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活与你我时事热点第3期组稿人:邢建军不要因为失利就对宁泽涛批评谩骂北京时间8月10日,里约奥运会结束了游泳大项男子100米自由泳半决赛争夺,宁泽涛以48秒37获小组第六,总排名第12位,无缘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这无论对于宁泽涛本人,还是对于中国奥运代表团,都是一个遗憾。但大家别忘了,宁泽涛此次进入半决赛,是中国人首次进入奥运男子百米自由泳半决赛,是堪比刘翔110米栏的历史性突破,只不过大家期望太高了而已。可以说,宁泽涛依然创造了中国游泳的新纪录。这一成绩出来后,一时有关其奥运会前夕,因广告纠纷和顶撞领导被禁止参加里约奥运会,以及在他创造历史并成为广告商的宠儿之后,频频参加走秀、拍摄杂志大片等活动,致其心思离赛场越来越远的非议再度甚嚣尘上。一失利就批评,甚至开骂,这种非理性的做法对正在赛场为国争光的奥运健儿是不公的,也与尊重、平等的奥运精神相背离。在奥运成绩这事儿上,幸福往往是不同的———有人因意外拿到了冠军被赞美,有人因受访时那句淡然的“洪荒之力”被热捧。然而,不幸通常是相同的,尤其是那些被寄予厚望的选手,一旦他们的成绩达不到期望值,批评乃至谩骂便夹杂着阴谋论而来。此时,原本强调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场,就一秒变成了功利世界。经历起伏的宁泽涛体会应该非常深刻,所幸他对此有充分准备,他受访时不断重复那几句“满意”、“正常水平”,可谓宠辱不惊。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宁泽涛是明白人,他知道竞技体育充满了不确定性;他更懂舆论的套路,如果顺应部分人的要求,回应他们对于成绩因广告代言、赛前风波而受到影响,自己就要接受舆论扭曲的进一步绑架,这既无助于自己接下来的发挥,也会满足那些阴谋论的设计。不难发现,宁泽涛这份淡定背后体现的是奥运精神的追求。从在喀山游泳世锦赛,宁泽涛站在了世界巅峰,到此番备战奥运,他一路练到呕吐、肌肉抽筋,都没有让他放弃对远大目标的追求。正是这种对奥运精神的身体力行,才有了他从容面对成绩的稳定情绪和成熟表现,让我们再次见证他的强大内心,也让我们对他的未来给予更高期待。事实上,运动员代言早就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遗憾的是,迄今为止竟然还有人认为,运动员就应该好好训练和比赛,回报公众关心,而不应该考虑个人利益。以道德逼迫运动员放弃商业权利,实在霸道而无知。中国运动员的确是集体之一员,但他们同样是活生生的人,傅园慧为何一夜引来无数粉丝,根本原因就在于她不同于其他运动员,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从体育营销的角度说,好的、负责任的赞助商不仅能为运动员的训练和生活带来更多保障,同样也能为其职业发展提供帮助,这样的例子在现代体育史上比比皆是。相反,若为一己之私利,助推阴谋论,赞助商的作用将超出体育本身。赞助商不应恶意影响备战,而应全面服务于备战,更不能干扰运动队工作。可惜的是,此次宁泽涛失利后,这种角色扭曲依然像幽灵一样若隐若现。试问,这样的做法负责吗?别忘了,宁泽涛的比赛也还没有全部结束呢。反“金牌至上”不等于讳言金牌里约奥运正在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中国代表团的表现屡屡给国人带来惊喜和快乐:孙杨在霍顿的言语挑衅后依然200米夺金,让人感受到赛场内外的波谲云诡、苦尽甘来;傅园慧魔性采访中释放的洪荒之力表情包,更让人感受到体育真正的魅力。不难看到,金牌越来越不是大家评判奥运、评判运动员的唯一尺度,这是观念的进步,社会的进步。运动员虽然代表国家出征,但在赛场上,他只为挑战自我、挑战极限而战,局外人无权给他们增添额外的压力,只要努力过,金牌得之欣然,失之也不必觉得愧对国家民族。注重运动的过程、注重过程的欢乐,是对前些年“金牌至上”观念的一种纠偏。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逐步走出了那种狭隘而又急于在一切领域证明自己的弱者心态。这是年轻一代运动员的幸运,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他们能更好的享受比赛,而不用背负沉重的金牌负担。但也要提醒的是,反对“金牌至上”不意味着反金牌。作为竞技体育来说,如果只有欢乐,只有重在参与,没有金牌之争、没有赛场逐鹿,那竞技体育的魅力就会逊色不少。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那些金牌运动员,就是赛场的“王者”,他们配得上更多的关注和欢呼。只不过在赛场之外,应有更广阔的天地,包容尊重那些“冲金失败”的运动员。所以在奥运期间,关注金牌、关注顶级运动员,并不等于推崇“金牌至上”。运动场上的“金牌至上”和举国体制下的“金牌至上”不是一回事。不能因为反感后者,就讳言对金牌的渴望。一个有问鼎冠军实力的运动员,错失金牌的沮丧,夺得金牌的狂放,都是真性情,都不违体育精神。如果苛求所有运动员都只能伟光正地表态不在乎金牌名次,只重在参与、挑战自我之类,就是走进了另一种误区。对于金牌,智商情商双高的篮球运动员姚明曾有一段话:“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体育运动员金牌的榜样作用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激励着我去参与体育运动,从事体育事业。这些榜样是怎么产生的呢?除了日常的艰苦训练还需要有比赛的平台,没有比赛就没有竞争,没有金牌就没有明星。”金牌对于运动员、对于现代体育来说,本身是有积极作用的。“没有金牌就没有明星”,听起来似乎有些冷酷,但确实是很难颠覆的体育规律。而有没有金牌或体育明星,往往决定了一项运动能否推广,能否有广泛关注度。