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_第1页
第12讲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_第2页
第12讲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_第3页
第12讲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_第4页
第12讲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讲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与海明威

一、现代主义概述二、重要代表作品(选讲)1、艾略特《荒原》(引申:“荒原文学”)2、卡夫卡《变形记》3、贝克特《等待戈多》4、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三、海明威

一.现代主义概述:

现代主义是19世纪末诞生并流行于20世纪的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社会因素:

思想基础:(法国诗人兰波认为波德莱尔和美国作家爱伦▪坡开辟了“现代主义”,并由此开始对理性精神的讨伐。)

产生的因素20世纪混乱的社会现实(人欲横流,道德沦丧)非理性主义哲学二.现代主义文学基本特点:1.对社会和人的绝望,主张反传统,着力表现的是人在现代社会中的扭曲与异化;2.表现手法上追求新奇和怪诞,语言往往晦涩难懂;3.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再遵循典型化和个性化规律,甚至只是某种抽象概念的符号;4.强调表现内心世界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前(期)现代主义重要流派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现代主义分:前(期)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1、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是19世70年代产生于法国、后流行欧美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定名于法国诗人莫雷亚斯的《象征主义宣言》,先驱是法国作家波德莱尔,主要成就是诗歌。象征主义的特点:

追求主观的幻觉;重视用象征、联想、暗示、烘托等手法;注重雕塑美、音乐美和朦胧美。象征主义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象征主义代表作家:(法)马拉美、魏尔伦和韩波。后象征主义代表作家:(法)瓦雷里、(英)艾略特、(爱尔兰)叶芝、(美)庞德等。

2.表现主义(20世纪初兴起于德国,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影响较大,成就也较为突出的一个流派。

作品反对模仿外在世界,主张表现内在主观世界,表现所谓抽象的本质。

代表作家:(奥地利)卡夫卡、(美)奥尼尔等。第一、表现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

表现主义文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开创了西方文学新的发展阶段。

仅以创作特征而言,西方现代主义忧郁、神秘的特点,在象征主义身上已有了明显表现,那么,它们怪诞、诡异的特色,则要到表现主义出现以后,才越来越引人注目,形成了西方现当代文学“向内转”、“深层化”特色,他的原创性、开拓性,被后来的各种现代主义流派继承发展。如荒诞派、黑色幽默等。第二、表现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反对再现,注重表现。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表现主义者认为,文学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与再现,而是主观的自我表现。他们把直觉看作是认识世界的惟一方法,强调表现人们的主观世界。如卡夫卡的《地洞》就是作家通过作品倾诉内心恐惧不安的代表作。2).突破表象,直接表现本质。

表现主义认为客观外在现象不可相信,人生无真实可言,真实的惟有“自我’,“本质”即自己的灵魂。作家只有从主观自我的出发,才可以演绎出万事万物来。

主观幻想乃是“事物的更深一层的形象,事物的纯粹真实”。认为只要开掘自己的内心世界,特别是挖掘那些隐秘的直觉和潜意识,就能产生出艺术作品来。开掘愈深,作品的成就愈大,就能成为“灵魂的戏剧“,甚至能展示人类的永恒品质和终极真理。3).表现抽象的本质和理念精神。

表现主义认为,他们所要表现的“本质”,并非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或内部联系,而只是作家的主

观感受、意念、体验。它是一种直觉的东西,要接近它,不需要依赖一般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程序。因此,逻辑和语法往往是不必要的。

由于直接表现本质和传达主观感觉的需要,表现主义作品往往失去常规,极度的夸张,形象的变形,大段的内心独白,即所谓“原始语”,是他们惯用的艺术手段;在戏剧中,则常常出现乖张和疯子一般的动作,莫名其妙的对话,以及梦呓和号叫等等。4).在社会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上,表现主义不重视个体的特征,而注重表现全人类的普遍本质。表现主义作品常常涉及重大题材,反映与人类命运攸关的事件,如战争、和平、劳动、自由、异化、孤独以及人的各种境遇等等。写人,则总是一般的人,往往不描写人物的姓名、年龄、处境、出身等。如:卡夫卡作品的主人公最常见的名字是K,它实际上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5.寓言故事与变形手法。在艺术表现方式上,表现主义对具象不感兴趣,而侧重表现抽象的情感、体验、异化以及境遇等。

