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人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走向战争的深渊_第1页
河人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走向战争的深渊_第2页
河人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走向战争的深渊_第3页
河人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走向战争的深渊_第4页
河人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走向战争的深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走向战争的深渊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历时四年,31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双方动员兵力达889师,共计7400万人。大战中死亡人数达1000多万人,受伤2000多万人,其中700多万人成为终身残废。所有参战国的直接战争费用达3000多亿美元。因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无法计算”。在《中国通史资料选辑》里描述了这样的一场战争:第1课走向战争的深渊笼罩世界的战争阴影引发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课程标准

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及相关条约的主要史实,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重点难点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行为。项目英德法美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倍数)1.34.61.98.1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1432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3241在殖民地面积上的位次1425各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与表格中的哪项内容不搭配?对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英法工业产值比重下降,美德上升;工业生产比重与所占殖民地不符;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矛盾加剧。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争夺不断加剧,世界范围内烽火四起。德国(左)向英国(右)提出挑战(漫画)欧洲主要矛盾:英德矛盾(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你知道帝国主义矛盾加剧还有哪些表现呢?(请阅读P2小字部分回答)美洲:美西战争非洲:英布战争亚洲:日俄战争世界范围内烽火四起,世界局势日益紧张。一、笼罩世界的战争阴影1.帝国主义矛盾加剧1879年德奥签定同盟条约奥匈德英1904年英法签定协约俄法1892年法俄签定军事协定意1882年意加入德奥集团德英1907年英俄签定协约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一、笼罩世界的战争阴影为了能够在争夺战中占据优势,各国的军备竞赛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1890年至1914年,法国军费增加了1.5倍,英国为2.4倍,俄国和德国则分别猛增了3倍和3.8倍。德国军费增加最多3.你追我赶的军备竞赛

2.剑拔弩张的军事集团英国、德国为了争当海上霸主,在海军竞赛中不断建造“无畏舰”。英国建造的“无敌号”战舰德国无畏级战舰一、笼罩世界的战争阴影与此同时,各国统治者不遗余力地大力宣扬军国主义思想,为穷兵赎武制造舆论。4.甚嚣尘上的战争鼓噪奥匈帝国的统治者则拼命渲染来自邻国塞尔维亚的“威胁”,宣扬其在巴尔干地区所谓的“解放”使命。俄国鼓吹其有个历史性的使命:去解放居住在巴尔干岛的斯拉夫族,安全的受同种的俄国人所管制及保护。德国陆军元帅毛奇称:“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揭示和显露出来的,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英国的一些媒体大肆渲染说,德国与英国在殖民地和工业领域的竞争,将会使数百万英国人失业。鼓吹战争,煽动人们参战,为未来的侵略战争做准备。行动(在中国):强占胶州湾,划山东为势力范围。一、笼罩世界的战争阴影1.帝国主义矛盾加剧2.剑拔弩张的军事集团3.你追我赶的军备竞赛4.甚嚣尘上的战争鼓噪欧洲上空弥漫着浓烈的火药味战争的脚步在逼近一、笼罩世界的战争阴影(一战爆发的原因)根源(根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实质(目的):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他们大搞军备竞赛和大力宣扬军国主义思想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二、引发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巴尔干半岛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交通,是欧洲大陆通往中东的必经要道。地理位置重要

列强竭力利用该地区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有丰富的资源巴尔干各国之间纠纷不断欧洲列强纷纷在此扩张势力(主因)

巴尔干民族成分和宗教信仰十分复杂。欧洲的火药库二、引发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斐迪南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刺萨拉热窝事件斐迪南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刺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夫妇到新被奥国吞并的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检阅军事演习,这次演习是以塞尔维亚做为假想敌人的,引起塞国的极大愤怒,他们组织暗杀小组。6月28日皇储车队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17岁的青年普林希布冲出人群射杀了斐迪南夫妇,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说明突发事件也能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斐迪南大公为何被刺杀,结果如何?斐迪南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刺提示:因为斐迪南大公倾向于吞并塞尔维亚,加剧了塞尔维亚的危机,引起了塞尔维亚人民的强烈不满,因此他被刺杀。其结果就是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你如何评价普林希布的行为?(小组讨论)普林希布被捕注意:1.可从刺杀的目的、性质,后果。2.他的行为说明了什么?3.我们应该怎么做?你想到了吗?①普是塞尔维亚青年为了挽救民族危机采取的爱国行动,但他的个人冒险行为不但没有解决民族矛盾,反而成为奥匈帝国挑起世界大战的借口,其后果是灾难性的,教训是深刻的。②搞个人行刺等恐怖手段,并不是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良策,而且往往会造成灾难,铸成历史大错。③我们应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尤其是反对采用带有政治目的的个人恐怖手段,在维护民族利益的同时要树立进步的现代意识,避免盲目采取偏激行为,给世界和平造成威胁。911事件图反对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行为。时间:1914年7月28日标志: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交战的国家: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8月1日,德向俄宣战;8月3日,德对法宣战;8月4日,英对德宣战;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意大利在协约国许愿拉拢下,1915年5月3日对奥匈帝国宣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列强之间的关系以自身利益为转移英法俄协约国保土塞比日美中退出德奥同盟国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以及协约国的各自阵营后来加入到协约国阵营中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争夺殖民地)帝国主义矛盾加剧准备军备竞赛军国主义思想军事集团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课堂小结和平一直是人们追求的梦想,但战争往往会把这一梦想击的粉碎,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应该怎样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想一想1.避免扩军备战2.防止军备竞赛3.国家之间友好协商4.尊重弱小民族的利益课堂练习基础知识延伸探究能力拓展1.战争前夕,形成的同盟国集团是()A.英法俄B.德意奥C.英法意D.英俄德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B.普法战争的影响

C.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D.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加剧BD基础知识能力拓展有人认为,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这一事件,人类可以避免一战的劫乱。这种观点你赞成吗?为什么?

这种观点不正确。萨拉热窝事件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而不是根本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结果,从这一点上来看,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萨拉热窝事件只是一个偶然事件,帝国主义抓住这一偶然事件,寻找借口,发动了战争。即使没有这一事件,也会有别的什么事件点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列宁说,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请回答:

英德美法在工业产品上所占位次3214在殖民地面积上所占位次145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导致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材料一中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与1870年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了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的什么规律?(2)实力后来居上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