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旦角为线索讲述京剧流派篇PPT(精)_第1页
以旦角为线索讲述京剧流派篇PPT(精)_第2页
以旦角为线索讲述京剧流派篇PPT(精)_第3页
以旦角为线索讲述京剧流派篇PPT(精)_第4页
以旦角为线索讲述京剧流派篇PPT(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戏曲音乐学院讲师:韩刘相关类型传统戏曲:古装地方戏现代剧:话剧、歌剧、舞剧等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舞台艺术,它融汇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多种因素。在传统戏曲中,人物造型方面是重视和突出的重点。人物造型包括头、面部化妆和服装两大部分/脸谱属于面部化妆范畴的,在戏曲人物造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戏曲剧种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代表作《三岔口》,《四平山》黄梅戏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著名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豫剧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木兰》京剧2010年11月16日中国申报项目《京剧》,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行当生旦净丑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花脸”-脸画彩图的各种角色青衣、花旦、刀马旦、老丹文丑、武丑生在京剧中“生”一般指剧种扮演男演员。在“生”中,可分为“小生”、“武生”、“老生”。武生老生小生旦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分为“正旦”、“刀马旦”、“老旦”和“花旦”。净净角是舞台上具有独特风格的人物,脸部化妆最为丰富。“净”因面部化妆要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所以又俗称“大花脸”。丑京剧中的“丑”角演员又称为“小花脸”。“丑”行的化妆虽与大花脸有点相像,可是他的表演风格却完全不同,有点夸张。丑角的出场常会带来满堂的笑声。“丑”分为“文丑”和“武丑”。京剧的伴奏乐器月琴京胡锣镲京剧旦角流派艺术京剧旦角流派

京剧中的旦角,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类别。在京剧艺术表演中,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四大名旦”。他们以风格独特的演技在京剧舞台上尽领风骚数十年,为京剧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除了“四大名旦”,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旦角表演艺术家还有被誉为“通天教主”的王瑶卿,还有京剧四大坤旦之一的黄桂秋,京剧花旦演员筱翠花(于连泉)以及解放后在表演上独树一帜独创一门流派的张君秋,赵燕侠及关肃霜,她们在京剧旦角舞台上争奇斗艳,共同构成了京剧的旦角艺术。

梅派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北京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攻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表演以庄重深邃,气势非凡,简洁凝练而艺压群芳,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一个月后回国。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他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1935年他曾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在京剧艺术家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他把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给了各国人民,因此人们称他为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上海复出,常演昆曲,1948年拍摄了彩色片《生死恨》,是中国拍摄成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上海解放后,于1949年6月应邀至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1950年回北京定居,任文化部京剧研究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并先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1955年,他拍摄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收入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宇宙锋》、《断桥》等及他生活片断和在工厂、舞台演出的《春香闹学》等戏的片断。1956年他率中国京剧代表团到日本演出。1959年6月他在北京演出《穆桂英挂帅》,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1961年8月8日在北京去世著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

梅兰芳的唱腔醇厚流丽,感情丰富含蓄。由于他嗓音高宽清亮、圆润甜脆俱备,故音色极其纯净饱满,唱工从不矜才使气,始终保持平静从容的气度,决无气馁音懈之处。他的唱腔基本上是从传统唱法中来,但又无一腔照搬传统,而是以自己的润腔方式和行腔规律,将其化为具有从容含蓄的梅派韵味的唱腔,旋律优美,顺畅流利。梅兰芳的嗓音脆、亮、甜、润、宽圆俱备,而最难得的是又甜又亮。甜而不宽,这只是一般好嗓子,梅的嗓音之宽,恰到好处。

梅兰芳的念白富于情感,表达人物个性鲜明。湖广韵、尖团字的运用臻于化境,完全成为艺术化了的生活语言,毫无刻意求工的感觉,这是在一些戏中使用的韵白。在另一些戏中使用京白,也总是适度、自然、甜美,且处处顾及人物身分和剧情,并与身、手、步法、面部表情融为一体。梅兰芳的做工与身段经过多年努力,磨练、创新,可以说达到了美轮美奂的境地。他总体上突出一个“圆”字,从任何一个角度看他的表演都能给人一种美好的感受。

