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下马工程 15_第1页
世界现代史下马工程 15_第2页
世界现代史下马工程 15_第3页
世界现代史下马工程 15_第4页
世界现代史下马工程 1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五章冷战与两极格局的演变第十五章冷战与两极格局的演变第一节冷战态势的演变第二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的分化第三节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第四节从“新冷战”到“新缓和”与两极格局的终结第一节冷战态势的演变从对话再度走向激烈对抗缓和与斗争交织的年代从对话再度走向激烈对抗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苏联主动采取了一系列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行动1956年2月,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发表苏共二十大的政治报告,放弃了斯大林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理论赫鲁晓夫提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以及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理论,并将其提升为苏联外交政策的总路线赫鲁晓夫的“三和理论”“三和政策”,始终贯穿着实现美苏合作主导世界的目标从对话再度走向激烈对抗艾森豪威尔政府先后提出了“新面貌”国家安全战略、“解放政策”、“大规模报复”战略、“战争边缘”政策、“多米诺骨牌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艾森豪威尔提出“和平取胜战略”从1953年到60年代初,美苏双方开启了一些对话行动:日内瓦会议等奥地利问题的解决苏联在1955年9月与联邦德国建交第二次柏林危机从对话再度走向激烈对抗1959年9月15—27日,赫鲁晓夫访美,戴维营会谈1960年5月1日,美国的一架U-2高空侦察机深入苏联领空,被苏联火箭部队击落肯尼迪“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灵活反应战略”1961年6月3—4日,赫鲁晓夫与肯尼迪在维也纳举行美苏第二次首脑会晤柏林墙的建立古巴导弹危机从对话再度走向激烈对抗缓和与斗争交织的年代1963年起到70年代末,冷战进入了一个相对缓和期“苏攻美守”1969年“尼克松主义”:“三项原则”与“三根支柱”苏联勃列日涅夫、柯西金与波德戈尔内组成的“三驾马车”共掌政权:注重用较为温和的策略来达到目的1969年3月,勃列日涅夫第一次提出实现“欧洲缓和”的整套主张1963年“热线协定”,70年代的五次会晤、经贸关系、核军备控制领域达成一系列协议缓和与斗争交织的年代1969年10月,美苏开始限制战略武器谈判“欧洲正常化”是冷战缓和的主要内容之一:苏德《莫斯科条约》、《关于柏林问题的四方协定》、“欧安会”与“赫尔辛基宣言”在第三世界,美国由于深陷越战泥潭而被迫实行战略收缩中国支援下,1975年,越南抗美救国战争取得最后胜利苏联的对外政策也开始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布拉格之春”出兵侵占捷克斯洛伐克、“有限主权”、支持印度发动印巴战争、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通过古巴卷入安哥拉内战与欧加登战争第二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的分化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挑战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戴高乐的独立自主外交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修订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挑战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削弱,西欧主要国家和日本的实力有所增强1960年10月第一次美元危机爆发1968年3月第二次美元危机爆发1971年5月,第三次美元危机爆发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宣告瓦解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1947年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促使并推动西欧国家走上了合作之路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舒曼计划”1951年4月18日,法、西德、意、比、荷、卢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1957年3月《罗马条约》:欧洲议会、部长理事会、欧洲执委会、欧洲法院1965年4月,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三合一欧共体成员国不断增加、影响深远戴高乐的独立自主外交1958年6月,戴高乐复出,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外交政策主要内容:维护民族独立力争和维护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形象和大国地位建立以法国和西德为核心、以法国为领导的“欧洲人的欧洲”,逐渐打破美苏两极格局1960年2月,法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8年,法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戴高乐的独立自主外交1958年9月,戴高乐提出改组北约,实际上是要在北约中取得与美英平起平坐的地位1963年,《法德合作条约》:实现法德全面和解,并在德美关系上打下了楔子1966年6月,戴高乐正式访苏,在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强调欧洲事务应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同时发表建交公报,法国成为西方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实行“哈尔斯坦主义”,即绝不承认并阻止第三国承认民主德国1962年夏,阿登纳政府开始同东方接近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基本思想:“以接近求转变”三重目标: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关系正常化;暂时改善两德的关系1970年8月,勃兰特与苏联签署《莫斯科条约》1972年12月,两德实现了关系正常化,1973年,两个德国同时加入联合国《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修订1956年,日本实现与苏联邦交正常化并于同年加入联合国,重返国际社会鸠山内阁时期日本政府已开始进行修约活动1957年2月岸信介上台后,极力主张摆脱从占领时期延续下来的对美国的外交一边倒路线,开展独立外交在日本国内,自1953年以来,日本民众反对驻日美军基地的斗争不断1960年1月19日签署了《新日美安全条约》1972年5月,美国将冲绳的行政权正式移交日本,但仍保留该岛的美军基地第三节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苏共二十大的影响波匈事件中苏从分歧到分裂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事件经互会和华约内部矛盾的加深苏共二十大的影响50年代中期以前,社会主义阵营总体上是团结和谐的,但社会主义各国的关系也存在分歧和彼此不平等的问题1956年2月14日,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开幕,赫鲁晓夫召开秘密会议,作了近五个小时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积极影响:有利于各国把马列主义和本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出符合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各国、各党破除对领袖人物的神化,摆脱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促进了纠正肃反扩大化错误和为受害人