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级会计职称中级经济法考试辅导完整版必背必考_第1页
2023年中级会计职称中级经济法考试辅导完整版必背必考_第2页
2023年中级会计职称中级经济法考试辅导完整版必背必考_第3页
2023年中级会计职称中级经济法考试辅导完整版必背必考_第4页
2023年中级会计职称中级经济法考试辅导完整版必背必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总论本章重要内容有:经济法的渊源;经济法主体;法律行为;代理;仲裁和诉讼。ﻫ本章是学习其他章的基础,特点是基本概念较多,应当注重掌握。有关法律关系一定要明白其前因后果,例如代理关系。有关构成条件和时间的规定要准确记忆,并可以与其他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例如协议纠纷引起的仲裁或诉讼。ﻫ第一节经济法概述ﻫ一、经济法的概念及体系ﻫ(一)经济法概念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与协调经济运营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经济法体系ﻫ如同经济法的概念同样,对经济法的体系问题,学术界也存在不同结识。本教材按照经济关系以及经济法所调整的基本内容,将经济法体系作如下划分:ﻫ1.经济组织法。指经济组织的法律制度,重要是公司法律制度。如公司法、合作公司法、独资公司法、外商投资公司法等。ﻫ2.经济管理法。指国家在组织管理和协调经济活动中形成的法律制度。重要是计划和产业政策、财税法、金融法、外汇、价格、市场和特定行业管理法等。

3.经济活动法。指调整经济主体在经济流通和互换过程中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产生的法律制度。重要是协议法、反不合法竞争法等。ﻫ

二、经济法的渊源ﻫ经济法的渊源是指经济法律规范借以存在和表现的形式。

(一)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主线大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经济法的基本渊源,是经济立法的基础。ﻫ(二)法律

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献,其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是经济法的重要渊源,它规定的多是基本经济关系。ﻫ(三)法规

法规涉及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其效力次于宪法和法律。ﻫ1.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为执行法律规定及履行宪法规定的行政管理职权的需要而制定的规范性文献。ﻫ2.地方性法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规范性文献。ﻫ(四)规章ﻫ规章涉及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1.部门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的规章。

2.地方政府规章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的规章。规章是法律、行政法规的补充,对对的合用和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具有重要意义。ﻫ(五)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本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依法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ﻫ(六)司法解释

司法解释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在总结审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布的指导性文献和法律解释。ﻫ(七)国际条约、协定ﻫ国际条约、协定是指我国作为国际法主体缔结或参与的国际条约、双边或多边协定及其他具有条约、协定性质的文献。国际条约、协定在我国生效后,对我国国家机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因此,也是经济法的渊源之一。ﻫ第二节经济法主体

一、经济法主体的资格ﻫ经济法主体,是指在经济法律关系中享有一定权利、承担一定义务的当事人或参与者。1.享受经济权利的一方称为权利主体,承担经济义务的一方称为义务主体。ﻫ2.经济法主体资格一般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取得的:

(1)法定取得,即依法律的规定而取得。凡是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对社会经济生活实行管理或接受管理的社会组织、公民和其他具有生产经营资格的实体,都可以作为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法定取得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具体方式涉及:因符合法定条件而自然取得,以及在法定条件下经登记、批准、审批、许可、备案等法定程序而取得。前者例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只要符合国家某税法规定的纳税人条件,就自然取得该税种纳税人的主体资格;后者例如,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公民从事会计工作,必须符合规定的条件、经考试合格后提出申请并经批准后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2)授权取得,即依据有授权资格的机关的授权,从而取得可以对社会经济生活实行某种干预的资格。ﻫ【相关考点】公司法人的分支机构有法人书面授权的,可以在授权范围内提供保证。

二、经济法主体的分类

经济法调整范围的广泛性,决定了经济法主体范围具有广泛性。对于经济法主体,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分类。根据主体在经济运营中的客观形态分类国家机关。涉及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司法机关等在某些情况下,国家机关或国家作为整体也可以作为经济实行主体参与经济法律关系。例如,国家对外签订政府贷款协议,对内对外发行政府债券公司。涉及各类法人公司、公司及其他非法人公司公司内部组织,如分公司、分厂、车间等分支机构或生产单位,虽无独立法律人格,但在一定条件下也是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例如,其根据经济法律规定与公司订立承包;或分公司作为纳税人参与税收法律关系根据经济法调整领域不同分类事业单位。由国家财政预算拨款或其他资金来源设立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从事文化、教育、科研、卫生等事业的单位。如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社会团队。由公民或组织依法自愿组成的从事公益事业、党团事务、行业管理和服务等社会活动的社会组织,涉及党团组织、工会、妇联、行业性、职业性协会及公益性、学术性团队等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以“户”的名义,重要作为经济实行主体参与经济法律关系,一般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公民(个人)。例如,公民依法向税务机关缴纳个人所得税时,即是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宏观调控法主体调控主体:重要涉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等受控主体:公司、个人、事业单位、社会团队等市场规制法主体规制主体:重要涉及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查总局等受制主体:公司、个人、事业单位、社会团队等三、经济法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一)调控主体与规制主体的职权

1.宏观调控权ﻫ宏观调控权可以分为宏观调控立法权、宏观调控执法权。还可根据具体调控领域、具体调控方式等标准,把宏观调控权分为财政调控权、金融调控权、计划调控权等。其中,财政调控权涉及财政收入权和财政支出权,前者涉及征税权、发债权等;后者涉及预算支出权、转移支付权等。金融调控权,涉及货币发行权、利率调整权等;计划调控权,涉及产业调控权和价格调控权等。ﻫ2.市场规制权ﻫ市场规制权可以分为市场规制立法权、市场规制执法权。重要涉及对垄断行为、不合法竞争行为、侵害消费者权利行为的规制权,特别是对价格、质量、广告、虚假信息、滥用优势地位,以及其他违反公认的商业道德等行为的规制权。此外,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出现,又产生了特殊市场规制权(或称特别市场规制权),如金融市场规制权、房地产市场规制权、能源市场规制权等等。

3.调制权的分派ﻫ目前在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领域,不仅全国人大享有立法权,并且国务院依法也可以制定行政法规,甚至国务院的某些职能部门都也许在事实上进行相关的立法。例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都也许在一定限度上享有调制立法权,这在相关的部门规章甚至相关部委局署的一些“告知”、“批复”中,都有一定的体现。(二)调控主体和规制主体的重要职责ﻫ1.贯彻法定原则ﻫ2.依法调控和规制

