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国高等教育发展回顾分享者20150512“19世纪,德国在强大的文化国家中得以崛起,就靠了大学和中小学的扩建。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德国的政治地位,它的经济繁荣以及工业发展,都建立在它当时现代化的学校体系和它具有世界声誉的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德国社会学家皮希特把我们的全部经验教训“集中地献给年轻一代,就是人类在其繁衍的任何时候所能作出的最崇高的贡献。”——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中世纪以来德意志地区大学的发展2现代大学的萌芽3420世纪的德国高等教育5目录CONTENTS19世纪的德国高等教育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特点及趋势德国高等教育发展回顾德国祖先为古代居住在中欧的日耳曼人。10世纪时日耳曼人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后发生分裂。1871年普鲁士王国统一德国各邦建立德意志帝国,曾先后参加两次世界大战并战败。1945年分裂为东(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西(联邦德国)两部分。1990年10月3日,东德正式加入西德,两德实现统一。走进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TheFederalRepublicofGermany),简称德国(分为联邦、州、地区三级。)
高等教育事业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负责。
地理位置:欧洲大陆上的十字路口,位于欧洲中部,“欧洲的心脏”,和9个国家接壤,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水陆交通便利。大学名称建立时间变迁情况今隶属国家布拉格大学1348存在至今捷克维也纳大学1365存在至今奥地利海德堡大学1386存在至今德国科隆大学13881919年重建德国爱尔福特大学13921919年重建德国维尔兹堡大学1402存在至今德国莱比锡大学1409存在至今德国第一部分、中世纪以来德意志地区大学的发展一、德国早期的一批大学布拉格大学维也纳大学海德堡老城学生监狱二、中世纪后期欧洲大学的发展和变化1、背景(1)地理新发现开拓了欧洲人的视野。加速了西欧社会近代化的步伐。(2)欧洲封建庄园经济逐步崩溃促使西欧政治结构发生了变化。18世纪后期,高等教育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明显加强。(3)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张、人文主义及宗教改革运动的产生,神学和教会不再成为影响主宰欧洲文化教育发展的唯一因素。(4)17世纪欧洲的科学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欧洲产生了各类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2、高等教育机构类型多样化从16世纪开始,传统大学(university或studiumgeneral)之外,欧洲还出现了其他类型和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如专门学院(academy)和学院(college)等。(1)教师型大学的变化a、教师型大学:以巴黎大学为代表,主要培养专门人才或专家。b、学院型大学:以牛津大学为代表,传授一般知识,培养“通才”。c、混合型大学(college-university):以苏格兰、爱尔兰、德国和东欧大学为代表。16世纪后,虽然大学内部组织形式基本没变,但大学却逐步为国家控制,成为迎合民族国家利益,培养官僚的国家机构。(2)学生型大学的变化a、外国留学生的减少直接影响了学生型大学的内部组织结构。b、学生民族团影响的衰弱使学生型大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导致大学的教学和行政管理方式发生改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型大学失去了最初存在的基本特征。17世纪初期,原由学生行会支配的大学管理权逐渐过渡到大学教师和地方当局手中,到18世纪,绝大多数学生型大学逐渐成为国家培养高级官僚或为地方政治、经济发展服务的高等教育机构。3、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的产生17世纪开始,欧洲出现了各种不同于中世纪大学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有些是直接从中世纪大学分化和演变出来的。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分为两类:(1)独立学院a、人文学院:课程以“自由学科”(liberalarts)为核心,排斥实用和功利教育的内容,目的在于培养人格完善的社会精英。b、神学学院(theologicalseminaryoracademy):一类面向大众,培养一般神学教师或神职人员的神学院,一类为专门培养本教派人员的神学院。课程主要有哲学和神学两类。