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因此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什么是历史观?历史观就是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历史观研究的主要问题:历史发展有无规律?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社会的基本结构是什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怎样?历史是由谁创造的?我们怎样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凡是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第一性、决定的要素,是唯心史观,凡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则是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唯心史观A.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以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为前提,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B.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B.认为社会历史的变迁是各种社会思潮、观念、意识推动的。C.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C.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思考并回答:
有人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罪魁祸首希特勒写的《我的奋斗》一书,因为这本书宣扬了极端的民族沙文主义和种族复仇主义,如果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开明政治家在阅读了该书后能采取一些预防措施,这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此些观点夸大了希特勒个人的作用,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二战是帝国主义列强各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物质利益),希特勒的思想反映和适应了当时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利益需求……
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只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揭示思想动机背后的社会经济根源和物质动因,没有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只考察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没有揭示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及其意义。(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为何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等)A、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B、它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地理环境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地理环境通过生产影响社会发展速度。C、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其一﹐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其二﹐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于人类历史发生作用。其三﹐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萌芽于古希腊时代: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类特性产生于气候;柏拉图认为人类精神生活与海洋影响有关。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影响个别民族特性与社会性质;希腊半岛处于炎热与寒冷气候之间而赋予希腊人以优良品性,故天生能统治其他民族。这些论点无法解释当时希腊半岛各民族的历史进程,但却影响深远。地理环境决定论:16世纪初期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博丹(JeanBodin)在他的著作《论共和国》中认为,民族差异起因于所处自然条件的不同;不同类型的人需要不同型式的政府。近代决定论思潮盛行于18世纪,由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率先提出,被称为社会学中的地理派,或历史的地理史观。法国启蒙哲学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将亚里士多德的论证扩展到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民族生理、心理、气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的决定性作用,认为“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热带地方通常为专制主义笼罩,温带形成强盛与自由之民族。地理环境决定论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于奴隶地位,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的影响鲁迅说:“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在愚,机灵之弊在狡。”王国维对南人和北人的评价是:“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热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实行。”
分析: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民族的差别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地理环境、人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其决定社会意识。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但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也不能说明社会形态的更替。相反,地理环境的作用还要受社会条件,特别是生产方式的制约。“封建社会之解体与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并非自然的恩赐’”。
——马克思《资本论》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①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②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人口因素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A、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B、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重要的影响作用。
(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构成等)
C、批判“人口决定论”。
人口决定论:人口是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马尔萨斯英国的牧师、经济学家
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是1798年,他在《人口论》一书中,提出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两性间的情欲是人类的本能,这样便出现了人口增长与食物增长的关系问题,据他研究发现:人口在无限制时按几何级数(1、2、4、8、……)增长。粮食、人类的生活资料增长是按算术级数(1、2、3、4、……)增长。人口决定论人口决定论因此,他得出人口增长总要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并认为这是一个“永恒的规律”。正是这个“规律”的作用,使全体人类陷于贫困和争斗,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的对外侵略、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悲惨生活,全然取决于这个规律。在这种理论影响下,后来有人进一步夸大人口条件的作用,导致人口决定论。马尔萨斯的理论注意到了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之间的关系,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他所谓的"永恒的规律"则是纯粹的虚构。反对人口决定性论:人口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因为: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人口的社会作用必须通过生产方式才能转化为社会的要素。注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
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意识主体划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从意识内容层次划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划分分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称之为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不系统、不定型的社会意识,包括情感、情绪、意志、信念、风俗、习惯等
即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政治思想:人们关于社会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法律思想:人们关于法的关系、制度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综合。道德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艺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
