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第一节失业理论前言失业概述失业的经济学解释失业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失业现状及失业问题的解决一前言
当今时代,失业也渐渐成了一个热词。在大学生中,甚至流传一句:“毕业等于失业”。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失业问题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或许更为严重。那么失业问题是否真的那么严重呢?我想:下面的一组图文资料会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1929年到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的华尔街火爆的人才市场毕业=失业大学生排队在人才市场找工作2009年初广东预计970万外省民工涌入就业需求仅190万2009年2月5日,北京农展馆新馆,招聘会现场人山人海。新京报记者张涛8日上午,老国展展厅外的道路上,某咨询公司打出招牌吸引求职者的目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2008年城市登记失业率4.2%,登记失业人数886万截至2009年9月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与前两个季度和去年底持平,城镇登记的失业人数是830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5万人,与去年底持平就业形势相继恶化。美国失业率从08年1月份的4.9%持续上升至12月份的7.2%,为1993年1月份以来的最高点。今年以来,失业率继续攀升。美国失业率由1月份的7.6%上升到3月份的8.5%、4月份的8.9%,5月份的9.4%,连续12个月持平或上升,为1983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创25年来美国失业率的新高。今年5月份,欧元区失业率由2月的8.7%增至9.2%,为2005年11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日本4月份失业率为5%,为200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4月份俄罗斯失业率已上升到10.2%,为近10年最高。5月份俄罗斯失业率比4月份降低2.6%,自金融危机以来首次降低。发展中国家总体失业上升,但地区间存在差异,拉美失业率下降,如巴西4月份的失业率为8.9%,略低于3月份的9%。部分亚洲国家稳定,如韩国4月份失业率为3.7%,与3月份持平(但5月下降到3.9%)在我国,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外贸需求锐减,股市下挫,房价走低,财富缩水引起投资、消费需求减弱,企业开工不足甚至部分倒闭,也正引发失业现象增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失业问题裁员风潮持续受全球金融危机波及,美国华尔街花旗银行宣布全球裁员5.2万人硅谷网路电脑及软体公司太阳计算机系统公司(SunMicrosystemsInc也称升阳电脑公司)宣布裁减全球员工的18%,约6,000人
金融危机的影响通用欧洲分厂部分工人26日举行大规模抗议活动,抗议公司大幅裁员计划经济危机凶猛:丰田59年来首次亏损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风暴:就业影响金融风暴也使他们雪上加霜舒淇片酬降三成这已经是跳楼价了李冰冰、周迅:目前还未波及到我们挡不住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二、失业概述(一)概念所谓失业(Unemployment)是指在劳动范围内,有就业能力并且有就业要求的人口没有就业机会的经济现象。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之一的人群也属于失业者(1)被暂时解雇而等待重返原工作岗位的人;
(2)于30天之内等待到新的工作单位报到的人;
(3)由于暂时患病或认为本行业一时没有工作可找而又不寻找工作的无业者。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一定时期全部就业人口中有工作意愿而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二)失业的界定与衡量就业:劳动力从事有收入的工作。就业者:指从事有酬工作的人,以及有职业但由于生病、罢工或休假而暂时没有去工作的人。失业:劳动力想工作而没有工作做。失业者:在一定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在某一时间内没有工作或工作时间没有达到规定标准,并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1、美国标准16-65岁;新加入劳动力队伍第一次寻找工作,或重新加入劳动力队伍正在寻找工作已达4周以上的人;为了寻找其他工作而离职,在找工作期间作为失业者登记注册的人;被暂时辞退并等待重返工作岗位而连续七天未得到工资的人;被企业解雇且无法回到原工作岗位的人,既非自愿离职者。2、我国标准“就业人员”指男在16至60岁、女在16至55岁的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其中劳动报酬达到和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为充分就业;劳动时间少于法定工作时间,且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低生活保障标准,本人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为不充分就业。“失业人员”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3、失业的衡量失业率:是指失业者人数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总人数
100%
