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55页,共=sectionpages55页试卷第=page44页,共=sectionpages55页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单选题1.汉代三公、刺史、太守等官员可以自辟属吏,被辟举的人即为举荐者的故吏。故吏一经辟置,即与举荐者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一些大家族,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等,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这说明(
)A.门阀士族制度成熟 B.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C.地方掌握选官之权 D.征辟制度背离其初衷2.据《通典》(卷十三)对于两汉时的选举制曾有这样的记载:窃名伪服,浸以流竞,权门成仕,请谒繁兴。该现象说明(
)A.察举制的弊端引发风气日坏 B.秦汉时期选官渠道多样化C.西汉的选官标准特别重门第 D.察举制容易引发政治腐败3.《汉书·循吏传》载:宣帝时,王成为胶东相,“今胶东相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馀口,治有异等之效。其赐成爵关内侯,秩中二千石。”黄霸为颍川郡守时,“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汉代对地方治理的重视(
)A.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C.提高了农业的发展水平 D.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定4.秦代选官主要实行军功入仕,军功以在前线杀敌多少来计算。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给中央,被察举的人必须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这反映了A.入仕通道趋向多元化 B.中央集权不断弱化C.治国理念的显著变化 D.选官的客观性增强5.如表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这表明汉代时间事件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顺帝阳嘉元年(年)“令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诸生通章句,文吏能笺奏”A.通过考试选拔官吏 B.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C.选才标准更加规范 D.选官制度日趋公正6.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属处理公务。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的现象。这一现象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C.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7.秦汉官僚政治经历了由秦代的“王侯将相”到汉初的“布衣将相”的转变,这一变化表明(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汉初治国思想的变化C.儒学地位的提升 D.贵族政治进一步解体8.北宋中期,政府设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向国家纳粟救灾的富户授予官职,但多为监主簿、斋郎等,不如科考出身官员,几乎无晋升高级官员的可能。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官员升迁有严格的考核制度 B.抑商的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C.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赈济制度 D.官僚体系以出身为选拔标准9.两宋三百余年间,每科取士几乎都达数百人乃至上千人。两宋登科者,北宋约为61000人,南宋约为51000人。这些数字的总和数倍于宋朝以前和以后的历朝科举登科人数。两宋科举取士人数的增加反映了宋代(
)A.科举制度的完善 B.民间书院的繁荣C.重文轻武的国策 D.程朱理学的形成10.唐代科举考试中,考生是否能得到公卿大臣的推荐,密切关系到录取与否和名次高低。宋代科举要求以考生成绩为录取的唯一依据,禁止官员向考官“荐嘱举人”,以防止势家垄断科举,“致塞孤寒之路”。禁止官员推荐考生的做法(
)①使科举录取更加公平
②杜绝了科举舞弊现象③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④导致南北分卷的出现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1.宋神宗时的科举考试,罢诗赋、贴经、墨义,专考策论和大义,其中策问大抵以汉唐故事为主要议题,如“汉唐将相”、“唐始治终乱”等。据此可知当时宋朝(
)A.创新制度以完善取士程序 B.关注官员治国理政的行政能力C.面临汉唐同样的统治危机 D.继续崇文抑武以加强君主专制12.唐朝的考课制度由吏部专门负责,中央官吏和地方官吏区别考核。监察长官,包括御史和谏官的考核一般由台院长官和皇帝主持并由皇帝进行专门考核,有时皇帝也会对一般监察官进行考核。这说明唐代(
)A.重视对监察官的考核 B.皇权专制达到顶峰C.形成完备的考课体系 D.监察官的地位提高13.如表为唐宋时期科举进士的录取情况。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宋代时代统治(年)录取进士总人数平均每年录取人数唐朝290744826宋太祖1718812宋太宗21148771宋真宗25176071宋仁宗414561112提倡文官制度 B.完善了科举制度 C.文学发展的结果 D.加强君权的需要14.唐朝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不能直接为官,要想步入仕途,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吏部选官标准有四条:“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由此可知,唐代A.考试程序更加严谨 B.吏部选拔了最为优秀的官吏C.选拔官员途径多元 D.政府对官员的素质要求较高15.如图是古代中国某一时期的监察体制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地方督抚定期在十道监察区巡回监察B.监察官员的考核归属于尚书省的吏部C.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的科道行使监察权D.监察御史开代表皇帝巡行地方之先例16.清朝对官吏考核承袭明制并稍有改进。每三年考课一次,考课措施称“四格八法”,“八法”中凡犯有一法者即遭淘汰。若犯“八法”中的“贪”条,贪银十两即处以死刑。各级考核建立在德绩结合之上,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德是考核指导原则,绩是考核具体内容。清朝的这一做法A.意在培养官员对现政权的忠诚感 B.目的是树立良好清明的社会风气C.保证了国家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 D.建立了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17.元朝共举行科举考试17次,只设进士一科,后16次仅登科进士1135人,而且进士分配名额极不公平,蒙古、色目、汉人的人口基数相差极端悬殊,但名额却一样。据此可推知,元代的科举制度在客观上有利于A.戏曲艺术的发展 B.民族凝聚力增强 C.科举制度的完善 D.中央集权的强化18.纪宝成教授认为“就形式而言,八股文也有其特殊功能,一是防止作弊,二是易于考官评审,三是更能考验出考生的文字功底”。如果仅从考试的角度来说,八股文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A.公平取士和选拔真才矛盾的产物 B.封建专制与士人自由斗争的产物C.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对抗的产物 D.传统儒学和程朱理学妥协的产物19.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明代监察御史209人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有29人。而非进士者中,举人又占了多数。这反映出明代监察官员A.文化素养较高 B.选拔标准降低 C.出身分布失衡 D.道德水平提升20.《明史职官志》记载:“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到:“凡有政事悖潺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明清时期采取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规范官员行为C.加强监察官的权威 D.提高行政效率二、材料分析题21.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摘编自哀行需《中华文明史》材料三