其主题的表层结构内涵比较多的是寓言故事:如一个人一觉醒来变成一只大甲虫(卡夫卡《变形记》);一个人费尽心血百般努力,最终还是不能进入想进的城堡(卡夫卡《城堡》),一个人无辜被审判、处死(卡夫卡《审判》)等。3.未来主义(20世纪初由意大利开始流行)基本特征:否定传统文化;歌颂机械文明和都市动乱的生活;在艺术上追求怪诞和标新立异,语言自由奔放,但有时也过于艰涩。

代表作家:

(意)马里内蒂、(俄)马雅可夫斯基等。4、超现实主义(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始于法国流行)基本特征:强调表现超理性、超现实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追求离奇神秘的艺术效果。影响:对于后来的荒诞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产生重要影响。

代表作家:(法)布勒东、阿拉贡和艾吕雅等。5.意识流小说

(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法、美等国文坛上,—批作家不约而同地将创作视角由面向客观世界转向人内心的主观世界,并采用悖逆于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展现常人视线不及的精神领域。)基本特征:重在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打破时空界限,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情节淡化、多采用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方式。

代表作家:(法)普鲁斯特、(英)伍尔芙、(英)乔伊斯、(美)福克纳等。第一、“意识流”一词本为心理学术语。1884年美国实证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842~1910)发表《论内省心理学所忽视的几个问题》一文,论述了意识活动流动不止的特点,首次使用了“意识流”一词。文中写道:“意识从来也不表现为被分割成碎块。诸如‘链条’或‘系列’这类表达方式无法描绘意识的本来面貌,意识里面没有任何可以连结在一起的东西——它在流动着,因此用‘河流’或,‘流水’作比喻来形容意识比什么都自然。因此我们以后谈到意识的时候,就让我们把它称作‘思想流’,‘意识流’,‘主观生命之流’”。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它能使感觉中的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这一概念及其内涵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文学家,并被他们借用、借鉴,从而进入文学领域,作用于作家的创作,从而导致“意识流”文学的产生。意识流文学的奠基者是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1922)。其代表作七卷本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实践了作者“主观真实论”的艺术观,是“单纯型”意识流文学的范本。这部作品为意识流文学打下了发展的基础。第二、意识流文学的基本特征

首先,在表现对象方面,意识流文学脱离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现实生活,描写真切可信的典型人物形象的规范,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现人的下意识、潜意识乃至无意识的内心世界。在意识流作家看来,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仅仅反映了外在的现实和表面的真实,而这个外部世界并不真实,真正的真实只存在于人的内心主观世界。因此,作家应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描绘上,写出人内在的真实。其次,意识流文学不按照客观现实时空顺序或事件发展过程结构作品,而根据意识活动的逻辑、按照意识的流程安排小说的段落篇幅的先后次序,从而使小说的内容与形式相交融。人物意识渗透于作品的各个画面中;起到了内在关联作品结构的作用。如:福克纳说:“我可以像上帝一样,把这些人调来调去,不受空间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我抛开时间的限制,随意调度书中的人物,结果非常成功,至少在我看来效果极好。”最后,意识流文学在创作上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感官印象”等手法,扩大了文学的心理描写领域,并把对人类精神心理活动的文学表现水平大大提高一步。

重要流派: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文学魔幻现实主义三、后现代主义:

