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_第1页
第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_第2页
第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_第3页
第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_第4页
第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简单收入决定理论

——收入—支出模型

基本假定需求不足,由此引起经济低于充分就业;价格不变,从而经济主要是数量调整;利率不变,从而货币市场状况不影响商品市场;投资与国民收入无关。由于上述假定,本章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实际上只是总需求理论,即收入只由需求一方来决定。第一节国民收入均衡公式国民收入恒等式为GDP≡C+I+G+(X-M)或S-I≡(G+TR-TA)+(X-M)从TA中减去转移支付得到净税收,并以T代表,则有S+T≡I+G+(X-M)或C+S+T≡C+I+G+(X-M)如何把该式发展为国民收入均衡公式,从而过渡到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呢?为此,我们首先可以把国民收入核算看成是估计某一时期生产的既定国民收入总量,而需要进一步研究“下一时期”或“下几个时期”的生产情况:在什么条件下将继续生产同样数量的国民收入?在什么情况下将生产更多的或更少的国民收入?于是,问题就从国民收入的核算转化为国民收入的决定。要想继续维持某一时期的既定生产规模,必须要总的需求恰好等于该期已经生产出来的国民收入。如果总需求小于既定的国民收入,则一部分产品就不能得到实现,于是,生产将缩小,国民收入将下降。如果总需求大于既定的国民收入,则一部分需求就不能得到满足,于是,生产将扩大,国民收入将提高;或者在生产无法扩大时,价格水平将上涨。只有当总需求恰好等于既定的国民收入时,生产才既无扩大又无缩小的趋势。此时,国民收入处于所谓“均衡”状态。因此,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为:总需求=国民收入总需求可以定义为总的“意愿支出”或“意愿购买”。意愿支出反映了支出者的“计划”或者“打算”,它不同于国民收入恒等式中的“实际支出”,即已经实现了的支出。实际支出包括意愿的和非意愿的两种。例如,在企业的实际投资支出中,计划的存货增加属于意愿支出,不是计划中的存货增加则属于非意愿支出:它们是由于卖不出去而不得不由企业自己“购买”下来的部分。显然,非意愿支出不能看成是需求。由此,国民收入均衡条件可以重新表述为:意愿支出=国民收入实际支出可以分解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个部分。同样地,意愿支出也可以分解为四个相应的部分:意愿消费、意愿投资、意愿政府购买和意愿净出口。已经假定,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的是需求不足引起的低于充分就业经济。在这种经济中,由于需求不足,除了企业部门外,其余三个部门在“买”的方面都非常自由:愿意买就可以买,不愿意买就可以不买,从而其意愿购买即意愿支出就等于其各自相应的实际支出。于是有:意愿消费=实际消费=C意愿政府购买=实际政府购买=G意愿净出口=实际净出口=X-M企业部门之所以例外,是因为它固然能够“愿意买就可以买”,但却不能“不愿意买就可以不买”。它卖不出去的产品,不得不自己“买进来”,成为非计划的存货增加部分。因此,企业的意愿支出就不一定等于实际支出。由于意愿投资与实际投资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这又引起整个的意愿支出与实际支出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如果非计划的存货增加量等于零,则:意愿投资=实际投资,意愿支出=实际支出如果非计划的存货增加量小于零,则:意愿投资>实际投资,意愿支出>实际支出(这种情况常常出现于供不应求的时候)。如果非计划的存货增加量大于零,则:意愿投资<实际投资,意愿支出<实际支出(这种情况常常出现于供过于求,即需求不足的时候)。无论非计划的存货增加量如何,下列关系总能成立:意愿投资=实际投资–非计划存货增量=I-非计划存货增量意愿支出=实际支出-非计划存货增量=Y-非计划存货增量=C+(I-非计划存货增量)+G+(X–M)将意愿支出公式代入国民收入均衡公式并由国民收入恒等式得:

C+(I-非计划存货增量)+G+(X–M)≡Y≡C+S+T分解上式可以得到两个具体的国民收入均衡公式:C+(I-非计划存货增量)+G+(X-M)=Y①C+(I-非计划存货增量)+G+(X-M)=C+S+T(I-非计划存货增量)+G+(X-M)=S+T②

为了方便应用,把意愿投资简称为投资,仍然用I来表示,则有:C+I+G+(X–M)=Y③I+G+(X–M)=S+T④第二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

