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7700字(论文)》_第1页
《福建省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7700字(论文)》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生态旅游的发展研究报告【内容摘要】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形式,生态旅游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受到国内外生态学界和旅游界的重视,并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但是在经济效益的刺激下,旅游活动中对生态旅游资源粗放式管理导致生态旅游发展受到限制。本文以福建省生态旅游的发展为例,探究福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同时,分析其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劣势、发展机遇与挑战,提出关于福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关键词】福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我国地质地貌复杂,生物种类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气候及地貌类型给生态旅游的发展造就了便利的条件。但协调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实现健康、生态、可持续的战略目标,生态旅游还要有完善的科技和政策的支撑。我们追溯历史的脚步,人类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大量掠夺的基础上,尽管21世纪的今天人们开始懂得自然,爱护自然,我们在发展生态旅游的道路上,更应该保护自然,回报自然。在遵循自然法则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与互利共赢。本文以福建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到福建生态旅游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由于起步相对较晚,福建生态旅游的发展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一、相关概念及理论(一)生态旅游的概念生态旅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取之于大自然。生态旅游活动开展的载体是自然的和狂会的生态旅游资源。二是回归大自然。开展生态旅游,就是要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享受自然与人之间和谐的氛围,放松自己的身也,探索和认识自然、陶冶情操、增进健康,享受自然和欣赏文化遗产的同时寻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三是注重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运转。生态旅游注重在体验大自然和人文系统过程中来培养人们对自然环境和历丈文化的理解、欣赏及保护,在追求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注重协调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这一核也内容[1]。因此,它既是一种新型的健康的旅游形式,也是一种先进的旅游开发方式和管理理念。(二)生态旅游的特点生态旅游相对与一般旅游活动,更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旅游资源的原生性与脆弱性生态旅游通常出现于相对少受到干扰的自然与文化区域,基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而形成的自然景观,其主要对象是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因此生态旅游具有原生性。但是生态旅游资源不同于一般人工景观资源,相对来说同样的旅游活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生态旅游资源更易被破坏,因此它又具有脆弱性。(2)生态旅游规模的小型化由于生态旅游的原生性与脆弱性,生态旅游的规模就不能与一般旅游活动一样庞大,它限定在一定的可承受范围之内,超出此范围则可能不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甚至有可能对当地旅游环境造成影响。(3)生态旅游的综合性由于生态旅游是旅游活动的参与者、旅游活动的提供者、以及旅游地的居民三者利益的有机结合体,相对于自然资源等其他景观性旅游活动来说,它不仅仅单纯的包含我国市场经济下所倡导的经济利益导向,还要求上述呈者从根源上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绿色过程,因此生态旅游也具有综合性。(三)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旅游虽然强调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为前提,但是随着其鳥速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所以世界各国也对可持续旅游理论展开研究。1987年,布伦持兰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一定义直观地表示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的需求促使的活动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不仅会影响当代人的生存,还会对后代人造成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从而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深入分析可以得出,看待一种发展模式是否是可持续,应当从社会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三方面进行衡量,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签署了《里约环境和发展宣言》、《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涉及新世纪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协议和权威声明,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论付诸实践,态度鲜明地摸弃过去单一的追求经济利益,不惜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高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的发展模式,提倡以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共生互利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认识到人们和大自然的统一完整性和互相依存性[2]。我国有关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少作者进行了阐述并有许多作品问世。部统针等人编写的《旅游开发与规划一原理、经验与教训》、《旅游开发与规划》;金鉴明等人编写的《生态旅游学》等著作,分口别类地对这一问题自不同的视角加以深入地分析,具体而言涉及到了这一问题的研发及保护计划、环境承受能力、本质含义、开发原则、定义、结构体系、跟生态旅游的密切联系等诸多层面,加以详细地叙述与剖析。这为国内推进可持续战略的生态旅游业,巧立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对环境保护与资源运用密切结合、生态旅游的计划、发展方式等一系列的实践行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二、福建省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一)福建省的生态旅游发展概况福建通过积极鼓励民间资本与外商资本参与旅游区建设的形式,近年来,逐渐形成了生态旅游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运营模式。