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教育考试答案【完整版】_第1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考试答案【完整版】_第2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考试答案【完整版】_第3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考试答案【完整版】_第4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考试答案【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一、判断题1、大乐必繁,大礼必复。〔B〕正确

错误2、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A〕正确

错误3、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B〕正确

错误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A〕正确

错误5、“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A〕正确

错误6、?论语?是“四书〞之一。〔A〕正确

错误7、?名夷待访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B〕正确

错误8、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二、单项选择题9、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那么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表达的教学艺术是〔B〕A.自主学习B.量力而精C.愉快教学D.尊重个性10、小疑那么小〔C〕A.智B.聪C.悟D.愚11、“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A.?大学?B.?易经?C.?论语?D.?礼记?12、“学而优那么仕〞概括了〔A〕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13、先王治乐的原因是〔A〕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B.教人民欣赏音乐C.给人民带来快乐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14、“乐〞的起因是:〔A〕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B.是由不同是声音相互应和产生的C.是事物影响的结果D.是由古圣先贤著作的15、“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A.?大学?B.?易经?C.?论语?D.?礼记?16、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17、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D〕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的境界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19、“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选读〕其中“重〞的正确解释是〔B〕A.重要B.严格C.以……为重D.重视20、“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假设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他了〞〔?传习录下·门人黄直录?〕。表达出的教学原那么是〔D〕A.可接受性原那么B.循序渐进原那么C.启发性原那么D.因材施教原那么21、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那么罔,死而不学那么殆〞观点相近的是〔A〕A.王夫之B.梁启超C.顾炎武D.黄宗羲2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A.?论语?B.?学记?C.?四书集注?D.?孟子?23、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B〕A.安详B.怨恨C.愤懑D.欢快24、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C〕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C.善民心,易风俗D.提升国家形象25、“少年智那么国智〞后应接那一句〔C〕A.少年强那么国强B.少年胜那么国胜C.少年富那么国富D.少年雄那么国雄2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A.官府B.学校C.家庭D.社会27、梁启超的籍贯是〔B〕A.广西B.广东C.浙江D.福建2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表达了孟子的〔D〕A.教育思想B.学术思想C.等级观念D.民本思想三、多项选择题29、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ABC〕A.耳聪目明B.血气和平C.移风易俗D.以欲忘道30、明清三大学者是〔ABC〕A.黄宗羲B.顾炎武C.王夫之D.张之洞31、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AB〕A.?孟子?B.?论语?C.?学记?D.?荀子?32、?传习录?记录了王守仁精湛的教学艺术,正确的选项是〔ABD〕。A.量力而精B.因材施教C.知行合一D.学贵自得

国学经典考试模拟练习题及答案一、

判断题。1.?论语?是“四书〞之一。〔√〕2.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3.大乐必繁,大礼必复。〔×〕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5.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6.“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7.?名夷访谈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8.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二、单项选择题。9.小疑那么小〔C〕A.智B聪C悟D愚10.“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选读〕其中“重〞的正确解释是〔B〕A重要B严格C以……为重D重视11.总结提炼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的古代教育家是〔B〕A朱熹B王阳明C韩非子D黄宗羲12.“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A?大学?B?易经?C?论语?D?礼记?13.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C〕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C善民心,易风俗D提升国家形象14.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D〕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境界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15.先王治乐的原因是〔A〕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B教人民欣赏音乐C给人民带来快乐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16.“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假设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池了〞〔?传习录下门人黄直录?〕。表达出的教学原那么是〔D〕A可接受性原那么B循序渐进原那么C启发性原那么D因材施教原那么17.“少年智那么国智〞后应接哪一句〔C〕A少年强那么国强B少年胜那么国胜C少年富那么国富D少年雄那么国雄1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表达了孟子的〔D〕A教育思想B学术思想C等级观念D民本思想19.梁启超的籍贯是〔B〕A广西B广东C浙江D福建20.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观点相近的是〔A〕A王夫之B梁启超C顾炎武D黄宗羲21.“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A?大学?B?易经?C?论语?D?礼记?2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A?论语?B?学记?C?四书集注?D?孟子?23.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24.“乐〞的起因是〔A〕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B是由不同声音相互应和产生的C是事物影响的结果D是由古圣先贤著作的25.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B〕A安详B怨恨C愤懑D欢快26.“学而优那么仕〞概括了〔A〕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27.“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那么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表达的教学艺术是〔B〕A自主学习B量力而精C愉快教学D尊重个性2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A官府B学校C家庭D社会三、多项选择题。29.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AB〕A?孟子?B?论语?C?学记?D?荀子?30.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ABC〕A耳聪目明B学期和平C移风易俗D以欲忘道31.?传习录?记录了王守仁精湛的教学艺术,正确的选项是〔ABD〕A量力而精B因材施教C知行合一D学贵自得32.明清三大学者是〔ABC〕A黄宗羲B顾炎武C王夫之D张之洞重庆市?国学经典与教育?考试练习题