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只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部分,所以,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可以写成:Y=C+II=S可以清楚地看出,决定国民收入大小的因素有三个:消费、投资和储蓄。

教材上的表述如果考虑价格变动的因素,即分析实际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则有:

y=c+i

i=s上述公式中小写的字母分别表示相应的实际变量。一、消费和储蓄的决定1、消费函数(Consumptionfunction)

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但这些因素中最有决定意义的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在两部门经济中,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国民收入,故消费函数可以写成:C=C(Y)消费与收入之间函数关系的特点第一,无论收入多少,消费总为正数,即消费大于零。如果消费等于零,则社会无法继续存在下去。特别地,当收入为零时,消费仍然大于零。此时,消费基金来源于过去的储蓄或借债。第二,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如收入的增加快,即边际消费倾向存在着递减趋势。

根据上述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分析,又可以把消费函数写成C=a+bY其中a代表自发消费。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MPC),它等于消费增加量与收入增加量之比。即b=△C/△Y,并且0<b<1。消费与收入之比称为平均消费倾向(APC),即APC=C/Y。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如果假定消费函数是线性的,则它可以很方便地用图形把它表示出来。YO450EaCC收支相抵线消费函数曲线2、储蓄函数(Savingfunction)由于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故有S=Y-C已知消费函数为:C=a+bY所以:S=Y–a+(1-b)Y=-a+(1-b)Y其中,-a为自发储蓄,1-b为边际储蓄倾向。已知a>0,0<b<1,从而有-a<0,0<1-b<1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为:第一,当收入为零时,储蓄小于零,为负数;第二,随着收入的增加,储蓄也增加,但储蓄的增加不如收入的增加快。如果把储蓄函数看作是线性的,则很容易把它用图形来表示出来。OSYS=-a+(1-b)Y储蓄函数曲线3、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以上分析的是家户消费函数社会消费函数是家户消费函数的总和,但不是简单的加总。需要考虑以下限制条件:(1)国民收入的分配;(2)政府的税收政策;(3)公司未分配利润在总利润中所占的比重。4、其他消费函数理论(1)消费函数之谜消费函数为:C=a+bY(a>0,0<b<1)上式说明,消费是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在实际可支配收入为零时,仍然有自发消费,也就是人们用储蓄和借债来进行消费。如果把上述消费函数除以实际可支配收入,就可得出平均消费倾向APC:APC=C/Y=a/Y+b该式说明,平均消费倾向大于边际消费倾向。随着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平均消费倾向也有递减的趋势。以上消费函数被称为凯恩斯绝对收入消费理论。但是,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通过研究美国1869—1933年间的消费资料,却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第一,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稳定的,而不是下降的。例如,1869——1889年间和1884——1913年间的APC均为0.867,1904——933年间的APC为0.879第二,边际消费倾向不是下降而是上升了。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根据美国1929——1941年的逐年资料,得出的消费函数是:C=47.6+0.73Y根据美国1948——1985年的每年资料,得出的消费函数是:C=13.3+0.90Y比较这两个时期的消费函数同样可以发现:边际消费倾向并不是递减,而是递增了。另外,短期边际消费倾向是波动的,而不是稳定的。以上结论与标准消费函数的不一致,以及理论与实际的矛盾,就是著名的“消费函数之谜”。正是为了解开这一谜底,经济学家们又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消费函数理论。(2)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发现并提出的。其基本观点是: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取决于其绝对收入的大小,而是与其相对收入水平有关。所谓相对收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消费者本人的现期收入和消费与其周围人的收入和消费相比较,二是消费者本人的现期收入和消费与自己过去的收入和消费相比较。杜森贝里认为:第一,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自己收入的影响,而且受其他人消费支出与收入的影响。这就是所谓“消费的示范效应”。由于存在着消费的示范效应,存在着赶上别人家的压力,因此,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不一定是递减的。第二,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本人目前收入的影响,而且受自己过去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特别是受过去“高峰”时的收入的影响,消费者已经形成的某种消费水平,会对他目前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即使在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下降的情况下,他也希望保持过去所达到的那种较高的消费水平,这一点通常被叫做消费的“习惯效应”。由于存在着消费的示范效应和习惯作用,因此消费支出的变化往往落后于收入的变化。