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及其作品_第1页
余华及其作品_第2页
余华及其作品_第3页
余华及其作品_第4页
余华及其作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余华

中文名:余华

国籍:中国出生地:山东高唐

出生日期:1960年4月3日

基本介绍

1960年4月3日(《四月三日事件》的来源)生,山东高唐人。后来随当医生的父亲华自治、母亲余佩文(父母的姓,是余华名字的来源)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先后进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余华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在鲁院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诗人陈虹。因陈虹在北京工作,余华后来迁居北京十余年。现居浙江杭州。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苏童、格非等人齐名。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骑士勋章。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电影。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余华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还有短篇小说集《黄昏里的男孩》。他也写了不少散文与文学音乐评论。最新作品:2005年长篇小说《兄弟》(上)、2006年《兄弟》(下)。余华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等。

先锋派现代主义也就是“先锋派”它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意识流派,荒诞派等等”其倾向就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格非、孙甘露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毋庸置疑,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从肇始之初的“先锋实验小说”到所谓的“返璞归真”,先锋派的作家们走出了一条饶有意味的文学创作之路。创作生涯余华生于浙江杭州,长于海盐。父母都是医生。1973年小学毕业,1977年中学毕业,曾在一家镇上的医院任牙医。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处女作《星星》发表在《北京文学》1984年1期。后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的研究生班。现定居北京,从事专业创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在劫难逃》,《世事如烟》,《古典爱情》,《黄昏里的男孩》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他是“先锋派”的代表作家,早年的小说带有很强的实验性,以极其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罪恶、暴力、死亡是他执着于描写的对象,处处透着怪异奇特的气息,又有非凡的想象力,客观的叙述语言和跌宕恐怖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生存的异化状况有着特殊的敏感,给人以震撼。然而他在90年代后创作的长篇小说与80年代中后期的中短篇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使他享有盛誉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死亡仍是其一大主题,极端化处理仍时隐时现。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6年11月10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有2500多名文学艺术界代表及嘉宾与会,共商我国文学艺术事业繁荣发展大计。第八次文代会有47个代表团、12个艺术门类的约1500名代表和港澳台嘉宾出席。第七次作代会有38个代表团、953名代表与会,并特邀港澳台嘉宾及海外华侨华人作家嘉宾出席。

作品总目中篇小说集:《鲜血梅花》《战栗》《现实一种》《我胆小如鼠》

《黄昏里的男孩》中短篇小说集:《世事如烟》《黄昏里的男孩》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随笔集:《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短篇小说

八岁出门远行《北京文学》(1987-1)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北京文学》(1987-5)死亡叙述《上海文学》(1988-11)爱情故事《作家》(1989-7)往事与刑罚《北京文学》(1989-2)鲜血梅花《人民文学》(1989-3)两个人的历史《河北文学》(1989-10)祖先《江南》(1993-1)命中注定《人民文学》(1993-7)