一、判断题1、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正确

错误2、?论语?是“四书〞之一。〔√〕正确

错误3、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正确

错误4、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正确

错误5、“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正确

错误6、大乐必繁,大礼必复。〔×〕正确

错误7、“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正确

错误8、?名夷待访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正确

错误二、单项选择题9、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C〕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C.善民心,易风俗D.提升国家形象10、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那么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表达的教学艺术是〔B〕A.自主学习B.量力而精C.愉快教学D.尊重个性11、“乐〞的起因是:〔A〕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B.是由不同是声音相互应和产生的C.是事物影响的结果D.是由古圣先贤著作的12、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D〕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的境界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13、“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选读〕其中“重〞的正确解释是〔B〕A.重要B.严格C.以……为重D.重视14、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1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表达了孟子的〔D〕A.教育思想B.学术思想C.等级观念D.民本思想16、“少年智那么国智〞后应接那一句〔C〕A.少年强那么国强B.少年胜那么国胜C.少年富那么国富D.少年雄那么国雄17、先王治乐的原因是〔A〕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B.教人民欣赏音乐C.给人民带来快乐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18、“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A.?大学?B.?易经?C.?论语?D.?礼记?19、梁启超的籍贯是〔B〕A.广西B.广东C.浙江D.福建2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A.?论语?B.?学记?C.?四书集注?D.?孟子?21、“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A.?大学?B.?易经?C.?论语?D.?礼记?2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A.官府B.学校C.家庭D.社会23、小疑那么小〔C〕A.智B.聪C.悟D.愚24、总结提炼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的古代教育家是〔B〕A.朱熹B.王阳明C.韩非子D.黄宗羲25、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B〕A.安详B.怨恨C.愤懑D.欢快26、“学而优那么仕〞概括了〔A〕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27、“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假设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他了〞〔?传习录下·门人黄直录?〕。表达出的教学原那么是〔D〕A.可接受性原那么B.循序渐进原那么C.启发性原那么D.因材施教原那么28、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那么罔,死而不学那么殆〞观点相近的是〔A〕A.王夫之B.梁启超C.顾炎武D.黄宗羲三、多项选择题29、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ABC〕A.耳聪目明B.血气和平C.移风易俗D.以欲忘道30、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AB〕A.?孟子?B.?论语?C.?学记?D.?荀子?31、明清三大学者是〔ABC〕A.黄宗羲B.顾炎武C.王夫之D.张之洞32、?传习录?记录了王守仁精湛的教学艺术,正确的选项是〔ABD〕。A.量力而精B.因材施教C.知行合一D.学贵自得国学经典模拟考试题——4一、单项选择题1、梁启超的籍贯是〔B〕A广西B广东C浙江D福建2、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那么罔,死而不学那么殆〞观点相近的是〔A〕A王夫之B梁启超C顾炎武D黄宗羲3、“少年智那么国智〞后应接那一句〔C〕A少年强那么国强B少年胜那么国胜C少年富那么国富D少年雄那么国雄4、黄宗羲被称为〔B〕A船山先生B梨洲先生C亭林先生D余姚居士5、小疑那么小〔C〕A智B聪C悟D愚6、王夫之被世人称为〔A〕A船山先生B梨洲先生C亭林先生D余姚居士7、国民教育之道之端中“道〞意思是〔A〕A途径、方法B道路C修道D道理8、“气日以滋,理日以成〞中“滋〞的意思是〔C〕A滋润B滋味C滋长D滋补9、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那么〔B〕A行愈远B思愈远C行愈高D思愈高10、王夫之别号〔A〕A一壶道人B白石道人C亭林先生D梨洲先生11、顾炎武与黄宗羲和〔D〕同称明清三大学者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王夫之12、王夫之的籍贯在〔A〕A湖南B湖北C河南D河北13、在〔B〕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A?四书训义?B?尚书引义?C?习性诸论?D?书院?14、王夫之谈教学原那么注意对〔C〕提出相关要求A教师B学生C教学双方D家校15、王夫之是明末清初〔B〕A政治家B思想家C文学家D活动家16、“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语出〔D〕A?习性诸论?B?书院?C?尚书引义?D?四书训义?17、顾炎武和〔C〕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A王夫之B梁启超C黄宗羲D康有为18、黄宗羲倡导的根本教学方法是〔C〕A自学B讲解C讨论D探究19、黄宗羲的籍贯在〔B〕A江苏B浙江C上海D福建20、“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D〕之口A王夫之B顾炎武C谭嗣同D黄宗羲21、黄宗羲认为,学习贵在〔A〕A适用B背经C明理D启智22、黄宗羲大胆地对〔D〕进行了革新A教学目的B教学方法C教学手段D教学内容23、黄宗羲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A〕A培养人才B改变世风C匡扶政治D传承知识24、梁启超认为磨练人格的最高学校是〔C〕A正规的学校B和美的家庭C.