因而,反“金牌至上”不能简单理解为不在乎金牌,而是要让金牌体现运动本身的价值,剔除被强加的太多政治、政绩层面的复杂含义。真正需要警惕的“金牌至上”,更多是在赛场之外。比如,我们的运动员培养体系不能扭曲,不能把资金、资源、注意力统统投入到只产生金牌的项目;国家的体育战略不能惟金牌是举,中国在奥运赛场早就是“金牌大国”,但离真正的体育大国远得很。最基本的体现是,很多城市的公共体育设施远远落后民众需求。奥运赛场的金牌之光,掩盖不了更大范围的落后和灰暗。金牌不是评价运动员的唯一指标,更不能成为评价体育官员政绩的唯一指标。过去在“一金遮百丑”的评价体系下,奥运这样的国际赛事还好,国内的全运会丑闻不断,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皆因金牌关乎各地体育官员的政绩。这样的“金牌至上”才是丑陋的,需要摒弃的。可见,反“金牌至上”至少可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舆论或者说民众观念的层面,其二是体制的层面。现在舆论层面对金牌已经愈发释然,甚至到了矫枉过正的地步,但在体制层面到底进展几何,还有待观望。什么时候大家可以坦然说金牌,享受金牌带来的纯粹的体育快乐,同时也不遗忘金牌之外更丰富的运动内涵,那才真正意味着金牌不再是国人的“心魔”。这届奥运上的误判都是“追着中国黑”?拳击裁判误判夺走吕斌梦想,体操强行压分黑我女团姑娘,举重后台显示屏乱报致黎雅君挺举失败,游泳选手孙杨被人身攻击无人管无人罚,国歌放错,国旗弄错,浴室如茅坑,街道如战场……里约奥运会中的一系列插曲,让一些人感觉这些都是在针对中国。有人把伦敦奥运会中国队遭误判的情况跟里约奥运会放在一起,给人的感觉就更加深刻了,好像全世界都对中国有敌意,都不希望中国队赢。这种感觉是真实的吗?确实,在奥运会的一些比赛中,误判让中国运动员与金牌失之交臂。中国队在奥运赛场上的“异军突起”,也让一些国家和代表队不那么舒服,尤其是在一些西方的传统优势项目上,会有人认为奖牌不该“旁落”中国。种种傲慢和偏见,也让中国运动员运动员面临更艰难的环境,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如果说所有的“误判”都是“黑”中国,也未必客观。纵观现代奥运百年历史,误判的争议此起彼伏。1988年汉城奥运会轻中量级拳击比赛中,美国传奇选手小罗伊·琼斯对阵东道主韩国选手朴熙洪。在比赛中,琼斯把对方打得惨不忍睹,占尽优势。但最后,裁判却举起了朴熙洪的手。赛后研究显示,琼斯击中对手的次数为86次,远多于对手击中他的32次。这也是那届奥运会最大的丑闻之一。2023年,雅典奥运会男子体操全能比赛中,由于3名技术官的失误,韩国选手梁泰荣一套本该10分起评的双杠项目误为分起评,梁泰荣因此以分之差屈居第三名。虽然国际体联后来承认了错误,并将3名犯下错误的裁判停职,但仍然拒绝将金牌颁给梁泰荣。2023年,伦敦奥运会男子拳击56公斤级1/8决赛中,日本选手清水聪6次击倒来自阿塞拜疆的对手阿卜杜拉,在所有人都认为清水聪将获得胜利的时候,清水聪被判负。实际上,不仅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也都有遭遇不公裁判的时候。奥运会比赛乃至所有的体育比赛,只要裁判是人,裁判过程就有了主观性,对于规则的理解不同,或者规则本身存在问题,裁判结果就免不了出现各种争议。既有没有倾向性的技术争议,也会有出于某种特定目的误判。科技的运用以及规范裁判,只能尽量减少不公的发生,却很难完全杜绝。在本届奥运会出现的裁判争议中,拳击比赛中的吕斌的遭遇让人跌破眼镜。体操男团比赛也有压分的嫌疑,但比赛中也确实出现了不少失误,而且团队中新人比较多,优势并不明显,未能获得更好成绩,不全是因为“被黑”。对于误判,不加区分地认为全都是“别有用心”,就有点情绪化了。人们之所以会产生里约奥运会“追着中国黑”的感觉,首先是因为更加关注中国运动员,更关注中国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在心理上更倾向于认同中国运动员,所以一出现误判就感觉受到了很大的委屈。而对其他国家的选手却没有那么关注,也不那么在意。把一些误判事件不加区分地集中在一起,就容易形成“累积效应”,加深中国被“针对”的感觉。从1932年刘长春参加奥运会开始,我国参加奥运会的历史,可以说是一个既曲折而又屈辱的历程。参加奥运会是为了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被赋予了“扬眉吐气”的使命。奥运金牌在一定时期,也确实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在奥运会上金牌数的激增,人们已经能以一种更加平和大气的心态来看待比赛,越来越关注体育运动的本质和奥运精神的回归。奥运会比赛中,不公平的裁判难以绝对避免,运动员的命运或将因为一次误判而改变,我们为运动员叫屈,对裁判不公感到愤怒,我们捍卫规则的公正性,斥责那些人为的不公。但是,认为全世界都在“针对”中国、“追着中国黑”的心态,却不必要。奥运会上确实存在误判与不公,也确实有傲慢与偏见。对于一个伟大的运动员来说,裁判的误判会让人痛失奖牌,却不会有损他的光辉。失去金牌的小罗伊·琼斯,仍然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拳手载入史册;而朴熙洪得到了金牌,却是丑闻的主角。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一些别有用心的小伎俩,损毁不了她的实力,自以为是的偏狭,也动摇不了她的地位。对此,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享受比赛,金牌不再是唯一追求里约奥运会正在举行,截至8月10日,中国军团暂居奖牌榜前三。就中国而言,此次奥运会的一个突出变化,并不表现在赛场上,而是在赛场之外——人们开始以一种平常心来观看奥运和评价金牌的得失。中国人对奥运金牌的重视超乎寻常。在过去的多届奥运会上,舆论对国人的金牌情结多有争议。