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最后冲刺核心考案_第1页
政治理论最后冲刺核心考案_第2页
政治理论最后冲刺核心考案_第3页
政治理论最后冲刺核心考案_第4页
政治理论最后冲刺核心考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易出选择题】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是哲学的内容和基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本质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看法;方法论是用对世界的总看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包含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易错提示哲学与马哲不能混同。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马哲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4.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哲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易出选择题、辨析题】(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恩格斯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第二,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外部存在的问题。3.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第一,为划分哲学派别提供了一条指导线索,第一性问题是区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惟一标准,同一性问题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第二,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根本准则,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4.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1)思维与存在及其关系,是任何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科学依据,也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基本前提。(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二)马哲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新增考点】1.旧唯物主义坚持物质决定意识,但只是从直观形式去理解物质,抹煞了意识的能动性;唯心主义则把物质看作意识的产物,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性。两者都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在思维与存在问题上各持一端。2.马哲科学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它扬弃旧哲学,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世界的本质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正确解决了思维与存在对立统一的基础问题。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常考点,易出选择题】1.哲学的党性: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不存在超党性哲学(既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的哲学)。哲学的党性是阶级性在理论上的体现。2.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坚持唯物主义,就必然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3.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1)朴素唯物主义,其主要特点是坚持用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一般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但却是直观的、猜测的、缺乏科学论证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与近代自然科学相结合,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但它又存在三个根本缺陷:第一,机械性;第二,形而上学性;第三,不彻底性。△知识延伸近代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承认“物质的自然”;而在历史观上却是唯心主义,把历史进程理解为一种主观性的存在,导致“精神的历史”。这就制造了“物质的自然”和“精神的历史”对立的神话。其原因是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是直观地看世界,抹煞了人及其意识的能动性。(2)辩唯和历唯,即马哲。4.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如“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我思故我在”(笛卡儿)、“心外无物”(王阳明)等,其荒谬之处在于必然导致“唯我论”。(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人的精神变为独立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如柏拉图的“理念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论”,老子的“道生万物”、朱熹的“理在事先”等,其荒谬之处在于以某种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5.唯心主义存在的根源:(1)社会历史根源:生产力低下和科学不发达,片面夸大精神及精神生产的作用。(2)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受到反动阶级的拥护和利用。(3)认识论根源: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方面加以夸大,造成主客观相分离。列宁指出,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一、马哲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马哲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现及其伟大意义【易出选择题、辨析题】(一)马哲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重要考点】1.在研究对象上的伟大变革:旧哲学混淆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把哲学看成“知识总汇”、“科学之科学”;马哲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易错提示1旧哲学把哲学看成“知识总汇”、“科学之科学”,把具体科学看作哲学的分支学科,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马哲则认为哲学是研究整个世界最一般规律的学说,具体科学是研究世界某一领域特殊规律的学说,两者之间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2.在理论内容上的伟大变革:旧哲学从总体上说,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相分离;马哲则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3.在社会作用上的伟大变革:旧哲学把哲学看成解释世界的工具,看不到哲学与改造世界的关系;马哲则强调哲学的使命不仅要认识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知识延伸(1)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哲实现革命变革的集中体现。(2)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突出哲学的实践功能,是马哲实现革命变革的关键。(二)马哲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新增考点】参阅“(一)马哲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现及其伟大意义1.旧历史观不乏唯物主义的某些因素,但总体上是唯心的。旧历史观有两个根本缺陷:第一,片面夸大精神因素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否定精神因素背后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因素;第二,片面夸大个人在社会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它创立的意义:第一,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长期统治地位;第二,为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指导;第三,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第四,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认识工具。二、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哲的根本特征【重要考点,易出选择题、辨析题】1.马哲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1)在世界观上,马哲强调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2)在认识论上,马哲强调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对认识起决定性作用。(3)在历史观上,马哲强调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总之,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基本观点。2.革命性与科学性是马哲的本质特征。(1)马哲的革命性集中体现在对旧世界的彻底批判精神,即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还体现在它有鲜明的阶级性,公开声明它为无产阶级服务。(2)马哲的科学性是指它以实践为基础,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3)马哲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既是它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也是它的阶级性所要求的,两者统一于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活动中。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哲的精髓【重要考点、新增考点,可出各种题】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的辩证关系参阅“第四章第三节五、(二)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指导意义”。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凝聚了马哲的思想精华(1)它体现了马哲最显著的特征即实践性。实事求是离不开实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践的根本体现与根本要求。