人生的苦难D安定的社会25、梁启超认为一个人要有成就,必须在〔B〕树立奋斗目标A青年时代B儿童时代C中年时代D出生之时26、梁启超认为〔B〕是维护天下安定的公开利器A舆论B法律C报刊D专制27、为了培养新民,梁启超最为重视的教育活动是〔C〕A私塾教育B家庭教育C社会教育D特殊教育28、梁启超说:救亡图存、教化愚昧,都必须以〔D〕为根源A强化专制B扩充军队C对外修好D学校教育29、〔A〕倡导了“诗界〞和“小说界〞革命A梁启超B王夫之C谭嗣同D黄宗羲30、王夫之关于教与学关系的正确认识是〔D〕A教可以代替学B学可以代替教C教比学重要D教是为了学31、黄宗羲被学者尊称为〔B〕A船山先生B梨洲先生C亭林先生D余姚居士32、梁启超被称作〔D〕A船山先生B梨洲先生C亭林先生D饮冰室主人33、以下哪部是王夫之的著作〔A〕A?习性诸论?B?取士下?C?学校?D?取士上?34、梁启超没有主办过以下哪种刊物〔C〕A?时务报?B?清议报?C?新华日报?D?新小说?35、以下哪个不是梁启超的称呼〔C〕A卓如B任公C一壶道人D饮冰室主人36、梁启超认为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三种,其中没有〔D〕A特殊教育B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D家庭教育37、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到了〔B〕A美国B日本C新加坡D马来西亚38、黄宗羲和〔B〕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A梁启超B顾炎武C黄宗羲D康有为39、“学校,所以养士也。〞中“士〞理解为〔D〕A勇士B战士C人民D人才40、在对老师职责的看法上,与韩愈最为接近的是〔D〕A梁启超B王夫之C谭嗣同D黄宗羲41、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不包括〔A〕A?广师说?B?取士下?C?学校?D?取士上?42、黄宗羲认为〔B〕是成才的必然途径A穷经B致知C适用D独创43、王夫之的教育思想集中表达在?书院?和〔C〕A?广师说?B?取士下?C?习性诸论?D?取士上?44、王夫之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D〕A只讲天理B只讲人欲C只讲天理,不讲人欲D既讲天理,有讲人欲45、王夫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D〕A只重视学B不重视实践C只重视教D必须重视实践46、“学校,所以养士也。〞中“士〞意思是〔D〕A食客B士兵C学士D有才能的人47、语出?明夷待访录?的语句是〔D〕A道无定体,学贵适用B小疑那么小悟C发先儒之所未发者D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48、、黄宗羲是〔C〕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A明朝B清朝C明末清初D元末明初49、〔C〕不是黄宗羲的代表作A?学校?B?取士下?C?习性诸论?D?取士上?50、王夫之提出了〔D〕的教育理论。〔对〕A学与思别离B知与行别离C学与行别离D知与行结合51、“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D〕的?习性诸论?A梁启超B顾炎武C黄宗羲D王夫之52、(A)别号饮冰室主人,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A梁启超B王夫之C谭嗣同D黄宗羲53、中学语文教材选有(B)的作品?少年中国说?A王夫之B梁启超C谭嗣同D黄宗羲54、“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是〔B〕的知行理论。A梁启超B王夫之C谭嗣同D黄宗羲55、“学非有碍于思〞是说〔C〕A学对思有阻碍B思对学有阻碍C学对思并无阻碍D思对学并无阻碍二、多项选择题1.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AB〕A.?孟子?B.?论语?C.?学记?D.?荀子?2.以下话语表达了启发性教学原那么的有〔BC〕A.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学不躐等3.以下话语表达了循序渐进教学原那么的有〔AD〕A.不陵节而施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学不躐等4.孟子施教的目标是培养〔ABCD〕的君子。A.明人伦B.修身齐家C.治国D.平天下5.孟子的教育内容是〔AB〕A.人伦教育B.道德教育C.权术教育D.法律教育6.以下哪些言论是孔子讲学的内容(ABC〕A.为政以德B.以礼治国C.有教无类D.事异那么备变7.荀子的教学思想主要包括〔ABCD〕A.注重“积〞“渐〞B.闻、见、知、行结合C.“虚壹而静〞,专心有恒D.解蔽救偏,兼陈中衡8.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BCD〕三个局部。A.生产劳动B.道德教育C.文化知识D.技能技巧培养9.?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后概括出的“豫时孙摩〞原那么包括〔ABCD〕A.预防B.适时C.顺序D.观摩10.荀子把教师提高到与〔ABCE〕同等的地位。A.天B.地C.君D.神E.亲11.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ABC〕A.耳聪目明B.血气和平C.移风易俗D.以欲忘道12.研究乐可以提高内心修养,可以产生〔ABCD〕之心A.平易B.正直C.慈祥D.诚信13.下面哪些表现音乐的道理与政治相通〔ABCD〕A.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B.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C.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D.以上都对14.在?对贤良策?中,董仲舒主要针对文教政策提出了以下哪三点建议?〔ABC〕A.罢百家以尊儒;B.立大学以养士;C.行贡举以选士;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5.君王要怎样做才能使国家的根本明显?〔ABCD〕A.很谨慎地对待奉承天意之事B.用修明的教育感化人民C.辨证法度是否适宜,区别上下使有秩序D.以上都正确16.天下的道理除了君臣关系之理,还有〔ABCD〕。A.父子关系之理B.夫妇关系之理B.兄弟关系之理C.朋友交往之理17.用来实行天下通理的天下通德有〔ABC〕。A.智慧B.仁爱C.勇敢D.道义18.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ABCD〕.A.审问之B.慎思之C.明辨之D.笃行之19.伦理道德是〔AB〕A.政治的核心B.教育的根本C.社会的风气D.教育的过程20.?大学?强调的是〔ABCD〕的统一。A.知B.情C.意D.行21.?传习录?记录了王守仁精湛的教学艺术,正确的选项是〔ABD〕。A.量力而精B.因材施教C.知行合一D.学贵自得22.韩愈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也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教育实践家。其教育思想主要表达在〔ACD〕等著作中。A.?师说?B.?张中丞传后叙?C.?进学解?D.?原毁?23.韩愈关于教与学的主要观点是〔ABC〕A.勤学致知B.广泛涉猎,刻苦钻研C.