(2)专门学院(specializedschools)基本不从事学术研究,主要以某一特定学科领域或按某一职业开设相关课程,实施专业和职业教育,强调教育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主要培专家型人才。4、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和地域分布的变化(1)高等教育机构数的变化a、16-17世纪中期,数量上增多。17世纪末开始逐步减少。(17世纪实质上处于停滞发展的状态。)b、非传统大学机构,如各种独立学院和神学院纷纷出现。(2)地域上的变化从欧洲中世纪大学产生至14、15世纪,欧洲大学主要集中在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三大地域。16世纪后,逐步扩展到地中海文化圈以外的欧洲其他地区。三、中世纪后期的德国高等教育的变化与发展1、大学在校生人数的减少除17世纪末期德国大学学生人数稍有增长外,这一时期德国大学的在校生数没有明显增长。18世纪后在校大学生数明显下降(与18世纪整个欧洲各大学发展的基本趋势完全一致)2、学生专业领域分布的变化16世纪前,文学部的学生人数最多,15世纪后期到16世纪后期,文学部学生呈上升趋势。17世纪后,法学和神学部,特别是新教神学部中学生大量增加。神学部法学部医学部文学部不明全体363510170新教大学43381162天主教大学1214466618世纪德国大学各学部学生人数分布(单位:%)四、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对德国高等教育的影响1、人文主义改革运动代表人物:梅兰希顿教育思想:在世俗政权的领导下,实现新教教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理想。影响:(1)古典拉丁语取代了经院式的拉丁语(2)希腊语在大学占有一席之地(3)古代希腊和罗马的作品进入大学课程,尤其诗歌和雄辩术方面的内容,旨在训练和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及敏捷、正确的思维方式。在他的影响下,德国建立了马堡大学、孔尼玆堡(1544)、耶拿大学(1558)、赫尔姆施太特(1576)等一系列新大学。2、宗教改革运动人文主义中提倡人性、崇尚自由、尊重世俗的思想由于宗教改革的兴起而逐渐暗淡和泯灭。宗教改革时期大学政策变化的典型代表:马堡大学(1527年)。规定:神学、法学、医学、哲学、语言等学科必须以传授和论证神的存在和精神作为主要使命。“如果大学教授有悖于上帝方面的内容,无论是谁,都要被逐出大学。”(1)神学系地位最高,拥有监视法律、医学、文学系及其他各级学校的权力。(2)文学系是进入神、法、医等系的预备教育机构,内容增添了人文主义教育内容。(3)17世纪开始,法学系的地位逐渐上升,课程内容也不断扩展(4)医学系中学生最少,课程内容有部分更新和扩大第二部分、现代大学的萌芽1500-1800年这一时期是中世纪大学向近代高等教育的过渡,即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早期或起步阶段。17-19世纪末之间的现代化运动是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为现代大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近代大学现代化运动的背景近代:一般认为,科学的近代是跟着文艺复兴接踵而来的。现代化:“使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大学的现代化运动:指大学参加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的活动方面的情况。1、近代科学的发展诱发和促进了近代大学的现代化运动(1)涌现了大批著名的科学家(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2)在自然科学领域和技术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3)许多科学仪器的发现。2、科学社团的推动和社会的需求早期的科学研究都在大学之外进行的,17世纪欧洲出现的从事实验科学研究的科学社团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科学研究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对科学研究的需要,作为聚集社会知识精英的大学,不会漠视社会需要置身度外的。二、近代大学的先驱以哈勒大学、哥根廷大学、埃朗根大学的发展与改革为标志。(一)哈勒大学(Halle,1694年)——科研功能的肇始哈勒大学的建立开启了德国大学的新时代。“作为普鲁士振兴新基石的哈勒大学,它不仅是德国的也是欧洲的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1、改革的重要人物:托马西乌斯(哈勒大学的第一位教师、新大学学术奠基人、启蒙运动之父)、弗兰克(虔敬派)、沃尔夫(启蒙运动的真正奠基人)虔敬派和理性主义者是哈勒现代化倾向的发起者和促进者。神学家弗兰克:强调实际信仰和感情信奉而非繁文缛节的宗教学说,突破了盛行的神学正统观念。哲学家沃尔夫:拆除了哲学、数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经院哲学的樊篱。托马西乌斯:(1)最先采用德语(本国语)讲课,打破了拉丁语在大学讲课中的垄断地位;(2)讲课中强调实际知识和现实知识,重视对生活有用的科学的运用;(3)文学系改为哲学系,摆脱了高级系的控制,获得了与神、法、医学系等同等的地位。(4)采用现代哲学和科学,古代语言和文学不再像在大学那样被强调,课程呈现出功利主义色彩。