(2)它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高度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唯物主义),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辩证法),要求我们的主观思想跟上客观实际的变化,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3)它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也是达到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而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旧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4)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人们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群众不仅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还是创造历史的主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解放思想说到底就是把群众中蕴藏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活力解放出来;实事求是本质上是从亿万群众的实践出发、深入群众实践、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与时俱进则集中代表了广大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根本要求。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一、马哲与现代科技革命。马哲与现代西方哲学【易出选择题、辨析题】(一)马哲与现代科技革命1.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哲的推动作用:第一,它所取得的成就,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哲的一系列基本原理;第二,它在许多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深化和拓宽了马哲的宇宙观;第三,它提出的许多新问题推动了马哲的不断发展。2.马哲为现代科技革命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使现代科学研究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干扰、得以顺利发展。△考点点拨两者关系实质上是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体现。(二)马哲与现代西方哲学1.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对立思潮:(1)科学主义思潮:如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和科学哲学等,它们极力推崇科学知识、主张哲学应仿效自然科学,放弃或拒斥世界观的研究,致力于对科学知识的综合或逻辑分析,把哲学变成对科学进行分析的认识论和方法论。(2)人本主义思潮:如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等,它们反对科学和理性,认为科技是造成现代人“非人化”的根源,主张哲学应抛弃对外界的认识而回到人的存在本身,注重对人的内心世界的非理性发掘。△易错提示(1)现代人本主义不同于近代人道主义,后者崇尚理性和科学,倾向于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是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思想武器。(2)现代人本主义也不同于现代化大生产中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后者是理性和科学的产物,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统一。2.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哲有本质区别:第一,理论实质不同,前者是唯心主义,后者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第二,阶级属性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包含有某些合理因素),后者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3.马哲批判地借鉴现代西方哲学:第一,马哲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第二,马哲既强调世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又充分考虑人本身的发展要求,力求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二、马哲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重要考点,易出选择题、分析题】△相关链接涉及马义中国化的考点还有马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三篇第一章第一节);马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第四篇第一章第一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第四篇第二章第三节)。马义中国化不仅是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现实的热点问题,要把相关考点综合起来把握。(一)马哲的中国化1.☆马哲中国化是把马哲的世界性同中华民族的民族性结合起来、把马哲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发展,为中国人民所掌握。2.马哲中国化的依据:第一,马哲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需要;第三,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大量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思想精华。3.马哲中国化的基本要求:参阅“第三篇第一章第一节一、(二)马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新增考点,易出选择题】1.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历史任务。2.马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是马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义。(2)邓小平理论是马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3)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期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知识延伸马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改革开发经验以及共产党治党治国经验进行哲学总结的过程,也是马义与时俱进的过程。总之,马义中国化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义的过程。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易出选择题、辨析题】1.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3)两者都坚持用自然物质来说明世界的本原,但都缺乏辩证思维,把物质和物质形态混为一谈,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辩唯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物质定义上:“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3.辩唯物质观的意义:(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揭示了物质范畴的深刻内涵,坚持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它指出物质是能为人的意识所认识的,坚持了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它指出客观实在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这就把物质与物质形态区分开来,坚持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4)它指出物质范畴是哲学范畴,物质既包括自然事物,也包括人的实践活动。人类社会是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就从本质上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同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知识延伸把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其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在物质观上实现了本体论与认识论、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高度统一。4.辩唯物质观与现代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1)两者关系体现了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2)辩唯物质观揭示的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而现代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揭示的是具体的物质形态及其个性。(3)辩唯物质观为现代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的研究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使之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干扰;而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极大丰富和发展了辩唯的物质观。△易错提示(1)物质与物质范畴是客观与主观、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2)物质与物质形态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易出选择题、辨析题】(一)物质与运动【常考点】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包括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及其过程。2.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从低级到高级主要有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5种形式。各种运动形式既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运动规律,又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第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主体;第二,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机械唯物论的观点;设想无物质的运动,是唯心论的观点。△易错提示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但不能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二)运动与静止1.静止不是绝对不动,而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有2种情况:第一,相对于某个参考系而言,物体没有发生位置移动;第二,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处在量变阶段。