二战以后出现,主张把文学拉回到现实,但就表现生活的异化和人生的迷惘而言,它与前期现代主义一脉相承。(一)后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工业社会的产物。后工业社会理论是20世纪50—6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未来派代表人物丹尼尔·贝尔首先提出来的,认为人类社会已从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后工业社会(或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后现代主义一方面它包含对现代主义的继续、发展,并走向极端倾向,具有荒诞、垮掉、彻底颓废之意;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了“先锋的”、“最新的”和现代化含义,成为后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的人文语境和文化倾向。50年代以后,世界大战的危机重重,局部战争连绵不断,热核战争的阴影笼罩,东西方冷战和贸易大战持续不断,西方人由恐惧绝望的悲观主义,转向吸毒、斗殴、性解放,摇滚乐的激进主义,企求在疯狂的宣泄中解脱自我。人们放弃了偏执的信仰和绝对的社会目标,不愿再承担政治家、哲学家的重任,形成了多元的生活准则。社会心理的随意性和多样性,成为了后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极大地影响着后现代文学。(二)、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

1)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超越和悖离,它们都以非理性主义为基础,表现出激烈的反传统倾向。相比之下,现代主义文学在摒弃传统文学以“反映论”为中心的创作原则之后,又试图建立起以“表现论”为中心的新规则和范式。后现代主义则把反传统推向极端,不仅反对现实主义旧传统,也反对现代主义新规则。否定作品的整体性、确定性、规范性和目的性,主张无限制的开放性、多样性和相对性,反对任何规范、模式、中心等等对文学创作的制约。甚至试图对小说、诗歌、戏剧等传统形式及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如: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艺术审美范围被无限扩大,街头文化、俗文学、地下文化、广告语、消费常识、生活指南等,经过精心包装,都登上了文学艺术神圣殿堂。2)在文学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上,后现代主义不再试图去表现对世界的认识,既不像现实主义那样冷静地观察批判外部世界,也不像现代主义那样的去痛苦地感悟内心自我。它注重展示主体生存状况,认为世界是荒谬无序的,存在是不可认识的。对事物的本来因素,对社会,对客体,对人只作展示,不作评价,不强加预先设定的意义,其审美价值与内涵让读者去思索归纳。不仅不相信外在物质或历史的世界,也不再相信人的智性或想象的内在世界。从认识论走向了本体论,进而怀疑一切,否定一切。

3)在艺术手法上,后现代主义文学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创新,表现出随意性、不确定的特征。作家追求写作(文本)快乐的艺术态度。作品内容被形式所替代,即被文体的语词、句法、反讽性修辞效果所替代。叙事中心、整体性、统一性被非中心、局部性、偶发性、非连续性的叙事游戏所取代。后现代主义文学更多地从科幻小说、西部小说、通俗小说以及一些被看成亚文学的体裁作品中汲取养料,出现了诸如元小说,超级小说、超小说、寓言小说,新新小说、“黑色幽默”、荒诞派戏剧、色情小说,西部小说,流行文学等形形色色的文学样式。有的甚至以大众化的,诸如贺卡祝词、明信片、流行歌词、影视文学、广告等文化消费品的形式出现,从而形成文学的多元化格局。

1、存在主义文学(“二战”前夕产生于法国,战后流行于欧美各国。)

思想内容:揭露世界和人的的存在的荒诞性,肯定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表现人在荒诞、绝望的境况中的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

基本主题:世界荒谬和人生孤独(痛苦)。

艺术风格:力求作品富有哲理性,强调叙述的客观冷漠。

主要代表:(法)萨特、加缪等。第一、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1)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哲学,学习存在主义文学应首先了解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思想萌芽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丹麦神学家、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1813~1855)。存在主义哲学是在对传统哲学思想的反叛以及接受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之中孕育而生的。存在主义哲学一出世就把探讨人的问题放在了首要地位。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克尔凯郭尔在其哲学著作《恐惧的概念》(1844)年中奠定了基督教存在主义思想体系。克尔凯郭尔从彻底的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立场上反对黑格尔以推崇理性为核心的一整套思想体系,他以宗教为前提,以个人生活的主观体验为基点来论证个性原则和宗教信仰,强调个体的极端重要性和个体的选择。“孤独个体”是克尔凯郭尔哲学的核心范畴,这个“孤独个体”带有精神性、个体性和非理性的特点,对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影响很大。

