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村社区家族文化的传承-对昌五镇的个案研究_第1页
东北农村社区家族文化的传承-对昌五镇的个案研究_第2页
东北农村社区家族文化的传承-对昌五镇的个案研究_第3页
东北农村社区家族文化的传承-对昌五镇的个案研究_第4页
东北农村社区家族文化的传承-对昌五镇的个案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PAGE\*ROMANPAGE\*ROMANVI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沉寂多年的农村家族文化逐渐呈现出复兴的趋势,很多地方修家谱、建宗祠、搞祭礼、修祖坟等活动异常兴旺。学者们对这种复兴现象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且对复兴的原因也都作了个人的陈述。本文作者在黑龙江肇东市昌五镇调研的过程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昌五镇在东北是一个只有百年历史的移民社区,与关内一些农村社区的村落往往保留完整的家族组织的情况已经不一样,那么这个社区家族文化为什么也出现了复兴的趋势,并且家族文化在农村现实发展中仍发挥正向功能呢?这构成了本文的研究课题。本研究是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重点采用了昌五镇个案研究法,本文建立的基本研究框架是将农村家族文化纳入到文化资本的框架下加以研究,试图在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的关系中揭示农村家族文化的现实根源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发挥的功能。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是以张宝三屯为例,分析家族组织与聚落体完全重合的张宝三屯的形成,家族文化活动及其所发挥的功能。得出家族文化部分则是以李氏家族为例,分析在市场经济氛围中李氏家族如何自觉的组织家族活动,以及其所发挥的功能。总结出农村社会家族文化资本具有重要的功能,功能一方面是文化资本通过社会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一方面发挥着教化的功能,体现出“位育”的思想。通过以上那个两部分得出:家族文化关。第四部分则是要从纵向和横向两条线索中来分析,家族文化在东北农村社会所起到的无法替代的作用。纵向来描述50年来家族文化复兴的一种必然,横向则将家族文化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发现家族文化在东北农村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是一种必然,其他文化只是作为它的补充,与其共生。关键词 家族;家族文化;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AbstractAfterreformandopening-up,ruralclanculturewhichhadbeeninsilenceforyearsagaingraduallyshowsrevivingtrend,startto,Activitieslikerepairinggenealogy,buildingancestralhall,holdingsacrificialritesandrepairtombsoftheirancestorsareveryflourishinmanyplaces.Researchershadquitedifferentopinionsonthisrevivalphenomenonanddiscussedtheirownanalysisaboutthereasonofrevival.TheauthorofthisthesishadfoundsimilarphenomenonintheprocessofinvestigatinginChangwutownwhichlocatedinZhaodongcityofHeilongjiangprovince.Changwutownisanimmigrantcommunitywhichhasonlyaboutonehundredyearslonghistoryanddifferentfromsomeruralcommunityvillageswhichoftenkeepwholefamilyorganization.Sothereasonswhythiscommunityclanculturealsoshowsrevivaltrendareresearchcontentofthisthesis.ResearchinthisthesiswerebasedonfieldinvestigationandfocusedonaspecificcaseaboutChangwutown.Basicresearchframeestablishedinthisthesiswasbringingruralclancultureintoculturecapitalframeandstudyingitunderthisframe.Theauthorwastryingtofigureouttherealisticoriginwhytheclanculturearerevivinganditsfunctioninruralmodernizeddevelopmentprocessintherelationshipsamongculturecapital,socialcapitalandeconomiccapital.Thisthesisconsistsoffourparts:Infirstpartthetheoreticalframe,researchmethods,researchobjectivesandsignificancesarepresented;SecondparttookZhangbaoshanTunforexampleandtheformofspecialphenomenonthatfamilyorganizationandsettlementoverlapcompletelyandclancultureactivitiesanditsfunctionswereanalyzedinthispart.Itwasconcludedthatclanculturerevivalwasaresultofcomprehensivefactorsbuteconomicalcapitalrepaywasthebasicmotiveforce;ThirdparttookSurnameLifamilyforexampleandhowSurnameLifamilyorganizedclanactivitiesself-consciousundercommodityeconomyandtheactivities’functionswereanalyzed.Itwasconcludedthatruralsocietyclanculturecapitalhasimportantfunction.Mainrepresentationofthisfunctionwasitcouldbetransformedintoeconomiccapitalbysocialcapital.Theruralsocietyclanculturecapitalhasedificationeffectduringtransformationandshowsadjustmenteducationthought.Byabovetwopartsitcouldbeconcludedthatclanculturecapitaltransformsintoeconomicalcapitalbytwoways:oneisspontaneous,ZhangbaoshanTunforexample;theotherisself-conscious,SurnameLifamilyforexample.Theseweremainlyrelatedwithfamilyeconomicalcondition,familyconsciousnessandvocationheterogeneitydegree;finallyitwasanalyzedthatclanculture’sfunctioncouldnotbereplacedinnortheastruralsocietyfromverticalandhorizontalangles.Fromverticalangleitcouldbefoundthattherevivalofclanculturewasinevitable.Fromhorizontalangleitcouldbefoundthatitwasalsoinevitablethatclancultureplaysthemostimportantroleinnortheastruralcomparingwithothercultures.Otherculturesonlycouldbeassupplementofclancultureandcoexistswithit.Keywordsclan;clanculture;culturecapital;socialcapital;economiccapital目 