b.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第二,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如辩证法的发展过程第三,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第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它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跑出来的财富古时候,有一个叫爱地巴的人,他一生气就跑回家去,然后绕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后来,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越来越多,而他一旦生气,仍然要围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哪怕跑的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孙子问:“阿公!你生气就绕着房子和土地跑,这里边有什么秘密吗?”爱地巴对孙子说:“年轻的时候,只要和人吵架、争论、生气,我就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边跑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小,土地那么少,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跟别人生气呢?一想到这里,我的气就消了,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工作和学习了。”孙子又问:“阿公!成了富人,您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子和土地跑呢?”爱地巴笑着说:“我边跑边对自己说,看哪,我的房子这么大,土地又这么多,又何必和人计较呢?一想到这里,我的气也就消了。”点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爱地巴生气的时候,能够正确的看待问题,从而使自己的家境发生了变化,这一积极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破天荒的破解了“历史之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3)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其构成要素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另一类为非实体性要素(智能性要素),包括:A、运筹性因素。包括经济管理、分工协作、预测决策等。这类因素的作用在于通过对生产力系统的其他因素选择,调动、处置、匹配等手段,在数量和比例上做到合理结合,从而形成生产力的整体功能。B、渗透性因素。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发明。这类因素并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只有当在生产过程中,渗透到生产力各实体要素时,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C、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这类因素本身并不是生产力,教育从本质上说属于上层建筑。教育的作用在于为继承和发展生产力作准备。现代社会生产力结构示意图★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尺度,是划分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劳动资料一类是未经过劳动加工改造直接纳入生产过程的天然存在物,即自然物。劳动对象分为两类:劳动对象另一类是经过加工改造后,再投入生产过程的客观存在物,即原料。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能过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劳动者生产力构成要素:
生产力中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生产力中包含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课堂分析: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发明渗入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因素之中,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结合使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成倍增长;与劳动对象结合,使其质量提高,品种不断增加;与劳动资料结合引起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管理、分工协作、预测决策等结合使其管理日趋现代化,决策科学化。2.生产关系(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马克思(2)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生产关系狭义: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3)生产关系的构成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基本)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a.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b.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a.当它们适应所有制性质的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发展的作用;b.当它们不适应所有制性质的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瓦解作用]生产资料氏族成员平均所有奴隶主所有地主所有资本家所有全社会共同所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归(4)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决定了产品的分配关系所有形式相互关系分配关系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平等关系全人身依附关系半人身依附关系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平等互助关系平均分配全部占有贡赋、地租利润按劳分配按需分配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客观的,都不能自由选择:每一种生产关系的建立和改变,都同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也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人们可以改变生产关系,但改变生产关系也不是随意的。在现实的社会中,往往存在多种生产关系,其总和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但决定该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是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原始工具原始社会原始工具青铜器铁器大机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生产关系生产力
真舒服!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真难受!生产关系生产力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大跃进视频(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内容与形式关系)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两个层面。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反映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经济体制是一定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反映着社会经济在组织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过程中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2.上层建筑(1)上层建筑及其构成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的构成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的思想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提供保证提供理论依据和精神指导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或部落私有制阶级国家国家同原始氏族组织不同国家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的,而不再以血缘关系来划分国家要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国体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这是决定国家阶级性质的方面。国体奴隶主阶级专政地主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国体和政体政体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政体君主制共和制君主专制制二元君主制君主立宪制总统制半总统制议会制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一般来说,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国体政体内容形式决定服务于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促进作用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适合适合不适合适合不适合阻碍作用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1)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2)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3)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矛盾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一定要适合”:(1)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3)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反映,它们不能单独存在和发生作用。在两个规律中,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最基本的,是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基础。(一)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因此,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1、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2.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历程而言,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种种复杂情况和特点,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