上届伦敦奥运会,舆论场就掀起了一场金牌情结及其背后的举国体制之辩。金牌情结不仅表现在每个项目都要力争获得金牌,金牌总数要多,也表现要在奥运开赛首日要获得“首金”。但本次奥运会,中国军团在比赛第一天的几个优势夺金项目上意外失利,没有斩获“首金”。若是放在过去,免不了会影响士气,可这次国内观众似乎并不在意首金的“迟到”。从社交媒体的反应来看,大多数人是平静和克制的。这表明观众开始成熟起来。对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史而在近代落后、急于赶超的民族来说,国民的金牌情结是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因为金牌代表了在竞技体育上,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差。所以,金牌不仅仅是运动员个人能力的证明,它更是民族自豪感的源泉和象征。想想当年女排的“三连冠”、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的“七连胜”所带来的盛况,金牌对民族精神的强化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事实上,在一个经济、文化和体育落后的国家,要取得更多的金牌,就必须采取举国体制。故从历史来看,金牌战略和举国体制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今天我们在反思金牌情结时,必须看到这一点,不能一味否定。尽管如此,历史的合理性不等于现实的合理性。在今天中国已重返世界强国地位,竞技体育一路高歌猛进的情况下,就无需用金牌来证明自己优秀和强大了。此时,人们更关注个体的权利,更强调回归体育的本身。体育比赛是一种增强体魄和健康的游戏。在古希腊时期,奥林匹克运动会与其说是一场竞技体育比赛,不如说是一场以竞技体育形式出现的宗教仪式。但自竞技体育尤其是奥运会被赋予了观赏性以外的内容,体育的性质也就开始改变,它不再是一种具有愉悦性的游戏,而变成了强调输赢胜负的比赛。从这一届的奥运会来看,我们正在努力回归体育的本质,运动员也在更充分地享受比赛,金牌已不再是参赛的唯一目标。淡化金牌,不仅将解放运动员和教练,也将解放国家,从而真正实现金牌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转变。从傅园慧受热捧看国人心态变化奥运游泳选手傅园慧接受媒体采访过程中,因为表情包和不加修饰的话语,引来微信圈刷屏,其微博圈粉速度更是惊人……既非决赛耀眼表现,亦非打破世界记录,甚至未破亚洲记录,为什么傅园慧受追捧程度超过金牌得主,以至于我们猜测她将就此成为网红,成为本届奥运会最受欢迎的中国选手,一颦一笑都会引来粉丝围观。何故?你可以从中读出国人看奥运的心态和价值观在变化。我们每个人乃至全民族的内心,已经强大到超越“金牌情结”,而更关注竞技体育或者奥运精神的本质,等等。其实,傅园慧受追捧的主因不是竞技表现——尽管她很优秀,而是她的本真深深感染了大众。她在无意识中作出的自然反应,很好地折射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诠释了好的品质。因此激发了人们有意识反应(即便很多人不是那么清晰),人们随傅园慧而动的是,原来我们都可以这样本真,并且我们可以在这种本真中享受人生乐趣,消解生活的压力和精神重负。一般而言,网络舆论场容易发酵,但任何导致发酵的酵母,一定是基因层面的、人性层面的元素。这些元素在一定条件下显现出来,与人们的兴奋点、敏感点相契合,形成效应。当然,大众的兴奋点有浅层与深层差别,但不管浅层还是深层,总能触动一些人的神经,并且触及层面越深,影响就越大越持久,当进入人们心灵深处,就会化为共鸣。傅园慧的表情包与未经雕琢的话语,展示的当然是个人的品质,问题是这种品质触及当下社会问题——虽然有的人获得了更多的物质享受,但是幸福感并不强,幸福指数没有伴随收入的增加而增长。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一部分人迷失了方向,陷入严重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为功利所困,自然缺少傅园慧那样的本真。一旦我们理解到或相信,拥有了傅园慧那样的本真,就能够实现精神束缚或精神痛苦的自我解脱,那么接受傅园慧,追逐傅园慧也就变得自然。因为文化传统、价值系统、社会和家庭教育与社会转型诸方面的原因,少数人出现了多重失衡,其中最严重的是精神和物质的失衡,或者欲望与实现能力的错位。规律表明,人的能力和欲望相匹配再高的欲望都是合理的,也是有可能实现的,如果能力远落后于欲望,必导致痛苦。人的大多痛苦就是来自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欲望。傅园慧的“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和“我心满意足”,“对决赛没有期待”,其实就是一种平衡。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人性的异化。一些人有意无意戴上面具,隐真示假,去真存伪,久而久之便形成严重的双重人格,甚至搞不清“我是谁”。既然出现了迷失,那么发出的和收到的必然是负能量,都会加重他们的心灵负担,并且形成恶性循环。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否则经济再发展,物质生活再丰富,都无法拯救他们的灵魂。好在我们看到了希望,这就是社会净化和价值观矫正。反腐虽然主要针对的是党政干部,但党风影响政风,政风影响民风。党风改善,社会风气必改善,官员群体的价值观得到矫正,社会大众的价值观也会随之而调整,如此形成良性互动,久之形成正风正气,我们逐步回归本真。总之,我们若想让自己获得更多精神享受,就必须弄清且以行为诠释那些古老的永恒的命题: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什么是价值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何谓幸福如何赢得幸福?