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学毕业论文之电大电大论文样本论缔约过失责任新版_第1页
2023年大学毕业论文之电大电大论文样本论缔约过失责任新版_第2页
2023年大学毕业论文之电大电大论文样本论缔约过失责任新版_第3页
2023年大学毕业论文之电大电大论文样本论缔约过失责任新版_第4页
2023年大学毕业论文之电大电大论文样本论缔约过失责任新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文章从缔约过失责任的产生和发展入手,论述了其理论依据为诚实信用原则。在此基础上,对传统四构成要件说进行剖析,提出了合理的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并比较了缔约过失责任同违约责任、侵权责任的重要区别。最后,作者对我国有关缔约过失责任的立法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反思,从而进一步提出了完善我国缔约过失责任的具体立法构想。【关键词】缔约过失责任,诚实信用原则,构成要件,立法完善,信赖利益最早系统地提出缔约过失责任理论的是德国著名法学家鲁道夫·冯·耶林(RudolphVonJhering)①,他在1861年主编的《耶林法学年报》第四卷上发表了《缔约上过失、协议无效或未完毕时的损害补偿》一文,深刻地、周密地论述了这一理论。在随后的140数年里,耶林的这一“伟大的发现”对近现代民事立法、判例及学说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我国1999年颁布的《协议法》对缔约过失责任作了一般性规定,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构建起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基本框架。然而通过几年司法实践检查,这些规定还存在一些局限性。笔者不揣浅陋,拟就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对修改完善这一制度有所裨益。一、缔约过失责任的理论基础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依据何种法理来追究有过错的缔约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即其理论基础是什么?学说和判例都存在着许多不同观点,但归纳起来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有如下四种:②1、法律行为说。这一学说的提倡者是耶林,他认为缔约过失责任的法律基础是当事人后来订立的协议。当事人在缔约过程中的磋商行为本质上已构成了一种法律行为,尽管当事人意欲订立的协议也许后来并未成立,但其缔约之际的磋商行为已经形成了一种“准备的法律关系”,此种关系具有“类似协议的性质”,而缔约过失责任但是就是违反此“默示的缔结责任协议”的结果。因此,缔约过失行为本质上应视为违反约定的“先协议义务”之违约行为。192023德国的“软木地毯案”是合用缔约过失责任的第一个判例,即采此观点。在该案中,德国最高法院的判决认为,当事人双方正在进行一个买卖协议的商洽,彼此间形成了一种为买卖而准备的法律关系,此种关系具有类似协议的性质,在出卖人与故意购买顾客间产生了一种法律义2、侵权行为说。该学说认为缔约上的过失是一种侵权行为,其违反了不得损害别人财产权益的法定一般义务,并且完全符合侵权行为的一般构成要件,因缔约过失而生损害,应依侵权行为法进行保护。在《德国民法典》制定后2023内,缔约过失责任理论基础的主流观点就是侵权行为说。同时,不少法国学者援引《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关于“任何人不仅对其行为所引起的损失,并且对过失或疏忽所导致的损害,应负补偿责任”的规定,支持这种学说。3、法律规定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缔约上过失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独立的违法行为,而缔约上过失责任则属于法律规定的违法责任中一种独立的类型。由于缔约上的过失行为所违反的义务对一切人具有普遍意义,故不应视为当事人约定义务,而应视为法定一般义务。德国最高法院曾以“法律行为说”拟定缔约过失责任,但后来认为其理论根据局限性,遂采用类推的办法,认为《德国民法典》中有关规定包含了一项基本原则,即因缔约上过失致人损害,应承担补偿责任。这事实上是认可了缔约过失责任的法律基础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4、诚实信用说。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民事法律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基于其地位的重要性,有人称其为民法中的“帝王条款”③。该说认为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在缔约之际应从尊重对方出发,尽交易上的必要注意,履行缔约过程中互相协助、照顾、保护等义务,以促使协议得以善意地成立、生效乃至得到履行,从而实现当事人预期的目的。这种缔约过程中应尽到的诚实信用的义务被称为先协议义务,当事人如有违反,则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以上各种学说之中,侵权行为说和法律行为说的缺陷是极为明显的。侵权行为说有违侵权行为法的本质规定,由于侵权责任所加予人们的是权利不可侵害之义务,而缔约过失行为并非侵害了相对人的某种权利。正如王利明先生指出的那样:“一方面,缔约过失所侵害的对象是信赖利益,此种利益是否属于侵权法所保护的利益,值得研究;另一方面,在侵权行为发生之前加害人与受害人之间已具有缔约关系,基于此种关系,双方具有合理信赖。”如不具有缔约关系,则一方过失致他方损害不应按缔约过失责任解决④。法律行为说以尚未成立的协议或不存在原协议作为缔约过失责任的基础,事实上是将缔约过失责任纳入到违约责任体系之中,混淆了缔约过失责任和违约责任的关系。