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_第1页
第二十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_第2页
第二十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_第3页
第二十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_第4页
第二十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十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失业的类型、传统经济学的失业理论与现代经济学的失业理论的异同,通货膨胀的定义、种类、形成原因及效应,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及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传统经济学的失业理论、凯恩斯主义的失业理论、通货膨胀的成因、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及其新变化第一节

失业理论一、失业的定义及衡量失业(unemployment)指有劳动能力并且想工作的人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即指劳动的完全闲置状态。在美国,失业者是指那些失去工作,而且属于以下三种情况之一者:第一,寻找工作达四周的人;第二,暂时被解雇正在等待恢复工作的人;第三,正等待在四周之内到新工作岗位报到的人。最常用的失业状况衡量标准是失业率。

各国估算失业率的方法不相同。在美国是由劳工统计局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通过与55000户进行详谈而估计出失业数字,并在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五发表前一个月的失业率估计数字。反映失业与就业状况的其他指标:就业增长率(accessionrate),或称雇用率(hiringrate),指某一时期内增雇的职工人数在就业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离职率(separationrate),或称解雇率(layoffrate),指某一时期内退职、解雇以及退休的总人数在就业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它表明了就业减少或失业增加的情况。失业持续时间(durationofspellsofunemployment),指失业者连续失业的时间。2、失业的种类(1)自愿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货币工资和现行工作条件而引起的失业。(2)摩擦失业:是指因劳动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经济变动过程中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自愿失业与摩擦失业在任何时期都存在,并将随着经济结构变化而有增大的趋势,但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自愿失业与摩擦失业的存在与充分就业不矛盾。

(3)季节性失业

(4)非自愿失业或需求不足失业:非自愿失业的概念是凯恩斯提出来的。它是指劳动者愿意接受现行货币工资率与现行的工作条件但仍然找不到工作。

(5)结构型失业与就业低下:结构型失业是指劳动者不适应经济的技术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产生的失业。就业低下是指大批熟练工人必须从事低于本身能力的工作。

3、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

充分就业是指想要工作的劳动者,都没有多大困难地找到按现行货币工资率付酬的一种经济状况。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失业率,通常称为自然失业率,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货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提出来的。他认为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工(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所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概念是指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

二、失业的经济学解释有关失业理论简述1、传统经济学的失业理论传统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解决各种矛盾,因此经济社会中不存在失业,充分就业是一个始终存在的倾向。只存在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而这不是真正的失业,只是生产过程中局部的、暂时的失调,不是真正的对劳动力需求的不足,因而这些失业的存在并不能否认社会常态是充分就业。2、凯恩斯的失业理论凯恩斯的失业理论称为有效需求不足失业论,它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占统治地位。凯恩斯经济学的基础是有效需求理论。他用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来说明失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失业问题的方法,以达到社会的“充分就业”。凯恩斯完全接受了传统经济学关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的理论,但是他认为除了这种“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非自愿失业”。凯恩斯认为这种非自愿失业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构成的。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心理上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导致经济存在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从而形成失业。

凯恩斯认为,只要国家积极干预经济,设法刺激“有效需求”,就可能消除失业,实现充分就业。他提出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刺激私人投资。为个人消费的扩大创造条件。第二,促进国家投资。主张国家调节利息率和实行“可控制的通货膨胀”,以刺激私人投资,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以促进生产的扩大和商品供给的增加,还强调扩大军事开支对增加国家投资,减少失业所起的积极作用。

3、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失业理论(1)工资刚性工资刚性理论认为,工资率具有向下刚性或粘性的特征,失业率并不会随劳动需求的变动作出充分调整。对工资刚性存在的原因有三种主要解释:

①劳动工资合同阻止了工资率降低。相对固定的合同期的确减缓了工资率调整的进程。

②隐含合同论(implicitcontract)。雇主与雇员之间可能达成工资率相对固定,不随经济波动调整的默契。这种默契被称为隐含合同。隐含合同意味着工资率将不随劳动市场供求波动而变化。