2.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它使事物呈现出多样性;第二,它是认识和区分事物的基础;第三,它是理解和衡量事物运动的尺度。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运动是全体,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局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只讲运动而否认静止,是相对主义的诡辩论;只讲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动论。(三)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1.时空也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具有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具有三维性。2.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间、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实在性。(2)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间、空间具体特性的可变性,即时空的具体特性随着物质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时空的相对性是由非欧几何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论证的。△知识延伸时空与时空观念不同,前者随物质运动为转移,是客观的;后者因人而异,是主观的,是人们对时空的反映。否认时空存在的绝对性、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时空观(如康德、黑格尔);否认时空具体特性的相对性、可变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如牛顿的“绝对时空观”)。3.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第一,时空的无限性是就整个物质世界而言,时间上无始无终、空间上无边无际;时空的有限性是就具体事物而言,时间上有始有终、空间上有边有际。第二,无限由有限构成,存在于有限中;有限包含着无限,不断地趋向于无限。第二节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一、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实践的具体特征和基本形式【易出选择题、辨析题】(一)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重要考点】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1.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1)实践是人变革物质世界的“感性”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这是实践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的一般本质。(2)实践是人特有的活动,它把人的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这是人的实践活动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第一,实践使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第二,实践创造出物质资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三,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社会关系,使人成为社会的人。(二)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新增考点】1.实践的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2.实践的客体,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对象。3.实践的中介,是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纵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4.实践是一个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构成的复杂系统。(三)实践的基本特征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及其水平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和支配。2.主观目的性: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3.社会历史性:实践受社会关系、历史条件的制约,因而实践的规模和水平是具体的、历史的。(四)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在阶级社会,它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实践。3.科学实验。二、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新增考点,易出选择题】1.实践决策。这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关键环节。2.实践目标的制定。3.实践的组织和管理。4.实践结果的检验与评估。三、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重要考点,易出选择题、辨析题】1.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是指独立于人的实践活动之外的自然界,是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具有先在性。2.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体,具有人为性。3.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辩证统一(1)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都是客观的。(2)★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人类世界不断改变着自在世界的界限,但又必须遵循自在世界的运动规律,否则人类将遭到自然界的惩罚。(3)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知识延伸实践具有本体论和世界观的意义。这是因为:(1)实践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而且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理解世界的本质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2)人通过实践这种中介性活动,实现着对物质世界的观念把握和实践把握:一方面形成人的主观世界;另一方面又创造出一个属人世界即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重要考点、常考点,可出各种题】(一)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1.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在意识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第一,它促进了意识的器官即人脑的形成;第二,它推动了意识的物质外壳即语言的产生。2.意识的本质:(1)从产生机制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2)从反映内容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正如马克思所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易错提示(1)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不是意识的源泉,也不是意识的产物。(2)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即使是荒诞的意识,在现实世界中也有其客观原型。费尔巴哈说:鬼神的原型是人!△知识延伸意识主观性的表现:(1)意识形式的主观性;(2)对同一对象的意识存在个体差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3)对事物反映有近似性、虚幻性和创造性,但是意识的内容和造成意识主观性的原因却是客观的。(3)意识本质问题上的庸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前者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特征,把意识说成是人脑分泌的一种特殊物质;后者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把意识说成是纯主观的形式。(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1.意识能动性是指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2.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第三,意识活动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过程的调控作用。3.意识能动性的实现:第一,前提条件是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第二,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第三,还要借助一定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4.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的模拟、物化和延长,不是本来意义上的智能,随着科技发展,人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工智能在某些方面会超越人的意识,但在总体上则不如人的意识。5.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上的基本观点:第一,辩唯,既承认物质的决定性,又承认意识的能动性(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第二,机械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的决定性,否定意识的能动性(无所作为)。第三,唯心主义,否认物质的决定性,夸大意识的能动性(为所欲为)。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易出选择题、辨析题】(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常考点】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这是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知识延伸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世界的两个本原,它们彼此独立、互不相关,表面上凌驾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上,实质上仍然是唯心主义。2.世界是物质的,即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知识延伸“存在”是个多义词,哲学基本问题中与思维相对立的存在,是物质存在;笼统地讲存在,既可以是物质存在、也可以是精神存在。因此,“世界统一于存在”不是唯物主义观点。3.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即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这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对旧唯物主义。