3.不得弃权ﻫ(三)接受调控和规制的主体的权利

接受调控和规制的主体重要是市场主体,其权利可以统称为“市场对策权”,市场对策权是接受调控和规制的市场主体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一种自由权,它可以是平等的市场主体之间的对策权,也可以是市场主体对调制行为的对策权。ﻫ(四)接受调控和规制的主体的义务

1.接受调控和规制的义务ﻫ2.依法竞争的义务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与代理ﻫ一、法律行为ﻫ(一)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性

这里所述的法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①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②以意思表达为要素,依法产生民事法律效力的;③合法行为。(二)法律行为的分类单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单方法律行为是指依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达而成立的法律行为,例如债务的免去、委托代理的撤消、无权代理的追认等单方法律行为只要有一方当事人意思表达即可成立;多方法律行为则需要双方或多方当事人之间意思表达达成一致才干成立多方法律行为是指依两个以上当事人意思表达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例如协议行为等要式法律行为和非要式法律行为要式法律行为是指法律明确规定必须采用一定形式或履行一定程序才干成立的法律行为,例如,融资租赁协议、建设工程协议、技术开发协议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法律规定某些法律行为须以要式成立,可以督促当事人谨慎进行民事活动,使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具体并有确凿凭证非要式法律行为是指法律未规定特定形式,可由当事人自由选择形式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主法律行为是指不需要有其他法律行为的存在就可以独立成立的法律行为主法律行为不成立,从法律行为则不能成立;主法律行为无效,则从法律行为也当然不能生效。但主法律行为履行完毕,并不必然导致从法律行为效力的丧失从法律行为是指从属于其他法律行为而存在的法律行为。例如,当事人为保证借款协议的履行,又订立一项担保协议。其中,借款协议是主协议,担保协议是从协议(三)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法律行为的有效是指法律行为足以引起权利义务设立、变更、终止的法律效力。法律行为的成立是法律行为有效的前提,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取得对方批准,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但是,已成立的法律行为不一定必然发生法律效力,只有具有一定有效条件的法律行为,才干产生预期的法律效果。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分为形式有效要件和实质有效要件。

1.法律行为的形式有效要件ﻫ这是指行为人的意思表达的方式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假如行为人对法律规定必须采用特定形式而未采用的,其所进行的法律行为则不产生法律效力。

(1)书面形式可分为一般书面形式和特殊书面形式。特殊书面形式重要涉及公证形式、鉴证形式、审核批准形式、登记形式、公告形式等。一般而言,书面形式优于口头形式,特殊书面形式优于一般书面形式。ﻫ(2)其他形式重要有视听资料形式和沉默形式。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当事人以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形式实行的民事行为,如有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人作为证人或有其他证据证明该民事行为符合《民法通则》规定的实质有效要件的,可以认定有效;一方当事人向对方当事人提出民事权利的规定,对方未用语言或文字明确表达意见,但其行为表白已接受的,可以认定为默示,不作为的默示只有在法律有规定或当事人双方有约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视为意思表达。

2.法律行为的实质有效要件ﻫ(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自然人无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进行的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只能进行与其年龄、智力或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征得其法定代理人批准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和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但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重要生活来源的公民,可以独立地在其民事权利能力范围内进行民事活动法人民事行为能力随其成立而产生,随其终止而消灭。但法人民事行为能力的行使也要与其民事权利能力范围相适应,才干发生法律效力。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一般以核准登记的生产经营和业务范围为准【相关考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协议,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协议有效。

(2)意思表达真实。这是指行为人的意思表达是其自觉自愿作出的,同时与其内心所表达的意思相一致。法律行为必须是意思表达真实的行为,假如意思表达不真实(亦可称为有瑕疵),则不应产生法律效力,例如:行为人的意思表达是基于胁迫、欺诈的因素而作出的,则因其不能真实反映行为人的意志而不产生法律上的效力;行为人基于某种错误结识而导致意思表达与内心意志不一致的,则只有在存在重大错误的情况下,才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撤消;行为人故意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达的,则该行为人无权主张行为无效,而善意的相对人或第三人可根据情况主张行为无效。

(3)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ﻫ【相关考点】票据行为的成立,必须符合以下条件:①行为人必须具有从事票据行为的能力;②行为人的意思表达必须真实或无缺陷;③票据行为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④票据行为必须符合法定形式。(四)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1.附条件的法律行为

这是指当事人在法律行为中约定一定的条件,并以将来该条件的成就(或发生)或不成就(或不发生)作为法律行为生效或不生效的根据。

(1)所附条件可以是事件,也可以是行为。假如所附的条件是违反法律规定或者不也许发生的,应当认定该民事行为无效。当事人恶意促使条件成就的,应当认定条件没有成就,当事人恶意阻止条件成就的,应当认定条件已经成就。

(2)可以作为法律行为所附条件的事实必须具有以下条件:一是将来发生的事实,已发生的事实不能作为条件;二是不拟定的事实,即条件是否必然发生,当事人不能肯定;三是当事人任意选择的事实,而非法定的事实;四是合法的事实,不得以违法或违反道德的事实作为所附条件;五是所限制的是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或消灭,而不涉及法律行为的内容,即不与行为的内容相矛盾。ﻫ【相关考点】票据付款人承兑汇票,不得附有条件;承兑附有条件的,视同拒绝承兑。票据保证不得附有条件;附有条件的,不影响对汇票的保证责任。ﻫ2.附期限的法律行为ﻫ这是指当事人在法律行为中约定一定的期限,并以该期限的到来作为法律行为生效或解除的根据。期限是必然要到来的事实,这是与附条件的法律行为所附条件的主线区别。法律行为所附期限可以是明确的期限,例如某年某月某日,也可以是不拟定的期限,例如“某公民死亡之日”。(五)无效的民事行为

1.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和种类ﻫ无效民事行为是指因欠缺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因而当然不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的本质特性在于其违法性,即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所实行的民事行为违法。下列几种民事行为无效:ﻫ(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实行的。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行的。但间歇性精神病人的民事行为,确能证明是其在没有发病期间实行的,并且符合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有条件的,应当认定有效。ﻫ【相关考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协议,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协议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协议或者是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协议,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协议当然有效。ﻫ(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反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这里所称的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犯错误意思表达的行为;胁迫是指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名誉、荣誉、财产等导致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名誉、荣誉、财产等导致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反真实的意思表达的行为;乘人之危是指一方当事人乘对方处在危难之机,为牟取不合法利益,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达,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