梅兰芳对剧中所演角色的化妆和服装方面及音乐伴奏方面,也做了大量的探索革新。除去把一般的化俗为雅、化浊为秀、化板为灵的随时翻新修改外,最大的创造是他参考了中国古代仕女画和女神像、雕塑等,改用古装头面(发髻头饰)和古装褶、裙、帔服等。在音乐伴奏方面,为了使剧中人物的演唱能起到烘云托月的效果,经与琴师徐兰沅、王少卿共同研究,在文场中加进了二胡伴奏,增强、丰厚了乐音,这一创举影响深远,所有旦角演员无不效仿,至今二胡已成为京剧旦角演唱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

代表剧目:《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女起解》、《水斗断桥》、《奇双会》、《宇宙锋》、《廉锦枫》、《天女散花》《木兰从军》、《抗金兵》、《生死恨》、《西施》、《洛神》、《穆桂英挂帅》等。昆曲有《思凡》、《乔醋》、《闹学》、《游园惊梦》等。传人:著名梅派传人有言慧珠、杜近芳、梅葆玖、李炳淑,李玉芙,杨秋玲,李胜素、史依弘,董圆圆,胡文阁、张慧芳,王艳,张馨月,张立媛,高红梅,付佳等。

创始人:尚小云尚小云(1900—1976),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初习武生,后改正旦,兼演刀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表演以神完气足,明快俏丽,美媚柔脆和文戏武唱为特点,不但显示了他深厚的、文武全能的功力,而且都有标新立异之处,给人耳目清明之感。世称“尚派”。代表作有《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乾坤福寿镜》,《双阳公主》等,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

尚派

唱腔特点:他的嗓音响亮遒劲,音域宽广,高、中、低音运用自如,善用颤音,气息深沉持久,《祭江》、《祭塔》等剧的大段唱功举重若轻,并能连续使用高腔、硬腔,绝无衰竭之象,听来酣畅痛快。行腔往往寓峭险于浑厚,旋律富力度,顿挫分明。念白爽朗而有感情,京白的刚、劲、辣尤为出色。

传人:尚小云较著名的亲传弟子有张蝶芬、赵晓岚、雪艳琴、张君秋(后自创“张派”)、孙荣蕙(天津)、杨荣环(天津)、尚长麟(次子)、李喜鸿(北京)、孙明珠(陕西,学生,未拜师)、董玉苓(北京)、李翔(北京)、包启瑜(内蒙古)、周百穗(贵州)、童葆苓(北京)、尚慧敏(长孙女、佳木斯)、段丽君(成都),张艳玲等,再传弟子有马博敏(上海)、李莉(天津)、鞠小苏(山东)、周利(重庆)、王玲玉、王长君(天津),李国静,查思娜,张蕊麟等。尚小云长子尚长春攻武生,幼子尚长荣攻花脸,女婿任志秋攻旦角。女尚秀琴未从艺。

经典剧目:《昭君出塞》王昭君代表剧目:尚派传统剧目有《玉堂春》、《三娘教子》、《御碑亭》、《雷峰塔》、《四郎探母》、《湘江会》、《乾坤福寿镜》、《十三妹》、《王宝钏》、《战金山(梁红玉)》、《银屏公主》等。新编尚派独有剧目数量很大,有《楚汉争》、《卓文君》、《红绡》、《张敞画眉》、《桃花阵》、《白罗衫》、《前度刘郎》等。

程派

创始人:程砚秋程砚秋(1904—1958),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演过《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英台抗婚》、《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晚年的程砚秋致力于教学和总结舞台艺术经验的工作。1949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1950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协理事会主席团委员,1953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由周恩来总理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程砚秋将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京剧艺术近百年来所达到的高峰之一,他不仅对京剧旦角同时也对整个京剧、戏曲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重大的影响。

经典剧目:《锁麟囊》薛湘灵。代表剧目:传统剧目而独具程派风格的有《四郎探母》、《贺后骂殿》、《三击掌》、《汾河湾》、《朱痕记》、《玉堂春》、《武家坡》、《三娘教子》等。新戏则有《青霜剑》、《文姬归汉》、《梅妃》、《红拂传》、《春闺梦》以及后期的《锁麟囊》、《女儿心》等。