不计毁誉,勤于治学D.讨论辩难24.“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韩愈?进学解?〕也就是说“勤〞要做到〔BCD〕A.善于思考B.手勤C.口勤D.脑勤25.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AD〕A.小学B.中学C.幼稚园D.大学26.朱熹在长期的大学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教学原那么〔ABCD〕。A.自动和适时的启发B.勇猛发奋和温故时习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D.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27.朱熹总结出六条“朱子读书法〞。分别是〔ABCD〕A.循序渐进,熟读深思B.虚心涵咏,切己体察C.着紧用力D.居敬持志28.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三品〞指〔BCD〕A.上中下三等人B.上智之人C.下愚之人D.中庸之人29.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颜之推提倡〔ABCD〕A.虚心务实B.博习广见C.勤勉惜时D.相互切磋30.关于家庭教育,颜之推的主张是〔ABCD〕A.尽早施教,严格教育B.注重环境习染C.处理好家庭关系D.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和注重道德教育31.明清三大学者是〔ABC〕A.黄宗羲B.顾炎武C.王夫之D.张之洞32.以下哪些是黄宗羲的教育思想〔ABCD〕A.力学致知B.学贵适用C.学贵独创D.穷经经士33.王夫之的著作有〔AB〕A.?习性诸论?B.?书院?C.?学校?D.?取士上?34.梁启超主办过的刊物有〔ABCD〕A.?时务报?B.?清议报?C.?新民报?D.?新小说?35.以下哪些是对王夫之的称呼〔AC〕A.船山先生B.梨洲先生C.一壶道人D.饮冰室主人36.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主要有〔ABCD〕A.论性与习B.论学与思C.论知与行D.论教与学37.以下语句出自?习性诸论?的有〔ABCD〕A.习成而性与成也B.学非有碍于思C.行可兼知D.善教者必有善学者38.以下属于黄宗羲的著作有〔ABC〕A.?学校?B.?取士上?C.?广师说?D.?书院?39.〔B〕和〔C〕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A.王夫之B.顾炎武C.黄宗羲D.康有为40.关于师德师风,黄宗羲对老师提出了哪些要求〔ABC〕A.真才实学B.品行端正C.身体力行D.不干预政治三、判断题1.“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2.?论语?是“四书〞之一。〔√〕3.荀子提出“性善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X〕4.至圣是孔子,亚圣是孟子,他们合称孔孟。〔√〕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明荀子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不取决于愚与敏,如果能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6.?论语?是一部对话体散文。〔X〕7.孟子以“人性恶〞为教育思想的理论根底,来阐述了教育的内容、目标、作用以及任务。〔X〕8.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9.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X〕10.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那么。〔√〕11.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X〕12.荀子否认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13.?论语?反映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X〕14.孔子教学的根本方法是启发诱导。〔√〕15.孟子告诫学生:“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那么茅塞之矣。〞这说明有为者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16.“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那么最早出自?论语?。〔X〕17.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18.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X〕1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了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20.?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21.大乐必繁,大礼必复。〔×〕22.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33.乐可以试人心向善。〔√〕24.君子是因为从乐中得到了道而感到欢乐。〔√〕25.教育对于人民来说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教育就会有伤世风。〔√〕26.?对贤良策?提出独尊儒术;设立太学;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其教育作用是: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待教而后善。〔√〕27.?对贤良策?的道德教育内容:树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以仁俺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28.一般的玉如果不雕琢的话就不能成就美好的花纹,同理,君子如果不学习的话,就不能成就他的德行。〔√〕29.“然那么常玉不瑑,不成文章。〞中的“瑑〞应读zhuó。〔×〕30.只要用教化来标准人民,就能取得成功。〔√〕31.?中庸?是儒家关于世界、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的为人处世的伦理道德观和思想方法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指导思想。〔√〕32.?中庸?就是以“中立〞的哲学理念为指导,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开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33.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于智慧,努力实行就接近于仁爱,知道廉耻就接近于勇。〞〔√〕34.?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大学?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内文的撰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35.