劳动力总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在西方经济学中,失业率被称作“痛苦指数”。劳动力参与率:指劳动者人数在人口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是衡量失业程度的另一个指标)。我国失业统计数据资料来源: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锋《经济学原理》我国2000-2008年失业率项目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经济活动人口(万人)739927443275360760757682377877就业人员合计(万人)720857302573740744327520075825764007699077480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万人)595681770800827839839830886城镇登记失业率(%)
3.13.64.04.34.24.24.34.04.22003-2007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登记失业率
4、我国的失业率中国社科院劳动就业专家冯兰瑞教授认为:2003中国失业率已接近30%。美国卡托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多恩认为,2002年,中国城市和农村的总失业率已达到10%,失业人数在3000万至4000万之间。其中,农村的失业率在10%至15%之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程晓农博士估计,中国城市的实际失业率达到20%,失业人数约有4000万至5000万人,他认为,我国内地中小城市的失业率都在30%以上。
33%的失业率是怎样算出来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为2400多万人,企业下岗职工为4000多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1.79亿人(不包括农村人口上学毕业、军转复员等约250多万人),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每年裁减的冗员300多万,大学毕业生700多万,城乡新成长的劳动力近2000万人,减去GDP增长的8%、就业弹性系数0.13、为劳动力市场提供的800万个就业岗位来计算,我国真实失业人口为2.61亿人。按全国劳动力资源7.9亿人计算,我国目前城乡人口失业率至少在33%以上。(三)、失业的分类1、根据主观愿意就业与否,可分为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1)自愿失业是指工人所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其边际生产率,或者说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而未被雇用而造成的失业。由于这种失业是由于劳动人口主观不愿意就业而造成的,所以被称为自愿失业,无法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来消除,因此不是经济学所研究的范围。(2)非自愿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愿意接受收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这种失业是由于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因而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来消除。经济学中的所讲的失业是指非自愿失业。2、非自愿失业可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周期性失业(1)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转换职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业。这种失业的性质是过渡性的或短期性的。原因:引起摩擦性失业的原因不是由于更换新工作需要时间,就是由于找工作者与合适的工作空缺之间缺乏信息。(即变换工作和缺乏工作信息)如:建筑工人在两个项目之间的空闲时期会经历短暂的失业。(2)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失业工人的技能与现有工作机会所需要的技能不匹配而导致的失业。是长期的。失业者需要培训或重新接受教育。原因:当工人缺乏相关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时,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新技术采用,比较差的学校,新产品,国际竞争、地理差异、参加工作的限制、政府给予的特权的变化等。(3)周期性失业:在经济衰退时,由于绝对的工作缺乏导致的失业。当GDP下降,公司倒闭、工作消失时工人争夺越来越少的工作机会,与抢椅子的游戏类似。(4)缺口性失业缺口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小于劳动力增长的速度使得经济社会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而形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本质上来说也是总需求不足引起的,也属于非自愿失业,一般很难与周期性失业相区分,往往并入周期性失业中。(5)季节性失业3.隐蔽性失业隐蔽性失业,也叫隐形失业,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做出贡献的人(即有职无工的人)所处的就业状态。其边际生产力为零。隐蔽性失业也具有非自愿的特征,并且其根本原因在于总需求不足,这种失业只是形式上不同于显性失业。三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1、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1)充分就业:消灭了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注意:充分就业并非人人都有工作,是不存在非自愿失业。)