③“局内人—局外人”理论

(insider-outsidertheory)。

这种理论认为,每个企业都需要一支受过特殊培训的劳动力队伍,而对新雇员(局外人)的培训通常是由在职工人(局内人)来完成的。在职工人担心培训了新工人,他们与企业讨价还价时地位就降低了,因而并不愿意与企业持合作态度。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对新雇员实行低工资,经培训后的雇员就可能被出高工资的企业“挖走”。因此,企业只能通过向新老雇员支付相同的报酬来解决这一矛盾。由此,“局内人—局外人”理论就解释了为什么存在较高失业率情形下,企业仍给新雇员支付较高工资的现象。此外,政府普遍制定的最低工资法,也被认为是造成工资向下刚性的原因。(2)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理论(efficiencywagetheory)认为更高的工资率,可以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获得更多的利润;可以保障劳动队伍的质量和有利于减少偷懒的倾向。效率工资理论表明,社会上没有哪个企业愿意率先降低工资,这样做只会降低士气,最好的雇员被其他企业吸引走。因此,社会工资的调整过程是缓慢的。

三、失业的损失失业给社会和个人都会带来损失。失业所引起的经济损失,即由于失业存在而引起的产量减少——“奥肯定理”。美国经济学家奥肯(ArthurOkun)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一条经验规律,用以说明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奥肯发现,随着经济从萧条中逐渐恢复,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就业增加的比例。这种失业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后来被称为“奥肯定理”(Okun’slaw)。

奥肯定理的内容也可表述为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将降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失业的影响一失业的影响第二节通货膨胀一、通货膨胀的一般定义: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经济所需要的数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价格派”的定义指通货膨胀作为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J·托宾认为:“通货膨胀是指物品与劳务货币价格的普遍上升。”D·莱德勒和M·帕金认为:“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持续上升的过程,也等于说,是一个货币价值持续贬值的过程。”“货币派”的定义把通货膨胀视为货币量膨胀,是“过多的货币追逐相对不足的商品和劳务”。F·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一词的原意和真意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这种增长会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的上涨。”H·赫兹里特认为:“通货膨胀这个词原来只用于货币量。意思是货币量膨胀、扩大、过度增长。”M·弗里德曼认为:“无论何时何地大规模的通货膨胀总是货币现象。”二、通货膨胀的衡量:物价指数1)消费物价指数(CPI):在普通家庭的支出中,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现在要比过去多花多少钱。选取一组相对固定的典型的商品或劳务,比较其在不同时期购买所花费的支出。筛选原则:①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②销售数量(金额)大;③市场供应保持稳定;④价格变动趋势有代表性;⑤所选的代表规格品之间差异大。CPI=当期总的市场价值/基期总的市场价值2000年购买一组商品的所花费的支出是857元,2005年购买同样的商品,支出是1174元,则2005年的消费物价指数是1174/857=137

2)零售物价指数(RPI)反映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经济指数。零售物价的调整变动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的生活支出和国家的财政收入,影响居民购买力和市场供需平衡,影响消费与积累的比例。因此,计算零售价格指数,可以从一个侧面对上述经济活动进行观察和分析。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方法取得的,即在全国选择不同经济区域和分布合理的地区、以及有代表性的商品作为样本,对市场价格进行经常性的调查,以样本推断总体。3)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衡量资本品.中间投入等的价格变化。与消费物价指数不同,包括了中间产品和原料。4)GDP折算数。三.通货膨胀的分类(1)按物价上涨的速度和趋势划分①爬行通货膨胀。又称最佳通货膨胀,一般是物价上涨不超过2%—3%。②温和通货膨胀。这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幅度在3%—10%之间。

③奔腾式或飞奔式通货膨胀。这是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即一般价格水平上涨幅度为10%以上,100%以下。