而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在傅园慧的话语和表情包中!如果我们愿意延伸思考,就会触及国家和民族的成长道路问题。比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究竟复兴什么?在我们精神和价值系统中注入哪些元素才能让世界更好地接受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我们民族该到哪里去和能到哪里去?……虽然这都是一些高大上的命题,但未必不可以从傅园慧的话语和表情包中找到启发。生活与你我时事热点第4期组稿人:邢建军是时候抛弃“×二代”标签了最近,“拆二代”这个词火了起来。根据网上的说法:“‘拆二代’多数在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于城市近郊的人,由于拆迁补偿一夜暴富,他们经常以负面形象示人。近期,共青团海淀区委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拆二代”可能有着“另一副面孔”。(《中国青年报》8月10日)调查数据说明,“拆二代”纸醉金迷又扶不上墙的形象不过是一种幻想。它反映了一种将一个群体标签化,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思维模式。摆脱“×二代”身份的困扰、寻求代际身份突破,是人类的天性。“二代”是一种先赋的资源,对个人成长有着显著影响。但是,这种先天影响并非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在财富与权力中成长起来的人不一定骄奢淫逸,而从小面对挫折与贫困未必就奋发有为。不论是“富二代”还是“穷二代”,一个人会怎样、能怎样,更多地取决于他们的努力和社会阶层流动通道是否畅通,而非家庭背景高低。只要保障了法治的健全和社会的公平,就没必要担心“二代”们做什么“坏事”。“×二代”标签之所以满天飞,无非有两个原因:其一,碎片化信息传播当道,以偏概全的情绪化表达容易战胜独立理性的判断,能吸引人眼球的“标签”容易集结公众力量,形成一种缺乏理性的舆论暴力;其二,“贴标签”省去人们深入思考、分析的工夫,迎合了人们的懒惰。一个标签化的世界,必然是僵化而充满恶意的,但真实世界绝不是如此极端。是时候抛弃各种“×二代”的标签,正视每一个人的独特性了。就事论事,理性独立,这才是看待世界的应然态度。篡改他人志愿,须明确法律尺度近日,“山东青岛胶州考生志愿被篡改”一事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涉嫌篡改者已被提请逮捕。随即,山东菏泽单县也发生高考志愿被篡改事件,涉嫌篡改者被刑事拘留。记者采访多位法律界人士,他们对篡改者是否应被追究刑事责任以及可能涉及的罪名意见提出了不同观点。近年来,篡改他人高考志愿事件已非极个别现象。有的是为了获得招生奖励,有的是出于积怨报复,有的则是为了恶意竞争。无论出于何种初衷,都将给受害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后果,甚至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们有必要建立起固化机制以防止类似悲剧发生,并对受害者提供制度化的教育权救济,而非依靠意外发生后的“协调”与“开恩”,否则也将间接造成对其他考生的不公。相对于个体权利而言,篡改他人志愿无疑也是对高考秩序乃至整个教育制度的极端破坏。也正因此,每当类似事件发生,严惩篡改者的呼声在坊间就会高涨,而专业人士们也对篡改者是否构罪、构成何罪争论不休。实际上,在现行刑法上,并未直接对篡改高考志愿的行为本身进行约束。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篡改高考志愿的目的行为并不构成犯罪,只有当篡改志愿的系列手段行为构成犯罪,才存在是否构罪、构成何罪的问题。如老师等主体将所掌握考生信息泄露给不端者以方便其篡改志愿,则构成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侵入计算机系统篡改志愿的则构成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在“山东青岛胶州考生志愿被篡改”事件中,警方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提请逮捕肇事者,引发了不少争议。反对者认为,“郭某并非非法侵入或者破坏计算机系统,他是通过用户名和密码进入的。”其实,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不仅包括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的破坏,也包括对系统中数据或应用程序的破坏。考生志愿信息存于计算机系统中,对之篡改显然属于破坏数据,若是造成了刑法上的“严重后果”,则将构成该罪。目前,受害考生已对篡改者进行了谅解,这或许将成为当地司法机关认定后果严重性的考虑因素之一。我们须相信当地司法机关能够排除各方舆论影响,依法做出最符合法律原意的决定。而就更长远而言,我们也须对现行刑法是否能有效打击篡改他人高考志愿的恶性行为;是否需要如同作弊入刑一般,将篡改志愿行为单独入刑;篡改志愿相关罪名如何在类案中具体适用,司法标准如何把握;民事责任的赔偿范围与标准等问题展开讨论,并通过立法、制定司法解释等形式确定下来。只有后果明确且处罚严厉,法律才能真正起到威慑作用。白岩松对霍顿以骂制骂,得体吗?加拿大广播公司(CBC)在直播里约奥运会游泳项目时,一位名叫拜伦·麦克唐纳的解说员忘关话筒,导致一句辱骂中国游泳队员的言论被直播出来。观众可以清晰地听到:“那个中国的14岁小孩失误了,真开心,出场的时候臭烘烘的,像头死猪。”