(2)自然失业:由于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2、自然失业率(1)定义: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指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无货币因素干扰)是不可避免的一种失业率与自然就业率相对应假定L表示劳动人口数量,E表示就业人数,U表示失业人数,因此有L=E+U,U/L就是失业率。如果f=再就业人口/失业人口表示重新就业率,s=离职人口/就业人口表示就业人口中的离职率,且都是常数,假定经济处于长期均衡状态,失业率不再变动,就有:fU=sE,即:fU=s(L–U)所以,U=sL/(s+f)U/L=s/(s+f)这一等式表明,经济处于长期均衡时的失业是由失业人口重新就业比率f和就业人口离职比率s共同决定。离职比率越高,失业率就会越高;重新就业率越高,失业率越低。(2)自然失业率的表达式重新就业人口离职人口三、失业的经济学解释1.古典失业:由于工资刚性所引起的失业。工资调整遇到不可下降的下界,出现失业。把这种情况下的失业称为古典失业,即可以用古典理论来解释的失业现象。一般的,古典理论中,真实工资完全富有弹性,能够随时调整,劳动力市场始终出清。但是,为了解释广泛存在的失业现象,古典理论作出部分调整,认为非市场因素(法律、制度)阻止了真实工资的调整,从而导致失业。2.凯恩斯的解释——有效需求不足以边际消费倾向MPC递减规律说明消费需求不足用资本边际效率MEC递减规律说明投资需求不足消费、投资需求的不足→→总需求不足→→周期性失业)450失业AD1AD0NN2N1AD2YY2Y1Y=f(N,K)流动偏好。总把一定货币保持在手里。总需求减少
失业解释:出清、竞争性劳动力市场。NDSWW*NEN*就业自愿失业出清的劳动力市场中的失业E劳动供求曲线的均衡点在E厂商愿意雇用的接受工资水平W*的工人数量NE。此时,另有数量为N*—NE的工人,虽然愿意工作,但要求的工资较高。是自愿失业。3.失业的供求分析NDSWWENEN*就业非自愿失业非出清的劳动力市场:失业E一次经济波动使得劳动工资过高W*。寻找这个高工资的劳动力N2但是企业愿意雇用的只有N1。出现劳动过剩N2-
N1。为非自愿失业。N2W*N1
自然失业——古典失业
★由工资刚性引起的失业(N2-N1)。
4.工资刚性工资刚性又称工资粘性。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着劳动市场供求的变化做出及时地相应调整,工资上升比较容易而下降却比较困难。形成工资粘性的原因是:
⑴劳动合同论;⑵隐含合同论
⑶失业滞后论;⑷效率工资论
⑸最低工资法四、失业的影响1、失业的影响主要分为: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失业的社会影响虽然难以估计和衡量,但它最易为人们所感受到。失业威胁着作为社会单位和经济单位的家庭的稳定。没有收入或收入遭受损失,户主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家庭的要求和需要得不到满足,家庭关系将因此而受到损害。西方有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解雇造成的创伤不亚于亲友的去世或学业上的失败。此外,家庭之外的人际关系也受到失业的严重影响。一个失业者在就业的人员当中失去了自尊和影响力,面临着被同事拒绝的可能性,并且可能要失去自尊和自信。最终,失业者在情感上受到严重打击。
失业的经济影响可以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理解。当失业率上升时,经济中本可由失业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就损失了。衰退期间的损失,就好像是将众多的汽车、房屋、衣物和其他物品都销毁掉了。从产出核算的角度看,失业者的收入总损失等于生产的损失,因此,丧失的产量是计量周期性失业损失的主要尺度,因为它表明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根据美国的数据,提出了经济周期中失业变动与产出变动的经验关系,被称为奥肯定律。3、奥肯定律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两个百分点。换一种方式说,相对于潜在GDP,实际GDP每下降两个百分点,实际失业率就会比自然失业率上升一个百分点。
结论: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增长,以防止失业率上升。2、失业的经济学损失增加了社会福利支出,造成财政困难;加剧了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影响社会稳定;最大损失是实际GDP的减少——奥肯定律五、当前我国的失业现状及解决(一)我国失业的五大类型第一,劳动力供给总量严重大于需求总量而产生的劳动力总量过剩型失业。衡量劳动力需求总量增加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就业弹性系数,即经济增长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业率增加的百分点,或者说就业增加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就业弹性系数都在0.20以下,这就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强度越来越小;第二,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导致结构型失业。一是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产业结构升级,无法适应新技术的劳动力从原有岗位或企业中退出,产生的失业和新技术的应用所直接代替的劳动力;二是所有制结构变动。国有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客观地要求分流富余人员,从而产生失业;三是需求结构的变化。新的适应市场的产业不断发展,从而也必然有一部分劳动力被淘汰成为失业人员;第三,由于劳动力的观念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而导致观念型失业。如愿意在公有制企业工作,不愿意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愿意到大城市就业,不愿意到小城市就业;乐意到城市就业,不乐意在农村就业;不愿到新兴服务业就业;对新兴的工作方式不适应等;第四,由于信息不畅通而导致的信息阻滞型失业。由于信息的不畅通,有大量劳动力不知道哪里有工作;第五,由于体制性障碍而产生的体制型失业。各个地区的社会保障还没能够衔接起来,直接制约了城市劳动力的流动。