传人:程砚秋弟子有荀令香、陈丽芳、赵荣琛、王吟秋、李丹林、新艳秋、侯玉兰、江新蓉、李世济、李蔷华,张曼玲,李文敏,张火丁,迟小秋,李佩红,刘桂娟,吕洋,周婧,隋晓庆,郭伟,赵欢等。荀派

创始人:荀慧生旬慧生(公元1900—1968年),工花旦、闺门旦。河北东光县人。首次于天津登台。1910年人京,师从梆子演员侯俊山。19岁时(公元1918年),参加喜群社,从此专演京剧。旬慧生功底深厚、戏路宽广,又出身于梆子班,所以能吸取梆子旦角艺术之长,将京剧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的表演熔于一炉,兼收京剧小生、武生等行当的技艺,从唱腔、念白、身段到化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造,并逐渐形成风格新颖、独树一格的“旬派”艺术。

唱腔特点:将河北梆子的唱腔、唱法、表演的精华溶入京剧的演唱之中,是他的艺术特色之一。荀慧生由河北梆子改演京剧,后拜王瑶卿为师,又曾受业于吴菱仙、陈德霖、路三宝,在继承王派、陈派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创新。他的嗓音甜媚,用嗓有特殊的技巧,善于用小颤音、半音和华丽的装饰音,又常以鼻音收腔来增添唱腔的韵致。

代表剧目:荀派剧目丰富,传统戏有《金玉奴》、《花田错》、《英杰烈》、《游龙戏凤》、《儿女英雄传》等。其新排剧目的数量之多为四大名旦之首,有《钗头凤》、《荆钗记》、《柳如是》、《美人一丈青》、《绣襦记》、《霍小玉》、《香罗带》、《还珠吟》、《杜十娘》、《红娘》等。

传人:荀派艺术丰富多彩,流传极广。荀慧生一生收徒之众,不计其数,他指导和亲自传授的后人、学生、徒弟有:吴纪敏、金淑华、李薇华、王紫苓、宋德珠、毛世来、童芷苓、李玉茹、李玉芝、吴素秋、赵燕侠、小王玉蓉、张正芳、尚明珠、厉慧敏、陆正梅、宋长荣、李妙春、许翰英、刘长瑜、孙毓敏等,其长子荀令香工旦,其女荀令莱亦为其传人。再传弟子有耿巧云,吕慧敏,张佳春,管波,唐禾香,熊明霞,陈静,罗戎征,朱虹等。

创始人:张君秋张君秋,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小名旦之一,旦角张派创始人,1920年生于北京,卒于1997年,原名滕家鸣,字玉隐,祖籍江苏丹徒。他自幼家贫,父滕联芳,随母张秀琴在各地客串演出,后经李多奎介绍,14岁拜李凌枫为师,专攻青衣。

张派

1936年,北京《立言报》举行公开投票选举,推选“四大童伶”,张君秋与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被选中(后世称“四小名旦”)。报界评价其“扮相,如窈窕淑女,似梅;唱功,有一

条好喉咙,似尚;腔调,婉转多音,似程;做工,稳重大方,似荀”。他的嗓音“娇、媚、脆、水”,甜润清新,高低随意,舒展自如,梅派的华丽,尚派的刚劲,程派的轻柔,荀派的婉约都被他很好的融合在自己的表演艺术风格之中。

经典剧目:《望江亭》;代表剧目:张派代表剧目有:《西厢记》,《望江亭》,《状元媒》,《秦香莲》,《诗文会》,《金山寺断桥雷峰塔》,《赵氏孤儿》,《刘兰芝》,《楚宫恨》、《彩楼记》、《怜香伴》、《珍妃》、《秋瑾》、《芦荡火种》等。

传人:张派传人遍及全国各地,有近百名之多,其中有吴吟秋,薛亚萍,杨淑蕊,王婉华,张学敏,王蓉蓉,董翠娜,赵秀君、雷英,姜亦珊,王亦戈,万晓慧等。

创始人:王瑶卿王瑶卿,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在梨园界被尊奉为“通天教主”。他生于1881年,卒于1954年,原名瑞臻,字稚庭,号菊痴,晚号瑶青,斋名“古瑁轩”,祖籍江苏清江(今江苏淮安)。其父为晚清著名昆曲演员王绚云。

