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区环境规划理论》第四章第四章社区环境规划人性化设计第一节社区外环境人性化需求第二节住区外环境人性化设计原则第三节社区外环境服务的特征第四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户外空间划分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第一节社区外环境人性化需求“每个人都有生理的、智能的、精神的、社会和经济的各种需求,这种需求为每个人的权利,都是同等重要的,而且必须同时追求”——华沙宣言
第一节社区外环境人性化需求
人的天性生来是各不相同、变化莫测的,因此谈及到人的需求,也是“人者见人,智者见智”。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面,这一理论模式在西方具有较大的影响,但对其合理性和通用性一直存在争议,不少人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扩展,认为人的行为来源于动机,而动机产生于需要,并把人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发展次序分为六个等级。第一节社区外环境人性化需求人的需求层次: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求3、交往和归属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6、认知和美的需要
第一节居住区外环境人性化需求1、生理的需要对饮食、庇护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需求。2、安全的需求避免受到威胁和伤害,保持自身安全和个人私密性,以及在环境中定向的需求。3、交往和归属的需要互相交往和认同,拥有爱情和友谊,以及归属。第一节社区外环境人性化需求4、尊重的需要自重和被人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按照个人的愿望,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能力,实现个人报复,取得权利或技艺方面的成就,体现个人试图对外环境加以控制的需要。6、认知和美的需要渴望获得知识,理解事务的意义和爱美的需要。第一节社区外环境人性化需求一、居民户外活动的物质需求二、社区居民户外活动的精神需要第一节社区外环境人性化需求一、居民户外活动的物质需求(一)功能是社区外环境人性化设计的第一要素(二)需要配以相应的物质条件第一节社区外环境人性化需求(一)功能是社区外环境人性化设计的第一要素人们的生存空间是一个个完整的单元组成,居住外环境设计并非居住条件的决定因素,但是在空间利用上给人带来的方便与影响却不可忽视。现代社区外环境对居住外部空间中供人们的使用、观赏、休闲、娱乐的一些设施的设计和对自然景观、环境景观的完善,会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第一节社区外环境人性化需求(二)需要配以相应的物质条件
在社区外环境中,人们最基本的物质要求都要求配置相应的设施。在不少社区中,环境的实用性设计较为突出,如为满足上班、上学的要求,道路的设计便捷不迂回,而户外休息、娱乐的人群因需要,道路则曲折有趣。户外休息和健身设施按照人体工程学尺度的要求进行设计。合理布置植物与水体改善环境生态,调节小气候,适应人们的情感及审美情趣。随着汽车进入越来越多的家庭,为了环境安全,设计者考虑了住区人车分流,住区的交通系统由车行与绿色步行相互叠加,形成不同的景观。
第一节社区外环境人性化需求二、社区居民户外活动的精神需要关注和强调精神文化是社区外环境的人性化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现代社区外环境设计不仅要关注外环境的使用功能,更强调人类的精神文化,希望加强场所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建筑与景观尺度宜人、形态亲和、回归人们对“家”的感知,从心理学的需求出发,在环境设计中,根据不同空间环境特点,使空间的体验性与环境的实用功能性相结合,只有同时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需求的社区外环境才是“人性化”的外环境。第一节社区外环境人性化需求二、社区居民户外活动的精神需要(一)私密性需求(二)舒适性的需求(三)归属感的需求(四)审美、文化的需求第一节社区外环境人性化需求(一)私密性需求
不同形式的户外空间会引起人们情绪和心理上的不同体验。人人都希望安全、舒适、隐蔽的环境空间。封闭的空间私密性较强,一般以2~3人在廊下、小亭中,可以阅读、交谈、休憩,互相间活动距离较为亲密。半封闭的空间私密性次之,可交谈、散步、观赏等。而开敞的空间缺乏私密性,如晨起锻炼的人群,在中心广场、开敞绿地相互间保持一定适度的空间距离。在环境设计中,把握不同人群对环境的尺度需求及认知状态,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第一节社区外环境人性化需求(二)舒适性的需求
舒适感的产生有赖于环境的可识别性、标志性及多元化。不同年龄的居民对外环境的需求不同,住区外环境最需要强调“家”的感受,信息标识在现少混乱、引导人流、安全疏散、美化环境、丰富空间气氛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住区外环境空间的形象是具体的,通过色、形、声等物质材料构成以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有特征的住区外环境设计,能体现出住区的精神和个性,很容易让人有丰富的想象。第一节社区外环境人性化需求
可识别性主要从两个方面产生:
1、感知当时当地的情景对人所产生的印象。