2)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1)“在在先于本质”。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2)“自由选择”。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这是因为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3)“世界是荒诞的”。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理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第二、存在主义文学。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扫荡了西方人的一切价值观念,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满目创痍、惨绝人寰的荒诞世界。这使得西方社会在信仰、价值观念上发生了严重的危机、思想理论出现了真空状态。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具有浓郁哲学色彩的存在主义文学的出现使西方人找到了一艘解救自己的存在主义方舟。存在主义告诫世人,上帝死后,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独的,谁也不能代替他拯救他。同时,存在主义又给人传递着一种信息,那就是“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人应超越荒诞外界,反抗荒诞,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从而创造自己的本质。这种哲理思想使西方人看到了希望,并得到了许多人的共鸣。第二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

鲜明的哲理性和寓意思辫性

作为哲人,萨特、加缪和波伏娃等作家进行哲理性的深层透视,而非用诗人的细腻情感来感受这一切。在阅读和观看萨特等人的文学艺术作品时,我们所经历的不是动人的艺术感染,而是紧张的哲学思考,不进行这样的思考就很难理解他们作品的真谛。鲜明的哲理性和寓意思辨性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显著特征。2).主观感受真实性原则存在主义文学的真实性严格区别于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性。由于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观色彩和非理性特点,这就为萨特等人的文学艺术作品在认识现实、感受社会生活时打下深深的烙印。主观感受真实性原则成为存在主义文学的又一特征。3).极限境遇与自由选择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在荒诞中存在,然后通过自由选择去创造自己的本质。所谓存在,在萨特的戏剧中就是“境遇”或“环境”,遇到生存的危机,他或苦闷、消沉,或进取、抗争,他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选择,最后以自己的方式解决危机。2、荒诞派戏剧

(“二战”后不久产生于法国)。荒诞派戏剧使荒诞本身戏剧化,使戏剧形式荒诞化。基本特征:强调表现抽象的主观感受,喜欢采用漫画式的夸张和比喻,情节没有连贯性,人物缺乏鲜明个性,常用东扯西拉的对话表现人的孤独。

代表作家:(法)贝克特(美)阿尔比、(英)品特等3、新小说派

(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法国。新小说派激烈地反对传统小说,又称“反小说派”或“拒绝派”。)基本特征:

作品情节淡化,人物模糊,环境朦胧,语言新颖。代表作家:(法)萨洛特、西蒙等。4、“垮掉的一代”(“二战”后出现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基本特征:

在思想倾向上,深受欧洲存在主义的某些观念的影响,关注个人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抗议社会对他们的压抑。在艺术上,追求无节制的自我放纵,作品的结构无拘束乃至杂乱无章,语言粗糙。风格粗犷自然。代表作家:(美)凯鲁亚克《在路上》等。5、黑色幽默文学: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崛起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所谓黑色幽默,是阴郁的幽默、“病态的幽默”(它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

基本特征:长于夸张、反讽的手法揭示社会和人生荒诞乖谬的本质,(故意用轻松调侃的态度面对悲剧性的事件)。它既是一种带悲剧色彩的喜剧,也是以喜剧形式“上演”的悲剧。代表作家:(美)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等。“黑色幽默”文学的基本特征