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绪论 1课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3家族文化的研究综述 3文化资本及相关资本的研究综述 6家族文化资本研究综述 7简要评述 8概念界定 9家族 9家族文化 10文化资本 11社会资本 12经济资本 12研究内容与方法 12本文的研究框架 12研究内容 13研究方法 14第2章家族文化资本自发积累的张宝山屯 15“五方杂处”的移民社区 15一个农村大家族和聚落体相重合的农村村落 15家族整合的文化行动及其转化机制 17红白喜事 182.3.2盖屋 192.3.3经济资本上的互助 20小亲族的文化行动及其转化机制 20培育文化资本的娱乐性活动 21培育文化资本的仪式性活动 21家族文化的经济资本回报 21本章小结 22第3章高度“文化自觉”的李氏家族文化传承 23李氏家族组织网络特点 23家族成员分布的散络性 23家族成员职业的异质性 23家族统合文化的自觉性 23市场经济氛围中李氏家族的家族文化行动 26敬请家谱 26溯祭远祖 26辟建墓园 26树恩德碑 27编撰谱书 27建立祭堂 27存纪念品 28写排字歌 28家族文化通过社会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化 28家族关系网络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29家族关系网络是一种信任和承诺的机制 30家族关系网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31家族关系网络提供信息,充当信息桥 31家族关系网络是“弱者的武器”——提供日常权威 32家族文化的教化功能 33传承转化经济资本的手段 34认同家族关系与秩序 34传承儒家思想 35本章小结 35第4章东北农村家族文化的演化与共生 3650年来家族文化的不懈坚持 36土地改革到合作化时期家族功能弱化 36人民公社到文化大革命前夜公社替代家族 37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家族由衰转盛 38社会变革对家族和家族文化的影响 41经济因素对家族和家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41政治因素对家族和家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42与家族文化共生的其他文化 43扩展群体范围的基督文化 43补充异质性的“义”文化 44增强合理性的民间崇拜 46对移民社区家族文化传承的理论解释与相关对策 47本章小结 51结论 52参考文献 54附录 54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63致谢 64哈尔滨工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PAGEPAGE62第1章绪论课题背景及问题提出二十世纪80——90年代,沉寂多年的农村家族文化呈现出复活、蔓延的趋势。很多地方开始修家谱、建宗祠、搞祭礼、修祖坟。从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来看,无论是王铭铭在福建溪村,还是肖唐镖等在江西一些村落的研究,都印证了这种复萌。一时间,家族文化问题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与此形成对比,学术界对东北内陆农村地区家族文化问题却较少进行讨为什么在市场经济异常发达的今天,作为传统代表的家族文化却在复兴?对于如何看待家族和家族文化的复兴,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之者寡,贬之者众。目前学界有三种态度。一是对家族文化的兴起持反对态度。如周国政:“家族是封建社会的巨大整合力量……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经济转型,家族势力在一些地区开始抬头,对农村基层政权造成一定威胁,危害了农村社会治安,影响了农村稳定[1]”。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死灰复燃。农村家族势力乘机抬头,大兴家谱之风,大肆募集钱财,搭台唱戏,聚集成千上万人进行庆典,通过修家谱、建宗祠、祭祖等活动。二是持比较温和的态度,指出家族复兴有正负功能。如谢维杨认为国家族研究应该具‘有典型学’的意识,即集中研究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各类家族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应该从探讨家族的功能特征转向分析家族的系谱性结构特质;强调采取文化人类学的‘主位方式’即把[2]”。这样,家族的研究就会有一个改变立场的问题。三是对家族或家族文化的复兴持肯定、为其辩护的态度。如许平中认为:“家族文化具有归属感,能够调解民间纠纷,构建和谐社会是必须的,应给予合法地位,进行‘社会团体’登记[3]学者们还对当代家族与家族文化复兴原因进行探讨,如钱杭先生和谢维扬先生主要从文化的意义上对农村宗族的复兴进行解释,王铭铭先生和朱虹先生倾向于从功能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宗族复兴的原因,买文兰和余红等学者从农民精神心理中的消极因素和精神生活的不足方面入手,探讨其对农村宗族活动复活的促进作用。本文作者在黑龙江省昌五镇做调研的过程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祭祖、修祖坟、修家谱等一系列家族活动正在大肆兴起。黑龙江昌五镇是一个只有百年历史的移民社区,其与关内一些农村社区的村落往往保留完整的家族组织已经不一样。那么只有百年历史的移民社区昌五家族文化为什么也出现了复兴的趋势,并且其在农村社会发展中仍发挥着正向功能呢?这构成了本文的研究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本文是在王雅林教授90年代对昌五镇长期深入的社区研究的基础上进指出了“五方杂处”移民社区家族的特点(王雅林,张汝立,1999:369―398。本研究延续王雅林教授对昌五镇的观察,通过对社区中家族的个案研究,解剖典型案例来揭示东北农村社区家族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及经济资本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家族文化传承的根本原因和机制。本研究是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对黑龙江肇东市昌五镇的个案进行深入分析,在文化资本的框架下分析家族文化得以复兴的原因和家族文化在当前农村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功能,为学术领域不断修正、完善农村家族文化的资本理论奠定基础,从而为最大程度上发挥家族文化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持。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理论意义是为当代的社会学对农村家族组织和家族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丰富的鲜活的案例;有助于为揭示农村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关系的社会学理论提供新的探索。实践意义体现在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中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理论支持,为更好的利用家族文化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理论指导。