(4)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ﻫ(5)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的。ﻫ(6)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ﻫ民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2.无效民事行为的法律后果

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其在法律上产生以下法律后果:

(1)恢复原状。即恢复到无效民事行为发生之前的状态,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

(2)补偿损失。即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补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假如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ﻫ(3)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返还第三人。即指双方恶意串通,实行民事行为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应当追缴双方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返还第三人。ﻫ(4)其他制裁。对行为人实行无效民事行为损害国家利益或社会利益,依法需要给予行政制裁或刑事制裁的,还应当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ﻫ(六)可变更、可撤消的民事行为

1.可变更、可撤消民事行为的概念和特性

可变更、可撤消民事行为是指可以因行为人自愿请求法院或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撤消而归于无效的民事行为。ﻫ可变更、可撤消民事行为与无效民事行为相比,具有以下特性:ﻫ(1)在该行为被撤消前,其效力已经发生,未经撤消,其效力不消灭。即其效力的消灭以撤消为条件。ﻫ(2)该行为的撤消应由享有撤消权的当事人行使,且法院或仲裁机关对之采用不告不理的态度。ﻫ(3)撤消权人对权利的行使拥有选择权,其可以撤消其行为,也可通过认可的表达使撤消权归于消灭。ﻫ(4)撤消权的行使有时间限制。可变更或可撤消的民事行为,自行为成立时起超过1年当事人才请求变更或撤消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ﻫ(5)该行为一经撤消,其效力溯及到行为的开始,即自行为开始时无效。ﻫ2.可变更、可撤消民事行为的种类

(1)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结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真实意思相悖,并导致较大损失的情形。ﻫ(2)显失公平的。显失公平是指一方当事人运用优势或运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情形。ﻫ(3)乘人之危的。行为人运用对方当事人的急切需要或危难境地,为谋取不合法利益,迫使对方违反真实意识订立的协议。

3.可变更、可撤消民事行为的法律后果

对于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变更;当事人请求撤消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予以变更或撤消。被撤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无效。

假如享有撤消权的当事人未在法定期间内行使撤消权的,则可撤消民事行为视同法律行为,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假如可撤消民事行为被依法撤消后,则具有与无效民事行为相同的法律后果。二、代理

(一)代理的概念和特性ﻫ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行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的法律制度。ﻫ1.代理关系的主体涉及代理人、被代理人(或称本人)和第三人(或称相对人)。代理人是替被代理人实行法律行为的人;被代理人是由代理人替自己实行法律行为并承担法律后果的人;第三人是与代理人实行法律行为的人。代理关系涉及三种关系:ﻫ(1)被代理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代理权关系;

(2)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实行法律行为的关系;ﻫ(3)被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承受代理行为法律后果的关系。

【相关考点】票据行为作为一种法律行为,可以由代理人代理进行。

2.代理具有以下特性:ﻫ(1)代理人必须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行法律行为。以自己的名义代替别人实行的法律行为,不属于代理行为,例如行纪、寄售等受托处分财产的行为。

(2)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独立地向第三人进行意思表达。非独立进行意思表达的行为,不属于代理行为,例如传递信息、居间行为等。

(3)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代理行为与无效代理行为、冒名欺诈等行为有区别。(二)代理的合用范围

代理合用于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和终止权利义务的法律行为。依照法律规定或按照双方当事人约定,应当由本人实行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得代理,如遗嘱、婚姻登记、收养子女等。本人未亲自实行的,应当认定行为无效。

【例题·判断题】某书画店与著名书法家赵某签订了一份委托书法作品创作协议。双方约定,赵某交付书画店20副对联作品,书画店支付赵某5000元报酬。协议签订后,赵某因不慎跌倒致使右臂受伤,不能创作,于是他委托他儿子代为书写了所有对联。但是不久书画店请专家鉴定,结果发现不是赵某本人的作品。赵某辩解说,他可以委托他的儿子代理其创作。赵某的说法是错误的。(三)代理的种类代理可分为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委托代理基于被代理人的委托而发生的代理委托代理中的授权行为一般以代理证书(亦称授权委托书)的形式表现。法律规定用书面形式的,应当用书面形式授权委托书授权不明的,被代理人应当对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负连带责任法定代理法律根据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存在而设定的代理一般合用于被代理人是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情况指定代理按照人民法院或有权机关的指定而产生的代理在没有法定代理人和委托代理人,或法定代理人互相推诿代理责任的情况下,法院或有权机关可以依法为不能亲自解决自己事务的人指定代理人【相关考点】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场合的外国人、外国公司或者其他外国组织在中国申请专利或者办理其他专利事务时,应当委托依法设立的专利代理机构办理。(四)代理权的行使ﻫ1.代理权行使的一般规定ﻫ委托代理人应按照被代理人的委托授权行使代理权。

2.滥用代理权的严禁

代理人不得滥用代理权。常见的滥用代理权的情形有:

(1)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自己进行民事活动;ﻫ(2)同一代理人代理双方当事人进行同一项民事活动;

(3)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ﻫ3.滥用代理权的法律后果

代理人滥用代理权的,其行为视为无效行为。给被代理人及别人导致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偿责任。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负连带责任。(五)无权代理ﻫ1.无权代理的概念ﻫ无权代理是指没有代理权而以别人名义进行的代理行为。无权代理表现为三种形式:(1)没有代理权而实行的代理;(2)超越代理权实行的代理;(3)代理权终止后而实行的代理。2.无权代理的法律后果

在无权代理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被代理人的追认,被代理人才承担民事责任。未经追认的行为,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以下几种情况的除外:ﻫ(1)被代理人知道别人以本人名义实行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达的,视为批准,即应由被代理人承担民事责任。ﻫ(2)委托代理人为了维护被代理人的利益,在紧急情况下实行的超越代理权的民事法律行为,可以认定有效,但其采用的行为不妥给被代理人导致损失的,可以酌情由委托代理人承担适当的责任。