1).寓悲于喜的新幽默幽默中包含着阴沉,大笑后品味出绝望。“黑色”一词在英语中具有阴沉、沮丧的含义,与“幽默”放在一起;常给人一种挖苦取乐,玩世不恭的感觉,这也是这一文学流派的最大特征。弗里德曼认为,“黑色幽默”也即一种在思想情绪上是黑色的东西与幽默的东西的结合。它是幽默的,但是在幽默中包含着阴沉的东西;它是绝望的,但是在绝望中又令人大笑。2.存在主义式的荒诞观“黑色幽默”作家大都观察敏锐,见解深刻。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与危机深有认识并给予无情的揭露与抨击,但他们的表现手法却不同于以往的文学流派。他们认为世界是荒诞的,故只有用荒诞的手法才能描绘其疯狂的本质。3).“反英雄”人物与“反小说”的形式其一、“黑色幽默”作家笔下的主人公,常常是一些行为乖僻,思想古怪的猥琐人物。传统文学作品中性格前后一致,形象高大,具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和巨大才干的英雄被一些言行可笑卑下的“反英雄”所取代。其二、与小说内容相适应,“黑色幽默”文学在艺术结构上也有了较大的突破。这些作品往往没有首尾相接的情节结构,时空上有明显的随意性、跳跃性,结构也显得松散。有的小说倘若被抽掉几个章节,对整体来说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作者把现实社会看成是非理性、无逻辑的一团糟;是一片喧闹、疯狂与杂乱的大凑合,荒诞乃是它最根本的属性,故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编排各种情节。“黑色幽默”文学作为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风行一时的主要文学流派,无论其思想意义与艺术特征等都已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成为西方现代派文学中重要的一脉。它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西方文学特别是传统的幽默文化与存在主义思潮的美国社会背景下的结合体。这一派作家大都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用嘲讽侃的方式来表现现实世界对人的压迫,状写现代人在疯狂世界中的境遇问题。这些小说在抨击嘲弄黑暗的现实和揭示危机方面兴会淋漓,耐人寻味

。“黑色幽默”文学在艺术形式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它是一种新的美学形式,我们可以把它列入喜剧的范畴。但是,它与传统的喜剧有着较大的区别,因为它同时又含有悲剧的性质。它既能使读者深刻地认识现实的丑恶与荒谬,又能引出你的笑声,使你的绝望与痛苦得到某种程度的宣泄。6、魔幻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30-40年代的拉丁美洲,60年代以后成为拉美文学主潮。)

基本特点:把现实与神话、真情与梦幻巧妙结合,使现实具有浓厚的魔幻色彩。在表现技巧方面,广泛地运用了象征、荒诞、意识流、时序颠倒等现代派手法。魔幻现实主义结构多变、语言新颖,富有浓烈的地方色彩。代表作家: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等。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用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生活。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所表现的是一种拉丁美洲充满光怪陆离、虚幻恍惚的现实,也就是卡彭铁尔所说的“神奇现实”。在这种现实中,生死不辨,人鬼不分,幻觉和真实相混,神话和现实并存。比如,在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的小说《佩德罗·帕拉莫》第二,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这里,最根本的核心是“真实”二字,所有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都以此作为基本立足点。不管作品采用什么样的“魔幻”、“神奇”手段,它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反映和揭露拉丁美洲黑暗如磐的现实。比如《佩德罗·帕拉莫》

第三,“魔幻”表现手法的成功运用。

首先,这种“魔幻”性带有浓厚的拉丁美洲本土色彩。所谓本土色彩,是指拉丁美洲土著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神灵崇拜以及他们对生与死、梦幻与现实等问题的看法,都是这种“魔幻”的源泉。比如在委内瑞拉作家彼特里的小说《雨》其次,这种“魔幻”性还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诸多表现手法的影响。由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受教育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对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西方现代主义手法,采取兼收并蓄的积极态度,并在他们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象征。象征手法是象征主义乃至整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魔幻现实主义使用得最多、最得心应手的表现方法。比如《百年孤独》中写马孔多的居民们在失眠病毒蔓延之后都失眠了,不久又患上了健忘症,连日常的生活用品的名字都忘了;于是只好在每件物品上贴上标签,注明名称、用途等。这个情节的象征寓意是耐人寻味的,它在告诫拉丁美洲人民,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正在被人遗忘,这是何等危险啊!而且,这个经历了许多沧桑变化的马孔多小镇,不正是—百多年来孤独而又多灾多难的拉丁美洲大陆的象征吗。荒诞。