哈勒大学在18世纪成为德国新文化思想的指导中心。新校区全景图2、哈勒大学的近代意义(1)把近代学科引入大学中,使数学、物理等近代科学,哲学、语言等近代课程都成为哈勒大学讲授的内容。(2)使哲学脱离神学而独立,并取得与神学相当的地位。(3)坚持奉行思想自由和教学自由原则。哈勒大学在18世纪成为德国境内最重要的大学,甚至成为欧洲大陆最严格的研究机构和专业学习的高等教育机构,影响十分深远,其他大学开始以哈勒大学为榜样,最卓越的是哥根廷大学。(二)哥根廷大学(Georg-August-UniversityofGöttingen,1737年)适度政策:谨慎的避免过激措施以及将传统和进步的要素结合起来。适度的表现:(1)形式上基本沿袭传统大学的课程结构。设立文学、神学、法律三个系,在内容上注入了大量与近代社会有关、直接服务于民族国家发展的实用世俗学科。(2)文学系不再是作为高等学问的预备或基础而存在,已转为开发受教育者心智和能力的结构。(3)法学系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及课程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将传统与近代、知识与能力结为一体。(4)继承了古代欧洲宫廷教育的内容,加强受教育者的社交本领和个人修养。改革者:明希豪森(1)明希豪森对该大学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强调哥廷根大学的教育要更贴合贵族的需要。主张神学应该在大学发挥温和的作用。(2)大力鼓励和支持真正的科学研究。(3)禁止教师斥责“持异端的“观点。改革措施:(1)注重提高教授的社会地位。教授为国家官员,待遇优厚,教授上课有钟点费,为每个教授提供一套住房,为教授的遗孀和遗孤发放抚恤金。赋予教授教学和研究自由权,教授的工作可以不受宗教约束。教授的职责就是推进知识的发展和进行原创性的研究。(2)不仅重视自然科学研究,而且重视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研究。重视法学,法学系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传统与近代、知识与能力结为一体。他希望他的学生日后成为国家法学界的有用人才。(3)学校建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装备优良的实验室、天文台、解剖示范室、植物园、古博物馆、医院等。(4)用德语开设哲学讲座,经费完全由国家(state)支付(5)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6)哥廷根大学各学院争相改革,显示出追求学术自由的精神。研讨班(seminar)源于德语,意为大学中少数或一部分程度较高的学生在教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对某一学术领域或课程采取调查和研究的方法,学生轮流分工各自对某一专题组织系列报告和讨论。传统的辩论法开始被淘汰。研讨班学生较少,基本以某一课程或具体研究领域为单位,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探索、调查和研究为目的。习明纳是一种教学方式,学生组成研讨小组,在教授的指导下就某些专题展开探讨,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发展:习明纳的传统最早开始于中世纪大学的辩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习明纳是1737年格斯纳在哥根廷大学举办的哲学习明纳。海涅在哥根廷创办了第一个语言学习明纳,培养了许多古典学者。沃尔夫使习明纳在哈勒大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于1778年创办了著名的语言习明纳。1820年前,习明纳仅少量存在于哲学、语言学等人文学科,且其预备功能多与研究功能1850年后,大学习明纳和研究所明显增多。德意志统一后,习明纳和研究所得到长足发展,且与政府联系日趋密切,成为政府资助的主要项目。多种语言及现代民族语言教学的实现。文艺复兴前大学采用的是统一的拉丁语和希伯来语。15世纪和16世纪初引入希腊语、阿拉伯语、荷兰语、英语、德语等。两所大学的教学形式改革为19世纪柏林大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奠定了基础,习明纳和研究所被称为“科学研究的摇篮”。图书馆“没有校门和围墙的大学"圣保罗教堂圣约翰教堂德国的讲座制度讲座制度源于中世纪大学初期以师徒关系形式出现的行会组织形式。某种程度上继承了中世纪大学“教授治校”的传统。近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学科的日益细化和专业化为讲座的诞生创造了条件。18世纪中期,德国大学的讲座制度仍带有中世纪的特点,属于非正式的私人讲座(privatim),规模很小,只有两三名学生参加,并没有得到大学的正式认可和接纳。听讲座的学生要给讲座教师交费。18世纪末,大学的讲座开始从非正式的私人讲座变为正式的公开讲座(publicum)。1774年哥尼斯堡大学率先在哲学院开设的“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学讲座,最早采用的方式是哲学院全体教授共同承担的轮流制。19世纪初,这种新型讲座在柏林大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讲座和讲座教授构成了近代德国大学的核心。19世纪后半期开始,在德留学的外国学生把讲座这一教学方式带回各自的国家。