(3)无权代理人的代理行为,客观上使善意相对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的,被代理人应当承担代理的法律后果。这种情况在法学理论上称为“表见代理”。ﻫ【相关考点】《票据法》规定,没有代理权而以代理人名义在票据上签章的,应当由签章人承担票据责任,即签章人应承担向持票人支付票据金额的义务。

3.表见代理的情形ﻫ(1)被代理人对第三人表达已将代理权授予别人,而实际并未授权;被代理人将某种有代理权的证明文献(如盖有公章的空白介绍信、空白协议文本、协议专用章等)交给别人,别人以该种文献使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权并与之进行法律行为;代理授权不明;ﻫ(2)代理人违反被代理人的意思或者超越代理权,第三人无过失地相信其有代理权而与之进行法律行为;ﻫ(3)代理关系终止后未采用必要的措施而使第三人仍然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并与之进行法律行为。除上述几种情况之外,无权代理均不对被代理人产生任何法律效力。无权代理行为视同为无效民事行为,并产生与之相同的法律后果。

第三人知道行为人无权代理还与行为人实行民事行为给别人导致损害的,由第三人和行为人负连带责任。(六)代理关系的终止ﻫ1.委托代理终止的法定情形有:(1)代理期间届满或者代理事务完毕;(2)被代理人取消委托或代理人辞去委托;(3)代理人死亡;(4)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5)作为被代理人或代理人的法人终止。

2.法定代理或指定代理终止的法定情形有:(1)被代理人取得或恢复民事行为能力;(2)被代理人或代理人死亡;(3)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4)指定代理的人民法院或指定单位取消指定;(5)由其他因素引起的被代理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监护关系消灭。第四节经济仲裁与诉讼ﻫ经济法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纠纷,假如当事人不能通过协商或调解解决纠纷,就需要通过仲裁或诉讼方式来解决。

ﻫ一、仲裁ﻫ(一)仲裁的概念ﻫ仲裁是指仲裁机构根据纠纷当事人之间自愿达成的协议,以第三者的身份对所发生的纠纷进行审理,并作出对争议各方均有约束力的裁决的解决纠纷的活动。ﻫ(二)仲裁的基本原则

1.自愿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当事人假如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必须一方面由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组织不予受理;当事人还可以自愿选择仲裁机构及仲裁人;当事人也可以自行和解,达成和解协议后,可以请求仲裁庭根据和解协议作出仲裁裁决书,也可以撤回仲裁请求;当事人自愿调解的,仲裁庭应予调解。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原则。

仲裁庭认为有必要收集的证据,可以自行收集。在合用法律时,法律有明文规定的,按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无明文规定的,按照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公平合理原则解决;不偏袒任何一方,也不对任何一方施加压力。

3.仲裁组织依法独立行使仲裁权原则。仲裁组织是民间组织,它不从属任何国家机关。ﻫ仲裁组织仅对法律负责,依法独立进行仲裁,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队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仲裁进行必要的监督。ﻫ4.一裁终局原则。即仲裁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不能再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但是裁决被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撤消或不予执行的,当事人可以重新达成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三)《仲裁法》的合用范围ﻫ1.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协议纠纷和其他财产纠纷,可以仲裁。

2.与人身有关的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是不能进行仲裁的。另一方面,仲裁事项必须是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且当事人有权处分的财产权益纠纷。ﻫ3.由强制性法律规范调整的法律关系的争议不能进行仲裁。因此,行政争议不能仲裁。

4.劳动争议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协议纠纷,应合用专门的规定,因此《仲裁法》不合用于解决这两类纠纷。(四)仲裁协议

1.仲裁协议涉及协议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方式在纠纷发生前或纠纷发生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这里所称的其他书面形式,涉及协议书、信件和数据电文(涉及电报、传真、电传、电子数据互换和电子邮件)等形式。ﻫ2.仲裁协议应具有下列内容:ﻫ(1)请求仲裁的意思表达;ﻫ(2)仲裁事项;

(3)选定的仲裁委员会。ﻫ3.仲裁协议具有以下效力:ﻫ(1)仲裁协议中为当事人设定的义务,不能任意更改、终止或撤消;ﻫ(2)合法有效的仲裁协议对双方当事人诉权的行使产生一定的限制,在当事人双方发生协议约定的争议时,任何一方只能将争议提交仲裁,而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ﻫ(3)对于仲裁组织来说,仲裁协议具有排除诉讼管辖权的作用;

(4)仲裁协议具有独立性,协议的变更、解除、终止或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

4.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应当在仲裁庭初次开庭前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或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一方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另一方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裁定。ﻫ5.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仲裁协议无效:

(1)约定的仲裁事项超过法律规定的仲裁范围的;

(2)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仲裁协议;

(3)一方采用胁迫手段,迫使对方订立仲裁协议的。ﻫ此外,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或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可以补充协议;达不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ﻫ6.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未声明有仲裁协议,人民法院受理后,另一方在初次开庭前提交仲裁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起诉,但仲裁协议无效的除外;另一方在初次开庭前未对人民法院受理该起诉提出异议的,视为放弃仲裁协议,人民法院应当继续审理。(五)仲裁程序ﻫ1.仲裁申请和受理。申请仲裁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有仲裁协议;(2)有具体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3)属于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ﻫ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书之日起5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告知当事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ﻫ2.仲裁庭的组成。仲裁庭可以由1名仲裁人或3名仲裁人组成。由3名仲裁人组成的,设首席仲裁人。

仲裁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也有权提出回避申请:

(1)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

(2)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3)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也许影响公正仲裁的;

(4)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ﻫ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并在初次开庭前提出。3.仲裁裁决。ﻫ(1)仲裁应当开庭进行。