虽说是忘关话筒,但如此辱骂一位未成年的小姑娘,还是令人愤怒。愤怒的不只是中国人,也有加拿大人。许多加拿大网友表示抗议,要求拜伦·麦克唐纳公开道歉。而面对汹涌的民意,CBC官方推特连发了数十条sorry,为直播事故和用词不当道歉!同样是骂人,澳大利亚游泳运动员骂孙杨是“骗子”,也激起轩然大波。澳大利亚媒体“7NewsAustralia”在官方脸书上发起了投票“霍顿是否应该向孙杨道歉?”结果约90%的网友认为霍顿应该向孙杨道歉,这一比例高于选择不该道歉的6倍之多,仅有约10%的网友认为霍顿不必向孙杨道歉。在西方,可能对他人造成歧视和污辱的言论被称作hatespeech,你可以骂政府,骂总统,但不可以随意散布针对普通人的仇恨言论。某种意义上,不管是拜伦·麦克唐纳还是霍顿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但对他人的人身攻击,却是不被见容的,更何况,因为关涉奥运和媒体,这样的言论传播更具有公共性,危害性也更大。人非草木,面对这样的仇恨言论,国人的愤怒可想而知,一些抗议和批评也可以理解。但诸如部分网友对霍顿发出死亡威胁,以及用同样的仇恨言论甚至更恶毒的话语去猛烈还击,则反倒让自己显得不堪和被动。就拿白岩松回敬霍顿“混蛋”来说,我们都相信白岩松捍卫中国运动员尊严的良好初衷,率性的回击也很解气,但无论如何,作为拥有强大话语权的央视著名主持人,用“混蛋”反击“骗子”,以骂制骂,用仇恨言论反驳仇恨言论,都显得不那么得体。而如果说加拿大人和澳大利亚人都对“自己人”散布的仇恨言论提出批评,并要求“自己人”公开道歉,那么我们又是否有这样的肚量和气量,对我们“自己人”的相关言论作出反思?这种反思不是要做给谁看,也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而是一个社会需要有这样的“自净”功能。展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多元、见识和胸襟,比护短、极端和情绪化要重要得多。不管是谁,公开散布仇恨言论都是不得体的。加拿大解说员辱骂中国小姑娘,理应道歉,霍顿对孙杨出言不逊,也需要反思。但不管怎样,加拿大网友的愤怒和澳大利亚网友的抗议,都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少年买仿真枪判无期,是否太重了2015年4月30日,刘大蔚在法庭上喊得撕心裂肺。据《检察日报》报道,2015年4月30日,因为网购24支仿真枪,刘大蔚被福建省泉州市中级法院以走私武器罪判处无期徒刑。此案引起了广泛质疑。有专家表示,此案中被告人并没有绕关、骗关等走私行为,至多应当构成买卖枪支罪;也有专家表示,综合全案案情来看,被告人由于无知网购枪支,并未造成严重后果,判处无期徒刑显属量刑畸重,应当依法报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在法定刑以下减轻处罚;另有网友找出广州某地关于购买仿真枪先被判重刑,后因申诉被改判无罪的案例;也有专家质疑公安机关规定枪支鉴定标准是否合理。
显然,本案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仍是仿真枪鉴定为真枪的标准是否太低的老问题。据悉,此案中公安机关将涉案仿真枪鉴定为真枪所适用的标准,一是2023年《枪支致伤力的法庭科学鉴定判据》第条的规定,“未造成人员伤亡的非制式枪支致伤力判据为枪口比动能≥焦耳/平方厘米”;二是2023年《公安机关涉案枪支弹药性能鉴定工作规定》对上述判据的重申:“对不能发射制式弹药的非制式枪支,按照《枪支致伤力的法庭科学鉴定判据》的规定,当所发射弹丸的枪口比动能大于等于焦耳/平方厘米时,一律认定为枪支。”虽然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焦耳/平方厘米是个模糊的数字。但据《检察日报》报道,刘大蔚的律师说:“隔着一张桌子,你坐在我对面,我抓起一把豆子扔到你脸上。这些豆子的能量就差不多是焦耳/平方厘米。”类似的枪支鉴定标准,在香港是焦耳/平方厘米,在台湾则是20焦耳/平方厘米。2023年以前,中国的非制式枪支鉴定标准还是16焦耳/平方厘米。有资料显示,专业弹弓发射8mm
BB钢弹时的动能是10-20焦耳/平方厘米。因为对枪支认定的标准问题,近年来,我们看到不少类似的案例,“玩具商”因为卖仿真枪成了“军火商”,军事爱好者收藏仿真枪竟然一不小心就建成了“军火库”。至于本案,因为是从台湾网购仿真枪,就成了“走私武器”。枪支需要严控,但是,如果标准过于严苛,而令公众无从判断,令公民一不小心就面临重刑制裁,恐怕也非法治社会的本意。无论是基于公众的常识,还是法律的严肃性,有关方面或许都应该慎重考虑这个问题。另外,将公安部门制定的标准当做法律量刑的依据,也值得商榷。对戾气的责罚并不是只有法律上周,一段发生在中山小榄镇的“路怒”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一辆挂东莞车牌的小轿车强行变道被一辆中山牌照小轿车追尾,东莞车车主下车跳上后车引擎盖踩踏后仍不解气,又驾车开出路口掉头回来多次猛撞后车。日前,肇事者已被刑拘,他的妻子通过媒体“代表他向全社会,尤其向中山市民做出真诚的道歉”。道歉经过了慎重考虑,更是无比悔恨之下的一次决定。不难理解这份悔意:肇事者面临万余元的赔偿,因涉嫌寻衅滋事被刑事拘留,这是最直接的后果;还有更大的代价,比如网友的震怒,客户提前结算的要求,工厂资金链的断裂,一切像连锁反应,让肇事者的事业陷入瘫痪,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一次强行变道引发的疯狂行为,几乎是任由情绪发泄,一个有具有完全责任能力的成年人表现出完全失控的状态,这让任何人看了都会愤怒,都会觉得不可理喻。舆论乃至行动上的惩罚,说明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有着基本的价值判断,对于这种横行的戾气本能的排斥,不遵守社会规则的人是不受欢迎的。