“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36.?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37.按照朱熹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因此,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38.?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39.音乐的道理与政治是相通的。〔√〕40.一个人的聪明与坚强是在顽强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41.“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42.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43.?师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的对教师职责的论述。〔√〕4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此段文字是说:只要有“修己治人之道〞的人,就可以为人师长。〔√〕45.“凡人所以立身行正,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纵之谓也。〞〔?朱子语类?〕此句话讲了“诚〞和“敬〞对一个人立身做事的重要性。〔√〕46.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47.“读书,须有次序……然后将全章反复抽绎玩味。〞?朱子语类?〕其中“玩味〞的意思是探索体味。〔√〕48.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物欲之蔽〞:“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49.朱熹继承了儒家关于笃行的思想,在教学上重视行的作用,而且强调知行并进。〔√〕50.朱熹认为,为学应当从博学开始,进而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51.颜之推是宋朝文学家、教育家。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还冤志?等。〔×〕52.颜之推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53.颜之推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54.颜之推提倡虚心务实的学习态度,他反对妄自尊大,骄傲浮夸的学风。〔√〕55.颜之推提倡“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是指人要博览群书,不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56.颜之推认为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应珍惜时光,年幼“固须早教〞。〔√〕57.颜之推认为人如果到达“少成假设天性,习惯如自然〞的程度,是早教的结果。〔√〕58.颜之推主张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树立一定的威信,不主张父母对子女的慈祥。〔×〕59.颜之推承袭了孔孟以孝悌仁义等道德标准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十分注意对子女道德的教育。〔√〕60.他认为士大夫子弟的教育应该学业为根本,道德次之。〔×〕61.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对〕62.?名夷待访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63.黄宗羲和王夫之开创了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64.“道无定体,学贵实用〞意思是修道不讲固定的形式,学习贵在适用。〔×〕65.王夫之提出了学与思、知与行相结合的教育理论。〔√〕66.“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黄宗羲的?习性诸论?。〔×〕67.梁启超别号饮冰室主人,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68.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69.“亡而存之,废而举之------〞出自?少年中国说?〔×〕70.王夫之提出了“夫学以夫教,而学必非教〞的教学原那么。〔√〕71.“行可兼知,而知亦可兼行〞是王夫之的知行理论。〔×〕72.“学非有碍于思〞是说“学对思并无阻碍〞(√)73.黄宗羲、王夫之和顾炎武合称明清三大学者。〔√〕74.明末清初三先生是指船山先生、梨洲先生和亭林先生。〔√〕75.王夫之的教育思想集中表达在?习性诸论?和?书院?。〔√〕76.在知行认识上王夫之的观点和朱熹的“知先行后“观点一致。〔×〕77.“夫性者生理也,日生那么日成也〞解释为性是生理,天天在生长形成。〔√〕78.王夫之认为“善学者必有善教者〞。〔×〕79.梁启超曾提出“诗界革命〞,并参与了戊戌变法。〔√〕80.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主要见于?学校?、?取士上?和?取士下?三篇中。〔√〕国学经典考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A.官府B.学校C.家庭D.社会2.“学而优那么仕〞概括了〔A〕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表达了孟子的〔D〕A.教育思想B.学术思想C.等级观念D.民本思想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A.?论语?B.?学记?C.?四书集注?D.?孟子?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表达了(A)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那么B.启发性教学原那么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那么D.稳固性教学原那么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是用反面事例来强调学习要〔C〕A.专心致志B.磨练意志C.持之以恒D.深造自得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D〕A.朱熹B.孟子C.董仲舒D.孔子9.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C〕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B〕中有充分反映。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11.?学记?要求“学不躐等〞属于〔A〕教学原那么A.循序渐进原那么B.稳固性原那么C.因材施教原那么D.直观性原那么12.以下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D〕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3.