德国教育家鲍尔生:与纯粹的教科书相比,讲座具有弹性和自由;讲授教材可以被理解;可以发挥讲授者自身的优势;讲座中,师生之间可以有效的交流等等。(1)有效保证了大学的学术自由和学术水平。(2)体现了鲜明的个人化权力。(3)体现了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思想。特点(1)教授的负担过重,只适宜于较小规模的大学。(2)政府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缺乏必要的监督。(3)不利于学术创新和学术新人的成长。(4)教授在各自的研究所里拥有独裁式的权力,不存在其他人员参与管理的机会。弊端讲座制度的特点3、两所大学的影响(1)抨击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经院哲学,吸取了当时最新的哲学和科学研究成果,使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精神渗透到所有学院的教学领域。(2)以思想自由和教学自由为基本原则,首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结合。(3)教学方法发生质的变化。学术讲座取代了系统讲座。(4)除哲学讲座和神学课程外,德语在大学得到广泛运用(5)文学系不再是作为高等学问的预备或基础而存在,已转为开发受教育者心智和能力的结构。可以说,18世纪建立的德国大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具备近代大学的特征。第三部分、19世纪的德国高等教育19世纪是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19世纪中叶德国大学已赢得世界性的声誉。德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形成的两个阶段:19世纪60年代前:德国近代大学理念的确立与研究型大学的建立时期。1860年之后:技术型高等教育机构的出现与研究型大学的变化期。一、背景19世纪初,英法两国都已建立了较为稳固和强大的资产阶级政权,而德国尚未摆脱政治上分裂和经济上落后的局面。19世纪初,普法交战,1807年普鲁士战败,哈勒大学、哥根廷大学随之失去。为了挽救德意志,普鲁士国王等一批有识之士,希望通过学术教育上的繁荣和精神上的胜利,洗刷军事上失利带来的国耻。因此,教育改革特别是大学教育改革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此期概况1、大学在校生数的变化:从各种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变化来看,从1801年到20世纪30年代,德国高等教育整体呈增长趋势,特别是大学在校生数增长尤为明显。2、学科领域方面的变化:19世纪中期开始,大学法学和神学系中学生人数逐渐减少,哲学系中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到20世纪成为学生人数最多的系。但从学科领域来看,人文科学领域的学生数变化并不明显。从1861年开始,自然科学和医学、药学专业领域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1、施莱尔马赫(1768-1834年)普鲁士著名的神学家和古典语言学家,是现代基督教新教神学的缔造者。《关于德国式大学的断想——论将要建立的大学》1、要求大学要完全独立于国家2、认为哲学院是大学的核心,是第一位的3、主张思想自由和思想独立二、19世纪初大学改革的先驱2、费希特(1762-1814年)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先验唯心主义第一位主要代表人物。《关于埃朗根大学的内部组织的一些想法》1、大学应该是科学的运用理智的艺术学校2、批判听众在其中完全持消极态度的教学实践。主张将对自由的科学反思的要求提高到大学课程的一切专业之上。《在柏林建立一个高等教育机构的设想计划》基本观点与费希特的思想一致。3、威廉·洪堡(1767-1835年)(1)学术自由原则一是教学自由:学者有自由探究的权利,二是学习自由:学生有学习任何课程的权利。他强烈反对国家对大学的干涉,但相信办大学是国家的职责(2)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原则(洪堡思想的核心)在新型大学中“不是学习既定的知识而是要将学问作为完全尚未解决的问题来看待”,科学研究是第一位的。主张传授所谓的“纯粹科学”,这种知识是不含任何目的的。(3)确立哲学院的中心地位(4)重视博雅教育三、德国近代大学理念的确立与研究型大学的建立1、洪堡的大学观大学的理念:强调新大学的本质是“客观的学问与主观的教养相结合”,大学自由教育的中心应当是探寻真理和寻求理解,而不是进行专业训练和吸收知识。大学的职能:“客观的学问与主观的教养相结合”:一是对科学的探索,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大学的组织原则:(1)大学独立于国家的政府管理系统(2)大学应独立于社会经济生活(3)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应甘于寂寞。大学与国家的关系:国家与大学目标利益的一致性。但反对国家对大学的控制。国家应为大学创造保障其繁荣所需的条件,而非让国家直接的服务于国家的一些现实需要。洪堡将发展科学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促进了大学由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使大学逐渐从社会生活的边缘走向中心,提高了大学的社会地位。