(二)我国失业的根源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带来的结果产业结构调整引起失业增加国有企业改革使富余人员下岗体制障碍引起失业户籍问题上山下乡失业治理政策主动的政策被动的政策控制劳动的供给规模,如延长劳动者受教育的时间;降低最低工资;进行职业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加速劳动流动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三)失业的治理政策失业的治理:对症下药周期性失业的治理——调节总需求刺激私人投资,为个人消费的扩大创造条件。促进国家投资,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摩擦性失业的治理——改进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的治理——人力政策试图阻止或至少是减缓导致结构性失业的经济结构变化是得不偿失的;要接受伴随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变化并设计出使经济更适应这种变化的政策——人力政策。对于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只能降低其程度而不可能完全消除。
2003-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单位:万人治理的效果2003-2007年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
单位:万人治理的效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缓解就业压力和降低失业率的角度看,第三产业本来是大量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但我国目前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只占总从业人员的26.8%,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5O%的水平。因此,今后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第二产业的失业、下岗人员大部分向第三产业转移,少部分还应当向第一产业回流。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尤其加快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乃至民营经济作为为我国劳动力的就业重要去向,对吸纳劳动力,舒缓就业压力的帮助足不可估量的。如科技型的民营企业需要较高水平的工作人员,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则可以容纳较多的劳动力,而且对劳动力的水平要求不高。适当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但是,随着技术含量和投资的增加,技术和资本比劳动以更快的比例增加,从而使得城镇工业部门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不断变小。根据我国人口总量多、人口质量不高的现实国情.我国应当适当保持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利于增加就业,减少失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我国华西村、大邱庄等地农村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本地工业化水平大大提高,不仅没有出现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反而逆向吸纳了不少的城镇劳动力,也是有力的例证。培育发展教育产业和教育市场随着社会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是朝阳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比如,美国教育产业的产值日前已处于所有产业中的第3位。积极转变下岗职工的就业观念下岗职工尤其是国企下岗职工必须彻底改变就业观念,抛弃等靠要的思想,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四)针对我国目前的现状可采取下列措施第二节:通货膨胀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1923年《每日快报》上刊登过一则轶事:一对老夫妇金婚之喜,市政府发来贺信,通知他们将按照普鲁士风俗得到一笔礼金。第二天,市长带着一众随从隆重而来,庄严地以国家名义赠给他们1万亿马克——或者半个便士。美元与马克的比率从1921年1月的1∶64,到1923年11月已经崩溃为1∶4.2万亿“政府镇定沉着地继续印发这些废纸,因为,如果停止印发的话,政府就完蛋了,因为一旦印刷机停止转动——而这是稳定马克的先决条件——骗局马上就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果受惊的人民注意到,他们即使有几十亿马克,也只有挨饿的份儿,那他们一定会作出这个结论:我们不能再听命于一个建筑在骗人的多数决定的玩意儿上面的国家了:我们需要独裁。”