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收获》

现实一种《北京文学》

世事如烟《收获》

难劫数《收获》

古典爱情《北京文学》

此文献给少女杨柳《钟山》

偶然事件《长城》

夏季台风《钟山》

一个地主的死《钟山》

战栗《花城》

散文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

川端康成与卡夫卡《外国文学评论》

我,小说,现实《今日先锋》

《兄弟》

《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它通过一个重新组合的家庭在“文革”劫难中的崩溃过程,展示了个人命运与权力意志之间不可抗衡的灾难性景象,也凸显了人性之爱与活着之间的坚实关系。它从特定的历史苦难中发现了爱的宽广、无私与无畏。尽管小说的题目是兄弟,但上半部让我感动的却是宋凡平和李兰的爱,一种透彻心底的爱。当宋凡平为了能去上海接看病回来的李兰而逃出监狱,最终被打死在火车站前的时候,我被这一切感动了。他们爱的是那么的平凡又是那么的悲壮,宋凡平不仅给了李兰爱而且给了她尊严,李兰为了宋凡平七年没有洗过头,当她再洗头的时候,已是满头的白发。一个是叛逆的李光头,一个是守旧的宋刚,但这不妨碍他们成为兄弟。下部里的风光的李光头是大家可以预料到的,一对经历了文革,又失去了父母的兄弟又会怎样描绘他们的未来呢?真的很期待下部,也许真的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这世间兄弟的情谊越来越少了,但他们的情谊来的是那么的猛烈,我希望它再来的更猛烈些。余华把我们又带回了十年浩劫的文革时代,对于我们八十年代的人来说没有经历过,不知道是不是象他写的那么黑暗与残酷,但余华又不象其他作家那样只会描述黑暗,他让我们读到更多的是情,正是在这黑暗中的情才是那么的得来不易。综合看这本小说不免有些拖沓,但并不妨碍它的精彩。余华用最现实的手法描述着文革,他的文章背景也多半是那个年代。《兄弟》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在叙述方面,他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走向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然而结构上,仍能给读者剧力万钧、富于电影感官和想象的感觉。余华写了从六几年一直到现在的跨度四十年的作品,写出了在法国需要二百年才能完成的故事。余华以前的作品都是在回顾着过去,《兄弟》是他敢于把握现实的一个写照。余华这简单而粗暴的写法是我喜欢的,把故事写的最接近现实《许三观卖血记》简介《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创作转型期的作品,转型首先是从语言的变革开始,作品的语言一改作者过去夸张奇崛的风格而变为平白质朴。为了接近人民的口语,作品中多用短句,少用长句,不用繁复华采的词汇,使老百姓都能读懂,作品就为自己赢得了最广大的读者群。他采用对话的叙述方式、重复的叙述模式,以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使“客观的叙述”、“单纯的对话”、“简单的重复”达到“心动”的效果。

作品的叙述方式《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颇具形式美感的作品,阅读中的愉悦有相当部分是来自作品的叙述方式,可以说,叙述本身的独特魅力对作品的阅读效果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阅读的最初,作品已给人非常轻松的感觉。简洁的叙事、单纯拙笨的人物、大段略带傻气的对话,使全文透着风趣幽默,让人笑着心酸。

在许三观的家乡,身体的虚弱一旦被众人察觉,就将遭到人们的唾弃甚至淘汰。只有身体强壮才能赢得众人的敬重,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也正因为如此,身体充当了衡量一个人生活质量与前途的尺度。想要在这片土地上稳稳当当地活下去,首先必须拥有一副生理意义上的好身体。当然,判断身体强壮与否落实在人们的观念里,只有一个指标,那就是“血”的强弱,是看你周身是否流淌着蓬勃热烈而又取之不尽的血液。人们习惯于用身体里最可宝贵的血液来兑换金钱,克服生活里数不清的障碍。

人更关心具体的身体饱足与温暖而不是其他追求。人生的意义就这样集中在物质化的日常生活中,或者可以说,身体本身乃是这部小说关怀和焦虑的中心。《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身体哲学最为醒目的一点就是身体苦难以身体的亲自行动来解除。小说中,每一次苦难都是身体性的。

身体作为苦难的承担者和救赎苦难的载体,奇特地结合在一起。苦难降临首先是在身体的降临,而苦难的解除同样维系于身体。前者是身体的显在困境,它宣告了人的肉身生命与世界以及与自身的紧张关系,它逼迫你立即采取行动以防止无法再拖延的绝境;后者则是身体的隐在困境,它不见得马上置人于死地,但它不容商量地加速人的死期的到来,这两者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悖论性的逻辑,即“用身体养活身体”,换言之,用相对缩短的身体寿命营救即将要遭受灭顶之灾的身体。久而久之,卖血变成某种思维方式固定下来。

身体作为《许三观卖血记》关怀和焦虑的中心,浓缩为“血液”这一核心意象,两者的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身体哲学:身体问题用身体来解决。小说引领读者进入了中国最广大的底层民众向生活所做的最后妥协和最无奈的反抗,既诉说着庸常人生的感伤与绝望,同时又为它装点了缤纷的诗意。用血巩固家庭幸福的父亲——许三观