从纵向看:统一性是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依次更替;多样性是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地向前发展,某些民族和国家跨越式发展并不能否定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因为其跨越方向、跨越的限度受总体历史进程的制约。从横向看: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的国家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个“扬弃”的过程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有时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完善或者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这既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过程的曲折性也体现了跨越性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7页)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阶级斗争在和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
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社会基本结构经济结构广义经济结构狭义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政治结构制度政治制度设施法律制度政治设施法律设施政治结构观念结构社会观念结构是指以经济结构为基础,并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就是社会基本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结构图示*社会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政治上层建筑)(二)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各民族的交往越来越多,人类历史逐渐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决定反作用反作用社会三层次结构的动态系统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作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基础的物质生产存在着双重关系:A生产力中人与自然的关系B生产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双重关系构成社会历史经纬线,构成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矛盾生产力发展既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制约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旧的生产关系成为桎梏,制约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然要求变革生产关系;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会引发其他非基本矛盾的变化)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通过一定的阶级矛盾表现,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会导致阶级斗争甚至革命;同一社会形态下,社会基本矛盾通常通过改革方式解决)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二、阶级斗争和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
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1.阶级A、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B、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起源)生产力——剩余产品——私有制——阶级列宁的阶级定义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2.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不能脱离客观现实,片面否认或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科学判断。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被消灭了,但由于国内和国际的种种因素,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这种阶级斗争不同于过去历史上两个完整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是历史上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遗留,或者说是残余形态的阶级斗争。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主要表现为广大人民同各种蓄意破坏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分子的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总的发展趋势是逐步缩小、减弱和缓和。当社会上不再有敌对分子,国际上也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不再有敌对势力,剥削阶级的种种恶劣影响也已消除,阶级斗争也就不复存在。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四)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革命,亦称社会革命,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社会革命的爆发既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又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五)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注意:马克思主义不拒绝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列宁1、改革的含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改革是同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措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秦,商鞅变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清末,戊戌变法)商鞅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当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山无盗贼。商君之法较为严厉,设连坐,为战时之法。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商鞅于郑国,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商鞅变法目的:富国强兵意义: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总的意义: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78年初,凤阳县乃至安徽省尝试“包干到组”,小岗人也满怀兴趣的把20户人家分成4个组。没干多久,组里就产生了矛盾,于是每个组又分“叉”。但没干几天又有吵架的。社员提议:这样干不好,干脆包干到户。大家最终拟订3条意见:1、夏秋两季打的头场粮食要先把国家公粮和集体提留交齐;2、明组暗户,瞒上不瞒下;3、如果队长因此犯法坐牢,他家的活由全队包下来,小孩由全队养到18岁。到会的18户户主赌咒发誓按下红手印。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大包干”。小岗人用18个鲜红的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蔚为壮观的一页。“大包干”诞生伊始,就有人责难说,这违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原则,是资本主义;也有人说,“大包干”是机会主义。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故事
就在有人对“大包干”提出质疑、改革处于关键时刻时,1980年5月31日,小平同志在同其他中央负责人就农村问题发表重要谈话时指出:“农村政策放开后,一些适应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邓小平的重要谈话对于打破僵化观念,消除恐惧心理,推动包产到组和最终发展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具有扭转乾坤的巨大作用。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故事1979年,即“大包干”的第二年,小岗村农民人均收入由22元猛增到400多元,全队粮食产量达13.2万斤,相当于1966~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一时间凤阳花鼓填了新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如今大变样。三中全会路线好,爱民传统大发扬。政策顺心干劲足,五谷丰登粮满仓。”从1992年起,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在农村传达贯彻。小岗人积极寻找再次发展之路、富裕之路,先后招聘3名有文化、懂技术的能人进村办厂,引来了几家外资企业。还向外转移劳力,有50名年轻人走出小岗。
2003年,小岗村的粮食产量已由1978年的3万斤增加到120万斤,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22元增加到2100元,分别增长40倍和96倍。全村100余户建起了新房,人均住房20平方米以上。村民文化素质大幅提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97人,与过去多数人是文盲的小岗村相比,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摘自《中国青年报》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故事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视频)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恩格斯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或事业。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和技能。(技术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生产技术,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科学技术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科学活动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或精神性活动科学和技术是辨证统一的整体◆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技术活动主要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科学与技术辩证统一科学和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理论基础手段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可能现实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知识形态物质形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1.