——希特勒波黑战争时期第纳尔的贬值津巴布韦2008年5月6日,津巴布韦报纸刊登了当天开始发行的面额为1亿和2.5亿津元的两种钞票的样本2008年5月15日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拍摄的印在津巴布韦报纸《先驱报》上的新版巨额津元纸币样本2009年1月16日,津央行发行面值为10万亿、20万亿、50万亿和100万亿的巨额钞票面额60亿元的纸币当时竟只能买下大约77粒米匈牙利,1946年发行的面值为100万亿便戈的钞票1946年6月3日发行的面值为10的21次方便戈的钞票,于1946年7月11日取消,而面值为10的27次方便戈的钞票仅作为付税之用1973-1992年部分发达国家年均通胀率加拿大6.8%法国8.1%西德3.7%意大利12.5%日本-2.7%荷兰4.0%瑞士3.9%英国9.8%美国5.8%目前世界一些国家通货膨胀情况一、物价指数1、物价总水平/一般物价水平:全社会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总价格水平2、物价指数:衡量物价总水平的变动的指数1)消费者价格指数2)生产者价格指数3)GDP平减指数1)CPI消费者价格指数:依据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家庭的消费开支编制的指数(consumerpriceindex,CPI)CPI的计算过程固定一篮子物品和劳务: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房租。计算每年这一篮子货物的费用选择基年,计算价格指数衡量了消费者生活费用的变动程度年份食品衣服消费量价格消费量价格200020012002100····12350····20304020002001
2002
20002001
2002100╳1+50╳20=1100(元)100╳2+50╳30=1700(元)
100╳3+50╳40=2300(元)(1100/1100)╳100=100(1700/1100)╳100=154(2300/1100)╳100=209.09物价水平CPI:因物价上涨,购买同样数量物品,需要开支更多。以2000年为基年,以基年为1002)PPI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priceindex,PPI):依据企业购买的原材料等投入品的开支而编制的价格指数。计算方法类似于CPIPPI衡量了生产者生产成本的变动年份电力钢铁消费量价格消费量价格200020012002100····12350····20304020002001
2002
20002001
2002100╳1+50╳20=1100(元)100╳2+50╳30=1700(元)
100╳3+50╳40=2300(元)(1100/1100)╳100=100(1700/1100)╳100=154(2300/1100)╳100=209.09物价水平PPI以2000年为基年,以基年为1003)GDP平减指数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Ⅹ100名义GDP:当年价格*当年最终产品产量实际GDP:基年价格*当年最终产品产量剔除了价格波动后的”真实“的生产能力的增长如果产量没有增长,仅价格增长,则名义GDP增长,实际GDP不变如果GDP平减指数>1,则这种增长是价格上上所致,因此GDP平减指数可以衡量一般物价水平。年份食品衣服产量价格产量价格2000200120021001502001235010015020304020002001
2002
2000
2000
20012001
2002
2002100╳1+50╳20=1100(元)150╳2+100╳30=3300(元)
200╳3+150╳40=6600(元)100╳1+50╳20=1100(元)150╳1+100╳20=2150(元)200╳1+150╳20=3200(元)(1100/1100)╳100=100(3300/2150)╳100=153.5(6600/3200)╳100=206.25名义GDP实际GDP:以当年产量*基年价格(2000)计算的GDPGDP平减指数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Ⅹ100上述三种指数只是样本不同,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物价总水平的变动PPI和CPICPI用来监视生活费用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动PPI用来监视企业生产成本的变动通常认为PPI可以指示CPI的变动GDP平减指数和CPI当飞机价格上升:
CPI不变,但GDP平减指数上升当进口商品价格上升:
GDP平减指数不变,但CPI上升样本的选择问题没有任何指数能够完美的反应物价变动二、物价指数的波动形态: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1、通货膨胀和紧缩2、通货膨胀率1.通货膨胀和紧缩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的普遍而持续上涨是物价水平整体普遍的上涨。但不一定所有的物价都上涨同样的幅度,在一次通胀中,一些价格可能上涨的比平均水平更快,一些稍慢,甚至下降是持续一段时间的上涨:如果物价立刻上涨到一个水平后立刻稳定下来,不适合称为通胀(应为价格冲击)通货膨胀与高物价水平是不同的高物价水平并不意味着存在通货膨胀,只有物价水平不断地持续上涨,才存在通货膨胀通胀是动态的,高物价是静态的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的普遍而持续下降2、通货膨胀的衡量——通货膨胀率1)(同比的)通货膨胀率:和上一年相比的物价指数变动百分比2000年为基年,则该年价格指数为1002001年指数为154,则该年通胀率为(154-100)/100=54%2002年指数为206.25,则该年通胀率为(206.25-154)/154=33.9%发布的月度的通胀率是和去年同期相比2)月度环比的通货膨胀率:和上月相比国家统计局发布了8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CPI,同比上涨了6.5%,这一增幅达到了最近十年来的最高从八大类别看:1、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8.2%。2、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7%。3、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0.9%,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1.7%。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2.3%。6、
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1.3%。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1.1%。