王派

王瑶卿是—位颇具创造精神的艺术大家,他在继承前人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将青衣、花旦、武旦融合一体,创造了“花衫”行当,在唱腔、表演、服装、化妆等方面,都作了大胆的改革。他的京白,清晰柔和,独具特色,把口语化的台词念得有感情、有韵味,抑扬顿挫,悦耳动听。他的唱功明丽刚健,遒劲爽脆,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他还善于运用步法和水袖技巧表达人物特性,其靠功更是娴熟工稳,身手干净利落,并率先废除了跷功。

经典剧目:《雁门关》,萧太后,代表剧目:《儿女英雄传》、《雁门关》、《混元盒》、《汾河湾》、《南天门》、《牧羊圈》、《珠帘寨》、《十三妹》、《福寿镜》、《荀灌娘》、《木兰从军》、《万里缘》、《娘子军》、《棋盘山》、《珍珠烈火旗》、《孔雀东南飞》、《玉堂春》、《穆柯寨》、《庚娘传》、《五彩舆》、《琵琶缘》等。另外,中国戏曲学校排演的《白蛇传》和中国京剧院排演的《柳荫记》均由他担任唱腔设计,其中倾注着他的心血,保存着王派演唱的精髓。

传人:王瑶卿46岁时因“塌中”而离开舞台,致力于戏曲教育事业,在戏曲教育方面堪称一代宗师,其入室弟子数以百计,主要传人除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之外,还有芙蓉草(赵桐珊)、筱翠花(于连泉)、荣蝶仙、徐碧云、王玉蓉、朱琴心、黄玉麟、程玉菁、黄咏霓(雪艳琴)、华慧麟、章遏云、于玉衡、刘秀荣、谢锐青等,再传弟子有李静文,马佳等。梅兰芳曾说自己是“按他的路子完成他未竟之功的”。程砚秋扬长避短,创造“程腔”,是在他直接指导下完成的。赵派

创始人:赵燕侠赵燕侠,1928年出生于苦难的梨园世家,祖籍武清区曹子里乡大三庄村。自幼在父母督导下练功学艺,7岁随父离开家乡到杭州、上海等地搭班唱戏。后来辗转到了北京,先后拜李凌枫、荀慧生、褚玉香、何佩华等名家为师,学习了王(瑶卿)、荀、梅派的艺术特点。15岁,主演《十三妹》,开始在京剧舞台崭露头角,后又主演《大英烈传》,并与前辈名家金少山、谭富英、杨宝森、马连良等联袂演出《武家坡》、《二进宫》、《霸王别姬》、《坐楼杀惜》等剧目。

她戏路宽,青衣、花旦、刀马旦、文武小生等多种行当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都能演。而且从剧中人物性格出发,突破程式、行当的界限,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她做戏洒脱,唱腔悠扬婉转,节奏鲜明,念白清脆甜亮,咬字清晰,为业内外行家所称道。

经典剧目:《碧波仙子》;代表剧目:常演剧目有《辛安驿》、《白蛇传》、《玉堂春》、《红梅阁》、《碧波仙子》、《芦荡火种》、《杜鹃山》、《花田错》、《闯王旗》等。

传人:赵燕侠的女儿张雏燕前几年曾登台演过母亲的几部代表作,如《碧波仙子》,也参与过“音配像”,但由于健康原因转入幕后,现已退休。江苏省京剧院赵道英曾有“小赵燕侠”之称,可惜英年早逝。阎桂祥是赵老入室弟子,梅花奖得主,上海赵群深得他的真传,有小阎桂祥的美誉。常秋月与吴昊颐都跟阎桂祥学了赵派的戏。

创始人:黄桂秋黄桂秋(1906—1978),名德铨,字荫清,自号桂荫轩主,祖籍一说为湖北江夏人,另一个广泛的说法是安徽安庆人,出生于北京。京剧表演艺术家,旦角黄派的创始人。“黄桂秋”是其姐妹的名字,借来作了艺名。

