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建筑元素_第1页
徽州建筑元素_第2页
徽州建筑元素_第3页
徽州建筑元素_第4页
徽州建筑元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徽派建筑元马头墙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马头墙的起源、特征与寓意,还有马头墙中的地域文化,马头墙的艺术价值及马头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关键词:徽派建筑,马头墙,特征,艺术价值,应用。在徽州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至今还保存着众多徽派古建筑,他们像一朵朵雍容典丽的艺术奇葩,装点着辉煌灿烂的徽州文化。徽州古民居受徽州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徽派建筑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徽州建筑是古徽州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建筑精髓,布局上自然与环境融为一体,以风水理论为依据,强调天人合一,依山临水既考虑生产生活的便利又冲突精神上的需求,徽派建筑是南方杆栏式建筑和北方四合院相结合的产物,即继承儒家的文化理论,有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自成一派,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手法。徽州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诗般意境的美景,这句话说的是明清徽派的建筑风格,青色的砖、小片的黛瓦、马头墙、雕梁花窗、飞檐出甍、回廊挂落、雕刻精美、流檐翘角、宏伟壮观....可以让人感受到民居建筑艺术的精巧。在中国民居建筑上独树一帜,故而名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然而,更使我辗转流连,品味再三的是民居建筑中一排排高低起伏,宏伟壮观的马头墙。马头墙是从乡村到都市雅俗共赏的建筑形制。无论在灯红酒绿的都会,还是在烟雨迷茫的乡镇。马头墙都以自己优美的造型装点在天际线,传递着人世间的烟火沧桑。马头墙的起源将马头墙推广于民间始于明朝弘治年间的徽州知府何歆。徽州山地多,平地少,民居建筑用地资源相对贫乏。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户连户,墙靠墙,民居建筑密度较大,并且徽派建筑由于在建筑当中采用了砖木结构,这种建筑体系最大的优点就是承重与围护构件分离,适宜建筑使用功能的多样化,充分优化自然条件,使人们生活适应自然,自然环境为生活服务。最大的缺点是防火性能差,

在古代没有消防队,也无消防通道,一旦失火,便遭遇灭顶之灾。当时的徽州府城火患频繁,损失十分严重。为了避免灾害,何歆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每五户人家组成一伍,共同出资,用砖砌成“火墙”阻止火势蔓延的有效方法,以政令形式在全徽州强制推行。一个月时间,徽州城乡就建造了“火墙”数千道,有效遏制了火烧连片的问题。何歆创制的“火墙”因能有效封闭火势,阻止火灾蔓延,后人便称之为“封火墙”。随着对封火墙防火优越性认识的深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一伍一墙”,逐渐发展为每家每户都独立建造起封火墙。而后来的徽州建筑工匠们在建造房屋时又对封火墙进行了美化装饰,使其造型如高昂的马头。于是,“粉墙黛瓦”的“马头墙”便成为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有“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另外徽州地处我国东南地区,梅雨季节多雨、多风,易潮湿,暴风重者吹毁房屋,轻者吹翻屋瓦,所以在实力允许的情况下,盖砖墙瓦顶比较实用。徽州多山多树,建筑材料大量运用砖木结构,砖木结构的房屋在屋顶边的处理上较难。如直接用瓦收边,风极易吹掉瓦片,漏渗水问题也难以解决。从现存的房屋来看,那些没有马头墙的普通住宅,也在两边墙上砌了类似马头墙的部分,只是矮小许多,并且不具锯齿形,但道理是一样的。马头墙的特征与寓意马头墙是在居宅两端墙顶砌筑的高出屋顶的山墙,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马头墙的构造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十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马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但在印斗托的处理上又有“坐斗”与“挑斗”两种做法;“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也有“金印式”或“朝笏式”,在古代,徽州男子十二三岁时便会背井离乡踏上商路,它是家人们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多檐变化的马头墙高低错落,,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通常三阶、四阶更常见,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看到这些马头墙,人们常常会为徽派建筑设计师们那种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而惊叹,徽派民居,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马头墙中的地域文化都说“青砖小瓦马头墙”是徽州建筑的风格体现,然而我却认为青瓦粉墙,并非徽州民居所独有,然而做成那么普遍的马头墙组合,高低起伏,谱成一曲曲具有优美地旋律——连续的、渐变的、交错的、起伏的,几乎有各种韵律美形式的一一黑白交响诗,衬以青山绿水,这才是徽州民居独特的艺术风格。马头墙的组合特别注重和谐流畅及统一规划的整体美是和当时徽州的社会背景和地域环境密切相关,因为徽州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理论基础 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宗法制度影响下的徽州官商士民对封建风水文化顶礼膜拜,笃信不疑,他们要求建筑的轮廓必须有序且有层次感,如果杂乱无章会的话会影响宗族的兴衰。马头墙的在组合上顺应了徽州理学的要求,此外其自身还与徽州人的生活习性相通。长期以来,徽州因地势原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民生维艰。生活在这种艰苦环境中的徽州人深知养家创业之艰辛,养成了节衣缩食勤俭持家的良好风范,且写进族规家训,作为家风教育的必修教材,代代相传。因此即便经营成功,腰缠万贯的富商巨贾也不以豪侈自喜,倡行节俭。