力批判部分,仍然将自然的技艺这种类比方式用于有机体。总之,通过这种合目的性的应用,判定力使我们在特殊自然之物〔有机体〕那里看到了理性对于知性的综合统一功能。所以从学理上来讲,自然目的判定是反思判定力协同知性与理性两大功能的结果,这从康德关于自然目的的详细论证中可见一斑。既然自然目的这种判定形式是将一个目的表象加到自然的经历体验性概念之上,前者经过反思性判定力而对后者构成一种特殊的综合,康德通过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阐述这种综合意味。在第三批判65中,康德就是运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解析有机体的特征并界定自然目的概念,自然目的之物的第一重规定就是部分的存在取决于它与整体的关系,即是讲某物之部分被把握在整体中、整体决定其部分。固然这是一个仿照艺术品而对自然目的的初步界定,但从根本上讲又是自然目的判定中理念的综合在有机体那里的详细表示出。在接下来的66中,康德把自然目的看作是理念对于物的多数性的复合,由于机械论解释无论怎样都不能使物的某种多数性在一个整体中得到理解,而目的这个理念是表象的一种绝对统一性,〔7〕241那么就应当引进一种与自然机械作用截然不同的秩序以克制其盲目性,使用自然目的给予杂多之物以统一。康德最终由自然目的概念溯及人类知性思维的特点---即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风力发电项目工程设计合同3篇
- 2024年度范香影视作品版权转让合同2篇
- 2024年度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合同2篇
- 2024至2030年中国快速壁虎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调光电子镇流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路缘石成型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高档汽车氙气灯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花制品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移动式密集架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头孢地嗪纳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 继发性糖尿病的护理查房
- 国家开放大学《理工英语4》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 2024年中国瑞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辽宁省沈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一)历史
- 港口设施保安培训测验、考试题目和答案
- 医学伦理学-人卫考试试题及答案
- 运动手环策划方案
- 《网络故障处理》课件
- 走失患者不良事件警示教育内容
- 个体修理厂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