2、柏林大学(1809年)的改革——科研功能的确立系科分哲学、医学、法学、神学四个系。各系在大学中的地位、相互关系,特别是课程设置及功能发生了重大改变。(1)哲学系领先于神学部、法学部和医学部。“不仅科学知识方面,而且在大学教学方法方面也居于领先地位。(2)在各系设立研讨班和研究所(区别于传统大学的根本所在)。大学的教师和学生都是研究者。(3)注重高深的科学研究,新型大学必须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4)既给教师提供教学科研的自由,也允许学生享有充分的学习自由,包括选选择教师和转学的自由(5)聘请著名教授担任柏林大学教授。“柏林大学的创办像一个燃烧点发出的光芒,一切光线全都从这里出发。”3、柏林大学的影响柏林大学的创新在德国引起巨大反响,一些老大学,仿照柏林大学进行了整顿。一批新大学则仿照柏林大学模式建立,新的学术自由和科学研究的精神蔚然成风。“研究与教学统一”的思想使德国成为近代西方大学最发达的国家。柏林大学的改革吸引了欧美区多国家的青年前往学习。19世纪,留德的学生把德国大学的新理念带到世界各地,对世界各国大学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学与科研统一,极大促进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发展。英、法、俄、比利时、丹麦、瑞典等纷纷进行教育改革。美国于1876年出现了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4、近代大学现代化的特征1、大学功能发生转变2、教学方法有所突破3、高薪聘邀一流教授,允许教授自由的探讨研究4、近代大学是典型的精英大学,办学规模较小5、近代大学现代化运动源于德国,然后再波及欧美和世界。教育史学界对德国大学的评价:“高等教育应该开展科学研究的思想早在弗兰西斯·培根和夸美纽斯身上就出现了,但是,哈勒大学和柏林大学是实际开展科学研究的先锋。”发展:18世纪德国各城邦建立了水平层次不齐专门学院和高等工业学校。19世纪60、70年代前,这些机构发展、努力争取升格为大学。1860年至20世纪30年代,这些机构正式升格为大学,逐步取得一系列资格和权力。1、工科大学(TechnischeUniversitat)工科大学不仅传授技术课程,也设置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并在大学设置许多不仅从事有关自然科学理论的研究,同时更注重应用技术方面研究的研究所,到20世纪初期,工科大学通过成立自然科学和技术研究所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一体化。四、技术型高等教育机构的出现与研究型大学的变化由于洪堡等德国大学改革者反对在大学开设应用性科学技术课程,19世纪中期之后,为了满足德国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在研究型大学之外,工科大学和一些专门学院迅速发展。2、专门学院(specialcolleges)19世纪中期之后出现了专门学院。多与商业或其他经济部门有关,一般由地方工商协会或商业团体资助兴办,毕业生多在经济和管理部门担任管理要职。18世纪随着许多专门学校规模的扩大或办学条件的改善,一部分升格为单科大学或工科大学,或合并到其他大学之中。除了商业和经济学院、农业和林业学院以及兽医学院三类专门学院外,还包括18世纪建立的矿山、冶金学院,19世纪建立的哲学、神学等专门学院。这些专门学院与研究型大学和工科大学等,共同构成了德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1807年林业专门学校-林业大学(1899)-合并于慕尼黑大学(1910)1790年兽医学校兽医大学(1887)-合并于柏林大学(1921)1847年农业学院-农业大学(1919)-合并于波恩大学(1934)1821年林业专门学校-林业大学(1922)-合并于哥根廷大学(1939)1821年兽医学校-兽医大学(1809)-后关闭1811林业学院-林业大学(1904)-合并于都灵工科大学五、近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1、追求“纯粹知识”,赋予大学新职能德国近代高等教育主要是通过在传统大学的基础上注入新理念、发展新职能形成的。2、大学理念与大学现实之间的脱节与矛盾(1)对大学自由产生极大制约首先表现在德国的大学教授都是由政府直接任命,是国家官吏。(2)国家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影响和控制表现在设立包括各种形式的国家考试。通过考试制度,国家可以对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某些重要部门进行直接控制和干预。19世纪后半期,大学逐渐成为迎合国家各种专门考试的预备学校,丧失了初期的学习和研究的自由。第四部分、20世纪的德国高等教育此部分主要分两个阶段: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20世纪前半期)高等教育的衰微——曲折期二、二战后(20世纪后半期)的恢复与重建——发展期一、魏玛共和国时期的高等教育(1919-1933年)1919年德国第一次建立联邦共和国,史称“魏玛共和国”。(一)背景:一战的终结不仅使德国丧失了在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地位,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进入了萧条阶段。