所谓“准备的法律关系”,纯属拟制当事人的意思,其理论基础不能使人信服。法律规定说的主张,一方面回避了“侵权行为说”与“法律行为说”关于缔约过失行为性质的争论;另一方面又吸纳了上述两种学说的实质观点,主张以侵权法和协议法原有规定为基础,解决缔约过失责任问题。其缺陷在于碰到法律未有明确规定的情形,则问题得不到解决。德国学者拉伦兹认为:法律规定说的主张貌似公允,但并不切实际,民法典中有关侵权责任和协议责任的“各项规定过于分散,其合用范围又严受限制。借总体类推方法,试图发现一般法律原则,实难谓妥。”⑤笔者认为,缔约过失责任的理论基础是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事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是对当事人进行民事活动时必须具有诚实、善良的内心状态的规定,对当事人进行民事活动起指导作用;同时,诚实信用原则也是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赋予。当事人为缔约而进行磋商之际,已由一般普通关系进入一种法律上的信赖关系,此种关系赋予当事人较高的注意义务。当事人停留于不作为状态并不够,而应当尽到互相协助、互相照顾、互通情况、互相保护对方等作为义务。当事人若违反这些义务给对方导致损害,则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我国《协议法》也使用诚实信用原则来界定缔约过失行为的范围。所以,用诚信原则说来解释缔约过失责任的理论基础,更具有说服力,也符合我国《协议法》的基本精神。二、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一)对传统的四要件说的评析厘清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是司法实务中对的合用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前提。我国学界对缔约过失责任构成要件历来有多种不同观点,依比较通用的观点,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应涉及以下四种条件:第一,缔约当事人违反先协议义务;第二,协议尚未有效成立;第三,因缔约人过失行为致协议不能成立、无效或被撤消而侵害他方信赖利益;第四,缔约一方主观上存在过错。通说用以论证缔约过失责任须以协议尚未有效成立为构成要件的理由有三:(1)假如存在有效协议,则受害人可通过违约责任获取救济,而不是求助于缔约过失责任;(2)从我国《协议法》编排结构观测,缔约过失责任放于“协议的订立”一章,在协议订立阶段协议关系尚未有效成立;(3)德国等学说发达国家都以不存在有效协议关系为前提来定义缔约过失责任。⑥三条理由看似论证充足,但通过仔细分析,三条理由均不能成立。第一,《协议法》将欺诈、胁迫等违反诚信原则订立的协议视为可撤消协议,并规定撤消权人在一年内行使撤消权,假如当事人未及时行使撤消权或者基于某种顾虑不欲撤消协议,此时不合用缔约过失责任则无法向当事人提供全面救济。第二,以《协议法》编排方式为理由说明缔约过失责任应以协议尚未成立为条件实乃牵强附会,是对立法者立法本意的误解,由于《协议法》第二章并非所有都是不存在有效协议时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条款。第三,德国等国家均以不存在协议关系为缔约过失责任的前提,并不能说明我国也须以此为前提。这一起源于德国的古老制度仍处在发展之中,现在德国的判例与学说已将缔约过失责任发展为“不仅合用于协议不成立、无效或被撤消领域,并且还合用于某些有效成立的协议场合”。⑦因此,以协议尚未有效成立作为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是不恰当的。通说以当事人主观上有过错作为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基础,认为无过错则无责任,有过错就有责任。依一般理解,过错是指行为人实行行为时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就过失而言,还可分为重大过失、一般过失及轻微过失。那么是否故意和所有过失都会引发缔约过失责任呢?笔者持否认观点。一方面,《协议法》第42条第一项和第二项均以故意为条件,亦即过失不会形成其中规定的缔约过失行为。另一方面,《协议法》第42条第三项所称“其他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行为”,自身并没有规定行为人必须有主观过错。我们能否由于作为民法基本原则的诚信原则自身就是用来规制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就此反推主观上有过错的行为均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这应当在分析诚信原则与协议自由原则的关系后再拟定。依协议自由原则当事人有缔约自由,在协议成立之前当事人都有权善意地中止磋商。由诚信原则派生出来的先协议义务,是在尊重协议自由原则的前提下界定的,不得依先协议义务破坏协议自由。诚实信用原则在此只是补充性的,用以防止协议自由权滥用的,因而我们不能对当事人的主观心理态度规定过于苛刻,否则也许破坏协议自由原则的合用。(二)笔者的观点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缔约过失责任的构件要件应当涉及:1、当事人有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派生出的各种先协议义务的行为。先协议义务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和当事人之间的信赖关系产生的法定义务,是一定的随附义务,也是交易习惯的规定在法律上的反映,旨在保护当事人在缔约之际的利益并促成协议的成功缔结。这种义务虽通常在当事人为缔约而进行的磋商时,并未得以明确声明,但它显然己被法律强制推定暗含在双方的共同默示认可之中。这对当事人提出了更高的诚实信用规定,加重了他们的义务,但也强化了对其合法权益的保障。因而在缔约阶段,对此种义务的违反将直接构成对缔约关系的破坏,过失人应承担法律责任。2、当事人的违反义务的行为作为缔约相对方信赖利益损失。