许三观的父亲形象主要体现在和一乐的关系变化上。三个儿子里他最喜欢一乐,可一乐偏偏成了别人的儿子。“有时候许三观躺在藤榻里,想着想着会伤心起来,会掉出来眼泪”(见41页)许三观卖血得来的钱不愿意用在一乐身上,他说:“我在丝厂送蚕茧挣来的汗钱花在一乐身上,我也愿意了。我卖血挣来的血钱再花到他身上,我心里就要难过起来。”

许三观对一乐的爱是吝啬的,不得已的,血缘的阻隔成了他与儿子的隐痛。许三观鼓励一乐去为何小勇喊魂时说;“做人要有良心,我也不要你以后报答什么,只要你以后对我,就像我对我四叔一样,我就心满意足了,等我老了,死了,你想起我养过你,心里难受一下,掉下几滴眼泪来,我就很高兴了。”许三观总把对儿子的养育之恩视为额外付出,好像未经血缘浇铸的父子关系毫无保障,会在不经意间轰然破裂,儿子随时有倒戈的可能,这样的担心让许三观对儿子产生了潜在的敌视,可“父亲”的身份又促使他勉力调和与儿子的对立。

在何小勇被撞后,许三观幸灾乐祸,夸一乐和他亲,比二乐、三乐还亲。一乐不愿给何小勇喊魂,只承认许三观是自己的父亲。许三观和一乐的隔阂终于开始解开,许三观还用菜刀在自己脸上划出一道口子,他摸着流出来的鲜血向众人宣布,谁敢说一乐不是他的儿子,他就和谁动刀子。

在饥荒年代,许三观发明了“用嘴炒菜”的方法,还以羸弱的身躯卖血换钱。在家里喝了五十七天的玉米粥后,他就对自己说:“我要去卖血了,我要让家里的人吃上一顿好的饭菜。”但是此时他的态度并没有根本上的改变,卖血的钱仍然不舍得花在一乐身上。全家要去胜利饭店吃面条,而是让一乐买烤红薯吃。文化大革命中的许家也以例召开家庭批判会,一乐讲道:他最恨的是当初不认他的亲生父亲,第二恨的是让他抬不起头来的母亲;他最爱的“当然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第二爱的就是许三观。一乐的话让许三观激动得流出泪来,沉浸在幸福中的许三观反倒问妻子:“谁说这孩子不是我亲生儿子?”在小说中,许三观一家不仅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饥饿,还经历了文革中的批斗和被批斗,上山下乡的家变故。面对文革中许玉兰不断受批斗,许三观不仅以惊人的宽容消解了对许玉兰的愤恨,还以夫妻之间特有的亲情给了许玉兰巨大的精神慰藉,使得许玉兰艰难地度过了人生劫难,维持了家庭的和睦与平安。尤其是在一乐得病后,整个家庭更是在巨灾面前体现了空前的团结。一乐得了肝炎,需要到上海的大医院治疗,无奈之下,许三观又想到了卖血。他从家乡到上海,决定在六个地方卖血,一路卖血到上海。在一路卖血的过程中,他吃尽了苦头。即使“面黄肌瘦、四肢无力、头昏脑胀、眼睛发昏、耳朵里始终有嗡嗡的声响,身上的骨头又酸又疼,两条腿迈出去时似乎在飘动”也毫不在乎,仍要去卖血救儿子。连医生听了他的经历,说他是亡命之徒,他却说:“我不是亡命之徒,我是为了救儿子……”很淳朴的一句话,将深深的父爱溢于言表。最后,父子终归和解,父亲彻底拥有了儿子,儿子也找到了父亲,许三观由最初不愿把卖血的钱花在一乐身上,到最后甘愿不顾性命之危为他卖血,这一过程使得“父亲”的名分和地位也渐近确立,就算以死为代价也值得,许三观以此达到自足。《活着》

★畅销十余年,中国当代文坛畅销小说一大奇迹!

★获奖无数,余华迄今为止无法超越的最高峰!