(2)仲裁一般不公开进行。

(3)申请仲裁后,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

(4)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可以先行调解,当事人自愿调解的,仲裁庭应当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5)裁决应按多数仲裁人的意见作出,少数仲裁人的不批准见可以记入笔录。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裁决应当按首席仲裁人的意见作出。ﻫ(6)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4.仲裁效力。当事人应当履行仲裁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按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理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ﻫ当事人提出证据证明裁决有依法应撤消情形的,可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6个月内,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消裁决。人民法院经组成合议庭审查核算裁决有法定撤消情形之一的,或认定裁决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裁定撤消。二、诉讼ﻫ(一)诉讼的概念ﻫ诉讼是指人民法院根据纠纷当事人的请求,运用审判权确认争议各方权利义务关系,解决经济纠纷的活动。ﻫ(二)诉讼管辖。地区ﻫ管辖一般地区管辖是以被告住所地为依据来拟定案件的管辖法院,即实行“原告就被告原则”。对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特殊地区管辖是以诉讼标的所在地,或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法律事实所在地为依据拟定管辖。①因协议纠纷引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协议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②因保险协议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保险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③因票据纠纷提起的诉讼,由票据支付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④因铁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请求损害补偿提起的诉讼,由事故发生地或车辆、船舶最先到达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等等级别ﻫ管辖我国人民法院分为四级,即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此外尚有专门法院,即军事法院、海事法院和铁路运送法院基层人民法院原则上管辖第一审案件;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重大涉外案件及由最高人民法院拟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高级人民法院管辖在辖区有重大影响的第一审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以及认为应当由它审理的案件级别ﻫ管辖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诉讼,原告可以向其中一个人民法院起诉;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的,由最先备案的人民法院管辖协议

管辖双方当事人在协议纠纷发生之前或发生之后,以协议的方式选择解决他们之间纠纷的管辖法院协议之债可以协议管辖,因物权、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而产生的民事纠纷也可以协议管辖(三)诉讼参与人诉讼参与人涉及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

1.当事人。ﻫ当事人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因经济权益发生争议或受到损害,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调解或裁判约束的利害关系人。当事人涉及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诉讼中的第三人。ﻫ2.诉讼代理人。ﻫ诉讼代理人是指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为了维护被代理人的合法权益而进行诉讼的人。代理人涉及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

(四)审判程序

1.第一审程序,是指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经济案件合用的程序,分为普通程序、简易程序。

(1)普通程序是经济案件审判中最基本的程序,重要涉及以下内容:ﻫ①起诉和受理。人民法院接到起诉状或口头起诉后,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备案,并告知当事人。

②审理前的准备。人民法院应当在备案之日起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15日内提出答辩状。被告提出答辩状的,人民法院在收到之日起5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ﻫ③开庭审理。开庭审理一般都公开进行,但遇下列情况时不公开进行审理:涉及国家秘密;涉及个人隐私;法律另有规定;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在开庭审理3日前告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公开审理的,应当公告当事人的姓名、案由和开庭的时间、地点。

(2)简易程序是指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的人民法庭,审理简朴民事案件所合用的既独立又简便易行的诉讼程序。简易程序合用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朴案件。ﻫ2.第二审程序,又称上诉程序,是指上级人民法院审理当事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尚未生效的判决和裁定而提起的上诉案件所合用的程序。ﻫ(1)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当事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有权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①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ﻫ②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ﻫ(2)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合用法律进行审查,并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通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况分别解决:ﻫ①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合用法律对的的,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

②原判决合用法律错误,依法改判;ﻫ③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者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局限性,裁定撤消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ﻫ④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也许影响案件对的判决的,裁定撤消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3)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当事人对重审案件的判决、裁定可以上诉。3.审判监督程序,是指有审判监督权的人员和机关,发现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依法提出对原案重新进行审理的一种特别程序,又称再审程序。

(1)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提审或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2)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或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断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3)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提出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的,可以申请再审。(五)执行程序ﻫ执行程序是人民法院依法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及其他法律文书的规定,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程序。

1.对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和其他应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ﻫ2.申请执行的期限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双方或者一方当事人是公民的为1年,双方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为6个月。

三、诉讼时效ﻫ(一)诉讼时效的概念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不在法定期间内行使权利而失去诉讼保护的制度。上述“法定期间”即是诉讼时效期间。ﻫ我国诉讼时效有如下特点:ﻫ1.诉讼时效以权利人不行使法定权利的事实状态的存在为前提ﻫ2.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时消灭的是胜诉权,并不消灭实体权利

(1)当事人在一审期间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在二审期间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基于新的证据可以证明对方当事人的请求权已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情形除外。

(2)当事人未按照规定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却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申请再审或者提出再审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3)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当事人自愿履行义务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义务人履行了义务后,又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抗辩的,法律不予支持。3.诉讼时效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除法律有特殊规定外,当事人均应普遍合用,不得作任何变更。

(二)诉讼时效的合用对象

诉讼时效只合用于债权请求权,即当事人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所谓债权请求权,是指权利人基于债的关系而产生的、请求特定人为特定行为的权利。但对下列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ﻫ1.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

2.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公司债券本息请求权;ﻫ3.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

4.其他依法不合用诉讼时效规定的债权请求权。ﻫ(三)诉讼时效的种类与起算ﻫ1.诉讼时效的种类一般诉讼时效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特殊诉讼时效凡有特殊诉讼时效规定的,合用特殊诉讼时效短期诉讼时效下列时效为1年:①身体受到伤害规定补偿的;②出售质量不合规格的商品未声明的;③延付或拒付租金的;④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被损坏的长期诉讼时效①因环境污染损害补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3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起时计算;

②有关船舶发生油污损害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3年,自损害发生之日起计算;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时效期间不得超过从导致损害的事故发生之日起6年;ﻫ③因国际货品买卖协议和技术进出口协议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为4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最长诉讼时效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23,人民法院不予保护2.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

诉讼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在不同的民事法律关系中,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不同:

(1)侵权行为所生之债的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事实和加害人之时开始计算。其中人身损害补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伤势明显的,从受伤害之日起算;伤害当时未曾发现,后经检查确诊并能证明是由侵害引起的,从伤势确诊之日起算。ﻫ(2)约定履行期限之债的诉讼时效,自履行期限届满之日开始计算。ﻫ(3)未约定履行期限之债的诉讼时效,自权利人提出履行规定之日开始计算;债权人给予对方宽限期的,则该宽限期届满之日起开始计算。ﻫ(4)以不作为为义务内容之债的诉讼时效,自债权人得知或应当知道债务人作为之时开始计算。ﻫ(5)附条件之债的诉讼时效,自该条件成就之日起计算。

(6)附期限之债的诉讼时效,自该期限到达之日起计算。

(7)国家补偿的诉讼时效,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

(8)其他法律对诉讼时效起算点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ﻫ为防止侵权行为发生时间与权利人知道受侵害的时间相隔过长,影响诉讼时效发挥作用,《民法通则》规定: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23的,人民法院不予以保护。(四)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与延长