战后的混通货膨胀,世界经济的恐慌伴随着魏玛共和国的发展。不过,魏玛时代德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并未发生重大的变化。1、教育政策:魏玛宪法第四章专门设计了教育和学校第142条规定:“艺术、科学及这方面的教育享有自由。”第144条规定:“全部教育事业处于国家监督之下,国家可让乡镇参与监督。”从法律上结束了教育由国家管理,教会监督的传统。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的倾向。不仅对魏玛时期的教育有广泛影响,而且对二战后联邦德国的教育改革及发展奠定了依据和基础。2、组织管理:根据1923年《大学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部分大学设立了学生委员会和德意志学生福利会,以便更好地协调学生政策。赋予非常勤教授、非常勤讲师参与学校决策机构的代表权,为非常勤讲师提供国库补助。3、高等教育类型: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工科大学、单科大学和传统的综合大学依然是德国高等教育的主体。4、科学研究:一战结束前,各大学研究重点在军事、经济方面,忽视对基础科学的研究。魏玛共和国时期,加大对大学科学研究财政援助的力度,特别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和发展企业和大学的合作研究。5、师资培训方面:设立专门的师资训练机构,所有教师都应具有与国家公务员同等的权利和义务。6、学校与教会关系:会议坚决主张根据教会与国家分离的原则,学校也应与教会分离,各级学校一律不受教会和牧师的管理。(二)高等教育的改革目的:培育民族思想;培育集体精神;培养劳动观念;培养容忍精神。德国内务部部长科赫:“如果我们不事先使我们的人民在道德上和精神上重新强大起来,任何重新振兴德国的尝试便难免失败,这是所有其他工作的基础。这是我们德国人民建设的基础。”1、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确立由国家监督全部教育事业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和各邦政府对教育的管理权限改革学校内部管理2、新的综合大学的出现特点:多由地方公共团体或地方政府设立多建在商业、交通、产业的中心地。3、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德国统治者认为德国士兵之所以在战场上不能取胜,与文化水平低和教育质量差有关。此期,德国不仅提高教师的地位,也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1917年颁布《中学教员培养规程》,规定中学教员一律由大学培养。师范学院学制4年,只招收中学毕业生,经过严格考试方可录取。1922年,蒂宾根地区第一个通过师范教育法,规定今后中小学教师由师范院校培养,为师范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1925年,普鲁士邦设立师范学院,并于1926年取消中等师范学校。1931年普鲁士开设了15所师范学院,至此,德国完成了由中师向高师的过渡。经过改革德国中小学教师水平大大提高,对德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战败国,德国不仅坚持实施八年制义务教育,还进一步提高师资训练水平,用心之深发人深思。4、高等教育改革措施(1)恢复并进一步落实洪堡为大学确立的办学原则。(2)开放高等教育,满足公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3)扩大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德国国内政局的动荡和各种势力对教改的意见不一,改革并不彻底促使德国大学发生很大变化。尽管如此,魏玛共和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在德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拯救了德国研究型大学”。很大程度上,二战后的教育改革是魏玛时期教育改革的继续。二、纳粹时期的德国高等教育(1933-1945)教育成为宣传、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工具,成为希特勒维护纳粹统治、不断进行对外侵略扩张的工具。1、教育政策:“德国学校是国家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一个部分,它的任务是协同人民的力量,但运用自己特有的教育手段,造就国家社会主义的人。”教育政策的特点:(1)以纳粹的意识形态作为德国教育的指导思想(2)向学生灌输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思想(3)严格实施法西斯化的强迫义务教育(4)缩短修业年限,强化法西斯思想教育教育政策本质上是反科学的,其目的首先在于清除大学中的政治异己和犹太人。2、具体措施(1)由纳粹学生同盟发起大学内部改革,要求大学纳粹化,驱逐犹太教师,非德语书籍被没收焚烧。(2)1933年制定《改善德意志学校和大学的过剩状况的法律》,引入教育一元化政策,大学成为维护政权的工具。(3)对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大清洗。