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第二节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三节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掌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经济发展道路;把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重点难点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2、中国的经济发展。经济的基本概念:古代中国:经邦济世,经世济民。“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
古希腊语:指治理家庭财物的方法,今英文中economy源自于此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现代含义:如何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在各种主观与客观、自然与人际条件的制约下,做出代价最小而收效最大的选择。包含节约、经济管理、经济制度等。
本课程所用经济概念: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1、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2、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3、关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理论4、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的理论5、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改革开放后,伴随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邓小平和江泽民等人作出了突出贡献。1、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建立“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第四阶段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手段,结合在一起,对经济运行共同发挥作用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条件下,市场调节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计划是属于宏观方面的,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管理、宏观调控、市场监管,是指政府依法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来统筹经济运行的总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十五大: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六大: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七大: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大: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让价值规律决定稀缺资源的配置,即由市场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决定采用什么方法生产,决定产品和服务的初次分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2、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又称社会经济结构,其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公有制和多种所有制经济两个方面构成的统一体,这里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主要是指非公有制经济,因此,实际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两种不同的经济成分,其中: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非公有制经济则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公有制为主体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非公有制经济体现了初级阶段的现实需要,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非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要求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观点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国有经济改革的措施:一是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二是确定国有资本进入的行业。三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四是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促进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
改革开放以前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很单一,国有经济主要实行国有国营,集体经济也主要是集体所有、统一经营。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合作经济、股份合作制经济经营方式:国有国营、国家委托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组织形式:国有独资企业、国家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股份制、中外合资或合作)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经济外资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部分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外商独资经济2、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给非公有制经济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能够更好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主体,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条件能够更好地促进竞争,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3、关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凡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社会在进行必要的扣除之后,按照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就其实质而言,应主要包含这样几层意思:
第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既是每一个劳动者的权利,也是向社会应尽的义务,它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包括经营性劳动和生产性劳动,劳动只有分工的区别,就其实质而言劳动是每一个劳动者获得合法收入的主要形式。
第二,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领域,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内在地包含了公平的意思。
第三,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领域,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内在地包含了效率的意思。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客观依据有:
第一,各种生产要素同劳动一起,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当它被排他性地占有时,必须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才能有效地利用它来发展生产。
第一,各种生产要素同劳动一起,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当它被排他性地占有时,必须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才能有效地利用它来发展生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改革的新思想是:第一,“坚持共同发展、共享成果”思想。第二,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的“兼顾效率和公平”思想。第三,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思想。
4、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要坚持“统筹协调”的方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使经济发展各方面相协调。
提高和加强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第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第二,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第三,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第四,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
5、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必须是持续健康的发展。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关于科教兴国的理论,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论,关于做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关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关于坚持“五个统筹”的理论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扩大内需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点,也是最大的结构调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经济制度是指一定历史阶段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又称社会经济结构。“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经济体制主要是指在经济制度基础上经济运行的具体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和结构、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机构设置和经济运行规则等。(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构成1、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主要是确认生产关系即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决定一个社会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首先是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其次是构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破除进入壁垒,平等获得生产要素,保障投资自由,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再次是通过清晰界定国有资本职能、调整国有经济结构、建立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2、分配制度
分配制度主要是确认分配方式的制度,是经济制度的重要主要方面。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重点是发展生产要素市场。三是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四是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五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使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一是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的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的领域;二是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三是推动重要要素市场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第二节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经历了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其中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粗放型增长方式集约型增长方式粗放型增长方式集约型增长方式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即通过扩大生产场所、添加机器设备、增加劳动力等实现经济增长。实质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中心。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即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劳动者素质等实现经济增长。实质是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为中心。
党的十七大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则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而且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总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途径和办法。
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了分配等内容。追求经济发展质量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调整经济结构主要包括调整需求结构、城乡结构、要素投入结构,还包括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三个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必须处理好转变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促转变是谋发展的必然要求,谋发展是促转变的重要目的。
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使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改善的基础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并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了这一基本战略思想,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确定了基本战略思路。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关于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基本任务、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二、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的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概括地说,是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道路,其内涵与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2、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3、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4、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经济发展道路是指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确立的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具体途径和方式。所谓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第一,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第二,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通过工业化推动城镇化,通过城镇化带动工业化。第三,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第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系: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2006年1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基本内涵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主要有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发达国家。它们共同特征是: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
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名牌。我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而且没有一个世界名牌。我国彩色电视机、手机、台式计算机、DVD播放机等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关键芯片依赖进口。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而研发、设计、销售等过于集中于发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着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第一,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二,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第三,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第四,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2、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第三节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一、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三农问题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三农”问题是经济问题“三农”问题是政治问题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1983年:《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4年:《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1985年:《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1986年:《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2004年:《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年:《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意见》;2006年:《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8年:《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年:《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10年:《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1年:《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3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从理论上讲,是由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内在联系决定的。农业和工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支柱产业,农村和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两个基本区域。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有机的联系,彼此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农业和农村发展,离不开工业和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同样,工业和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业和农村的支撑和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充分发挥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当前我国的城乡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小块土地经营占主要地位,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整体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居民。三是城乡居民收入总体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突出矛盾有三个:一是农民家庭经营的生产成本在不断上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翡翠手镯授权合同范本3篇
- 中小学校长职业聘用协议示例(2024版)版B版
- 2024版劳动合同乌鲁木齐
- 个人对个人汽车租赁合同样本2024版B版
- 西华师范大学《工程地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版城市公交出租车服务承包管理合同3篇
- 无锡学院《水声学原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版建筑工程保险条款标准协议样本版B版
- 二零二五版合同能源服务与节能技术研发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酒店客房用品绿色包装设计采购合同2篇
- 《血管活性药物静脉输注护理》团体标准解读
- GB/T 3324-2024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
- NGS二代测序培训
-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材料化学专业)
- 小红书食用农产品承诺书示例
- 钉钉OA办公系统操作流程培训
- 新生儿科年度护理质控总结
- GB/T 15934-2024电器附件电线组件和互连电线组件
-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定》知识培训
- 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发言稿
- 垃圾清运公司管理制度(人员、车辆、质量监督、会计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