黄派

1924年中学毕业后在铁路局工作。曾以票友身份在京、津走票。1927年,正式拜师陈德霖,经常与马连良、余叔岩、高庆奎、杨小楼等合作演出。当时拿手剧目有《春秋配》、《别宫祭江》等。后来黄去南方,以《别宫祭江》获得“江南第一旦”的称号。黄在天津期间,经常与王庾生、章遏云、马艳红等排演新京剧本戏,如《蝴蝶杯》、《燕子笺》、《窦线娘》等,为他后来创编的新戏如《秋香三笑》、《冤禽恨》、《姜皇后》、《鞭打芦花》、《梁红玉》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36年,黄桂秋组织正谊旅行剧团,离开京、津,到全国各地演出,1941年定居上海。黄的嗓音甜美,在“陈腔”的基础上强调湖广韵,吐字行腔讲究技巧。不久,即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蜚声江南,被称为“黄派”。1963年起,在上海京剧院教戏。1978年病逝于上海。黄桂秋弟子很多,有言慧珠、李玉茹、童芷苓、王熙春、曹慧麟、金素雯等。

黄的嗓音甜美,在“陈腔”的基础上强调湖广韵,吐字行腔讲究技巧。不久,即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蜚声江南,被称为“黄派”。他遵循陈德霖正工青衣古朴方正、刚劲有力的特点,探索出一条老腔新唱的道路。又博采广学京剧各派之长,并从梆子、秦腔、昆曲、京韵大鼓等戏曲与曲艺唱腔中吸取养料,大胆创新,其唱腔刚柔相济、饱满挺拔、讲究节奏、韵味醇厚、清丽舒畅、古而不旧、朴而不拙、甜嫩娇媚。通过别具一格的声腔艺术,塑造了孙尚香、王宝钏、姜秋莲、苏三等许多艺术形象。

他的文化素养较高,对所演剧目的唱词常作字斟句酌的修改,依字音韵律设计唱腔,吐字清晰,字正腔圆,他又能诗善画,在《蝴蝶媒》中唱四句[西皮原板],同时在扇面上画好了双蝶。他的唱腔被灌成唱片及录音的有《别皇宫·祭长江》、《彩楼配·三击掌·母女会》、《起解·会审》、《春秋配》等。

经典剧目:《春秋配》;代表剧目:《起解会审》、《新春秋配》、《别宫祭江》、《梁红玉》、《秋香三笑》、《冤禽恨》、《姜皇后》、《鞭打芦花》、《蝴蝶媒》等。

传人:黄桂秋弟子很多,有言慧珠、李玉茹、童芷苓、王熙春、曹慧麟、金素雯、顾正秋、新桂秋等。子黄正勤工小生。再传弟子有李慧。虽然黄桂秋的传人并不少,但是真正将黄派流传于世发扬光大的却是凤毛菱角。并不是学生门不想发扬,借用顾正秋老师当时在“绝版赏析”栏目上说的一句话:“不是我们不想替师傅发扬黄派,是我们实在是没有老师那条得天独厚的好嗓子”。这也导致了“黄派”传人的缺乏,以至于现在这个流派几乎“濒临灭绝”的局面。

筱翠花(1900—1967)京剧演员。名于桂森,一名绍卿,入富连成科班后改名于连泉。北京人,原籍山东登州,京剧筱派艺术创始人。九岁入老水仙花主办的鸣盛和科班学艺,演梆子、京剧花旦。出科后,演出于北京吉祥、天乐等剧场。1911年,鸣盛和科班解散,次年加入富连成科班,经萧长华、郭春山等指导,技艺大进。1918年出科,在北京、上海、汉口等地演出,声誉日隆。

筱派

艺术风格主要是细腻精致,所刻划的人物形象丰满、准确,是现代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流派。筱翠花自幼坐科时兼习京剧、昆曲、梆子,为他的步法、身段和舞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行当方面,他又曾学演青衣、花衫、花旦和刀马旦,唱、念、做、打均佳,跷工尤为出色。

筱翠花师承田桂凤、路三宝,在继承他们艺业的同时,深入体会剧情和人物性格,精确地提炼生活,又借鉴昆曲、梆子的优长,多方面丰富自己的表演,不断地突破与创新,无论剧目、行当、武技、表演各方面,都大大地超过了田、路等人。