文献综述家族文化的研究综述作为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主题,中国的家族和家族文化一直是西方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界,汉学界和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所关注的。目前关于家族和家族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点:一是关于家族概念的界定,二是关于家族、家族文化重建或复兴的认识,三是关于家族、家族文化复兴的原因的探讨。关于家族、家族文化概念界定的现状对家族的界定,学界争论的主要焦点在于家族所涵盖范围的大小。一派学者认为家族主要是以父系血缘为基础组成的,持这种观点的包括费孝通、徐扬杰等。费孝通认为:“家族是根据单系(父系)亲属原则组成的社群,它是家庭的扩大(家庭是其基本组成单位),是一个‘社群的社群’,即家族是按男系血缘关系的原则,以家庭为单位组合而成的群体[4]杰对家族的界定:“家族是以家庭为基础的,是指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如共住一个村落之中),按照一定的规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5]一种内部认同和外部边界的社会群体[6]另一派学者则认为除了父系血缘之外,姻亲关系也应该纳入家族的范畴。如岳庆平认为:“家族既包括血缘的父族,也包括以姻缘为主的母族和妻族[7]关于家族范围界定上的分歧。他认为宗族扩充,包括父族、母族、妻族的亲属。‘宗族’为同姓,而‘家族’则未必为同姓,盖包罗血亲与姻亲二者[8]对家族文化的研究一般是从文化开始的,关于文化的定义很多,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曾专门撰写了《关于文化的概念与定义之评述》一文,文中述及了关于文化的164种定义。泰勒关于文化的定义很具代表性,他认为:“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杂丛结的全体,这种复杂丛结的全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任何其他的人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9]”。从社会学等学科的角度来看,很多学者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并且更倾向于认为文化是一种符号系统,一种观念文化。如:克利弗德·格尔兹主张:“文化概念实质上是一种符号学的概念,……所谓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制的意义之网[10]具体到家族文化的定义,王沪宁的定义很有代表性。他认为:“家族文化是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范围的家族关系以及由它产生的种种体制,行为观念和心态[11]”。这是一种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相结合的概念界定。叶汉明认为:“家族文化是指以家族为核心的风俗信仰传统、集体价值观、行为模式、社会形态和物质特性[12]”。指出了家族文化是内在价值观和外在行为的统一。于联凯等人认为:“家族文化是文化存在的一种形式,它包括传至数代的家风、家学、家教和家法等内涵,是民族文化在一个家族中的具体表现,同时它又是民族文化存在与传播的载体[13]”。徐国平认为:“所谓家族文化,是指以血缘关系和宗族关系为繁衍基因而产生的能够反映家族群体人文意识的一种社会性区域文化。它是血缘家族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以血缘关系族人的价值观为核心,以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为载体,包括家族的思想观念、聚落环境、感情方式、审美情趣、族风村俗等带有文化色彩的各种内容[14]”。本研究将在此基础上结合东北农村社区的实际,发展家族文化的概念。关于家族、家族文化复兴现象认识的研究现状家族、家族文化在历史上一向被认为是消极反动的东西,特别是近代以来被认是阻碍历史进步的绊脚石。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指出神权、夫权这四种权力代表了全部封建家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绳索。”对于改革开放后,农村出现的家族和家族文化的复兴,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之者寡,贬之者众。目前学界有三种认识。目前学界有三种认识。一是持基本否定的认识,认为宗族总体上是不利于公民文化的形成,最终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15]的漫漫长路[16]”。吕红平认为“家族文化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阻碍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首先,家族组织有碍于农村基层组织功能的发挥;其次,家族的封闭性限制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影响着现代经济结构的形成;最后,家族文化也有悖于现代文化,构成现代化思想上的制约因素[17][18]着极其重要的职能,它与国家政权之间有着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状态[19]历史条件下与特定发展阶段上‘小共同体’对个性发展与现代化(个性化进[20]黄世楚也认为“宗族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宗族完全有可能实现现代化[21]期发挥重要作用[22]”。学者们的这些研究都在本文的视野之内,为笔者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参考。对当代宗族复兴原因的探讨如王沪宁先生侧重从经济因素和行政体制方面来探寻农村宗族复兴的原因,钱杭先生和谢维扬先生则主要从文化的意义上对农村家族的复兴进行解释,王铭铭先生和朱虹先生倾向于从功能作用。总的看来,这方面的研究触角目前已深入到政治结构、经济体制、社会功能、文化传统、精神心理等各个层面,展示了宗族复兴的原因不是一维的,而是多维的,是多方面因素合力的结果。学者的分歧主要源自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有立足积极和正面的角度来看待宗族复兴,也有的着力于消极于局部或时段式的探讨。文化资本及相关资本的研究综述文化资源、文化资本研究综述文化资源是从属于文化的。文化有良莠之分,那些带来反面效应的文化不能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资源。我国学定义为“人们在文化生产和文化活动中所利用的,能为其带来收益并能促进文化生产和文化经济发展的各种资源总和[23]”。吴圣刚则从文化从属的角度把文化资源定义为“是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以一切文化产品和精神现象为指向的精神要素[24]”。第一个定义的范围比较大,包含内容从人到物质,从文化到关系,对应的是广义的文化概念。后一个定义侧重于精神层面,认为文化资源是无形的精神要素,这个定义只涉及到了需要,并没有对文化的正负功能进行区分。文化资本理论最早是由法国学者皮埃尔布迪厄提出。他并没有给出文化资本定义,只是把文化资本分为:“具体的形式,也就是以精神或肉体的‘性情’的形式存在;客观的形式,对应的也就是文化产品(包括理论的实现或客体化和对某些理论、问题的批判;体制的形式,即文化制度(如学术资格和文化能力的证书)[25]”。他关于文化资本的阐述成为后来学者研究文化资本必引用的内容。在布迪厄之后,许多学者继承了他的研究视角——以个人的文化资本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化资本是如何影响社会分层,如何决学者在研究文化资本时对布迪厄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新的阐释与补充。