“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一句出自〔C〕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出自〔B〕A.?学记?B.?论语?C.五经四书D.?说文解字?15.“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的〔B〕。A.博学于文B.开而弗达C.强而弗抑D.道而弗牵16.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A〕A.是非之心B.进退之心C.悲喜之心D.善恶之心17、?学记?是〔C〕四十九篇中的一篇。A.?大学?B.?论语?C.?礼记?D.?中庸?18.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A〕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9.〔C〕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20.“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这个故事说明了〔B〕对教育的影响。A.父母B.环境C.老师D.教学方法2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B〕。A.义B.仁C.礼D.智22.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C〕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23.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开展的〔B〕A.不平衡性要求B.个别差异性要求C.顺序性要求D.互补性要求24.荀子以〔A〕作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B〕的关系。A.经济B.政治C.军事D.文化26.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D〕看作是最终目标。A.闻B.见C.知D.行27.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此话意在说明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穿后返归到〔A〕上去。A.简约B.复杂C.炫耀D.文化28.〔D〕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论〞。A.孔子B.孟子C.墨子D.荀子2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答复表达出孔子〔A〕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30.孟子以〔B〕为教育思想的理论根底。A.人性恶B.人性善C.人性无善恶D.人性有善恶31.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时机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表达了〔A〕A.教育起点时机均等B.教育过程时机均等C.教育条件时机均等D.教育结果时机均等32.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C〕。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33.孟子认为〔A〕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根底和基石。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34.孔子在〔B〕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35.“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映了教学的(D)。A.因材施教原那么B.稳固性原那么C.启发性原那么D.教学相长原那么36.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那么槁矣。孟子以这那么“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C〕的重要性。A.稳固性B.启发性C.循序渐进D.因材施教37.孔子在〔A〕方面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38.在对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张〔B〕A.人性善B.人性恶C.人性无善恶D.人性有善恶39.“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就是?学记?强调的〔C〕。A.博学于文B.开而弗达C.强而弗抑D.道而弗牵40.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B〕A.智之端B.仁之端C.义之端D.礼之端41.荀子以〔B〕作比喻,说明人借助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2.?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A〕。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43.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B〕是儒家的代表人物。A.墨子B.孔子C.韩非D.老子4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B〕A.专心致志B.磨练意志C.持之以恒D.深造自得45.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阻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此,他提出了〔C〕的思维方法。A.注重“积〞“渐〞B.闻、见、知、行结合C.解蔽救偏、兼陈中衡D.“虚壹而静〞,专心有恒46.以下名言属于孔子说的是〔A〕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7.以下语句,哪一句表达了环境对人的影响〔D〕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那么远怨矣。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4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B)A.?学记?B.?论语?C.?四书集注?D.?孟子?49.“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那么最早出自(B)A.?论语?B.?学记?C.?尚书?D.?孟子?50.?学记?上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表达了〔B〕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那么B.启发性教学原那么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那么D.稳固性教学原那么51.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A〕A.