2、认知过去的记忆对当时当地认知的作用。这两方面被用来解释在住区外环境中人活动时所获得的信息和对行动的指导。第一节社区外环境人性化需求清晰的可识别的住区外环境不仅给人以安全感,而且还能增强人们内在体验的深度与强度,通常人总是依靠识别标志符号来认知自己居住的环境。一些识别性符号,如:屋顶、檐口、墙面、阳台等特征,或者对特定的空间环境中的道路铺装、围墙、花台、水池以及建筑小品等都会给人对特定的空间环境记忆形成“认知图像。”。因此在社区外环境中,设计和处理好可识别性的标志符号,可以产生心理舒适的感受。而且,一个好的视觉环境,因其特色鲜明、意向清晰,通常可以引起更多的人到这个环境中来,而人的活动所形成的生动气氛形成了环境充满生活气息的特征反过来又可成为可识别的因素。第一节社区外环境人性化需求(三)归属感的需求人的归属感有多个层次:熟悉的地域,温暖的家庭,一定的人际圈,特定的职业范围,某个社会阶层等等,都可能给予人归属感。住区的归属感是指居民对本住区的地域与人群集合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受。具体表现在居住设施的完善、人际交往空间的形成。住区在人们的工作之余回家之后,能有一定将自身融于其中的外环境,这里是一个独立于城市喧嚣之外的,能放松自己、休息于其中的于人交流的港湾。第一节社区外环境人性化需求(四)审美、文化的需求美在居民的生活中是高层次的,是物质生活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的精神需求。但是“美”是生活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的生活离不开美,当然也包括住区的景观环境。不同人群对审美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儿童正处于对新鲜事务的接受和学习的阶段,因此饱和的色彩、醒目的造型比较容易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年轻人喜欢明快富有动感的造型和明快的色彩;中年人更欣赏比例考究的形式和稳重的色彩;而老年人喜欢怀旧,因而更具有传统风格的造型和柔和的色彩;文化层次较低的人,其审美一般会倾向于复杂、琐碎的形式和鲜艳的色彩。第一节社区外环境人性化需求
社区外环境满足文化需求的意义:1、使人得到归属感具有文化意味的环境能让生活于其中的人得到归属感,也感觉更安全,由此激发起人们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易于相互的融洽、稳定社会关系。2、增强环境的魅力在环境中体现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并使之得到延续,有助于保持环境特色,增强环境的魅力,最终促成更为丰富的公众生活。3、促进人之间相宜活动的进行社区外环境中体现思想、意识和文化也能使环境的意义得到更好的表达,促使人们产生与之相适意的行为。第一节社区外环境人性化需求第二节社区外环境人性化设计原则一、环境的整体性二、使用的舒适性三、流线的合理性四、设计的多样性第二节社区外环境人性化设计原则一、环境的整体性一个完整的外环境设计,不仅可以充分体现构成外环境的各种物质的性质,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统一而完美的整体效果。没有对整体性效果的控制与把我,再美的形体或形式都只是一些支离破碎或自相矛盾的局部。
第二节社区外环境人性化设计原则二、使用的舒适性舒适性是住区外环境设计的基本要素。舒适性体现在住区外环境的方方面面,如建立舒适的住区道路形式;营造多层次的绿化;配置精美的小品,还包括小区标志、指路牌、取水口、专门设计的地面铺装凳;还要考虑到为弱势群体设计的无障碍设施,使不同的人群再使用住区外环境的同时,都能够体验到安全、方便及舒适。第二节社区外环境人性化设计原则三、流线的合理性流线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社区外环境功能空间的合理组织,使其符合社区居民的行为特征。合理的功能空间为居民的出行、生活、休闲娱乐创造一个安全、方便、舒适的外环境,从而让居民对社区外环境产生一种亲和感和安全感。第二节社区外环境人性化设计原则四、设计的多样性人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它要求生的“容器”不能是呆板的。多样化的环境适合于多样的生活,具体表象在:特定的制约因素是多样性存在的条件,社区外环境的创造受特定的自然因素制约而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社区外环境的使用者由于所处背景的不同而对外环境由不同的要求,使之趋于多样化:外环境设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等的产生要求新的外环境设计创意与之相适应。第二节社区外环境人性化设计原则第三节社区外环境服务的特征第三节社区外环境服务的特征
了解社区环境的生活需求也并不意味着社区外环境所提供的活动空间就一定会被居民积极的接受。我们常常发现人们情愿聚在狭小的角落里,而不肯走到旁边开敞的专用场地上去,这表明人们在使用空间时带有某种心理倾向,并不是随遇而定的,不符合这种心理倾向的空间也不会产生吸引力,人们在对社区空间环境的需求上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现象。