福建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福建生态旅游业向集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融合鼓浪屿、武夷山、土楼等各甚区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旅游资源,打破了他们缺乏互动、各自为战的局面。不仅如此,根据福建特色,还形成了以参观自然生态为主的观光型生态旅游经营模式,武夷山、大金湖等均属此列;以游客参与互动为主的品尝型生态旅游经营模式,如天门山生态旅游景区既有原生态自然景观,又可为游客提供采摘瓜果和垂钓服务。使游客可以在天然绿色的生态环境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福建旅游资源密集,近年来,福建共新建、续建旅游项目十余个,总投资逾百亿元。其计划包含文化系列博览园、植物园等生态旅游项目,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着力形成"一湖两环"文化生态经济圈。规模效益方面:福建生态旅游产业规模效益不断提升,有天门山、武夷山等多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且经济效益增长迅速,2013年全年旅游总收入212.6亿元,接待游客达2889.4万人,较上年増长达23.2%。(二)福建省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1、发展优势1.自然资源优势福建省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始于1957年建设的第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一一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截止至2015年底,福建省己建立各级别自然保护区9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3个,市级自然保护区9个,县级自然保护区44个,总面积达444927.26公顷,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59%。自然保护区类型以森林生态为主,有61个,其次依次为野生动物类型16个、海洋海岸类型9个、内陆湿地类型2个、古生物遗迹2个以及地质遗迹类型2个。基于福建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机构的规章制度、人员配备、基础条件、管理措施以及农户参与式管理等方面发展相对于省级、市级和县级自然保护区更为完善[3]。2.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来,福建立足自身优势,不断完善政府主导机制,科学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加快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实现了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2014年5月10日,福建省副书记做主题发言,题为将福建建造成一个国际性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引发人们对古文化这一概念的讨论。福建富含中华历史文化,世界可以通过福建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文化这个标签可以更好地发扬中华文明,对完成复兴中华这一宏伟的中国梦,有着重要推动作用。2、发展劣势(1)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关于对生态旅游的认知,许多人认为自然地,脱离人工的,在自然环境中游玩就是生态旅游,其实该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它更接近于自然旅游的概念。狭文来说生态旅游不同于自然旅游。生态旅游更注重于环境保护层面与对环境的修复。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注重可持续发展论。旅游的开发与进行过程等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破坏,这就需要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由于福建生态旅游经营者、游客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弱,这就造成了自然环境恶化、生态旅游的相对不可持续性。(2)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对整个福建生态旅游巧业而言,缺少足够的专业人员这一因素是阻碍其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点,在实施生态旅游资源建设之前,首先应针对性的实施科学评估,并基于此完成对各类业务的总体规划工作。此类任务均需由兼具旅游业和生态知识的专业人员负责完成。但福建在此方面的实力尚较为薄弱,很难组建出具备规模的专业团队。此外,广大商校在实施教育时普遍仅注重对单一型专业人员的培养,具备实力的生态旅游专业人员还十分稀缺。当前,在各类旅行宣传过程中,对围绕生态思想开展的旅行业务的宣传、促销力度普遍较小,那些兼具开发和管控能力的全面性人才犹如凤毛麟角。在生态旅游的计划与产品建设阶段,创建以生态理念和适量消费为基础的绿色设计理念是非常必要的,故具有高度专业实为的生态旅游人才千分关键。3、发展机遇(1)民众对旅游的需求显著增加2013年数据显示,福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40亿元,城镇居民人巧可支配收入达20718元,增长10%,人民生活水平已经逐渐摆脱简单的"脱贫致富"的阶段,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促使了民众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需求非常迫切,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也势在必行。福建拥有风光旋旋的鼓浪屿,历史文化深厚的土楼,这些得天独厚的景观,给整天在钢筋混凝土中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丰盛的生态旅游大餐[4]。福建正面临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福建2015年全省旅游收入超过3000亿元,同比增长16%,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成为推动福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开展,自然环境恶化日益严重,特别是普遍的环境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健康的生态环境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追求。消费的转型升级与社会对于生态环境的高度关注,共同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良好和潜在的市场基础。(2)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旅游业的支持2016年,以浙江省为发端,全国开始着力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这种新型的区域开发模式不仅结合区域的旅游开发,同时还结合地区的产业培育、生态保护、社区开发等功能,推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这为福建旅游品牌打造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展战略,为福建的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新时期,福建应紧紧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在新常态下大力弘扬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旅游。4、面临挑战(1)旅游整体业态的转变随着中国城市化和旅游产业的提升,旅游业态出现转变,传统的景区式旅游开始逐渐转变为体验式旅游,这强化了景区文化和品牌要素在旅游吸引力中的地位。由于发达国家在旅游品牌和旅游体验中的深厚经验,旅游业态的转变使得我国中产及以上阶层更倾向于走出国门,而非选择国内的旅游目的地。特别是随着国际油价降低与互联网旅游平台的发展,国际旅游的价格日渐凸显竞争力,这对我国众多主打生态、休闲、养生等同质化高的旅游景点,特别是远离主要消费市场的旅游目的地带来严重的冲击[5]。以日本和福建对比为例,由于廉价航空的蓬勃发展和国际油价的下滑,使得上海地区前往日本的成本和前往福建相差无几,而主打生态旅游产品的福建与日本高度同质化,在价格、体验都不占优的情况下,福建对于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游客的吸引力难以强化。