一个正常的社会,人对健康社会风气是向往的,对彼此礼让、共同遵守秩序规则的行为有所期盼,无形之中,这就构成了一种心中的律法,它会带来责罚,往往表现为网友的愤怒,舆论的指责,朋友的疏离……有些人可能觉得,社会规则只是一套奖惩体系,遵守交规看的是监控,摩擦碰撞计算好责任认定,秩序规范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合作以及相互尊重,什么道德啊礼节啊,都只是权利义务的辩护词。每次经历这些人、这些事,有基本价值判断的人,不会是觉得看了热闹,他们会生气,会愤怒,诉诸舆论或者行动回应,都是情理的自然反应。法律有较高的标线,并不判断一切。仅仅让人不快的行为,造成他人轻微损害的行为,一些仅仅引起他人心理不适的行为,不会被法律追究。还有一些行为只承担民事责任而不必承担刑事责任。每个人都在因自己的行为而获得相应的社会对待,这种对待也是社会场上的“种瓜得瓜”。人们基于个人选择而表达好恶,疏远那些不喜欢的人,是很正常的。社会交往,不可能只是停留在客观的法律依据上,经历了这么一个案件,我们看到这个社会真实的心理,粗暴的行为一旦被曝光发现,就会激起强烈的社会责罚。我们并不希望看到人们为错失行为付出过高的代价,但一个社会基本的公序良俗的确是法律框架之外的社会监督力量,我们人人都无法忽视这力量的存在。我们参与社会生活,自然就会敞视在他人的目光之下,尊重对方的感受,也希望对方同样尊重我们自己,这种相互尊重的愿望呼唤健康的社会风气。表情帝和段子姐让体育回归本质北京时间8月8日,里约奥运会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中,中国名将傅园慧以58秒95获得第二小组第三名,以半决赛第三的成绩晋级决赛。傅园慧赛后接受采访再现搞笑之才能,她对自己能游出个人最佳成绩感到非常满意,并说自己已经“使出洪荒之力”。
记者问她对决赛有什么展望,这姑娘乐呵呵地再次说:“我已经很满意了,我对半决赛的成绩非常满意。”新闻采访学中,一直把重大比赛后记者的采访作为“诱问法”的案例。当一场精彩的比赛结束后,该问选手什么问题呢?若选手胜利,内心自然激动,这不用问;若选手失利,心情自然复杂,这也不用问。所以,为了让新闻报道有一个具体的落脚点和光鲜的主题,记者通常会用到“诱问法”:胜利时就问,对接下来的比赛有没有信心?或,成功之后最想感谢谁?失败时就问,失败之后有没有觉得对不起谁?或,对未来有没有信心?总之,记者希望通过“诱问”的方式,将采访引导到自己想要的某一个方向上去。而这个方向,通常与胜负有关,与胜负之后的感悟与感恩有关。一般来说,选手也会非常配合:要么是借机表达必胜的信心,并感谢领导的关心,而且还要注意排序,一旦把父母排在了前面,都可能引起不小风波;要么是乘机做一番检讨,觉得自己没有完成任务,着实愧对、辜负了很多人。这应该是很多记者想要的采访效果,在这些记者眼中,比赛的结果只有两个——一个是获得了金牌,一个是没有获得金牌,而获得金牌就要感恩,没获得金牌就要致歉。可体育比赛真的这样简单吗?金牌是对获胜者的奖励,但金牌并不能代表体育的全部。体育是对更快、更高、更强的追逐,这个追逐的过程也是突破自我、不断拼搏的过程。获得金牌者,需要经历这个过程;没有获得金牌者,也必须经历这个过程。这个过程背后的追逐和拼搏,才是最可贵的,而且没有高下之分。否则,中国男篮和美国男篮还比什么;国外乒乓球选手和中国选手还比什么?他们比的是对体育的忠诚,是对更好自己的追求。当然,人生更不是如此简单。即便是运动员,他们也是真实的个体,也有着个体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他们不是比赛的工具和竞赛的机器,他们不该背负太多体育之外的东西,他们也不能被体育吞噬掉作为个体的鲜活。他们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运动员。所以,当我们看到傅园慧以表情帝和段子姐的身份出现时,被逗乐了,被感染了,被感动了。这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个人情趣的运动员,她不再千人一面,言必称感恩,她不再遮掩喜欢,隐藏内心真实想法。她可以在采访中抱怨生不如死:“鬼才知道我过去三个月经历了什么,有时候真的以为自己要死了。那种感觉,生不如死。”她也可以在比赛后“不思进取”:“我已经很满意了,我对半决赛的成绩非常满意。”她还可以夸张地自我表扬:“我确实尽力了,我已经使出洪荒之力。”这与我们印象中的运动员不同,但谁说不可以这样呢?人们喜欢作为表情帝和段子姐的傅园慧,是因为她的真实、纯粹、活力,以及对于体育的“享受”。这其实是体育的本质,即便是竞技体育,其最终的目的也不是金牌,而应该是更好的自己——成绩不过是更好自己的一部分,除了成绩,运动员还应该有对体育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因为有热爱,才能真实,因为越真实才能越纯粹、越享受。希望运动员中表情帝和段子姐越来越多,希望体育可以成为享受的对象,希望体育越来越回归其追逐更快、更高、更强的本质。生活与你我时事热点第5期组稿人:邢建军中国人为何会普遍患上手机依赖症有门户网站近日刊文称,中国人的“手机依赖症”远比其他国家严重。文章援引《日本经济新闻》网站的报道,说中国人吃饭时单手玩手机,开会时藏在桌下玩手机,甚至过人行横道和开车时也不放下手机,就连在办公楼挤满人的电梯里,也有人争分夺秒地看手机。此情此景,不免令人十分担忧。说实话,诸如此类的情景我们自己比外国人更熟悉,只不过熟视无睹了。老外莫名惊诧,有可能是因为他们那里的智能手机普及率不如我们。但在我看来,技术进步的最大动力恐怕还是在于需求的强劲,中国人对用智能手机上网的依赖度可谓相当大,这就促使手机制造商和软件开发商殚精竭虑想办法,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形成了今天中国城市里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遍地都是低头族的“盛况”。关于中国人对手机的热爱,我听一位法国朋友讲过这么一个奇葩理由:中国城市地铁里的广告太多了,车厢里的声音也太大——包括过于频繁的广播和音量过高的喧哗声;人们为了分散注意力,只好埋头看手机。