④恶性通货膨胀。又称超级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的年上涨率为100%以上的通货膨胀。(2)按照通货膨胀的预料程度区分①可预期的通常膨胀。又称为惯性通货膨胀,它是指一国政府、厂商和居民对未来某时期的通货膨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预期到的通货膨胀。②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或人们对未来时期的物价变化趋势无法预测。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在短期内对就业与产量有扩张效应。(3)按照对价格的不同影响区分平衡型通货膨胀,即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非平衡型通货膨胀,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不完全相同。(4)按照表现形式的不同区分公开型通货膨胀,指通过物价水平统计反映出来的通货膨胀。隐蔽型通货膨胀,指没有通过物价水平统计反映出来的通货膨胀。抑制型通货膨胀,指价格管制条件下,通过排队、搜寻、寻租等途径反映出来的通货膨胀。

(5)按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划分①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②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③结构性通货膨胀(6)按与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联系划分①恢复性通货膨胀。它是指在通货紧缩后经济萧条、物价过低的情况下,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为地增加货币供应量,使物价回升到正常水平所呈现的一种情况。②适应性通货膨胀。又称过渡性通货膨胀,是指与经济增长几乎同步的那种通货膨胀。③停滞膨胀。又称滞胀(stagflation),是指在经济增长停滞甚至衰退的同时所发生的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情况。四、通货膨胀的成因1、货币供给的过度货币数量论的观点:每次通货膨胀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过多的钞票追逐过少的商品”。MV=PY即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总支出)=物价水平*实际收入(总收入)货币流通速度:V=名义收入/货币供给量对上式取自然对数,lnM+lnV=lnP+lnY关于时间t求微分,dM/M+dV/V=dp/P+dY/Y进一步变形:dp/P=dM/M-dY/Y+dV/V即:通货膨胀率=货币增长率-产出增长率+流通速度变化率2、需求拉动超额需求,即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1)凯恩斯区域内,总需求增加,不会导致价格上涨,此时资源充足。2)中间区域,总需求增加后,价格逐渐上涨,是由于劳动、资本等的不足,导致成本提高。即供给瓶颈。该区域的通货膨胀被称为瓶颈式通货膨胀。3)古典区域,已经充分就业。总需求继续增加,只会导致价格的上涨,收入不变。3、成本推动供给通货膨胀。指由于成本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上涨。根据生产成本的构成,又可分为工资推进、原料推进和利润推进三种不同类型。1)工资推动型:最主要。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中,强大的工会组织、工资刚性等原因,造成工资过高,工资增长率超过生产增长率,导致成本过高。工资-价格螺旋: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进一步导致了工资提高。2)利润推动型。由于垄断或寡头控制,牟取高额利润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中,少数大企业可以操纵商品价格,定价很高,价格上涨超过成本上涨的速度。4、结构性通货膨胀指经济结构不平衡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即生产率上升的不平衡性和工资增长的同一性。不同的产业部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不同。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一般不允许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的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要保护所谓的基础产业。生产要素却总在要求,向更高的报酬转移,以要求“公平”收入。即使不能转移,也通过各种渠道要求收入跟上去,向高工资看齐。使社会的货币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从而形成通货膨胀。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可以分为三种:一是需求转移型通货膨胀。由于消费者偏好的改变,一部分需求转移到其它生产部门,而劳动等其他各种生产要素却不能及时转移。需求增加部门的工资和产品价格上升,而需求减少部门的工资和产品价格具有一定的刚性,未必相应下降,因此物价总水平上涨。二是部门差异型通货膨胀。即产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价格弹性、收入弹性等是不相同的,但两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却趋向同一,加上价格和工资的刚性,就引起了物价全面上涨。三是所谓的输入型通货膨胀,也称斯堪的纳维亚小国型通货膨胀。对于北欧一些开放经济的小国来说,经济结构可以分为“开放部门”(生产出口产品)和“隐蔽部门”(不生产出口产品)两大部分。因为在国际贸易中,小国一般是国际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世界通货膨胀会通过一系列机制传递到小国的开放经济部门,首先引起开放部门的物价上涨,然后又引起隐蔽部门的物价上涨,进而导致全面通货膨胀。5、政府的原因1)财政支出膨胀。财政支出大于收入,往往形成赤字压力,解决这种压力,最容易实行的措施是增发纸币。