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陈化锋_第1页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陈化锋_第2页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陈化锋_第3页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陈化锋_第4页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陈化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历史》7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封面页.北师大二附中初中部北京三帆中学

陈化锋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人教版七年级新教材按时序编排,叙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传授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在总体打通的前提下,分阶段设置单元,概述每个历史发展时期的阶段性特征。以文字叙述与历史地图呈现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历史进程的空间背景,了解我国历代疆域变化,形成初步的时空观。七年级上册共21课,4个单元。其中正课20节,活动课1节。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第3课

远古的传说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第16课三国鼎立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2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七年级下册共22课,3个单元。其中正课21节,活动课1节。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3课

盛唐气象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人教版七年级新教材按时序编排,叙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传授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在总体打通的前提下,分阶段设置单元,概述每个历史发展时期的阶段性特征。以文字叙述与历史地图呈现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历史进程的空间背景,了解我国历代疆域变化,形成初步的时空观。3关于学习板块的导言建议:认真研读课标关于中国古代史学习板块的导言部分,掌握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明晰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学习目标。4中国古代史的教学,重点要放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上。高度重视多民族问题突出国家统一的历史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于课标确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重点5中国古代史的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6《历史课程标准》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在课程目标上继续沿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进行课程设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5版初稿)基于国际和中国对“核心素养”研究,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五个“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7如何认识处理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5版初稿)8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9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历史理解家国情怀唯物史观1011教师在重视三维目标落实的同时,需认真思考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努力寻找三维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价值追求。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将“知识与能力”与“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解释”结合起来,把“过程与方法”与“史料实证”结合起来,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历史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量分析和教学设计。如何认识处理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新版教材对课时的调整1课时变为2课时原课题现课题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2课时变为1课时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第8课百家争鸣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12新版教材对课时的调整取消课题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相关内容调整到第6、7课第12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只将“盐铁专卖”调整到第12课,其余内容基本无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不做完整的、系统的介绍新增课题第13课东汉的兴亡包括: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弥补了缺少东汉历史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对秦汉历史有较为全面的了解13新版教材对课文内容的调整比原来的更详细或变/增为正文子目原始农业的发展、炎黄联盟、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商鞅变法、造福千秋的都江堰、秦灭六国、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盐铁专卖、对西域的管理(班超经营西域变为正文)、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4新版教材对课文内容的调整从正文变为非正文山顶洞人、管仲相齐、金文、农历与节气、兵家、焚书坑儒、秦陵兵马俑、郦道元和《水经注》15新版教材对课文内容的调整(不是在正文中)新增内容或更详细良渚文化、陶寺遗址、安阳殷墟、步兵逐渐成为军队主体、田赋、汉武帝确立察举制、州牧割据、南海诸岛、诸葛亮、十六国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的海外贸易、北魏时的洛阳16新版教材对课文内容的调整取消内容大汶口原始居民、“三星堆”文化、夏商周陶瓷业/玉器制造业/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奴隶的悲惨生活、城濮之战、吴越争霸、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只留名称)、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屈原和“钟鼓之乐”、《九章算术》和地动仪、王充和《论衡》、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17新版教材对课文内容的调整表述有变化炎帝和黄帝——人文始祖、夏朝的兴衰、青铜器的文化内涵、孟子对战争的看法、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道教和佛教、科学家祖冲之、书法绘画与雕塑(魏晋南北朝时期)1819怎样看新版教材对课文内容的调整一减少的知识点或由正文变为非正文的知识点,不影响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学习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和认同二降难度,要求更明确三为使历史发展线索更为清晰,更客观地反映历史进程,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四增加或强化涉及主权意识和海洋意识的内容五重视历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能力如何认识把握新版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落差课标系统与教科书系统很难做到“严丝合缝”课标内容总体上看更宏观,更原则,有“点题”之功,这也给教科书编写预留了一定的张力和空间;教科书内容总体上看更微观、更具体,这也需要教科书编写充分利用课程标准预留的张力和空间,做“破题”之事。课标的修订者从“减负”的视角删除一些内容,而教科书的编写者从“影响”或“衔接”等视角增加一些内容,两者之间没有根本的冲突和矛盾,存在这样稍许的落差是允许的。20教科书的定位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教科书是学校历史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课程资源部分: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新版历史教科书正是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编写并体现了其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21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用新教材的建议(叶小兵教授)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整体把握教科书的框架、脉络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用好教科书22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们追求的目标:创建活力课堂教师情绪饱满+学生兴趣盎然第一个“法”指教学的通行法则和规律(教学法)第二个“法”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方法)第三个“法”特定教学环境下最能体现教学规律的章法(个体教学气质与风格)“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叶圣陶)2324锤炼教学技能优秀的教学设计≠优秀的课堂教学摒弃“一言堂”,不能一味追求“学术性”课堂教学≠知识讲座、学术报告重知识内容传授,也要重传授知识的形式知识内容传授和传授知识的形式相辅相成(语言、教态、表情)开发学生资源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学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我们追求的目标:创建活力课堂使用教科书的建议用好教科书首先要钻研课程标准25北京四中历史组推荐初中学生阅读书籍列举26北京四中历史组推荐初中学生阅读书籍列举27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单元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中华文明的源头、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第一单元的“点”和“线”课程内容:《标准》将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个时期定为“史前时期”,是从历史认识的角度上而言的,指的是我国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的人类活动时期,亦是国家产生之前的历史时期。