筱翠花中年嗓哑,不以唱工为主,念白却有十分功力,虽声音不高,但能打远,吐字清晰而富有力度.尤擅京白,兼有甜、柔、辣、脆的特点,生动传神。小翠花最大的成就在于做工,他做戏认真,表现古代妇女的行动能由生活中寻找源泉井加以提炼,举手投足精确优美,尤注意细节的刻画,如《拾玉镯》中的捻线、饲鸡等动作,真实自然。筱翠花的翻扑功夫亦为难能,对于吊毛、抢背、发绺等的熟练运用都加强了表现力。

筱翠花擅演的剧目极多,偏于玩笑的有《荷珠配》、《打樱桃》、《打杠子》、《一匹布》等,载歌载舞的有《小上坟》、《小放牛》、《梵王宫》、《贵妃醉酒》等;以武打为主的有《巴骆和》、《演火棍》、《英杰烈》、《东昌府》等;表现凶杀、鬼魂的有《坐楼杀惜》、《活捉三郎》、《杀子报》、《马思远》、《阴阳河》、《红梅阁》、《挑帘裁衣》、《海潮珠》、《翠屏山》、《战宛城》等,昆曲戏有《昭君出塞》、《琴挑》等;还参加了许多著名生行、旦行演员排演的新剧目。

他的传人主要有仲盛珍,毛世来、陈永玲、崔熹云、李丹林,崔荣英等。还有刘盛莲等也是完全宗法“筱派”的。再传弟子有秦雪玲,常秋月,朱虹,索明芳等。

关派

关肃霜(1928—1992.3.6)女,原名关鹔鹴,满族,湖北荆州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专攻武旦。京剧关派艺术创始人。为满族正黄旗驻防荆州旗人的后代。生于武汉。是京剧鼓师关永斋的女儿。她自幼受到艺术熏陶,父亲教她唱《女起解》、《贺后骂殿》,8岁开始练功,三十年代末,她曾向雪艳香学艺,不到半年,这位启蒙老师因家庭所累,辞她而去。她15岁时,她正式拜京剧名旦戴绮霞为师,不但写了契约,还被改从师姓。

16岁在汉口第一次登台演出《虹霓关》,前演夫人,后演丫环,初露锋芒。1946年随师到上海搭班,在连台本戏《蜀山剑侠传》中扮演侠女,能唱能演,能翻能打。她的武打表演,在当时上海剧坛引起轰动。一九四八年,这位挂头牌、挑大梁的“梨园怪杰”满师独立。从此,她在艺怨中恢复了自己的本姓。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在昆明挑班演出的关肃霜从此扎根昆明,开始了攀登艺术巅峰的

学习、钻研及探索创新。一九五九年,她拜梅兰芳为师,先后向梅师及程砚秋等大师求教,学到了许多表现少女内心的精湛艺术技巧,使她的舞台表演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关肃霜演花旦口齿清脆、体态轻盈、表演细腻,饰青衣端庄大方、唱腔流畅、婉转自如、韵味隽永,她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练、学、看、演,把各个流派、各个行当、各个剧种的艺术精华都化进自己的再创造之中,使之达到精、通、化的境界,从而形成了她自己的独特风格,建树了允文允武、婀娜多姿、明快、稳健、含蓄、自然的关派艺术。关肃霜的嗓音宽宏圆润,唱腔珠圆玉润、婉丽别致、亲切可人,台风婀娜多姿中又见英俊稳健。

关肃霜戏路宽广,技艺方面,她长于武旦和刀马旦,反串小生、净角也别具一格。代表作有《打焦赞》、《扈家庄》、《战洪州》、《白门楼》、《周瑜归天》、《铁弓缘》、《辛安驿》、《白蛇传》、《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等等。她长期在云南边疆,先后演出了《多沙阿波》、《黛诺》、《佤山雾》等反应彝族、景颇族、佤族少数民族生活的剧目,在中颇多创造。

关肃霜的弟子有邢美珠、李晓玉,侯丹梅,李佩红、李焕弟、李丽、林燕、赵琳、李静文、吴艳华、李萍及再传弟子张欢等近五十余名,分布在各省市、各剧种之中。她不但不遗余力地指教、关怀这些入室弟子,而且对任何青年演员都予以提携帮助,可谓桃李满天下。杜派