社会资本最早开始社会资本理论分析的社会学者是布迪厄和科尔曼二人,他们分别对社会资本概念进行了界定,科尔曼还对社会资本进行了五种形式划分。继他们二人之后,国外一些学者分别从社会网络、文化等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这些分析包括波特斯从网络成员关系角度的研究、林南从网络资源角度的研究等。我国学者在接受了西方的理论研究基础高连克评论了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有些是社会资本与发展的研究,如吴光芸、张广利对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资本的关系进行分析;还有一些是理论综述。这些文章不仅揭示了什么是社会资本,而且将社会资本与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联系起来。社会资本将对我们研究文化资本,尤其是文化经济资本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对经济资本最早的系统研究,在这之后学者们都以这本著作为基点研究经济资本,但是最早将经济资本这一概念单独提出来的学者是谁却难以确定。目前经济资本这一学术词汇多应用在金融领域。我国对经济资本的研究有张俊明著的《资本转型论——﹤资本论﹥资本理论的具体化》一书,这本书秉承了马克思的概念体系,把资本看成是经济范围内的,对资本与货币的关系、剩余价值等进行了分析。在对这家族文化资本研究综述家族文化资本与个体的文化资本紧密相连,布迪厄在对个体的文化资本进行深入研究时指出,个体的文化资本的获得与家族文化资本有密切关系,他主要观点有四:一是继承而来的家族文化差异即家族文化资本,例如父母的文化程度、家族文化氛围、家族藏书等影响着子女学习成绩及职业成就,他指出剔除了经济位置和社会出身的因素影响外,那些来自更有文化教养的家族的学生,不仅具有更高的学术成功率,而且几乎所有领域都表现了与其他家族出身的孩子不同的文化消费和文化表现的类型[26]”。二是个体的教育和职业上的野心及期望在结构上是与父母和其他相关群体的教育经历和文化生活相联系的,因此,主观期望和客观机会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性。三是个体通同时,个体依赖于家族给予的优势,可以通过学校延长其文化资本的积累优势,学校教育传授和欣赏的是上层阶级的文化方式,来自这些阶级的子女无得的文凭和证书(属于体制化文化资本、所参与的教育机构、声望来证明,他们与受教育年限一样,对以后的职业会有影响。而把文化——尤其是以教(学术资本是非常有用的,这种资本可以用时间、经历、金钱来购买,然后可以换取地位和收入比较高的职业。受布迪厄的启发,伯恩斯坦研究指出:“出身于不同阶层、生活于不同社交圈子的家族的子女会培育出不同语言模式,低下阶层子女与中上阶层子女的语言法则,如选词、造句、句法等有显著不同,这就限制了中下层阶层[27]金克斯等人的研究表明:“家族文化资本极大地影响了子女的教育和职业成就,而家族‘等级’的传统标准对这种成就并没有显著影响[28]保罗·迪马哥等人发现,从总体看,家族文化资本对后代成绩的影响意义深远。迪马哥又通过11年前后的跟踪研究数据分析,阐明了“家族文化资本与孩子的教育程度、大学入学率、大学毕业率、婚姻选择方式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29]”。海曼、赖特、豪威尔、迈克布鲁姆、戴伟斯等人对家族文化资本也进行了研究,其相关结果不再一一综述。在我国,对家族文化资本研究较为深入和突出的是周晓虹的著作《中国中产阶层调查》,在其第六章〈教育和文化资本的获得与传承〉中,通过8个个案分析,从定性角度说明了中产阶层家族文化资本对子女发展的各方面影响。李春玲的《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族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也从实证的角度论证了家族文化资本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总的来说,同国外相关研究相比,我国家族文化资本的研究比较零散,而且深度上也存在着差距。简要评述以上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学术价值,但根据目前笔者所见到的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和对以往研究的简单回顾,笔者认为,关于家族、家族文化、家族文化资本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关于家族文化的概念表述不明确。由于文化概念本身的复杂,再加上家族这个含义宽泛的定语,从而使家族文化的概念更加复杂。有的研究甚至把家族,家族,家族结构,家族文化的概念混用,从而造成了较大的混乱。第二,从研究的地域来看。以往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和广东一带。这些研究者认为,中国东南的家族有明显的外在表象特征,如祠堂、完整的家族组织等,相当的研究者甚至认为中国的“北方无家族但是,当代也有学者对江西农村、华北农村等地进行了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并纠正了中国“北方无家族”这一说法。尽管如此,总体看来,对中国东北地区农村的家族文化研究还是涉及甚少。第三,以往的家族研究多注重结构和功能性后果的研究。而对家族文化机制,才能做到从根本上正确看待家族文化的传承,为东北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第四,对家族文化资本的研究成果虽然颇多。但多是对家族文化资本对成就、大学入学率、大学毕业率、婚姻选择、兴趣等各方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对家族文化资本如何凝聚网络组织资源和教化家族成员,转为经济资本的研究却很少。第五,从家族文化的影响上看。以往的研究大多强调家族文化整体对中现,家族文化作为传统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之后,在当前中国农村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却又开始恢复或复兴,这说明家族文化在转型期与现代社会结构有相契合、相适应之处,但这个契合点究竟在哪里?即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家族文化继续传承?如何传承?又将在现代社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将是本研究所关注的重点。本文将从张氏、李氏家谱开始展开对两个家族进行研究,进而通过描述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三者转化的关系,分析东北农村社区家族文化的传承。概念界定家族从文献综述中不难看出,关于家族的概念,由于不同学者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及不同的研究目标,对家族的概念使用是不统一的,费孝通、徐杨杰、杨善华、刘小京、韩海浪、孙本文等各位学者都分别对家族的概念作了自己的界定。但其主要焦点在于家族所涵盖范围,对是否包含姻亲关系展开而讨论,综合了学者们主要的两条路线,本文认为:家族主要是按男系血缘关系的原则,并包含了与之有直接姻缘关系的多个家庭建立起来的,存在较为紧密的相互关系和互动行为,有着较强的内部认同感和责任感,并具有一定的外部边界的社会群体。家族文化综合了叶汉明、王沪宁、于连凯、徐国平等人关于家族文化的概念,本文对家族文化进行了简单概括:家族文化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以反映家族成员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家族观念为核心的,以承载这些价值观念的活动形家族成员家族成员是家族和家族文化的主体和中心,是家族文化的创造者和创新者,是家族和家族文化存在的活的载体和最基本要素。家族的繁衍与发展、家族文化的代代相传和创新都离不开家族成员,如果没有了家族成员,家族和家族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家族符号家族符号是一个家族区别另一个家族和家族成员之间相互认同的重要标志。