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_第1页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_第2页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_第3页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_第4页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次工业革命

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1844—1929),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他本人被称为“汽车之父”。本茨生产的汽车以他的名字命名,在我国译成“奔驰”。卡尔·本茨于1886年1月29日向德国皇家专利局申请,同年11月2日批准。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一)开始时间19世纪中后期(二)条件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国普遍建立。2.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理论基础: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很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三)国家: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进行,美国和德国尤为突出。(四)主要成就:1.电的广泛使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动机也制造出来。美国爱迪生发明电灯等。(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3.化学工业发展令人瞩目。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进步。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五)影响1.生产力: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产业结构:产生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3.生产关系:形成了垄断组织,推动了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4.世界面貌:推动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垄断组织出现约翰·洛克菲勒,

美国实业家,慈善家。1870年他创立了标准石油,在全盛期他垄断了全国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他是美国第一位十亿富豪与全球首富,财富总值折合今日之4000亿美元以上。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全球通史》中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多数情况下,要完成大批订货,就需要有备用货款以购买原材料和支付工资……这时,银行通过由大批储户和投资者的资产汇集而成的资本,满足了这些金融需求”。这表明 ①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规模正在扩大②银行贷款是当时工厂扩大生产的唯一途径③金融资本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④垄断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读图说史导读:图中的参议院大厅里,坐在议员席位上的是一些参议员,他们在开会时还不时向后张望。站在后排的是一群大腹便便的垄断资本家,他们形如钱袋的肚皮上写着“钢材托拉斯”“铜业托拉斯”“食糖托拉斯”“标准石油托拉斯”等。垄断资本家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政治生活。1.第一次工业革命煤炭的开发和利用,使人类社会生产由手工生产进入到机器化工厂生产的时代;也促进了交通和军事的近代化

;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2.第二次工业革命(1)电力的开发和运用,促使社会生产由

“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2)石油的开采与利用,19世纪70、80年代,出现了内燃机,推动了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也推动了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产生;同样也带来了对人类环境的污染。两次工业革命中新能源使用的影响两次工业革命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背景条件

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圈地运动工厂的扩大,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手工工场积累了丰富生产技术知识。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英国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德、意、日等国的统一开辟了国内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政治前提资金劳动力技术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动力科技含量发生时空工业生产结构生产组织蒸汽电力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重化工业

垄断组织产生科学与技术未紧密结合,发明大多来自工匠的经验首先发生在英国轻纺工业工厂取代工场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

开始的标志: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动力: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交通工具: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轮船;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爱迪生(电灯);动力: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交通工具: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贝尔(电话);化学工业的建立:诺贝尔(炸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格局经济思想殖民扩张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欧美其他工业国崛起,冲击英国的经济霸主地位自由主义思想兴起,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垄断资本家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的原则商品输出、掠夺原料、全球扩张加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生产力

社会关系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逐渐控制国家政治经济。帝国主义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政治: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等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逐步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刺激了近代工业的产生(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思想: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政治: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经济:列强加紧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客观上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由器物上升到制度,提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上半期,清朝中后期(鸦片战争前),中国错失机遇。原因: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不利于科技发展。

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中国错失机遇。原因: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统治腐朽。帝国主义不愿意中国强大,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中国所处的历史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建设初期,中国没有及时抓住机遇。原因:(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长期侵略和国民政府统治腐朽。战争时期缺乏实施条件。(新中国建设初期)内:“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和文革十年动乱,以阶级斗争为纲。外:帝国主义国家长期的敌视和封锁,中国没有发展科技的和平环境。中苏关系恶化。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读图说史导读:1869年,从英国伦敦到印度城市卡里卡特的电缆铺设完成,图为印度工人在铺设电缆。思考:哪些科技发明和因素导致了电缆的铺设?有什么意义?提示:(1)19世纪30、40年代,出现了有线电报。19世纪中后期,电报和电话把世界各地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意义:新的通讯手段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二、世界市场的发展(一)原因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2.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二、世界市场的发展(二)影响1.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3.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一个实质:资本主义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两重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迅猛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其社会进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三个动力: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政治动力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开拓世界市场提供了政治条件;直接动力是殖民扩张。四个阶段:第一,以新航路开辟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第二,以早期殖民扩张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拓展;第三,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阶段;第四,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阶段。形成原因: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力量:两次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技术条件:交通和通讯事业的不断发展。形成途径: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政治体系以资本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