消费者在收入减少时宁肯运用储蓄来维持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不愿意改变消费习惯并减少消费。(3)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由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提出。基本观点是:消费者是理性的,从而可以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来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使其一生中的收入等于消费。因此,消费就不是取决于现期收入,而是取决于一生中的收入。生命周期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C=b1•WR+b2•YL式中,WR是财产的收入(或称为非劳动收入),b1是财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YL是劳动收入,b2是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该式说明,人的消费取决于财产收入和劳动收入,即总收入。但这种收入不是现期收入,而是一生的收入。(4)持久收入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其基本观点是:支配人们消费行为的不是现期收入,而是长期持久性收入。持久性收入是指消费者根据其过去和现在的收入情况所预测的未来一个长时期的稳定收入。弗里德曼将家庭的现期可预测收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持久性收入,另一部分是暂时性收入。比如工资及经常性的补贴和资金属于持久性收入,而购买奖券中奖所得收入则属于暂时性收入。与收入的这种分解相对应,消费也可分为持久消费和暂时消费。持久消费是指消费者根据长期稳定收入而安排的计划内消费;而暂时性消费是指计划外的消费支出。一般家庭总希望自己的消费水平稳中有升。在收入突然减少时,要力争消费水平不降低,而在收入突然增加时,也不会使消费水平陡然提高,往往要验证此收入的增加是不是稳定的和长期的。如果这种收入的增加被证明是持久的,也就是说以后的收入与同现在的收入相同,则会适当地将其消费水平调高,但是调高的过程要慢于收入增长过程。(5)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A、利率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利率是影响储蓄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而也就影响消费。利率的变动与储蓄同方向变动,从而也就与消费反方向变动。现代经济学家认为,人们进行储蓄是为了用于未来消费。由于一般人都有正的时间偏好,即对现期一元的消费大于对未来一元的消费,所以,只有在增加未来一元加利息的消费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大于或至少等于减少现期一元的消费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时,人们才会把现期的一元储蓄起来。这表明利率上升会导致储蓄增加或消费减少,这就是利率变动的替代效应。但是,利率会使未来的收入增加,从而也会减少人们现在为未来消费而进行的储蓄。这种利率变动引起的未来收入的增加以及由此引起的消费的增加被称为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使储蓄增加,消费减少;收入效应使储蓄减少,消费增加。利率对储蓄和消费的影响要取决于哪种效应作用更大。据一些美国经济学家的研究,对于低收入者来说替代效应要大于收入效应,对于高收入者来说收入效应可能大于替代效应。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哪种效应更大却难以确定。因此,利率对储蓄和消费的影响是难以确定的,总的来说是利率上升引起储蓄增加和减少的作用是相互抵消的,最终的影响微不足道。B、价格水平研究价格水平与消费的关系时要注意两点:第一,这里是指价格水平对整个消费水平的影响,即价格变动对可支配收入中消费与储蓄划分的影响,而不是指对个别商品或某些商品消费的影响。第二,价格变动对实际收入所发生的影响。如果价格水平的变动与实际收入的变动是同步的,即价格水平变动基本不影响实际收入,那么,消费也就不会由于价格变动而变动。价格变动而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还要考虑货币幻觉对消费的影响。此外,在研究价格与消费的关系时,还应该考虑到价格预期与相对价格变动问题。在价格变动较为正常的情况下,价格预期对消费的影响并不大,一般而言,预期价格上升会使消费提前,预期价格下降会使消费推迟。但影响到底有多大不易于确定。相对价格变动可能会有影响,但会发生什么影响也不易于确定。C、收入分配消费取决于可支配收入,但各收入集团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并不一样。一般来说,高收入集团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低收入集团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因此,如果收入分配更加平等,则会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即在其他条件与总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分配越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就越高,反之则相反。二、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1、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国民收入决定的模型:均衡公式Y=C+I①消费函数C=a+bY②投资函数I=I0③把②③代入①并求解可得:Y=[1/(1-b)]×(a+I0)④

450YC,IOEI=I0CC+IY0均衡收入的决定:Y=C+I

2、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国民收入决定的模型:均衡公式I=S①投资函数I=I0②储蓄函数S=-a+(1-b)Y③把②③代入①并求解可得:Y=[1/(1-b)]×(a+I0)I,SYOI=I0Y0S=-a+(1-b)Y均衡收入决定:I=S三、国民收入的变动与乘数原理

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点是:均衡收入水平由总支出曲线与450线的交点决定(或投资与储蓄曲线的交点决定)。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引起总支出曲线的上下移动,从而使得交点的位置向右或向左移动,则均衡收入将会提高或下降。