8、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4.3%。100,000,000,000,0001937193919411943194519471949年份
(1937年1-6月=1)价格指数、货币发行指数价格指数货币发行指数1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100,000,000,00010,000,000,0001,000,000,000100,000,00010,000,0001,000,000100,00010,00010010111,000100101中国40年代超速通货膨胀三.通货膨胀类型(一)根据通胀期间物价上涨速度分(二)按表现形式分(三)按成因分(一)根据通胀期间物价上涨速度不同,通胀可分为爬行通货膨胀:年度物价上涨幅度不超过5%;温和通货膨胀:年度物价上涨幅度不超过10%;奔腾/急剧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超过两位数超速通货膨胀或恶性通货膨胀:物价年上涨幅度达到三位数或更高(二)按通胀的表现形式分公开型通胀是指引起通胀的动因不受限制地直接通过一般物价水平上涨表现出来的通胀形式.抑制型通胀又称隐蔽型通胀:由于受到价格管制,通胀的压力不通过一般物价水平表现出来,而是以非价格方式表现出来(黑市、配给)(三)根据通胀成因,通胀可分为1.需求拉动型通胀;2.供给推动型通胀;3.混合推进型通胀(通货膨胀的惯性)4.结构型通胀;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是指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通货膨胀。从需求的角度来解释通胀,又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凯恩斯主义的说法认为,通胀的产生是由于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了现行价格条件下可能的供给(潜在产量),从而导致价格上涨。货币主义的说法认为,通胀的产生是由于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而导致物价上涨。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的解释:1)产出量低于潜在产量时,需求增加会刺激产量的提高,而价格水平保持不变;2)在潜在产量范围之内,由于瓶颈现象,需求增加一方面继续引起产量增加,另一方面又会引起物价上涨。3)产量达到潜在产量后,由于生产能力的制约,总需求的增加不能再引起产量的增加,而只是导致物价水平按同一比例增加。
准通货膨胀0P2真正的通货膨胀YPASAD1AD2AD0P1P0Y1Y0YF①②③◎◎
需求方面的原因或冲击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习惯的突然改变,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动等等。货币主义的解释这种解释是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的。根据交易方程式:M·V=P·Y
,价格水平P必然会与货币量M以同一比例增加。根据古典经济学,产量恒等于充分就业产量,所以,AS为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处的垂直线。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就会导致LM曲线右移,进而导致AD右移,最后,产量没变,价格却上升。ASYPAD1AD20P2P1◎◎YF两种解释的比较:两者都认为产生此种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过多的货币支出追逐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才能生产出来的有限的物品供给。但两者也有细微的差别:在凯恩斯主义的模型中,总支出增加导致IS曲线右移,因而利率上升;而在货币主义的模型中,货币供给量增加导致LM曲线右移,因而利率下降。德央行1922-1923年2.供给推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通胀。1、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通胀。2、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通胀。AS1AS2ASYPAD10P2P1◎◎YFAS3◎E3E2E1Y1Y2Y3P3如图所示,随着总供给曲线由于成本提高(或来自工资的超生产率的提高,或来自利润的超成本的提高)而不断左移时,它与不变的总需求曲线的交点沿着后者不断地向左上方移动,这意味着经济的产出量不断地减少,而价格水平则不断地上升。3.混合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惯性)当人们对通货膨胀已经形成预期,并采取自我保护时,由这类保护行为所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惯性的通货膨胀或预期的通货膨胀。4.结构型通胀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部门结构的某些特点,当一些产业和部门在需求方面和成本方面发生变动时,往往会通过部门之间的相互看齐的过程而影响到其他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需求转移型部门差异型外部输入型需求转移型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某个部门的一部分需求转移至其他部门,而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却不能及时转移,这时需求增加的部门的工资和产品价格就会上涨,而需求减少的部门的工资和产品价格由于存在刚性,却未必下降,结果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部门差异型产业部门生产率的增长快于服务业部门,但两大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速度却大体相同,而且这种增长速度是由产业部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决定的,结果造成服务业部门货币工资的增长速度超过其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这种部门间生产率增长速度的差异和货币工资的一致增长,形成服务业部门成本持续上升的压力,从而成为价格水平上涨的压力。