有教无类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5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答复表达出孔子〔B〕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53.“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此话中提出了〔C〕的观点。A.以意逆志B.以己度人C.知人论世D.诗无达诂5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下一句是〔A〕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择其好者而从之,其不好者而改之。C.选其善者而跟之,其不善者而更之。D.择其善者而学之,其不善者而更之。55.〔C〕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到达远大的目的。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56.孟子认为有无〔B〕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A、知识B、先天善良本性C、才能D、财富57.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开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C〕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B.学而优那么仕。C.性相近也,习相远也。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58.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B)占首位。A.文化知识B.道德教育C.自然科学D.生产劳动59.孟子认为,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的像及时雨一般润泽万物,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自行学习的。这表达了〔D〕的精神。A.诲人不倦B.循序渐进C.由博反约D.因材施教60.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A〕治天下〞的名言。A.?论语?B.?荀子?C.?孟子?D.?韩非子?61.?学记?用〔D〕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D.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6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出自〔C〕A.?大学?B.?论语?C.?孟子?D.?中庸?6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一段讲〔A〕的重要性。A.躬身实践B.冥思苦想C.学思结合D.废寝忘食64.?学记?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B〕。A.教材B.教师C.教法D.学法65.荀子认为成为老师的条件有四种,而(D)并不包括在这里面。A.尊严而使人敬畏B.年老而有威信C.懂得精微的道理而又能清楚阐述D.博学66.战国后期,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是〔C〕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67.“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的思想出自(C)A.?学记?B.?大学?C.?论语?D.?师说?68.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B)的教学方法。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启发诱导D.有教无类69.?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那么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那么应是(B)A.因材施教原那么B.循序渐进原那么C.稳固性原那么D.启发性原那么70.孔子招收的学生有出身平民的颜回、子路、曾参、原宪、仲弓等,也有贵族家庭出生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还有商人出生的子贡和“大盗〞出生的颜涿聚。这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D)的教学原那么。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启发诱导D.有教无类71.在以下主张中,比拟准确地表达了启发性教学原那么的是〔C〕A.学不躐等B.各因其材C.开而弗达D.温故而知新7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D〕教学原那么。A.系统性B.启发性C.思想性D.稳固性73.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A〕A.礼、乐、射、御、书、数B.?诗??书??礼??乐??易??春秋?C.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D.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7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A)A.?学记?B.?大学?C.?论语?D.?师说?75.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成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D)。A.循序渐进B.启发性C.稳固性D.因材施教76.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这一段讲〔C〕的重要性。A.躬身实践B.冥思苦想C.学思结合D.废寝忘食77.?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个观点的就是〔D〕A.博学于文B.开而弗达C.强而弗抑D.导而弗牵7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答复表达出孔子〔C〕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79.〔B〕表达了荀子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开展的影响,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C.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80.孔子主张〔C〕,扩大了教育对象。A.为政以德B.以礼治国C.有教无类D.因材施教81.“乐〞的起因是:〔A〕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B.是由不同是声音相互应和产生的C.是事物影响的结果D.是由古圣先贤著作的82.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B〕A.安详B.怨恨C.愤懑D.欢快83.