第三节社区外环境服务的特征一、影响居民行为的心理因素(一)领域感(二)私密感(三)归属感(四)空间距离感第三节社区外环境服务的特征(一)领域感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看,领域是人所共有并控制的空间,它不是简单的空间占有,而是一种排他性的占有空间。领域感是一种本能的心理需求,能加强居民的安全感,提高住宅的防卫能力,同时还可以保证居民不同层次的私密性心理需求,具有吸引居民在其中进行活动的内聚力。在社区环境中,领域空间是居民进行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第三节社区外环境服务的特征(二)私密感心理学家欧文·奥托曼认为:私密性活动是人精神活动的一个普通现象。我们去餐厅找坐位时都尽量避免靠近入口和过道的位置,这揭示了人类使用空间的心理需求私密性的需要。个人私密是一个时过境迁的暂时现象,对于同一个人,他有时躲在树丛下的石登上专心致志的学习,不愿受人干扰;有时又主动来到花坛边人多的地方找人聊天。无论是敞开自己还是封闭自己,都说明个人对环境有控制要求。第三节社区外环境服务的特征(三)归属感归属感是指对本社区地域和人群的喜爱、依恋等心理感受,如对住宅的位置、标识物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豪感和其他特有的感情。任何个人都离不开一定的团体或组织,人们常常由于相同职业归属于一个单位,由于共同的居住地属于某个地区,从“血缘”关系由此产生“远亲不如近邻”、“落叶归根”等乡土观念。所以人们偏爱具有亲切感、归属感而不感到陌生的生活空间。第三节社区外环境服务的特征(四)空间距离感每个人周围都有一个不可见的空间,而且随环境条件的不同发生大小变化,当受到干扰时,人会感到很不舒服。人在社会环境中存在着密切距离、个体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在进行社会交往时,人们总是随时调整自己与他人所保持的距离。第三节社区外环境服务的特征三、居民的行为习性人的心理直接决定人的行为,而居民日常行为与居住区环境空间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因而居住区绿地空间环境设计有必要研究居民的行为习性。第三节社区外环境服务的特征三、居民的行为习性(一)依靠性(二)边缘效应(三)从众心理(四)独处心理(五)人看人(六)安静与凝思第三节社区外环境服务的特征(一)依靠性人总是偏爱逗留在柱子、树木、旗杆、墙壁、门廊和小型建筑的周围和附近。用环境心理学的术语来说,这些依靠物具有对人的吸引半径。要想使自己置身于视野良好、不为人注视或不受人流干扰的地方,在没有座椅的情况下,柱子就可能成为可供依靠的依靠物。第三节社区外环境服务的特征(二)边缘效应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在对荷兰居住区人们喜爱逗留的区域研究后提出边界效应理论,他指出:树丛、林中空地等地的边缘都是人们喜爱逗留的区域,而开敞的旷野或场地则无人光顾,除非边界区已人满为患了。在较大的公共空间中,人本能地选择在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逗留,这样他既能看到人群中的各种活动,有参与进去的可能,同时有监视感和安全感。第三节社区外环境服务的特征在空旷的广场,很少有人选择在广场中间休息,人们都喜欢坐在树下、台阶上或背靠建筑物,这些地方大都属于不同介质的交界地带,人们喜欢寻找这种边缘地段作为自己休息的场所,偏爱从一个小空间去观赏更大的空间,这样的小空间既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又可观察到外部空间中更富有的公共性的活动,人在其中感到舒适、隐蔽。第三节社区外环境服务的特征
“如果边界不复存在,那么空间就决不会富有生气”。在社区户外空间环境设计中,应特别重视边界效应的作用,利用边界线的凹入凸出造成对人流的吸引与滞留,为需要逗留者提供适意的小空间。例如建筑物的凹处、后退的入口、门廊以及树木、花台等造成丰富的边界,都可以使人既可滞留和观察,又不会处于纵目睽睽之下,形成很有吸引力的场所。第三节社区外环境服务的特征(三)从众心理只要有人存在,人及其活动是吸引着另外一些人,社区也不例外。人们为一些人所吸引,就会聚集在他们周围,并寻找最靠近的位置,新的活动便在进行中的事件附近萌发了,这就是人的从众心理。在社区户外空间环境中,人们总是选择充满活力的场所进行各种活动,例如单元附近的宅边空地、组团内的道路等处进行活动,而较少光顾那些看不到人的隐蔽地方。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中考虑到这些因素,利用人们的活动促使交往等行为的发生。第三节社区外环境服务的特征(四)独处心理人并不是在所有的时间里都喜欢热闹,有时也希望一个人待一会儿。个人独处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在行动上的表现,每个人都会有在一定时间里独处、宁静和反省的空间来平衡运动空间和交往空间的需求。设计者可以通过设计多层次的空间,在开敞空间周围通过遮挡、转折等手法,形成一个个便于隐蔽自己又与外界有充分视线交流的空间的“安全点”,适合一些人个人独处的需要。如住宅单元旁的私人庭院与阳台的处理就可为居民形成一个既私密又与外界有练习的空间,通透的栏杆、围墙保证了私密性,但又不遮挡从里往外看的视线,既给以户外的开放感,又有较封闭的私密性,为私人户外活动提供了自己独处的场所。第三节社区外环境服务的特征(五)人看人“看人也是为人所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于信息交流、社会交往和社会认同的需要。通过看人,了解到流行款式、社会时尚和大众潮流,满足人对信息交流和了解他人的需求;通过为人所看,希望自身为他人和社会所认同。也正式通过视线的相互接触,加深了相互的表面了解,为寻求进一步交往提供机会,从而加强了共享的体验。第三节社区外环境服务的特征(六)安静与凝思寻求安静是对繁忙生活的必要补充。传统城市中存在许多安静的区域供人们休息、散步、交谈和凝思。他们为烦心的城市人提供了一块吐故纳新和养心安神的宝地。许多城市虽然在城区缺少这类区域,但是仍可以在居住区绿地的空间设计中,有意识的形成有助于静心的地段和院落。第四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户外空间划分人类既需要私密性又需要相互间接触交往,过分的接触与完全没有接触对个性的破坏力几乎同样大。因此,对每个人来说即要能退避到有私密性的小天地内,又要有与别人接触交流的机会,环境即可支持也可阻碍这些需要的实现。环境设计中的一个基本点在于创造条件求得两者间的平衡,满足两方面的需要,即私密性与公共性。第四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户外空间划分一、住区外环境空间层次二、住区外环境空间的界定第四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户外空间划分一、社区外环境空间层次住户的户外空间可以分为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及公共空间四个层次。