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_第1页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_第2页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_第3页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_第4页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经济学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重商主义(15-18世纪,代表了商业资本家,研究范围仅局限于流通过程)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了产业资本家利益,研究范围包括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代表了无产阶级,阐明了人类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规律)蒙克莱田《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第一次出现“政治经济学”一词{威廉·配第(1623-1687)创始人亚当·斯密(1723-1790)及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完成者19世纪中叶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复习:政治经济学2本书的体系结构第一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学时)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学时)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4学时)4、社会主义国有企业(2学时)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和居民生活消费(4学时)6、社会主义商品流通、货币金融和财政(4学时)7、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发展(2学时)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经济调控(2学时)第二篇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关系1、垄断资本全面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2学时)2、生产资本的全球化与国际分工(2学时)3、商品资本的全球化与国际贸易(2学时)4、金融资本全球化与国际金融(2学时)5、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3学时)6、社会主义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1学时)政治经济学3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三节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五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经济学4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社会主义革命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只能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获得解决。在阶级社会里,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只能通过社会革命来实现。只是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通过无产阶级带领广大劳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夺取政权,在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逐步地建立起来。

政治经济学5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1、社会主义的产生社会主义最早产生于英国,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所著名《乌托邦》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2、十八世纪的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是十八世纪社会主义者的代表,此时的社会主义是对现实社会的揭露和批判,但由于受到当时历史状况和条件的制约,其解决方法只能从头脑中产生出来,因此陷入纯粹的空想。、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由马克思完成的,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方法,对人类社会历史、资本主义进行了收入细致的研究,揭示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及剩余价值规律,阐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必然性。

奴隶社会共产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政治经济学6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一种以群体利益为目标,按劳动分配为根本的非个人获利模式,以是否对社会发展有利,作为衡量标准的社会。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就一般定义而言,就是由共产党执政、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工农联盟为基础,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中国,“社会主义国家”一般被定义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奉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

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政治经济学7社会主义国家概况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越南共产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劳动党古巴共和国古巴共产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老挝人民革命党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政治经济学8前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执政党存在时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共产党1922-1991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48-1960)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1948-1990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60-1990)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1949-1989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1947-1965)罗马尼亚共产党1947-1989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65-1989)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共产党1946-1990波兰人民共和国波兰统一工人党11944-1989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统一社会党1946-1990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劳动党1946-1991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南斯拉夫共产党1945-1992蒙古人民共和国蒙古人民革命党1924-1991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也门社会党1967-1990政治经济学9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2、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新中国建国前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此,在我国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使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地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学10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过程中所遇到的私有制,主要有两种: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其中又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二是农业和手工业中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私有制。(1)变革官僚资本是采取没收的方法实现的。官僚资本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控制着旧社会的国民经济命脉。查明确实是官办的、大官僚协办的企业没收;采用适当的接管方式,使物质资产回到人民手中;发挥工人积极性政治经济学11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2)中国的民族资本在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过程中具有二重作用。民族资产阶级也具有两面性。我国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采取和平赎买方式实现的。在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我们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范围的资本主义”。赎买政策是指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鸦片战争前,中国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战后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的刺激,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张裕葡萄酒公司(烟台)民族资本无法壮大先天不足:资金准备不足,缺乏原始积累;技术和人才准备不足,从手工劳动直接进入机器大生产,存在技术和人才上的空白。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农民受剥削重,极端贫困,无购买力;地主和商人赚钱买房置地,影响扩大再生产;封建国家重农抑商。币制改革后官僚资本加强了对民族工业的控制,凭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使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国民政府强化经济的全面统制,加强工业垄断和商业专卖,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民族资本的萎缩。赎买中国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赎买,不是由国家另外拿出一笔钱来作为赎金,而是在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中,工人在为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而生产的时候,也为资本家生产一部分利润,作为赎买的代价。从1953~1955年,资本主义企业逐步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四马分肥”的赎买形式,即按照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奖金和资本家的股息红利四个方面分配企业盈余,资本家所得被限制在企业盈余的1/4左右。这就使得工人的劳动主要是为社会主义服务,只是部分地为资本家谋利。1956年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赎买改用定息的办法,即在一定时期内,国家按照公私合营企业中核定的私股股额每年付给资本家5%的股息。此外,还保留在职资本家较高的薪金。定息的形式已使资本家的剥削与企业盈余多少无关,也与企业资金的调配、运用脱离了关系,企业的私股只是领取定息的凭证。1966年取消定息,企业就完全成为全民所有制的企业了政治经济学16(3)改变农业和手工业中的个体私有制是采取合作化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互助组是指中国劳动农民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组成的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劳动组织。初级社一般是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将私有土地、耕畜、大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分社统一经营和使用,按照土地的质量和数量给予适当的土地分红,其他入社的生产资料也付给一定的报酬。高级社是1956年由初级社发展而成,规模较初级社大。特点是土地﹑耕畜﹑大型农具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取消了土地报酬,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1958年进一步发展为农村人民公社。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决定逐步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人数已占全国手工业从业人数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生产小组:通过由国营企业或供销合作社供给原料和推销产品的加工订货方式,将个体生产的手工业者组织起来,成立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将若干个手工业生产小组或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实行统一生产(经营)管理,统一推销产品。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无论在组织或生产(经营)规模上,都比手工业生产小组有新的发展和扩大。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根据生产关系和生产工具的公有化程度不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分为半社会主义性质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生产资料部分归集体所有,工具入股分红,统一生产或经营,收益部分实行按劳分配。全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生产资料全部归社员集体所有,实行集中生产或经营,实行按劳分配。政治经济学20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本质一、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随着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结束,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社会所有制结构的主体,标志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了人们通过按劳分配来实现其物质利益,这种分配方式既区别于一切剥削制度下的分配方式,也区别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分配方式,因此,按劳分配也构成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政治经济学21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本质的概括正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综合体现。