信赖利益的损失也是构成缔约过失责任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相对人遭受了信赖利益的损失,缔约过失责任才也许成立。信赖利益损失是一种悲观利益损失,涉及直接利益损失和间接利益损失,它的补偿结果是使当事人达成协议没有发生时的状态。对于直接损失的拟定相对较为容易,而对其中的间接损失可以理解为可得利益损失,即这种间接损失要获得补偿需具有一定的条件方可,否则,就有悖于法律设立信赖利益损失补偿的本旨,一是可得利益在损害发生时己经具有实现的条件,二是仅是由于对方的缔约过失行为才导致丧失间接利益。3、当事人主观上须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过错是指支配行为人从事在法律和道德上应受非难的行为的故意与过失状态。它是追究当事人缔约过失责任的基础。但如前面所论述,为了平衡诚实信用原则和协议自由原则的冲突,并非行为人只要有过错就要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只有存在重大过错——故意或者重大过失时才导致缔约过失责任的发生。4、当事人行为和信赖利益损失间具有因果关系。即无过错方的信赖利益损失是由于另一方过错行为所引起,过错行为和损害结果有因果联系。有学者认为这种因果关系可以是直接因果关系,也可以是间接因果关系。但为平衡双方当事人利益,这种因果关系应限制为直接因果关系。三、缔约过失责任同相关责任的区别(一)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基于缔约过失责任而产生的请求权与侵权行为的请求权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违反的都是法定的义务,一般都以行为人的过失为必要条件等。但这两种责任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别:1、违反的义务性质不同。缔约过失责任违反的是依据诚实信用原则产生的先协议义务。侵权责任违反的则是不得侵犯别人人身和财产权利的一般义务。由于当事人在订立协议时,己经由普通的社会交往关系进入了特殊的信用关系,法律上规定当事人应当有特殊的注意,因此,在合用缔约过失责任领域,当事人的注意义务限度要比侵权责任领域内的注意义务限度高。2、两者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缔约过失责任以缔约双方当事人已正式进行磋商行为,并因这种磋商而产生信赖关系和信赖利益为前提。但对侵权责任而言,并不需要当事人之间存在任何关系,只是侵权行为的发生才致人损害并产生侵权关系。这是两者的重要区别。所以在有些案件中,当事人之间未形成接触和信赖关系的情形下遭受损害(例如某人在走进商场时被商场内掉下的天花板碰伤,此时顾客和商家并未形成订约过程的接触和信赖),此时欠缺缔约过失责任的前提,引而不产生缔约过失责任。3、两者补偿范围不同。缔约过失责任的补偿范围是信赖利益损失,侵权责任所保护的并不是信赖利益,而是物权、人格权等绝对权。同时侵权责任受害者可请求物质和精神损害补偿,而缔约过失责任一般不产生精神损害补偿。4、缔约过失责任具有补充性。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补充性民事责任,一般只在不能合用侵权责任和协议责任的情况下所采用。例如某人在商场付款时被人乘机将钱悉数抢夺走。本案中,若找到侵权人,一方面应合用侵权责任,若找不到侵权人,则为保护受害人利益,可依据商场未尽到对顾客保护义务而使其承担缔约过失责任。5、两者归责原则不同。缔约过失责任合用过错归责原则,无过错则不会有缔约过失责任产生。而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更多样化,涉及过错归责原则、无过错归责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等。(二)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都是以行为人的行为导致对当事人的损失为要件之一,都是基于与协议有关的行为而产生的民事责任,都是以损害补偿为救济方法之一的,但它们之间却存主线的区别。1、产生的根据不同。缔约过失责任是基于对先协议义务的违反而产生的责任,违约责任是债务人对协议义务的违反而产生的责任。2、可否由当事人约定不同。缔约过失责任具有法定性,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属于法定责任,不可以由当事人约定。违约责任具有约定性,当事人可以在协议中约定承担责任的方式、范围以及免责条件及免责事由。3、责任保护的利益不同。缔约过失责任的设立是为保护缔约双方当事人因磋商等行为而建立起的信赖关系而产生的信赖利益。而违约责任则重在保护协议当事人的履行利益,即保护协议当事人基于协议生效、实际履行后所能获得的利益。4、归责原则不同。缔约过失责任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即规定以当事人过错作为责任产生的前提,而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是严格责任原则⑧,即违反协议义务的当事人无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均应承担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严格责任原则作为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已得到国内学者的普遍认可,同时协议法第107条亦规定了这一原则。同时,协议法对于某些有名协议规定合用过错原则,这样就形成严格责任原则为主,过错原则为辅的格局。5、行为的形态不同。对缔约过失行为的形态,梁慧星、崔建远等几位专家有比较全面的论述。据他们的论述,缔约行为的形态重要有:(1)假借订立协议,恶意进行磋商;(2)欺诈缔约,即故意隐瞒与订立协议有关的重要事实和虚假情况;(3)违反人格及人格尊严等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缔约行为;(4)擅自变更,撤回要约;(5)违反初步的协议或意向或许诺;(6)泄露或不正本地使用缔约过程中获知的他方商业机密;(7)订立协议中未尽保护义务而侵害对方人身权、财产权的行为;(8)缔约之际未尽告知、保密等义务给对方导致损失的行为;(9)无权代理而订立协议的行为。