(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重要考点】△考点点拨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分析工具,其运用十分广泛。如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从根本点上说,这是由中国革命遇到的实际即中国国情所决定的;再如现阶段我们为什么必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归根结底也必须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来进行分析。1.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2.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重要意义:第一,理论上,它是马哲的理论基石,也是反对二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以及宗教神学世界观的有力武器。第二,实践上,它是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第一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常考点,易出选择题、分析题】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以相互区别为前提的。2.联系的基本属性:(1)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决不能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真实的联系。(2)普遍性:每一事物通过中介与其他事物联系着,又是其他事物发生联系的中介。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3)多样性:联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3.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主要特征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其中,整体性是最主要特征。系统观点是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的具体化。4.系统观点深化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1)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部分也不能脱离整体,否则将失去其原有的性质和功能(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2)整体和部分相互作用,整体决定着部分,部分又影响着整体。(3)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5.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原理的意义:第一,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第二,要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认识事物复杂多样的联系,并从中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第三,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建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基础。二、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易出选择题、辨析题】△相关链接关于永恒发展这组考点,可以和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原理综合起来(第四章第二节),联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个现实热点问题出大题。(一)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新增考点】1.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运动是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发展则是前进性运动。2.发展的基本属性:第一,永恒性,即每一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一过程的结束意味着另一过程的开始;第二,普遍性,即发展是广泛的。(二)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事物。两者区分的根本标志,看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第一,新事物代表事物发展的趋势;第二,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辩证的否定是决定性的环节;第三,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最终会得到人民大众的拥护和支持。3.发展的实质是新陈代谢,是创新。因此,我们要增强创新意识,扶植和支持新生事物,不断推动事物发展。★(三)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重要考点、新增考点】1.过程论的内容(1)过程是指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2)任何事物都是作为过程存在的,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3)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即,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无数具体过程构成的集合体。(4)发展和前进是世界总过程的主导方向。2.过程论的意义:第一,它要求我们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把事物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第二,它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来考察事物、任何事物都要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增添新的内容。三、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现象和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易出选择题、辨析题】1.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与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易错提示规律与规则不能混同。规律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规则是人为制定的,主观的。合理的规则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2.规律的基本特征(1)客观性,这是规律的最主要特征。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要受其惩罚。当然,尊重客观规律不是说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是说,能动性的发挥要建立在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2)必然性,它是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3)稳定性或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条件,规律性的现象就会反复出现。△易错提示规律的重复,是本质性、必然性内容的重复,不是具体事件的重复!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4)多样性,即规律的表现种类是多样的,有决定论规律与统计学规律、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之分。3.马克思主义主张辩证决定论,反对非决定论和机械决定论。第一,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必然性。一般而言,决定论是唯物主义的,非决定论是唯心主义的。第二,决定论又分为辩证决定论和机械决定论,两者都承认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必然性,它们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主观能动性和偶然性的作用。(二)现象和本质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外在联系与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有真象和假象之分,两者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易错提示(1)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假象是事物的一种现象,是客观的;错觉是错误的感觉,是主观的。为假象所迷惑就产生错觉。(2)现象与本质都是客观的,两者之间不是主观与客观(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即现象不是反映而是体现本质。2.现象与本质的关系:(1)现象为感官直接感知,本质为抽象思维把握;现象是个别的,本质是一般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2)事物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3.现象与本质关系的意义:现象与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现象与本质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三)必然性与偶然性【常考点】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1)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必然性处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偶然性处于从属地位,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2)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中包含着必然性,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夸大偶然性的作用或否定偶然性的作用(如:“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都是错误的。3.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意义:掌握必然性是科学认识的基础;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是科学认识的基本要求。四、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第一,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第三,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第四,承认矛盾的观点与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根本分歧)。2.唯物辩证法与唯心辩证法都是辩证法,但前者以唯物论为基础,后者以唯心论为基础。△知识延伸唯物辩证法与诡辩论有相通之处,但两者有本质区别:(1)唯物辩证法既承认区别又承认联系(即讲非此即彼,又讲亦此亦彼),诡辩论不承认区别只承认联系(不讲非此即彼,只讲亦此亦彼)。(2)唯物辩证法既承认运动又承认静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诡辩论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3)唯物辩证法既坚持两点又分清主次,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诡辩论虽坚持两点但不分主次,貌似全面实则“均衡论”。