1.诉讼时效的中止ﻫ(1)诉讼时效中止的概念

诉讼时效的中止是指诉讼时效进行中,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而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暂时停止计算诉讼时效期间,以前通过的时效期间仍然有效,待阻碍时效进行的事由消失后,继续计算诉讼时效期间。ﻫ(2)诉讼时效中止的事由、时间及效力

①诉讼时效的中止必须是因法定事由而发生。这些法定事由涉及两大类:一是不可抗力,如自然灾害、军事行动等,都是当事人无法预见和克服的客观情况;二是阻碍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其他障碍,即除不可抗力外使权利人无法行使请求权的客观情况,涉及权利被侵害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或者法定代理人本人丧失行为能力。ﻫ②法定事由发生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始产生中止诉讼时效的效力。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只有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发生上述事由的,才干中止诉讼时效。假如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前发生上述法定事由,到最后6个月开始时法定事由己消除的,则不能发生诉讼时效中止;但假如该法定事由到最后6个月开始时仍然继续存在,则应自最后6个月开始时中止诉讼时效,直到该障碍消除。ﻫ③诉讼时效中止之前已经通过的期间与中止时效的事由消失之后继续进行的期间合并计算,而中止的时间过程则不计入时效期间。在民法规定的最长诉讼时效期间内(2023),诉讼时效中止的连续时间没有限制。2.诉讼时效的中断

(1)诉讼时效中断的概念

诉讼时效的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中,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致使已经通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2)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及效力

①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有:权利人提起诉讼。即权利人依诉讼程序主张权利,请求人民法院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

②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效力。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发生后,已通过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中断事由存续期间,时效不进行,中断事由终止时,重新计算时效期间。诉讼时效的中断可以多次进行,但不得超过法律规定的2023的最长诉讼时效期间。3.诉讼时效的延长ﻫ诉讼时效的延长是指人民法院对已经完毕的诉讼时效期间,根据特殊情况而予以延长。可以引起诉讼时效延长的事由,具体由人民法院鉴定;延长的期间,也是由人民法院认定的,这是法律赋予司法机关的一种自由裁量权。

第二章公司法律制度本章是历年考试中最重要的一章,近几年考试中均出现了主观性试题,因此考生在复习时要对本章内容有高度的重视,学习中尽量多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本章重要的考点涉及: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条件;公司组织机构及其职权;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会议制度;股权转让的限制条件;公司法律制度与证券法律制度的结合(涉及股票和债券的发行条件)等。第一节公司法律制度概述

一、公司的概念和种类ﻫ(一)公司的概念ﻫ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公司法人。

1.依法设立

这是指公司必须依法定条件、法定程序设立。ﻫ2.以营利为目的ﻫ公司设立以经营并获取利润为目的,并且规定公司有利润时应当分派给股东。ﻫ3.以股东投资行为为基础设立

注册资本来源于股东的投资,因此没有股东的投资行为就不能设立公司。ﻫ4.具有法人资格

公司是公司法人,重要是独立的法人财产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或者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要以所有财产对公司的经营活动产生的债务承担责任。(二)公司的种类以公司资本结构和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方式为标准(1)有限责任公司。是指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所有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

(2)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将公司所有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所有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

(3)无限公司。

(4)两合公司。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形式仅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以公司的信用基础为标准(1)资合公司。是指以资本的结合作为信用基础的公司,其典型的形式为股份有限公司。ﻫ(2)人合公司。是指以股东个人的财力、能力和信誉作为信用基础的公司,其典型的形式为无限公司。

(3)资合兼人合的公司。以公司组织关系为标准(1)母公司和子公司。公司可以设立子公司,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总公司与分公司。公司可以设立分公司,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公司承担。【相关考点】公司内部组织,如分公司、分厂、车间等分支机构或生产单位,虽无独立法律人格,但在一定条件下也是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二、公司法的概念与性质ﻫ公司法是规定公司法律地位,调整公司组织关系,规范公司在设立、变更与终止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三、公司法人财产权ﻫ1.法人财产权ﻫ法人财产权是指公司拥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法人财产,并依法对财产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在公司成立后股东不得抽逃投资,或者占用、支配公司的资金、财产。ﻫ2.担保的限制ﻫ(1)公司向其他公司投资或者为别人提供担保,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其规定的限额。ﻫ(2)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接受担保的股东或者受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不得参与表决。该项表决由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

(3)公司可以向其他公司投资,但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成为对所投资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第二节公司的登记管理ﻫ公司经公司登记机关依法登记,领取《公司法人营业执照》,方取得公司法人资格。未经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不得以公司名义从事经营活动。ﻫ

一、登记管辖ﻫ我国的公司登记机关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公司登记机关实行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三级管辖制度。

ﻫ二、登记事项

(一)名称

公司名称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只能使用一个名称。有限责任公司必须在公司名称中标明“有限责任公司”或者“有限公司”字样;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在公司名称中标明“股份有限公司”或者“股份公司”的字样。ﻫ(二)住所

公司的住所是公司重要办事机构所在地。经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公司的住所只能有一个。公司的住所应当在其公司登记机关辖区内。ﻫ(三)法定代表人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长、执行董事或者经理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四)公司类型ﻫ公司登记的类型涉及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在公司登记中注明自然人独资或者法人独资,并在公司营业执照中载明。

(五)经营范围

经营范围是股东选择的公司生产和经营的商品类别、品种服务项目。公司的经营范围中属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经批准的项目,应当依法通过批准。

(六)股东出资ﻫ股东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三、设立登记ﻫ(一)公司名称预先核准ﻫ1.设立公司应当申请名称预先核准。ﻫ2.预先核准的公司名称保存期为6个月。预先核准的公司名称在保存期内,不得用于从事经营活动,也不得转让。ﻫ(二)公司的设立登记