先王治乐的原因是〔A〕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B.教人民欣赏音乐C.给人民带来快乐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84.“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A.?大学?B.?易经?C.?论语?D.?礼记?85.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C〕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C.善民心,易风俗D.提升国家形象86.只知晓歌曲而不知晓乐的是〔B〕A.禽兽B.老百姓C.君子D.以上皆对87.先王制定射乡食飨的礼仪是用来〔C〕A.调节人对安乐的享受B.制定婚姻冠笄的礼仪C.使人交往正常化D.指导人们如何射乡食飨88.先王用礼是为了〔A〕A.节制人心B.调和人生C.推行国家政策D.防止倾邪的行为89.礼是用来〔B〕A.协和感情B.区别等级C.使人亲近D.相互尊敬90.到达了乐的要求便会〔A〕A.没有怨恨B.没有争斗C.没有穷困D.没有灾难91.“明圣〞的意思是〔C〕A.制作礼乐的人B.传授礼乐的人C.传授与制作礼乐的人D.在学术道德上取得极高成就的人92.教育,对于人民而言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进行教育就会〔B〕A.发生饥荒B.有伤世风C.产生疾病D.劳而无功93.研究礼乐的结果是〔A〕A.提高内心的修养B.了解民心所向C.丰富精神生活D.以上皆非94.“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意思是〔C〕A.人生很平静,这是上天注定的B.人生没有大起大落C.人出生没有情欲,这是天赋予的本性D.人生的情欲是由上天注定的95.凡事豫那么立,不豫那么废。以下说法对的是〔B〕A.凡事预先方案好就会成功,不预先方案好也可能成功。B.“豫〞同“预〞。C.一个人不预先方案好就会成残废人。D.站着预习,等于浪费光阴。96.“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A〕A.?论语?B.?荀子?C.?春秋?D.?中庸?97.“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的意思是〔A〕A.声音B.声乐C.歌曲D.名声98.乐是由〔A〕A.从内心发出来的B.在外貌上表现C.从自然中音响而来D.从乐器中演奏而来99.乐宜适中,乐强调过分了就会〔B〕A.使人疏离不相亲B.使人随便放浪C.协和感情D.使人平和安静100.乐得到通行,就会使〔A〕A.人心向道B.人心思逸.C人心向善101.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B〕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102.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B〕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103.“立大学以教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中的“庠序〞是指什么?〔C〕A.公园B.医院C.学校D.监狱104.以下句子翻译错误的选项是:〔C〕A.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提防之,不能止也。〔万民追逐利益,就像水向下流一样,不用教化来做提防,就不能防止了。〕B.?诗?曰:“夙夜匪解〔xiè〕。〞〔?诗经?说:“从早到晚都不懈怠。〞〕C.?书?云:“茂哉茂哉。〞〔?尚书?说:“茂盛啊,茂盛啊。〞〕D.然那么常玉不瑑,不成文章。〔然而一般的玉不雕琢的话,就不能成就美好的花纹。〕105.以下句子中通假字不正确的选项是?〔C〕A.而颛〔zhuān为自恣苟简之治“颛〞通“专〞,专门。B.埽〔sǎo〕除其迹而悉去之“埽〞通“扫〞,扫除。C.渐〔jiān〕民以仁“渐〞通“间〞,离间。D.臧〔cáng〕于骨髓“臧〞通“藏〞,收藏。106.以下句子中汉字注音不正确的选项是:〔D〕A.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还:xuánB.自非大亡道之世者。亡:wúC.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汤:tāngD.不以教化堤防之。堤:tí107.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见闻广博、心智聪明?〔A〕A.努力勤勉、钻研学问。B.无所事事,异想天开。C.贪图玩乐,乐于享受。D.安于现状,不思进取。108.君王制作乐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C〕A.打发时间B.制造气氛C.改变民风,感化民俗D.其他109.?诗?曰:“夙夜匪解。〞是什么意思?〔B〕A.从早到晚都在解题。B.从早到晚都不懈怠。C.早出晚归D.早上和晚上都没有时间。110.“乐〞的声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来的?〔B〕A.天灾人祸B.社会和谐C.国家衰亡D.其他111.圣明的君王在乱世中继承王位后会做什么?〔C〕A.严禁学术B.焚书坑儒C.扫除乱世迹象,恢复教化D.什么也不做112.古代的君王将什么作为管理人民的重大事务?〔A〕A.教化B.物质诱惑C.行暴政D.其他113.“然那么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出自以下哪篇?〔D〕A.?三字经?B.?百家姓?C.?千字文?D.?对贤良策?114、“强勉行道〞的“行道〞指什么?〔C〕A.行动B.替天行道C.践行圣人的学说或道理D.人行横道115.汉代时称呼学校为什么?〔D〕A.校B.庠C.序D.庠序116.秦朝继承周朝之后,“重禁文学〞,这里的“文学〞指:〔A〕A.儒家学说B.现代文学C.当代文学D.其他117.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D〕A.用仁来熏陶人民,用义来砥砺人民,用礼来标准人民就能使人民习俗美善。B.如果教化已经鲜明,习俗已经成就,子孙遵循下去,过个五六百年仍然不会衰败。C.汉朝没有很好的治理好的原因就在于应当改革时却没有改革。D.乐是用于给君王行乐,而不是用来改变民风、感化民俗的。118.“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中的“虞氏〞指:〔A〕A.虞舜B.虞姬C.虞美人D.其他119.纵观周朝、秦朝,君王统治因为缺少什么而导致灭国?〔C〕A.货币B、实权C.王道D.法度120.“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出自:〔C〕A.?孝经?B.?诗经?C.?论语•公冶长?D.?千字文?121.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C〕A.道B.教C.性D.义122、子曰:“好学近乎〔C〕〞。A.仁B.智C.知D.勇123.凡事豫那么立,不豫那么废。言前定,〔A〕A.那么不跲B.那么不用C.那么不废D.那么不穷124.有弗学,〔B〕A.问之弗知弗措也。B.学之弗能弗措也。C.思之弗得弗措也。C.辨之弗明弗措也。125.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A〕。A.那么能尽人之性B.那么能尽物之性。C.那么可赞大地之化育D.那么可以与天地参矣126.温故而知新,〔D〕。A.敏而好学B.诲人不倦C.不耻下问D.敦厚以崇礼12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