建立起一系列户外空间的住区,在住宅边形成半公共的亲密的和熟悉的空间,就可以使居民们更好的相互了解,并且认为户外空间属于社区的一部分。这就加强了对人的警觉和对公共空间及其居民的集体责任感。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地域内实现的,居民在户外的各类活动都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的、直接或间接的按照空间的领域性而进行活动。所以住区内应建立一个明确的由外向内的空间层次,即由公共空间到私有空间,这样就明确了空间的所属,有效地组织居民的生活。第四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户外空间划分二、社区外环境空间的界定空间的界定多种多样,处理的好能引导和规范居民的活动行为,起到安全防卫的作用。一般界定空间的方法为:(一)实体界定(二)虚定空间(三)心理界定第四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户外空间划分(一)实体界定实体界定指空间的围合、封闭性较强的界定。较高的围墙和绿篱,内外分明。适用于领域明确的私有和半私有空间。如宅前小院、住宅组团、专用场所等。实体界定的空间具有很强的地段感和私密性。它符合居住空间需要安定性、安定感、归属感和邻里交往的要求,易于提供亲切宜人的、可靠的户外空间,同时也为社区空间层次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第四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户外空间划分(二)虚定空间虚定空间指开敞式的空间界定方法。栏杆、花格、低矮的绿篱、地面高差、铺地变化等。用于具有领域感倾向的公共空间或半公共空间。使空间有所庇护而不受约束;相互涉及但又不过分亲密;少受干扰又始终保持与周围的视听联系。如道路、广场、活动场地等。第四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户外空间划分(三)心理界定由于长久活动而形成不同的群体的势利范围,这种势利范围在居民生活行为中形成一种心理界定屏障。在新建住宅区内,居民彼此之间需要有一段时间的“磨合期”。一旦居民情绪稳定,邻里关系融洽,区域特权形成,心理屏障就会产生。心理屏障受社会和文化方面及虚定空间界定的物质手段支持,从而姓常综合空间环境界定手法。空间的围合程度越强,暗示着空间的私密性越强,而这时空间尺度宜小,通达性宜弱;围合程度越弱,则公共性越强,尺度宜大,通达性宜强。第四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户外空间划分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一、社区外环境人性化设计原则二、住区户外活动丰富多彩的场地的人性化设计三、社区外环境休息设施人性化设计四、人性化的社区交通组织五、社区停车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六、人性化的儿童游戏场地的设计七、社区外环境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一、社区外环境人性化设计原则(一)环境的整体性(二)使用的舒适性(三)流线的合理性(四)设计的多样性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一)环境的整体性整体的环境在当今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尤为重要。社区外环境由各种室外场地、绿化、服务设施、景观小品等要素整合而成。一个完整的外环境设计,不仅可以体现构成外环境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性质,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统一完美的整体效果。没有对整体性效果的控制与把握,再美的形体或形式都只能是一些支离破碎或自相矛盾的局部。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二)使用的舒适性舒适性是社区外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舒适性体现在社区外环境的方方面面,如:1、建立舒适的社区道路形式2、营造多层次的绿化3、配置精美的小品4、无障碍设施的设置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1、建立舒适的社区道路形式道路是社区的骨架,道路系统是否符合合理,直接影响居民的出行、生活、安全的要求。2、营造多层次的绿化社区绿化是社区外环境中分布最广泛、使用率最高的部分,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影响最大、最接近居民的自然环境。有层次绿化的做法比大片草坪具有更好的观赏效果和生态效应。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3、配置精美的小品社区内精美的小品泛指用于装饰或具有一定实用性的装饰品、设置、运动设施和休息设施等。不但包括最常见的雕塑、坐凳、路灯、垃圾筒、雨蓬凳,还包括小区标志、指路牌、取水口、专门设计的地面铺装凳。4、无障碍设施的设置社区的使用舒适性还要考虑为弱势群体设计的无障碍设施,使不同人群在使用社区环境的同时,都能够体验到安全、方便、舒适。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三)流线的合理性流线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社区外环境功能空间的合理组织,使其符合社区居民行为特征。