他这个奇葩观察应该说也有一定道理,但是最主要的缘故,还是中国人的业余生活比较贫乏,包括运动健身、旅行观光、艺术体验、读书学习……这些“线下”活动的普及程度,跟许多国家和地区比,差距还很大。正好今年8月8日是中国的第8个全民健身日。这一天人们在做什么呢?相关报道说:这天,2023全民健身日全国棋牌万人同赛在津启动;亲近自然,绿色出行,全民健身骑行游在北辰启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体育知识问答即将启动……网上搜索全民健身方面的信息,会跳出许多密密麻麻的太极拳、广场舞,甚至诗歌朗诵、杂技表演之类宏大场面的图片。但是,真正的全民健身肯定不是这个样子。运动场馆建设,学校体育教育理念与方法,竞技体育与大众健身之间的关系,等等,有太多事情需要快马加鞭,有太多问题需要尽快改善。再就是我们的旅游观光成本太高,到处都要门票,交通也是个麻烦事,一出门就得不断掏腰包,吃个饭尝个鲜也时刻得担心被宰。难怪有那么多人在新闻后面跟帖说:“没钱,在中国不玩手机玩什么?”“玩手机不要钱,穷啊!”其实也不完全是因为穷,而是出门太贵,“行”不起,只好在手机上“坐地日行八万里”;难得出去一趟,也是要靠手机去大秀特秀的。至于参加各种艺术体验、学习阅读活动,更是谈何容易。首先,城市中的公共艺术场馆,实在太少;农村更是几乎为零。无论是直接参与艺术活动还是观摩体验,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其次,我们的公共图书馆太少,各种培训收费不菲,读书学习对一些人来说是一件很不“划算”甚至高不可攀的事情。没办法,只好玩手机,或美其名曰用手机学习。看来,中国人会普遍患上手机依赖症,说起来并不奇怪;而要治愈这一社会病,现成的办法其实是有的,就是用上面提到的那些文化、艺术、读书、体育等活动,去分散国人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和注意力。这样一种“分散疗法”,需要政府和全社会携手努力去完成。享受一届“不完美”的里约奥运在许多人看来,里约奥运是一届不完美的奥运。从筹备期间的状况迭出,到开场之后的一些遗憾,还有个别被过分放大的口水之争,这些似乎都是“不完美”的表现。某些“不完美”是应该避免的,比如里约奥运村的诸多问题以及巴西糟糕的治安状况。里约奥运会变成“里约大冒险”,将巴西经济、社会、政治等多维度的问题暴露在全世界面前。历史上很少有一届奥运遭受过这么多嘲笑和非议。这些问题虽然轮不到外人替巴西操心,但确实难免影响心情。还好,创意十足、活力四射的开幕式为里约挽回不少分数。更重要的是,迄今为止最值得揪心的安保还没出什么娄子。与安保相比,奥运村的水龙头等问题都不值一提。据悉巴西政府启动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安保行动,但愿平安局面可以一直保持下去。某些“不完美”来源于观察者的刻板标准。不是这届奥运不行,而是某些人的评价标准太单一。比如有人嫌开幕式上的演员动作不够整齐,其实巴西人想要表达的正是他们的多元文化与每个人发自内心的热情。不整齐非但不是问题,而且是魅力所在。我们应该学会欣赏不同的美,而不是被一种僵化的标准禁锢头脑。还有一些“不完美”,其实是我们的完美主义情结在作祟。奥运会首日,中国代表队收获二枚银牌、三枚铜牌。这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但由于媒体一直在报道“某某某冲击首金失败”、“某某某遗憾摘银”,给人首日征战不利的感觉。直到第二天中国队拿到金牌,阴影才被冲散。比赛首日就能拿到金牌当然是好事,但能说只有首日摘金才算完美吗?体育比赛最激动人心的地方是它的未知性。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结果会是如何。实力再强的运动员,都有可能出现失误,同样可能有比他更强的对手横空出世。正是由于悬念存在,观众在观看比赛时才能最大程度地投入感情,与本国运动员“同呼吸共命运”。所以说媒体对本国运动员“将卫冕”的预测,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期望。不能因为美好期望没有实现,就抱怨比赛不完美,更不能以此作为对运动员的评判标准。对运动员来说,每一个动作都要力争完美,每一场比赛都要拼尽全力。每个运动员都渴望胜利,渴望成为赛场上的王者。但对于观众来讲,不能过分执着于比赛结果,而忽略比赛过程中的风景。有奖牌比没奖牌更好,金牌比银牌更好,这毋庸置疑。但淡然面对成败,才不会被人为制造的“不完美”所局限。最美的永远是人而不是别的,穿过奖牌榜上冷冰冰的数字,才能看到每个运动员身上最宝贵的天性与精神。这正是突然爆红的游泳小将傅园慧给我们的启示。她有“洪荒之力”还有丰富的表情包,虽然还未赢得奖牌,却已带给我们足够的精彩。是的,这一届奥运会不完美。与其期待完美,不如放下内心的苛刻,享受当下不完美的奥运。微信“清人”清出了什么?“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每当看到微信上那些“清人”的信息,笔者最先想到的就是这句话。“快清清你的朋友圈吧,看谁又拉黑你了,我已经删了12个人,节约了94M的空间,不用回复”“你也清清吧,不用回,不要让拉黑你的人占用你的空间”……时不时就蹦跶出来的这类消息,让人烦不胜烦。其实早就有人验证过,删除几个“潜水”的好友节省不了多少手机内存,通过查看某项设置的字体颜色变化也验证不了自己有没有被拉黑。类似的信息,纯粹就是一个病毒式传播的无聊游戏,但大家依然乐此不疲,恰如心理专家分析的那样,折射出了一些现代人在面临虚拟社交时存在焦虑感、不安全感,这是“泛情感危机”的一种表现。想验证一下是哪位好友“拉黑”了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自己斤斤计较的敏感,无非就是太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怎么对待自己,需要那种“你删我好友我也得删你好友”的平衡感。