依法设立的公司,由公司登记机关发给《公司法人营业执照》。公司营业执照的签发日期为公司成立日期。

ﻫ四、变更登记

一般来说,公司设立时登记的事项发生变化,都应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根据变更内容的不同而分别有不同的规定:变更项目要求名称、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自变更决议或者决定作出之日起30日内申请变更登记。注册资本公司增长注册资本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认缴新增资本的出资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认购新股,应当分别依照《公司法》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缴纳出资和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缴纳股款的有关规定执行。公司减少注册资本的,应当自公告之日起45日后申请变更登记,并应当提交公司在报纸上登载公司减少注册资本公告的有关证明和公司债务清偿或者债务担保情况的说明。公司减资后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法定的最低限额。实收资本提交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并应当按照公司章程载明的出资时间、出资方式缴纳出资。公司应当自足额缴纳出资或者股款之日起30日内申请变更登记。股东自转让股权之日起30日内申请变更登记,并应当提交新股东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证明。合并、分立自公告之日起45日后申请登记,提交合并协议和合并、分立决议或者决定以及公司在报纸上登载公司合并、分立公告的有关证明和债务清偿或者债务担保情况的说明。公司章程修改未涉及登记事项的,公司应当将修改后的公司章程或者公司章程修正案送原公司登记机关备案。公司董事、监事、经理发生变动的,应当向原公司登记机关备案。五、注销登记

公司解散应当申请注销登记,经公司登记机关注销登记,公司终止。公司解散有两种情况:一是不需要清算的,如因合并、分立而解散的公司,因其债权债务由合并、分立后继续存续的公司承继;其二是应当清算的,即公司债权债务无人承继的。

ﻫ六、分公司的登记

1.分公司的登记事项涉及:名称、营业场合、负责人、经营范围。分公司的名称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分公司的经营范围不得超过公司的经营范围。

2.公司设立分公司的,应当自决定作出之日起30日内向分公司所在地的公司登记机关申请登记;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规定必须报经有关部门批准的,应当自批准之日起30日内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登记。

3.公司应当自分公司登记之日起30日内,持分公司的《营业执照》到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备案。七、年度检查

公司登记机关于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对公司进行年度检查。

ﻫ八、证照和档案管理

1.《公司法人营业执照》、《营业执照》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公司法人营业执照》正本或者《营业执照》正本应当置于公司住所或者分公司营业场合的醒目位置。

2.公司登记机关对需要认定的营业执照,可以临时扣留,扣留期限不得超过10天。第三节有限责任公司ﻫ一、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

(一)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的条件ﻫ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

《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由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没有规定下限,即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可认为“1个”或“2个以上,50个以下”股东,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2.股东出资达成注册资本最低限额

(1)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注册资本是指公司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出资额,即经登记机关登记确认的资本。《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最低限额为人民币3万元。法律、行政法规有较高规定的,从其规定。ﻫ(2)股东出资额和出资期限。除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不得分期缴付出资外,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可以分期缴纳。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的初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5年内缴足。(3)股东出资方式

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

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的规定,出资人以非货币财产出资,未依法评估作价,公司、其他股东或者公司债权人请求认定出资人未履行出资义务的,人民法院应当委托具有合法资格的评估机构对该财产评估作价。评估拟定的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出资人未依法全面履行出资义务。但是,出资人以符合法定条件的非货币财产出资后,因市场变化或者其他客观因素导致出资财产贬值,公司、其他股东或者公司债权人请求该出资人承担补足出资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30%。ﻫ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的规定,出资人以划拨土地使用权出资,或者以设定权利承担的土地使用权出资,公司、其他股东或者公司债权人主张认定出资人未履行出资义务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当事人在指定的合理期间内办理土地变更手续或者解除权利承担;逾期未办理或者未解除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出资人未依法全面履行出资义务。ﻫ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的规定,出资人以房屋、土地使用权或者需要办理权属登记的知识产权等财产出资,己经交付公司使用但未办理权属变更手续,公司、其他股东或者公司债权人主张认定出资人未履行出资义务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当事人在指定的合理期间内办理权属变更手续;在前述期间内办理了权属变更手续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已经履行了出资义务;出资人主张自其实际交付财产给公司使用时享有相应股东权利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ﻫ出资人已经就前述财产出资,办理权属变更手续但未交付给公司使用,公司或者其他股东主张其向公司交付,并在实际交付之前不享有相应股东权利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相关考点1】设立个人独资公司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或者其他财产权利出资。ﻫ【相关考点2】合作人可以用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或者其他财产权利出资,也可以用劳务出资。

【相关考点3】合营公司合营各方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建筑物、厂房、机器设备或其他物料、工业产权、专有技术、场地使用权等作价出资。

【相关考点4】合作各方向合作公司投资或者提供合作条件的方式可以是货币,也可以是实物或者工业产权、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等财产权利。

【相关考点5】外资公司中,外国投资者可以用可自由兑换的外币出资,也可以用机器设备、工业产权、专有技术等作价出资。经审批机关批准,外国投资者也可以用其从中国境内兴办的其他外商投资公司获得的人民币利润出资。ﻫ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ﻫ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必须由股东共同依法制定公司章程。股东应当在公司章程上署名、盖章。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约束力。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章程应当载明下列事项:(1)公司名称和住所;(2)公司经营范围;(3)公司注册资本;(4)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5)股东的出资方式、出资额和出资时间;(6)公司的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职权、议事规则;(7)公司法定代表人;(8)股东会会议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规定的组织机构

5.有公司住所ﻫ(二)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的程序

1.订立公司章程ﻫ股东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必须先订立公司章程,将要设立的公司基本情况以及各方面的权利义务加以明确规定。ﻫ2.股东缴纳出资ﻫ(1)股东应当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ﻫ(2)股东以货币出资的,应当将货币出资足额存入为设立有限责任公司而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该转移手续一般在6个月内办理完毕。

(3)股东不按照规定缴纳出资的,除应当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应当向已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

对于股东不按照规定缴纳出资的,公司法规定除该股东应当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应当向已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该违约责任除出资部分外,还涉及未出资的利息。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的规定,股东在公司设立时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发起人与被告股东承担连带责任;公司的发起人承担责任后,可以向被告股东追偿。此外,股东在公司增资时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未尽公司法规定的义务而使出资未缴足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承担相应责任;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承担责任后,可以向被告股东追偿。ﻫ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即转让股权,受让人对此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公司请求该股东履行出资义务、受让人对此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公司债权人依照规定向该股东提起承担补充补偿责任的诉讼,同时请求前述受让人对此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受让人根据上述规定承担责任后,向该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追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ﻫ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的规定,以贪污、受贿、侵占、挪用等违法犯罪所得的货币出资后取得股权的,对违法犯罪行为予以追究、处罚时,应当采用拍卖或者变卖的方式处置其股权。这就是说,为维持公司资本,可釆取将出资财产所形成的股权通过折价补偿受害人的损失,但不能直接将出资的财产从公司抽出。