直接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导致科研人才的外流,极大破坏了德国的学术文化事业和科学研究。德国大学元气大伤,负面影响犹存至今。(4)大学教学内容被重新调整。体育学和种族学被当做最重要的教学科目。(5)此期德国大学拒绝招收犹太人和妇女,强调根据对纳粹党的忠诚和在希特勒青年运动中的表现来招收学生。(6)高等师范教育方面,为加强对师范生的思想控制,纳粹政府取消了魏玛时期的师范学院,建立五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所有中学教师一律改由师范大学而非综合大学培养。希特勒:“一个民族国家的整个教育的主要目标,决不可以只是灌输知识,而是要造就十足强健的体魄。”“我的教育学是严酷的。要用铁锤砸掉软弱。”“我要的是残暴的、专横的、无畏的和冷酷无情的一代青年。”“我不要智育。以知识进行教育,会毁了青年一代。我最喜欢让他们学那些他们根据自己的游戏欲自愿去掌握的东西。”3、影响1939年-1945年,短短12年的纳粹统治时期,给具有数百年光荣历史的德国大学造成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德国高等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不断下降,规模不断缩小,德国大学生数量锐减。极大地遏制了得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严重腐蚀了德国教育的精神和优良的传统。但是这一仅仅维持了十多年的政权并没有使具有历史悠久的德国高等教育制度产生根本性的动摇。三、20世纪后半期德国的高等教育(一)战后高等教育的恢复与重建1、恢复高等教育传统,改造纳粹高等教育(1)美、英、法责成德国建立大学教育委员会,负责对高等教育提出建议。(2)1947年提出《施瓦巴赫方针》高等教育改革草案及1948年提出《关于改革高等学校的专家意见》:强调恢复德国高等学校学术自由和教授自治的传统。(3)1946年底,所有大学恢复运转。(4)一批新大学得以建立:1946年美因兹大学,1948年萨尔布吕肯大学、柏林自由大学,1950年古森大学。并恢复建立师范学院(5)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学习异常刻苦,被誉为“最认真和最优秀的一代”,这一时期的大学由于较少关心社会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被称为“象牙之塔”。这一时期联邦德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废除希特勒统治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实行以州为核心的地方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为了协调全国性的教育问题,联邦先后成立了各种教育协调和咨询机构。各州文教部长常务会议(1949年):协调各州教育政策常设咨询机关——德国教育委员会(1954年):负责全面研究德国的教育。德国大学校长会议(1949年):联合各高等学校,讨论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政策、发展。德国文化教育委员会、德国教育理事会、科学委员会:提出改革建议和改革政策。从总体上看,联邦德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既注意管理的分权特点,形成管理的多中心,同时有主意管理的多中心的统一,逐步强化政府的管理行为。有效保证了联邦德国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有序进行。(二)60-7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1、改革背景:a.经济的高速增长要求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b.教育人口的迅速增加c.高等教育自身对社会发展要求的不适应d.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广泛讨论e.1968年德国大学生运动的推动2、改革的主要内容:a.联邦政府进一步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干预b.为扩大生源改革中等教育制度c.新建、扩建高等学校d.增加高等学校类型(高等专科学校、综合高等学校、函授大学)e.改革高校课程和专业设置60年代初开始,德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次数量上的大扩张。西德高等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传统的精英阶段跨入了大众阶段。德国高等教育摆脱了1930年以来一直落后于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的窘境。(三)高等专科学校的产生与发展二战后,德国建立了各种新型学校,其中高等专科学校是最有代表性,也是最有成效和最受欢迎的。1、产生背景(1)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大学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的要求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2)综合高等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为提高原有的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学校档次和培养要求,创办高等专科学校是最佳选择。