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第二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一、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一)事物存在的质、量、度【常考点,易出选择题、辨析题】1.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与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质是内在的,属性是外在的。认识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基础。2.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规定性。量与质一样,也是事物固有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直接同一。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3.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身质的量度。度的两端叫“关节点”,度是关节点之内的量。认识度要求坚持质量统一观、掌握适度原则。(二)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易出辨析题、分析题】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两者区分的根本标志,是看其变化是否超出了度(而不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2.质变和量变的辩证统一:(1)量变和质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2)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第一,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即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第二,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易错提示部分质变归根到底是量变,不是质变。质变有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两种基本形式。量变有数量变化与结构变化两种基本形式。3.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的意义:第一,理论上,要批判庸俗进化论和激变论。前者夸大量变而否认质变,后者夸大质变而否认量变。第二,实践上,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战略以及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统一的理论基础。二、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可出各种题】(一)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1.肯定和否定是同一事物内部的两个相反方面: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方面,当肯定处于主导地位,事物保持其原有性质和状态;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当否定处于主导地位,事物改变其性质和存在。2.肯定与否定辨证统一:肯定中包含着否定,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3.唯物辩证法把肯定与否定结合起来思考问题;形而上学则把肯定与否定绝对对立起来,一讲肯定就是肯定一切,一讲否定就是否定一切。(二)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重要考点、新增考点】△考点点拨辩证的否定观可用来分析如何正确看待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首先,要看到三权分立是为巩固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其阶级本质不容忽视,同时它还存在诸多弊端,我国决不能照搬;其次,也不能不看到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斗争的产物,其中包含的权力要制约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的政治文明,可以借鉴来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服务。1.辩证否定观: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第三,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知识延伸唯物辩证法含有保守因素,但不能等同于保守主义。因为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它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辩证的否定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这种批判的、革命的本性。2.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第一,理论上,要批判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它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第二,实践上,对事物要采取辩证分析的科学态度,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要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新增考点】△相关链接(1)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第七章第一节)→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第五篇第六章第三节)。(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第五篇第一章第三节)→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第五篇第二章第三节)。在复习中,可尝试着用前面的理论观点分析后面的相关知识点,也可用后面相关的知识点来印证、加深对前面政治观点的理解。1.否定之否定过程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三个阶段、两次否定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事物发展中的每一次否定都是辩证否定、都是扬弃,都把事物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体现了事物的自我完善。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这是因为:第一,事物发展经过两次否定,在形式上,第三阶段会重复第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出现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第二,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经历反复斗争;第三,在特定条件下,新事物还可能发生挫折甚至失败。4.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即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是事物发展的一个根本特征。5.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意义:(1)理论上,要批判循环论和直线论。循环论认为,事物只有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否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直线论则否认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认为发展只有前进,没有迂回曲折,更不会有后退。(2)实践上,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人类社会是在曲折中发展的。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走势。第三节对立统一规律△考点点拨矛盾规律作为思想方法,即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是辩证方法中最根本的认识方法。要高度重视矛盾规律的三大原理(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两点论与重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点论的统一)的方法论意义,它们往往捆绑在一起运用,是功能十分强大的分析工具,可用来解剖各种自然、社会现象,也是我们追求思维完整性、避免思维片面性的前提条件。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易出选择题】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3.矛盾分析方法是辩证方法中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二、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常考点】(一)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重要考点,可出各种题】1.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是事物固有的,是客观的。△易错提示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辩证矛盾,辩证矛盾不同于逻辑矛盾。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所造成的思维混乱。任何科学认识,既要排除逻辑矛盾,又要研究辩证矛盾。2.矛盾的基本属性:第一,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第二,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易错提示不能把同一理解成等同,同一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是以差异为前提的;不能把斗争混同于斗争的具体形式,如错误地认为斗争即对抗。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第一,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第二,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基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易错提示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不是讲矛盾双方的斗争不需要条件、不受任何条件约束,而是指矛盾双方的斗争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但斗争的具体形式受不同条件的制约。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方法论意义:第一,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要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只见同一或只见对立的形而上学片面性。第二,对当前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东西关系、南北关系及中美关系发展趋势的分析,要坚持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它为矛盾双方的存在与发展提供场所;第二,它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对方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它规定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2.