(4)股东缴纳出资后,必须经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验资并出具证明。依法设立的会计师事务所等,可以依法承担股东出资的验资工作。

3.申请设立登记ﻫ(1)股东的初次出资经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验资后,由全体股东指定的代表或者共同委托的代理人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设立登记。ﻫ(2)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发现作为设立公司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应当由交付该出资的股东补足其差额,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承担连带责任。

(3)《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股东不得抽逃出资。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的规定,公司成立后,公司、股东或者公司债权人以相关股东的行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且损害公司权益为由,请求认定该股东抽逃出资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①将出资款项转入公司账户验资后又转出;②通过虚构债权债务关系将其出资转出;③制作虚假财务会计报表虚增利润进行分派;④运用关联交易将出资转出;⑤其他未经法定程序将出资抽回的行为。ﻫ股东抽逃出资,公司或者其他股东请求其向公司返还出资本息、协助抽逃出资的其他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实际控制人对此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公司债权人请求抽逃出资的股东在抽逃出资本息范围内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承担补充补偿责任、协助抽逃出资的其他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实际控制人对此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抽逃出资的股东已经承担上述责任,其他债权人提出相同请求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ﻫ(4)《〈公司法〉司法解释(三)》规定,第三人代垫资金协助发起人设立公司,双方明确约定在公司验资后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将该发起人的出资抽回以偿还该第三人,发起人依照前述约定抽回出资偿还第三人后又不能补足出资,相关权利人请求第三人连带承担发起人因抽回出资而产生的相应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5)《〈公司法〉司法解释(三)》规定,股东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或者抽逃出资,公司根据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对其利润分派请求权、新股优先认购权、剩余财产分派请求权等股东权利作出相应的合理限制,该股东请求认定该限制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未履行出资义务或者抽逃所有出资,经公司催告缴纳或者返还,其在合理期间内仍未缴纳或者返还出资,公司以股东会决议解除该股东的股东资格,该股东请求确认该解除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6)公司股东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或者抽逃出资,公司或者其他股东请求其向公司全面履行出资义务或者返还出资,被告股东以诉讼时效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公司债权人的债权未过诉讼时效期间,其依照规定请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或者抽逃出资的股东承担补偿责任,被告股东以出资义务或者返还出资义务超过诉讼时效期间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7)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应当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

(8)有限责任公司应当置备股东名册。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二、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机构ﻫ(一)股东会

1.股东会的职权ﻫ(1)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ﻫ(2)选举和更换非由职工代表担任的董事、监事,决定有关董事、监事的报酬事项;ﻫ(3)审议批准董事会的报告;

(4)审议批准监事会或者监事的报告;ﻫ(5)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ﻫ(6)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派方案和填补亏损方案;

(7)对公司增长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

(8)对发行公司债券作出决议;

(9)对公司合并、分立、变更公司形式、解散和清算等事项作出决议;

(10)修改公司章程;ﻫ(11)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ﻫ【相关考点1】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不设股东会。ﻫ【相关考点2】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行使股东会职权。ﻫ2.股东会的形式

股东会会议分为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定期会议应当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准时召开。代表1/10以上表决权的股东,1/3以上的董事,监事会或者不设监事会的公司的监事建议召开临时会议的,应当召开临时会议。3.股东会的召开

(1)初次股东会会议由出资最多的股东召集和主持,依法行使职权。以后的股东会会议:

①公司设立董事会的,由董事会召集,董事长主持;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副董事长主持;副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半数以上董事共同推举一名董事主持。

②公司不设董事会的,股东会会议由执行董事召集和主持。ﻫ(2)董事会或者执行董事不能履行或者不履行召集股东会会议职责的,由监事会或者不设监事会的公司的监事召集和主持;监事会或者监事不召集和主持的,代表1/10以上表决权的股东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ﻫ所谓不能履行职务,是指因生病、出差在外等客观上的因素导致其无法履行职务的情形。所谓不履行职务,是指不存在无法履行职务的客观因素,但以其他理由或者主线就没有理由而不履行职务的情形。

(3)召开股东会会议,应当于会议召开15日前告知全体股东;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或者全体股东另有约定的除外。股东会应当对所议事项的决定作成会议记录,出席会议的股东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署名。

4.股东会的决议ﻫ(1)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股东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除《公司法》有规定的外,由公司章程规定。

(2)股东会会议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长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必须经代表2/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二)董事会

董事会是公司股东会的执行机构,对股东会负责。

【相关考点1】合营公司的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是合营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决定合营公司的一切重大问题。ﻫ【相关考点2】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公司,一般设立董事会;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公司,一般设立联合管理委员会。董事会或者联合管理委员会是合作公司的权力机构,按照合作公司章程的规定;决定合作公司的重大问题。

1.董事会的组成ﻫ(1)有限责任公司设董事会(依法不设董事会的除外),其成员为3人至13人。两个以上的国有公司或者其他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其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公司职工代表;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成员中也可以有公司职工代表。董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或者其他形式民主选举产生。

【相关考点】合营公司董事会成员不得少于3人。ﻫ(2)董事会设董事长1人,可以设副董事长。董事长、副董事长的产生办法由公司章程规定。ﻫ(3)董事任期由公司章程规定,但每届任期不得超过3年。董事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

2.董事会的职权ﻫ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ﻫ(1)召集股东会会议,并向股东会报告工作;

(2)执行股东会的决议;

(3)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ﻫ(4)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5)制订公司的利润分派方案和填补亏损方案;

(6)制订公司增长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ﻫ(7)制订公司合并、分立、变更公司形式、解散的方案;

(8)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立;

(9)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及其报酬事项,并根据经理的提名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及其报酬事项;

(10)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ﻫ(11)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3.董事会的召开ﻫ董事会会议由董事长召集和主持;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副董事长召集和主持;副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半数以上董事共同推举一名董事召集和主持。ﻫ4.董事会的决议ﻫ(1)董事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除《公司法》有规定的外,由公司章程规定。董事会应当对所议事项的决定作成会议记录,出席会议的董事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署名。

(2)董事会决议的表决,实行一人一票。

(3)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较少或者规模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