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第1页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第2页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第3页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第4页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开创了一个时代——改革开放的时代开辟了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一个理论——邓小平理论(一)邓小平生平1904年8月22日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1920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16岁)1922年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8岁)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20岁)1926年初他离法赴苏(22岁)1927年春回国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23岁)1929年领导发动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25岁)1931年到达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27岁)1938年担任八路军129师政委(34岁)1948年担任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44岁)1949年担任西南局第一书记,筹划解放和建设大西南(45岁)1956年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党中央书记处的工作(52岁)70高龄以后成为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探索中国第二次伟大革命的道路邓小平一生中“三落三起”的特殊经历“第一落”

1933年“第一起”1934年“第二落”

1966年“第二起”1973年“第三落”

1976年“第三起”1977年(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正负电子对撞机航天科技通信卫星时代主题的转换(1)世界开始了多极化格局的进程。

(2)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问题。

(3)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一超多强(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实践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历史的实践基础“文化大革命”“

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现实的实践基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三)、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邓小平理论基本命题的提出邓小平理论逐渐展开和理论轮廓的形成理论体系的形成邓小平理论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三)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第一阶段(邓小平理论基本命题的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二大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三)、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第二阶段(逐渐展开和理论轮廓的形成)党的十二大党的十三大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第三阶段(理论体系的形成)党的十三大党的十四大党的十四大,第一次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第四阶段(指导地位的确立)党的十四大党的十五大以来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定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所凝聚的精神包括:“发展才是硬道理”----强烈的发展意识是创造性实践的内在动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决新矛盾是创造性实践的基本任务“改革”----破旧立新的改革是创造性实践的基本途径“大胆地闯”----无畏敢闯是创造性实践的基本精神“大胆地试”----探索试验是创造性实践的重要方法“抓住机遇”----历史机遇是创造性实践的必要条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创造性实践的的关键因素。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十四大报告:“九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发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精神文明建设论社会主义建设主体论“一国两制”论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论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他话不多,却有着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进行高度概括并用短短几句话表达出来的高超能力。因此,他能够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做完大量的事情。我知道中国有人比你更年轻,但我不知道,在中国还有人比你更有活力。

------基辛格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矮小的身材中到处都迸发着活力。在激荡的中国,他经历3次政治风暴的浮沉。邓小平的泰然风骨便是在这场生与死的搏击中获得的。骤然一见,虽貌似平淡,但其表情里却蕴含了坚忍不拔、勤恳实干的品质。

--平山郁夫(日本日中友好协会会长)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获选《时代周刊》1977年度风云人物邓小平获选《时代周刊》1988年度风云人物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美国:弗里德里克·C.泰韦斯《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美国:张大卫《中流低柱各有千秋--周恩来与邓小平》德国:乌利·弗兰菠《邓小平传》匈牙利:巴拉奇·代内什《邓小平》英国:约翰·加德纳《毛泽东和他的继承者》美国: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和毛泽东后的中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26年8月17日,江苏省扬州市。1943年起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194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上海解放后,历任上海益民食品一厂副工程师、工务科科长兼动力车间主任、厂党支部书记、第一副厂长,上海制皂厂第一副厂长,一机部上海第二设计分局电器专业科科长。1955年赴苏联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实习。1956年回国后,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动力处副处长、副总动力师、动力分厂厂长。1962年后任一机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一机部武汉热工机械研究所所长、代理党委书记,一机部外事局副局长、局长。1980年后,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党组成员。1982年后,任电子工业部第一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部长、党组书记。1982年9月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985年后,任上海市市长,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书记。1987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9年6月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90年3月在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92年10月在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出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93年3月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97年9月在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出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2002年11月在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上出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2004年9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关于同意江泽民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关于调整充实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决定》,决定胡锦涛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徐才厚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2005年3月8日,于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A.国际局势发生了新变化综合“四化”,为党提出了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即“中国共产党凭什么继续走在时代的前列?”科学技术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科学技术信息化“六大科技群体”信息科技(微电子等)新能源科技(核能等)新材料科技(超导等)空间科技(人造卫星等)生物科技(基因工程等)海洋科技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贡献率:

20世纪初:5%~20%

20世纪中叶:50%

20世纪末:75%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挫折东欧剧变(1989年~1991年):执政四十多年的东欧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都丧失了政权,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苏联解体(视频)1985年,戈尔巴乔夫开始经济改革。1988年,苏联转而进行政治改革。1990年初,苏共中央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3月,立陶宛等三国宣布独立。6月,俄罗斯等加盟共和国发表“主权宣言”,否定苏联国家的中央权威。1991年8月,苏联名称由“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12月8日,俄罗斯等国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2日,11个独联体国家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戈尔巴乔夫辞职之后不久苏联解体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解体,“冷战”时代结束多极化趋势---?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经济全球化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长久地孤立于世界之外。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流遍全球,利润大多流向西方。联合国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指出,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鸿沟。目前,发达国家和30个最穷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相差至少70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的机遇,又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安全。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B.国内发展出现了新情况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稳定面临新的矛盾综合以上“三新”,我们的执政党必须回答:“中国共产党凭什么继续成为广大人民的主心骨,如何直面这些新情况、从而根本上解决这些新问题新矛盾?”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利益再分配政治体制改革:机构改革——权力再分配发展总体上实现经济体制的转轨:现代化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已进入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稳定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C.党内状况面临着新问题历史方位问题党员队伍问题党的作风问题综合以上“三个问题”,为党提出了这样一个严峻的挑战,即“中国共产党凭什么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4)实践经验的新总结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功的最基本经验是什么?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凭什么再造辉煌”?综合以上“四个凭什么”,江泽民: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成为“三个代表”!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世情、国情、党情江泽民: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成为“三个代表”!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视频)萌芽(1989.6~1997.9十五大召开)概念的提出和深化(2000.2~2000.5)理论体系的形成(2002.11,中共十六大)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自身建设,取决于能不能与时俱进,取决于能否始终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能否不断繁荣和发展先进的思想文化,取决于人心向背,能否始终赢得最广大人民的支持。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1、先进生产力具备的条件2、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什么是中国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什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什么是“最广大人民”2、什么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参见教材P20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关键)坚持党的先进性(核心)坚持执政为民(本质)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基本条件1、根本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两个没有变)(1)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基本条件2.现实基础:新世纪新阶段阶段性特征(1)从经济发展看——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呈逐步增大的趋势。到2006年底,我国的GDP总量只占世界的5%左右,但却消耗了世界近25%的钢材、34%的煤炭、50%的水泥。2002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33%,2013年达57%“GNP=GNP”,

GrossNationalProducts=GrossNationalPollution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思考:

中国为何缺少世界知名品牌?新世纪新阶段阶段性特征(2)从经济体制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新世纪新阶段阶段性特征(3)从人民生活看——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4)从发展的协调看——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1、耕地面积持续减少2、淡水资源短缺3、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占用耕地淡水短缺水利设施老化(5)从民主政治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滞后人民的期待就是党的执政方向(6)从文化建设看——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7)从社会建设和管理看—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8)从对外开放看——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基本条件3.重要借鉴: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1)发展实践(2)发展理念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基本条件3.重要借鉴: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1)发展实践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40年代,由政治学家提出,由发展经济学(法兰克福学派)形成的“工业文明观”(经济增长论)。因受“二战”影响,视军力为国力,视GDP为发展。“发展==工业/经济”第二阶段——1969-1973年,由罗马俱乐部的未来学派提出的“增长极限论”,批判“经济中心主义”,提出资源、生态的极限论点。“经济+自然==发展”第三阶段——20世纪70-80年代,欧美一些经济学家组成的“新经济学研究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经济+自然+社会==发展“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第四阶段——20世纪80-90年代,多学科介入发展观研究,产生了“综合发展观”。这一发展观虽然加进了“人”,但并没有十分突出“人”的发展。“经济+自然+社会+人==发展”第五阶段——以1995年哥本哈根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为重要标志,着重提出了“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口号,即“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人+经济+自然+社会==发展”第六阶段——200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中国经验”基础上的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人本+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国际社会关于发展的理念经历了三次转折强调增长和收入的公平分配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本质是以人为中心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过程(播放视频)十六届三中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