杜近芳(1932年-)女,京剧旦角。1932年生于北京。是我国著名地京剧表演艺术家。她曾获第六届世界青年和平联欢节的金质奖章。京剧演员,工旦行,师承梅兰芳。从1951年起成为国家演员,在中国文化部中国戏曲研究院的实验京剧团工作。与李少春、叶盛兰等固定合作,曾随团到多国演出。与李少春共同主演的新编历史(古装)京剧《野猪林》(饰演林冲的爱人)在1962年由崔嵬、陈怀皑合作拍成彩色京剧电影。

杜近芳幼年随京剧名家律佩芳学习青衣,10岁起即登台演唱,曾受陈世鼎、刘玉芳等艺人指教。1945年拜“通天教主”王瑶卿为师,受到王瑶卿悉心教导,并向王瑶卿子侄、梅兰芳的琴师王少卿学习《宇宙锋》、《凤还巢》、《霸王别姬》、《奇双会》、《金山寺》、《贵妃醉酒》等梅派戏。1949年底经王瑶卿推荐在上海拜梅兰芳为师,受到梅兰芳悉心指教。也曾问艺于徐兰沅、周昌泰、姜妙香等与梅兰芳合作过的前辈或琴师。1951年加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工作团(中国京剧院前身),长期与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等艺术家同台合作演出。

杜近芳凭着先天的聪颖和对京剧艺术的执着追求,创造了大量感人至深的舞台艺术形象。50、60年代她主演的《柳荫记》、《白蛇传》、《玉簪记》、《桃花扇》、《白毛女》、《西厢记》、《佘赛花》、《谢瑶环》、《柯山红日》等新编或改编戏充分展示出她深厚的传统戏功底和创作演出新编戏的能力。

杜近芳与李少春、袁世海合演的古装戏《野猪林》(1962年)和主演的现代戏《红色娘子军》(1972)都被拍摄成了彩色京剧影片。1976年以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又先后将其《断桥》、《廉锦枫·刺蚌》、《谢瑶环·花园》等摄制成了戏曲片。

其艺术风格兼融梅(兰芳)、王(瑶卿)而有自己的创造,既有婀娜娇艳之美,又具刚劲坚实之力。杜近芳的扮相俊美,台风华贵耀人;她的嗓音宽厚、嘹亮,音色优美,唱腔舒展大方;她的演唱音色甜美、圆润清醇、吐字清晰、以声传情,她善于控制气息、音量和节奏并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技巧。

这使她的唱腔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舞台形象秀丽典雅,善于刻画各种不同的人物,无论是古代人物乃至神话人物的祝英台(《柳荫记》)、白素贞(《白蛇传》)、谢瑶环(《谢瑶环》)、李香君(《桃花扇》),还是现代人物喜儿(《白毛女》)、小白鸽(《林海雪原》)、黄英(《柯山红日》)、吴清华(《红色娘子军》),都能在舞台上表现得栩栩如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代表剧目:她除擅演诸多梅派剧目外,还有许多独有新编或改编剧目,如:《柳荫记》、《白蛇传》、《谢瑶环》、《桃花扇》、《野猪林》、《蝴蝶杯》、《玉簪记》、《佘赛花》、《桃花村》、《满江红》、《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其弟子有黄孝慈,陈淑芳,李经文,李洁,丁晓君,窦晓璇等。

老旦流派

京剧艺术已经走过了二百多年的历史,但是老旦作为独立行当的形成到发展都滞后于老生、青衣、花脸、小花脸等行当。在早期的京剧演出中,甚至没有专职的老旦演员,大多由老生或丑角兼演,除化妆、表演和老生略有不同,唱腔基本上是老生的腔调,念白也与老生相似。但是通过前辈演员的精心创造,悉心揣摩,不断完善,老旦终于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行当,并且在京剧艺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老旦是以扮演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为主,纵观舞台上扮演过的剧目,属于老旦站“中间儿”的只有十几出折子戏或中型戏,在客观上局限了这一行当的开拓与发展,又由于历史因素,清光绪之前,老旦多由戏班中的老生行当兼演,即使是专演老旦者也是由男性演员扮演,而且在表演上重于唱功,不甚重视身段表情,这造成了这一行当演唱苍劲、硬朗的表演风格。