荒诞手法是贯穿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另一重要表现手法。在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中,为了展现拉丁美洲的“神奇现实”,主要也是借用这种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荒诞手法。比如《百年孤独》中描写霍·阿卡蒂奥被枪杀后他流出的血从门下溢出的情景:“穿过客厅,爬上街沿,顺着土耳其人大街奔驰,往右—拐,然后朝左一拐,径直踅向布恩蒂亚的房子。在关着的房门下面挤了进去,绕过客厅,贴着墙壁(免得弄脏地毯),在饭厅的食桌旁边画了条曲线,沿着秋诲棠长廊婉蜒行进”。又如《家长的没落》中描述帝国主义势力对拉丁美洲国家奇特的抢掠方式,都充满着荒诞不经、不可理喻色彩,从中不难看到西方现代主义荒诞手法的深刻影响。意识流手法。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在叙事中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流动和时空倒错的手法,也明显来自于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比如《佩德罗·帕拉莫》中经常采用随意插笔、打乱时空顺序的写法。在描写佩德罗年轻时和苏珊娜恋爱的情节中,前面是佩德罗的一段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随着他的意识流动,展现了他和苏珊娜在一起的种种甜蜜生活场景。紧接着是他母亲和他的对话:“我说,快从厕所里给我出来,小子。”“好,妈妈,我这就出来。”这种梦幻和现实的时空交错,在其他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也是随处可见的。(一)艾略特与《荒原》

1、生平:艾略特(1888-1965),美国著名诗人。后象征主义的代表之一。出生于美国一个商人家庭。祖籍英国,1670年移居美国。祖父毕业于哈佛大学神学院,是华盛顿大学的创办者。母亲出自名门,博识多才,爱好文学。他的家庭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而且一直保持新英格兰加尔文教的传统。1906年入哈佛大学,学哲学和英法文学,受过新人文主义教育。他还学习法、德、拉丁、希腊等多种语言,广泛涉猎文学、宗教、历史等领域。1908年,他从阿瑟•西蒙斯的著作《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运动》中了解到象征主义文学,开始走上象征主义诗歌创作道路。1909年,进研究院研究哲学,1910年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13年任哈佛大学哲学系助教。1914年艾略特去德国,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转到伦敦,入牛津大学学习希腊哲学,完成博士论文。因战争无法回哈佛进行答辩,于是定居伦敦。1915年,与一个英国姑娘结婚。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并参加了英国国教。1952年,出任伦敦图书馆馆长.1965年病逝于伦敦。1948年,由于“对当代诗歌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和英王“劳绩勋章”。1955年获歌德奖。2、诗歌创作

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早期(1915-1922),主要作品《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诗集》等。这一时期的创作被称为“通往《荒原》的历程”。(2)中期(1922-1925)代表作:《荒原》(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空心人》(描写精神空虚的“现代人”的代表作)。

我们是空心人我们是稻草人互相依靠头脑里塞满了稻草。唉!当我们在一起耳语时我们干涩的声音毫无起伏,毫无意义象风吹在干草上或像老鼠走在我们干燥的地窖中的碎玻璃上

(描绘了西方人精神空虚的生存状态,诗中弥漫着浓郁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气氛。)(3)晚期(从1930年-晚年)重要代表作:

《四个四重奏》(1935-1943)它模仿四重奏音乐的结构,分为4个部分。它描写了一个皈依宗教的人在寻找真理过程中的精神历程。艾略特重要代表作:《荒原》——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

《荒原》在形式上模仿贝多芬5个乐章的奏鸣曲,全诗分为5章。第一章“死者葬礼”:

表现现代人的生活无异于出殡,而葬礼的意义又在于使死者的灵魂得以赎救。第二章“对弈”:

通过引莎士比亚、维吉尔、弥尔顿等人的作品,将人类昔日的昌盛和今日的颓败加以对照,突出现代人纵情声色、形同僵尸的可悲处境。

第三章“火诫”:镜头对准伦敦的过去和现在。昔日充满诗意的泰晤士河如今冷风袭人,阴森恐怖。伦敦人生活卑琐无聊。诗人认为,火能烧去情欲,使人再生,重返自然。第四章“水里的死亡”:

写人欲横流带来的死亡。第五章“雷霆的话”:

规劝人们要施舍、同情、克制,这样才能得到平安。《荒原》的思想内涵:

展示了战后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精神世界的“荒原”状态(理想的幻灭和绝望)。

(二)卡夫卡与《变形记》

1、生平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生于捷克的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百货批发商,专制粗暴,使卡夫卡从小变形成了懦弱忧郁的性格。1901年卡夫卡读完高级文科中学,进布拉格德语大学攻读法律,1906年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实习一年后,进布拉格“劳工事故保险公司”任职,后被提拔为高级秘书,直到1922年病退为止。

自中学起,卡夫卡即对欧洲一些近现代哲学家、文学家感兴趣。1902年他结识了作家勃罗德,在他的鼓励下开始写作。其间他到意大利、法国、瑞士和德国等地游历。不久,他又结识了表现主义作家、理论家弗兰茨,深受其影响。卡夫卡终身未婚。他把全部生命都献给了文学创作。但卡夫卡生前发表的作品很少,去世前他曾要求勃罗德将他所有的作品焚毁。勃罗德没有遵照卡夫卡的遗愿行事,而是整理出把了他的所有著作,包括书信和日记。2、代表作

长篇小说:

《美国》、《审判》、《城堡》——(“孤独三部曲”)

中短篇小说:

《中国长城的建造》、《地洞》、《判决》、《饥饿艺术家》、《致科学院的报告》

3、卡夫卡的文学史地位

被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奠基人。(1)作品思想很深刻。卡夫卡是20世纪最先表现“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困惑的作家。他的小说主人公大多为受欺压凌辱,无法自主,任人摆布,悲观绝望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弱的英雄”)。他通过小说主人公的遭遇,深刻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揭示现代西方制度,法律,金钱,机器等物控制人,把人变成“物”或“非人”。(2)小说艺术很高超。卡夫卡突破了传统文学描绘事物表象的特点,采用神话象征模式深刻地表现世界的荒诞、人的孤独与悲观。主要手法:荒诞,隐喻,佯谬等。(所谓“佯谬”,是指表面情节是荒诞的,而荒诞背后却显示着深刻的逻辑性与真实性。)4、重要代表作:《变形记》主题:通过人变大甲虫的荒诞形式来探索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基本内容:小说通过小职员格里高尔做了一个噩梦,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而最后死去的故事,说明在现代社会中,人是绝对孤立的。在格里高尔看来,世界是陌生的,周围人对他也极其冷漠。五年来,作为一个普通的推销员,他为了养活一家人,没有休息,没有娱乐,早已“异化”;变成甲虫以后,他仍然想挣扎着去工作,但却是不可能的,因而更加得不到周围人包括家人的同情和关怀。他的父亲不得不到一家银行当杂役,母亲夜以继日地替别人缝制衬衣,妹妹只好到一家商店当售货员,再也无暇顾及这个从前的“养家人”。他们还不得不腾出一间房子招租,为了讨好房客,父母在一旁过分谦卑地侍立着,妹妹拉起了小提琴。

格里高尔为琴声所感动,暗怀着一年前就有的送妹妹上音乐学院的梦想,悄悄地爬了出来,表示他最能欣赏妹妹的技艺。但格里高尔的出现吓跑了房客,使被来就对他冷漠不满的父亲勃然大怒,愤而将他赶回房间。格里高尔经受了一系列冷遇和折磨,最后在孤寂中死去。格里高尔死后,父亲说;“唔,现在我们可以感谢上帝了!”全家人也舒了口气,准备开始新的生活。《变形记》叙事的基本特点:

