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血液循环_第1页
第六章血液循环_第2页
第六章血液循环_第3页
第六章血液循环_第4页
第六章血液循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血液循环学习要求:

1.掌握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与生理特性2.了解心脏的泵血机制3.掌握血管的种类和功能等

4.掌握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5.掌握微循环通路和生理意义6.掌握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7.掌握神经与体液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血液循环(bloodcirculation)心脏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活动,象泵一样产生推动力,推动血液在循环系统中定向流动,周而复始,实现与组织细胞间的物质交换,称血液循环。第六章血液循环第一节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与生理特性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心肌细胞的类型及特征①普通心肌细胞:心房和心室肌细胞——非自律性细胞、工作细胞。②特殊分化的细胞:P细胞和浦肯野氏细胞——自律细胞。心传导系统主要包括窦房结、心房传导组织、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和心室传导组织。第六章血液循环(二)普通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①RP——K+的跨膜电位,心室肌膜内为-90mv,自律细胞为-70mv。②AP——分5个时期:

0期:去极化期

1期:快速复极早期

2期:平台期或缓慢复极早期

3期:快速复极末期

4期:恢复期.(三)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1.浦肯野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4期膜电位并不稳定于R.P水平,而是发生缓慢的自动去极化过程,这是产生自律性的电生理基础。把复极4期起点处的膜电位称为舒张期最大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

.2.窦房结P细胞的跨膜电位及特征其恒定内向离子电流主要是Ca2+

。.第六章血液循环二.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一)自动节律性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浦肯野纤维

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的正常部位,称之为心脏的正常(最高)起搏点,所形成的心脏节律称窦性节律,其余叫潜在起搏点,由潜在起搏点所形成的心脏节律称异位节律。第六章血液循环

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的控制方式:①抢先占领②超速驱动压抑——只有在最高起搏点功能发生障碍时,潜在起搏点才取而代之。

第六章血液循环

3.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

①4期自动去极的速度:快则自律性高。

②最大复极电位水平:绝对值减小,自律性高。

③阈电位水平:低则自律性高。第六章血液循环

(二)兴奋性——有效不应期特别长(1)有效不应期(2)相对不应期(3)超常期第六章血液循环(三)传导性特点:快——慢——快窦房结快房室束快房室交界慢

心室传导快浦肯野氏细胞

房室延搁房室延搁生理意义:保证心室肌的兴奋与心房肌的兴奋之间有一定间隔(约0.15秒)。浦肯野氏细胞传导速度特别快,也有其生理意义:使左右心室同步收缩。第六章血液循环(四)收缩性

1.同步收缩2.不发生强直收缩3.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4.对细胞外液Ca2+的依赖性大

.第六章血液循环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三.心电图(ECG):将引导电极放置于动物体表引导并记录到的心电变化的波形。

1.导联

2.心电图的波形及意义

①P波

②QRS波群

③T波第二节心动周期与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和心率1.心动周期(cardiaccycle):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一个心动周期。包括:心房收缩期、心室收缩期、心房心室共同舒张期。第六章血液循环2.心率(cardiaccycle)

每分钟心动周期数。.第六章血液循环二.心脏泵血过程和机理

1.心房收缩期

2.心室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

3.心室舒张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第六章血液循环1)等容收缩期:房内压<心室内压≤动脉压,容积不变,内压急速↑2)射血期:房内压<心室内压>动脉压,血液射出容积减小,内压急速↓3)等容舒张期:房内压≤心室内压<动脉压,容积不变,室内压↓4)充盈期:房内压>心室内压<动脉压,血液充盈心室,室内压↑第六章血液循环

心脏的泵血机制

1.心室壁心肌的收缩和舒张,是心房与心室之间以及心室和主动脉之间产生压力梯度的根本原因。

2.压力梯度是推动血液流动的主要动力。

3.瓣膜保证了血液的单方向流动,并使等容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的室内压大幅度升降。第六章血液循环三.心音1.第一心音:发生在心缩期,也叫心缩音。音调低,持续时间长。因:心室肌的收缩,房室瓣的关闭及血液冲击半月瓣。