龚云甫在开拓老旦行当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富于创新,不但根据老年妇女的情感设计身段,更大胆吸收青衣唱腔,使老旦唱腔刚健婀娜,也改变了老旦在戏班中一直居配演行当的地位。李多奎先生重视唱腔韵味,以苍迈清越,韵味浓郁,感情醇厚的演唱特点,创立了群众喜爱的李派唱腔,发展了老旦的演唱艺术。

李金泉先生他既继承了龚(云甫)派和李(多奎)派声调高亢苍劲、喷口有力旋律丰富优美的特点,并结合时代的需要,他在广泛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创立了老旦唱腔因戏创腔,以腔唱情重视妇女形象和心理刻画的新李派老旦。作为老旦演员,既是擅演传统剧目,又能不断创演本行新戏,既拓宽了老旦戏的内容,也加强了老旦行当的表演能力。

龚云甫(龚派)

龚云甫(1862—1932)近代京剧演员。名瑗,一说名世祥,北京人。早年业玉器行工人,因爱好京剧由票友加入四喜班拜孙菊仙为师,先演老生;后又拜熊连喜为师,改演老旦。唱腔新颖,做功细腻,富于创造。1900年后成名。能以老旦唱大轴,创过去未有之先例。

原学玉器手艺,因酷爱京剧,开始在南宫园华兰习韵票房学唱老生,后拜刘桂庆为师,搭入鸿奎班。又受孙菊仙提携进入四喜班,师从熊连喜改唱老旦。后又参加杨小楼、梅兰芳各班。他的唱、念讲究音韵,嗓音清脆苍劲,行腔悠扬婉转,抑扬顿挫,起落有序。自他开始,老旦成为一个独立的行当,改变了郝兰田、谭志道时期老旦兼演老生和丑的规定,使者旦的唱腔、念白和身段逐渐规范化,具有独特的风格。

龚云甫的嗓音沙脆清苍,富“脑后音”,脑后音能唱出清苍的韵味,是很难的。而他独能以清苍、圆润胜,可见其天赋的优越及功力的深厚。龚云甫先生将大嗓的“擞音”和小嗓的“落音”巧妙的运用在老旦唱腔上,并吸收了青衣委婉缠绵的曲调和老生气宇轩昂的韵味,进行加工综合,成功地创造了独特的老旦唱腔风格。在演唱中,根据特定环境中的人物特征,表现出不同性格、身份的老年妇女形象。

龚云甫在唱腔上的对老生腔和青衣腔大胆的结合,大大地丰富了原有的老旦唱腔,使其向“娇”、“脆”而又带“涩”的音色上发展。他的唱腔既以“清苍”破除贫厌,又以“沙颤”显示凄凉,花而不俗。他唱腔曲折多变,旋律性强,吸收青衣、老生唱法,使老旦唱腔女性化,创造了老旦独特的演唱风格,他“贵能独创新声,自成宗派,不屑依人为步,卒能久享大名”(睦公《小织云馆剧话》)。

他在念白上很讲究字韵,唱、念同一调门,参以北京字音,念白富于感情,鼻音、“炸音”等运用均极妥帖、准确。他不仅以唱念取胜,做功的造诣也很深,且有很多创造,在老旦身段中融入了许多青衣、花旦的舞蹈动作,如《钓金龟》、《探窑》剧中的出窑、进窑,《行路训子》、《药茶计》中的闪扑和甩发功夫等。表演上,他尤其注意与剧中人物的身份切合,突出人物性格和不同身份心理。

代表剧目:《徐母骂曹》《钓金龟》、《行路训子》、《徐母骂曹》、《断太后》、《打龙袍》宗其艺者有赵静尘(卧云居士)、文亮臣、李多奎等。

李多奎(李派)

李多奎(1898-1974):4岁随父来到北京,8岁入庆寿和科班学艺,向贾志臣先生学河北梆子和京剧老生。9岁登台,12岁便以《打金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