大家的工作生活节奏都很快,人人都希望自己被重视、被在乎、被需要,都不希望自己被遗忘、被忽略、被轻视,所以大家拼命地通过发朋友圈的晒照、晒行踪等各种“晒”来刷存在感。当人们沉湎于点赞、回复的时候,一旦得不到回应,便会产生怀疑和焦虑,急于去排查是不是被好友“拉黑”、删除,是不是被“抛弃”。“清人”信息只是这种焦虑的其中一个出口。有人曾经列数微信上“最让人讨厌的十种行为”,除了“清人”信息外,还有无限拉票、微商刷屏、疯狂自拍、过度修图等行为,当然了,还有那种“智商欠费”、“常识死机”的“不转不是中国人”或“不转死全家”之类的诅咒信息,几乎无一例外地展示了一种“社交瘾”、“互动瘾”,把微信朋友圈活活变成了一个“集体受虐”的场域。虚拟社交的确释放了人际交流的无垠空间,相比于在现实中与人面对面交流,很多人更愿意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上重塑自我认同的空间,寻找心灵的慰藉。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曾经提出了著名的“邓巴数字”,即“150定律”: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只能维持与大约150个人的稳定人际关系。也就是说,即便人们可能拥有更多的微信“好友”,但现实生活中的“内部圈子”,仍然只是150人左右。换句话说,150人之外的,很可能都是“虚假繁荣”,是“社交泡沫”,是过客和浮云,本就无法强求。而现实的悲哀性就在于,很多人试图凭借虚拟社交的无限连接可能,去追逐和维持两倍于150人乃至十倍于150人的“好友圈”。如此一来,背上沉重的“友谊负担”、焦虑于“社交泡沫”的破裂,也就在所难免。学生刷单负债百万莫让过度消费盲了心智校园贷产生的连锁反应让人应接不暇,前有学生因无力还贷而跳楼,后有学生为还贷而援交。近期,吉林某高校学生举报称,该校学生梁某联合校园贷客户经理及线下代理商找学生“刷单”,导致学生巨额钱财被骗,再次暴露了行业中的漏洞。(央广网8月10日)每到开学季,新款笔记本、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促销广告都会“席卷”校园。大学生是各类电子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之一,但缺少固定收入来源,由此大学生分期、贷款平台等应运而生。由于大学生缺乏合理的理财规划能力,且存在攀比消费的情形,逾期现象频频出现。有的大学生正深陷“还款难”的困境。如何破解大学生过度消费现象值得我们思考。首先,重视学校的作用。学校要积极引导,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教师要以德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一方面老师在课堂上应当以生动的实例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讲授,贴近学生、打动学生。另一方面也要严格要求自身,不在学生面前总是提钱提享受,做到简朴自然整洁大方。其次,加强父母的引导。一是让孩子了解家庭的收入分配。现在很多父母为了不让孩子在外读书有压力,往往不把家庭的实际境况告诉孩子。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不了解家庭的收入分配,从而也就没有合理消费和储蓄的概念。其实把家庭的收入分配告诉孩子可以有效的促进孩子的成长成熟,形成合理消费的意识,为家庭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二是不要过分溺爱,让孩子经受一些磨砺。过分的溺爱必然导致孩子过度的脆弱。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让孩子尝试一些工作,从中体会生活的艰辛。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低价仓库租房合同范本
- 2024年出售百年树木合同范本
- 2024年承接全屋定制工程合同范本
-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测试)(含答案)-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2024两人合作简明合同范本
- 2024年胸苷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粉末剂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热镀锌焊管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旋转纵切压线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电子教案-《3D打印技术概论》
- DB44∕T 858-2011 空调器高处作业安全规范
- 实验室十大危险操作和安全隐患
- 妇幼保健院关于修订岗位轮转制度
- 气候影响着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 顶管及盾构施工技术及特点(62页)
- 生产部管理人员考试题(新进转正)范本
- 高中研究性学习如何选择、确立研究性学习课题PPT通用PPT课件
- 6S管理知识图解
- 高速铁路ZPW-2000轨道电路
- 县国家税务局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及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
- 儿童消化道出血诊疗(课堂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