近代以来的四次科学技术革命(视频)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8世纪70年代,它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推动了西欧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迅速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以电力的发明为标志。(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它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第四次科技革命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它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高科技的出现为标志,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形态的过渡。2.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都会推动社会的巨大进步。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机械化到智能化)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第三产业)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信息时代)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社会环境改变→思维方式变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力量:提高物质生产力各要素素质和水平的重要力量促进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革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地推动。
——江泽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
+科技
科技(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科学技术的应用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另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霸权主义者利用科技武器和生化武器)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控引起的)我们时代为其在人的理智发展中所取得的进步而自豪。……当然,我们一定要注意,切不可把理智奉为我们的上帝;它固然有强有力的身躯,但却灭有人性。……理智对于方法和工具具有敏锐的眼光,但对于目的和价值却是盲目的。——爱因斯坦课堂思考: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像一把“双刃剑”,既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又带来了人口激增、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全球问题”。因此,有人认为要解决这些负面影响就必须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应怎样解决上述问题?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发展本身,而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不充分。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或改革,确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观,推广和发展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合力作用推动社会发展诸动力因素的层次性:根源性动力与派生性动力根本性动力与非根本性动力推动社会发展的合力模型:处于社会动力系统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动力因素相互交错,形成许多力的平行四边形,并由此产生总的历史结果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根本对立:唯心史观:(英雄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占统治地位的旧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可以被称为英雄史观。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1)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a.内容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梁启超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黑格尔英雄史观我的学说是:有上等人,也有下等人,一个个人是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的——也就是说,一个充实的、雄厚的、伟大的、完全的人,要胜过无数残缺不全,鸡毛蒜皮的人。
——尼采
世界史“实际上是一部在地球上建立功业的伟大人物的历史。
——卡莱尔
人民群众是无数个“零”,只有前面添上英雄人物的“实数”时,他们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
——米海洛夫斯基
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决定一切的力量”,“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人民群众“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唯意志论人民群众是无数个“零”,只有前面添上英雄人物的“实数”时,他们才能成有效数字。——民粹派如果一个人优秀,我看就抵得上一万个人。
——赫拉克利特b.产生根源阶级根源:剥削阶级夸大脑力劳动作用,贬低物质生产作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生而知之者上也”社会根源: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规模小,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缓慢,限制人们的视野。(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认识论根源: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比一般的个人大得多,突出得多,容易使人片面夸大英雄人物的思想动机。
克娄巴特拉(前69~前30年),亦称“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是埃及托勒密王朝末代女王,埃及国王于托勒密十二世和克娄巴特拉五世的女儿,以美色著称。《不列颠百科全书》说她“朱唇动情,下颔透着坚毅,眼若秋水,前额宽阔,鼻梁挺直”。世界史上有三位最重量级的罗马人——恺撒、安东尼、屋大维,他们的人生都和这位“埃及艳后”的生活,难解难分地纠缠在一起。传闻克娄巴特拉容颜娇媚如花,曾利用其绝世姿容和超群气度先后征服了两位罗马统帅:凯撒,安东尼为她效力,引发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甚至可以说是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要是克娄巴特拉的鼻子长得短一些,整个世界的面貌都会改变。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帕斯卡有感于这段历史而写道:“倘若克娄巴特拉的鼻子稍短一些,整个世界的面貌也许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因此,Cleopatra’snose常喻指“历史发展中的偶然因素”。克娄巴特拉在安东尼的庇护下,她的王位得到了稳固。后被屋大维囚禁,自杀身亡。在公元前31年,亚克兴海战失利和安东尼的死,使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自杀而死。(2)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的总和,主体是劳动群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唐太宗(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525页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人本身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认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人与社会统一人们要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阶级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一定群体和个人的本质及作用。在一定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上或者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具有不同社会属性的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了如下原则: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社会历史就整体而言,是一定的群体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演进过程,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年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品项目融资计划书
- 2023年家庭投影仪项目融资计划书
- 2024秋新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课件 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3节 来自地球的力
- 2023年绿化喷洒车项目融资计划书
- 电力电缆模拟试题(附答案)
- 养老院老人生活设施维修人员表彰制度
- 养老院老人财务委托管理制度
- 2024年版香港离婚简易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年版自卸汽车租赁条款3篇
- 2025年中卫货运资格证考试题答案
-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发展年度报告
- 妇产科医生医患沟通技巧
- 内科学糖尿病教案
- 《高尿酸血症》课件
- 微量泵的操作及报警处置课件查房
-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5 1《平行与垂直》练习
- 市政设施养护面年度计划表
-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教案
-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为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 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及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