★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本书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1998年),台湾《中国时报》10本好书奖)(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1994年),第三届世界华文“冰心文学奖”(2002)年。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与《许三观卖血记》一起,入选中国面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内容简介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苦难无依的父亲——福贵

福贵出场时是一个纨绔子弟,在妓院、赌场的刺激满足后失魂落魄而归来的父亲。在经历了战争之后,他明白了家的珍贵,此后,一个初具“父亲”形象的富贵便满是疲惫和忍耐地活跃在了文本的字里行间。

有庆到了上学的年龄,但是家中已经没有多余的钱了,只能把凤霞送人。这样的事实对凤霞很残酷,福贵心里也很难受,只是迫不得已。在送凤霞回城的路上,福贵一路上的很难受,不让自己去看凤霞,一直往前走。“我伸手去摸她的脸,她也伸过手来摸我的脸。她的手在我脸上一摸,我再也不愿意送她回到那户人家去了。背起凤霞就往回走,凤霞的小胳膊勾住我的脖子,走了一段她突然紧紧抱住了我,她知道我是带她回家了。”这一段写得很感人,父女之间的亲情跃然纸上。

有庆死后,福贵更是表现出了深深的父爱。“儿子闭着眼睛,嘴巴也闭得很紧。我有庆有庆叫了好几声,有庆一动不动,我就知道他真死了,一把抱住了儿子,有庆的身体都硬了。中午上学时他还活生生的,到了晚上他就硬了。我怎么想都想不通,这怎么也应该是两个人,我看看有庆,摸摸他的瘦肩膀,又真是我的儿子。我哭了又哭,都不知道有庆的体育教师也来了。”这里的描写虽然很平静,但是读者仍能感受到福贵的伤痛。

还有福贵埋葬有庆时,更是让人揪心。他想到有庆再不会说话,再不会拿着鞋子跑去,心里一阵阵酸疼,疼得都哭不出来。他用手把土盖上去,把小石子都捡出来,怕石子硌得有庆的身体疼。

小说中福贵背妻子到坟头看望儿子的一段文字,叙述者就以平静的叙句,使难言的悲痛如盐在水:“家珍让我再背她到村口看看,到了村口,我的衣领都湿透了,家珍哭着说:‘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我看见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日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这段话是淡化处理的情感,但浓浓的悲哀早已溶入人物血液。因而这寥寥数语,有着令人咀嚼不尽的况味。这就是一个父亲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时的苦难。

小说中,老人福贵的口讲述着福贵自己的一生,其实就是讲述他的七次面对亲人死亡的经历,每一次都是对福贵沉重的打击。他徒然悲伤地看着亲人们一个个残忍的离弃,在大同小异的灾难面前毫无反抗能力的死去。最终作为一个“活着”的“父亲”的形象在自己那套哲理中苟活着。作为一个上不能终养父母,下不能保全妻子的父亲,富贵为何要活着,而且活得心安理得令人起敬?纵观文本,作为一个“父亲”象征的他,其生命意识及精神史都是在苦难与死亡的维度上展开的。他的“活着”时刻遭受着苦难的威逼与死亡的诱惑。他没有顺从,也没有屈从,他以极致的忍耐和承受的方式,以“不争之争”的方式与苦难和死亡进行了悲壮抗争。儿子”死了,“父亲”作为一种存在,一种“

活着”的意象而存在,作为一种不灭的精神而存在。富贵虽然没有能力把“凤霞”“有庆”“二喜”“苦根”从死亡的魔爪中拯救回来,但他作为一个极具标志性承受忍耐的父亲”。子女们徘徊驻足,但会毅然原谅了他而且产生由衷的敬意。富贵这个“父亲”束手无策,听天由命,但在儿子面前对这样不可抵挡的苦难他只能是以另一种形式抗争的悲苦之父。事实上他只能如此,仅是自己“活着”。社会影响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在后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给予了尖锐的批判。例如:认为作者将主人公福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尤其是当海外市场对《活着》给予了高度的评论评价后,有关《活着》的另外一些见解渐渐出现。例如:《活着》是繁华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福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