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材料二
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在对官员进行德化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反腐败的立法工作,注重运用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官员行为。《唐律疏议》以国家大法的形式,把有关惩治贪污犯罪的规定作为法律固定下来,对官吏罪与非罪、罪轻与罪重等进行界定……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组织和监察制度的确设计得十分精细严密,监察机构在纠举不洁、惩恶扬善、澄清吏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确实查处了不少贪污受贿案件。——摘编自张乐贤《浅析中国古代治理官吏腐败的对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演变以及演变趋势。(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防范官员腐败的对策并对其进行评价。答案第=page99页,共=sectionpages55页答案第=page1010页,共=sectionpages55页参考答案:1.D【详解】材料“故吏一经辟置即同家臣"“为其效劳,甚至生死相依,同患共难”说明故吏与府主之间容易形成集团势力,催生了魏晋门]阀士族,不利于拓宽人才选拔范围。因此征辟制度背离其初衷,D项正确;成熟是在魏晋时期,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是在魏晋时期,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地方掌握选官权,排除C项。故选D项。2.A【详解】依据材料“窃名伪服,浸以流竞,权门成仕,请谒繁兴”,反映的是两汉时期的察举制沽名钓誉,权贵垄断,引发社会风气的败坏,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秦汉时期的选官渠道多样,排除B项;西汉时期的察举制重视的品行,排除C项;察举制的作用是双方面的,排除D项。故选A项。3.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朝廷大力褒奖在地方治理中表现出色的官员,提倡安置流民、发展生产等做法,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定,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地方财政收入对国家的贡献,排除A项;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汉代农业发展水平有所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4.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代军功入仕到汉代察举选官重视品德、学识的变化体现了选官从崇尚武力到崇尚文治的转变,这是秦汉治国理念由法家转变到儒家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中秦代和汉代各只有一种选官制度,看不出入仕通道趋向多元化,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军功是按杀敌数量来统计的,具有客观性,而察举制下被荐举人的德行则很难量化,故材料不能体现选官的客观性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5.C【详解】材料反映出汉代察举制度在举孝廉的标准上更趋严格、规范,对所举孝廉在年龄、文化素养上有明确的规定,以防选才上的漏洞,C项正确;察举制度是推荐人才为官而非考试,排除A项;阶层流动性增强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B项;汉代特别是东汉察举官员的途径被士家大族所掌握,谈不上选才制度日趋公正,排除D项。故选C项。6.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属处理公务。而魏晋时期,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这必然导致官僚众多,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排除D项。故选B项。7.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由秦代的“王侯将相”到汉初的“布衣将相”的转变,主要是因为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变化,这使得封建官僚政治逐渐形成,贵族政治逐渐解体,故D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古代选官制度的改变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与汉初治国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儒学地位的提升,是在汉武帝时期,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故D项正确。【点睛】8.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纳粟补官不如科考出身的官员,几乎无晋升高级官员的可能,说明当时官员升迁有严格的考核制度,“纳粟补官”不享有特权,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抑商的传统观念,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赈济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宋朝官员升迁有严格的考核制度,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9.C【详解】依据材料“两宋登科者,北宋约为61000人,南宋约为51000人。这些数字的总和数倍于宋朝以前和以后的历朝科举登科人数”,可以看出两宋时期,国家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读书人地位的提高,社会的重学风气的浓厚,C项正确;宋代是科举制度完善的过程,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间书院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思想层面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0.B【详解】依据材料“唐代科举考试中,考生是否能得到公卿大臣的推荐”,“宋代科举要求以考生成绩为录取的唯一依据”,可以得出使科举录取更加公平,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①③B项正确;“杜绝”表述绝对,禁止官员推荐考生与南北分卷关系不大,排除ACD项。故选B项。