从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活动开始,至夏朝建立之前,时间大约是一百多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左右。第一单元的“点”和“线”学习要点课程内容北京人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炎帝与黄帝的传说故事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线:中国早期人类的进化历程,中国原始农业的产生、发展,炎黄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代代传承,延绵不断。第一单元阶段特点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体现中国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2.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分别代表了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早期农业文明。3.把炎黄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反映这一时代的巨大进步。第一单元知识框架史前时期中国远古人类早期文明的起源居住生产其他社会组织北京周口店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龙骨山山洞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采集、狩猎群居浙江余姚河姆渡人(距今七千年左右)干栏式房屋磨制工具制作陶器耒耜耕作饲养家畜种植水稻制作玉器乐器天然漆象牙雕刻使用聚落陕西西安半坡人(距今约六千年)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纺织制衣装饰品乐器黄河流域炎黄部落(四五千年前)建造宫室农耕、制陶、掘井纺织缫丝、造船煮盐、炼铜、交换仓颉造字伶伦制乐隶首制算盘部落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内容标准】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教材知识结构】①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元谋人②北京人的发现③北京人的特征北京人——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如何落实课标要求: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P2教材:引言:“考古学者根据发掘的古人类化石进行研究”课文注释:“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P4“科学家主要根据出土的动物和植物化石来研究当时的环境”正文:第二段“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旧课文是“已知”教材如何落实课标要求: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P3教材:单设“北京人的发现”子目正文:明确讲出发现的时间地点人物。《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图:北京人头盖骨、牙齿、复原头像问题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教学处理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教学片段]讲述发现北京人的故事

1918年,瑞典科学家安特生听说北京周口店一带有“龙骨”,就风尘仆仆地骑着毛驴直奔周口店。刚到时,他们的收获并不大,但是安特生却充满了信心,他曾轻轻叩着岩墙对助手说:“我有一种预感,我们祖先的遗骸就躺在这里。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去找到它。”执着的信念使这位科学家终于叩开了北京人之家的大门。1926年,他们发现了一颗确凿无疑的古人类的牙齿。第二年,以《亚洲的第三纪人类——周口店的发现》为题,向全世界宣布了北京人的重大发现。古人类学家们把这一新发现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北京直立人”或俗称“北京人”。教学处理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教学片段]讲述发现北京人的故事

1929年12月2日,一个值得骄傲的日子。主持周口店发掘工作的是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这天下午四点多,他正在观察现场的发掘情况,工人师傅们一手拿着蜡烛,一手进行着小心挖掘。突然,裴文中看到土中有一个圆圆的东西露出来,凭着丰富的经验和考古学家的直觉,他立刻断定这是一颗古人类的人头。他兴奋地叫起来“人头!”喊声把洞内外的工作人员都惊动了。大家盼望已久的宝贝,今天终于和它见面了。顾不上天黑和寒冷,大家一鼓作气,第一颗北京人头盖骨问世了!他们把挖出的头盖骨抱回宿营地,先用火盆把它烘干,然后用水糊上几层棉纸,再糊上石膏加麻袋片,最后用两床棉被包起捆好,就这样层层保护着,运往北京城。

1929年12月2日,中国考古学者裴文中发掘出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1929年发现的北京人头骨化石教学处理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在中国的国土上,早在几十万年以前就有远古人类在生存生活。发现头盖骨的这个洞穴,就是著名的猿人洞,位于龙骨山北坡。东西长约140米,南北宽约20米,总深度约50米。洞壁上“猿人洞”三个大字为郭沫若所题。北京猿人在这里居住了约30万年。本课重点:北京人的发现及其特征地理环境身体特征生活状况社会组织

通过动物化石,分析北京人生活的地理环境特点?【教学片段】探讨北京人的特征教学设计:此图是根据20世纪前期在北京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山洞中发现的远古人类头骨化石制作的复原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问1: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北京人”头部有什么特征?提问2:我们为什么称他们是“人”而不称为猿呢?考古学家如何得出这一结论?提问3:观察《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在北京猿人遗址中,这类石器大约有10万多件,这些石器有什么共同点?【案例】拜访我们的远古祖先“北京人”

——北京四中房山分校王龙

课程标准教学活动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参观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去过没去过8人21人学情调查:是否去过周口店猿人遗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实地考察、小组合作探究北京人遗址,了解北京人的主要特征及其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在研究人类起源中的重要作用;体验考古精神,强化“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意识,珍视人类文化遗产。【重点】探究北京人特征研究【难点】探究活动的组织理解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北京人的体貌特征北京人的居住生活环境北京人对火的使用北京人的制作和使用工具北京人的生活组织形式实地探究前的准备与指导阶段综合实践探究活动任务单学习评价——根据自己的考古发现和探究结论,绘制北京人生活场景想象图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内容标准】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教材知识结构】①半坡居民的生活(点)②河姆渡人的生活(点)③原始农业的发展(线)采集经济生产经济化石考古发现教学活动建议通过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考古发现,

比较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生活的异同。原始农耕文化的共同特征1.原始农业、畜牧业2.磨制石器3.定居村落(水井、房屋)4.制造陶器

比较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生活的不同点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半坡原始聚落)南方(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聚落)气候温暖气候湿润种植粟、黍种植水稻半地穴式房屋干栏式房屋半坡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河姆渡干栏式建筑进一步探究的问题1.半坡、河姆渡房屋不同的主要原因气候资源历史渊源南方巢居北方穴居2.离洞建房的意义扩大了活动空间改善了居住条件

(防风、防雨、防寒、防兽)促进以后家庭的形成。因地制宜的智慧为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教学活动设计:探究陶器图案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长圆形钵半坡出土的彩陶彩陶鱼纹盆(半坡类型)

高17厘米,口径31.5厘米,青海新问题:以良渚文化取代旧的大汶口文化旧大汶口文化:强调出现阶级分化良渚文化:丰富,新石器时代的代表

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4200年左右,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分布在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第3课远古的传说

【内容标准】

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教材知识结构】①炎黄联盟②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③尧舜禹的禅让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区别:有考古证实者为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