外部输入型一国经济分为开放经济部门和非开放经济部门。由于“小国”在世界市场上是价格的接受者,当世界市场上的价格上涨时,开放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也随之上涨,紧接着开放经济部门的工资相应上涨。一旦开放经济部门的工资上涨后,非开放经济部门也必然向开放经济部门看齐而提高工资,结果非开放经济部门的生产成本上升,其产品价格也必然随之提高。这样就导致了“小国”全面的通货膨胀。四、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一)物价水平波动的福利成本(二)物价水平波动的再分配效应(三)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四)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返回(一)物价水平波动的福利成本物价水平波动的福利成本:物价水平的波动使得社会在整体上所遭受的损失1、菜单成本:价格频繁变动,产生重新报价、更改价格标签等成本2、皮鞋成本:在存在明显的通胀时,人们为减少货币持有量而牺牲的方便和时间更频繁的往返银行、囤积货物、兑换货币(二)物价水平波动的再分配效应通货膨胀产生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固定收入者(退休金):受损对领取工资的准固定收入者:受损持有实物资产者:可能得益持有金融资产者:可能得益债权人:受损债务人:得益从社会层次看低收入群体因其多为固定收入者,且资产主要为少量储蓄,最易受到通胀损害高收入阶层最熟悉经济环境,能够迅速搜集信息的往往能够从通胀中获益雇员和雇主:产品价格上涨往往较工资更快上涨,雇主较雇员更易得益政府是通货膨胀的最大受益者政府是通货膨胀的最大受益者1)政府可以通过“通货膨胀税”的方式来获取大量的资源。所谓“通货膨胀税”,是指政府通过”增发货币“而增加的收入,这被视为一种隐性的税收。当政府通过增发货币来对赤字融资时,实际上就是凭空发行钞票来支付政府所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这将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并使公众原有的货币贬值,公众因此而损失的购买力即为政府的通货膨胀税收入。2)政府所发行的巨额国债在通胀下实际价值下降,从而政府作为债务人而收益(三)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温和的通胀可能对产出有刺激作用2、重度的通胀损害经济增长1、温和的通胀可能对产出有刺激作用在轻度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产品价格的上涨速度一般总是快于名义工资的提高速度,因此企业利润会增加,又会促进企业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是一种有利于富裕阶层的收入再分配,而富裕阶层的储蓄倾向较高,因此,通货膨胀会通过提高储蓄率而促进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政府税收不足,可以通过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方式扩大财政投资,并采取措施保证私人部门的投资不会减少。此种措施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但同时也会因实际投资增加而促进经济增长2、重度的通胀损害经济增长1)会扭曲原本合理的价格体系,打乱原本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了资源的错误配置2)会导致经济主体花费大量的资源规避通胀风险,引起突发性的商品抢购和挤兑银行的风潮。3)会导致投机活动盛行总体来说,重度通胀的持续发展损害了商业环境中“可预期性”。因无法预期投资收益而使得人们不愿意储蓄、投资,而导致经济衰退,甚至崩溃,据而可能导致政府垮台。恶性通货膨胀是一场灾难1922年起德国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物价水平在1922年1月至1923年11月不到两年间上升了100亿倍。如果一个富翁在1922年初拥有300万马克的德国政府债券,第二年末他的全部财富还买不到一块糖果。导致货币体系崩溃,经济系统瓦解,甚至政府更迭(四)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经济学中通常用菲利浦斯曲线来描述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相互替代关系: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就较高;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就较低。菲利浦斯曲线如果存在,则意味着政府可以通过用通货膨胀率来“购买”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相互替代关系只在短期中存在,在长期中不存在五、通货膨胀的治理(一)需求管理政策实施紧缩性需求管理政策,使总需求曲线右移,降低通货膨胀率。政策办法控制消费支出(提高利率、税率)控制投资过热平衡预算,控制政府支出.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方式逐渐制造衰退,以较少的失业和较长的时间降低通货膨胀率,称为渐进的方法。大规模制造衰退,以较高的失业率和较短的时间降低通货膨胀率,称为“速冻火鸡”的方法。
(二)收入和价格管制政策收入政策是指政府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而对货币工资和价格采取的管制政策。只能在战争和严重的自然灾害的特殊时期采用。1、道德规劝2、工资-价格指导线3、冻结工资物价(三)指数化政策是指各种名义收入、如工资、利息等,部分或全部地与物价指数相联系,自动随物价指数的升降而升降。指数化政策是一种将通货膨胀看成是小毛病,适应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共存的政策。