整个旅游业态的转变都要求福建在生态旅游品牌塑造过程中必须进行转型与升级。(2)人才挑战由于福建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并且面临福州等地的虹吸效应,人才外流较为严重,而人才对于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应对旅游相关人才不足成为影响和制约福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相关人才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才吸引力不足、人才外流、人才培养体系落后。人才吸引力不足与福建旅游产业发展程度有较大关系,大部分福地区旅游产业刚起步,尚未形成完善和全面的旅游产业体系,因此尚未形成大规模的旅游产业集团,因而旅游产业无法提供足够具备吸引力的薪水,故无法吸引优秀人才的进驻;另一方面,由于乡村生态旅游人才也呈现不断外流的趋势。由于本地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同时靠近福州市区等原因,使得大城市对于福建人才的虹吸效应十分明显,因此人才不断往福州、厦门等大城市流动。此外,人才培养体系落后,福建尚未形成完整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无法整合本地的人才资源,无法为本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持。(3)资金挑战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福建发展生态旅游品牌管理还面临资金方面的挑战。尽管旅游景区开发的资金问题可以借助民营企业与外来资本的力量,但作为区域化旅游品牌的打造与管理,政府的资金投入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而福建由于产业发展程度水平不足,政府财政收入较低,因此资金问题将成为福建生态旅游品牌管理面临的严峻的挑战。解决品牌管理中的资金问题,一方面福建政府可以借助机制改革,优化民营资本进入旅游市场的环境,利用PPP、BOT等新型模式,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借助政企合作,将品牌管理的部分环节外包至专业化民营机构,降低管理成本;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特色小镇与旅游景区,申请国家级、市级以及省级财政补助;优化资金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三、福建省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一)颁布相关政策与条例,保护生态环境要对生态脆弱区进行监测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纳入福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采取全程督查、跟踪督查、一线督查等多种方式,对福建五重点生态文明项目的推进情况进行全方位督查,严格立法规范旅游经营者与游客的行为,确保景区的生态环境不被继续破坏[6]。从世界范围来看,已有不少国家己经制订了相关法律条文与制度法规来保护环境,比如在20世纪初,美国建立的关于国家森林公园的法案。20世纪90年代,日本在全国范围内制定的《环境基本法》等等。而在我国由于缺乏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景区的开发建设与旅游活动,导致旅游景区发展失衡,制定完善的保护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是十分必要的,它并不与发展生态旅游业相冲突,反而会更好的促进生态旅游业的正常、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目的之一就是给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为周边群众谋利益。这就要求当地在开发运行生态旅游项目过程中都要鼓励当地民众参与进来,提出宝贵的符合当地情况的意见,参与到具体规划建设中来,发展当地特色的商品,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二)培养各类旅游人才近年来,福建生态旅游业在发展的同时,存在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供求矛盾突出、流动性过快、激励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培养各类旅游专业人才,对于加快发展生态旅游服务业,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旅游管理人才开发酷齐配强县级旅游行政管理部口领导班子,壮大旅游管理干部队伍,有计划増加旅游行政管理部口、事业单位干部编制。强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对各类旅游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7]。全面推行旅游劳动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旅游服务人才信息库。重视旅游紧缺人才引进,在旅游产业向多向融合和多业态发展的背景下,不断优化旅游人才结构,采取外聘和委培等方式,加快培养急需的高层次旅游研究、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中窩级旅游行政管理等人才,有效破解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加强生态旅游与教育资源整合。依托大中专院校,培养紧缺人才,积极搭建政府、院校、企业旅游人才培养开发平台,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合作;积极引导旅游企业和外地旅游院系(班)互利合作,定向委培旅游实用人才。在师资力量较强的省外髙等旅游院校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教育实践基地、专业教师培养基地,为福建甚培养开发更多的旅游急需人才(三)完善基础设施福建生态旅游景点分散、基础配套设施落后,交通不便,想要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提升生态旅游服务功能,改善交通条件的同时加快接待、餐饮、购物及文化娱乐设施的配套设施建设,福建的交通状况是制约本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改善交通条件刻不容缓[8]。首先,外部交通组织以公路交通作为对外旅游交通的主要方式。内部交通组织以省道、高速公路、县乡道、游步道为主要交通方式。构筑通景绿道慢行系统,开通福建通往各旅游景区的"旅游直通车"。加快建设重点景区的旅游交通标志牌和旅游引导标识,完善重要交通节点、换乘点的旅游交通导图,打造规范、简洁、实用的旅游道路引导系统。发展福建的生态旅游业,必须加强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主要从接待设施、餐饮设施、购物设施及文化娱乐设施四个方面来加强建设。继续发展传统的住宿接待设施,并在中、远期形成民宿旅游第一县。加快发展五大餐饮设施。完善购物设施建设,深化生态旅游商品开发。提升完善文化娱乐设施。发展福建的生态旅游业,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按照"全域大景区"的要求,对全县旅游标识标志进行统一设置。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形成完备的人流、物流体系。建立健全人才"三位一体"培育引进机制,不断加强导游等旅游专业人才培育引进,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建立旅游业与社会医疗卫生、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的互动机制,提升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另外,要以建设"安全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强福建的旅游安全管理,完善各旅游区的医疗救护设施,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及时处理能力。以加强安全防范为重点,加强防火意识,健全安全防护栏、游客安全检测点、水上救护站、火情隐患观测点、安全标识等旅游安全设施设备,加强对食品安全、住宿卫生、动物疾病等方面的监督管理,提高对游客健康的风险管理水平。为旅游者营造安全、高效、放心的旅游环境[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