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第二,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3.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4.事物发展中的内因与外因: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第二,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原理,是我国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哲学基础。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重要考点、常考点,易出选择题、分析题】(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世界充满了矛盾,事物即矛盾。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表现的多样性。(1)从性质看,有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之分。(2)从地位看,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主次矛盾及矛盾的主次方面之分。(3)从解决形式看,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以及创造出一种使矛盾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式。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第一,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第二,一般存在于个别中,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包含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第三,一般与个别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易错提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不同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为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没有超出特殊;整体由部分构成,具有部分所没有的功能,已超出了部分。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方法论意义:第一,它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第二,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知识延伸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科学认识与区分事物的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论基础,也是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简单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而是在矛盾的普遍性指导下分析特殊性。可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质是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也就是坚持矛盾问题的精髓。(二)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考点点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是一个运用范围十分广泛的思想方法。如分析科技发展的社会影响(第六章第二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第二篇第三章第二节)、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影响(第二篇第七章第一、第二节)、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第三篇第七章第二节)、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大局”的思想(第四篇第六章第二节)、邓小平国家统一的伟大构想(第四篇第十章第一节)、当前国际形势的总体评估(第五篇第二章第三节)等,都离不开“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思想方法。1.主次矛盾及其关系:第一,在事物的许多矛盾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第二,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反过来又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第三,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矛盾的主次方面及其关系:第一,在同一矛盾内部,居于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从属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第二,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第三,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两点论”和“重点论”及其关系:(1)两点论是指在一个事物中能看到许多矛盾、在一个矛盾内部能看到两个方面。两点论的对立面是一点论。(2)重点论是指在一个事物的许多矛盾中能抓住主要矛盾、在一个矛盾内部能抓住主要方面。重点论的对立面是均衡论。(3)两点论以重点论为补充,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与重点论是辩证法,一点论与均衡论是形而上学。4.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意义:第一,在工作中抓住重点、带动全盘。第二,看问题时要看主流,同时注意支流。第三,在克服一种主要倾向时,要注意可能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防止思想方法的片面性。四、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1.中国传统的矛盾观:(1)用“有两”、“有对”、“有耦”等来说明事物矛盾的广泛性。(2)用“相反相成”、“相依相济”、“相形相生”、“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等来阐明矛盾双方的辩证关系。(3)用“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辩证方式来解决矛盾。2.中国传统矛盾观的现代意义:这种注重和谐统一的矛盾观,对于维护生态平衡、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于争取社会的和谐稳定、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对于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序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第一节认识的发生和本质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可知论。不彻底的唯心主义,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不可知论。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是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恩格斯指出,实践是对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批判。△易错提示人的认识与实践能力既无限又有限。从整个人类的角度而言,人的认识与实践能力是无限的(至上);从某一时代的群体或具体的个人而言,人的认识与实践能力是有限的(非至上)。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反映论、反对先验论。△知识延伸哲学上的两条认识路线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前者主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后者主张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反映论、反对机械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对立:第一,是否强调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第二,是否强调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易错提示要划清哲学上主要的理论界限,搞清它们的对立所在。(1)唯物论与唯心论,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它们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对立。(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它们在世界能否被认识问题上对立。(3)一元论与二元论,它们在世界是否统一的问题上对立。(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在世界状态问题上对立。(5)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大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它们在社会的本质和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对立。二、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易出选择题、辨析题】1.劳动实践为人类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2.劳动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展,并通过这种活动在人脑中的内化,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3.劳动实践促进了人的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易错提示区分认识的基础、对象、本质、起点。基础——实践;对象——客体或客观事物;本质——能动反映;起点——感觉。三、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易出选择题、辨析题】(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重要考点、常考点】1.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基本特征有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基本类型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认识的本质和过程2.认识客体是指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基本特征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基本特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3.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第一,实践关系(最基本的);第二,认识关系;第三,价值关系;第四,审美关系。△知识延伸主体与客体除相互依赖之外,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1)在生产、实践中,主体客体化,即人的知识、能力、目的等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物化。