11.B【详解】材料“罢诗赋、贴经、墨义”“专考策论和大义,其中策问大抵以汉唐故事为主要议题”变化,体现了宋朝科举关注官员治国理政的行政能力,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内容的变化而非科举程序的变化,排除A项;宋朝统治危机主要是外部威胁,而汉唐主要是内部,而且C项和材料没有关系,排除C项;材料变化和重文抑武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2.A【详解】依据材料“唐朝的考课制度由吏部专门负责……监察长官,包括御史和谏官的考核一般由台院长官和皇帝主持并由皇帝进行专门考核,有时皇帝也会对一般监察官进行考核”,可以看出唐朝非常重视对监察官的考核,A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置,皇权发展到顶峰,排除B项;“完备”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不能看出监察官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13.D【详解】根据表格可知,相比于唐代而言,宋代在科举制方面录取的人数比例大大上升,其主要原因是宋代为加强皇权,重文轻武,因此扩大了科举取士的数量,D项正确;提倡文官制度是加强皇权的需要,因此其不构成主要原因,排除A项;科举制度的完善意味着规范科学严密,因此其不是录取人数上升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文学发展是重文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14.D【详解】根据材料“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等信息可知,唐代在科举之后还有吏部选官考核,吏部考核重视被选者的仪表气质和语言表达、书法、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这说明唐朝注重官员的综合素养,对官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很高,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唐朝政府对官员的素质要求,与考试程序无关,排除A项;“选拔了最为优秀的官吏”说法过于绝对,政府对官员的素质要求高不代表选拔了最为优秀的官吏,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选拔官吏的途径,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5.C【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督察院(左部御史、)、中央(六部给事中)、地方(监察御史、地方督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的科道行使监察权,C项正确;“地方督抚定期在十道监察区巡回监察”是唐代监察制度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监察体制,未涉及官员的考核,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监察御史开代表皇帝巡行地方之先例”,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6.A【详解】材料反映了清代对官吏的考核十分严格,考核“以德为主,德是考核指导原则”,结合所学可知,“德”主要是清政府对官员效忠程度的要求,故A项正确;清朝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官场风气,但不是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故排除B;材料与经济的繁荣无关,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清朝官吏考核规定,有助于建设清廉的官僚队伍,但不代表已经建立了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故D项错误。17.A【详解】据题意可知,元代科举制的进士名额根据民族分配,其中汉人人口基数大,进士名额却并没有增多,导致许多汉族士人无法进入仕途,转而醉心文艺,客观上推动了当时戏曲艺术的发展,故选A;这一做法不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并不是对科举制的完善,排除BC;这一做法加剧了汉族士人的离心,实际上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D。18.A【详解】材料强调了八股文的公平取士和易于操作的特殊功能,防止了标准不一、形式多样带来的诸多人为干预风险,但过分死板的形式严重制约了考生的自我发挥,A正确;B中的斗争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题干设问强调的是考试角度而非经济角度和思想角度,排除C、D。19.A【详解】材料信息是,明代监察官员中绝大多数出身于科举,这说明官员的文化素养较高,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选拔标准,故B错误;材料不是强调官员的出身分布失衡,故C错误;这和道德水平提升无关,故D错误。20.A【详解】由材料“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凡有政事悖潺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可知,明清时期君主加强了对官员的管理,要求监察系统官员洁身自好的同时,要积极发挥出其本身固有的职能,因为这样做可以强化君主专制的统治,故选A;规范官员行为的目的也在于加强君主专制,B项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D两项与B项同理,其最终归宿都是要加强君主专制,故这两项均非主要目的,排除。21.(1)选官原则:以德取人;发展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2)趋势:开放性;严密化。(3)特点:将课绩与监察紧密结合;考察方式多途并进。政治智慧: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备;鼓励官员积极治国理政;构建完善官员考察机制。【详解】(1)根据材料中的“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可以看出,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是以德取人。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可归纳出注重官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凡客发展现状》课件
- 2024年江沙区域产品购销协议版B版
- 房屋装修工程承包合同(2篇)
- 2024年版铁路客运服务协议范本一
- 2024实木家俱定制与家具维护保养服务合同2篇
- 2025年泸州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考哪些项目
- 2025年凉山州驾驶员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
- 2025年河北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考试
- 《改善提案》课件
- 2024年建筑土建主体工程分包劳务协议样本版B版
- 工程建设监理收费标准(发改价格【2007】670号)
- 摩托车品牌文化营销与品牌故事的构建
- 2024江苏南京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FZT 73032-2017 针织牛仔服装
- 企业并购与资产重组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货物包装承诺函
- 治疗用碘131I化钠胶囊-临床用药解读
- 2024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口算题训练
- 2024外研版初中英语单词表汇总(七-九年级)中考复习必背
-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卷
-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