一般认为,消费函数通常比较稳定,表现在图形上就是消费曲线不会移动。因此,总支出曲线主要随着投资曲线的移动而移动。由于投资曲线是水平的,所以,当投资的增加△I个单位,意味着总支出曲线将平行地向上移动△I个单位,从而使得总支出曲线与450线的交点向右移动,最终导致均衡收入的增加。

但是,投资增加所引起的收入增加量通常大于最初的投资量。国民收入的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就叫做乘数。如果以K表示乘数,以ΔY表示收入增量,以ΔI表示投资增量,则有K=ΔY/ΔI显然,乘数的值越大,则投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就越大。450C,IC+IOYE0E1Y0Y1C+I+ΔI投资乘数

已知:K=ΔY/ΔI①设ΔC代表消费增量,则有:ΔY=ΔC+ΔI移项后有:ΔI=ΔY-ΔC②

把②代入①中,有K=ΔY/(ΔY-ΔC)=1/(1-ΔC/ΔY)

=1/(1-b)③从公式③可以看出,乘数是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而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比。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的值越大;反之则越小。乘数也可以直接由国民收入均衡模型推导出来。由国民收入的均衡解Y=[1/(1-b)]×(a+I0)得:Y+△Y=[1/(1-b)]×(a+I0+△I)两式相减有:△Y=[1/(1-b)]×△I从而:△Y/△I=1/(1-b)四、节俭的反论

传统经济学崇尚节俭,鼓励储蓄。而现代经济学根据乘数理论认为,消费增加会使销售量增加,销售量增加会使投资增加,而投资增加又会使收入增加;相反,储蓄增加会使销售量减少,销售量减少会使投资减少,而投资减少又会使收入减少。因此,在现代经济学家看来,消费即浪费是一种“美德”,而储蓄即节俭却是一种“罪恶”。传统的“美德”之所以变成了现代的“罪恶”,原因在于:第一,对个人有益的事情对社会来说可能是愚蠢的事情。节俭即消费对个人来说是好事,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坏事,因为它会减少投资,从而使国民收入收缩;相反,消费即浪费,对个人来说是坏事,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好事,因为它会推动投资,从而使国民收入扩张。

第二,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一般处于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因此,节俭或较少的浪费意味着较多的投资。这时无论从个人还是从社会来看,节俭都是美德。而现代经济学认为经济一般处于小于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存在着资源过剩现象。因此,消费或较多浪费意味着可以刺激较多的投资,这时从个人来看节俭是美德,但从社会来看节俭却是一种罪恶。第三节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

的决定与变动

三部门模型的国民收入均衡条件是:C+I+G=Y①I+G=S+T②本节分析以①式为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使用①式,仍然不仅要讨论政府购买支出G,而且要讨论税收T。这是因为T通过影响可支配收入而影响消费,进入消费函数之中。一、政府购买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为了单独考察政府购买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暂时假定税收等于零。另外,假定政府购买支出与收入水平没有关系,即它是所谓自发变量,于是可以得到:T=0G=G0

据此,可以建立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均衡条件Y=C+I+G①消费函数C=a+bY②投资函数I=I0③政府购买函数G=G0④将②③④代入①式,并求解得Y=1/(1-b)×(a+I0+G0)

EC,I,GOYG=G0C+IC+I+GY0均衡收入的决定:政府购买

政府购买乘数由国民收入均衡解Y=1/(1-b)×(a+I0+G0)可得:Y+△Y=1/(1-b)×(a+I0+G0+△G)两式相减有:△Y=1/(1-b)×△G移项则得:△Y/△G=1/(1-b)可见,政府购买乘数与投资乘数是相同的。二、政府税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现在假定政府购买支出为零,而税收为自发变量,即:G=0;T=T0

由于税收的种类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税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同,尽管基本效果是一致的,为了明确起见,假定这里的税收是个人所得税。

考虑税收后的消费函数为C’=a+b(Y-T)由此可见,现在的消费比两部门模型中的消费减少了。减少的数量等于C-C’=a+bY-[a+b(Y-T)]=bT因此,新的消费函数可写成C’=C-bT450C’+IOYC+IC’+IY0Y’国民收入决定:政府税收

包括税收在内的国民收入均衡模型:均衡条件Y=C’+I①消费函数C’=a+b(Y-T)②投资函数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