2、高等专科学校的地位与任务地位:它是高等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公认为是德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第三阶段。它享有大学应有的各项权利。任务:以密切结合实践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获得的知识,为学生做好就业前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准备。3、入学条件凡达到12年中学毕业水平者便能取得高等专科学校的入学资格,职业高中毕业生或技术完全中学毕业生也可进入高等专科学校学习。凡未经上述学校毕业,年龄小于40岁的必须通过考试方能录取。4、学制与考试一般3年,共六个学期。基础阶段为二或三学期,专业学习阶段为三或四学期。一般有一整个学期作为实习时间。基础阶段学习结束后经过一次前期考试,及格后取得继续学习的资格。结束专业学习后再进行一次毕业考试,及格者获得学位工程师。毕业考试前学生还必须完成一件毕业作品及毕业论文。5、教学组织教学与实践和实用相结合。以教学为主,无基础理论科学研究任务。教学的时数比普通大学多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6、特点从总体上看,高等专科学校适应地区性工、商业的经济发展之需,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及其条件的不同设置灵活多样的专业,培养时间短,实践性强。毕业生不但具有基础理论知识,而且毕业后即能独立进行职业活动,深受大小企业的欢迎。在各类高校毕业生中,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较小,且学费比上大学要低得多。此外,毕业生也可以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受到广大学生青睐。(四)两德统一后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统一后的德国发展迅速,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领域均有不俗的表现,一度被誉为欧洲“经济发动机”。统一后,东德的高等教育开始向西德模式接轨。1、特征:(1)重新调整高等教育布局。对东德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全部接管、部分接管和不接管三种做法。(2)对东德各专门科学院再改组。原东德的大学以教学为主要任务,科学研究由各专门科学院承担。统一后,许多专门科学院被解体。2、结构类别:变化不大。整个高等教育结构主体包括7种类型:综合大学(即传统大型大学)、综合制大学、师范学院、教会大学、艺术学院、高等专科学院和行政管理专科学院。3、《高等教育总纲法》(1985年)对高等教育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提出了新规定:(1)教师组织形式:学术助手·艺术助手、上级助手·上级技师、大学讲师。(2)校内管理体制:总长制和学长制。校长(总长)及其校级领导成员均有大学协议会选举产生。(大学学议会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题申报书:高管认知特征对企业负责任创新的影响机制及提升策略研究
- 课题申报书:多元文化交融下少数民族古代文艺理论范畴体系构建研究
-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新媒体广告创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1《短歌行》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摄影测量学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测绘类专业写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山东地方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高频电子与通信电路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运动与心理健康》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第六单元 习作:这儿真美(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 村干部法律培训课件
- 教育戏剧:实践指南与课程计划
- 2023-2024学年北京市丰台区数学四上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答案
-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护理
- 血液透析中监护及护理课件
- 2023年标签管理规范模板
- 汽轮机本体及辅机检修课件
- 《网店运营实务》课程标准
- 某有限公司组织手册
- 裁判员劳动合同
- 抽油泵泵效分析演示文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