(2)在消费、认识中,客体主体化,即外部事物及其规律,内化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等本质力量。△易错提示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能混同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1)认识主体是人,客体是人的活动指向的对象;主观是人的思想,客观是物质世界。(2)认识主体与客体在认识过程中相互依赖、缺一不可;而主观是客观的反映,客观不以主观为转移。4.辩证唯物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并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强调认识本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二)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新增考点】1.辩证唯物主义不仅坚持反映论,而且主张认识是一种创造性活动。2.认识的创造性表现:第一,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摹写,而是主体对客体的加工再现;第二,认识不仅能反映客体的现象,而且能透过现象反映本质;第三,认识还具有超前性和创新性。△知识延伸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反映在创造中实现,创造以反映为前提,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只讲反映否认创造(机械直观反映论)或只讲创造否认反映(先验论),都是错误的。(三)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1.认识与信息:信息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一种属性。从信息角度看,认识首先是一个主体接收客体信息的活动。没有客体信息的作用就不会产生对客体的反映。这是强调认识要有客观基础的问题。2.认识与选择、重构:认识不是被动地接收客体信息,而是对客体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这是强调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问题。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重要考点、常考点,易出选择题、分析题】△考点点拨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及其意义(第三篇第一章第一节、第七章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意义(第四篇第一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及其意义(第四篇第二章第一节、第三节)的分析,就渗透着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思想方法,即认识来源于实践(形成),又指导着实践(意义)。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认识工具、积累感性材料和锻炼人的思维能力。(3)实践是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总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易错提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是就人类总体而言。在个人知识结构中,则有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不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而是源与流的关系。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第一,正确认识对实践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第二,错误认识对实践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五、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重要考点,易出选择题、分析题】1.中国传统的知行观:(1)“知”、“行”不可分离。如王夫之概括为“知行相资以为用,知行并进而有功”;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2)重视“知”的作用。荀子说“知明”则“行无过矣”;《礼记·大学》把“格物致知”放在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首。(3)强调实际行动和勤于实践。孔子说修养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荀子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孙中山也鼓励人们勇于实践、勤于实践。2.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评价:第一,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合理因素为我们深入研究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第二,毛泽东的《实践论》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知行观,把其中的合理因素融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点拨中国传统知行观既有唯物主义的,也有唯心主义的。荀子、张载、王夫之和孙中山等是唯物主义知行观的主要代表,其基本思想可概括为行先于知;老子、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等是唯心主义知行观的主要代表,其基本思想可概括为知先于行。第二节认识的发展过程一、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常考点,易出辨析题】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统一:(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2)感性认识要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的辩证法。(3)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第一,理性指导下的感性深刻。正如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不能马上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第二,感性支撑下的理性丰富。正如黑格尔说,同一句格言,年轻人的理解没有饱经风霜的老人的理解有内容。认识的本质和过程4.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片面夸大感性认识,根本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唯理论片面夸大理性认识,根本否认感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知识延伸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有唯物与唯心之分。唯物主义经验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区分在于:是否承认感性经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唯物主义唯理论与唯心主义唯理论的区分在于:是否承认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易出选择题、辨析题】(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1.必要性: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表面肤浅;理性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内在深刻。因此,感性必须上升到理性并接受理性的指导。2.基本条件:第一,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1.必要性:第一,从实践方面看,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否则就是盲目的实践;第二,从理性认识本身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易错提示理性必须回到实践中去,说明了理论只有在与实践结合中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理论什么也实现不了,为了实现理论就需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些说法不是讲理论不重要,而是讲脱离实践的理论、不与实践结合的理论毫无价值和意义。2.基本条件:第一,理论要尽可能正确;第二,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第三,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知识延伸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是形成思想(物质变精神);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实现思想(精神变物质)。两者既有分工,又密切联系,共同推动认识的发展。三、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易出选择题、辨析题】1.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在认识中起主导作用。2.非理性因素的类型及其作用:(1)狭义的非理性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习惯、本能等,具有自发性、非逻辑性,对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精神动力的作用。马克思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2)广义的非理性还包括人的灵感、顿悟、直觉和幻想等,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心理品质,其作用是借助少量事实,通过创造性联想而快速完成对问题的解答,使认识活动发生非逻辑的跳跃式上升。△易错提示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认识活动的发展;但非理性因素要以理性因素为基础(袁隆平说:灵感是生长在汗水这块肥沃土壤中的智慧之花)。看不到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和片面夸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都是错误的。2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四、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可出各种题】△相关链接这一组考点,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第四篇第三节)的内容结合,可出大题。(一)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新增考点】1.认识的反复性是指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不能总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总之,人类的认识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2.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第一,就客观而言,事物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的限制;第二,就主观而言,主体的生理状况、知识经验和认识能力总有局限性。(二)★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要考点】1.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个统一是具体的,是指主观认识与客观实践相符合,是在特定条件下的符合;这个统一是历史的,是指主观认识应随客观实践发展而发展。