(1)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这是一场革命,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并能大大促进和推动生产的发展。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都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的条件下,才能得到实现。

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清的两种情况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断教条化(消灭私有制、取消商品货币)在探索中国道路时出现严重失误,产生了一些左倾错误和观念。

由于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清,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文化大革命”时发生停滞和倒退。1955年,我国GNP占世界的4.7%,

1978年下降到2.5%;1960年,我国GNP与日本相当,而1978年却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清楚”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不清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是什么,以此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称之为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的概括“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这两大原则的概括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80年代末90年代初

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992年南巡讲话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重大问题做了完整性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及意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政治经济学31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本质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所决定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决落后的生产力问题,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的主要矛盾才能得以解决。是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目标和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的需要。

政治经济学32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本质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要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以往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要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不仅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而且为实现这一目的提供了可能。

一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实现,本身就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保障,而且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通过改革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就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质基础。

1.1979年9月,叶剑英庆祝建国30周年讲话: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在幼年时期,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初级到高级的过程。

第三节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

2.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3.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对这一阶段的内容作了一定的分析。

中共十二大会场

4.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了初级阶段的某些主要经济特征。

以上提出阶段性概念的局限性:总的来说,庆祝建国30周年讲话、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党的十二大报告以及十二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社会主义的阶段性问题,都还没有把它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性问题加以把握,因而也还没有从理论上作为制定党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加以展开和发挥。

5.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系统阐述,表明了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6.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将初级阶段理论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7.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精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

8.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9.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政治经济学43第三节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今后的发展,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考虑一切问题,从事一切工作,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否则就脱离了我国的最基本的国情。客观必然性: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基本特点)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任务,概括为九个方面

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文盲农妇给丈夫的信

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历史任务)

政治经济学48第三节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目标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所决定的。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政治经济学49第三节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划分的意义(一)它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二)它为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划分提供了依据(三)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政治经济学50第四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要把拥有十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强国富民,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极其艰巨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全靠集中全党全民的智慧,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艰辛的探索。近三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就是探索如何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历史进程,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政治经济学51第四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