它包括姓氏、辈分和家谱。姓氏是最基本的家族符号,是血缘关系的标志,是标示家族系统的称号,它是一种文化,关系到我们的历史和血脉,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我们的生命的由来。辈分是血缘关系的阶梯,区分着同姓家族中不同代数,标示着同一家族中长幼秩序,它使得家族家族规范任何组织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组织规范,家族组织也不例外。在村落社区中一起生活和劳作的村民之间总会因利害关系产生各种矛盾与争端,因此乡村社会对稳定村庄秩序的规则及组织有内在的需求。家族规规,通过口碑代代相传,以达到教育和警示子孙后代的作用。家族规范的主要内容一般都是告诫族人要习,如节庆、婚丧、礼仪等活动,一般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程度上,与成文规范相比较,这些不成文的规范保留着更多的传统性,也发挥着更大的约束作用[30]家族行动家族行动是指由全体家族成员或大部分家族成员参与的家族集体性活动。它既包括家族的各种祭祖活动、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仪式性较强的活动,也包括族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实践、应对和处理一些家族观念家族观念是家族文化中唯一一个属于“形而上”的构成要素。它是家族符号、家族规范、家族行动所代表的文化表征意义在家族成员意识层面上的积淀和内化,同时也是家族成员认同家族符号和家族规范,许多新的文化特质。文化资本在分析借鉴现有文化资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文研究内容,笔者认为:文化资本是指在农村建设中那些具有积极作用,可以带来经济、社会或自然价值的,具有资本特性的,外在形态多样的文化资源本体。文化资本带来的客观利润包括:凝聚组织网络资源,实现位育和经济增长。文化资本要与社会价值标准一致,能够带来收益、促进发展。其中价值不仅仅限于经济,从社会角度来看“所谓价值,就是在人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尺度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客体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主体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31]”。收益不仅是经济上的,只要是有利于和谐、全面发展的收获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收益,即发展包括社会学所说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同时文化资本具有稀缺性,会引起争夺。应用于不同主体时,他的内涵与外延不同。社会资本本文要从这样几个方面理解社会资本:首先,社会资本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这些关系彼此交互影响构成网络结构。这些网络是建立在传统的那的。第三,社会资本的动态的过程离不开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过程中每个人会进行不同的选择,从而形成丰富多样的社会网络资本。经济资本综合各位学者的界定,本文认为经济资本应该包括:资金、劳动工具、劳动力等。与经济角度的经济资本定义不同,社会学角度研究的经济资本不能够把人力资本完全涵盖在其内涵之中。早期的资本研究和资本概念应用局限于经济学角度,这并不是说马克思所作的资本定义不可扩展,实际上它的资本定义从面世那天起就有可扩展的余地,但是在时代的要求下人们只看到了经济利益,阻碍了对资本概念的深入分类。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的研究框架本文的基本研究框架是将农村家族文化纳入到文化资本的框架下加以研究,试图在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的关系中,揭示家族文化得以复兴的现实根源及其在农村现代化发展中所发挥的功能。布迪厄把资本划分为三种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并集中研究了各种资本之间的区分和相互作用。他认为资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经济资本是资本的最有效的形式,是其他各类资本的根源。在现代社会里,“至少有三种资本类型:一是经济资本,这种资本可以立即并且直接转化成金钱,它是以财产权的形式被制度化的。二是文化资本,这种资本在某些条件下可以转化成经济资本,它是通过教育资质的形式制度化的。三是社[36]文化资本与相关资本的关系可以通过图1-1来表示:图1-1资本转化关系Fig1-1RelationshipBetweenCapital图1-1表示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同属于资本范畴,它们彼此之间并非绝对独立,而是在相互区别中有着必然的联系,通过运作可以发生形式上的转化。在布迪厄看来: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本文则主要强调的文化资本通过两种途径转化为经济资本,一个是凝聚网络组组织资源(即社会资本,进而通过运作转化为经济资本的过程;另一种是通过教化转化为经济资本。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文化研究内容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一下本文的理论框架,即在探讨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三者转化关系中,分析家族文化的传承。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则是以张宝三屯为例,分析张宝三屯家族组织与聚落体完全重合的特殊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又具体阐释家族文化活动及其所发挥的功能。第三部分则是以李氏家族为例,分析在商品经济下李氏家族如何自觉的组织家族活动,以及其所发挥的功能。第四部分则是要从纵向和横向两条线索中来分析,家族文化在东北农村社会所起到的无法替代的作用。纵向来描述50年来家族与家族文化复兴的一种必然,横向则将家族文化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发现家族文化在东北农村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是一种必然,其他文化则作为其一种补充。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重点采用对昌五镇的个案研究,以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转化关系为主线,力图发现与解释家族文化传承的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还在调查过程中使用了访谈法和文献法,访谈法是为了获得大量丰富的访谈资料,更深入的揭示家族文化传承的现实根源。文献法是对所查阅的文献进行鉴别、整理,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家族文化理性的认识,并进行理论分析。在写作方法上,本研究采用先充分展示案例故事并辅以适当的分析,再从总体上对案例进行理论探讨的方法。这种表述方法一方面可以保持事件的连续性与案例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期待可以为其他学者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些较为详细的经验材料。第2章家族文化资本自发积累的张宝山屯“五方杂处”的移民社区昌五镇是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西部的一个中心型集镇,它坐落在松嫩平原的腹地,该地通称为“三肇”(肇东市、肇源县和肇州县)地区,全镇面139.5平方公里,有一个城镇和13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屯、7个居民委员会组成。