整体的荒诞性和细节的真实性相结合。

以“人变甲虫”这样荒诞的形式来表现异化主题,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恐怖色彩,而且使作品具有极大的寓意性和高度的概括性。

5、

《变形记》对异化问题的揭示:

1、劳动对人身心的“异化”劳动本是人的价值所在,但是降为单纯的谋生手段和可以出卖的商品。

2、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老板眼中,主人公是一个创造剩余价值的机器.父母眼中,主人公的价值仅仅是养家糊口.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3、通过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内心体验,表现自我异化,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无法摆脱恐惧,孤独感的悲哀。(三)贝克特(1906——1989),爱尔兰著名作家、评论家和剧作家,荒诞派戏剧代表。

1969年因《等待戈多》获诺贝尔文学奖。1952年用法文发表,1953年首演。《等待戈多》是戏剧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

基本剧情:

《等待戈多》是一出两幕剧。第一幕,两个身份不明的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等待戈多的到来。他们为消磨时间,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地试着讲故事、找话题,做着各种无聊的动作。他们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乐克)当作了戈多。直到天快黑时,来了一个小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第二幕,次日黄昏,两人如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的到来。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又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乐克)成了哑巴。天黑时,那孩子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两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主要形象:

戈多(具有不确定性)

作者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戈多究竟代表什么?

上帝永生

理想希望(支持主人公在荒诞现实中消磨时光的慰藉。)

戈戈和狄狄

(生活无着落的流浪汉):

等待戈多,反映处在人生痛苦状态下的人们对自身苦难的厌倦,也是西方人在经历过二次大战灾难后希望摆脱困境的心理体现。

波卓和乐克(一主一仆):

奴役和被奴役而又相互依存的生存状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荒诞关系。

主题:

作品通过主人公荒诞的生存条件和人物的种种荒诞举动,揭示了人类一个基本状态:

“等待”

贝克特在剧中所揭示的世界是荒诞的、残酷的、不可思议的。而在这种世界中,人的处境是尴尬的,人的寻求和期待是无望的。戈多应是人们正在等

待的某种希望,但这种希望渺茫无期。

(四)海勒(1923-2000),当代美国作家之,被称为“黑色幽默文学”的一面旗帜。代表作《第二十二军规》。

《第二十二条军规》主要内容与主题:

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对一支驻扎在意大利附近的一个名叫皮亚诺扎岛上的美国空军部队内幕生活的描写,揭示了一个非理性、无秩序、梦魇式的荒诞世界。

“第二十二条军规”象征:

操纵整个西方社会背后那只无形的神秘的手。

空军投弹手。

身份:思想:不愿意死于非命,也不愿意丧失自我的道德原则与正义感。行为:“避死求生”。

尤索林实质上是被颠倒的英雄。

形象意义:主要形象分析尤索林海勒借尤索林形象,否定荒诞世界的价值和社会行为。强调自由选择、勇敢生存的原则。三、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

(一)海明威生平

美国小说家。乡村医生家庭出生,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海明威一生勤奋创作。早上起身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写作。他写作时,还有一个常人没有的习惯,就是站着写。他说:“我站着写,而且是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

(二)创作

1923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三个短篇和十首诗》,随后发表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以简练的文体风格和带有孤独感的人物形象开始引起文学界的关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6年),海明威通过描写侨居巴黎的一群美国青年的生活,揭示了战争给人们生理上、心理上造成巨大创伤。

——奠定海明威的文坛地位,他被看成“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第二个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1927年),开始塑造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硬汉子”形象。

《永别了,武器》(1929年),再次表达反战和”迷惘“的主题。

30年代前期先后发表《午后之死》(关于斗牛的专著)、短篇小说集《胜者无所得》和非洲狩猎札记《非洲的青山》。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

50年代初,先后发表长篇小说《过河入林》和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获1952年度的普利策奖,1954年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