合理的功能空间为居民的出行、生活、休闲娱乐创造了一个安全、方便、舒适的社区外环境,从而让居民对社区外环境产生一种亲和感与安全感。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四)设计的多样性人的生活世界是,它要求生活的“容器”不能是呆板的。多样的环境适合多应的生活,具体表现在:特定的制约因素是多样性存在的条件,社区外环境的创造受特定的日然因素(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和人文因素(经济文化等)制约而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社区外环境的使用者由于所处背景的不同而对环境有不同的要求,使之趋于多样化。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二、住区户外活动丰富多彩的场地的人性化设计户外活动场地配置应以居民的年龄结构为基础,其分类与设计是根据不同年龄组人群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以及行为特征来设计的。一般的活动最好是就近、顺路、直接和方便,可达性强。居民去参与某项活动时一般走捷径、顺路到达,不经“中转”,对绕到而行十分“反感”。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对户外活动场地人性化设计的另一个方面是场地的无障碍设计:
1、户外活动场地与人行道之间有高差时,应设置坡道;2、当户外活动场地与人行道之间有高差时,又必须设置台阶时,应再台阶的两侧或单侧设置坡道。无障碍设计对于残疾人可以助其自立发展,减低对他人的依赖,有利于形成真正的人格,提高他们自强自立的信心;对于老年人可以诶高其生活质量,预防意外伤害。无障碍设计面对妇女儿童同样有着提高生活质量等。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三、社区外环境休息设施人性化设计社区中的休息设施为人们提供交流的场所,使他们充分享受户外的清风与阳光。因此,社区中的休息设施就成为设计中不可少的要素。社区外环境中凡是能提供居民休息小坐的设施都属于休息设施的范畴。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一)休息设施的类型1、基本座位基本座位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座凳、座椅、休息亭廊等。它是绿地中休息设施的主要形式。只要有足够的空闲座位,人们总是会挑选位置最佳、最舒适的座位,这就是要求有充沛的座位,并将它们安放道精心选定、章法无误的地方,这些地方能为使用者提供尽可能多的有利条件。2、辅助座位辅助座位包括台阶、栏杆、花坛等各种能够暂时为人们提供小坐的其他设施,这些辅助座位常常能够成为人们喜爱停留的场所。辅助座位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对座位的数量起到调节的作用:当基本座位在只有少量使用者的情况下,辅助座位就会合理的发挥作用,否则众多空空荡荡的凳椅容易造成一种萧条的印象,似乎此地已被人抛弃和遗忘了。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二)休息设施设置的要求在对社区外环境中休息设施进行设计与安装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1、符合人体尺度的休息设施
2、座椅的材料和质感3、座椅的朝向与位置
4、座位的形式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
1、符合人体尺度的休息设施休息设施的尺度主要是指基本座位和辅助座位的尺寸。根据普通成年人休息坐姿的尺寸测定,一般将普通座椅尺寸设计为:座面高38~40cm;座面宽40~45cm;标准长度:单人椅60cm,双人椅120cm左右,3人椅180cm左右,靠背座椅的靠背倾角为100O~110O。一般尺度比较接近人体座姿尺度的相关设施,如花坛边、台阶、矮墙等,都是人们小坐休息的设施,特别似在人流量波动比较大的活动场地周边绿地,应该更加有意识的将这些设施的尺度更接近人体的座姿尺度,在人流高峰期基本座位不够的情况下,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休息场所。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
2、座椅的材料和质感座椅的制作材料十分丰富,有木材、石材、混凝土、铸铁、钢材、塑料等,各种材料在质感上都有较大的差异。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木材是一种极好的制作座椅的材料,它触感、质感好,热传导差,所以其触感基本上不受季节的影响,易于加工,而且色彩比较中性,容易让人产生亲切感。但是普通木材耐久性较差。容易损坏,所以常常在木材中注入防腐剂等药剂来改变木材的质地以增强他的耐久性。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石材的质地坚硬,触感冰冷,且夏热冬凉,不易加工,但是他的耐久性极好,而且比较美观,如果布置得当,同样也是不错的户外座椅材料。现在不少区内经常能看见的就是用仿木材料的座凳,这种仿木材料一般为强度较高的塑料,触感和质感较好,也容易加工。但是耐久性较差,在室外比较容易变形,且表面老化比较快。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不锈钢也是户外休息设施经常使用的材料,由于它光洁度很高,比较美观,但是由于金属的传热导性极强,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大,所以在夏季炎热、动机寒冷的地区大量使用很不合适了。制作座椅的材料质感要好,并具有足够的强度,这是保证休息设施舒适性和安全性的基本前提。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
