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区规划_第1页
城市居住区规划_第2页
城市居住区规划_第3页
城市居住区规划_第4页
城市居住区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居住区的性质规模及其展望居住区、居住小区和住宅组团的性质和规模

居住区是指城市主要道路所包围的独立生活居住地段,在居住区内应设有比较常用的生活服务设施,从粮店到百货商场、影院、门诊等。规模1万至1.5万户,3---5万人,相当于一个城市街道办事处管辖的范围。居住区下可划分若干小区,也可不划分小区,而由若干住宅组团组成。

居住小区应是居住区道路所包围的日常生活居住单位。小区内设有日常的生活服务措施(副食店、拖儿所、中小学等)。但经常性的设施如邮电局、门诊部等还得去区外解决。规模2---3千户,1万人左右。小区下可划分若干居住组团。住宅组团是居住区的基本居住单位,由若干住宅组成。其规模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300—700户,1000---2500人。住宅组团内可设一些直接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如居委会办公室、小百货、小副食等微型服务设施,一般不设幼儿园、百货商店等服务设施,以免把嘈杂的人流车流引入进来,所以把它称为住宅组团,表示它是具有单纯居住性质的。一、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如河流)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区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不仅能保证居民生活的方便、安全和区内的安静,而且还有利于城市道路的分工和交通的组织,并减少城市道路的密度。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这种组织方式不划分明确的小区用地范围,居住区直接由若干住宅组团组成,也可以说是一种扩大小区的形式。其规划结构的方式为:居住区—住宅组团住宅组团相当去一个居民委员会的规模,一般为300~800户,1000~3000人。住宅组团内一般应设有居民委员会办公室、卫生站、青少年和老年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托儿所、活动休息场所、小块公共绿地、停车库等,这些项目和内容基本为本居民委员会服务。其他的一些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则根据不同的特点按照服务半径在居住区范围内统一考虑,均衡灵活布置。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其规划结构方式为: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居住区又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小区由2~3个住宅组团组成。国内居住区规划结构实例国内居住区规划结构实例上海康建新村居住区,为居住区—住宅组团二级结构国内居住区规划结构实例上海曲阳新村居住区,为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三级结构国内居住区规划结构实例北京五路居居住区,为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结构国内居住区规划结构实例深圳白沙岭居住区,为居住区—住宅组团二级结构国外居住区规划结构实例国外居住区规划结构实例立陶宛拉兹季那依居住区,人口4.5万,由4个居住小区组成

国外居住区规划结构实例英国哈罗的一个居住区,由3个居住小区组成国外居住区规划结构实例莫斯科西南区居住区设计竞赛方案之一,人口2万,由17个居住组团组成二、用地规模与配置用地配置:包括住宅建筑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与停车设施用地、公共绿地和其他五部分的数量以及比例。用地构成居住区小区组团1.住宅用地(R01)50~6055~6570~802.公建用地(R02)15~2512~226~123.道路用地(R03)10~189~177~154.公共绿地(R04)7.5~185~153~6居住区用地(R)100100100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1交通方式、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一、交通方式的选择机动车交通按交通工具分:非机动车交通步行交通住宅区的交通特征:生活性特征三、通路二、交通组织与路网布置

人车分行交通组织方式:人车混行

人车共存人车分行

1928年在美国新开发的住宅计划中提出了“雷德朋”式的完全人车分流系统,1933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雷德朋(Radburn,NJ)小镇规划中首次采用并实施:在同一平面上行人和机动车有各自的流线,在人、车发生冲突的地方设置简易立交。

这种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较好的解决了私人小汽车和人行的矛盾,在私人小汽车较多的国家和地区广为采用。人车混行的交通组织方式是指机动车交通和人行交通共同使用同一套路网。机动车和行人在同一道路断面中通行。人车混行人车共存在不威胁行人、自行车的通行及沿街住户生活活动的范围内,允许汽车通行的道路。

这种道路系统更加强调人性化的环境设计,认为人车不是对立的,而应是共存的,将交通空间与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措施:城市过境交通和与居住区无关车辆不进入居住区内部,并对街道的设施采用多弯线型、缩小车行宽度、不同的路面铺砌、路障、驼峰以及各种交通管制手段。居住区交通与路网规划原则1、顺而不畅,保持住宅区内居民生活的完整与舒适2、分级布置,逐级衔接。3、因地制宜,使住宅区的路网布局合理、建设经济4、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5、空间结构整合化6、避免影响城市交通§2道路类型、分级与宽度

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宅间小路住宅区道路居住区级道路

此道路是整个居住区内的主干道,是居住区与城市道路相衔接的中介性道路。居住区一级道路的最小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m(平原);15~20m(山地)。居住区级道路多采用一块板形式,采用混行方式时,车行道宽度不小于9m.居住小区级道路此道路是居住小区的主路,沟通小区内外联系。其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10~14m.

在采暖区,居住区二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不小于14m.

在非采暖区,居住区二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不小于10m.

车行道宽度在5~8米,即两辆车可以对开。且多采用一块板的断面形式,人行道宽度为1.5~2米。

居住组团级道路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即从主路分支出来通向住宅组团内部的道路。

组团级道路的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10米(采暖区)或8米(非采暖区),车行道宽度为3~5米,如用地有条件可设1.5~2米宽的人行道。

宅间小路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是道路系统的末梢。

宅间小路最好以3米为宜,一般宽度不小于2.6米。道路规划设计的技术规定(1)关于出入口

1.居住区,居住小区的主要车行道至少要有两个方向的对外出入口;2.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尽量减少反向交通,住宅与最近的公共交通站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500米;

3.机动车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小于150米;4.人行出入口不大于80米;5.沿街建筑物长度大于160米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道;6.当建筑物长度大于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7.居住区、居住小区车行道与城市级或居住区级道路的交角不小于75°;8.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大于120m,并应设面积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9.应考虑为残疾人设计无障碍通道;10.道路纵坡、最大纵坡坡长四公共服务设施类型主要设施性质商业超市、菜市场、百货商场、旅店、银行、邮电局盈利性教育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普通中学公益性文化运动文化馆、会所、运动场、活动站盈利性公益性医护门诊所、卫生站、医院公益性社区社区活动中心、物业管理公司、街道办事处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一、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1.便于居民使用。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一般为:居住区级800~1000m

居住小区级400~500m

居住组团级150~200m2.应设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段,并要考虑职工上下班的走向。3.如为独立的工矿居住区或地处市郊的居住区,则应在考虑附近地区和农村使用方便的同时,保持居住区的安宁。4.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4-2、规划布置方式(分级布置)1.第一级(居住区级)

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主要包括一些专业性的商业服务设施和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医院、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房管所、邮电、银行等为全区民服务的结构。

规划布置:一般宜相对集中布置,以形成居住区中心,居住区中心主要由文化商业服务设施组成。

2.第二级(居住小区级)

主要包括菜站、综合商店、小吃店、物业管理、会所、幼托、中小学等。一般相对集中布置,以形成居住小区的生活服务中心,生活服务设施一般可布置在小区的中心地段或小区的主要出入口。中小学的布置一般应设在居住区或小区的边缘,沿次要道路比较僻静的地段,不宜在交通频繁的城市干道或铁路干线附近布置,应与住宅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