位于镇中心地带的昌五城东距肇东市区33公里,东南距哈尔滨市90公里,东北距大庆市70公里,西距肇州县城45公里。昌五镇不在铁路沿线上,其为典型的东北内陆农村地区,但以集镇为中心的陆地交通却四通八达,具有地域性交通枢纽的地位。它是“五方杂处”的移民社区,它的开发者是那些“闯关东”的人们。它的村屯一般都是以第一个开荒者来命名,后来随着外姓非血缘人口的迁来,则形成了多姓杂居的村屯。1901年在昌五这个地方修筑铁路,这些因为自然灾害“闯关东”的人们为了能够谋生来到昌五,并在这里繁衍下去。一个农村大家族和聚落体相重合的农村村落张宝山屯是一个自然屯,坐落在昌五镇的西南边缘的一个聚落体,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相对较少,是一个较封闭,人口流动性较小的,以自然经济2-1137550人左右,其中102户姓张,占了总人口的74.5%,其余户有姓周、李、王、赵,一般都是姻亲或者是当年觉得这边年景好投奔过来的。如图2-1活,而且几乎无一例外全都从事农业生产,或者以农业生产为主外带一些农有的同姓家族大部分被拆散了,这才形成了“五方杂处”的移民社区。这一特点就决定了,从昌五社区伊始很少形成典型的血缘关系和村落地缘关系相重叠的“村落家族”,也没有发育出完整的控制整个村落的有族长、族规、族谱、祠堂等等的宗族组织。但是张宝山屯却出现一个典型的聚落体与整个繁。它是一个典型的聚落体与整个家族几乎完全重合的典型个案,一个家族的子孙几乎都在这个聚落体中生活,这在东北是很少见的。表2-1张宝山屯姓氏状况Table2-1Surname’StatusinZhangbaosanTun姓氏户数比重姓氏户数比重张10274.5%关21.5%张96.6%姜21.5%李53.6%朱10.7%赵42.9%蒋10.7%王32.2%金10.7%周32.2%魏10.7%孙21.5%杜10.7%一百年前后,张发那一辈子,山东老家因黄河泛滥,涨大水,洪水冲毁了村房,田地里又蝗虫遮天,颗粒无收,无家可归,无饭可吃,就这样全家人就走上了逃荒的艰难道路,挑着小孩和棉絮,凄惨的上了北大荒,刚开始先到了吉林省德惠县境,张发后来带着六个儿子北上到了肇东县昌五街西,古城以北的娄家园子帮人开荒,挣了一方荒地45晌,全家人开荒种地,建筑张宝山屯。二爷张宝禄在昌五开木匠铺,老爷张宝田在昌五开药铺,后来经济衰落了,最后分了家。张宝山屯是以长子张宝山的名字命名的。在王雅林的《延伸地带》中对地名考有很深的研究,总结出“关内以名字命名的庄名或寨名多是同姓大家五镇以名字命名的屯子则是以最早在这里开荒经营的一个家庭的主人的名字命名,以后又陆续聚集了不少来自各省的杂姓人家,其中多数农户之间没有血缘关系[37]”。但是张宝山屯却形成这种家族和聚落体完全重合的典型现首先,从昌五地图上可以看到张宝山屯处于昌五镇的边缘地带,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一直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家族成员受到现代化意识的影响较弱,口流动性小,人们出去发展的机会很少,张发的大部分子孙还是留在了张宝400多个男性成员。其家族中张宝田张宝田张宝荣张宝林张宝三张宝禄张宝山张发图2-1张氏家族系谱图Fig2-1Zhang’sFamilyTrees家族整合的文化行动及其转化机制张氏大家族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整个家族成员大部分都在从事着农业生产,对家族文化大家没有那种自觉的意识,但是在一个有限的生存空间里,大家都希望占有更多的资源,获得更多的利益,必然会存在各种竞争,争耕地、争宅基、争水源,还有权力的竞争。如果家族成员不团结、不合作,就会受到其他家族的排挤。所以在利益的驱动下,大家都自发的在维护家族文化的传承,积极参与家族活动为家族文化的传承作了非常大的贡献,这进一步加强了家族的团结,凝聚了家族网络组织资源,有利于整个家族的经济利益的维护。农村的家族文化一般通过家族仪式表现出来,而张宝三屯由于其“五方杂处”移民社区的特点,其与关内的家族断了联系的纽带,与关内相比没有严密的家族组织,也没有充足的家族仪式,如修家谱、建祠堂。家族文化只有通过红白喜事、盖房帮工这样的家族活动和辈分排行这样的家族符号变成组织资源,进而在特定的时候转化为经济资本。红白喜事与关内的村落相比张宝三屯由于其缺乏充足的家族仪式,红白喜事则成为全族成员的培育文化资本的重要家族行动,尤其是丧事。在这样的家族活动过程中,没有人会出面进行组织,但是阖族的成员都会过来帮忙,是一种自发性的整个家族统一的行动。在行动过程中,将全族成员凝聚在一起,使成员形成对本家族的认同。首先,红白喜事是全族范围内互助合作的一项重大活动。事件当天,全村同一家族的人不管男女老少,都会来到主人家,连平时有点摩擦和矛盾的也不例外。其他一些外姓氏关系好的、平日里有来往的或在村里有头有脸的其次,随礼的金额依据和主家关系的远近。在农村礼金依据各家的经济情况、与主家的远近关系、平日里的人情往来而不同。但是主要还是依据和主家的关系,大家在这方面有统一的共识,一般不会出现越界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家族认同的结果。第三,帮工都是本家族的成员。现在农村办红白喜事的场面和以前已经大不一样了,和城里人一样酒席也多数都改在饭店了,客人也不用排队轮着吃了,但也要中午、晚上都安排才可以。一个是家族的人比以前也多了,再有现在吃喜筵的不光是本家族人,还有一些外姓人,像平日里关系好的、左邻右舍的,还有年轻人的同学、同事什么的都会来,跟以前有点不一样了,但忙前忙后的都还是本家族的人。第四,小家庭行动与整个家族休戚相关。张宝林老人告诉我们,在农村办红白喜事,谁家来的客人多、来头大,收的礼多,谁家的帮工多、宴席规模大、档次高,谁家就有面子,就表明谁家在村里有势力。丧事作为家族活动最具标志性的体现之一,似乎比喜事更适合于家族之间的较量和竞争。治丧标准都比较高,从报丧、入硷、布置灵堂、扎灵棚、守灵、吊孝、出殡、下葬到请吹鼓手、抬扛者、以及礼先生、礼老爷等,礼俗相当复杂。办丧事时五服以内的家族成员和各种姻亲辈分低于死者的都要披麻戴孝,跟在死者直系亲属后面。丧事的规格越高、规模越大,出殡的队伍越长,主家就越有面子。其实这跟主家所在的家族也有很大关系,因为有些人情,不一定是主家的面子大,而是其所在家族的势力大,即所谓的“不看僧面看佛面”。所以,主家的事一定要办的热闹、体面、出彩,这样全族人都会觉得有面子。如果主家太小气,场面太小,不但主家丢人,全家族在村子里也觉得丢了脸面。由此看来,一家办喜事,关系到的却是整个家族的面子,事件的背后自然暗含着各个家族实力的竞争和攀比。总之,在农村,无论喜事还是丧事,都不仅仅是主家一家的事情,而变成了整个家族统一行动的大事,是不同家族实力和势力的展示和比拼。加上中国农村家族文化特别注重“人伦”和“孝道”等道德礼仪,而红白喜事作为人生中两个最大的礼仪,也是最能集中体现一个家族文化的形式。所以,农村人对红白喜事的重视也就有了可以理解的理由,是家族文化资本的一种不自觉的积累,凝聚社会资本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仪式性的符号将整个家族成员凝聚成一个联系较紧密的组织,以使自己或小家族的经济利益得到实现。这些文化活动都是在无人组织的情况下完成的,却可以使整个家族统一行动起来。盖屋房屋是人类抵御风寒和休息繁衍的场所,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在农村,判断一个人家庭是否殷实,主人是否能干,多半根据房屋的数量和质量及外观,房屋对农家人来讲是“面子”。所以,建房在农村一向被视为大事。旧时,由于人力、物力、财力都有限,盖屋单靠自家的力量很难完成,必须借助本家族成员的帮忙。所以遇到盖屋这种大事,家族里的人是作者在昌五的调研过程中,都发现帮工其实并不如雇工省钱,但是在农村人们还是采用请帮工而不是雇工的形式。这除了有传统习俗的因素外,更多的是在东北东村社会人们保持一个家族组织,达到文化认同,在没有其他更好的表现形式的时候,帮工则成为人们朴素而直接的表达机制。在一次具体(如盖房中,帮工表面上看不具有合理性,但是在长期的文化资本转化为组织资本,进而转化为经济资本的链条中是它是具有合理性的。在盖房过程中还要举行上梁仪式和“贺房”,因为这是有着血缘和姻缘关系的家族成员聚会和社交的重要场合和方式,也是被族人认同和尊重的一种表现。它的意义已不仅仅在于屋主的辞旧迎新和上梁大吉,而是通过这种聚会和这种家族行动,家族成员进一步强化认同,增进感情,家族观念和家经济资本上的互助昌五镇在黑龙江生产力较为落后。当面临灌溉、耕作、收割、养老、治病、防灾等诸多生活难题时,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仅靠一己之力是很难完全自己解决的。