3、座椅的朝向与位置根据“边界效应”理论,人们都比较倾向于在一个大空间的边界上逗留,这样可以满足人们“人看人”需求的同时又可以减少别人对于自己的干扰,而且,还可以随时离开座位参与到人群的活动中去。所以在较大的空间边缘可以多布置一些座椅(含基本座位及辅助座位),一般朝向活动发生比较到的活动空间,可以让人们随时观察到周围人群的动态。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住区的座椅往往是不加推敲的沿路方向紧贴道路边沿放置,这是一种不太和好的布置,离道路太近而且直接面向道路,过往行人就会对坐在座位上休息和交谈的人形成极大的干扰,并且坐在座位上的人也会影响到过往行人的通过。所以人们为了避免这种干扰,只好背过道路而座,座凳的另一侧早已被踏平的草地就是人们选择座位朝向的最好见证。所以在道路旁的休息设施应该后退道路一段距离,或是道路两旁使用凹的空间,形成一个半私密性的空间,避免休息人群育行人之间的相互干扰,其后部最好有一定遮挡和围合,以增强人的安全感。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
4、座位的形式不同座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或引导人们对他们的使用。一般当人们面对面之间的角度等于或大于180o时,便会给人们的交谈带来不利。相反,当两人面对面之间的角度小于180o时,则会方便人们的谈话及交流。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让人们面对弧线的圆心方向就座就构成一种内聚性的空间,如围绕着树干设置的桌子和圆椅,就可以为家人、朋友进行户外的活动提供方便。围绕着椅小块绿地设置一圈座位,使人们不用费力就能和其他人方便的交谈,这种形式的休息设施实际上就构成了一种内向型的场所,可以在这里举行小型的聚会。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有是座位布置方式属于内向型或外向型,不是绝对的,一般座位的形式可以让使用者十分方便的选择适合他们所需要的方式。比如S形的长凳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例子,人们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就座方向,就可以很快的改变与他人的空间关系,就可以随意选择与他人交谈或是观赏环境的景致。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四、人性化的社区交通组织(一)道路交通组织类型(二)人车共存道路组织的优点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一)道路交通组织类型社区道路按交通组织方式可分为“人车混流型”、“人车分流型”和“人车共存型”。人车分流的方式被广泛运用以来,已被证明是有效的,既避免了大量车辆对居家生活的影响,又保证了社区的安静和安全。但是完全的人车分流系统使得靠近行人专用道的空间由于人流的频繁活动、积极,但远离行人专用道的空间极为消极,成为社区内不安定因素的滋生点;其次,车道上排斥行人而成为单纯的交通空间,街道上就会因缺乏生活气息而失去活力;再次,完全人车分流系统的建立从侧面鼓励了机动车在住区内快速行驶,一旦又行人,特别是儿童闯入机动车道,后果则不可设想。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人车共存道路指“在不威胁行人、自行车的通行及沿街住户生活行动的范围内,允许机动车通行的道路”。它强调人的活动的优先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住区精神。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在传统的住区道路的设计理念中,“人”与“车”是相互制约的两个因素,人车分离是住区道路设计的出发点,道路仅仅是人和车辆移动的通道、一种工程构筑物。这样的道路形式导致了单调的道路断面,冷漠的交通环境,剥夺了行人和车辆公平的道路使用权。“人车共存”道路为人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生活景象,居民对道路安全、舒适的需求被置于首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创造出了灵活的道路网络,活泼、多样的断面形式,创造了宜人、友好的交通空间,更重要的是社区内的道路被赋予了更高的意义,成为了人们交流的场所。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二)人车共存道路组织的优点“人车共存”的道路形式将交通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总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以有效的控制车流2、减少过境交通3、有利于安全4、有利于空间组织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1、可以有效的控制车流充分结合原有的地形地貌,将道路的平面线型设计程蛇型或锯齿型等,迫使进入的车辆降低车速,也使外来的车辆因线形曲折而不愿进入,从而达到控制车流的目的,同时,曲线形道路对居民而言趣味性更强,景观更丰富。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2、减少过境交通在道路的边缘或中间左右交错种植树木,从而产生不宜进入的气氛,以减少不必要的车辆的进入。结合绿化、铺地划分空间,座位满足各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场所,如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或老人活动场地。道路空间在这里变程了多义、含混的空间。道路上因增加了人的活动,而显得更富有活力,有的社区将人行交通与休息广场结合布置。