建造宅第时往往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在坚固实用、美观大方的基础上寻求朴素自然清雅简淡的美感。马头墙作为一种装饰符号恰恰能满足这些,首先它有着清雅简淡、因陋就简的朴素美;此外它有些“土”气,但“土”得实惠,就是粉墙青瓦之类都是徽州地方材料,制作简便、价格便宜、施工也较为简便;当然它最基本的功能还是放火、防风。马头墙的艺术价值马头墙的造型极具装饰性。它的风格样式形形色色,线条有方直型和圆翘型,解构有重叠型和单一型。马头墙本来的功能用于防火、防风,但在徽州建筑中也被发挥到一个艺术与宗教的高度,马头墙有雕砖嵌贴而成,并配有窑制的熬鱼以图吉祥和小鬼避邪,最简单的马头墙也有墨线和花纹以及人物画或山水画嵌贴其上。做工的精美大大的提高了它的艺术价值。面幽静、典雅。但却没有静的沉闷,压抑。这就要归功于马头墙了,墙头上的马头造型,犹如昂首振鬃的骏马,腾骧屋脊之上,仿佛带领着墙壁向前奔腾。给人视觉上产生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感,这种动感,似乎也改变了村落原来的静态,使它也富于动态美了,从而使整个幽静的村落也显示出几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同时,这种错落有致,黑白辉映的马头墙,也会使人得到一种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律美的享受。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本身是不动的,徽州民居中的墙壁也是如此。它高耸着,挺立着,发挥着它的多种功能。如果没有马头墙的装饰,它就会黯然失色,而与一般的墙壁无异。但在徽州能工巧匠的手中,经过巧妙地形象塑造和审美的加工,赋予它以马头形状,这就改变了一般墙壁的呆板面貌,,而成为美的艺术品,并为审美者提供了想象的物质资料,审美者可以从马头墙所诱发出来的形象思维中获得多种多样的美感。墙壁就像马的躯体,在随着昂扬的马头而腾飞,在徽派建筑中马头墙随处了见,它是和家族建筑群连成一体的,因而它是少见的、孤立的。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它形成了庞大的群体。它腾镶在住宅之上,跃向广阔的天空。远视之,则见青霭缭绕,云傍马头,马驰聚之疾如云之腾飞。这便是墙上马头形态映入审美主体心坎上所显示出来的美。徽州建筑,正是由于具有马头墙的造型,因而大大拓展了它的空间感,并强化了它的运动感,从而显示出它那生气勃勃的活力。令人感觉到,它不是股神处于偏僻狭窄的环境中,而是驰骋在广阔的天地之间。它是徽州民居兴旺发达的象征,是徽州腾飞的象征。而抽象的设计,仰首长嘶的马头形状,使得封火墙具有了艺术美感。建筑作为环境艺术必须植根于周围环境之中,与周围环境氛围有机统一。处理好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审美观感,还可以更好地装扮环境。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说,“一座好的建筑物应该能适应周围环境,它不是力求在那里表现自己,而是应该去改善、美化和丰富周围环境,这是设计一座建筑最起码的要求”。马头墙就是徽派建筑间的一个统一点,因为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可见马头墙的艺术价值是不可估量的。马头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古典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是非常自由的,不会影响现代建筑的功能和使用,并束缚新技术的应用发展,它们相互之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设计有历史文脉的建筑,与旧建筑有明显的不同,同时也能表现出很强的时代感。这就要求建筑师把传统的建筑符号,进行重新组合和构置,通过寻找空间的对比和共性,在碰撞中寻求一种共鸣,寻求一种打破时间、空间维度限制的全新建筑环境。将传统的建筑符号和现代材料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并符合人的审美观。其实现代建筑设计中融有传统建筑元素的现象十分普遍,例如安徽马头墙、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云南的“一颗印”、广东的“镬斗屋”、江南的“四水归堂”天井院等等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广泛应用。然而这些元素之所以能够被普遍应用,也说明它们有着多重功能,首先它们是一种装饰构件,不仅有美化的作用,还可以承重和其他具体功能,这些只是物质层面的功能:此外更重要的是它们还有精神层面的功能,如传达所处区域内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信息。马头墙是徽式建筑的鲜明要素,马头墙既造型美观且具实用的价值。因此马头墙符号的应用是现代建筑体现徽派特色的主要手段之一。安徽省交通设计研究所所提出的马头墙式桥墩造型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将马头墙的形象特征巧妙地运用到桥墩的外部造型设计上,从而使整个桥体既美观又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北京王府文海湾二期的中式海景公寓,巧妙的运用了马头墙这一徽派建筑的重要标志,高大的马头墙一直通到屋顶,自然成为了每家每户间的隔墙。让看似五栋独立的建筑却是连体的,有规律的依次错落着,不仅让整个建筑的外立面活泼而且灵动,更是显示出中国当代名门贵族的大家风范。还有浙江设计师陈耀光的杭州某酒店室内设计,充分借助于马头墙等民俗意味的元素作为设计创作的题材,努力保留和表现一些杭州城的古貌遗风。设计中没有斗拱、挂落和传统建筑的雕梁画栋,但却散发着东方气韵。还有云谷山庄的造型充分吸取徽派传统建筑及聚落的特征和风貌,单体建筑灵活多变的组合,理念化了徽派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特别是云谷山庄的马头墙是“徽而新”的马头墙,充分凸现了当地徽派建筑风格而具有浓厚的地方气息。这些都是成功的例子,不过纵观国内目前的建筑设计市场,反映徽派建筑风格的建筑元素一一马头墙,也会被片面地理解和运用,许多的建筑设计往往将其通过简单机械地复制或照搬,就想来表达其所谓的“蕴意”。可这些只能被称为假古董的建筑不仅不能展现安徽特有的地域特色,反而使城市的建筑显得不伦不类。因此,当现代建筑中要运用到徽派建筑元素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二者之间的共同性和互融性。从而造出骨子里的中式建筑。从而使徽派建筑的地域特色得以很好的传承下去。“徽”字之妙一一马头墙的寄托。徽派建筑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那一层层、一座座高高矗立、错落有致的马头墙。马头墙别致的飞檐,独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