而社会保障和政府支持的缺失,让一个普通农民在争取稀缺的社会公共资源时也显得力不从心。从自身生存的角度,他们需要一个坚实的生产生活共同体,高度整合的家族契合了农民的这种需求。而家族的凝聚和整合,离不开同宗同祖的血缘基础,用韦伯的话来说,就是“无疑,全然仰赖于祖先崇拜”。在天然血缘关联的基础上形成生产和生活共同体,家族成员行动一致、高度团结,拓展生存空间,抵御外界风险,化解成员生存危机,实现家族的延续和发展,这就是家族文化的整合功能。一个高度整合的家族,在红白喜事、耕作、灌溉等大事上,族人可以互相提供劳力、财力上提供支持。在受到外族欺负的时候,族人可以得到来自家族道义上和实质上的支持。为了生存发展和安全保障,大家可以作为一个集体与外界讨价还价。家族文化整合下的家族组织满足了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理、安全、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等诸多方面的需要。在张宝山屯,整个张氏大家族作为一个利益总体,通过日常的仪式性家族活动,家族的符号性文化资本,将家族网络组织凝聚在一起,使其超越本小亲族的文化行动及其转化机制小亲族一般是指三四代以内较为亲密的家族,小亲族既包含在大家族之内,是大家族的小分支,他们又和大家族不同,大家族更多的是靠仪式上的活动、靠习俗来维护家族文化的传承。而小家族更多地选择了更人性化的手培育文化资本的娱乐性活动小亲族成员会经常在一起聚会,尤其是过年过节,老人过生日,家族成员会聚在一起把酒谈天,整个家族氛围是其乐融融。在张宝三屯村民都信奉一句俗语“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人们真心的更愿意与自己的小亲族在一起互动。在这种互动下,培育了家族文化资本,人们可以凭借这种文化资本,凝聚网络组织资源,进而在特殊时刻转化为经济资本。培育文化资本的仪式性活动在张宝三屯,每个小亲族都会修自己的祖坟,一年有四次比较大型的祭祖活动,这四次比较大型的祭祖活动一般都是自己的小家族一起行动,它们共同纪念与自己关系较近的祖先。在祭祖的过程中,使人们更加明确自己属于那个更具体的家族组织,认识到哪些人会对他们帮助最大,也最可靠。在这个过程中,巩固了自己的组织网络,在有需要的时候会转化为经济资本。家族文化的经济资本回报小亲族依靠其紧密的家族网络组织,在经济资本方面得到了有效的回报。涉及到对主体越重要的经济利益行动,越会依靠小亲族组织来实现。尤其涉及到各个支系之间利益争夺的时候,各个支系的小亲族会更紧密的凝聚在一起。经济上的合作:据村干部介绍,村里除了招商引资的几个大厂外,还有一些小的民办企业,都是小亲族的人合伙办的。像张贵的养猪厂,张文礼有养牛厂,养殖场等。家族文化成为其维系家族网络组织的手段,尤其是家族文化衍生出来的信任、认同等都有利于家族成员的互助合作,减少交易成本。生产上的互助:生产互助对于张宝三屯的村民来讲,是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人们一般都会选择和自己比较亲密的小亲族进行合作。虽然平日里各家也有这样那样的小矛盾,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大事上的合作。生产上的互助在小亲族中是很平常的,农忙时,役畜、农具、运输工具等都是几家合在一起使用,互通有无。像耕地、播种、灌溉、打药、收割等农活,都有时间限制,家里劳力多、早干完了的就会帮小亲族家干,亲族成员之间的这类帮助他们自己认为在道义上是理所当然的,因为“都是一家子,就得这样。”生活上的互助:小亲族在生活上的互助更是频繁,尤其在困难时能够提得到的回答惊人的一致首先向小亲族成员求助。说明了小亲族这种网络组织能更有效的转化为经济资本。本章小结这一章主要通过描述一个典型案例,即一个农村大家族和聚落体相重合的农村村落——张宝山屯,来分析在东北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家族成员是如何积累文化资本,并将文化资本通过凝聚网络组织资源(即社会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的整个过程。文章中具体分析了其作为整个家族时统一的家族文化活动,以及分化为几个血缘较近的三四代以内的小亲族培育文化资本的活动。在社会资本理论的指导下,发现东北的农村整个大家族文化资本的转化过程一般是通过分化的小亲族来实现的。第3章高度“文化自觉”的李氏家族文化传承李氏家族组织网络特点家族成员分布的散络性与张宝山屯不同,李氏家族成员分布比较分散,少数家族成员在外地定居,其余大部分成员散居在整个两万人口的昌五镇的范围内,已经超越了一个村落聚落体的地域限制,与典型的自然村落有明显的区别,见表3-1。李氏家族的先祖六百年前在山西省洪洞居住,明初洪武年间,随大殖民迁入河南省浚河县十里铺世居。因河南祖籍地天灾人祸,连续不断,生活艰苦,为了求生于公元一九三九年初,在亲属的帮助下逃荒到东北的黑龙江省肇东市昌五镇定居,至今已六十多年。李氏家族在昌五镇落地生根已经繁衍了六代人,形成了三个支系的小亲族,总人口约280人,参见图3-1。家族成员职业的异质性与张宝三屯的张氏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有很大不同,李氏家族成员从事的职业较为多样化,大多数成员都从事着非农产业,如表3-1家族统合文化的自觉性李氏家族在昌五镇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家族,其家族组织了大量的家族活动,还详细修订了家谱,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家族。这无不与李氏家族有一位,能够统领全族,地位相当于族长的隐性权威有关系。这位隐性觉意识。他曾制定了完整的家族计划,其中包括修家谱、建墓园、建祭祀堂等。在他的带动下,整个家族成员对自己本家族具有良好的文化认同,很高1-1*第二代:李11 李12李11* 李12*第三代:李111 李112 李121李122李12a李12b李12c李12d李111* 李112*李121*李122*李12a*李12b*李12c*李12d*第四代:李1111李1112李1113李1114李1115李111a李111b李1111c李1111*李1112*李1113*李1114*李1115*李111a*李111b*李1111c*第五代:李11111李11112李1111a李11111*李11112*李1111a*第六代:李11111a 李11112a李111121李1111aa备注:其中尾号为数字的为男性,尾号为字母的为女性,下面划线的则为已去世的成员,后面带有“*”号的为家族成员的妻子或丈夫,而且从第四代开始主要描述的是嫡系,其余略。图3-1李氏家族成员的基本关系状况Fig3-1TheRelationshipbetweenLi’sFamilies表3-1李氏家族成员基本信息Table3-1Li’sFamilyMembersBasicInformation代际数代号职业所在地第四代嫡系李1111政府工作人员昌五镇集镇中同上李1111*经商同上同上李1112银行工作人员牡丹江同上李1112*初中教师同上同上李1113经商昌五镇二街村同上李1113*务农同上同上李1114教师和民警肇东市内同上李1114*教师同上同上李1115水泥厂工人牡丹江同上李1115*银行职员同上同上李111a与李111a*跑运输肇东市同上李111b与李111b*经商河北省玉田县同上李111c小学教师肇东市内同上李111c*教师和刑警同上第四代支系李1121及其妻经商肇州同上李1122及其妻同上昌五镇合心村同上李112a及其夫同上昌五镇二街村同上李112b及其夫同上昌五镇合心村同上李112c及其夫同上肇东市展望村第五代嫡系李11111及其妻同上昌五集镇中同上李1111a及其夫教师肇东市同上11131111b1按摩师哈尔滨同上李111ba打工青岛第五代支系李1121a经商大庆同上李112a1打工昌五镇二街村同上李112b1油田工人大庆同上同上112ba112c1打工打工昌五镇二街村肇东镇展望村市场经济氛围中李氏家族的家族文化行动李氏家族以其独特的与张宝山屯不同的组织特点,在家族文化传承中更多的是靠自觉。在市场经济包围下的李氏家族,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家族网络是其能调动起来的最可靠、也是最直接的组织网络资源。先天的、静态的存在的家族关系网络资源,要想能够被有效的调动起来,必须有意识的进行构建,而建构关系网络的工具却是传统的家族文化资本。因此李氏家族自觉的组织各种家族活动,以便凝聚组织网络,也就是一种社会资本,从而转化为经济资本,促进本家族的经济发展。李氏家族所作的家族活动:敬请家谱过去李家每逢年节祭祀祖先时,均用大红纸写《三代家亲》供奉,《三代家亲》上没有祖先的名字,祭祀完毕即焚烧,下次祭祀时再重写。