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3、有利于安全在道路交叉口处将道路设计程凹凸状,即将路面部分抬高或降低,使车辆驶过时产生震动感;在道路铺设上采用不同的颜色和材质;在视觉上形成印象驼峰、印象槽化岛。一方面为了引起驾驶员的注意减速行车,另一方面也使生活性的道路更富趣味。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4、有利于空间组织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住区或住宅组群内,结合网络式、多样化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路系统,在空间形态特征上,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设计可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尽端回车做拓扑变形,扩展出形态各异院落空间。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五、社区停车设施的人性化设计(一)机动车停放(二)非机动车停车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一)机动车停放一般有集中或分散式停车库(场)。低层区较多采用分散式停车;多层区较多采用分散式或停车库;高层区较多采用集中式停车场、停车库。1、地上停车场2、停车场绿化3、地面停车4、解决好人、车、绿化的矛盾。5、适当设置残疾人停车位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1、地上停车场应远离住区公共活动空间,但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减少对居民的干扰。多采用垂直式停车,以确保单位长度停车的车位最多,但停车带占地较宽,通道野至少要有两个车道宽。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2、停车场绿化停车场内进行绿化植树,既可以美化环境,又可以形成庇荫,避免停放车辆在夏季车厢内部温度过高。所设绿化带的宽度视所选树种而定。应尽量避免选用易出树脂的松树科、樱树等树种,以免污染车体。地面采用绿地砌块等保护材料。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3、地面停车要平衡好人与车的用地关系,留足认得活动用地。可利用住区的消极空间,宅旁屋后适当建规模适当的停车场,也可在道路的适当位置放大处理,建设港湾式停车场等。4、解决好人、车、绿化的矛盾。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5、适当设置残疾人停车位住区内适当设置残疾人停车位,残疾人停车位应布置在停车场进出方便的地方,并靠近人行通道。在相邻车位之间留足轮椅通道,砌宽度不应小于1.2m。两个残疾人停车的车位可共用一个轮椅通道。残疾人停车的车位,应有明显的标志。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二)非机动车停车1、摩托车、自行车分开停放2、集中停放场地应配备照明、指示标志等
3、停放场地若与道路、人行道垂直布置,应尽量选择不显露自行车,有利于景观处理。注意对景观的影响。
4、停放场地应配置自行车架,以方便场地清理车辆、养护场地,改善停放场的景观。5、地面最好选择易受热变形的地面,如混凝土,或配以草坪砖,增加绿地率。6、在雨水排除设计时,既要考虑地面的排水,又要兼顾车棚的顶棚。可以在地面铺设可渗透的可能性,使雨水可以直接渗入地下。7、应考虑临时停车的可能。如在楼旁设立一些停车架。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六、人性化的儿童游戏场地的设计(一)儿童游戏场地的类型(二)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环境营造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一)儿童游戏场地的类型
1、根据认知的水平分类
2、从社会化的水平分类3、按照游戏的功能、性质分类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
1、根据认知的水平分类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分类的基本思想是,儿童的游戏能力依赖于他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机能游戏(2)建筑运动(3)假扮游戏(4)规则游戏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1)机能游戏这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游戏形式。它包括简单的、重复的移动自己的身体或反复的摆弄某种物体,如婴幼手中拿着玩具反复的摇晃。机能运动没有目的性,但对学龄前儿童确实十分重要的,因为通过机能运动,儿童可以看到他们的行为带来的结果,并能对物质世界的某些性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2)建筑运动建筑运动是儿童为了建成某些东西而进行的对物体的操作,儿童利用建筑材料(积木、石头、砂子等)来塑造各种形体的游戏。通过建筑游戏,可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实际操作能力。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3)假扮游戏假扮游戏表现出既与现实相似而又充满戏剧性色彩的游戏活动,它的基本特征是“替代性”和“假扮性”。比如儿童之间的“过家佳”等,这种游戏能帮助儿童联系和巩固以前获得的只是技能;促进创造力的发展;联系社会各种角色,从而发掌社会性机能;还可以帮助儿童区分幻想和现实。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4)规则游戏规则游戏就是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则从事的游戏。规则一般是由成年人事先制定的,也可以是故事情节的要求,还可以是儿童自己规定的。比如“跳房”、“丢沙包”等,这种游戏对于培养儿童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有重要的作用。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