2)政治局势的动荡。政治不稳定,国民对国内货币的信心不足,纷纷通过抢购商品和不动产保值,或者兑换外币保值,致使本国货币迅速贬值,物价水平上涨。6、通货膨胀螺旋通货膨胀螺旋: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预期到同样的通货膨胀,这种预期会变成现实,使得通货膨胀产生一种惯性,具有不断持续下去的趋势。如通货膨胀时期,个人要求工资提高,以保证实际工资不降低;银行贷款要求提高名义利率,以获得一定的实际收益率。只要通货膨胀一发生,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就同时发挥作用。通货膨胀螺旋五、通货膨胀的影响1、通货膨胀对收入的影响1)通货膨胀对实际收入的影响:实际收入不变:名义收入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实际收入减少:名义收入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实际收入增加:名义收入增长率>通货膨胀率2)通货膨胀对财富的影响实物资产:名义价格随通货膨胀同步提高,实际价值不变。货币资产:名义价格不变,实际价值随通货膨胀降低。负资产(负债):名义价格不变,实际价值随通货膨胀降低。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国民收入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而变化,有3种情况: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产出增加。存在闲置资源、通货膨胀未被预期且较温和的情况下:促进了产出增加。物价上涨扩大了厂商的利润空间,促进投资扩大再生产,减少失业。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起失业,产出会不变,或下降。不存在闲置资源。3)超级通货膨胀,产出减少,经济趋于崩溃。当人们对于信用货币失去信心时,货币的交易和储藏等作用丧失,等价交换难以实行,投机盛行。3、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1)不利于依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群,如领取救济金、退休金、依靠转移支付和福利支出的人最显著。此外,依靠工资生活的长期被雇佣者,工资变化缓慢。2)依靠变动收入的人,从中收益。其货币收入与通货膨胀同步增长,甚至要早于通货膨胀。如扩张、工资水平不断上涨的行业,领取短期变动工资的个人。3)对于储蓄者不利。各种形式的储蓄、存款的实际价值下降。有闲置现金的人损失最大。4)牺牲债权人的利益,债务人获利。发行公债的国家,获利丰厚。4、强制储蓄效应发展中国家的税收来源有限,增加税收会触动有关的利益集团。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融资,中央银行增发钞票导致通货膨胀,实际是向所有人普遍征收了一种税收,即通货膨胀税。通货膨胀税。通货膨胀是对货币余额征税。假设通货膨胀率p=15%,则政府收入增长了现有货币总量的13%,这从以下公式中可以计算出来:5、投机效应与信用危机在短期内,利率上涨幅度低于物价上涨幅度,会降低借款成本,激发过度的资金需求,同时储蓄减少,金融系统运营的利润下降。物价随时都在上涨,容易诱发投机行为,产生泡沫经济。从长期看,通货膨胀时,物价上涨,不论利率是否上涨,都会增加长期投资的风险和经营成本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债务的实际价值降低,正常的信用关系遭到破坏。储蓄者作为银行的债权人,为了减少损失并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会引发银行挤兑和抢购现象,严重的将危及货币自身的存在价值。第三节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菲利普斯和加拿大经济学家利普西(R.Lipsey)发现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负相关系后提出了该曲线的原始模型。第二阶段是货币主义者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根据自然失业率假说,提出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解释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之间的根本区别。第三阶段主要是理性预期学派经济学家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否认,提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根本不存在有规律的替代关系。一、原始菲利普斯曲线1、原始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菲利普斯使用英国100年的历史数据证明,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失业率与工资上涨率成反向关系。1961-1969美国的通货膨胀与失业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解释和发展1)加拿大经济学家利普西在1960年从单个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中推导出菲利普斯曲线,这一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工资的增长可以用劳动市场上存在的过度需求来解释,而失业率则是衡量过度需求的一个指标。从而就把货币工资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变动联系起来。2)费尔普斯(E.S.Phelps)1970给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互为消长的关系提供一个关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决策的理论基础。

四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3)萨缪尔森和索洛在1960年对菲利普斯曲线作出了重要发展:一是用这条曲线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