对违约行为形态不同学者有不同划分⑨,有学者将违约行为分为预期违约和实际违约,实际违约又分为不履行协议义务和履行协议义务不符合约定⑩。6、免(减轻)责任事由不同。缔约过失责任设有免责事由,只有双方混合过错时方可减轻一方当事人责任。而违约责任双方都有违约行为时,则过错方抵,当出现不可抗力等法定免责事由时,将免去违约一方当事人的违约责任。四、我国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立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方法(一)我国缔约过失责任的立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我国有关缔约过失责任的民事立法在《协议法》颁布以前,重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61条第一款,其内容为:“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消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补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损失。”从中不难看出,这一条文规定了我国缔约过失责任的雏形。但这一款并不是完备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既有缔约过失责任所不能包含的内容,又有未能被涉及进去的缔约过失责任内容。1999年颁布施行的《协议法》有关条款对缔约过失责任作了明确规定,填补了这一立法局限性。该法第42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协议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导致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补偿责任:(一)假借订立协议,恶意进行磋商;(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协议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三)有其他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第43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协议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无论协议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本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本地使用该商业秘密给对方导致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补偿责任。”从中可以看出,《协议法》对缔约过失责任采用了列举式的界定,其中第42条第三款是对第42条第一款、第二款及第43条提纲挈领性的规定,即明确缔约过失责任的基础是诚实信用原则。通过对此两条规定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可发现缔约过失责任涵盖了如下内容:(1)在订立协议过程中;(2)违反诚实信用;(3)给对方导致损失。此外,有人认为(也许是立法者本意),第43条的规定,可以把保护当事人商业秘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起到进一步强调作用。我国法律构建起了缔过失责任的整体框架,但还很不完善。笔者认为,我国《协议法》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从法律条文上看,第42条和第43条之间逻辑不够严谨,由于第43条所规定的义务本来就已经包含在第42条缔约过失责任的保护义务之中,没有必要将其独立出来破坏法律规范之间的体系。另一方面,漏掉了许多应当规定的内容,对具体的补偿范围、补偿标准、举证责任等均未涉及。再次,未能科学地界定先协议义务,仅采用列举方式将先协议义务嵌入缔约过失行为中加以规定,显失科学。最后,概念界定不明确,第43条采用了商业秘密的概念,此概念与《国际商业协议通则》和《欧洲协议法原则》不相匹配,影响协议法同国际接轨。(二)完善我国缔约过失责任立法的构想参照西方国家的先进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司法实践,笔者提出完善这一制度的具体构想。1、将《协议法》第42条、第43条有关缔约过失行为的规范合并为一条,分为二款进行规制,第一款规定一般先协议义务的含义,第二款采用例举方式规定先协议义务的各种类型,并且使用“以保密性质提供的信息”这一与国际接轨的术语。2、明确规定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以利于司法实践中的对的合用。3、明确规定缔约过失责任的归责原则是过错原则,这里的过错应当仅涉及故意和重大过失。由于无过错或轻微过错不引起缔约过失责任,这样一来可以使缔约过失责任归责原则和违约责任、侵权责任归责原则区分开来,以有助于司法实践中更好合用缔约过失责任,保持其应有的独立性。4、恰本地界定缔约过失责任的补偿范围。有学者认为缔约过失责任补偿范围应涉及信赖利益和固有利益,笔者认为不妥。其补偿范围应根据信赖利益来拟定,具体补偿数额由受害人实际损失额来拟定。但补偿总额,除人身损害补偿外,不应超过相应的履行利益,以便保护缔约过错方的不妥利益。5、区别不同情况规定当事人的证明责任。所谓证明责任,原本是民事诉讼法中的概念,指当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由何方当事人承担不利益后果的一种风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