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工作苏共二十大的影响消极影响:全盘否定和丑化斯大林关系到如何对待苏共的历史、如何对待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如何对待苏联人民在苏联共产党领导下几十年奋斗的历史、如何对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等重大历史问题丑化了社会主义制度,丑化了无产阶级专政,丑化了共产党,从而把反对个人崇拜的正确主张引向歧途,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在一些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引起了混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苏共二十大的影响波匈事件1956年6月28日,波兰波兹南市斯大林机车车辆厂工人举行了反对政府、反对苏联的大规模示威游行——波兹南事件在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中,披露了共产国际对波兰共产党的大清洗,以及根据虚假材料解散波共的错误决定,使波兰人深为震惊,引起了波共党内的思想混乱和激烈争论赫鲁晓夫对波兰局势和新的人事安排深感不安,指责波兹南事件是帝国主义策划的反革命事件波匈事件匈牙利劳动人民党和群众中滋长着要求批判党内个人崇拜和破坏法制的现象,反对在经济建设等方面的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强烈要求进行改革“裴多菲俱乐部”的“十点要求”;布达佩斯大学生集会“十六点要求”——流血事件为了缓和矛盾和稳定局势,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苏联出兵平息叛乱中苏从分歧到分裂针对赫鲁晓夫和苏共领导人的错误观点和做法,中国共产党从大局出发,为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对苏共领导进行了善意的规劝和批评1958年4月,苏联向中国提出由两国共同出资,在中国境内建设一座大功率长波电台,电台所有权成为分歧关键赫鲁晓夫建议由中苏两国“建立一支共同潜艇舰队”1959年,中苏矛盾开始暴露出来:中断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的有关技术资料等项目中印边境冲突中苏联支持印度中苏从分歧到分裂赫鲁晓夫宣传苏美和解和“戴维营精神”1960年6月下旬,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苏共动员多个兄弟党批判中共,赫鲁晓夫则在最后发言中激烈攻击中共——中共针锋相对7月16日,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政府,撤回专家、撕毁协定1960年11—12月,在81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举行莫斯科会议前夕,苏共向各兄弟党代表散发了一封长达六万余字的信,再次粗暴攻击中共中苏从分歧到分裂赫鲁晓夫指责中国在古巴导弹危机和中印边境冲突中采取的原则立场和行动苏联领导人、苏联报刊以及苏联影响下的许多国家的共产党领导人,纷纷发表讲话、文章、声明,掀起攻击和批判中国共产党的新高潮中方从1962年12月至1963年3月发表七篇答辩文章1963年7月14日,苏共中央发表了一封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公开信,指名全面攻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领导人中苏从分歧到分裂1963年9月6日至1964年7月14日,连续发表九篇文章,对苏共中央的公开信进行了批判性评论1964年10月,赫鲁晓夫因苏联领导层内部矛盾而被迫下台,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上台,中苏分裂的局面已无法挽回苏联边境增兵、珍宝岛事件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事件捷克斯洛伐克片面高速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比例失调,陷入严重困难在政治领域,阶级斗争扩大化情况严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改革呼声日益高涨捷共在1958年2月的中央全会上提出了进行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设想,苏联干预下流产1968年1月杜布切克“走捷克斯洛伐克的社会主义道路”“布拉格之春”,宗旨是要改革整个政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独立自主地建设社会主义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事件苏共领导坚持认为捷的改革是“反苏的”“自由化”运动8月20日晚11时许,苏、保、匈、波、东德五国共50多万军队对捷发动突然袭击苏联等国出兵侵捷受到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苏联等国的军事入侵使1968年春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运动夭折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事件经互会和华约内部矛盾的加深苏联利用经互会推行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所谓一体化经济华约成为苏联加强控制、干涉东欧国家内部事务和对外政策的工具60年代开始,在政治、经济上不同程度地陷入困境的东欧国家,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勃列日涅夫“有限主权论”东欧各国与苏联矛盾:以燃料原料的供需矛盾和外贸价格的矛盾最为突出苏联与华约各成员国签订了双边或多边协定,在各国派驻大量苏军第四节从“新冷战”到“新缓和”与两极格局的终结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与美苏“新冷战”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苏东剧变与冷战结束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与美苏“新冷战”70年代末,苏联为维护和扩大自身的安全等国家利益,在世界许多地方进行扩张

“卡特主义”1981年1月,里根打着“振兴经济”“重振国威”的旗帜入主白宫,新的遏制战略:重振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夺回对苏战略优势,巩固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以实力为后盾,同苏联进行全方位的争夺军事上立足于在第三世界国家打“低烈度战争”继续维持和加强同盟国和友好国家的战略合作,利用中苏关系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与美苏“新冷战”苏联因为经济原因逐渐显现颓势里根称苏联为“邪恶的帝国”,号召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十字军讨伐”在政治和外交领域,里根在第一届任期内未会晤过苏联领导人在经济领域,美国对苏采取极为强硬的政策,包括经济战里根政府认为必须从实力地位出发对付苏联,尽快恢复军事实力1984—1985年间,美苏的新一轮军备竞赛里根于1983年3月提出的“战略防御计划”(亦称“星球大战计划”)在亚非拉地区,美国的对苏政策开始从遏制转向排挤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与美苏“新冷战”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全面改革”戈尔巴乔夫外交政策的“新思维”:提出“全人类利益优先”承认当代世界的多样性承认各个民族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主张国际关系非意识形态化认为在核战争中和军备竞赛中都不可能有胜利者“新冷战”也给美国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里根第二任的缓和战略:在承认美苏存在根本分歧的同时,也承认美苏在避免一场大战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在军事上坚持“新灵活反应战略”与“战略防御计划”的同时,积极推进军控谈判在第三世界实施“里根主义”,支持全世界的“反共革命”1989年1月布什“超越遏制”战略美苏关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