2、从社会化的水平分类这种分类的基本思想是,儿童的游戏能力依赖于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1)无所事事游戏(2)单独游戏(3)旁观游戏(4)平行游戏(5)联合游戏(6)合作游戏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
(1)无所事事游戏这是一种社会化成都最低的游戏方式,儿童并没有参加游戏,只是注视偶尔引起兴趣的事情。如年龄较小的儿童由父母带领到儿童游戏场地,只是在一旁观看其他儿童的游戏行为。(2)单独游戏这种游戏的社会化程度仍然较低。比如儿童一个人摆弄某个玩具,自娱自乐。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3)旁观游戏这种游戏社会化程度有所提高,其表现是儿童用大部分时间观看别的儿童游戏,将情感、注意力都注入其他儿童的游戏之中。(4)平行游戏几个儿童同时玩同样的游戏,方式也相仿,距离非常靠近,但是他们彼此不交谈、也不交换玩具,比如儿童在沙坑中各自游戏的行为就属于此类游戏。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5)联合游戏这种游戏社会化程度比前面几种游戏类型有所提高。儿童共同参加一项游戏并彼此交谈,但没有分工,也没有共同的目的,这种联合趋于表面。例如儿童在游戏场的器械上进行的游戏。(6)合作游戏游戏社会化程度较高,游戏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儿童按照自己的角色去完成任务,目标性明确。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3、按照游戏的功能、性质分类(1)智力型游戏(2)体力型游戏(3)组合型游戏(4)冒险型游戏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1)智力型游戏以儿童智力发展为出发点,充分开发儿童的智力,并通过游戏来培养儿童认识食物、学习只是的兴趣。比如一些开发智力的大型游戏机械,可供儿童穿越其中,通过动手、动脑,认识和理解游戏器械中融入的科学知识。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2)体力型游戏这种游戏以锻炼儿童身体的机能、动作技巧为出发点。如滑梯、秋千、走独木桥等。进行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儿童肌肉结实有力,同时还可以使活动技巧得以提高。如走独木桥时,脑神经高度紧张,随机应变以达到行进中身体的平衡,在游戏的同时使儿童也逐渐增进了其调节能力,掌握了平衡技巧。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3)组合型游戏是将智力与体力同时结合起来的一种游戏。这种游戏不仅使儿童在充分玩耍的同时得到身体机能上的锻炼,还能增长知识。(4)冒险型游戏儿童天性就有爱冒险的特点,这类游戏能带给儿童惊险刺激的感觉。一般常见于成大型游戏公园之中,在社区中不宜采用。
第五节人性化社区外环境设计(二)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环境营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感恩教育教案范文
- 课时1 七年级 Unit 1 2025年中考英语(仁爱版)一轮复习基础练(含答案)
- 课堂表扬的艺术教师经验分享
- 2024至2030年中国地轨行走式收放线装置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叠氮化钠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医疗垃圾焚烧炉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六开双色双面印刷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年重庆市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题(A卷)含答案
- 2024年中国立式管道式离心泵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油炸牛排模型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3年陕西乡镇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 《颅内动脉瘤护理》课件
- 2024年高端医疗服务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 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修订版
- DD 2014-11 地面沉降干涉雷达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 体外冲击波碎石的护理课件
- 学生视力情况统计表
- JGT377-2012 混凝土防冻泵送剂
- 工作交接单-(附件三)
- 幼儿园故事《我想帮忙》
- 公共租赁住房申请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