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治与社会》14 -_第1页
《经济政治与社会》14 -_第2页
《经济政治与社会》14 -_第3页
《经济政治与社会》14 -_第4页
《经济政治与社会》14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十一章1.认识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理想。2.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3.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教学目的和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重大意义、基本方针和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关系;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重点和难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一节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以“和”为核心的文化。“和”被广泛地应用到家庭、国家、天下等方面,用以描述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为政仁和、为人谦和、民风纯和、家庭和睦。“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响,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也产生深刻影响。“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和和美美”、“和气生财”等,已经成为挂在中国老百姓嘴边的格言和生活准则。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各种和谐社会理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据儒家经典记载,小康社会最初是指一种财产私有、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比“小康社会”更高级的是一种公有共享、其乐融融的“大同社会”。“和为贵”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肯定了“和”的作用孔子墨子“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荀子“和则一,一则多力”。认为在一个组织内部人们和谐相处,就能取得一致,取得一致力量就会增大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认为只要内部和谐,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无往而不胜。还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理想。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康有为的《大同书》(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受到了古代理想社会的影响。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把“和谐”作为哲学的根本范畴。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由数产生点,由点产生面,由面产生体,由体产生水、火、土、气四种元素,进而产生世界万物。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作为世界本原的数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和比例关系,因此,万事万物都是和谐的。

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肯定和谐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立和谐观”。他认为“自然也追求对立的东西,它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在他看来,世界不存在绝对的和谐,万物“既是和谐的,又不是和谐的”,“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中世纪时,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

提出“预定和谐”的命题,黑格尔批判了莱布尼茨的“预定和谐说”,认为这种由上帝确定的“和谐”只不过是一种徒托空言的统一,是一种“抽象的同一”。他提出“本质上的统一”、“具体的同一”,以矛盾、差异、对立、斗争这些范畴深化了对“和谐”的认识。2.西方思想中的和谐学说从苏格拉底开始,“和谐”被引人政治和社会领域。柏拉图阐述了“公正即和谐”的观点,提出统治者、军人和劳动者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互不干扰、都有节制,这就是“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权应该由中等阶层来掌握,这样就能很好地协调贫富两个阶层的利益,避免矛盾和冲突,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十九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撰写了《和谐经济论》,认为“一切正当的利益彼此和谐”。

当代西方的一些社会学家提出在“高协和”社会里,人们和睦相处,合作共事,财富的分配大体是平均的。在“低协和”社会里,人们互相争斗,彼此仇恨,获取财富的手段是损人利己,财富分配的结果是两极分化。和谐才是社会稳定有序、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和傅立叶把他们设计的理想制度称为“和谐制度”。傅立叶在1803年写的《全世界和谐》一书中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不公正的,将被新的“和谐制度”所代替。英国的欧文对“和谐制度”进行了长期的实验,试图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工作与生活真正和谐的社会。他把自己在美洲的共产主义实验称作“新和谐公社”。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1842年写了一本书叫《和谐与自由的保证》,曾受到马克思的称赞。魏特林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预言社会主义是“和谐与自由”的社会。

3.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构想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们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主要思想观点是:第一,实现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第三,未来和谐社会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适应,其矛盾通过自身的调整来解决。

第四,“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和谐社会的构想

列宁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以便是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有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大力帮助农民,消除城乡对立;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必须发扬民主,改革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反对官僚主义,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时时处处千方百计的巩固党同群众的联系。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写成《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诸多矛盾,但可以通过自身制度的完善来加以解决。

中国共产党所追求、所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可以说就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社会。和平、和睦、和谐是人类历代的美好理想,也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而这样的价值理念需要一定的人文基础和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4.十六大以来和谐社会的形成与发展1)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社会更加和谐”是我们党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

十六大报告指出:“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二0一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着眼于我国基本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确保社会稳定和工作有序进行,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努力实现宏观经济改革和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各国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

3)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4)十六届六中全会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结构均衡、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它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三个层面是人自身的和谐第二个层面是社会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和谐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内涵与特征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调调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在经济上要有发展活力。要激发广大人民的创业愿望和动力,形成有利于创业的环境和保障,从而促进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增加。

在政治上要有活力。充分发扬民主,引导和发展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在文化上要有活力。要培育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充分发挥文化对人的引导、教育功能,营造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有活力的社会社会成员要有活力。它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活力的根本源泉,要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社会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看,我的活力四射!

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在全社会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社会活力既包括社会成员的个体活力,也包括全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又受到后者的影响和制约。二者彼此包容,共同促进。增强杜会主义和谐杜会的活力,就要在使每个社会成员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执政党整合社会的功能,营造和形成全社会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你我互相包容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市场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度重视、科学分析、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减少社会风险和动荡,至关重要。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平,只能是相对的公平。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分配制度,只能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

在收入分配差距面前,群众要的是公平的机制、公平的规则、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条件和公平的机会。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序的社会

社会有序就是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有章可循。这里的“章”,包括法律、制度、机制、秩序、规范等等。

政治领域的有序表现为权力接受和权力运行要代表人民的意愿,符合民主程序,权力的制约完备有效。经济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为企业、市场、政府的功能定位正确,行为方式符合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思想文化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为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思想文化发展多样化的关系,形成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社会生活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为坚持共同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以及在此前提下的个人自由。

有序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要义。把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从“政策治国”到“依法执政”,是历史性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用制度和法律确认人民民主的地位,规范民主的活动,实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有序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显著特点和优势。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的社会

社会安定就是社会平安、稳定,包括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睦、人们心理平和。任何一个社会,总是存在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但社会矛盾的运动可能呈现两种方向:一种是良性运行,即在正确处理和协调社会矛盾中,推动社会前进;另一种是恶性运行,即由于政策或决策不当,造成社会矛盾加剧甚至发生激烈冲突,影响社会发展。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

应诚实买卖邻里和睦

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善待动物就是善待我们自己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四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个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个治国结果。三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二者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范畴,相互包含,相辅相成。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首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其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第二节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