2.第二心音:发生在心舒期,又叫心舒音。音调较高,持续时间短。因:半月瓣忽然关闭,以及主动脉基部和心室壁的振动。

3.第三心音

4.第四心音第六章血液循环四.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

1.每搏输出量(strokevolume)一个心动周期中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2.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cardiacoutput)每分钟射出的血量=每搏输出量×心率第六章血液循环五.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一)每搏输出量

1.前负荷:心肌在收缩前所遇到的负荷,称-。它反映心室肌在收缩前的初长度。一定范围内,静脉回流量大,则心脏容积扩大,心肌初长度↑,收缩力↑,搏出量↑——心肌的异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心肌纤维的初长度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改变)。

第六章血液循环2.心肌收缩能力收缩力大则搏出量↑——心肌的等长自身调节(通过心肌本身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的改变来影响每搏输出量的能力)。第六章血液循环3.后负荷:心肌在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主要指动脉血压。动脉血压高则射血阻力↑,等容收缩期长,射血时程短,搏出量少。

(二)心率:快则每分输出量↑,但心舒期缩短,心室充盈量不足,每搏输出量↓;心率慢,则每分输出量↓。第六章血液循环

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第三节血管生理

一.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血管系统由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三类血管组成。.第六章血液循环1.弹性贮器血管——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分支2.分配血管——从弹性贮器血管以后到分支为小动脉前的动脉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微静脉4.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5.容量血管——静脉6.短路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吻合支第六章血液循环第六章血液循环

二.血液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一)血流量与血流速度1.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与血管两端压力差成正比,与血管对血流的阻力成反比。Q=△P/R

第六章血液循环2.血流速度:各类血管中的血流速度与同类血管的总横断面积成反比。大动脉:管径粗,数量少,总横断面积小,流速快,主动脉40-50cm/s。腔静脉:管径大,数量多,总横断面积较大,流速较快,10-20cm/s.毛细血管:管径细,数量多,总横断面积大,流速慢,0.05-0.08cm/s。第六章血液循环

(二)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流动时遇到的阻力。来源于血液内部和血液与血管壁之间的磨擦力,与血管口径,长度以及血液粘滞性密切相关。外周阻力:在小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内的血流阻力。

8L(血管长度)×η(血液粘滞性)

R(血流阻力)=π×r4(血管半径)第六章血液循环

(三)血压

1.概念: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血管壁的侧压力,以kPa,mmHg为单位,并以大气压作为生理上的零值。

2.形成因素:

①血管内有血液充盈是形成血压的基础。

②心脏射血是形成血压的动力。

③外周阻力是形成血压的重要因素。第六章血液循环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一)动脉血压——常指主动脉血压

1.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高值。

2.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血压下降所达到的最低值。脉压=收缩压-舒张压

3.平均压=舒张压+1/3脉压

第六章血液循环(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增加→动脉内容量↑→收缩压↑2.心率:加快→回心血量少→每搏输出量相对↓→收缩压↓3.外周阻力:增大→心舒期末动脉内血量增加→舒张压↑(较明显)若粘滞度↑(脱水,大量出汗)→血液与管壁及血液成分之间的相互磨擦力↑→血压↑

第六章血液循环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缓冲血压作用,弹性大→收缩压↓舒张压↑大动脉硬化→弹性↓→缓冲力↓→收缩压↑舒张压↓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的比例:增加→射血量↑→血压↑第六章血液循环(二)动脉脉搏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流(一)静脉血压(二)静脉回流影响因素:1.心肌收缩力2.呼吸运动(胸腔负压的抽吸作用)3.骨胳肌的挤压作用4.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5.体位改变.五.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间的血液循环。(一)微循环成分: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管网、通血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二)微循环通路和作用

1.直捷通路:速度快,保证回心血量。

2.动静脉短路:开闭与体温调节有关。

3.营养通路(迂回通路):物质交换的场所。

第六章血液循环.六.组织液与淋巴液

(一)组织液: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液体,是血液与细胞之间物质交换的媒介。

1.生成与回流:组织液毛细血管血液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压)

-(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压)