(四)扩大总供给减少管制,鼓励竞争。降低税率,以提高对人们工作、储蓄与投资的激励,增加总供给最形象化地说明减税能够增加总供给的理论是“拉弗曲线”。拉弗曲线是一条描述税率与税收量之间关系的曲线(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商学院教授拉弗,1974任职于福特政府的联邦预算局期间,在华盛顿一家饭店与当时的白宫参谋长助理理查德·切尼(RichardCheney)共进午餐时,为了向切尼说明税率与税收的关系,在餐巾上画了这条曲线)。如图16-7所示。拉弗曲线TEABDC01tF纵轴表示税率,横轴表示政府税收收益。税收量等于税率与税基的乘积当税率为零时,政府收益等于零,政府也就不可能存在,这时经济处于无政府状态,这种经济显然是不可取的。当税率上升到100%时,无人愿意工作或投资,没有税源或者税基,因此,政府的收益也为零。实际税率总是介于上述两种极端税率之间。在A点代表一个很高的税率和很低的产量,而在B点代表一个很低的税率和很高的产量,然而两者可以为政府提供同样多的收益。显然,税收量在E点对应的税率上达到最大。在E点,如果政府降低税率,产量将增加,但收益会下降;如果提高税率,产量和收益都会下降。E点所对应的税率是最佳的税率,政府和政治家的主要经济任务就在于找到这样的税率。
第三节、菲利浦斯曲线一、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二、早期的菲利浦斯曲线三、短期的菲利浦斯曲线四、长期的菲利浦斯曲线一、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失业与通货膨胀是短期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两个重要问题。最理想的经济决策目标是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前长期的经济数据显示,在通货膨胀严重的年份,失业率一般较低;失业较严重的年份,往往通货膨胀率较低二、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一)菲利浦斯曲线的提出菲利普斯在1958年研究了英国1861-1957年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的统计资料后,提出了一条用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UO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改造,认为在劳动生产率一定的条件下,工资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说明: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因而把飞利浦斯曲线改造为表示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用通货膨胀率代替货币工资增长率,作为菲利普斯曲线的纵轴,用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π与失业率U之间的关系显然:失业率高,通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胀率高U代表实际失业率,U*代表自然失业率,参数表示通货膨胀对周期性失业的反应程度(伊普西龙)(二)菲利浦斯曲线的政策含义菲利浦斯曲线表明,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在失业和通胀之间存在着一种“替换关系”,即可以用一定的通胀率的增加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的减少,或者用一定的失业率的增加来换取一定的通胀率的减少。如果实际的失业率和通胀率组合在安全区域(可以接受的组合区域)内,则社会的决策者不必采取调节行动;如果超出了安全区域,则可以根据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关系进行调节。
π(
%·年)35047123456788621社会临界点PCu(%)安全区域提供了一份“政策选择的菜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持续医学教育方案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西医临床常见问题试题及答案
-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学习路线试题及答案
- 投资项目的风险与收益分析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西医临床技术更新试题及答案
- 消化系统疾病试题及答案
- 水果乐园面试题及答案
- 文化产业管理考试前景预测试题及答案
- 在哪找单招试题及答案
- 卫生管理证书考试的有效复习技巧试题及答案
- 2023年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3163人二(高职院校)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内墙石膏抹灰合同样本
- 2025随州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限公司工作人员招聘【24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武汉数学四调试题及答案
- 生物制药考试题(附答案)
- 消防安全知识四懂四会
- 第6.2课 《青纱帐-甘蔗林》课件-【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 毕业设计(论文)-玉米收割机设计
- 2025年-陕西省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第七章-《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
- 晋江文件归档目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