公元二零零零年后,开始敬请家谱,祭祖时,将逝祖的讳名写在印刷而成的彩图世系表上(俗称《家谱》)进行供奉。现在的《家谱》,敬装在一个特制的大玻璃镜框内。溯祭远祖公元二零零零年四月二十三日至五月十三日,第四代长男李春声带着几代人的梦幻和重托,到河南省浚县十里铺祖籍地溯祭远祖。二十天时间里,拜谒了十几座祖墓;考证了祖籍地及家族的历史;调查了祖籍地族系关系;拜访了十里铺近系族人;搜集了祖籍地其他方面的一些情况。辟建墓园公元二零零四年清明节后,将东北祖墓地辟建成李家墓园。内容有对祖墓周围由于迁坟和建筑拉土形成的大坑,进行填埋平整;逐墓砌红砖、树石碑;园内设祭祀台;入口立墓园石;墓区种草绿化;周边植树造林;道口设路障等等。李家祭祖之法按祭祀时间和祭祀地点,可分为节日祭祖和日常祭祖、墓园(祖茔地)祭祖和祭祀堂(祀堂)祭祖。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又称寒食节、中元节(俗称鬼节,其它还包括如下:夏至过去称为伏日,据说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冬至过去称为腊日,《说文》“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伏、腊均为祭日,可以祭祀祖先。或择日也可以祭祀。家族中的结婚、生子、祝寿、荣升、建房、置产、开业等喜庆之事,或其他方面的一些庆典活动,必须先行祭祖,程序可与清明节祭祀相同。下面是公元二零零四年中元节祭祖之文如下:时光流转,天地变迁。族系四栖,沧海桑田。东北后裔,在昌祭奠。追念先魂,倍觉怆然。缅怀不忘,公德齐天。含辛茹苦,历尽艰险。远祖何处,不得知焉。早住山西,洪洞古县。明初垦耕,迁徙河南。浚县世局,六百余年。民国避灾,移今家园。六十余载,岁月风寒。昌五支系,叶茂枝繁。家业蒸蒸,蓄发势展。追根寻本,先祖因缘。开家立氏,步履危堪。汉槐明柏,饱饮辛酸。万缕血泪,雨露孝玄。洪恩浩荡,深情无限。延续族系,功绩彰显。明辉高照,荫泽久远。洁风良行,多辈流传。淳诚中和,勤劳节俭。厚望子孙,成才出贤。家族兴旺,富贵延绵。祖先永垂,长同宇寰。至圣祖训,指程引前。全族子孙,铭刻心间。荣家耀祖,嗣之誓言。世代奋进,支系光灿。祭祀之意,难以万千。谨设酌馐,表示心愿。孝敬报本,前佐祭篇。尚飨![38]树恩德碑公元二零零五年清明节后,在墓园内树立远祖恩德碑。恩德碑上尊刻着李家初始祖、山西洪洞祖、河南浚县祖及东北逝祖的神位。后面碑文中专记者李家生息变迁、祖先无比恩德、以及对后世子孙嘱勉、希望等方面的内容。编撰谱书将李家过去和现在、祖先与今人的真情实事、沧桑变化,以及相关的内公元二零零六年春节前,印制成若干本精装卷,分别由东北代各支系及李家族人珍藏传承,使其成为李家永久内传的家属和后代子孙教育的经典。建立祭堂选择吉日良辰,在宅园内,用专屋建立祭祀堂(家祠。内设祖先灵位,存放家族规法,珍藏谱书正本,保管家谱资料和纪念物品。使这里成为李家子孙传统教育的基地,家族延续和传承的课堂。存纪念品纪念物品有:大扁担、大木柜、小对箱、大立橱、大板凳、大镜子、棒追、铜盆、大缸、手推车轮等20余件。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有一段故事,都记载着家族的发展,无不蕴含着家族的文化在其中。比如说手推车轮是六十年代末李家在肇东买的,是昌五各家庭中较早使用的手推车。在计划经济年代,有了这样的手推车轮,这是家庭运输工具的一次革命,也是家庭生活条件和经济状况的一种展示。东北三世祖都曾使用过,它为家庭副业及经济收入提供了莫大的方便。写排字歌李氏家族的第四代长子李春声在家谱中编写了而是各自的东北代家族排字歌:年臣文春越怀柏祖上星源远维泽传若天之哲英[39]这二十个字《排字歌》含有名字规范的背景、目的、意义;东北李家的渊源、变迁和发展;祖辈对子孙后裔的美好希冀和嘱托;李氏家族的愿望追求和奋斗目标等内容。规范二十字用完后,可以在此基础上再续字。李氏家族成员在商品经济中生存,深刻意识到要想使经济资本更好的增长,就要依靠家族网络组织资源,而家族文化资本则成为其调动网络资源的手段。李氏家族有意识的组织各种家族活动、保护和构建各种符号性的文化资本,发挥家族文化资本的功能将将家族网络更好的巩固起来。家族文化通过社会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化李氏家族与张宝山屯不同,其文化资本在向经济资本的转化过程中,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与张宝山屯相同的通过社会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化,另一种则是通过教化。在凝聚社会资本的过程中李氏家族除了具有张氏家族那种,通过家族文化活动整合家族组织外,还有规范家族成员,致使文化资本通过认同、规范两种手段来凝聚社会资本。首先,认同。与张宝山屯一样,李氏家族会通过家族活动来培育文化资本,在家族活动的过程中,家族成员会形成对本家族的认同,以属于这个家族为荣耀,进而可以将整个家族凝聚成一个紧密的网络组织,在经济社会活动过程中将这种网络组织资源调动起来,转化为经济资本,使整个家族在经济社会资源的博弈过程中会发挥出应有的优势。其次,规范。秩序是社会的一种有序状态,既包括现有社会关系体系在规范在人们的互动中得以遵守、贯彻和维护。费孝通先生认为的秩序的构建和维持主要靠的是‘礼治’[40]”。家族通过制定成员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实现家族内部的和谐有序,这就是家族文化的规范功能。李氏家族通过制定家规等来对家族成员进行规范,并发挥家族舆论作用。舆论的场域压力对族人行为具有很强的规范作用,由此演变而来的“家风”是维护家族秩序的重要力量。因此,家族秩序的维护更多的时候并不是通过家族组织的强制力量来实现的,而是来自于家族成员的自觉遵守和维护。家族作为一个共同体,良好的和高度整合的内部秩序的建立,有利于家族的稳定发展,从而不至于发生家族解体这样的危险。更牢固的组织起来以备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有效的调动起来。文化资本凝聚的家族网络资源(即社会资本,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转化为经济资本:家族关系网络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按照卡尔波兰尼对人类经济生产方式的划分,社会资源的配置关系存在着三种类型权力授予关系、市场交换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络,这在学术界已得到认同。并且认为权力授予关系和市场交换关系属于正式制度安排机制,而社会关系网络则属于非正式制度安排机制,在昌五镇,这种社会关系网络更多的体现于家族关系网络。11111房子至少需要100万,这就需要贷款,因为我爸在昌五镇政府工作,政府有那种政策性拨款,就可以贷款给我。而别人要想做点什么买卖最大的困难就是融资了。货款难,像国家有一些政策拨款,通常都到大公司去了,小来小去的就不行了,想获得货款太难了,而且向银行货款也很困难。”“由于我国目前尚处于体制变革和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市场制度尚不健全,政府的理性、人的理性都是有限的,再精细完备的法律规章也不可能对所有的交易或交换活动都有精确的规定[40]”。在广阔的社会结构弹性空间里,非正式制度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弥补了现有各种法律和规章制度的不足,因此,“人们更愿意根据相互关系的性质和距离,通过家族关系网络来进行社会资源的分配,而非通过直接的商品交换关系和直接的强制性分配[41]”。人们通过借助于一定的家族关系网络,既可以得到某些稀缺性的社会资源,同时又可以在获得资源的竞争中占有有利的位置。可见,关系网是开发社会资源的重要途径。如林南认为[42][43]家族关系网络是一种信任和承诺的机制卢曼,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将信任区分为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前者以规范准则、法纪制度的管束制约为基础。而从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的实际来看,正经历着快速制度变迁的过程。“由于制度性资源的相对缺乏,导致了经济行为的低效率严重现象,在这种制度真空、制度缺失甚至制度失信的背景下,依赖交往中情感性因素的人际信任就占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