——约90%滤出的组织液重新流回血液。第六章血液循环第六章血液循环

2.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①毛细血管压:肌肉运动,炎症→∽↑→组织液生成↑②血浆胶体渗透压:肝病、肾病→血浆蛋白↓→血浆胶压↓→组织液生成↑③毛细血管通透性:烧伤、过敏→通透性↑→血浆蛋白漏出→血浆胶压↓组织液胶压↑→有效滤过压↑④淋巴回流:肿瘤压迫→淋巴回流受阻→局部水肿第六章血液循环(二)淋巴液:组织液10%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淋巴管内有瓣膜,保证淋巴液向心脏回流。回流意义:①回收血浆蛋白②运输脂肪及其它营养物质③调节血浆和组织液的水平衡

④防御和免疫功能第六章血液循环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一)心脏的N支配——心交感N和迷走N的双重支配

1.心交感N及其作用:心交感N节前N纤维(胆碱能纤维)→Ach→节后N元细胞膜上的N受体→节后N纤维(肾上腺素能纤维)→NA→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1受体结合,使ATP→cAMP(环一磷酸腺苷)→可使糖原分解,提供心肌活动能量。第六章血液循环心交感N兴奋→心率加快(正性变时)、心房肌和心室肌收缩加强(正性变力)、兴奋经房室交界传导的速度加快(正性变传导)

→心脏全面兴奋。——可被β受体拮抗剂(如心得安)所阻断。第六章血液循环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抑制作用迷走N节前纤维末梢释放Ach,与节后N元细胞膜上的N受体结合,节后纤维末梢释放Ach,与心肌细胞膜上M受体相结合→心率变慢(负性变时)、心肌收缩减弱(负性变力)、传导变慢(负性变传导)。——可被M受体阻断剂(如阿托品)阻断。右侧迷走神经对窦房结的影响占优势,左侧迷走神经对房室交界的作用较明显。

3.肽能神经第六章血液循环(二)血管的神经支配

1.缩血管神经纤维---都是交感神经纤维。安静状态下,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持续发放低频率冲动,称交感缩血管紧张,它能使血管平滑肌维持一定程度的收缩。

2.舒血管神经纤维

①交感舒血管纤维

②副交感舒血管纤维

③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

④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第六章血液循环(三)心血管中枢

1.最基本的是延髓的心血管中枢

①缩血管中枢

②舒血管中枢

③传入神经接替站

④心抑制区

迷走紧张:迷走N对心脏起经常持久的控制作用,使心跳减慢减弱,不使血压过高的现象。

第六章血液循环2.下丘脑:情绪变化,体温调节,摄食行为等涉及的心血管相应变化,与下丘脑有关。

3.大脑皮层

第六章血液循环(四)心血管反射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①降压反射

颈动脉窦窦N(+)心迷走紧张(+)心迷走N(+)心率减慢

↑→心交感紧张(-)心交感N(-)心收缩力↓↓

主动脉弓主动脉N(+)交感缩血管紧张(-)交感N(-)血管舒张外周阻力↓血压压力感受器血压延髓第六章血液循环

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区的压力感受器与化学感受器②升压反射

颈动脉窦窦N(-)心迷走紧张(-)心迷走N(-)

心跳加快加强

↓→心交感紧张(+)心交感N(+)

主动脉弓主动脉N(-)

交感缩血管紧张(+)→小动脉血管收缩

肾上腺髓质分泌↑血压血压延髓压力感受器第六章血液循环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缺02颈动脉体窦N(+)呼吸加深加快心率加快CO2↑主动脉体主动脉N(+)心输出量增加

3.其它感受器反射寒冷→皮下血管收缩,炎热→皮下血管舒张运动→心率加快,内脏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第六章血液循环4.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①容量感受器血压↑→容量感受器兴奋→交感紧张性↓,心迷走神经紧张性↑→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血压↓。②心肌缺血,缺氧→化学物质(如前列腺素)↑→心肺感受器兴奋。第六章血液循环

心血管活动调节的途径与内容第六章血液循环二.体液调节1.肾上腺素(Ad)和去甲肾上腺素(NA):肾上腺髓质分泌,是儿茶酚胺类H。

NA主要与α受体结合,

Ad主要与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