△易错提示主观(认识)与客观(实践)的统一,不仅指主观正确反映客观,即主客观相一致,而且指主观反作用于客观。2.割裂认识与实践统一的“右”的错误和“左”的错误:右倾是主观认识落后于客观实践,左倾是主观认识超越于客观实践。两者都给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造成重大损失。(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新增考点】1.创新的认识论基础是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事物的变化和人类实践的发展,要求人们不断进行创新。△考点点拨创新的哲学基础还有:创新的唯物论基础是意识能动性原理(第二章第三节);创新的辩证法基础是事物永恒发展的原理(第三章第一节)。2.创新的意义:参阅“第四篇第三章第三节二、”3.创新的类型及其关系:(1)理论创新:是人们的思想观点及思维方式的创造性提升,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2)实践创新:是人们变革客观世界活动的创造性发展,包括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3)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和社会变革的先导,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4.创新的基本要求:(1)首要条件是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从旧观念、旧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才能从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2)必要前提是增强创新意识。无论何种创新都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只有增强创新意识,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第三节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一、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易出选择题、辨析题】(一)真理及其客观性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一致。2.真理与谬误有原则区别、但又相伴相生,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即超出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转化为谬误;反之亦然。△易错提示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相对真理是包含有谬误因素的真理。3.真理是客观的: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第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也是客观的。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4.主观真理论否认真理的客观性,把真理说成是纯主观的形式。其典型表现:第一,“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马赫主义);第二,“有用即真理”(实用主义)。(二)真理是具体的1.真理的主体、客体是具体的,主、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它有其适用条件和范围。3.任何真理都是一个过程,是全面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重要考点、常考点,可出各种题】△考点点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可以作为思想方法运用。如对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的关系,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关系等的分析,就离不开这一哲学原理1.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和外部世界的可知性。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在广度、深度上要发展。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两者缺一不可。(2)相对之中有绝对,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真理是由无数相对真理构成的,并通过它们表现出来。(3)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1)理论上,要反对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前者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是其现实表现;后者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怀疑主义和诡辩论是其现实表现。(2)实践中,对待任何科学真理,都既要坚持又要发展。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常考点,易出选择题、分析题】(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第一,真理的本性是主客观相符合。检验一种认识是否为真理,既不能在纯主观的范围内解决,也不能在纯客观范围内解决。第二,实践的特点是直接现实性。即实践能把主客观联结起来加以对照,从而检验出主客观是否相符合。2.实践检验不排斥逻辑证明。逻辑证明是探索、论证真理的重要手段,但逻辑证明(其规则、前提和结论)要以实践检验为基础。3.我国1978年开展的实践标准的大讨论,对于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以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有重大意义。(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性和最终性。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检验真理的有限性和历史性。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易错提示不要把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误认为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实践标准。这否认了真理标准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四、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易出选择题】1.真理是一元的,是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强调的是客体尺度,表明人的活动有客观制约性。2.价值是多元的(即同一事物能满足多人需要),是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强调的是主体尺度,表明人的活动有主观目的性。3.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探索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与基础;实现价值是探索真理的目的和归宿。两者在实践基础上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五、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重要考点,易出分析题】△相关链接可与有关党的思想路线的几个知识点相贯通(第三篇第七章、第四篇第三章),就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发展及其对中国革命、建设和当前深化改革的指导意义出大型分析题。(一)认识论与思想路线【易出选择题】1.哲学上有两条认识路线,即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唯心主义的先验论。2.实际工作中有两条思想路线,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3.认识论与思想路线是一致的: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思想路线是认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论。(二)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易出分析题】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哲的精髓,也是中共的思想路线。2.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与发展:(1)20世纪20至30年代,毛泽东在反对党内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创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2)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根据新的实践,在“实事求是”之前加上“解放思想”,成功地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在新世纪新阶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适应党和国家改革与发展的新要求,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后又加上“与时俱进”,从而又一次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3.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在关系:(1)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旧观念、旧框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实事求是,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按客观规律办事。(3)与时俱进,是指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有机统一:a.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内在统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必要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和归宿。b.与时俱进和解放思想紧密相连。把与时俱进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解放思想的内涵才更加具体深刻。c.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不可分割。把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联系起来,才能赋予实事求是以更加鲜明的时代感。d.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基础,与时俱进是目的,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4.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哲的精髓。(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3)它是我们党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哲学基础,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指导思想。(4)它是批判党内外各种错误思潮的有力武器。(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新增考点,易出分析题】1.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